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

第四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

第四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
第四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

第四章盘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煤方法

一、首采盘区及工作面位置

根据本井田煤层赋存条件和现大地精煤矿、大水沟煤矿的煤层开采情况及吴滁壕区的开采范围,首采盘区位置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煤层赋存条件好,开采技术条件较优越。

(2)地质构造简单。

(3)资源可靠,储量级别高。

(4)地面无建筑物,村庄少,不压煤。

(5)应位于井底附近,初期工程量省。

根据本矿井目前的开采情况,考虑以上设计原则,设计将301盘区作为本矿井的首采盘区。301盘区南北走向长1500m,东西宽1500m。可采储量约3.94Mt,服务年限2.5年。由于本矿井为小煤窑的技术改造矿井,盘区储量少,盘区服务年限偏短。

二、采煤方法

(一)开采技术条件

1.构造

本井田煤田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1—3°,无明显褶皱及较大的断层,仅在局部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地质构造简单。

2.煤层及顶、底板条件

Ⅱ—3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在301盘区已采完。仅在302盘区局部有分布,不宜于机械化开采。

Ⅲ—2煤层:井田内均有赋存,除东南部不可采外,其余地段可

采,煤层自然厚度0.15~4.52m,平均2.92m,可采纯煤厚度1.40~4.52m,平均3.12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底板为粉砂岩。与下部Ⅳ—2煤层间距38.93~68.85m,平均50.36m。

Ⅳ—2煤层:井田内全部可采,煤层自然厚度0.18~4.57m,平均2.66m,可采纯煤厚度0.88~4.57m,平均2.77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含1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灰黑色泥岩。顶板岩性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与下部Ⅴ—1煤层间距37.60~87.00m,平均47.00m。

Ⅴ—1煤层:井田内全区可采,煤层自然厚度0.13~2.00m,平均1.40m,可采纯煤厚度0.82~2.00m,平均1.46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为细粒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底板以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与下部Ⅴ—2号煤层间距10.11~29.16m,平均17.57m。

Ⅴ—2煤层:井田内全区可采,煤层自然厚度即为可采厚度,厚度1.36~2.12m,平均1.66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3.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本矿井煤层属低瓦斯煤层,煤尘有爆炸性,Ⅲ-2煤层属易自燃煤层,本井田无地热危害。水文地质类型确定为第二类第一~二型,即以孔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

本矿井由于Ⅲ-2煤层埋藏较浅,仅30~50m,且地表有5~15m 厚的风积沙,故开采Ⅲ-2煤层时预计浅层地压显现强烈。

综上所述,本矿井开采范围内各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较

浅,赋存平缓稳定,倾角平缓(1~3°左右),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瓦斯含量低,顶、底板中等稳定。开采技术条件较好,适于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

(二)采煤方法

1.采煤方法确定考虑的主要原则:

(1)预计浅层地压显现强烈,需要选择高支撑强度的综采支架设备。

(2)与煤层赋存条件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矿井稳产。

(3)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采、掘、运技术配套装备水平,利于矿井生产集中化管理。

(4)简化采煤工艺,减少运输环节,降低巷道掘进率。

(5)有利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性,有效防止煤层自燃发火和其它灾害,为工人创造舒适的井下工作环境。

(6)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损失。

2.采煤方法

根据以上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及本矿井煤层的赋存条件,考虑Ⅲ-2煤层浅层地压的影响,结合本矿井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5年12月24日经内蒙古煤炭工业局主持进行审查,以内煤局字[2005]198号文进行的批复。设计确定Ⅲ-2、Ⅳ-2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Ⅴ-1、Ⅴ-2煤层采用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三、井下工作面装备

矿井初期开采的Ⅲ-2煤层及Ⅳ-2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厚度适中,适合综合机械化开采,且易实现高产高效。按目前国产综采

装备的生产水平,设计生产能力1.20Mt/a,设计确定井下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一个综掘工作面,一个炮掘工作面。

四、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1.工作面采高

根据井下盘区布置,投产工作面布置在301盘区,煤层厚度在2.34~3.82m之间,平均厚度3.08m,适宜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为提高煤层回采率,故设计综采工作面初期平均采高为3.0m。

2.工作面长度

工作面长度是决定其产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适当加大工作面长度,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面的准备工程量,提高回采率,而且也可以减少工作面端头进刀等辅助作业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面产量和效率。同时,工作面长度与开采条件、采煤设备能力、刮板输送机长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根据对近年来我国部分矿井综采工作面和炮采工作面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综采工作面长多在150~300m之间。因本矿井井田范围较小,又工作面长度越大综采设备投资越大,故综合考虑,设计确定工作面长度为150m。

3.工作面走向长度

由于本井田南北为无煤带,井田范围小,Ⅲ-2煤层采区采用单翼布置,工作面走向长度尽量增大,301盘区平均长度约1500m左右。

五、工作面主要设备选型

1.采煤机

矿井初期开采的Ⅲ-2煤层煤质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故设计采

用较大功率采煤机,根据国产采煤机在国内应用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矿井具体条件,综采工作面采煤机选用MG300/700—AWD 型双滚筒采煤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最大计算生产能力:800t/h;

采高: 1.60~3.20m:

装机总功率:687.5KW;

供电电压:1140V;

滚筒直径:1600mm;

截割深度:630mm;

牵引速度:0~7.7~12.8m/min;

机身高度:1085mm;

主机重量:36t;

最大不可拆卸尺寸:2600×1000×700mm;

最大不可拆卸重量:4.5t;

2.刮板输送机

综采工作面选用SGZ764/400型刮板输送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功率:2×200KW;

电压:1140V;

运输能力:800t/h;

链速:1.1m/s;

3.转载机

综采工作面选用SZB764/132型桥式转载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功率:132KW;

电压:1140V;

运输能力:800t/h;

链速:1.3m/s;

4.破碎机

综采工作面选用PCM--110型破碎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功率:110KW;

电压:1140V;

破碎能力:1000t/h;

5.可伸缩带式输送机

综采工作面选用SSJ1000/160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两台,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功率:160KW;

电压:1140V;

运输能力:800t/h;

运输距离:1000m;

带速:2.5m/s;

6.支护设备

矿井初期开采Ⅲ-2煤,首采工作面埋深40~55 m,并上覆有3~15 m厚的沙层,属于典型的浅层地压工作面,根据相邻矿区与国外部分浅层地压综采工作面综采支架使用实践经验,必须合理确定综采支架的支护参数,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矿井为一井一面高产高效矿井,只有有效地发挥综采设备的效能才能确保矿井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综采设备的关键是支架选择。为此,设计针对本矿井实际情况进行了支架选择的专项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报告的主要成果概述于下:

1、大柳塔1203、1209工作面,印度某矿井浅层地压工作面,补连塔、乌兰木伦矿某两个工作面,均为浅层地压工作面,工作阻力小于6500KN,支护强度小于0.9Mpa的支架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2、大柳塔120

3、1209工作面矿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松散沙层薄基岩条件下开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在其自身重力和松散沙层重力作用下,会出现全厚切断式折断。岩石折断的瞬间沙层产生流动形成一种动压,造成工作面压力明显加大。全厚切断式来压顶板垮落,不存在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地面也是台阶式下沉。”

3、工作阻力大于7000KN,支护强度大于1.0Mpa的引进支架在

神东矿区和印度PVK矿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本矿井除上述松散沙层、薄基岩外还有Ⅱ-3煤房柱式开采留下的不利矿压影响,支架支护强度应适当加大。

4、国内正在仿制国外先进厂商的支架,应将仿制的成功经验用于本矿井选择的支架上。

5、本矿设计选用ZY7200/16/32(或ZZY7200/16/32) ,架宽1500mm,支撑阻力7200KN,支护强度1.15Mpa左右,重量为22.5~23t/架的仿制支架。采煤机截深600mm。

综上所述,本矿井综采工作面支架选择ZY7200/16/32 ,架宽1500mm,支撑阻力7200KN,支护强度1.15Mpa左右,重量为22.5t/架的仿制支架。采煤机截深600mm。

第二节盘区布置

一、移交时的盘区数目及位置

矿井采用下行开采的顺序,初期开采Ⅲ-2煤层。根据矿井的开拓方式及Ⅲ-2煤层的赋存范围。Ⅲ-2煤层划分为两个盘区即301(原大地精矿井)、302(吴滁壕区)盘区。由于301盘区位于井底附近,储量级别高,储量可靠,煤层厚度大,走向长度较长约1500m,有利于发挥综采设备效率。故移交盘区为301盘区。

301盘区位于井底附近,南北长约1500m,东西宽约1500m。可采储量3.94Mt,服务年限约2.5年。

二、移交时的工作面数目及位置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Mt/a,井下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即3011工作面。该工作面位于井底车场西侧附近。工作面长度150m,工作面采高3.0m,工作面走向长度1650m。

三、工作面的年推进度及生产能力

1.截深

目前我国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深一般为0.6m。根据矿井生产能力、煤层赋存条件及所选采煤机的特点,设计确定截深为0.6m。

2.工作面年推进度

提高采煤机割煤速度有利于实现快速移架,减少片帮,有利于工作面顶板管理。根据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Mt/a、所选采煤机型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工作面年推进度为2250m。

3.工作面年生产能力

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按下式计算:

Q=L×h×r×l×k×10-6

式中:Q----工作面生产能力,Mt/a;

L----工作面长度,150m;

h----工作面采高,2.1m;

r----煤层视密度,1.28t/m3;

l----工作面年推进度,2250m/a;

k----工作面煤炭回收率,0.95;

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Q综=150×3.0×1.22×2250×0.95×10-6

=1.1735(Mt/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Mt/a,由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的产量构成。具体见表4—2—1 。

表4—2—1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表

四、盘区巷道布置

1.盘区巷道的数目及功能

由于本矿井为小井技术改造,盘区范围小,盘区巷道采用大巷条带式布置。301盘区巷共设三条,即盘区辅助运输巷(即Ⅲ号煤辅助运输煤门)、盘区胶带输送机巷(即Ⅲ号煤带式输送机煤门)、盘区回风巷(即Ⅲ号煤回风煤门)。该三条巷道位于301盘区最北部边界处,为单翼布置工作面盘区。盘区巷道均沿Ⅲ-2煤层底板布置,间距40m,盘区巷道煤柱每侧留50m。盘区辅助运输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运输,承担盘区的全部人员、材料、矸石、液压支架等运输任务;盘区胶带输送机巷敷设胶带输送机,直接与主斜井胶带输送机搭接,承担盘区内采、掘工作面的煤炭运输任务;盘区回风巷承担盘区内采、掘工作面及硐室的回风任务。

综采工作面布置三条巷道,其中一条为回风巷,主要承担综采工作面的全部人员、材料、液压支架等运输任务;进风巷两条,分别为胶带输送机运输巷和辅运巷,胶带输送机运输巷承担综采工作面的煤炭运输任务,辅运巷承担本工作面部分辅助运输任务和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及人员、材料、液压支架等运输任务。

盘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详见图4-2-1、4-2-2。

2.盘区硐室

由于Ⅲ-2煤层为一近水平煤层。在301盘区最低处设盘区水泵房及盘区水仓,兼盘区部分排水任务。

3.盘区通风

新鲜风流经301盘区辅助运输巷(即Ⅲ号煤辅助运输煤门)和301盘区胶带输送机巷(即Ⅲ号煤带式输送机煤门)----3011工作面运输巷----3011综采工作面----3011工作面回风巷----301盘区回风巷(即Ⅲ号煤回风煤门)----Ⅲ号煤回风大巷----回风斜井排出地面。回

采工作面采用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回采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均采用独立通风系统。

4、盘区排水

由于Ⅲ-2煤层为一近水平煤层。在301盘区最低处布置盘区水泵房及盘区水仓,兼盘区部分排水任务。生产期间,工作面巷道积水由小水泵外排至盘区辅助运输巷(即Ⅲ号煤辅助运输煤门)水沟流至盘区水仓,由盘区水泵排至井底中央水仓,再由中央水泵房排至地面井下水处理站。

第三节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本次设计除井筒、风桥及少量联络巷为岩巷外,其它巷道均为煤巷。技术改造工程完成后,除风桥及少量联络巷以外的所有巷道均为煤层巷道。其主要巷道的断面形状、尺寸及支护形式简述如下:带式输送机大巷及煤门、辅助运输大巷及煤门、回风大巷及煤门均选择矩形断面,巷道净宽度分别为3.6m、5.2m和5.0m,净断面依次为9.9m2、15.1m2和14.5 m2。,支护形式均为锚喷支护。

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选用矩形断面,巷道净宽度分别为4.8m 和5.2m,净断面依次为13.9 m2和15.1 m2。支护形式均为顶部锚杆支护。

二、巷道掘进指标

矿井生产期间的巷道掘进指标:

综掘:

煤巷500m/月;

半煤岩巷350 m/月;

钻爆法:

煤巷300m/月;

半煤岩巷200 m/月;

岩巷75 m/月。

三、掘进工作面装备与采掘比例

1、年掘进工程量的预测

综采工作面按设计生产能力1.20Mt/a的要求,预计每年所需掘进的井巷工程如下:

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6200m;

工作面开切眼及联络巷约500m;

合计6700m。

2、掘进工作面装备及数量:

根据预测的年井巷工程掘进量,井下装备一个综掘工作面和一个炮掘工作面。综掘工作面承担工作面巷道和开切眼的施工任务,炮掘工作面承担三条盘区巷、联络巷、工作面巷道开口及风桥的任务。

综掘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EBJ160型掘进机;SZB730/40型桥式转载机;SJ-800C型双向伸缩带式输送机两台;2BKJ(II)—N06.3/60型局部扇风机;MYT—120C型单体锚杆机和KQW45-16-5.5型污水泵等设备。

炮掘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ZMS—12B型煤电钻;EZ2—2.0型岩石电钻;ZMZ3—17型蟹爪式装煤机;SZB730/40型桥式转载机;SJ—44P型双向伸缩带式输送机;MYT—120C型单体锚杆机;KQW45-16-5.5型污水泵;2BKJ(II)—N06.3/60型局部扇风机和成套锚喷机具等设备。

3、采掘比例

全矿井共配备一个煤巷综掘机掘进工作面,一个炮掘工作面,共计两个掘进工作面保证矿井生产,采掘面比为1:2。

由于本矿井井田范围小,综采设备推进速度快,综采工作面搬家频繁,建议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设备租赁站,发挥集团优势及更好地发挥综采设备的效率,同时也解决矿井综采工作面搬家的困难。

四、井巷工程量

矿井移交时,设计井巷工程总量为11610m,其中煤巷9366m;占80.7%;岩巷1234m,占10.6%;半煤岩巷1010m,占8.7%。万吨掘进率97m/万吨。

按工程类别分,开拓巷道5539m,准备及回采巷道6071m,分别占设计井巷工程总量的47.7%和52.3%。

移交时井巷工程量见表4—3--1

表4—3—1 井巷工程数量表

知识点:风机盘管的选型与布局诀窍

知识点:风机盘管的选型与布局诀窍 风机盘管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在众多的公共场所广为采用。那么风机盘管应该如果选型选择,在布置上又有什么诀窍呢。下面美景舒适家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自成单元,调节灵活 风机盘管为三档变速,且水路系统可根据用户室温设定情况,采取冷热水自动控制温度调节阀调节,从而使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温,以满足不同空调使用客户的需求。 房间无人使用时可手动关机或自动定时关机,并且可以使开发商避免一次投入过大,便于其滚动开发,可根据入住客户的情况开通不同的房间。

从而降低了整体系统的运行费用。整个系统分区控制较为容易,可以按房间的朝向、楼层、用途、使用时间等分成若干区域,按不同的客户使用需求进行分区控制,从而避免了大风道系统必须集中控制的不合理的一面。 二、机体小,布置灵活、占用建筑空间较少、便于配合内装施工 但怎样根据业主的不同需求,结合设计图纸选择较好的风机盘管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冷量的校核 一般是按计算的冷负荷来选择产品,但应注意不同的新风供给方式会导致风机盘管的负载冷量也不同。当新风直接通过外墙送至房间时,未经热湿处理,风机盘管的冷量=室内冷负荷+新风冷负荷;当设立独立的新风系统时,则风机盘管的冷量=室内冷负荷。 目前市场的产品,一般都是名义制冷量而实际运行中的冷量应是冷量×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运行时间,即改变运行时间或风量,都会影响机组的输入冷量。

所以并非名义冷量越高越好,如果仅按高冷量选用机组,会出现供冷能力过大,导致开动率过低,换气次数减少,室温梯度加大,还会加大系统容量和设备投资,空调能耗加大,空调效果降低。 所以冷量仅作为选设备的必要条件之一,还应兼顾其它因素。 风量校核 主要按房间品质要求校核换气次数。送风温差越小,换气次数越多,则空气品 质越好,就越舒适,为什么有的空调房间感受有异味、闷气,就是风量校核没 有处理好。 由于风机盘管的名义风量是在不通水,空气进出口压差为零的工况下测定的, 故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所以实际确定风量是应将这部分理想状态下的风 量值扣除,通过经验测算,这部分增补风量应占名义风量的20~30%。 送、回风方式 送、回风方式即形成所谓的气流组织,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空调房间的温度场、速度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即空调效果的好坏。 合理的气流组织要求一定的送风速度,避免气流短路,以保证一定的射流长度。风速取决于机外静压,送风量、送风口等因素。

风机盘管专项方案

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管线综合布置 1管线现场布置 由于设计院进行专业设计时,管线布置方面往往只考虑各系统接口,对现场实际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而造成布置方面可能产生的交叉及冲突,而施工单位由于具有现场第一手资料,对现场情况比较熟悉,结合自身解决施工技术方面经验,绘制的管线综合布置图较合理、实际,按建筑特点,如梁位、柱位等控制点,结合装修要求,把通风空调、消防、给排水专业施工图的管线布置要求合理合成综合布置图。因为管线综合布置图涉及到管道偏移及楼层结构,并对后期施工布置及施工流程影响较大,故绘制后的管线综合布置图需要经过业主、监理、设计院各方的认可或批准,方可执行。 2 管线综合布置图考虑因素 综合管线布置由于涉及各专业(土建、装修及机电专业)的施工,并且要符合安全、经济、维护等各方面相关要求: 2.1 必须做到不影响系统的使用功能 进行管线综合布置图编制应不影响原系统的设计要求,管道的走向应基本与施工图相同,布置时尽量减少弯头等影响系统运行阻力的因素。 进行管线综合布置只是使管线布置更加合理而不是修改原设计。 进行管线综合布置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管线作微小移位(施工现场需要并在容许范围内的),但必须忠于原设计意图。对此,编制出的管线综合布置图需要业主、监理、设计院的认可及确认后方可执行。 2.2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施工验收及规范的要求 国家有关施工验收及规范对一些管线的布置已有明确的技术要求,编制时应严格参照有关要求进行,以使机电系统的安装符合规范要求,这是确保工程验收及工程评优的关键。比如:规范明确规定管道的布置排列、管道离墙、柱等支撑物、障碍物的距离,管线综合布置时均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2.3 必须符合装修结构的要求 2.4 考虑管线之间的安装操作、操作空间 管井及设备层内管线较多,管线安装及维护时,均需要预留一定的安装操作空间以及各管线安装顺序。如焊接管道需要考虑焊枪的焊接空间;丝扣连接的管道需要预留安装管钳操作空间;保温管道需要预留保温层的安装空间;阀门安装位置除按设计及规范安装要求外还需要考虑阀门操作手柄的操作位置,以及日后运行时操作的方便性,以方便维护、维修单位的使用,当然也需要考虑阀门重新拆装的方便性。 2.5 考虑管线的安装顺序影响 由于管线安装不是同时进行,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如先安装上层管线再安装下层管线;先安装里层管线再安装外层管线;先安装较大的管线后安装较小的管线。管线的布置应给予综合考虑,以免部分管线安装后,后装的管线安装困难或需要拆除原已安装的管线后再重新安装。 2.6 考虑管线之间的安全及相互干扰距离要求 管线的布置还需要预留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电缆桥架与水质的管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相互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免由于管道漏水而影响电缆的安全运行;强电桥架、线槽应与弱电(带电信号)分别设置,以免相互干扰;电缆与人行通道尽可能隔离并留有检修空间。总之,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说明书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4.10.20~2012.10.26 设计成绩: 工程技术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专业:采矿工程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高级工程师 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根据大雁矿务局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的地表条件、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等资料对该采区进行模拟设计。 北二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1200m,倾角7°-12°,平均倾角11°,北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5Mt/a。本设计为一矿一井一面生产。开采标高为+350-+121m。 所需仪器设备:尺子、图版等绘图工具 成果验收形式:说明书手稿、打印稿及电子版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开采设计》、 《采矿学》、《矿山机械》、《煤矿电工学》、《矿山压力极其控制》、 《采矿工程师手册》 时间 安排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

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专业: 采矿工程 班级: 学号姓名: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大雁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设计任务与要求 见《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教学大纲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课程小组评定 评定成绩: 课程负责人:

前言 巷道是连接一个矿井地面与地下的交通要道,它担负着全矿井的运输,行人,通风等所有重大任务,是一个矿井的根本。学完《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等课程后,我们对于巷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紧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进行的这次课程设计,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生产所遇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次设计是根据老师给我们的大雁三矿北二采区的资料为基础而进行的。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采取概况,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采区生产系统,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应该掌握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的初步方法。本次设计是在参考了《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煤矿安全规程》等资料设计而成,由于受水平和时间限制,本次设计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隔离观察点设置及工作要求

隔离观察点设置及工作要求 一、临时隔离观察点设置要求 1、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应选择易于管理的、相对封闭的区域设立。 2、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一般由卫生、公安、被选定医学观察场所的单位等部门选调的相关人员组成。 3、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内应按其规模大小配备一定数量的诊疗用品、消毒设施和药品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等必要的物质。 4、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内应划分清洁区、相对清洁区(或隔离区),并有明显标识。清洁区为医疗、疾控、卫生监督、公安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并内设一间临时办公室;相对清洁区(或隔离区)为密切接触者居住活动场所。 5、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内的隔离观察房间应保持通风,必要时使用定向排气扇或电风扇。如已安装了分体空调,要及时清洗隔尘滤网,并进行消毒处理。 二、隔离观察点的工作要求 1、对集中医学观察对象实行单人、单间管理,保证生活、起居均可在房间内完成。 3、医学观察对象在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时,医护人员应对集中医学观察对象进行初步的健康体检,了解其基础病史、过敏史,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4、医护人员每日对医学观察对象(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进

行巡视(早晚两次测试体温),详细记录其健康状况。 5、医学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如出现急性发热或呼吸道以及其他相关症状,应立即报定点医疗机构,由定点医疗机构指派“120”及时将其转运到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采样和检测。 7、医学观察期间,医学观察对象也应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 三、隔离观察点的工作流程 医护人员和疾控人员使用统一调度的车辆接转医学观察对象→医护人员安排隔离观察房间,疾控人员对其场所开展预防性消毒→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医学观察对象进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进入隔离观察房间→疾控人员向医学观察对象发放“集中医学观察对象告知书”,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护人员对医学观察对象进行必要体检和信息登记,并发放日常生活用品(毛巾、肥皂、洗漱用品等)→在医学观察期间,医护人员每天对医学观察对象进行体温测量和其他必要的医学指征询问、观察;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餐饮安排、清洁卫生与消毒、安全保卫等工作→卫生监督人员进行日常监督巡查→医学观察期满解除对医学观察对象的隔离,负责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观察对象健康证明”,疾控人员对其场所开展终末消毒。

风机盘管选型与布局简析案例

风机盘管选型与布局简析案例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隆盛大厦项目空调施工中的风机盘管选型、布局,着重指出选型应充分考虑业主的建筑格局,合理地确定负荷、风量和气流组织,才能真正体现设计与施工的统一。 关键词:风机盘管;负荷;风量;气流组织 随着高档写字间、办公环境的不断改善,空调系统也越来越广泛地深人到日常生活中。如何使所选用的空调系统起到最佳效果,除了设计的合理性,也越来越引起现场工程师的思考。 风机盘管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在众多的公共场所广为采用,其主要优点如下: 一、自成单元,调节灵活。风机盘管为三档变速,且水路系统可根据用户室温设定情况,采取冷热水自动控制温度调节阀调节,从而使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温,以满足不同空调使用客户的需求,房间无人使用时可手动关机或自动定时关机,并且可以使开发商避免一次投入过大,便于其滚动开发,可根据入住客户的情况开通不同的房间。从而降低了整体系统的运行费用。 二、整个系统分区控制较为容易,可以按房间的朝向、楼层、用途、使用时间等分成若干区域,按不同的客户使用需求进行分区控制,从而避免了大风道系统必须集中控制的不合理的一面。 三、风机盘管机体小,布置灵活、安装方便、占用建筑空间较少,便于配合内装施工。但怎样根据业主的不同需求,结合设计图纸选择较好的风机盘管应用到隆盛大厦工程中去,笔者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冷量的校核 一般是按计算的冷负荷来选择产品,但应注意不同的新风供给方式会导致风机盘管的负载冷量也不同。当新风直接通过外墙送至房间时,未经热湿处理,风机盘管的冷量=室内冷负荷+新风冷负荷;当设立独立的新风系统时,则风机盘管的冷量=室内冷负荷。目前市场的产品,一般都是名义制冷量而实际运行中的冷量应是冷量×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运行时间,即改变运行时间或风量,都会影响机组的输入冷量。所以并非名义冷量越高越好,如果仅按高冷量选用机组,会出现供冷能力过大,导致开动率过低,换气次数减少,室温梯度加大,还会加大系统容量和设备投资,空调能耗加大,空调效果降低。所以冷量仅作为选设备的必要条件之一,还应兼顾其它因素。 (二)风量校核

最新采区及采掘工作面防突设计编制题纲资料

一、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一)采区瓦斯地质概况 1. 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稳定性、煤的结构类型及工业分析、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围岩性质及厚度、水平(采区)煤层(附综合柱状图说明)、可采储量、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断层与火成岩分布、水文地质情况。 2. 瓦斯赋存情况 分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成分、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原始参数、钻孔穿过煤层时的瓦斯涌出动力现象、邻近区域瓦斯地质情况。 (二)采区设计说明 1. 采区巷道布置 2. 采区供电、运输、行人等生产系统 3. 煤层开采顺序、采煤工艺、工作面接替顺序等 (三)通风系统说明 通风系统必须独立可靠。 (四)防突设施(设备)设置 (五)防突设计 1. 区域综合防突设计 (1)区域预测情况 说明区域预测(开拓前预测)的方法、临界值及区域划分结果等。 (2)区域防突措施 ①开采保护层 保护层的选择、沿走向及倾斜的保护范围及抽采被保护层瓦斯的方式等。 ②预抽煤层瓦斯 预抽煤层瓦斯的方式选择、钻孔控制范围、钻孔参数设计、封孔要求等。

(3)确定区域效果检验的方法 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临界值的确定,检验区域内钻孔分布设计。 (4)确定区域验证的方法 石门揭煤、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进行区域验证的方法的选取及临界值的确定。 2. 局部综合防突设计 (1)确定工作面预测方法 采用的临界值、最小预测超前距等。 (2)工作面防突措施工程设计 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的专项防突设计、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专项防突设计。 (3)确定工作面效果检验方法石门及其他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及钻孔的布置及临界值的确定。 (4)安全防护措施 采区避难所设置、反向风门、挡栏、远距离爆破措施、压风自救系统等。 3. 首采面防突工程量 主要通风系统、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各类钻孔工程量等。 (六)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 (七)抽采系统设计(抽采系统、瓦斯计量安设) (八)附图 1. 瓦斯地质图 2.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标明瓦斯治理巷道,并要反映钻场、钻孔布置参数等。

盘区设计说明书

盘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盘区概况 1、设计盘区所在的位置、开采范围及与邻近盘区关系、储量、矿井总体布置,对本区的有关规定等。 2、可采煤层埋藏最大垂深、水系。本区内有无小窑及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1、煤系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岩石特征及接触关系。 2、煤层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等。 3、构造特征:断层、褶皱发育情况、分布规律及控制程度(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 4、火成岩侵入、陷落柱冲刷带,小窑破坏及其它地质构造对煤层和开采的影响。 二、煤层与煤质 1、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 2、煤层结构中夹石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3、煤种牌号及煤质工业分析 4、提高煤质的措施。

三、瓦斯、煤尘、地温 1、现生产区域的沼气涌出情况及变化规律,沼气浓度、有否煤及沼气突出,设计采区沼气涌出量及其确定的依据。 2、煤尘爆炸指数、自然发火期。 四、水文地质 1、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 2、含水层的突水性(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关系及通道与地表水的联系,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变化情况。 3、断层导水性。 4、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及邻近盘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 5、矿井水的水质、特征。 五、设计采区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盘区准备 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 1、设计采区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采区面积、所包括的煤层数编号,并阐述确定盘区边界的依据。 2、设计盘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 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工作制度。 2、年设计生产能力及依据。 3、设计服务年限及其计算参数。

风机盘管水系统

开式循环的优点: 冷水箱有一定的蓄冷能力,可以减少冷冻机的开启时间,增加能量调节能力,且冷水温度的波动可以小一些。 开式循环的缺点是: 1.冷水与大气接触,循环水中含氧量高,宜腐蚀管路。 2.末端设备(喷水池、表冷器)与冷冻站高差较大时,水泵则须克服高差造成的 静水压力,增加耗电量。 3.如果喷水池较低,不能直接自流回到冷冻站时,则需增加回水池和回水泵。 4.如果采用自流回水,回水的管径较大,会增加投资。 闭式循环的优点: 1.由于管路不与大气相接触,管道与设备不宜腐蚀。 2.不需为高处设备提供的静水压力,循环水泵的压力低,从而水泵的功率相对较小。 3.由于没有回水箱、不需重力回水、回水不需另设水泵等,因而投资省、系统简单。 闭式循环的缺点: 1.蓄冷能力小,低负荷时,冷冻机也需经常开动。 2.膨胀水箱的补水有时需要另设加压水泵。

两管制: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采用相同的供水管和回水管,只有一供一回两根水管的系统。 优点:两管制系统简单,施工方便; 缺点:不能用于同时需要供冷和供热的场所。 三管制:分别设置供冷管路、供热管路、换热设备管路三根水管;其冷水与热水的回水关共用。 优点:三管制系统能够同时满足供冷和供热的要求,管路系统较四管制简单; 缺点:比两管制复杂,投资也比较高,且存在冷、热回水的混合损失。 四管制:冷水和热水的系统完全单独设置供水管和回水管,可以满足高质量空调环境的要求。 优点:四管制系统能够同时满足供冷和供热的要求,并且配合末端设备能够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精确控制的要求;由于冷水和热水在管路和末端设备中完 全分离,有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减小设备的腐蚀; 缺点:初投资高,管路布置复杂。 水系统同程异程式 同程式系统:经过每一并联环路的管长基本相等,如果通过每米长管路的阻力损失接近相等,则管网的阻力不需调节即可保持平衡。 优点:同程式系统中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各设备间的水量分配均衡,调节方便。 缺点:同程式系统由于采用回程管,管道的长度增加,水阻力增大,使水泵的能耗增加,并且增加了初投资。 异程式系统:经过每一并联环路的管长均不相等。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1章采区概况 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4.5米。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 第一节煤系及煤层 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 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 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 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 (m) 岩性特征 伪顶页岩0.15灰黑色,多植物化石,局 部赋存

直接顶粉砂岩 2 - 4粉粒砂岩,不稳定 基本顶中细砂岩 6 - 10灰-灰白色细砂岩粒,较厚 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 工艺流程斜切进刀→打三角煤→割煤→移架→推溜→斜切 进刀 进刀方式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 劳动组织采用“三八”制作业,中班检修,早、夜班生产 第2章采区及巷道布置 第1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 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 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将采区五个区段,每个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00m,区段斜长为180m,护巷煤柱宽为15m。 第2节采区车场形式及采区上下山布置 根据采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需求,采区的井底车场采用立井折返式井底车场,上部和中部均采用单甩顶板绕道式车场,下部车场为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井底车场设在采区东部。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1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及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项目部

目录 目录 0 第一章工程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1.2技术依据 (2) 第二章人员及仪器配备 (3) 2.1人员配备 (3) 2.2测量仪器配备 (3) 2.3内业计算 (4) 第三章观测点设置 (4) 3.1制作方法 (4) 3.2设置方法 (4) 3.3保护方法 (5) 第四章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5) 4.1布设规定 (5) 4.2布设位置 (6) 第五章沉降观测点的观测线路....................................................................... 第六章技术要求. (6) 6.1观测要求 (6) 6.2观测等级及要求 (6)

6.3观测注意事项 (7) 第七章观测次数及数据处理 (7) 7.1观测次数 (7) 7.2数据处理 (8)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B-1#~B-3#、B-8#、B-9#住宅楼、B-车库2及围墙工程位于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北侧、锦淞路东侧。总建筑面积61324.67m2,其中:B-1#楼住宅面积11449.31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2#楼住宅面积6222.22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 B-3#住宅面积6190.07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8#住宅面积12501.72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9#住宅面积11526.6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车库2面积: 13434.75m2,地下1层,层高3.80m。 由于本工程属于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主楼框架剪力墙上,其标高值为 0.5左右。观测点位置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 1.2技术依据 1.2.1工程依据 1.苏州华造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1.2.2国家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96 3.《建筑测量变形规程》JGJ/T8-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风机盘管完整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风机 盘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施工组织方案(水机) 1、末端系统的施工 、通风管道及阀部件安装方案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点、控制措施 工艺流程图如下: 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设备材料的准备 风管安装前必须对材料进行送检,取得合格检验报告后方可安装,安装前还应对其外观进行质量检查,按设计图纸核对风管尺寸,清除其内、外表面粉尘及管内杂物。 施工工具的准备 安装工具:切割机、电焊机、手电钻、冲击钻、台钻。 检测测量工具:卷尺、水平尺、线坠。 施工条件的准备

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审图记录的准备。 非金属材料风管进场材料检验批表格的准备。 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支吊架制作→支吊架安装→风管排列法兰连接→风管安装→部件安装→漏光及漏风检测→复核检验 (2)支吊架制作 1)确定标高:按照设计图纸并参照土建给出的基准线找出风管底标高,结合管线综合布线图作合理布置,最终确定风管系统标高及走向。 2)设置支吊点:标高确定后,按风管所在空间位置及周围环境,确定风管支吊、托架型式及支吊点设置位置。设置在钢筋混凝土上的支吊点型式主要采用有膨胀螺栓法固定(单胀管式胀锚螺栓),风管边长≤1250mm采用不小于M10膨胀螺栓;风管边长>1250mm采用不小于M12膨胀螺栓,同时膨胀螺栓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支吊架制作:支吊架焊接应外观整洁,焊缝要求饱满,支架牢靠。镀锌通丝应根据风管安装标高适当截取。风管吊架横担、吊杆应平直,光洁,安装后各副支架的受力应均匀,无明显变形,吊架横担、吊杆规格如表1-1所示: 表1-1 风管吊架横担、吊杆的规格(mm) 1)水平安装风管支、吊架最大间距如表所示。边长大于2000mm的超宽、超高等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其规格及间距应进行载荷计算。垂直风管的支架,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3m,每根垂直风管应不少于2个支架。当水平悬吊的主、干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防止摆动的固定点,每个系统不应少于1个。 表1-2 水平安装风管支、吊架最大间距(mm)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一、采区位置、边界及范围 石壕矿四采区位于陇海铁路以南区域,采区北部边界以陇海铁路煤柱为界,东、西及南部边界为矿井边界。该区域走向NW~SE,倾向NE,走向长1.3~2.4km,倾斜宽0.55~1.85km,面积为2.3119km2。 二、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根据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经统计:四采区可采储量为:781.5万吨。采区生产能力按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9.3年。 三、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及比较 根据郑州设计院2011年11月编制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南风井工程初步设计》,四采区按单翼采区进行布置,将采区上、下山巷道布置在陇海铁路南侧煤柱线内,以减少煤柱损失。 +200m水平南翼轨道运输大巷与四采区回风巷(直接与南翼回风井相连)向南延伸进入铁路以南区域后,四采区即分为上下山开采,本设计考虑先采上山部分,后采下山部分。采区上、下山巷道分别按二条考虑,即轨道上、下山和皮带上、下山。设计考虑便于回采巷道与准备巷道连接,并根据矿方实际生产经验,将采区轨道上、下山布置在煤层底板距煤层15m的岩层中或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 的大占砂岩中,作辅助提升和回风巷;皮带下山沿二1煤层顶板布置在二1煤层中,作主提升和进风巷。采区中部设置一条胶带运输大巷,布置在二1煤层底板距煤层约20m的岩层中,并通过二采区胶带下山延伸段、二采区集中运煤巷与主井底煤仓相连。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结合石壕矿四采区所处位置以及目前矿井实际生产情况,本设计筛选出三个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现分述如下:方案一(轨道下山分段,沿底布置): 设计综合考虑采区运输、通风需要、准备巷道与回采巷道的联接关系,将四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 四采区下山部分分为两段施工,在+80m水平设置辅助水平,并布置一个中部水仓、泵房,四采区轨道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其连接处与胶带运输大巷之间设置一个采区缓冲煤仓。 轨道下山上段通过上部车场与-200轨道大巷相连,通过回风联络巷与四采区回巷相连。皮带下山上段的上部与四采区皮带上山连通,下部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皮带下山下段亦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 在四采区最下部再布置一个下部水仓、泵房。采区变电所、采区避难硐室均布置在四采区下山的上部车场附近。 方案二(轨道下山分段,沿顶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轨道、皮带下山布置的位置也同方案一,轨道下山上、下段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的大占砂岩中。 方案三(轨道、皮带下山不分段,沿底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下山部分不分段,采区轨道、皮带下山直通采区下部边界附近,在采区下部布置一个水仓、泵房。采区皮带下山中部通过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并布置一个采区中部车场将胶带运输大巷与轨道下山连通。采区皮带下山需

煤矿工作面巷道布置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况 (1) 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1) 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分 (3)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7) 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 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 (10) 第八章安全措施 (11) 第九章附图

第一章 采区的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 某采区位于某某矿二水平左翼,东以(如图附图一)号勘探 线为界北以某煤层露头为界,西以(如图附图)号勘探线为界,南以 矿井边界走向长度1650m ,采取平均倾斜长度1000m 采区内有1#,2# 两层煤,煤层倾角16度,采区内部分位置的煤层倾角有变化。 根据临采区揭露的资料显示,本采区构造简单。1#煤层平均厚度 2.23m 煤的密度为1.97t\ m 3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底板中硬,节 理发育较低,自然发火期短,伪顶直接顶岩性比较硬。 2#煤层平均厚度2.48m 煤层的密度为1.74\ m 3 .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底板硬,结构简单,节理发育地,自然发火期短,伪顶直接 顶岩性比较硬。1#煤层和2#煤层间距5.1m 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但出于中等褶曲内, 对采掘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煤层露头距地表有39m 的泥土,地表比较平坦。 第二章 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一. 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 1. 采区地质、工业储量计算 t 1393328069043207028960 1.74)2.481000(16001.97)2.231000(1600 R M I L R M I L Q 22221111=+=???+???=+???==) ()(工地Q

测点布置方法..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 3.3.1测点布置方法 (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 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2)沉降及倾斜观测 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 (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

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仪器如图3-3所示。 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监测,沿围护结构纵向布置测点。测斜孔用泥型钻机钻孔埋设。钻孔的孔径应大于测斜管5~10cm,钻孔时在土质较差处应采用泥浆护壁。测斜管接缝处理完成后,在管内注满清水,钻孔结束后马上沉入孔中。随后在钻孔与测斜管的空隙中填入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测斜管顶面一般低于地面15~20cm,并砌保护井加盖板,以免遭受破坏。 (a)测斜仪(b)测斜管 图3-3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及桩体变形观测仪器 (4)管线沉降、位移监测 监测点主要分为直接监测点和间接监测点。布点原则是对位于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一般情况按管线单位要求布设在管线设备上(井盖、阀门、抽气孔等);间接测点是将管线测点做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影响范围内的管线进行监测。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根据管线具体情况,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专家及管线单位意见后确定。因城市管线铺设时间、管线基础、管线材质等多种多样,确定其变形控制值比较困难,因此施工中需要根据肉眼观察与数据对比,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反映,并加强监测。根据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点。 (5)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埋设测点时用经纬仪控制,使同一条边测点尽量埋设在同一条直线上。监测点每隔20~25m设一点,且设在围护结构冠梁顶上。浇筑冠梁混凝土时预埋15㎝长的Φ20钢筋,钢筋头露出地面15mm,钢筋头磨成半球状并刻“十”字,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的观测点。围护结构顶部垂直位移(沉降)监测用几何水准法,仪器为精密水准仪。首次观测时,按同一水准线路同时观测两次,每隔一定时间绘制出时间-沉降曲线。为确保测量精度,在远离基坑(大于5倍基坑开挖深度)的地方至少设置三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定期检查稳定性。(6)地下水位观测 水位管由EPA工程塑料制成,内径45mm,管上钻有4排呈梅花状布置的孔。成孔至设计标高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与钻孔孔径间用净砂回填至离地表0.5m处,再用粘土封填,以防地表水流入。水位孔用小型钻机成孔,孔径略大于水位管的直径。观测方法如下: ①选择一排观测孔,从降水开始前,水位观测按抽水试验观测要求进行,以复核、修正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1 煤层地质特征 3.1.1 煤层赋存情况 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1煤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一1煤。二1煤厚0~9.38m之间,平均厚度为2.70m。煤层倾角平均17°,煤层赋存稳定。一1煤厚0~4.41m之间,平均厚度为2.46m,煤层倾角与二1煤相近,煤层结构简单。 3.1.2 煤质与地质情况 1、煤质分析 采区内一 1 煤为中灰、低挥发分、高硫分、低磷分、高热值、中等软化温度灰、呈小块状及碎粒状的贫煤。二1煤为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低磷分、特高热值、较高软化温度灰、粉状贫煤。煤的抗碎强度特低,可磨性指数属易磨煤,CO2反应性较弱,高热稳定性,结渣性中等。 2、煤层顶底板 ①二1煤:煤层直接顶以中-细粒结构的大占砂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局部含夹矸。 ②一1煤:煤层直接顶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和石灰岩为主,煤层位稳定,结构简单,偶含1~2层夹矸。 3、水文地质 本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尚属简单,主要充水因素有:二1顶板砂岩和断层破碎带裂隙淋水、一1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和大气降水。全井田的正常涌水量465.46m3/h,最大涌水量为805.25m3/h。 3.1.2 煤层瓦斯、自燃、发火特征 ①一 1 煤层只有一个孔取到瓦斯样,瓦斯资料没有或较少,勘探报告没有评 述。二 1 煤层瓦斯含量0.093~17.391 m3/t2daf,平均5.354 m3/t2daf。 ②本区二 1煤火焰长度为5mm,加岩粉量为10%,二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一 1 煤未做煤尘爆炸性试验,根据邻区郜城井田试验结果:加岩粉50~55%,火 焰长度达25~30mm,一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③一 1煤自燃倾向等级属不自燃-易自燃,二 1 煤属不易自燃。 3.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2.1采区及首采区划分 根据矿井煤层及地质分布,本井田设计单水平开采,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其中二1煤上下山各一采区,一1煤上下各一采区。矿井首采区位于二1煤上山采

第13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煤层群的上行开采和下行开采顺序、了解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 二、教学主要内容 (1)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2)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3)采区参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二)难点 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板书,最好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2)辅助教具:采矿模型实验室模型。 (3)重点和难点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辅助教具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直观掌握。 五、课程详细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节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区段集中巷—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1)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 (2)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数; (3)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一、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1)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2)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2、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联系方式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斜巷联系 溜眼α>30?,煤自溜,少占设备; 斜巷20~25?,施工条件差;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适用:α<15?;层间距10~15m。 机轨分煤岩布置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斜巷联系; 溜眼α>30?,煤自溜,少占设备; 斜巷20~25?,施工条件差;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适用:α<15?;层间距10~15 m。

采区巷道布置.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 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 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 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 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5.1.4 地温 根据九龙岗矿长观孔资料,本井田所在地区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垂深30m,相应的温度为16.8℃。 本井田地温梯度介于0.75~2.07℃/hm之间,其中东部高于西部,属地温正常区。总体来看,本井田地温具有深高浅低和东南略高于西北的变化特点。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3-1 采区下山布置 3-1.1方案选择 根据二水平所在位置及地质情况,经过矿井多次研究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I:在五2±0大巷距西下山150米处向下布置两条下山300米,然后采用片盘式布置,向西前进式回采至井田边界,斜巷采用双钩串车提升,大巷采用夹线式电机车运输,总回巷布置在五2±0大巷煤柱中。此方案的优点是:初期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可以探明深部煤层赋存情况。缺点是:煤柱损失大,回采率低,巷道维护费用大,采掘不能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需采用串联通风,在向前推进时,遇地质变化带时改造困难,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方案Ⅱ:采用采区式布置 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 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2西下山 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根据两种方案比较,由于现矿井采掘接替比较宽松,初选第二种方案,其首采区为二采区,本次设计即为二采区设计。 3-1.2 采区下山 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3-1.3采区车场 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3-1.4采区总回风巷 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3-1.5 区段平巷布置 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设计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布置采面机风巷,采用单巷布置,根据五2煤层顶底板岩性,设计机风巷沿走向布置在煤层中,距采空区边缘2-5m。 3-1.6 采区硐室 采区变电所:在轨道下山与运输下山之间距五±0大巷250m处700米处布置分别采区变电所,变电所长度40米,锚喷支护,断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