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机会成本计算

以下面的例子作为计算例子:

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等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8万元,养鸡的机会成本为9万元,养鸭的机会成本也为9万元。

1、机会成本的概念

2、机会成本是由选择产生的——一种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样用途,选择了一种用途,必然要丧失另一种用途的机会,后者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机会成本。

3、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为何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在购进某种生产要素时,这种要素的市场价格较低,一段时间后,价格上扬,这个时候,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再加工这种要素,还是直接出售这种要素呢?如果是选择前者,那么直接销售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就是再加工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都可以用来衡量一项决策的经济利益。经济利润区别于会计利润就在于它考虑了机会成本。管理者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这两个概念。作为决策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特定概念“机会成本”,是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多个供选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从而放弃了次优方案所能取得的利益而成为损失。这种由于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就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皇室婚礼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历史似乎暗含某种巧合,威廉与凯特这场婚礼,得益的首先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处于困境中的英国经济。根据英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估算,这场皇家婚礼今年有望给英国增加62亿英镑收入,包括来自零售和旅游的直接收入,以及由于居民“与王同庆”的消费心理而产生的间接收入。

调查显示,有34%的英国人会通过某种方式庆祝王子大婚,这些人人均消费约为29英镑,用于购买啤酒和食物,组织聚会。仅用来庆祝威廉王子大婚,英国人就可能额外消费4.8亿英镑。食品、饮料消费量激增自然首当其冲,就连园艺店、玩具店和IT店也都会跟着沾光。

另外,全球大约有15亿人通过各种方式观看婚礼,其中大约有110万人亲自来伦敦观礼,这些人潮在给伦敦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更会带来人气。酒店房价由此飙升,就连赌博公司都为婚礼新人亲吻的方式和位置、女王帽子的颜色、嘉宾出场顺序等开出了赔率,吸引全球赌迷掏腰包下注。

目前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应出台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套用官方的话来说,我们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主要办法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优化产业结构。

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低利率,低准备金率。不过目前我过通胀形式比较严重,政策可能会转向。宽松货币政策- 具体政策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

2、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3、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货币投放市场。

4、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

经济形势: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的根本状况是通货膨胀。因为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抖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通货紧缩是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的一面。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下降。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GDP和GAP

GDP gap亦被称为Output gap,即GDP缺口,用以衡量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潜在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差距,其计算公式为[(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当这个数值为正数时,称为通货膨胀缺口,意味着这这段时间内有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当数值为负数时,称为通货紧缩缺口,即有可能发生通货紧缩.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距.

所谓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一个国家在当前失业率水平下的产出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指一种失业率水平,在该水平上,导致工资上升和价格膨胀的压力和导致

工资下降和价格收缩的压力二者,处于衡状态,所以通货膨胀既不上升也不下降;LSUR代表在长期内不存在通货膨胀上升压力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低失业率?也即是这样的一种失业率,在该失业率水平上,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垂直的?

如何看待中国的通货膨胀风险与机遇共存

外部来讲油价高企美元贬值令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内部来说四川地震南方洪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式

可以说通胀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这个度是我们国家管理层要考虑控制的至于能控制到什么程度

也就是开头所说的机遇了控制的好了无形当中增加国际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软实力现实的是人民不会

因为世界经济环境受到波及。

什么是通胀: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需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缓,敏感性越高。在管理决策中,应把敏感性高的产品作为管理的重点。需求曲线可分为以下三类:1、个人需求曲线(Individual Demand Curve):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市场需求曲线(Market Demand Curve):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Firm Demand Curve):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斜率;企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小于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

经济的供给曲线

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相关财货的价格,生产因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图中的横轴O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价格。在平面坐标图上,把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所得到的相应的坐标点A、B、C、D、E连结起来的线,就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如电厂对于弹性较大的工业用电实行低价格,而对弹性较小的家庭用电采用高价格。三级价格歧视中,制造商对每个群体内部不同的消费者收取相同的价格,但不同群体的价格不同。在每一个群体内部与统一定价相似,存在正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与完全竞争相比降低了社会总福利。

CPI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需求条件: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2.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经济与非经济)

商品自身的价格(price):一般规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例外:炫耀性商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规律:收入水平越高,对一定价格条件下的商品需求量越大。正常商品

价格(P )收入(Y )互补商品价格(PC )替代商品价格(PS )偏好(T )预期(E )消费信贷利息率(I 其他(α)

5.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Q P P Q ???-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 何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 2.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就是要动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凶手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不需再加工和再出售,直接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加工和再出售,以供生产别的商品的产品。 2、货币需求: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持有货币的需要。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3、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变动税收、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4、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在一定年龄以上,具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但是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5、GNP折算指数=名义GNP/实际GNP。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化情况。 6、消费:消费者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储蓄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自主消费:在收入为0时也要进行的消费。引致消费:由于收入增加而引到致的消费。 7、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个人和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而保留的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需求: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 8、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i=△y/△i 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0、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上涨。通货紧缩: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下降。 11、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题 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不应计入GNP。 2、(×)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了商业银行有央行的贷款成本,会诱使商业银行减少 向中央银行借款。 3、(×)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4、(√)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5、(×)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时,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向。 6、(×)菲利普斯认为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作者:————————————————————————————————日期:

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袁钢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二0一五年三月 今天的主题是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并且还要结合两会的热点,以及一些政策的讨论。那么,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2015年马上就要展开了,在此之前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下2015年。2014年总的来说是“困难重重、稳中趋缓、有稳有缓”,2015年是“隐患难消、退中求稳”。 一、2014年宏观经济形态 (一)2014年宏观经济的变化 按照我的研究,目前的宏观经济势态是“有退有进”。当然政府报告和中共中央说的是“稳中有进”,中央电视台归纳的是“三稳四进”,就是政府报告中说的“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四进”就是经济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改革开放新突破,“进”主要从运行质量和结构状态上来说,这是政府报告的说法。但是,根据我的研究或者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它是“有退有进”,不完全都是“进”。 那么,按照统计局最新的说法是“稳中趋缓”,“缓”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减缓或者放缓,就是稳中有退,稳中有落,不是稳中有“进”,是有“落”。为什么呢?因为稳中出现了放缓。前面三句话不一定是稳,应该是“增速落、就业增、价格落”,也就是两落一增。从结果和运行状态上来看,相对于上面的说法,是增长底线失守后撤,增长底线是7.5%,原定的底线后撤到区间去了。结构调整进退交错,收入增速全面下落,虽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全面下落。改革创新,且行且止,就是正在前进,也有停止不前的地方,因为有困难。风险挑战新旧交加,有旧的风险的积累,也有新的风险的产生。 那么看第一个图像,这是3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曲线,上下波动,去年掉到了7.4%,也就是说GDP增长速度“艰难守稳,似稳未稳”。为什么叫做“艰难守稳”呢?就是要想守住7.5%的底线非常艰难。你看最右端,从2012年底的7.7%降到了7.4%,降了0.3个百分点,没有守住7.5%。“似稳未稳”,看起来好像下降的幅度比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平缓了,但是还在下落,所以还没有稳定。总的来看,我们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指的是以前平均10%的高度增长,甚至10%以上,但是现在变成了7%多一点的中高速增长,因为10%的中间即5%的增长是中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