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论文摘要]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一所学校校园环境的构建反映着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构想。我们的校园就应该力求创设一种能启迪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激情的环境,使他们在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

有人说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这是恰如其分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纵观所有办得有声有色的学校,其校园环境建设决不是凌乱无序的。一位校长说:“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教育,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静态教育的环境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其作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力求创设一种与主体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再现

了教育者对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的创造。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又产生不同的作用。某校为建一厕所,校领导专门去考察各种公厕,这看似小题大做,但恰恰反映出该校领导对创设校园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教育者对校园环境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也就是说要通过这种环境来实现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这种环境的创设是为塑造和形成学生的某种思想创设的,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即把无形的塑造成有形的,把零散的塑造成完美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的品质,也就无须再去创设形成这种品质的环境了,而应该去创设另一种能巩固已有品质、重塑新品质的环境。这样所创设的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学生不随地吐痰,就得创设一种使他们“不忍”随地吐痰的环境,尽管有了这种环境他们也还会随地吐痰,但这

恰好说明改造这种不良行为的环境力度还不够;要学生爱校就得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爱校恋校之情的环境;要学生刻苦学习,就得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的环境“氛围”,即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要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要能与学生的内心活动产生积极的“对话”,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点燃探索知识、积极进取的思想火花。即校园环境的创设要能使学生触景即能生情。由于污迹遍地,随地吐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因为春色满园,心情就变得格外爽朗。这应该说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

为什么面对被外国列强烧毁的圆明园会使你顿燃满腔怒火?为什么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能让你由然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是校园,为什么有的学校一草一木仿佛总在昭示着什么,能引人突发奇想?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是环境所产生的“魔力”,是环境所折射出的语言在人们心中的冲击和积极的心理体验。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

一所学校校园环境的构建反映着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构想。不难想象,如果出现在校园里的是一尊大佛而不是革命先烈、名人英雄的雕像,是一尊呻吟着死亡的坟墓而不是能启迪心智的“金苹果”,那会引发学生什么样的联想呢?每一位教育专家对校园环境的创设往往是煞费苦心的,寓育人之道于环境建设之中,力求使校园环境尽可能

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育人思想。只要我们留心,不难发现,不少学校主人都在“门”上作文章,以此蕴含和映射自身特有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意图,这便是环境育人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言。应该说校园内大到建筑,小至台阶花草,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都应能对受教育者具有某种启迪或是感召作用。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要力求做到这一点,赋予校园里的一草一物都具有鲜活的思想,都要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有益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升旗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往往有人忽视了旗台、旗杆及其位置的选择。升旗本是一项十分庄严的活动,但鲜红的国旗倘若是挂在信手栽上的木柱上,或是飘在屋顶一角,它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能突出出来,教育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任何事物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并赋予它们鲜活的思想,它的价值和意义才可能得到体现。校园环境的创设也是如此。如果离开了学校育人这一核心,任何花俏的构想与创设都将只是形式上的装点,而没有实际意义。

置身沙漠人们之所以感到“荒凉”,面对大海人们之所以感到“开阔”,仰望天空人们之所以能产生无限遐想,应该说是由“沙漠”的色彩、“大海”的浩渺和“天空”的深邃所引发的。我们的校园就应该力求创设一种能启迪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激情的环境,使他们在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

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平海上店小学创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合格学校”工作总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暂行标准(试行)的通知》(闽委教宣[2012]40号)、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转发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暂行标准(试行)的通知》(莆委教[2012]宣15号)、《转发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验收的通知》(莆委教〔2012〕宣28号)和秀屿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莆秀委教[2012] 1号)等文件精神,我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基本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工作思路,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了我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整合校园时代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校园师生生活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优美育人环境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优美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所产生的育人作用已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崇。长期的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拟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美育人环境方面谈几点思考,与教育界同仁商榷,共谋学校发展大计。 一、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强化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静宁县实施的“学校文化建设年”活动,就是一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宏观环境”,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校园文化载体,后者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内容。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创建优美校园环境为目标抓起。 第一、物质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体现出“五

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体现校园区域特色;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富有艺术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富有地域特色,但却不可一味的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经济,又实用;五是功能性。学校建筑物应合理构建功能性文化小区,如教学区、文化广场、文化走廊、师生公寓区、食堂服务区、体育活动区和多媒体科技园区,根据各功能小区的特色,设置宣传牌或标语,让师生置身于文化特色小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彰显特色文化小区的育人功能。 第二、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六化”,即绿化、美化、文化、硬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文化广场或文化走廊要培植盆景花卉,并设计张贴学校成就展和学生习作,培养师生的成就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精心打造花园式学校。融绿化、美化、文化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校园的美化决不应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设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浅谈如何营造校园育人环境

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 ——浅谈如何营造校园育人环境,实现德育工作创新 广德县卢村乡中心小学龚传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是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德育体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 一、确立德育目标,营造育人氛围。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学生品德的评定以及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等都要为实现目标服务。因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确立“培养习惯良好、身心健康的新世纪学生”为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对不同年级分层次确立具体目标。学校还编写了浅显易懂的“好习惯三字歌”,并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吟唱,让德育目标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使之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里。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警示牌、墙壁等来进行宣传,营造育人氛围,使无声变为有声,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个人素养。 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要靠班主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班主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班主任队

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专业道德、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班主任还要学会研究、善于反思、敢于创新、不断积累、勤于思考。正因为如此,关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制定好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请进来,走出去”,为提升班主任个人素养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从而为塑造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构建德育课程,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德育,因此,学校应积极地创造性地构建德育课程,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搭建平台,使他们在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体验,从而完成人格的塑造。 1、学校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及班会、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主题教育。 2、认真上好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针对学生实际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组织学生聆听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与此同时,我校在学校期刊上还专门开辟了“心灵驿站”版块,设立了“心灵驿站”信箱,学生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及时地给予解答。这样,大大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3、以活动化的课程为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活动是生活体验呈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创新各类活动并以此为载体,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

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问题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力求在借鉴部分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载体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推动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做出一点贡献。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暑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并身体力行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实践次数随年级升高而相应增加。但是在关于“社会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等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阐释;当今大学生的暑期实践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实践的灵活性和深度发展的可能;家长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程度比较低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缺乏足够的指导等。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尽管多年来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可供学生

参与和选择的校园实践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民间性,结构的松散性,活动的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加上个别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品位不高,参与学生不广。具体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停留于口头或书面,流于形式,从政府层面看,未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企业层面看,不能将社会实践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只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劳动力;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往往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 2、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对学生社会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够,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与教学支出比例相比明显过低。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对学

关于对高校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高校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 薛雷吕游郑爽 软件学院 【摘要】高校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实践证明,高校管理育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是概括说来,可分为育人意识、育人环境、育人措施、育人形象和育人技能。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性质、质量、水平、思路、决策等方面,还需要更新观念,探讨新路和提高水平。 【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思考 高校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实践证明,高校管理育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是概括说来,可分为育人意识、育人环境、育人措施、育人形象和育人技能。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性质、质量、水平、思路、决策等方面,还需要更新观念,探讨新路和提高水平。 一、管理育人意识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履行其职责的。因此,管理工作者的育人觉悟高低、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过程、育人质量和人才成长。 1.把握育人宗旨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基地或加工厂。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应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也是办学的宗旨。为此经常研究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这是由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任务决定的。学校的各级组织和行政部门必须把育人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管理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高水平高起点高视角和超前意识把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其次,管理教育工作中人占主导地位,要注意发挥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管理的对象是物和人,人对物有作用,物对人有反作用,但人是第一性的,具有能动作用。管理和育人是事物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主次,应是同步完善与归一。因而管理工作者首先应按照培养育人的政策和原则,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法,规范各种行为和措施,针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和作风,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再次,要注意研究问题,因势利导。从某个意义上说,管理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育人过程,这是因为,管理包括人和人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必然有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的表露和释放。所以能够准确的把握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规律、思维脉搏和行为走向,是做好管理育人的基础。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利用某种机遇和变化,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有益导向教育,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2.抓住育人特点 高校培养的对象是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大学生和研究生。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跨世纪承上启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的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全靠当代青年去拼搏和进取,民族的振兴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作为高等学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教育管理工作者对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感,就是对祖国未来的使命感。二是培养对象的高层次性。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是高学历的年轻一代,他们对新兴事物感受快,敏感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强。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在安定、平静、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

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该《通知》对于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明、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民发展和健康成长。笔者在深入学习《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的基础上,联系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时所讲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读与思考。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有了一些自己思考与认识。 对于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

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谈一些本人的浅见。 1、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学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

谈学校环境育人

谈学校环境育人 元谋县元马中学杨红英 有人说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这是恰如其分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纵观所有办得有声有色的学校,其校园环境建设决不是凌乱无序的。一位校长说:?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教育,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静态教育的环境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其作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力求创设一种与主体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再现了教育者对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的创造。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又产生不同的作用。某校为建一厕所,校领导专门去考察各种公厕,这看似小题大做,但恰恰反映出该校领导对创设校园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

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教育者对校园环境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也就是说要通过这种环境来实现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这种环境的创设是为塑造和形成学生的某种思想创设的,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即把无形的塑造成有形的,把零散的塑造成完美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的品质,也就无须再去创设形成这种品质的环境了,而应该去创设另一种能巩固已有品质、重塑新品质的环境。这样所创设的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学生不随地吐痰,就得创设一种使他们?不忍?随地吐痰的环境,尽管有了这种环境他们也还会随地吐痰,但这恰好说明改造这种不良行为的环境力度还不够;要学生爱校就得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爱校恋校之情的环境;要学生刻苦学习,就得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的环境?氛围?,即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要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要能与学生的内心活动产生积极的?对话?,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点燃探索知识、积极进取的思想火花。即校园环境的创设要能使学生触景即能生情。由于污迹遍地,随地吐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因为春色满园,心情就变得格外爽朗。这应该说是与环境密不可

浅谈“三全育人”大德育观指导营造高品质育人环境

浅谈“三全育人” 大德育观指导营造高品质育人环境 摘要: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备受关注。随着招生制度改革,中职学生素质整体 下降,日常行为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继续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将很难适应当前德育工作实际。必须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创新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的德育工作,仅凭几名德育教师、固定的德育课及就业指导课是不能完成德育大任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职校学生的新特点。大力实践“三全育人”工程,整合德育资源,畅通德育渠道,更新德育内容,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三全育人”的首位意识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复杂而艰巨。首先,教育对象思想复杂,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随着普高的不断扩招,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日常行为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是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难度都大为增加,仅靠德育课老师和学生管理部门是难以完成育人任务的。只有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才可能扭转德育队伍力量薄弱的局面。其次,中职学生的身心诸方面在求学期间不断发生新变化,仅靠入学教育、就业教育的传统做法根本行不通,靠一两次谈话也难以取得良好而稳定的教育效果,必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中职学生的整个在校求学过程,全过程把握其思想脉络,使其无时无刻不受到关心、爱护和帮助。总之,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学校、礼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育人作用,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之外组织时间最长、活动集中、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实践活动。高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和培养育人目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暑期社会实践 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理解社会、了解国情、接受 教育、增长知识、做到知行合一,促动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增强服 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展历程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 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展开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全国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以不同形式陆续展开暑 期实践活动,其目的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暑假深人到企事业 单位和边远村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 身素养,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做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展开大学生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进展至今已有18年。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内容能够分为教育型、公益服务型、文 化科技型、社会调查型、职业规划型、就业创业型、劳动锻炼型、勤 工助学型等;按照组织形式分类能够分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 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 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协会”团组织活动、参观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创业就业活动及带薪实习、学农、学工、学军和 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1)暑期社会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和第一课堂的思修课教育以书本学习和课堂传授为主,都 偏向于“灌输”和“说教”,是对已有理论和观点的实行阐述和解读,

关于完善高校管理育人体制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高校管理育人体制机制的思考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招生办学规模随之不断扩大,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变化和压力日益增大,在管理育人工作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现象。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地改革与创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育人工作机制,提高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明确责任,多方协作,大力推进管理育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管理工作既是日常事务的一部分,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式办学理念的深入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高校在管理育人的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如理念不清、方式方法落后、机制僵化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问题。 管理也是教育,科学规范高校管理育人的工作模式,是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保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通过更新管理观念,不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育人机制,提升高校的管理育人水平和成效。 一、建立新型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体制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育人体制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引。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论述可以明确高校管理育人作为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应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大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工作体系和平台。 (一)至上而下,内外结合,建立功能健全、层次清晰的管理育人工作体系。 1.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是党的方针政策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贯彻的以及高校育人工作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而党政齐抓共管则是高校育人工作得以扎实推进和有效落实的基本要求。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 . .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81709863.html,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作者:傅厚春吴稼葆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教育部、团中央对于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重视,加之相关指导文 件的相继颁布,各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并得到了很好的响应。可在社会革新时刻发生的今天,高校共青团也要对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模式进行积极探究,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 社会实践,从狭义理解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实习,而运用相关专家的观点,可以广义理解为,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和勤工助学等。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研究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新模式。[1] 一、高校共青团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 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12 年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当前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弊端 1.组织体系不够完整 如今,社会实践教育在高校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可却并未出现规范的组织体系。社会实践大多被冠以“暑假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的名头,并没有作为一项真正归入日程的工作项目,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学期固定活动,大多是以要求名额的方式强制报名。完整组织体系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参与热情的减退。[3] 2.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关键在于实践,不同于课程规划内的文化课程。社会实践育人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旨在育人的成效。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要步入社会,离开校园,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指标尚不完善,应大力推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对于高校领导而言,在新形势下推进育人工作的开展,是时代发展的必 然结果,为此,积极探索有效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展 示高校的办学实力,并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管理育人工作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重点。应当牢牢把握住育人的宗旨才能为社 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新形势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反思我们的工作 制度、方法,还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建完善的管理育人机制,推动我们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开展。 一、现今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功利性太强而忽视管理育人。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 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人才吸引、政策支持、资源聚集等核心环节中处于劣势,因 而作为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争抢资源、争夺人才、争取项目来促进 学校发展。这样,学校管理的全部精力几乎都要放在核心环节的加强和改进上, 因而往往容易忽视管理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这不一定是观念上的问题,而是 基于目前教育投入、教育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现实困境。 2.人才发掘力度缺失。这一点从根本上来讲应当与以上两点有极大的关系。 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正确的把握住工作的重心,又 怎么可能发掘出更多的人才。正常来讲,对于每一个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来说, 都有机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只不过受到催化力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 句所谓的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那么,金子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光呢?只 有在被淘金者拂去了盖住的砂砾时,才能发出光芒。这句话看似强调了个人才能 的重要性,实际上,我认为,从侧面也反映出淘金者的重要性。现在学生或多或 少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甚至有的学生能力是出类拔萃的,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 的能力,这是导致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管理育人工作人员缺失。社会进步、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考 入了大学。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学校并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可以调配。出于无奈,只能让年轻任课教师担任,或者是任用留在本校的研究生担任管理人员。由 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培训,这些人大多缺乏经验。一边解决着学生心理 问题,帮助学生度过难关,还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分身乏术,学生管理工作 就必定会受到影响。 二、新形势下推进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高校的领导重视管理工作的育人作用。部分高校领导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存在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现象;有的高校由于管理不善,机构庞杂,人员超编,岗位职责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高校领导重视管理的育人价值,自身以身作则,给 教师及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育人的规章制度,规范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使学校的育人目标得以高效 实现。 2.重视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高校的管理者存在育人意识不强、专业化程度 不高、创新意识、服务育人意识不强的现象。 (1)学校应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管理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辅导员培训班专题报告提纲) 史华楠 (2006年8月25日下午3:00) 这次党校、党委学工部利用暑期专门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是一件很有眼光、意义深远的事。培训班对讲座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其中安排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充分说明了校部领导的真知灼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年,教育部、团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和创新,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硬件和软件,需要载体和队伍,尤其需要处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辛勤劳动。 前几年本人对校园文化有过一些兴趣和研究,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校园文化学》、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几年因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转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关心得不是很及时和充分。感谢学工部和党校领导给了一次让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本讲座,既是我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团中央16号文件的心得体会,也是我接受任务后利用这一机会,学习思考有关校园文化问题的不成熟成果,现把它抛出来与大家作一交流。 校园文化涉及问题很多,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如何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如何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积极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浅谈校园环境育人 [论文摘要]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一所学校校园环境的构建反映着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构想。我们的校园就应该力求创设一种能启迪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激情的环境,使他们在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 有人说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这是恰如其分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纵观所有办得有声有色的学校,其校园环境建设决不是凌乱无序的。一位校长说:“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教育,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静态教育的环境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其作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力求创设一种与主体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学校育人环境的创设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再现

了教育者对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的创造。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又产生不同的作用。某校为建一厕所,校领导专门去考察各种公厕,这看似小题大做,但恰恰反映出该校领导对创设校园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要努力创设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教育者对校园环境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也就是说要通过这种环境来实现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这种环境的创设是为塑造和形成学生的某种思想创设的,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即把无形的塑造成有形的,把零散的塑造成完美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的品质,也就无须再去创设形成这种品质的环境了,而应该去创设另一种能巩固已有品质、重塑新品质的环境。这样所创设的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学生不随地吐痰,就得创设一种使他们“不忍”随地吐痰的环境,尽管有了这种环境他们也还会随地吐痰,但这

浅谈高校管理育人

浅谈高校管理育人 关键词:特殊性途径素质德育 论文摘要:能否充分实现管理育人的职能,关键就在于一所高校的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所高校只有德育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才能大兴管理育人之风,管理育人的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众所周知,管理育人是高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无论德育研究领域还是高校管理工作研究领域,对管理的德育职能都已给予一定的关注。但是,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充分地实现这种育人职能,却仍值得我们作更深入地探讨。 一、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与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同时,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由此看来,管理育人作为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德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高校管理育人也有其特殊性。这首先表现在,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它与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更直接的关涉性。高校管理育人的客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对社会已有较多的关注和评价,对管理者及其管理工作的形象十分敏感,管理中的不足常被其视为社会的阴暗面并因其思维方式方法的局限而被不适当地放大,以致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即将进

入职业及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会将所接受的管理的影响带到其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管理者及其管理工作的思想道德影响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会辐射到较大的范围,由此,管理育人的结果也由大学生传递至整个社会。 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在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管理育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德育系统工程,这是指校内的德育工作;二是社会德育系统工程,这是指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德育工作。”在校内,管理育人会通过对德育各渠道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控制,保障其德育效能的充分发挥,还直接参与德育活动,它在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既具有统率和保证职能也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而就整个社会德育工作系统来说,管理工作在调动家庭教育、社会力量方面则有着校内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财力、人员组织与信息沟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更集中地体现在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意义上。第一,管理育人可以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校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它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引导、协调、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秩序,并对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及人员的工作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和监督作用从而保证了德育的正确方向和德育在高校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的个别性德育活动,

雹泉小学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施方案

雹泉小学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局文化育人的精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行教育方针,响应教育局文化育人号召,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确保学校环境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王华志 副组长:都本厚 成员:政教处少先队部后勤部全体师生 三、目标任务 环境改变人,环境培育人。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一)校园文化主题 常规先行、教学中心、环境育人。 (二)文化环境 1、美化文化长廊,让墙壁来宣传,让墙壁来说话。 ①教师办公室:张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言警句》、“教风”及岗位人员职责。 ②功能室:张贴《管理制度》、《名言警句》,责任管理到人。 ③教室: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教室黑板上方有学风主题词及国旗,后墙有黑板报或文化园地。创建班级图书角。 ④楼道走廊:楼道张贴警示标语、走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教室门口挂班级管理人、口号、荣誉。 ⑤学校教学楼栏:书写学校三风、办学目标等标语牌。

⑥围墙文化长廊:绘制相关标语、壁画。 2、绿化净化校园。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经济美观原则,给每一棵树挂上“身份证”。 3、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学校网站、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文化长廊及班级黑板报坚持逢节更新。 4、加强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室、功能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 5、广播室、心理咨询室,做好课间广播宣传,弘扬好人好事;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特殊生的诱导教育。 四、实施要点 1、制订实施方案,提出任务和目标。 2、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对照落实。 3、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一次考核。 4、进行校园、楼道、教室、办公室布置。 5、各班主任自查,逐一完善。 6、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二次考核。 7、召开经验交流会。 8、自查完善,巩固提高。 9、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次考核。 10、召开总结表彰会。 五、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由总务处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帮助在开展活动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科学安排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 3、保障经费投入,按计划逐一进行。 4、把活动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 5、每学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寻找差距,探索路子。

校园物质环境的作用及其建设的初探

校园物质环境的作用及其建设的初探【摘要】学校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深刻地影响着校园人的信念、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为此,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应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物质环境作用建设 想象我们如果一走进一个校园,展现眼前的是:笔直的柏油大道、平整洁净的操场;甬路尽头是高大教学楼,上面镶嵌着“……”的培养目标及楼前“……”的校训催人奋进;篮、排球场地四周垂柳扶地,松柏滴翠;植物园内姹紫嫣红,荷花池里睡莲方醒……面对此番景致,我们的心情会多么舒畅!再试想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一年四季在这春花烂漫,夏绿成荫,秋实累累,冬青傲雪的校园中生活和学习,那又该多么愉悦! 可见,校园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是何等的重要。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各种信息量成倍增加,校园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日趋重要。因此校园的物质环境更要突出“新”、“活”、“动”的特点,努力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人本、民主的绿色教育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园物质环境,它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一、校园物质环境的内涵 校园环境是围绕在校园内的人们周围的客观存在,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空气、光线、色彩,校舍建筑,场地设备,室内布置等都可称作物质环境。具体来看,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的教室、实验室、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以及它们的内部设施、宣传栏、黑板报、名人画像、树木花草、假山、塑像、道路、走廊等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文化状态。 我们说没有任何一种区域亚文化的形成比校园文化的形成更为明显地刻上教育导向的烙印,因为教育与空间紧密结合而演化出的校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它积淀着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深刻地影响着校园人的信念、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