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研究生张灵利

一、选题目的:

《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

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

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他们认为明代的理学, 尤其是阳明心学, 空谈心性, 无益于世, 最终导致亡国, 应该予以批判。明末清初学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空谈心性转向经世致用。他写《明儒学案》一书, 不仅是在总结明代理学的历史, 更是在宣扬“新王学”, 试图用修正的“王学”来再次充当学术思想的先锋。所以他认为: “盈天地之间皆心也,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故穷天地万物之理, 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 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 吾从而穷之, 不几于义外乎? 此处一差, 则万殊不能归一。??学术之不同, 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 奈何今之君子, 必欲出于一途, 剿其成说, 以衡量古今, 稍有异同, 即诋之为离经叛道, 时风众势, 不免为黄芽白苇之归耳。”他认为后学未能真正理解“先贤”的宗旨, 所以诋毁“王学”, 而独尊程朱。他写《明儒学案》的意图, 在分源别派, 并纠正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的不足。同时, 黄宗羲提倡自由讨论、各家争鸣的学风, 他说: “学问之道, 以扣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 依样葫芦者, 非流俗之士, 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 有一偏之见, 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 正

宜著眼理会, 所谓一本而万殊。以水济水, 岂是学问。”这种提倡争鸣的精神, 是值得推崇的。

四、体例与内容

《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计有《崇仁学案》四卷, 列吴与弼以下十人; 《白沙学案》二卷, 列陈献章以下十二人;《河东学案》二卷, 列薛以下十五人; 《姚江学案》一卷, 列王守仁一人, 附录二人; 《浙江王门学案》五卷, 列徐爱以下十八人; 《江右王门学案》三卷,列黄省曾以下十一人; 《楚中王门学案》一卷, 列蒋信等二人; 《北方学案》一卷, 列穆孔晖以下七人;《粤闽王门学案》一卷, 列薛侃等二人; 《止修学案》一卷, 列李材一人; 《泰州学案》五卷, 列王艮以下十八人; 《甘泉学案》六卷, 列湛若水以下十八人;《诸儒学案上》四卷, 列方孝孺以下十五人; 《诸儒学案中》六卷, 列罗钦顺以下十人; 《诸儒学案下》五卷, 列李中以下十八人; 《东林学案》四卷, 列顾宪成以下十七人; 《蕺山学案》一卷, 列刘宗周一人。共十九个学案, 列二百零四人。从派别上讲, 《明儒学案》把明代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属于程朱之学的有《崇仁学案》、《河东学案》、《三原学案》、《东林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王门学案》、《蕺山学案》九个。另外,《止修学案》、《泰州学案》、《甘泉学案》源于王学, 但又有不同, 所以另立。《诸儒学案》上、中、下, 正如黄宗羲自己所说,“或无所师, 得之于遗经者; 或朋友夹持之力, 不令放倒, 而又不可系之朋友之下者; 或当时有所兴起,而后之学者无传者, 俱列于此。”从时间发展顺序上讲, 《明儒学案》把明代理学分为前中后三个历史阶段, 前期四个学案, 共九卷;中期十个学案, 共三十三卷; 后期二个学案共五卷;介于中后期之间的三个学案, 共十五卷。从编排体例上讲, 每一个学案的开端写有一篇小序, 对这一学案总的评述一下, 接着是每位学者的小传, 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著述、思想及师承关系,然后有学者本人的著述或语录的部分节选内容, 同时黄宗羲也加按语, 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们再来看本书的体例,每个学案都是先置有师承关系表,再列出学者小传,然后摘引其语录,并对其人所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主要学说等加以介绍和评说。文字简明扼要,客观公允,学案排列系统。作者对明代学术史的学术流派、学术源流及著述均有考订与梳理。对于某些学术界存在的重大争论问题,不专主一家之言,而注意搜集各家学派文献资料,提炼其主要学说,由读者去论断是非。这表明作者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决不袭用前人的陈言旧说,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学术界一般认为《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黄宗羲创立了一种新的体例——学案体。如白寿彝先生等认为: “黄不仅创立了一种新的史学体制——学案体, 而且确立了‘一本而万殊’的真理论为指导的学术史观。”冯友兰先生认为“《明儒学案》虽也有断代之名, 但实际上是明代心学的发展史”,“《明儒学案》哲学多于史学”。张舜徽先生认为黄创立学术史的体例功不可没, 但是并不认为《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他认为“我国有学术史, 自以《史记》、《汉书》的《儒学传》为最早。”并且认为学案这种体例也不是黄宗羲创立的。在他以前, 南宋朱熹有《伊洛渊源录》十四卷, 这是一部推崇理学的专著。明中叶到清初, 陈建的《学通辩》、冯从吾的《元儒考略》、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及孙其逢的《理学宗传》都是这一类代表作。到了黄宗羲, 才扩大规模, 从事于综括有明一代各派哲学思想的工作, 成为记载二百七十余年间思想发展状况的《明儒学案》, 它“也仅反映有明一代的理学家流别,同样不能概一代学术之全。如果必正其名, 只可称‘明代哲学家思想史’, 或者称‘明代哲学家流派史’。”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完善的学

术史, 自梨州之著学案始。”“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 第一, 叙一个时代的学术, 须把那个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 不可以爱憎为去取; 第二, 叙其家学说, 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 令读者有很明晰的概念; 第三, 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 勿以主观上下其手; 第四, 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 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梨州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说: “大凡学有宗旨, 是其人之得力处, 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 苟非定以一二字, 如何约之, 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 即有嘉言, 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 即读其书, 亦犹张骞初至大夏, 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 如灯取影, 杜牧之曰: ‘丸之走盘, 横斜圆直, 不可尽知, 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这正符合上面的条件。所以, 《明儒学案》可称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

同时,《明儒学案》注重阐明各派学术思想的宗旨,把握诸家学术的精髓。黄宗羲鉴于宋元学者《语录》荟撮简编、去取失当,使读者难窥前人学术精神的弊病,特别强调准确把握各派学术宗旨。他指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明儒学案·发凡》)学者讲学贵在阐明宗旨,而评价前人学术尤其需要把握其人宗旨,否则就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正因为他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才能于各家学术中纂要钩玄,准确揭明其学术宗旨。黄宗羲的编纂思想是阐明各家各派的自得之学,把握学术思想的真谛。他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明儒学案·发凡》)因此,黄宗羲对于每一个学派和每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都尽量揭明其治学宗旨,让世人明了他们的学术精髓。《明儒学案》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例如把陈献章的治学宗旨概括为“主静”、“自得”,把王守仁的治学宗旨概括为“慎独”等等。注重各家各派学术宗旨避免了面目雷同的空论,使《明儒学案》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史著述的杰作。

五、学术思想之我见

评价一本书、一部著作,往往要把其放在一个国家整个的文化长河当中去,以此衡量确立该著作的历史地位。而《明儒学案》在国家文化长河当中的地位又是什麽呢?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学术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基础。“按年编年,不炫耀文采”是黄宗羲的著书原则,强调尊重历史事实,反对空洞无物,随意褒贬,形式化的文风。将治史与“万民之忧乐”相联系,力求“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为此,黄宗羲投入大量精力,使《明儒学案》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成为“经世致用”思潮的典范。

民主这个词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更是受到西方人的追捧。然而早在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就已经将民主这一点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上了。之所以说《明儒学案》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很大原因在于本书对于学术民主思想的重视。在这里,你既能看到代表正统学派的宋学吴与弼、陈献章等人的重点叙述,也能看到一些并不轰动的小派观点。最典型的例子是厨师出身的王艮,他师从另一位大师级人物王守仁学习王学,后自立一派,形成了所谓的泰州学派。在这一点上,黄宗羲不搞无耻学人常搞的那一套等级尊卑制度,而一律平等,这在当时甚至在今天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刚才所说的泰州学派而言,还有像樵夫出身的朱恕、陶瓷匠出身的乐吾等人的学说论点,可以说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但是黄宗羲仍然保有一个大学人的风范,海纳百川,将民主的思想体现在了学术著作当中,有些思想甚至

还体现了人权、民治、君服务于民等内容,可以说开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先河。

《明儒学案》一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力图把有明一代的理学思想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批判总结明代近三百年的理论思维成果,沿着刘宗周批判程朱理学、修正阳明心学的路子, 在宇宙本原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理气一统论”。他认为: “通天地, 亘古今, 无非一气而已”。认为理与气是“一物而两名, 非两物而一体也”, “理为气之理, 无气则无理”。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理气心性统一论”, “在天为气者, 在人为心; 在天为理者, 在人为性。理气如是, 则心性亦如是, 决无异也。”这与朱熹的理气心性论有着很大的区别,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理是形而上的东西, 是万物之本。气是形而下的东西, 是万物的具体表现。万物产生后, 先有理, 后有气。理与气, 是二物, 不是统一的, 理与心更是两回事。所以黄宗羲说: “先儒未尝不以穷理为入手, 但先儒以性即理也, 是公共的道理, 而心是知觉, 知得公共的道理, 而后可以尽心,故必以知性先于尽心, 顾其所穷, 乃天地万物之理,反失却当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理矣。人心为气所聚, 其枢纽至微, 勿望勿助, 此气常存, 稍涉安排, 则霍然而散, 不能自主。故必须存, 存得恰好处便是气, 不是两件工夫。”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 亲眼目睹了明朝的灭亡, 认识到空谈误国, 专讲经世致用之学, 寄希望于自己做的新学问能为新政治服务,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猛烈抨击, 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设想。在学术思想上, 他力图矫正王学的弊端, 因此写了《明儒学案》。梁启超认为《明儒学案》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至少《明儒学案》一书中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作风, 直接影响到清初学者。他说: “黄梨州、顾亭林之流, 他们许多话, 在过去二百多年间, 大家熟视无睹, 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他们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其具体的理论, 虽然许多不适用, 然而那种精神是‘超汉学’、‘超宋学’的, 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 大胆的独求其是”。

黄宗羲试图对王学进行改造, 他说“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方法的核心思想, “良知”即是宇宙根源。“致”即认识到、体会到。“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 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 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在对“致”的解释上黄宗羲与王阳明截然不同,王阳明注重于内心的体验认识, 而黄宗羲注重实践。这就把王学从静坐空谈转到经世致用、社会实践上来。他对王守仁的天泉问答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了解释, 说: “其实无善无恶者, 无善念恶念耳, 非谓性无善无恶也, 下句意之有善有恶, 亦是有善念恶念耳, 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其实“无善无恶”即是本体, 并不是什么善恶之念。心如果无善无恶, 意、知、物都应该无善无恶。黄宗羲的重新解释, 避免了四句话内的矛盾, 消除了分歧, 同时又维护了王学。对于忠、孝的认识, 黄宗羲也对王学作了修正。王守仁认为只要是父子关系, 就必有孝心; 有君臣关系, 就必有忠心。黄宗羲认为“盈天地间无所谓万物, 万物皆因我而名, 知父便是吾之父; 君便是吾之君, 君父二字, 可推之为身外乎? 然必实有孝父之心, 而后成其为吾之父; 实有忠君之心, 而后成其为吾之君。”

《明儒学案》一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上,从《明儒学案》中, 大致可以看到明代学风发展的脉络。明初的学风是严谨、保守、注重内省, 缺乏活力; 到了中期, 学风自由, 有创新力, 不拘旧说, 把理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后期以豪迈的风格,坚贞不屈的气节著称。《明儒学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明初的吴与弼“一禀宋人成说。其相传一派, 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 终不敢离此矩也。”“河东之学, 悃无华, 恪守宋人矩, 故数传之后, 其

议论设施, 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至明中期, 学风为之一变, “有明学术, 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 未尝反身理会, 推见至隐, 所谓‘此亦一述朱, 彼亦一述朱耳’”。“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从现在, 一反观而自得’, 便从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为此才有了“发前人所未发”,才有了泰州学派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的“异端”思想, 王廷相、吕坤的反理学思想。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

在治学方式上, 明初河东学派主张形而下, 偏重于行, “每日所行之事, 必体认某事为仁, 某事为义,某事为礼, 某事为智, 庶几久则见道分明”。崇仁学派主张形而上, 偏重于知, “病体衰惫, 家务相缠,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 中心益以鄙诈而无以致其知”, “书程间断, 胸次鄙吝, 甚可愧耻。”读书几乎成为他们的一切。王学则不拘于旧说, 主张静坐体认天理, 六经注我, 注重个人见解, 所以王学有七大学派。明后期, 以东林党为首, 则主张知与行要合一,既要认识本体, 也要实践理论。

至于政风, 与学风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明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 学风淳雅, “关学世有渊源, 皆以躬行礼教为本。”政治风气是“国家盛时, 士大夫以廉节自重”, “吏称其职, 政得其平, 纲纪修明”。明中期后崇尚空谈, 不同学派间的斗争亦日趋激烈,到明后期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党争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台谏之势, 积重不返, 有齐、楚、浙三党鼎峙之名, 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齐、楚、浙、东林四党与《明儒学案》中的北方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和东林学案这四个学派的地理区域基本相同。

《明儒学案》对于明代学术思想的主体——理学,作了较详尽的记述, 但是它未能全部反映明代理学思想, 对于一部学术著作来说是一种缺憾。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认为明末思想界出现了五大反动: 第一, 王学自身的反动; 第二, 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第三, 明末欧洲历算学的输入; 第四, 藏书及刻书风气渐盛; 第五, 佛教徒方面的反动。在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一点也看不出这些消息。黄不把管志道、李贽等列入学案, 因为管主张“三教统一”, 李亦是出入佛儒之间, 但他们却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黄的门户之见仍然存在。黄对佛学、道学虽然都有研究,“《道藏》、《佛藏》, 靡不究心焉。”但他不把这些“异端”思想纳入书中, 是他以儒学为正统思想所致, 亦是此书的不足之处。

六、在中国学术史上的贡献

《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黄宗羲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

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明儒学案·序》,P7)。

黄宗羲反对用一种观点来评判思想学术史。明代周汝登编撰《圣学宗传》,上自伏羲、神农、黄帝、尧、禹、汤、文、武、周、孔、孟、荀,中经董仲舒、杨雄、王通、韩愈、穆修、胡瑗、周、程、张、邵、朱、陆,终至王学诸子,凡18卷。黄宗羲批评它的主观性太强,“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以其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孙奇在逢康熙五年(1666年)写成《理学宗传》,凡26卷,正传包括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瑄)、王、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子,其余诸子分别列入汉儒考,隋儒考、唐儒考、宋儒考、元儒考和明儒考,谓备考。又有附录一卷,谓之补遗。黄宗羲批评这一著作,“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闻见亦陋”(《明儒学案·发凡》,P17)。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明儒学案·发凡》,P18)。他善于从不同的学说理路中归纳整理出符合学术演变规律的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不同的学说中的内在价值。

《明儒学案》就是根据“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力求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全书首列《师说》,采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以示学术渊源,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的过渡,再记以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接以止修、泰州、甘泉三学案,叙述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并在诸儒学案中兼及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最后纪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以东林诸子为程朱学的殿军,以蕺山为王学的殿军,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按照黄宗羲的论述,明代理学的发展包括以下过程:1、明初的理学以朱学为其开端,而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学派为明代朱学之大宗。两家学术各有特色:崇仁治学主“涵养”,河东治学重“践履”,崇仁门人陈白沙,发挥师说,倡“静中养出端倪”之学,为明代心学之发端。2、明代中期,王守仁继陈献章而起,王学大昌,成为尔后明代理学之大宗。王学传人,按其所在地区分成六派,而以江右王门为王学之正传。王门六派在传播师说过程中,渐起分化:或倾向于程、朱的“道问学”,或出入于佛、老之间,或主张和会程、朱与陆、王的学术异同。3、及至明末,刘宗周奋起救王门溺禅之弊,以“慎独”之学继承、发扬陆、王“本心之学”,因而成为明代王学之殿军、陆王心学之总结者。在王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有止修、泰州等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有湛学与王学的辩难,有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

还出现了王廷相、吕坤等人的非理学倾向。这些非王学派别对陆王心学的修正、辩难和批评,是明代中后期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黄宗羲总结明代理学的发展历史,“道”是他最主要的标准,任何思想学术,只要对“道”的显现有一定创见,都能在他的学案中得到体现。那么,他所谓“道”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首先,“道”包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黄宗羲说:“盈天地皆心也”,肯定“心”是宇宙本体,但他的“心”本体说力图包括理学的探索成果。他认为“心”“理”不二,说:“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明儒学案·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P877),天地万物之理俱在我心的认识范围之内。“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明儒学案·序》,P7)。他又特别重视气,认为理气合一:“宇宙间一气也。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尽,只一空虚,亦属气耳”(《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P469)。“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明儒学案·肃敏王竣川先生廷相》,P1175)。气为天地万物之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黄宗羲甚至说,理学、气学之名只

是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角度认知“道”的不同,它们都统一于“心”。

其次,“道”包括对人类特性的认识。黄宗羲坚持性善论,“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处自羞恶,当恭敬处自恭敬,当是非处自是非,千头万绪,轇轕纷纭,历然不昧者,是所谓性也。……性是天地万物之理,公也,心是一己所有,私也”(《明儒学案·文庄罗整菴先生钦顺》,P1109)。

第二、黄宗羲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

黄宗羲《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主要方法表现为:首先,他对史料非常重视,《明儒学案》的资料都是直接由原著中提炼出来。“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明儒学案·发凡》,P17)。

其次,他指出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应该抓住思想家的宗旨,把握思想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学者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由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1](《明儒学案·发凡》,P17)。他认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P17)。通过对明代理学中主要表现为心性、理气、性情之辨,气质与义理之性之辨,本体与工夫之辨等等问题的讨论,黄宗羲对明代思想家的学说宗旨进行了提炼,至今对于我们理解明儒的思想仍具参考价值。再次,他重视学派在思想学术史研究中的地位。黄宗羲网罗明代众多理学家,为之分别学派,为每一学派立一学案,学案前几乎都有序言,以说明该学派的盛衰传递。他论崇仁学派吴与弼“其相传一脉,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终不敢离此矩镬也。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一》,P14),清晰的说明崇仁学派的思想脉络,又厘清了与白沙学派的关系。学派分析为剖析明代儒学源流、思想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表现在他重视思想家生平行事的考察,力求真实的体现学者的全人格。黄宗羲重视分析思想家们的思想与行为是否一致,他认为只有言行一致的思想才是真正代表思想家认识境界的思想,否则,不管多么高深玄妙,终究是“虚弄精魂”。这样就不得不对关系学者生平节义出处的一些史料加以仔细辨明,如吴与弼讼弟并为权臣石亨作跋、薛瑄与太监王振的关系、追还有疾生员廪米、陈献章与太监梁方的关系等等,黄宗羲多设身处地,加以辩辟。全书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真儒者、真儒学的理解。

黄宗羲的学术史研究方法论与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史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使他的著作更加成熟、完善,较前人的研究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研究做出重大突破,不仅给后人留下大量研究明代思想史的翔实资料,也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理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黄宗羲思想学术史研究的影响

黄宗羲关于思想学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者所继承和发展。章学诚也曾对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有所评价,说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有浓郁的“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文史通义·浙东学术》,P523)的风格:“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兄弟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黄宗羲试图把思想置于“历史”中加以解释,这种“历史”意识启示后人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看待思想学术。后来的全祖望《宋元学案》就是秉承其意,再有《清学案小识》、《清儒学案》等继起之作,虽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及,但实际上刺激推动了近代学术史研究的兴盛。当然,《明儒学案》中体现的黄宗羲的学术史观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将学术史研究局限于儒学范围内,

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客观的看待佛教、道教思想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对学术史研究领域中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这也给后来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七、研究状况

关于《明儒学案》版本,一个是中华书局八十年代点校本,一个是浙江古籍黄宗羲全集本。解放以来,评论黄宗羲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偏重于论述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而对他在史学上的贡献很少有人论及,当然对于他所创立的这种学案体更是很少有人问津。但是,海外有些学者对此倒是很感兴趣,今年来先后发表了阮芝生《学案体裁源流初探》(载杜维运、黄进兴编的《中国史学史论文集》)、黄进兴《学案产生的思想背景》(载《汉学研究》第二卷第一期)等文章,这一部分都是对学案体产生源流所进行的研究。再者,还有一些文章是比较全面的来谈《明儒学案》的,例如仓修良的《黄宗羲和<明儒学案>》(载《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12月)、张承宗和潘浩的《黄宗羲与<明儒学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4 期)等。

西方学术思想史之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爆发,大量的平民死亡,人们开始怀疑教会的作用,反思并开始追求人自身的、现世的幸福。 1、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有自己的发展需求,资产阶级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阶级基础。 2、教会利用其教权控制政权,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平民贪婪地进行剥削,严格控制人们思想,资产阶级借助文艺复兴表达对教会的不满与反抗。 3、地中海沿岸是中世纪时期欧洲的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商业繁荣,人才集中,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 4、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东罗马的许多学者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5、意大利相对邻近东方,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文艺复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二、试述文艺复兴的具体表现(以国家与发展时间为线索) 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其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佛罗伦萨为中心,世俗教育发达。在许多领域内成果卓著,巨人辈出,实欧洲之最。在文学上有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在艺术上除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之外,还有“绘画之父”乔托和提香等;哲学则是彭波那齐、特勒肖和布鲁诺;自然科学方面有达芬奇和伽利略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中、晚期界限分明,思想最为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批评最为激烈。

德意志的文艺复兴基本是在知识界活动,运动中心主要在一些大学之中。德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敏感,重点批判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发动和愚昧,代表人物有勒克林、胡登等,为日后的宗教改革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受到当时本国的政治现状影响,一些作品强烈地反映出要求德国统一、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 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时间较晚,最初以伦敦和牛津大学为中心,初期以研读意大利“文学三杰”作品为主。部分君主比较开明,大力支持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的某些活动还受到过英王亨利八世的保护。另外,英国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喜剧驰名世界。 西班牙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才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受封建贵族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影响显著。作为老牌殖民国家,人文主义者对揭露殖民侵略的内容较多,受到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的影响较大。 文艺复兴对在整个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各国的文艺复兴的具体表现带有各自的特征,科学、文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侧重也各有不同。 三、试述文艺复兴对后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文艺复兴在精神层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引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的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 2、文艺复兴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这个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高潮,成为西方历史转折而一个重要标志。 3、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的发生。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的愿望、地球是圆形的这一科学信念驱使航海家们远渡重洋,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是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外在表现。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编号:0223327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言(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 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 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 省——巡抚——从二品 道——道台——正四品 府——知府——从四品 县——知县——七品 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 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 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简答

【题型:简答】【100分】 [1]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极不合理、十分落后的经济结构? 得分:100分 答:近代工业软弱无力,根本不能为改造传统经济和经济部门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实力;传统经济部门特别是传统农业在实现工展的重负下,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和掠夺下,几乎丧失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贡献经济要素的能力。在这种严重畸变上,追求国家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异常艰难崎岖,是没有希望取得成功。 【题型:简答】【100分】 [2] 怎样理解近代外国资本在华享有种种特权? 得分:70分 答:外国资本在华享有种种特权,他们是西方列强刺入中国经济命脉的利剑。它们以格子的政府为依仗,在中国为所欲为,或借大小军阀,控制政局并划分势力范围;或投资于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垄断并独占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或称雄于中国吞并中国资本企业。不彻底摆脱并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社会经济的局面,就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的依附地位,赢得中国经【题型:简答】【100分】 [3]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得分:100分 答:第一,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第二,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第三,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题型:简答】【100分】 [4] 中国封建地租(形态)结构构成情况如何? 得分:100分 答:地租分为劳役地租,货币地租,实物地租。近代中国的地租性态,大致讲:是无敌组占主要地位,货币地租次之,而劳役缘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典型。 【题型:简答】【100分】 [5]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得分:100分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称西方为“夷”。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

学术思想史补充教材一试述孔子的思想要点及影响

問題:試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要點。 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載,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東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東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生於魯昌平縣陬邑(今山東曲阜),其先世為宋人。查宋源於周公旦封紂王庶兄於此,徙殷族於此,以存殷祚,故孔子屬殷裔。 孔子先世屢為司禮之官,由於家學淵源,在三十歲左右,已以知禮馳名。孔子曾仕於魯,且一度為魯司寇,且攝相事。由於其志不行,乃去魯周遊列國。其時孔子門人日眾,聲名日高,然列國君主亦不能用孔子。孔子晚年見無由實踐其政治理想,乃返魯專事講學及整理古今學術文獻,不再涉足政治。 最後,關於著作方面,孔子述而不作,今傳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亦僅為其編定固有文獻而來,實無正式作品。舊說有以<春秋>為孔子所作著,但考諸史乘,則孔子只取魯史記予以整理,作為講授資料而已,並無自撰一書之事。此外如<易十翼>之類,皆顯然屬後世學者偽托。孔子思想唯一可靠資料,即門人記述孔子言行之<論語>。因此,現以<論語>所載,略述孔子思想要點如下: 孔子之學,由「禮」觀念開始。在孔子心目中,禮制決定一切生活秩序,大至政府組織,小至日常行動,均包於一「禮」之中。孔子以「義」為「禮」的實質,義是量度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即君子無特殊態度,唯理是從。反之,則是因私利而作出不正當的行為,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小人行為發自私利,無所謂義(正當)與不義(不正當)。 而人守禮而行為力求正當的意志源於「仁」,仁是一超越自我的大公境界。包含了「人已等視」一義,如「已所不欲,勿施於仁」及「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就消極來說,自己不想的東西,不可加諸別人身上。就積極來說,則是自己覺得美好的東西,希望與人分享。 仁是本義,是視人如己,淨除私慾的境界。此一境界源於人的自覺境界,不假外求,純由人自己作主。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是只要人下定決心,便可達到仁的境界。而就外觀來說,仁的境界是人的一切行為合乎禮。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即只要人人克制私慾,遵守禮制,便可稱之為仁。 孔子一生以得君行道,濟世救民為第一志願。直到晚年對政治絕望,才萃力於學術,垂教後世,希望來者能實踐其理想。因此,其學說雖以禮為中心,但以政治秩序問題為主。禮的根本精神在「正名」,如子路問為政「奚先」,孔子便答:「必也,正名乎。」正名是指人人盡其身份所應有的義務,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主為政以德治為本,即當政者應以身作則,教育人民自覺守法。如季康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使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中最成熟的作品,叙述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发展演变,突出学派的传承,及思想家的学说宗旨。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为思想学术史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后世的历史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思想学术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所著《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它认为远古时期,并无百家之学,只是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才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出现。西汉时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明确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种学术,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评判当时的各种学术,都是以见道的高下远近为根据。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1](《明儒学案·序》,P7)。江淮河汉各支水流虽然各有曲折,但都归趋于海,是海水的组成部分。学术也是如此,虽然各家各派有所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他认为理想的思想学术史研究应该使关于“道”的所有创见都能得到反映,在“竭其心之万殊”的基础上,使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深浅各得,醇疵互见”[1](《明儒学案·郑性序》,P1)。黄宗羲反对用一种观点来评判思想学术史。明代周汝登编撰《圣学宗传》,上自伏羲、神农、黄帝、尧、禹、汤、文、武、周、孔、孟、荀,中经董仲舒、杨雄、王通、韩愈、穆修、胡瑗、周、程、张、邵、朱、陆,终至王学诸子,凡18卷。黄宗羲批评它的主观性太强,“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以其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孙奇在逢康熙五年(1666年)写成《理学宗传》,凡26卷,正传包括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瑄)、王、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子,其余诸子分别列入汉儒考,隋儒考、唐儒考、宋儒考、元儒考和明儒考,谓备考。又有附录一卷,谓之补遗。黄宗羲批评这一著作,“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闻见亦陋”[1](《明儒学案·发凡》,P17)。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1](《明儒学案·发凡》,P18)。他善于从不同的学说理路中归纳整理出符合学术演变规律的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不同的学说中的内在价值。 [!--empirenews.page--]《明儒学案》就是根据“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力求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全书首列《师说》,采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以示学术渊源,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的过渡,再记以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接以止修、泰州、甘泉三学案,叙述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并在诸儒学案中兼及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最后纪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以东林诸子为程朱学的殿军,以蕺山为王学的殿军,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按照黄宗羲的论述,明代理学的发展包括以下过程:1、明初的理学以朱学为其开端,而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学派为明代朱学之大宗。两家学术各有特色:崇仁治学主“涵养”,河东治学重“践履”,崇仁门人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1、总体思路 向西方学习 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社会思想1、发展主线与社会之间相结合 地主阶级革新派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具体过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主要类 、人物:生卒、性别、年代、职位、主要事迹、主要思想、评价(地位 、派别:活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措施、评 、著作:背景、主要内容、评 、思想名称: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 、纲 、按类别 )人物: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 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 )著作《天朝田亩制度 )思想: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 、按思想史发展过 )地主阶级革新派:龚自珍、魏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 章太炎、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第三党、国民党组派、人权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不考 、具体知识 、龚自珍 )人物生平:龚自珍1972~184,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 官僚地主家庭,师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其微言大义成为龚自珍表达自的社会改革思想的手段 )主要思想 A社会批判思

a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1. b.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 c.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 d.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B.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a.主张在全国农村建立一种基于封建宗法的经济结构,以此调节土地的占有,克服“大不相齐”的矛盾; b.“驱民于南亩”的重农思想; c.“宜并杜绝呢羽之至”等“不急之物”的外贸思想。 C.政治改革思想 a.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 b.废除八股文,破格选拔人才; c.主张禁烟,抵抗外国侵略。 (3)评价: 1)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 “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局限和意义 局限: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 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体现了“半是批判,半是挽歌”的特色处境; 意义:能在衰颓之世仍呼喊不止,尤为可贵。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确乎是 近代思想之先河。 2、魏源: (1)人物生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1844年编纂了《海国图志》,本书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之作; (2)主要思想:强国御侮 A.对西方的了解与研究 开始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旧框,而正面直视外国,,“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同时对于其掠夺瓜分予以重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 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反侵略,以捍卫国家主权; C.社会改良思想 欲强国先治理统治机构,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提出“更法变制”。问题主要在国内,必须改革内政,收取人心;中国积患甚多,主要是人心之寐、人才之虚;要培养讲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政治才可改观。而在经济方面提出漕运、水利、盐政等改革,强调民间商业之

最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一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第八部分第一节“皖学”引用戴震的话:“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弊,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附骥尾。……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几句话直指很多“学人”的软肋,“掊击前人”者比比皆是,歪批、胡批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相声里的包袱,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了,某些畅销书、某些博客,充斥的都是这种东西。而“附骥尾”的倒是不多,于丹大概可以算作其中的佼佼者,昨天和夏末他们几个喝酒的时候,臧否的现在有名的“电视学人”和“网络学人”也都跳不出这两类。而且戴东原更道出了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时之名”和“后世之名”,即使不能留名后世,也要在当时喧嚣一番,混个热闹。 第九部分第六节“扬学六谈”中引用焦偱的话:“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为可叹息者,似乎很少有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总是自以为是,总想改造别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期和自己一致。而且是关系愈好,则改造的力度愈大,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为不幸者,我恰恰是当下价值观中的一个另类,

大发慈悲妄想改造我的人也特别的多,或直斥,或婉劝,希望我可以幡然悔悟,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过我想,我大概是很难改变了。 第十二部分第四节“试帖诗及其他”里引王阳明的话:“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仇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曹聚仁问:“两千年的书塾教育,糟不可言,可是今日的学校教育又如何呢?”根据我的切身经历,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罢了。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二篇:读《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的一点感想】 其实这本书现在只看了大概十分之一,但还是忍不住想上来先白活儿两句。这本书是前两天刚借的,和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一起。钱穆的作品集我更喜欢三联那一套,只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三联那套散放在各处,不好找。 看这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有一种找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以前所谓的好古完全是瞎摸,其实一直在槛外,透过栅栏窥见了内里一丁点的美景,却不得其门而入,徘徊于这奇美花园的外围,东面窥探一下,西边张望一下。却不能身处其中去领略、

明儒学案凡例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翻译 从过去到现在关于理学方面的专著,前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近有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二书罗列各家学说很完备,但陶望龄在给焦竑的书信中说:“周汝登自己认为身居山麓江畔,见闻狭窄孤陋,曾经希望广泛搜集书面资料和口头资料,增补所遗漏的部分,不敢就说这本书已经是定型的著作了。”况且各个理学家自己有自己的宗旨,而周汝登持守发挥禅宗学说,搅和金银铜铁铸成一器,这是周汝登本人的宗旨,不是各个理学家的宗旨啊。孙奇逢混杂收录,不做进一步的审察区分,书中评判注解所涉及的地方,不一定就抓住了各家学说的要领,而他的所见所闻也如同周汝登一样。研习者观看我这本书,然后会知道周汝登、孙奇逢两家的疏漏简略。 大抵某个人的学说具有宗旨,是这个人独树一帜的地方,也是研习者研习这些学说得以入门的地方。世界上的道理无穷无尽。如果不用一两个基本概念来限定,怎么能统括那些无穷的道理而使它掌握在我手中!所以宣讲个人学说却无宗旨,即使具有独到见解,也是一团没有头绪的乱丝呀。研习者不能抓住这些人学说的宗旨,即使阅读他的著作,也像张骞首次来到大夏,摸不清月氏对西汉的真实意图。我这部《明儒学案》,区分各家学说的宗旨,像拿灯照影一样。杜牧曾说过:弹丸在方盘中滚动,横着滚、斜着滚、转着滚、直着滚,滚到哪里停住了,不能全部猜得到,但肯定可

以知道的是,弹丸不能滚到方盘外面去。宗旨大概也像这样罢了。 我曾说过,明朝的文章和业绩,都赶不上前代。唯独在理学方面,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细枝末节,全都辨别得清清楚楚,的确能阐发出先儒所未曾阐发出的东西。二程、朱熹排斥佛教,虽然说法很多,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佛教中越貌似有理而越淆乱经义的那些理论,终究还是指不出来。明儒却在最细微的地方,使佛教连逃遁的影子都没有了。陶望龄也指出过:“如果拿见解来说,当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很大范围内有超过先儒的。”这与我的说法不谋而合。 常常见到编辑先儒语录的人,只是汇聚摘抄好多条,却不知道什么叫作取舍的标准和用意。先儒们一身的思想宗旨不曾经透露出来,怎么能够看出他们的学术总值呢?我这部《明儒学案》,全从先儒的全集中抽取要点、探求宗旨,未曾袭用前人的旧有专著。 儒家学者做学问,和佛教禅宗五派一定要把本派分别上推到青源、南岳不同。孔夫子已经什么都学,周敦颐不靠传授就使理学肇兴,陆九渊没有师承也自成一家。然而在此过程中,从二程到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经过数 百年之后,还一直奉守本派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所确立的宗旨。这决不是像佛教禅宗那样附会源流才罢休。因而我这部《明儒学案》,依据传授系统,分成各个学派。那些异学突起的人,以及不像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学分: 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本课程让政教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文化,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3.学习掌握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名词概念 社会思潮、政治思想。 2.研究对象 3.基本任务 4.基本理论问题 时代主题、斗争方式、发展主线、思想武器。 5.发展线索 6.主要特点 救亡性、多元性、实用性。 7.学习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熟练掌握“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3.学习评价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新“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程朱理学、“经世致用”今文经学。 3.新“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社会意义、历史局限。 4.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龚自珍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林则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魏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毛泽东 c. 董必武 d. 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选择一项: a.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香港海员罢工 d.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中国国民党一大 b. 中国国民党二大 c. 中国共产党一大 d. 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 整理党务案 c.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 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 蒋冯战争 b. 蒋桂战争 c. 直奉战争 d. 中原大战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 选择一项: a. 中共六大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林茂生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金鋙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军等人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8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戴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继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主编,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善广、柳剑平,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蒋俊、李兴芝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宇主编:《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国学经典 明儒学案卷二 崇仁学案二

国学经典明儒学案卷二崇仁学案二 明儒学案卷二崇仁学案二 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 胡居仁,字叔心,饶之余干人也。学者称为敬斋先生。弱冠时,奋志圣贤之学,往游康斋吴先生之门,遂绝意科举,筑室于梅溪山中,事亲讲学之外,不干人事。久之欲广闻见,适闽,历浙,入金陵,从彭蠡而返,所至访求问学之士。归而与乡人娄一斋、罗一峰、张东白为会于弋阳之龟峰,余干之应天寺。提学李龄、钟城相继请主白鹿书院,诸生又请讲学贵溪桐源书院。淮王闻之,请讲《易》于其府。王欲梓其诗文,先生辞曰:「尚需稍进。」先生严毅清苦,左绳右矩,每日必立课程,详书得失以自考。虽器物之微,区别精审,没齿不乱。父病,尝粪以验其深浅。兄出则近候于门,有疾则躬调药饮。执亲之丧,水浆不入,柴毁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室。动依古礼,不从流俗卜兆。为里人所厄,不得已讼之,墨衰而入公门,人咸笑之。家世为农,至先生而窭甚,鹑衣脱粟,萧然有自得之色,曰:「以仁义润身,以牙签润屋,足矣。」成化甲辰三月十二日卒,

年五十一。万历乙酉从祀孔庙。 先生一生得力于敬,故其持守可观。周翠渠曰:「君学之所至兮,虽浅深予有未知。观君学之所向兮,得正路抑又何疑。倘岁月之少延兮,必日跻乎远大。痛寿命之弗永兮,若深造而未艾。」此定案也。其以有主言静中之涵养,尤为学者津梁。然斯言也,即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宜其同门冥契。而先生必欲议白沙为禅,一编之中,三致意焉。盖先生近于狷,白沙近于狂,不必以此而疑彼也。 先生之辨释氏尤力,谓其「想象道理,所见非真」,又谓「是空其心,死其心,制其心」。此皆不足以服释氏之心。释氏固未尝无真见,其心死之而后活,制之而后灵,所谓「真空即妙有」也,弥近理而大乱真者,皆不在此。盖大化流行,不舍昼夜,无有止息,此自其变者而观之,气也。消息盈虚,春之后必夏,秋之后必冬,人不转而为物,物不转而为人,草不移而为木,木不移而为草,万古如斯,此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理也。在人亦然,其变者,喜怒哀乐已发未发、一动一静循环无端者,心也。其不变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梏之反复、萌薛发见者,性也。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释氏

甘肃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2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甘肃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2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 (2分)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 ①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②平均地权③反对满洲贵族统治④节制资本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③④ 3. (2分) (2015高二上·攸县期中)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材料是(): A . 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 . 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 . 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 . 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4. (2分)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l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李大钊 5. (2分) (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

国学经典姚江学案 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 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然「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邪?天泉问答:「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之解者曰:「心体无善无恶是性。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

意。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层层自内而之外,一切皆是粗机,则良知已落后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恶念耳。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他日语薛侃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即此两句也。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为善去恶,只是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先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文)【反】致彼以无善无恶言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善一也,而有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无乃断灭性种乎?彼在发用处求良知者,认已发作未发,教人在致知上着力,是指月者不指天上之月而指地上之光,愈求愈远矣。得羲说而存之,而后知先生之无弊也。 浙中十七人 江右二十七人 南中九人 楚中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