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DDS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DDS 002-2010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2010-04-08 发布2010-05-08实施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提出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黎明谷之辉高瑞美孙蓓蕾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三年:到期复审。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Q/SDDS 001-2007

----- Q/DDS 006-2003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以。

本标准适用于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1-2008 闪点的测定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4472-1984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SY/T5281-2000 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

3 技术要求

3.1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4 检验方法

4.1 外观的测定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4.2密度的测定

按GB/T4472——1984中2.3.3的规定执行。

4.3闪点的测定

按GB/T261-2008规定执行

4.4粘度的测定

4.4.1仪器设备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4.4.2 测试方法

取100ml的样品溶液于100ml烧杯中,放入恒温至50℃的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用粘度计测其粘度。

4.5降粘率的测定

4.5.1仪器及材料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c)天平:鉴别力阀0.01g。

4.5.2测试方法

4.5.2.1称取5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h,用旋转

粘度计测其粘度μ0。

4.5.2.2称取4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再称取50g(精确至0.02g)降粘剂加入稠油

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充分搅拌,测其粘度μ。

4.5.2.3结果的计算

降粘率按公式(1)计算:

f=(μ0-μ)/μ0×100 (1)

式中:f——降粘率,%;

μ0——加样前原油粘度,mpa·s;

μ——加样后原油粘度,mpa·s。

4.6 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的测试

4.6.1 取原油所在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标样1.00g,用无水乙醇配制成1%的破乳剂溶液。

4.6.2 取4.5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原油,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成原油乳状液。

4.6.3 在两支100ml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上述两种乳状液80ml,加入1%的破乳剂标样溶液1.6ml。

4.6.4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原油脱水。

4.6.5 结果按式(2)计算

A=V1/V2×100 (2)

式中:A——相对脱水率,%;

V1——含有降粘剂的原油乳状液出水体积,ml;

V2——不含有降粘剂的原油乳状液出水体积,ml。

5检验分类

5.1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5.1.1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包括:外观、水溶性、PH值、固含量、发泡体积、半衰期、界面张力7项。

5.1.2 型式检验

凡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试制定型时;

——正式生产后,若材料、工艺有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正常生产半年例行检验或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项目指标与上次型式检验指标有较大差异时;

——上级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仲裁时;

6检验规则

6.1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应由生产厂质监部门进行检验,所有出厂的产品包装外应贴有产品

合格证。

6.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以每投料一次生产的产品或现场一次到货为一批,每一批为一抽样

单元进行检验。

6.3抽样方法

抽样时,按表2的规定随机抽样,每桶样品在上、中、下部位均等量采样,桶与桶等量取样,总量不小于1000ml。混合均匀后,分别装于两个500ml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明产品名称、取样时间、地点、厂家、批号、生产日期、密封。一瓶送检验,一瓶留作备查。

表2 液体降粘剂取样标准数

6.4检验结果中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则加倍抽样复检,仍有一项指标不符

合本标准的要求,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志

包装桶上应有明显而牢固的标志,标明产品的名称、牌号、生产日期、批号、净含量、生产厂名称、地址、执行标准编号,并附产品合格证。

7.2包装

产品用清洁、干燥、无泄漏的铁桶或硬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含量为(200±1.0)kg或(25±0.25)kg。

7.3运输

运输应轻装轻卸,防止雨淋、曝晒及碰撞。

7.4贮存

贮存时应放于阴凉通风处,防止日晒雨淋,远离热源,保质期为一年。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的相关知识 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 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

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 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分散型降粘剂主要包括 (1)丹宁类 (2)木质素磺酸盐类 (3)无铬降粘剂类 2、聚合物型降粘剂 (1)X-40系列降粘剂 (2)XY-27 (3)磺化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HB稠油降粘剂说明书2013

HB-01稠油降粘剂 本产品可通过井筒降粘、掺水降粘、油层降粘等方式达到降粘开采目的,对提高采收率、降低回压、减轻采油设备负荷、延长热洗及检泵周期、增加油井产油量、降低采油设备耗电量等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产品组成 HB稠油降粘剂主要由生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质催化剂、沥青渗透分解剂,助活性剂等组成,是一种环保性良好的油田化学制剂。该产品对油品、环境和工人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技术指标 HB稠油降粘剂出厂技术指标 三、降粘机理 一种生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耐高温、高矿化度降粘剂,由于该剂分子结构具有双亲活性基因,因此易吸附在原油表面,使高粘度的油包水型稠油乳状液转变为低粘度的水包油型液体。 产品含有胶质催化剂,对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具有极强的剪切作用,使胶质分子网状结构卷曲、收缩,从而改变胶质粘稠特性。 沥青主要成份为沥青质和树脂,本产品可在地层温度下产生一种强极性物质渗透进入沥青质和树脂内部,从而破坏沥青的粘稠体系,达到高效降粘的目的。 活性成分在金属等亲水物质表面附着,使油管内壁表面产生一层生物活性极性水膜,防止油垢再次沉积;油流逐渐聚并、析水、具有良好的破乳性。

四、产品主要优点 HB稠油降粘剂是由特种高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活性剂和其它添加剂组成。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 具有使用性广、乳化速度快、降粘率高、稳定性强、施工简便、增油效果显著等特点; 根据不同需要在井场直接利用热水将母液稀释成溶液注入,节省药剂消耗和作业费用; 耐高温:能耐250-300高温,可做为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也可作为常规方法开采稠油的化学降粘剂和油井洗井液; 五、使用方法 油层降粘:将本药剂与一定温度的污水或清水配制成1%-10%的水溶液(比例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调配),用泵车从油管或油套环空注入,然后注入蒸汽或热水。 井筒降粘:将药剂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从套管环空定期定量泵入,通过抽油泵的作用,使原油和药剂得到充分的混合,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掺水降粘:在掺水泵出口加一台注药泵,按掺水量的0.5%连续挤注药剂,达到降粘开采目的。 六、包装储存 该产品采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200kg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东营源盈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818376127.html,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 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 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 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 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 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我国地大物 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目前,稠油降粘主要有 物理降粘和化学降粘法。物理降粘主要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等方法,化学降粘包括降凝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表面活性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3]。 本文主要对各种降粘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发展前景。 1稠油降粘的机理 稠油一般不能以真溶液形式存在,而是以胶体形式存在,其中沥青质为分散相的核心,它周围的胶束为分散相,其轻质油馏分和部分胶质为分散介质[4]。胶束中胶质沥青质以氢键或π-π等作用力与胶质分子间缔合,稠油的高粘度就是由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

水溶性和油溶性降粘剂的应用分析-盛世石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水溶性和油溶性降粘剂的应用分析 常规的稠油降粘剂,一般药剂分水基和油基两种,水基降粘剂是以水做为载体,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和相关水溶溶剂;油基降粘剂是以油溶性的溶剂做载体,含有部分油溶表面活性剂的复合药剂。 一般来说,水基降粘剂成本相对便宜一些。两种降粘技术都有很好的降粘效果,才能使用,常规降粘的方法是在55摄氏度下,采用一定的浓度进行乳化降粘实验,通过降粘仪器观察降粘的效果,一般达到90%甚至95%以上的效果为合格。同质原油的情况下,一般黏度越大,相对降粘率效果一般越好。 在使用两种类型降粘药剂应用时,应用时的选择一般是: 1.油溶性的降粘剂一般相对储存,运输,危险性比水溶性的大,难闻气味重,所以一般在夏天,温度相对较高时,一般不采用它。 2.油溶性的降粘药剂,在溶解沥青等重质成分,清洁速度要比水溶性的好,渗透、分散直至剥离,速度快,对于含有沥青胶质等垢质成分比较多的油井,施工时间要求短,需要清洗油管,近井地带,使用该类型药剂比较好。另外,由于油溶性的药剂清洗速度快,凝固点低,所以在冬天进行清洗作业相对比较好。 3.对于含水相对较高的油井,垢十分严重时,在进行降粘解堵作业时,油溶性的比较好。 4.水溶性的降粘剂,一般应用比较普遍,安全配伍性比较好,在日常的作业完井等入井溶液中使用比较普遍,包括日常通过套管添加比较好。为了提升现场效果,最好在配制注入前使用加温的水进行配制,保证不在地层产生冷伤害,(否则,可能要很长时间在地下通过地层热量来恢复,直到一定温度恢复再产生效果),短时间不能产生良好的清洗和降粘效果,因为在温度低的状况下,水溶性的降粘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产品的标准也是以55度进行试验的,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请参考。 东营盛世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10日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_常运兴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 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 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 法。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 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 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曲线的对比, 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 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 11稠油高粘的本质 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和Saal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的空间延展度。在流体受力剪切过程中,它们虽然和胶粒不能看成一个整体,但由于其与胶粒之间的较强吸附作用也会引起粘度的增加。 最后,虽然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很低,一般在10%以下,但低温下蜡晶的析出也会造成稠油粘度的增高,使稠油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非牛顿性。 21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稠油性质对比 实验油样采用新疆塔河油田外输稠油,油溶性降粘剂为筛选复配得到的BSA(主要成分为丙烯酸十八酯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的复配物),对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的塔河稠油样品分别进行以下测试: (1)粘温曲线的对比。在稠油中加入一定量的降粘剂,加热到80℃,恒温60min,降温测各温度下的粘度,并与不加剂稠油同一温度下的粘度对比。按下式计算降粘率:降粘率=(不加剂原油粘度-加降粘剂后粘度)×100%/不加剂原油粘度。所测稠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及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率见图 1。 图1 塔河稠油的粘温曲线和降粘率 从图1可以看出:加降粘剂后稠油粘度尤其低温下的粘度大幅度降低,降粘剂的降粘率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降粘剂在较高温度下(如80℃)已具有较好的降粘性能,说明降粘剂并不是依靠改善蜡晶的结晶性能而发挥作用的,而是因为降粘剂分子通过与稠油体系中的胶质-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发生作用,改变了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对塔河稠油样品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均能很好地符合Arrhenius方程: η=AeΔE/RT=Ae B/T(1)式中:η———表观粘度,Pa?s; A———常数; 8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卷第4期(200614)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

Q/SH1020 2193-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

Q/SH1020 2193-2013 1 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 液体 固体 外观 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 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 7.0~9.0 固含量 ≥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 (50℃或油 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 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 (300℃、24h 处理) 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 ≥80% 有机氯含量 0.0%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 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

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稠油乳化降粘机理 乳化降粘机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原油乳状液理论和最佳密堆积理论。 原油乳状液理论表明:W/O(油包水)型乳状液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故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O/W(水包油)型乳状液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若设法将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型乳状液,则乳状液的粘度将大幅降低。 稠油乳化降粘剂不仅能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起到降粘的作用,而且也能借助氢键渗透、分散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有序程度降低,空间延伸度减少,聚集体中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减少,原油的内聚力降低,起到降粘的作用。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文章结合稠油高粘本质特点,综述了稠油开发降粘稠油粘度的办法,其中包括蒸汽吞吐降粘、蒸汽驱降粘、井筒加热降粘、火烧油层降粘、稠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水热催化裂解降粘、超声波降粘、磁降粘等及其降粘机理,浅谈各种降粘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总结降粘工艺特点。 标签:稠油;降粘;乳化 1 稠油粘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1.1 稠油体系作为一种胶体系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胶质是胶溶剂,而沥青质则是分散相,油质就是分散介质了。而导致稠油体系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高粘度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内部所含有的复杂超分子结构了。 1.2 在稠油体系中,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都是紧密相连的,一些低层次的分析结构会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聚集的现象,这样就会形成排列很分散但复杂程度却很高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就包裹了大量的液态油。 1.3 随着又有一种应用更加广泛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当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受到被流体剪切的过程中,即使其与胶粒是不能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然而其与胶粒之间却还是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其粘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1.4 一般情况下,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是不大于10%的,然而由于温度较低时蜡晶的析出,稠油的粘度也会增高,因此稠油在低温状态时是呈现出一定的非牛顿性的。 2 常规稠油降粘方法 2.1 热力降粘的方法 由于稠油体系中的重质组分含量很高,所以其流动性很差,粘度很高,并且其还具有较强温度敏感性,通常采油的热力降粘的方法有井筒加热、蒸汽驱、热水驱、单井蒸汽吞吐、热化学以及火烧油层等方法,而应用的较为广泛则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这两种方法。 2.1.1 蒸汽吞吐降粘法。这种方法也叫做循环注蒸汽法或注蒸汽热激励法。其实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具有高温高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到稠油体系中去,在油井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油气高,可多次吞吐并且井间地层不需要连续等优点,然而随着油藏天然能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吞吐时间的不断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会越来越低,束缚水就会逐渐饱和,蒸汽热效率降低,周期生产效果也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1、概述 稠油,国外叫重质原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或者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密度大于0.934g/cm3的原油。近年来各国石油专家认为,轻质原油的开发受储量的限制,不会有太多的轻质原油储量供我们去开采。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轻质原油资源为3600亿吨。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而重质原油的资源有9000亿吨,可采储量为1800亿吨。我国现已探明和开发的稠油油田已有20多个。主要有胜利油田的孤岛油田,胜坨东营组、单家寺、草桥等油田,大港油田的枣园、羊三木上油组、孔店等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六东区、黑油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辽河油田稠油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产量占辽河油田年产1500万吨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辽河油田的高升油田、曙一区、欢17块、锦45块、齐40块、锦7块、冷43.37块、牛心坨、海外河及小洼油田。有的区块稠油粘度高达 13×104mPa·s。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由于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所致,从表1中可看出,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就越大。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关于重质原油(稠油)和沥青的定义、分类标准及评价的说法不完全一致。1982年2月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重质原油及沥青砂学术会上正式提出了这一定义和标准,联合国开发训练署推荐的分类标准见表2。 上述由联合国开发训练署推荐的分类标准,主要是针对重质原油和沥青的差异,也包括了重质原油与普通原油界限,但比较粗。根据我国稠油特点和开发的需要,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提出了我国稠油分类标准见表3。 辽河油田参照国内外稠油分类标准和本油田实际及开采工艺,将稠油分为以下四类见表4。 由于稠油粘度大,流动性差,有的在地层温度下根本无法流动,给开采带来许多困难: 1)、由于油稠,所以抽油机的负荷很大,这不仅耗电量大,而且机械事故(如断抽油杆,断悬绳等)也随着增加,作业频繁; 2)、由于油稠,有时连抽油杆也下不去,影响正常生产; 3)、由于油稠,地面管线回压很高,增加了原油外输困难;

降粘剂

海澜降粘剂FHC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大、粘度较 大的原油,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其凝点和粘度高,流动性差,为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降低开采成本,必须降低其粘度。 稠油高粘成因 胶质沥青质的强极性分子间氢键作用,分子缔合,空间层状堆积。金属镍与沥青质形成螯合物,加大了稠油分子量。 故镍的含量高,则原油的粘度高,镍的含量低,则原油的粘度低。 海澜降粘剂FHC 降粘机理 (1)更强极性基团(头); (2)与稠油碳数匹配的主链溶入胶质和 沥青; (3)竞争螯合性更强的过渡金属螯合剂, 强行拆散与沥青胶质极性元素的 螯合; 主剂的强剂性元素削弱沥青和胶质间的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金属镍与沥 青元素的螯合作用,同时溶剂的强渗透 和分散作用削弱了沥青质的堆集作用而降粘,因此撤层作用、剥离作用、溶剂渗透作用以及相互协同作用是稠油降粘的主要原因。 海澜油溶性降粘剂的设计 (1)多元高分子 极性:酯类,磺酸基团,含氮杂环溶解度:长链,和苯环结构,复配表面活性剂增溶,其实质为降凝剂,过多的降粘剂起增粘作用。 (2)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对沥青质的分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及降低表面活性作用,增强药剂渗透性和分散性,“松散”结构。 溶剂选择:混合溶剂,大多数含苯及其衍生物,低闪点。 (3)功能性高分子 含氟碳等表面活性高分子,降低 界面张力,促使药剂渗透到稠油深部 (4)复配物 图1降粘后胶质沥青质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2 FHC 型高效稠油复合剂降粘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图 图3油样溶蚀前后对比 表1油样:塔河油田十区南10316井沥青质块状油样各项指标

提高耐温耐盐,引入改性剂 FHC油溶性降粘剂体系溶蚀能力评价 结果 80℃条件下FHC油溶性降粘剂体 系溶蚀分散原油样品(表1)后的混合 液在14.8~17.8℃室温条件下静置48h, 观察混合液仍呈均匀粘稠液体,无沥青 质析出(图4),表明该降粘剂体系对沥 青质具有良好的分散阻聚能力,经该降 粘剂体系分散后的沥青质不再回聚。图4 混合液室温下放置48h后状态FHC油溶性降粘剂体系溶蚀能力评价结果(1) 序号垢样质量 g 实验温度 ℃ 溶蚀时间 h 溶解后垢样质量 g 溶蚀率 % 1 1.9995 50 2 0.9747 51.25 2 2.117 3 50 2 1.0531 50.26 3 20327 50 2 0.9983 50.89 4 2.195 5 50 2 1.0989 49.95 5 2.0598 50 2 1.017 50.63 6 1.9899 50 2 1.0001 49.74 7 2.0701 50 2 1.0213 50.66 8 1.9582 50 2 0.9924 49.32 9 1.8176 50 2 0.9029 50.32 10 1.9174 50 2 0.973 49.25 FHC油溶性降粘剂体系溶蚀能力评价结果(2) 温度,℃溶蚀时间,h 溶蚀前质量, g 溶蚀后质量,g失重,g溶蚀率,% 80 2 1.1006 0.2807 0.8200 74.5 稠油沥青分散剂溶蚀能力评价结果 试验温度 ℃累计溶蚀时间 h 累计溶蚀油样 量 g 溶蚀后混合液粘度测定,mPa·s 80℃50℃29.3℃(室温) 80 36.5 36.96 30 125 390 FHC体系主要指标 外观密度,g/cm3开口闪点,℃黑褐色均匀液体0.989 67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DDS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DDS 002-2010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2010-04-08 发布2010-05-08实施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提出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黎明谷之辉高瑞美孙蓓蕾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三年:到期复审。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Q/SDDS 001-2007 ----- Q/DDS 006-2003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以。 本标准适用于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1-2008 闪点的测定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4472-1984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SY/T5281-2000 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 3 技术要求 3.1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4 检验方法 4.1 外观的测定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4.2密度的测定 按GB/T4472——1984中2.3.3的规定执行。 4.3闪点的测定 按GB/T261-2008规定执行 4.4粘度的测定

4.4.1仪器设备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4.4.2 测试方法 取100ml的样品溶液于100ml烧杯中,放入恒温至50℃的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用粘度计测其粘度。 4.5降粘率的测定 4.5.1仪器及材料 a)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c)天平:鉴别力阀0.01g。 4.5.2测试方法 4.5.2.1称取5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h,用旋转 粘度计测其粘度μ0。 4.5.2.2称取4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再称取50g(精确至0.02g)降粘剂加入稠油 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充分搅拌,测其粘度μ。 4.5.2.3结果的计算 降粘率按公式(1)计算: f=(μ0-μ)/μ0×100 (1) 式中:f——降粘率,%; μ0——加样前原油粘度,mpa·s; μ——加样后原油粘度,mpa·s。 4.6 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的测试 4.6.1 取原油所在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标样1.00g,用无水乙醇配制成1%的破乳剂溶液。 4.6.2 取4.5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原油,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成原油乳状液。 4.6.3 在两支100ml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上述两种乳状液80ml,加入1%的破乳剂标样溶液1.6ml。 4.6.4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原油脱水。 4.6.5 结果按式(2)计算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 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

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通过这两项举措,日减掺稀油78吨。在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使油井产量、泵效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井筒掺稀油循环工艺不仅能提高产液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提高井筒混合液的含水量来降低粘度。在确定掺稀深度时,原油的拐点温度是个非常重要的量。原油在井筒中被举升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原油温度接近拐点温度时,其流动性明显变差时开始掺稀,所以确定掺稀深度实际上就是计算井筒的温度分布。由于稀油密度低,掺稀后混合液密度也降低,掺入深度越深,井筒流动阻力越小,井口压力越高。在井底掺稀时,不需要加封隔器,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实际上一般在井底掺稀。不同类型稠油拐点温度测算公式为: T 0= 8.6lgμ+ 22.5 式中: T0为稠油拐点温度,μ为地面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 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 曲线的对比,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 1.稠油高粘的本质 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 和Saal 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 的空间延展度。在流体受力剪切过程中,它们虽然 和胶粒不能看成一个整体,但由于其与胶粒之间的较强吸附作用也会引起粘度的增加。 最后,虽然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很低,一般在10%以下,但低温下蜡晶的析出也会造成稠油粘度的增高,使稠油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非牛顿性。2.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稠油性质对比 实验油样采用新疆塔河油田外输稠油,油溶性降粘剂为筛选复配得到的BSA (主要成分为丙烯酸十八酯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的复配物),对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的塔河稠油样品分别进行以下测试: (1)粘温曲线的对比。在稠油中加入一定量的降粘剂,加热到80℃,恒温60min ,降温测各温度下的粘度,并与不加剂稠油同一温度下的粘度对比。按下式计算降粘率:降粘率=(不加剂原油粘度-加降粘剂后粘度)×100%/不加剂原油粘度。所测稠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及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率见图1。 图1 塔河稠油的粘温曲线和降粘率 从图1可以看出:加降粘剂后稠油粘度尤其低温下的粘度大幅度降低,降粘剂的降粘率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降粘剂在较高温度下(如80℃)已具有较好的降粘性能,说明降粘剂并不是依靠改善蜡晶的结晶性能而发挥作用的,而是因为降粘剂分子通过与稠油体系中的胶质-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发生作用,改变了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对塔河稠油样品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均能很好地符合A rrhenius 方程: η=Ae ΔE /RT =Ae B /T (1) 式中:η———表观粘度,Pa s ; A ———常数; 8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卷第4期(2006.4)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第2卷第1期特 种 油 气 藏1995年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 刘国然 编译 (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前 言 世界上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很大比例。为了开发稠油资源,世界各产油国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研究稠油的开采和集输问题。为了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提高产量,一般采用热采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其中乳化降粘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经济、所需能量少等优点。 化学降粘法及机理 1. 化学剂的分类 化学降粘剂分为降凝剂(或叫流动改进剂)和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前者能大大降低含蜡原油的粘度、胶凝强度和凝点,而使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后者使高粘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化液,而使稠油粘度大大降低。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亲水原子团和疏水原子团,由于其少量的存在可使表面性质有显著变化。根据实用性质,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洗净剂、乳化剂和湿润剂等。表面活性剂通常分为阴离子系、阳离子系、两性离子系及非离子系四大类。 2. 乳化降粘机理 稠油乳化降粘就是使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与井下稠油充分混合,使高粘原油以粗油滴系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这种乳状液降低了原油在井筒和管线中的运动阻力。 原油中加入亲水表面活性剂后,因亲水基表面活性很强,而替代油水界面上的疏水自然乳化剂而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吸附层将强烈地改变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传递过程,致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实践证明,原油粘度越高使用表面活性剂降粘效果越好。 稠油乳化降粘开采和集输机理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稠油接触能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经过搅拌,油便呈颗粒状分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极粗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油珠周围,形成定向的单分子保护膜,防止了油珠重新聚合,可见乳状液流动能使液流对管壁的摩擦压力减弱(图1)。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使液流流动阻力显著减少,即在管壁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

QSH1020 1519-2013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1519-2013 代替 Q/SH1020 1519-2011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

Q/SH1020 1519—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Q/SH1020 1519—2011《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 Q/SH1020 1519—2011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主要技术改变如下: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率”指标由“80%”提高为“85%”; ——“有机氯含量”指标由“无”改为“0.0%”。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金林、张 娜、唐永安、何 留、张志振、黄 炜、张 坤。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Q/SL 1519—2001、Q/SH1020 1519—2006、Q/SH1020 1519—2011。 I

Q/SH1020 1519—2013 1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 SH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1615 危险品 易燃液体闭杯闪点试验方法 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3 技术要求 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 1的技术要求。 表 1 技术要求 指 标 水溶性 项 目 液体 固体 油溶性 外观 均匀液体,无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均匀液体,无杂质 溶解性 溶于水 溶于煤油 pH 值 6 ~ 9 / 闭口闪点,℃ / ≥30 2000 ~ 5000 ≥95.0% 5000 ~ 10000 ≥98.0% 降粘率 原油粘度 mPa·s 10000 ~ 50000 ≥99.0% 85% 乳液状态 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 自然沉降脱水率 ≥80% / 有机氯含量 0.0% 4 仪器设备及材料 仪器及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