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2015年,第13卷,第12期,第2905-2911页Molecular Plant Breeding,2015,Vol.13,No.12,2905-2911

评述与展望

Review and Progress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曾超珍1,2,3刘仲华1,3*

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3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410128*通讯作者,larkin-lin@https://www.sodocs.net/doc/d81980000.html,

要安吉白茶是一种低温敏感型茶树变异品种,其新梢发育过程具有阶段性白化的现象。安吉白茶茶叶

品质与其白化程度密切相关,鲜叶越白,氨基酸含量越高,加工后成茶的感官品质越好,所以确保良好的白化程度是安吉白茶栽培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安吉白茶新梢发育过程中阶段性白化现象的机理,对于安吉白茶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白化与安吉白茶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安吉白茶,白化机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Periodic Albinism in Anjibaicha

Zeng Chaozhen 1,2,3Liu Zhonghua 1,3*

1Key Laboratory of Tea Science,Ministry of Edu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3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Changsha,410128*Corresponding author,larkin-lin@https://www.sodocs.net/doc/d81980000.html, DOI:10.13271/j.mpb.013.002905

Abstract Anjibaicha is a low-temperature-sensitive tea cultivar.It is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albinism of young leav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shoots in spring.The quality of processed Anjibaich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lor of fresh https://www.sodocs.net/doc/d81980000.html,ly,tea processed from whiter fresh leaves has higher amino acids content and better sensory quality.Therefore,to ensure a good level of whitening 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Anjibaicha cultivation.So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periodic albinism in order to develop Anjibaicha and provide fundamental basis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ea cultivar.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s of albinism in Anjibaicha and plants,and the major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uture.Keywords Anjibaicha,Mechanism of albinism,Progress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706)资助

安吉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Anjibaicha ’)是一种低温敏感型的茶树变异品种,其表型变异表现为:春季新梢发育初期为浅绿色,然后转为乳白色,至一芽二叶期最明显,然后又逐渐恢复为绿色,以后再长出的叶片直接为绿色(邓静等,2012)。安吉白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绿茶(邓静等,2013),其化学组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和较低的茶多酚含量(Du et al.,2006;Wei et al.,2012;Feng et al.,2014)。茶叶鲜爽味和苦涩味的主要决定成分分别为氨基酸和茶多酚,因此安吉白茶具有滋味鲜爽低涩的特点,是

市场上深受欢迎的高档茶(谢文钢等,2012)。

安吉白茶茶叶品质与其白化程度关系密切,鲜叶越白,干茶越黄,氨基酸含量越高,加工后成茶的

感官品质越好,所以确保良好的白化程度是安吉白茶栽培的主要目标之一(张龙杰等,2008)。研究安吉白茶的新梢发育过程中阶段性白化现象的机理,对于安吉白茶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植物白化现象和安吉白茶新稍阶段性白化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而为安吉白茶的开发

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分子植物育种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植物白化现象的机理

白化是植物界中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目前在拟南芥、水稻、烟草、大麦、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中发现了白化突变,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叶绿体发育异常(朱明库等,2012)。目前对植物白化现象的机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白化现象的产生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其机制十分复杂,导致白化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培养条件(例如矿质元素、植物激素)等,白化是受多个基因座控制的隐性性状,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以及质核基因组的互作都可能是导致白化突变的遗传因素(Kumari et al.,2009)。在植物远缘杂交、雄性单性生殖、双单倍体培养中,白化突变常常是实验中需要克服的问题(Clarke et al.,2011;Yuan et al.,2015)。

1.1低温诱导植物白化

低温是诱导植物白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低温条件会降低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含量,从而使植物产生白化现象(Bertamini et al. ,2005)。对于高等植物而言,在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若某一中间产物的合成受到阻碍,则会降低叶绿素合成量,导致植物产生白化现象。小麦和黄瓜在低温条件下,会阻碍5-氨基酮戊酸(ALA)生物合成,使得原叶绿素酯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导致植株白化(Kumar and Charan,1998)。水稻白化突变体Wl属低温敏感型,在其叶绿素合成过程中,低温阻碍了胆色素原缩合成卟琳原,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出现白化(Cui et al.,2001)。低温胁迫能延缓乃至抑制绿豆的质体发育形成叶绿体,从而使绿豆植株表现为白化(Lee et al.,2009)。玉米自交系A661幼苗在低温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下降从而使植株白化(Rodriguez et al.,2013)。冬小麦FA85在低温处理下叶绿素生物合成严重受阻而出现白化(Liu al.,2012)。

1.2强光诱导植物白化

影响植物白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光照条件。植物在强光环境下发生白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而缺乏类胡萝卜素,会导致光照条件下的光氧化损伤,从而影响叶绿体的发育(OELM譈LLER,1989)。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类胡萝卜素在光损伤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Pfundel and Bilger,1994)。植物吸收过量的光能,在其细胞内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它们会损伤细胞的内膜系统,尤其是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1.3植株白化相关基因

叶绿体内约有3000多种蛋白质,而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仅编码约120个基因,因而叶绿体发育所需的大部分基因是核基因,故白化大部分是由于核基因的突变导致的。迄今发现的导致植物白化突变的基因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朱明库等,2012):

第一类是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高等植物的光合色素,其合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例如,编码Mg2+-螯合酶亚基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水稻叶绿素合成受阻而产生白化表型(Zhang et al.,2006);拟南芥GNU4基因突变导致叶绿素积累减少而导致白化(Peter and Grimm,2009);拟南芥PDS3基因突变影响类胡萝卜素合成而导致白化(Qin et al.,2007)。

第二类是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相关基因。一些突变是通过影响叶绿体的正常分化和发育,或者影响叶绿体蛋白质合成,而导致叶绿体结构异常,从而表现叶片白化。例如,在Bambusa edulis中发现编码核糖体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白化(Liu et al.,2007)。水稻2号染色体上gra(t)基因编码水稻中叶绿体蛋白合成延伸因子,其编码区C-T替换造成苏氨酸错义突变为异亮氨酸,从而导致水稻的白化(Chen et al.,2009)。在小麦和小黑麦花药培养中出现的白化突变体中检测到许多光合作用相关叶绿体基因的改变(Mozgova et al.,2012)。

第三类是非光合系统基因。例如,拟南芥CLB4基因突变导致白化,而该基因编码的产物为1-羟基-2-甲基-2,4-二磷酸合成酶(HDS),属非光合系统基因(Gutierrez-Nava et al.,2004)。烟草PIC1基因编码叶绿体膜上的离子转运蛋白,通过RNA干扰降低PIC1基因的表达导致烟草叶片白化(Gong et al.,2015)。

第四类是叶绿体蛋白转运相关基因。大部分叶绿体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翻译后再转运到叶绿体中,如果与这一转运途径相关基因功能异常,则将导致叶绿体发育受阻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白化。例如,拟南芥CIA5基因编码叶绿体内膜上的一个蛋白质转运通道,其突变引起叶绿体发育异常而导致白化(Teng et al.,2006)。

第五类是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互作相关基因。叶绿体是在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协调表达下完成发育并行使正常的功能,在马蹄莲(Yao et al., 1994)、蓝果忍冬(Miyashita and Hoshino,2010)等种间

2906

杂交中发现的白化表型是由核-质基因组不亲和引起的。植物的质体基因转录本通常需要进行RNA编辑(RNA editing),其中以胞嘧啶碱基替换为尿嘧啶碱基作为常见,而RNA编辑位点则由核基因组编码的三角状五肽重复区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 pro-tein,PPR)识别(Barkan and Small,2014),这是植物核质基因互作中分子机制研究得最清楚的一个例子。例如,玉米核基因组中PPR8522基因编码靶向于叶绿体的PPR蛋白,其突变导致玉米叶绿体发育受阻并表现为幼苗白化(Sosso et al.,2012)。水稻YSA基因(Su et al.,2012)、WSL基因(Tan et al.,2014)也是PPR蛋白,其突变导致水稻幼苗产生白化。

2安吉白茶白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植物界中白化突变大多是致死的,而安吉白茶的白化现象是阶段性的、可逆的,而且其白化与茶叶品质正相关,所以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Wang et al.,2008)。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从生理生化、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安吉白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1环境条件对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的影响

安吉白茶白化属低温敏感型,其白化温度阈值是20℃~22℃,当气温低于阈值时,新梢出现白化,在安吉白茶原产地其白化时间平均为23d,之后当温度高于16℃~18℃,新梢开始复绿(Li and Chen,1994)。

安吉白茶引种到重庆涪陵后,在海拔300m、650m 和850m的种植地,其白化持续时间分别为45d、63d、58d,而且其白化高峰阶段为一芽三四叶期,其氨基酸含量较原产地高(提高41.6%),而茶多酚含量较原产地低,这说明安吉白茶白化过程和功能成分的代谢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Zhang et al.,2011)。

2.2白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在安吉白茶新梢白化期间,叶绿素含量降低,白化程度越深,叶绿素含量越低(成浩和李素芳,1999)。叶片白化期间没有完整的色素蛋白复合体,仅含有少量脱辅基蛋白和游离色素,随着复绿过程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逐渐恢复(成浩等,2000)。

在白化期间新梢代谢也发生改变,最显著的特征是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升高程度与白化程度正相关;与之相反,茶多酚含量却降低,但总氮、咖啡碱、水浸出物的含量、儿茶素组成等无明显差异(1996)。在白化期间,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下降,与茶多酚含量降低相关系数达0.673(Xiong et al.,2013)。

安吉白茶在白化期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蛋白酶活性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复绿后,蛋白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白化期相反,Rubp羧化酶大小亚基含量和活性在白化期降低而复绿后升高(李素芳和陈明,1999)。

2.3白化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

伴随安吉白茶叶片白化,叶绿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白化过程中叶绿体结构退化,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直至叶绿体解体;随着叶片复绿,叶绿体开始重建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李素芳和陈树尧,1995)。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白化期间叶绿体数目显著减少而超微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已发育的叶绿体内无基粒结构,甚至空化,但叶绿体双层膜结构仍然完好,这说明安吉白茶在白化期叶绿体片层结构被破坏阻碍了叶绿素合成,从而导致了叶绿素缺乏(Li et al.,2011)。

2.4白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王新超等(2008)通过DDRT-PCR从安吉白茶筛选到12个在白化叶和正常叶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其中4个通过相似性比对进行了功能注释,其中2个在白化叶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分别是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这两个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导致白化叶片中乙烯合成量增加;另一个在白化叶片中不表达而在绿叶中表达的基因是血红素结合蛋白基因,这个基因不表达可能导致血红素积累,从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还有一个逆转座子基因在白化叶中特异表达,可能通过插入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李娟等(2011)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筛选安吉白茶全白期和全绿期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从文库中随机挑选了80个克隆测序,筛选到2个基因片段分别与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全白期叶片中表达,另1个基因片段与钙调热激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全绿期叶片中表达。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都是对氨基酸合成有重要调控作用的酶,可能与安吉白茶白化期氨基酸含量升高相关。

吴扬(2010)采用cDNA-AFLP筛选到31个安吉白茶白叶期和绿叶期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T-PCR 验证找到7个基因(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前体mRNA加工拼接因子,泛素活化酶E1,二氢黄酮醇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Periodic Albinism in Anjibaicha

2907

分子植物育种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4-还原酶,延胡索酸水合酶,孔蛋白1,DNA解旋酶)在白叶期中表达显著高于绿叶期。

袁玲(2012)和Yuan等(2015)采用cDNA-AFLP 筛选安吉白茶白化前期、白化期和复绿期差异表达基因,从中挑取127个典型的差异片度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其中60个在GenBank中具有同源序列,进一步对其中7个基因(PPR基因,HD-Zip转录因子,WRKY 转录因子,泛素连接酶,泛素蛋白基因,泛素碳末端水解酶基因及逆转座子)进行了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量在白化期明显上调。

邓婷婷(2013)从茶树中克隆了CsPDS3基因的全长cDNA,并构建了其RNAi载体,采用农杆菌渗入法转化茶树幼苗叶片,获得了转基因茶树白化叶片。

2.5白化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

Li等(2011)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安吉白茶返白前期、返白期、复绿期3个阶段蛋白质,筛选到在返白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点61个,用质谱鉴定30个蛋白质点(重复性好、表达丰度差异在1.5倍以上),最后鉴定了26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涉及能量代谢、光合作用、蛋白质翻译与加工、RNA加工、抗逆性以及碳、氮、硫代谢。

Li等(2011)在比较了安吉白茶新梢阶段性返白过程的6个相关蛋白质及其相应mRNA的变化后发现,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与mRNA水平的变化虽然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蛋白质组学研究与转录组水平的研究是相互补充的,要阐明茶树新梢发育过程的机制,需要结合这两方面的研究。

3总结与展望

如上所述,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从生理生化、超微结构、蛋白质和基因差异表达角度对安吉白茶的阶段性白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已取得的研究结果来看,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过程涉及细胞结构、基因表达调控、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等多方面变化。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重视。

3.1借鉴其它植物中已有的研究结果

安吉白茶表现出白化突变的典型特征:即叶绿体发育受阻,叶绿素含量降低。另一方面,安吉白茶的白化突变有其特殊性,即其白化是低温敏感型,而且是阶段性的。这与水稻等植物中发现的白化转绿突变体(green-revertible albino mutant)相似,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分为低温敏感型、高温敏感型、温度钝感型三类。其低温敏感型在低温条件下白化失绿,当温度回暖后逐渐转绿,最后突变体恢复正常而能完成生育过程;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在研究光合作用、作为标记性状用于杂交制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得到重视,开展了大量研究(全瑞兰等,2015)。因此,安吉白茶白化突变机理研究应该充分借鉴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的结果。

3.2导致安吉白茶白化的突变基因仍然有待明确

目前采用DDRT-PCR、SSH、cDNA-AFLP、蛋白质双向电泳筛选到了大量安吉白茶白化期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基因片段和蛋白质,除少数基因,例如PPR基因、血红素结合蛋白基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可能与白化表型的形成有关,其余绝大部分基因与白化表型的关系尚不明确。植物白化可以由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控制,突变基因可以是隐性或显性,甚至白化表型既可能是质量性状也可能是数量性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白化是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与水稻等农作物相比,茶树作为木本植物,其遗传背景目前了解太少、遗传操作难度大且技术体系不成熟,这使得寻找安吉白茶白化突变基因难度较大。借助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安吉白茶新梢发育过程中基因与蛋白质表达和代谢变化规律,并将所获得的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综合解析安吉白茶白化表型形成的机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3.3阐明安吉白茶高茶氨酸、低茶多酚品质形成的机理

安吉白茶之所以成为高档优质绿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除了由于白化使其具有独特的色泽,更是由于其具有高茶氨酸、低茶多酚特点(Xie et al.,2011; Feng et al.,2014)。因此研究安吉白茶高茶氨酸、低茶多酚特性形成的机理对安吉白茶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贡献

曾超珍是综述的主要撰写人,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论文初稿的写作;刘仲华是综述的构思者及负责人,指导论文写作与修改。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706)资助。

2908

参考文献

Barkan A.,and Small I.,2014,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s in plant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65(1):415-442 Bertamini M.,Muthuchelian K.,Rubinigg M.,Zorer R.,and Ne-dunchezhian N.,2005,Low-night temperature(LNT)induced changes of photosynthesis in grapevine(Vitis vinifera L.) plants,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43(7):693-699 Chen T.,Zhang Y.,Zhao L.,Zhu Z.,Lin J.,Zhang S.,and Wang

C.,2009,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a

green-revertible albino gene gra(t)in rice,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36(2):117-123

Cheng H.,Chen M.,and Yu F.,2000,The variation of pig-ment-protein complexes in the albescent stage of tea,Zhiwu Shenglixue Tongxun(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36

(4):300-304(成浩,陈明,虞富莲,2000,茶叶片阶段性返白

过程中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36(4): 300-304)

Cheng H.,and Li S.,1999,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ssence of the extraordinary characters of Anji Baicha, Chaye Kexue(Journal of Tea Science),19(2):87-92(成浩,李素芳,1999,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茶叶科学,19(2):87-92)

Clarke H.J.,Kumari M.,Khan T.N.,and Siddique K.H.M.,2011, Poorly formed chloroplasts are barriers to successful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chickpea following in vitro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06(3):465-473 Cui H.,Xia Y.,and Gao M.,2001,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leaf color and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of rics mutant W1, Henongxue Bao(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15(5): 269-273(崔海瑞,夏英武,高明尉,2001,温度对水稻突变体Wl叶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核农学报,15(5): 269-273)

Deng J.,Wang Y.,and Ding J.,2013,Research progress in white tea and Anji white tea,Shipin Gongye Keji(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34(4):368-371(邓静,王远兴,丁建,2013,白茶与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食品工业科技,34

(4):368-371)

Deng T.,2013,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Anji Baicha [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sPDS3gene,Dissertation for Ph.D.,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upervisor:Huang J.A.,and Liu Z.,pp.15-30, 75-109(邓婷婷,2013,不同温度下安吉白茶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鉴定及CsPDS3基因的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导师:黄建安,刘仲华,pp15-30,75-109)

Du Y.,Liang Y.,Wang H.,Wang K.,Lu J.,Zhang G.,Lin W.,Li M.and Fang Q.,2006,A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lbino tea cultivars,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Periodic Albinism in Anjibaicha

Biotechnology,81(5):809-812

Feng L.,Gao M.J.,Hou R.Y.,Hu X.Y.,Zhang L.,Wan X.C.,and

Wei S.,2014,Determination of quality constituents in the

young leaves of albino tea cultivars,Food Chemistry,155:

98-104

Gong X.,Guo C.H.,Terachi T.,Cai H.S.,and Yu D.S.,2015,

Tobacco PIC1mediates iron transport and regulates chloro-

plast development,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33

(3):401-413

Gutierrez-Nava M.L.,Gillmor C.S.,Jimenez L.F.,Guevara-Garcia

A.,and Leon P.,2004,CHLOROPLAST BIOGENESIS

genes act cell and noncell autonomously in early chloroplast

development,Plant Physiol.,135(1):471-482

Kumar T.A.,and Charan T.B.,1998,Temperature-stress-induced

impairment of chlorophyll biosynthetic reactions in cucum-

ber and wheat,Plant Physiol.,117(3):851-858

Kumari M.,Clarke H.J.,Small I.,and Siddique K.H.M.,2009,

Albinism in plants:a major bottleneck in wide hybridiza-

tion,androgenesis and doubled haploid culture,Critical Re-

views in Plant Sciences,28(6):393-409

Lee D.G.,Ahsan N.,Lee S.H.,Lee J.J.,Bahk J.D.,Kang K.Y.

and Lee B.H.,2009,Chilling stress-induced proteomic

changes in rice roots,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66(1):

1-11

Li J.,Liu S.,Liu Z.,Li Q.,Wu Y.,Deng T.,and Huang J.,2011,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es of SSH cDNA libraries

of Anji Baicha(Camellia sinensis),Zhongguo Nongxue Tong-

bao(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7(4):96-101(李

娟,刘硕谦,刘仲华,李勤,吴扬,邓婷婷,黄建安,2011,

‘安吉白茶’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

析,中国农学通报,27(4):96-101)

Li Q.,Huang J.A.,Liu S.Q.,Li J.,Yang X.H.,Liu Y.S.,and Liu

Z.H.,2011,Proteomic analysis of young leaves at three de-

velopmental stages in an albino tea cultivar,Proteome Sci-

ence,9:44

Li S.,and Chen M.,1999,Studies on the stage albescent phe-

nomenon in tea-the changes of RuBPcase and proteinase,

Zhongguo Nongye Kexue(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32

(3):33-38(李素芳,陈明,1999,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

究-Rubp羧化酶与蛋白酶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32(3):

33-38)

Li S.,and Chen S.,1994,The Preliminary researching of the

albescent phenomenon of tea,Zhongguo Chaye(China Tea),

16(2):26-27(李素芳,陈树荛,1994,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

的初步研究,中国茶叶,16(2):26-27)

Li S.,and Chen S.,1995,Studies on the staging Albescent Phe-

nomenon in tea plants-observation on the ultramicrostruc-

ture of the chloroplast,Chaye Kexue(Journal of Tea Science),

15(1):23-26(李素芳,陈树尧,1995,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

2909

分子植物育种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的研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茶叶科学,15(1):23-26) Li S.,and Yan J.,1996,Variation of various amino acid compo-nents during Anji Baicha stage albescent progress,Chaye Kexue(Journal of Tea Science),16(2):153-154(李素芳,晏静,1996,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茶叶科学,16(2):153-154)

Liu N.T.,Jane W.N.,Tsay H.S.,Wu H.,Chang W.C.,and Lin C.

S.,2007,Chloroplast genome aberration in micropropaga-tion-derived albino Bambusa edulis mutants,ab1and ab2,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88(2):147-156

Liu X.G.,Xu H.,Zhang J.Y.,Liang G.W.,Liu Y.T.,and Guo A.

G.,2012,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on chlorophyll biosyn

thesis in albinism line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FA85, Physiologia Plantarum,145(3):384-394

Miyashita T.,and Hoshino Y.,2010,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Lonicera caerulea and Lonicera gracilipes:The occurrence of green/albino plants by reciprocal crossing,Scientia Horti-culturae,125(4):692-699

Mozgova G.V.,Zaitseva O.I.,and Lemesh V.A.,2012,Structural changes in chloroplast genome accompanying albinism in anther culture of wheat and triticale,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40(4):467-475

OELM譈LLER R.,1989,Phot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chloroplasts and its effect on nuclear gene expression and extraplastidic enzyme levels,Photochemistryand Photobiology,49:229-239 Peter E.,and Grimm B.,2009,GUN4is required for posttranslat ional control of plant tetrapyrrole biosynthesis,Molecular Plant,2(6):1198-1210

Pfundel E.,and Bilger W.,1994,Regulation and possible func-tion of the violaxanthin cycle,Photosynthesis Research,42

(2):89-109

Qin G.,Gu H.,Ma L.,Peng Y.,Deng X.W.,Chen Z.and Qu L.J., 2007,Disruption of phytoene desaturase gene results in albi-no and dwarf phenotypes in Arabidopsis by impairing chlorophyll,carotenoid,and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Cell Research,17(5):471-482

Quan R.,Wang Q.,Ma H.,Fu D.,Huo E.,Shen G.,and Guo G., 2015,Research advances on green-revertible albino mutants of rice,Anhui Nongxue Tongbao(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1(12):17-21(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2015,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安徽农学通报,21(12):17-21)

Rodriguez V.M.,Velasco P.,Garrido J.L.,Revilla P.,Ordas A., and Butron A.,2013,Genetic regulation of cold-induced al-binism in the maize inbred line A661,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64(12):3656-3667

Sosso D.,Canut M.,Gendrot G.,Dedieu A.,Chambrier P.,Barkan

A.,Consonni G.,and Rogowsky P.M.,2012,PPR8522en-

codes a chloroplast-targeted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necessary for maize embryogenesis and vegetative develop-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63(16):5843-5857

Su N.,Hu M.L.,Wu D.X.,Wu F.Q.,Fei G.L.,Lan Y.,Chen X.L., Shu X.L.,Zhang X.,Guo X.P.,Cheng Z.J.,Lei C.L.,Qi C.

K.,Jiang L.,Wang H.,and Wan J.M.,2012,Disruption of a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causes a seedling-specif-ic albino phenotype and its utilization to enhance seed purity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Plant Physiol.,159(1):227-238 Tan J.J.,Tan Z.H.,Wu F.Q.,Sheng P.K.,Heng Y.Q.,Wang X.H., Ren Y.L.,Wang J.L.,Guo X.P.,Zhang X.,Cheng Z.J.,Jiang L.,Liu X.M.,Wang H.Y.,and Wan J.M.,2014,A novel chloroplast-localized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in-volved in splicing affects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and abiotic stress response in rice,Molecular Plant,7(8):1329-1349 Teng Y.S.,Su Y.S.,Chen L.J.,Lee Y.J.,Hwang I.,and Li H.M., 2006,Tic21is an essential translocon component for protein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chloroplast inner envelope mem-brane,Plant Cell,18(9):2247-2257

Wang X.,Zhao L.,Yao M.,Chen L.,and Yang Y.,2008,Prelim-inary study on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leaves and albino leaves of Anji Baicha(Camellia sinensis cv.

Baiye1),Chaye Kexue(Journal of Tea Science),28(1):50-55 (王新超,赵丽萍,姚明哲,陈亮,杨亚军,2008,安吉白茶正常与白化叶片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茶叶科学,28(1): 50-55)

Wei K.,Wang L.Y.,Zhou J.,He W.,Zeng J.M.,Jiang Y.W.,and Cheng H.,2012,Comparison of catechins and purine alka-loids in albino and normal green tea cultivars(Camellia sinensis L.)by HPLC,Food Chemistry,130(3):720-724 Wu Y.,2010,Isol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uring stage albescent proeess of Anji Baicha[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by cDNA-AFLP technology,Thesis for M.S., Hunan Agricaltural University,Supervisor:Huang J.A.,pp.

25-40(吴杨,2010,应用cDNA-AFLP技术分类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导师:黄建安,pp.25-40)

Xie W.,Shao J.,Han N.,Zhou X.,and Tang Q.,2011,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nji Baicha,Sangcan Chaye Tongxun(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5):22-25(谢文钢,邵济波,韩楠,周晓兰,唐茜,2011,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蚕桑茶叶通讯,(5):22-25)

Xie W.,Shao J.,Han N.,Zhou X.,and Tang Q.,2012,Research progress of white tea in Anji Baicha,Fujian Chaye(Tea in Fujian),33(6):4-7(谢文钢,邵济波,韩楠,周晓兰,唐茜,2012,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福建茶叶,33(6):4-7)

Xiong L.G.,Li J.,Li Y.H.,Yuan L.,Liu S.Q.,Huang J.A.,and Liu Z.H.,2013,Dynamic changes in catechin levels and cat-echin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albino tea plants(Camellia sinensis L.),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

2910

评茶员(中级)鉴定理论精彩试题(卷)201402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 评茶员中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 意 事 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容。 一、单项选择(第1题~第40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的括号中。每题1分,满分40分。) 1、茶叶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为开发新产品,打开销路可采用( )策略 A 、同一产品多能化 B 、产品系列化 C 、名优产品多样化 D 、产品特殊化 2、( )名茶素有“味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 A 、庐山云雾茶 B 、西湖龙井 C 、白毫乌龙 D 、凤凰单枞 3、乌龙茶的品质兼具 ( )的甜醇和绿茶的鲜香。 A 花茶 B 水果 C 蜜糖 D 红茶 4、抽气充氮是保管较为先进方法,氮要求茶叶含水量在( )否则不利贮藏 A 、2-5% B 、7% C 、9% D 、12% 5、甘露翠螺属于( )外形名茶 A 、针形 B 、片形 C 、卷曲形 D 、眉形 6、庐山云雾属于( )外形名茶 A 、扁形 B 、片形 C 、曲条形 D 、兰花形 7、鲜叶采摘下来以后,首先让它消失一些水份,这个过程被称为( ) A 、发酵 B 、摊凉 C 、干燥 D 、杀青 8、毛茶收购含水分一律按规定标准计价,绿茶标准含水量为( ) A 、6% B 、7% C 、8% D 、9% 9、抓茶一把,用力握紧,微感刺手,发出“沙沙”响,条能压碎尚脆,手捻成粉末,枝梗轻折即断,香气高,问其含水量为( ) A 、5% B 、7% C 、8% D 、10% 10、高档绿茶的汤色一般描述为( )。 考 生 答 题 不 准 超 过 此 线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报告目录 报告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安吉白茶行业定义 第二节安吉白茶行业基本特点 第三节安吉白茶行业分类 第四节安吉白茶行业统计标准 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 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 第五节安吉白茶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第二章全球安吉白茶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二、全球安吉白茶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主要国家及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一、欧洲 二、美国 三、日本 第四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三章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第二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技术环境分析 一、主要生产技术分析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安吉白茶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5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5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5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5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5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15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我国安吉白茶产品区域规模预测(图表模型,具体数值以报告内容为准)

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陆文渊

25 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陆文渊1*,钱文春1,赖建红2,楼黎静1 (1.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2.安吉县农业局,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本文从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安吉白茶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吉白茶;白叶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LU Wen-yuan 1*, QIAN Wen-chun 1, LAI Jian-hong 2, LOU Li-jing 1, (1. Huzhou Economic Crops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Huzhou ,Zhejiang 313000,China ; 2. Anji Agriculture Bureau ,Anji ,Zhejiang 313300,China) Abstract : the problems in front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were provid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Key words: Anji baicha; baiye-1;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measures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典型的丘陵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9%和73%,被人称之为是气净、水净、土净、音净的“四净”之地,气候和生态条件都十分优越,历来是著名的优质茶产区[1]。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3.9万亩,其中安吉白茶10万亩,2011年茶叶总产量4400 t ,产值12.5亿元。 1 安吉白茶的特点 安吉白茶(白叶一号)品种早春幼嫩芽叶失绿呈玉白色,经脉翠绿,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春茶后期随着气温升高,光照增强,叶色逐渐转化为花白相间,夏秋茶为绿色。安吉白茶以叶白、脉绿、香郁、味醇独树一帜,其外形条索细紧,形似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香气馥郁,滋味鲜爽甘甜,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白脉绿[1-5]。 安吉白茶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高达6.25%~10.6%,高于普通绿茶的3~5倍,罕见的高氨低酚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品质基础。研究表明安吉白茶,对保护神经细胞、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2]。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评价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2 安吉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安吉白茶是上世纪八十年初由科研人员在天荒坪大溪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发现的一棵野生茶树,相传树龄已有千年,追根溯源宋徽宗《大观茶论》明确了安吉白茶的“原产地”[3]。安吉白茶通过无性繁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通过成立安吉县白茶开发领导小组、申报证明商标、制定安吉白茶标准、成立安吉白茶协会、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等,发展到现在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000 t ,年产值超11.6亿元,从业人员二十万之众,形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生产和加工大户,成立了31家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安吉白茶产业现已成为安吉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 基金项目:湖州市2010年一般科研(新农村建设)计划项目(2010YN05)。 作者简介:陆文渊(1982-),男,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 茶叶科学技术 2012(1):25~27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安吉白茶鉴别比较

安吉白茶鉴别比较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1.安吉白茶特级、一级、二级这个怎么区别的? 根据标准安吉白茶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共四个质量等级。 容易区分开的。就特级与一级二级来说,关键还是看匀整度和叶形。特级的匀净度还是很高的,而且是明显的一芽一叶,整一个芽型较短,这就很容易就和一级与二级分清。而在一级与二级的区分上,二级的茶叶因为是最后期的了,茶叶又将由白转绿,所以,无论是汤色还是叶色,都会更为偏绿一些。而且叶形长,不匀整,梗多,口感上,基本没有了安吉白茶的鲜爽感。 2.恒盛白茶跟其他白茶有什么区别 安吉白茶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色白是由加工而成,而安吉白茶是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色白是由品种而来。安吉白茶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品名。安吉白茶和传统的白茶不一样,她属绿茶类。

以上是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的,而现在,除了安吉,其他地区也大量引种安吉白茶茶树白叶一号,在这个方面,区分安吉白茶就更为困难些。 安吉白茶的鉴别 1、首先是辨色,正宗安吉白茶干茶色嫩绿鲜活,泛金边,芽叶匀整芽峰显露。干茶色泽发暗且不匀,可疑似为外地茶和非白叶一号品种制作的茶。 2、闻香,安吉白茶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嫩香持久,且带有淡淡的惠兰香。其他如高火味、青草气的加工方法不当所致,(个别青草气比较重的疑似为外地茶)。 3、品味,安吉白茶是高氨基酸产品,味鲜爽回味甘甜,没有苦涩味。品味中带有苦涩味和焦味、青草味均为原料产地或者加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外地茶在苦涩味和青草味上尤为突出)。 4、观形,由于安吉白茶采摘匀整,一般芽峰显露,形似凤羽,外地白叶茶条形较为紧细,牙峰不显。观冲泡后叶底匀整靓丽,叶白脉翠。手捏干茶成碎末即茶叶干燥度符合标准。 恒盛白茶除了正宗安吉白茶所具有的特点外,由于加工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升级,还有一些独特之处。 传统安吉白茶加工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风选。 恒盛白茶在传统加工过程中,杀青温度相对要比普通的高,并且在杀青之后,又增加一环风选,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一个干茶的净度,茶叶的香气会更加持久,茶汤的口感上,不仅保留着安吉白茶的鲜爽度,其醇度也相比其他白茶要高,茶叶内质更多的溶于水中。 3.安吉红茶跟其他红茶有什么区别? 恒盛安吉红,采用白叶一号茶青原料,独家加工工艺,精制而成。茶形细卷如眉,茶色姹紫嫣红略带金丝,茶香甜香馥郁,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红匀明丽。 安吉红口感更清新香甜,与传统红茶要求的浓强鲜不同,独具特色,仅从口感上就能感受到安吉红的原料的嫩度也是高于普通红茶的。安吉红的原料与安吉白茶的茶青原料是一样的,仅这一点上,安吉红就显的更为珍贵,而安吉白茶高氨低酚的特点也同样适用与红茶。普通红茶原料,都是使用比较后期的茶叶制作,由于很多茶多酚含量很高,冲泡中,虽然前期口感比较醇厚,但是,后期更多的会有苦涩味出来。有些红茶是做成红碎茶,初次冲泡,浸出物比例高,味浓,之后则为淡,前后反差大,安吉红则冲泡中,浓淡适中,甘甜明显。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摘要]白茶是湖州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市场上白茶行业的竞争者与日俱增。调查表明,湖州白茶产业部分白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陈旧,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应通过建立湖州白茶统一品牌,提高湖州白茶品质,加强对外宣传等措施,提高湖州白茶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湖州白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 白茶作为我国加工历史最早的茶类,其起源比绿茶至少要早两千多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湖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白茶文化也是祖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湖州作为白茶产区,不仅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而且白茶生产资源也很丰富。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湖州的白茶产业缺乏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和能带动整个白茶产业的大品牌,也未能建立一个能适应大众消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规模市场。 虽然湖州白茶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知名度在逐步提升,但在国内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通过白茶产业的开发,不仅能促进白茶主产区的经济,同时也能带动湖州整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带动茶区旅游经济、茶艺茶馆产业和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湖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湖州白茶的竞争优势,采取准确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湖州白茶产业发

展。 一、湖州白茶的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从种植范围来看:湖州白茶的主产区从原来的安吉溪龙一带扩大到安吉全县、长兴和平地区、吴兴的埭溪和妙西、德清的莫干山区,目前白茶的种植遍布湖州的大部分丘陵地带。 但目前湖州白茶产业总体而言品牌概念混杂,各地区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品牌。很多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白茶街进行销售,等顾客自己上门,不愿意花钱做广告,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市场拓展措施。湖州的白茶生产企业大都采用等客上门的方式销售白茶,生产企业和茶农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现在安吉、长兴等地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白茶销售和批发市场,但销售市场规模不大。目前湖州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白茶销售市场。 (一)品牌管理模式复杂,品牌概念混乱,营销理念落后 湖州白茶重点产区以安吉全县和长兴和平地区为主。其中安吉白茶采取的品牌管理模式是“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作为整个安吉县白茶的母品牌,而企业自主创立的品牌则为子品牌。继承并发展了安吉县的品牌管理模式,长兴县和平镇则采取了“母子孙”的品牌管理模式,母品牌为长兴统一品牌“紫笋白茶”,子品牌为和平镇白茶品牌“兰芽白”,另外还有一个孙品牌,即企业的自创品牌。这两种品牌管理模式导致一种茶叶有两个乃至三个

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农产品品牌分类按面向市场不同,可分为出口型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国家战略安全型农产品品牌和内销型农产品品牌。;按照品牌知名等级不同,可以分为地方级农产品品牌、地区级农产品品牌、国家级农产品品牌、国际级农产品品牌和世界级农产品品牌。 按照品牌拥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区分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而设计的名称、标记、符号及其组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简称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个具有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区域内,由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许可使用、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 发展特点: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分布基本呈现东部地区最多、“三品一标”发展最快,而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其次,西部农产品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最慢的状态;从农产品品牌的种类来看,我国现有品牌农产品大部分是鲜活农产品(瓜果蔬、畜牧产品、水产品等)和初加工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产品,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从农产品品牌的主体结构看,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主体中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机构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10%-20%,而在其他产业中,该比例还不到2%。 我国农产品品牌培育与经营 (一)品牌定位、形象塑造与传播 品牌定位可从产品特征、文化理念和竞争导向三个方面进行 (二)质量提升与优势创新 (三)品牌整合与规模扩张

白茶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 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1] 。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传统上,将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肥壮芽头制成的成品称“银针”。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成品称“白牡丹”或“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的芽叶制成的成品称“贡眉”。由制“ 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2] 。现在生产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 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已很少用水仙、 菜茶来生产白茶。 白茶以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的治病效果和清幽素雅的风格,在国内外市场素负声誉,尤受侨胞的喜爱。白茶现主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政和、松溪等地生产的白茶销区以香港等东南亚为主,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以欧洲为主销市场。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类似现代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的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记载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并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 许多茶叶文献中提到白茶都有讲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 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由于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并认为左宗棠所称“白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3,4]。 张天福则认为,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 白毫银针”[5] 。清代周亮工所写的《 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就是白茶。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原料只有菜茶,所生产的白茶都统称“白毫”,最早的生产产地可能是在建阳水吉,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生产规模。一开始生产的“白毫”可能与“白牡丹”相似,但真正叫“白牡丹”可能是用大白茶作为生产原料之后,但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芽生产“银针白毫”。至于“大白”“小白”“水仙白”的称呼应是各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2 白茶的栽培研究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总结白茶所用的品种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白茶调查研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并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的生物学性状、生产的白茶品质作 了较为详尽的总结[5]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品种志》、 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对适制白茶的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6,7]。刘祖生、夏品恭、王有功、谭永济、陈乐生等对福鼎大白茶、歌乐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做了专门介绍[8,9,10,11,12,13,14]。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收录的白茶茶树品种有武夷菜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七个。该标准综合体还规范了茶树有性繁殖、茶树扦插育苗规程、茶 园建立与种植、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内容[15] 。范金帅对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进行了探讨[16]。3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3.1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摘 要:本文论述了白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茶的发展史、种植技术、采摘与鲜 叶质量、白茶的加工、保健品质研究五个部分,最后提出了白茶未来研究要点。 关键词:白茶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袁弟顺1, 2 郑金贵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 福州350002) 综述 2

安吉白茶知识

安吉白茶的品质特征和生理机制 安吉白茶从1980年发现时的一个单株,迅速培育成为一个品种群,并有了二万多亩栽培面积,数千亩投产茶园,超亿元产值,“安吉白茶”一举成了我国名特优茶类中的佼佼者。其品种推广速度之快、产品价位之高、市场品牌之响、总体效益之好都是我国茶树育种史上少有的。综其然,主要是在于它有特殊的白化现象、优异的自然品质和独有的茶韵,而这一切又是其他品种所不具备的。 一、品质特征及成因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安吉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饭后唇齿留香,甘醇生津,欲罢不能。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安吉白茶”“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的特征和底蕴。 现在的“安吉白茶”是用鲜嫩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复炒—烘焙而制成的,从制茶工艺看并无独特之处,因此,品质的形成应该是取决于其自然品质,而这又似乎与以下两方面有关。首先,优越的自然要件。安吉白茶原生长在浙西北海拔800米的山区,属天目山系。境内群峦叠嶂,云遮雾霭,以竹木为主组成的林相常年葱绿,由花岗岩母岩风化成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钾、镁等微量元素;全年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绝对低温一般在-10℃以下,相对湿度大,直射的兰紫光较少。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发生的突变体形成了独有的遗传特性,如有规律的白化返绿现象和高氨低酚的代谢特征。据测定,春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含量在6%左右,茶多酚在10%—14%,酚氨比只有1.6-2.3,这样的高氨低酚在我国众多品种中是极为罕见的。这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 据研究,安吉白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较强的,如越冬芽在冬季不度过低温期,翌年春梢的白化现象就不显著,表明低温是诱发白化的重要条件。一些南部低海拔地区引种后反映,白化现象不明显,品质也逊于安吉本地,这可能是生态条件差异大,越冬期低温不足所致,因此引种安吉白茶首先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第二,特殊的生理机制。据研究,安吉白茶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白化现象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也即越冬芽在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下时生长的新梢才有白化现象,超过这一阈值就不表现,并逐渐返绿,夏秋茶也均为绿色。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二年生茶苗先放在10℃的人工气候箱中预处理二星期,然后分成三组,分别放入15℃、19℃、23℃三种气候箱中。6天后观察,15℃和19℃组的长出的一芽一叶均为白色,23℃组的虽已长到一芽二叶,都是绿色;12天后,23℃的长到一芽三叶,仍是绿色,也即23℃的苗没有出现在白化现象,15℃和19℃的与田间苗一样,叶白脉绿。我们再将处理过的15℃的苗放入23℃中,发现4-7天后开始返绿,16天后完全复绿;将23℃没有白化过的苗放入15℃温度中,叶片并不表现出白化现象。由此表明,安吉白茶是否白化,关键是第一轮芽生长时所处的温度范围,超过23℃就不会变白。 在白化期间,由于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叶绿体退化解体,叶绿素合成受阻,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缺失,导致了芽叶变白;在生理上,由于RUBPcase—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同时伴随着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使可溶性蛋白质的大量水解,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平均含量达到一般品种的一倍以上(在已系统鉴定过的我国600余份种质资源中仅有个别的超过6%),这一特殊的变化,是形成“安吉白茶”优异品质的基础。 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22℃之间,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马存强1,杨 超1,周斌星1,2,*,任小盈1,李 静1,李发志3 (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嘌呤碱是茶叶中重要的内含物质,常应用于医疗保健和食品饮料等行业。在黑茶渥堆和茶叶微生物发酵期间嘌呤碱出现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为探究微生物与嘌呤碱代谢的关系,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不同微生物单菌种发酵对嘌呤碱含量和种类影响不一,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能显著提高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 )、乳酸菌(Lactobacillus )、醋酸型乳酸菌(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等对嘌呤碱含量影响不大;酵母菌(yeast )、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对咖啡碱有降低作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对嘌呤碱代谢影响存在争议;咖啡碱与茶叶碱存在消长关系。关键词:茶叶;微生物;嘌呤碱;咖啡碱;代谢 Recent Progress in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MA Cun-qiang 1, YANG Chao 1, ZHOU Bin-xing 1,2,*, REN Xiao-ying 1, LI Jing 1, LI Fa-zhi 3 (1. LongRun Pu-erh Tea Colleg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3. Yunnan Province Baoshan City Longyang Tea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Baoshan 678000, China) Abstract: As important substances present in tea, purine alkaloids are often employed in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as well as drinks.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are potentially changed dur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tea. After reviewing recent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of microorganisms with the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different strains, when used individually to ferment te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an substantially enhance caffeine contents in tea, Aspergillus fumigatu , Lactobacillus , and 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contents purine alkaloids, and yeast and Aspergillus sydowii NRRL 250 can reduce caffeine conten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Aspergillus niger on purine alkaloid metabolism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addition, a trade-off relationship between caffeine and theophylline exist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Key words: tea; microorganism; purine alkaloids; caffeine; metabolism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4)21-0292-0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21057 收稿日期:2013-12-2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3);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市特种茶叶开发与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马存强(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E-mail :macunqiang1208@https://www.sodocs.net/doc/d81980000.html, *通信作者:周斌星(196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E-mail :bxzhou01@https://www.sodocs.net/doc/d81980000.html, 茶叶年人均消费量已达0.5 kg ,已经超过咖啡、啤酒、葡萄酒和碳酸饮料,成为第一大饮料[1]。这得益于人们对茶叶保健功效的认识和认可。大量在人体、动物和实验室状态下的研究表明,茶叶具有减少腰部脂肪堆积[2]、抗炎杀菌[2-3]、抗氧化[4]、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机率[5]和一定的防癌抗癌[6-8]等功效作用。这得益于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氨基酸等。嘌呤类生物碱亦是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和功能成分。 1 茶叶中嘌呤生物碱的种类和功效 茶叶生物碱主要为嘌呤类生物碱以及少量的嘧啶类生物碱。嘌呤类生物碱有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caffeine )、茶碱(1,3-二甲基黄嘌呤,theophylline )、可可碱(3,7-二甲基黄嘌呤,theobromine )、黄嘌呤(xanthine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拟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paraxanthine ),以及在云南省苦茶中首次分离出的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

白茶市场环境swot分析资料

白茶市场环境SWOT分析 组员:B12040426 姚艽佼 B12040418 胡艺馨 B12040421 李美晶

一、市场状况 由于白茶味道清淡,不如绿茶清爽,更不及乌龙茶醇香,因此白茶发展初期的销量与乌龙茶和绿茶相比滞后得多。而如今,2014年第七届中国茶叶博览交易会上,白茶逆势而上,销量及价格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因白茶具有暖胃等养生保健功效,在各种茶展上,白茶都很吃香,展位也占到参展商的七成以上。 二、市场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安吉县是白茶的主要种植区,区域条件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是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温度适宜,远离污染源,具有生产A级绿色产品以上的环境条件,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需的优越生态环境。 (2)白茶具有独特功效 白茶具有三降三抗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和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有着其独特的保健功效。 (3)加工工艺和管理模式日臻成熟 生产加工逐步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实现对全县茶园、茶农、茶企的全覆盖登记和数据库管理。 (4)科研支持 《浙江省“三农六方”农业科技协作计划》子项目《浙江特色白茶产品研发》项目团队进驻安吉县,拟开发适制浙江特色的白茶产品。在建立规范的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效益,对整个安吉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2、劣势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 一些算得上龙头企业的厂家没有起到带动整个产业的作用。除了少数企业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外,其余大量的小企业都是以初加工或卖原料为主。企业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升级代换能力低。 (2)缺乏高素质人才 在白茶产业中,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现象,这也给白茶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造成阻碍,以目前的人才队伍状况,产业创新仅仅依靠龙头企业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

安吉白茶鉴别比较审批稿

安吉白茶鉴别比较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1.安吉白茶特级、一级、二级这个怎么区别的? 根据标准安吉白茶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共四个质量等级。 容易区分开的。就特级与一级二级来说,关键还是看匀整度和叶形。特级的匀净度还是很高的,而且是明显的一芽一叶,整一个芽型较短,这就很容易就和一级与二级分清。而在一级与二级的区分上,二级的茶叶因为是最后期的了,茶叶又将由白转绿,所以,无论是汤色还是叶色,都会更为偏绿一些。而且叶形长,不匀整,梗多,口感上,基本没有了安吉白茶的鲜爽感。 2.恒盛白茶跟其他白茶有什么区别 安吉白茶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色白是由加工而成,而安吉白茶是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色白是由品种而来。安吉白茶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品名。安吉白茶和传统的白茶不一样,她属绿茶类。

以上是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的,而现在,除了安吉,其他地区也大量引种安吉白茶茶树白叶一号,在这个方面,区分安吉白茶就更为困难些。 安吉白茶的鉴别 1、首先是辨色,正宗安吉白茶干茶色嫩绿鲜活,泛金边,芽叶匀整芽峰显露。干茶色泽发暗且不匀,可疑似为外地茶和非白叶一号品种制作的茶。 2、闻香,安吉白茶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嫩香持久,且带有淡淡的惠兰香。其他如高火味、青草气的加工方法不当所致,(个别青草气比较重的疑似为外地茶)。 3、品味,安吉白茶是高氨基酸产品,味鲜爽回味甘甜,没有苦涩味。品味中带有苦涩味和焦味、青草味均为原料产地或者加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外地茶在苦涩味和青草味上尤为突出)。 4、观形,由于安吉白茶采摘匀整,一般芽峰显露,形似凤羽,外地白叶茶条形较为紧细,牙峰不显。观冲泡后叶底匀整靓丽,叶白脉翠。手捏干茶成碎末即茶叶干燥度符合标准。 恒盛白茶除了正宗安吉白茶所具有的特点外,由于加工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升级,还有一些独特之处。 传统安吉白茶加工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风选。 恒盛白茶在传统加工过程中,杀青温度相对要比普通的高,并且在杀青之后,又增加一环风选,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一个干茶的净度,茶叶的香气会更加持久,茶汤的口感上,不仅保留着安吉白茶的鲜爽度,其醇度也相比其他白茶要高,茶叶内质更多的溶于水中。 3.安吉红茶跟其他红茶有什么区别? 恒盛安吉红,采用白叶一号茶青原料,独家加工工艺,精制而成。茶形细卷如眉,茶色姹紫嫣红略带金丝,茶香甜香馥郁,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红匀明丽。 安吉红口感更清新香甜,与传统红茶要求的浓强鲜不同,独具特色,仅从口感上就能感受到安吉红的原料的嫩度也是高于普通红茶的。安吉红的原料与安吉白茶的茶青原料是一样的,仅这一点上,安吉红就显的更为珍贵,而安吉白茶高氨低酚的特点也同样适用与红茶。普通红茶原料,都是使用比较后期的茶叶制作,由于很多茶多酚含量很高,冲泡中,虽然前期口感比较醇厚,但是,后期更多的会有苦涩味出来。有些红茶是做成红碎茶,初次冲泡,浸出物比例高,味浓,之后则为淡,前后反差大,安吉红则冲泡中,浓淡适中,甘甜明显。

中国白茶第一乡溪龙乡

中国白茶第一乡——溪龙乡 安吉白茶原产地,精品白茶集散地 “白茶手工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溪龙这片乡土上,20年,中国白茶从无到有,一株白茶祖繁育出万亩葱茏茶山。 就是在这片乡土上,10年,安吉白茶从有到优,一个个国际大奖频频在此诞生。 还是在这片乡土上,今日,安吉白茶从优到精,转型升级,举全乡之力打造安吉白茶精品集散地。 安吉白茶发展大事记 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竹乡,黄浦江源所在地——安吉县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间发现了一蓬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叶茶树,即白茶祖。 1981年,浙北茶树良种选育课题组成立,并在溪龙乡设立安吉白茶无性繁育苗圃。 1987年,成立安吉白茶开发基地试验课题组,进行区域性栽培对比试验,对农艺性状、加工方法和栽培措施、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并研制成干茶——安吉白茶。 1990年底,安吉县林科所在溪龙乡建立安吉白茶开发基地5.6亩,中国白茶从此实现了商品生产,是为“安吉白茶”。 1997~1999年,溪龙乡建立白茶生产基地1000亩,吹响了安吉白茶产业化的号角。 1999年6月,安吉白茶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同年9月,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金奖。 2000年6月,中国特产之乡活动组委会授予安吉县“中国白茶之乡”称号。 2001年6月,溪龙千亩无公害白茶示范区建设完成。 2003年4月,溪龙白茶街建设完成。 2004年4月,安吉白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06年9月,位于溪龙乡的国家级安吉白茶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通过验收。 2006年11月,GB/T 20354-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2008年2月,安吉白茶获农业部授予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8年3月,安吉白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9年11月,第三届中国商标节认定安吉白茶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品牌”。 2010年7月,“白茶手工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0月,安吉白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2010年11月,安吉白茶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被估价为20.36亿元人民币。 2011年3月,位于溪龙乡的安吉白茶生态文化影视基地正式动工建设。 前言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经史料研究证实,宋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高度评价的白茶就是今天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是按绿茶工艺制作而成,故是绿茶,其叶白脉绿,形似凤羽,经生化测定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为5%~10.6%,高于普通绿茶3~4倍,茶多酚含量为10%左右,仅占普通茶的一半,咖啡碱为2.8%,比普通茶少1/3以上,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现在安吉全县白茶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850吨,产值9.6亿元,安吉白茶产业已成为安吉农业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是安吉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安吉县溪龙乡党委书记沈卫江说。 中国白茶第一乡——溪龙乡是安吉白茶的主产区、核心区,是精品安吉白茶的集散地。溪龙乡现有白茶2万多亩,年产白茶210吨,产值2亿元,拥有“大山坞”、“溪龙仙子”、“千道湾”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商标。 2010年,溪龙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521元,被誉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的白茶,已成为溪龙农民的致富茶和幸福茶。 驱车穿行于逶迤的丘陵茶山,满目尽是葱茏之色;下车深深吸上一口气,满腔皆怀茶之清芬。在六月的雨中,这片“茶之绿洲”显得愈加浓绿滴翠、愈加生机勃勃,这里便是有着“中国白茶第一乡”美誉的安吉县溪龙乡。 溪龙乡,位于安吉县东北部,这里群山环抱,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云雾弥漫,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溪龙悠久的产茶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白茶祖”后,安吉县林科所于1981年在溪龙乡设立安吉白茶无性繁育苗圃,经过6年的研究和栽培,终于结束了“白叶茶只此一丛”的历史,开发出现在茶界耳熟能详的茶中珍品——安吉白茶。 1997年,当全国茶叶市场还主要考虑产量时,溪龙乡党委、政府根据市场调研,认为安吉白茶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茶叶真假的辨别方法与技巧

茶叶真假的辨别方法与技巧 茶一直都是咱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可以提神蓄锐,消除烦腻。那么对于茶你知道应该如何鉴别其中真伪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茶叶真假的辨别,希望能帮到你。 一看。新茶叶呈嫩绿色,老茶叶呈深绿色,叶缘呈锯齿状,有16至32对齿,叶端呈凹形,其嫩梗呈扁圆形,叶背有白绒毛,外形条索紧细,细嫩茶叶含筋梗,色泽黄绿,干净均匀,花干黄白色;假茶叶,无上述明显特征,颜色枯滞,看水色,叶底颜色既无红茶那样红亮,也无绿茶翠绿。 二烧。取茶叶数片,用火点燃,真茶叶有馥郁芳香,用手指捏碎灰烬细闻,可闻到茶香;假茶叶有异味而无茶香。最好同时用正品茶叶和待辨茶叶火灼比较。 三泡。取待辨茶叶和真茶叶各一小撮,分别用开水冲泡两次,开汤细看。每次泡10分钟,等叶子充分泡开后,分别放在两个白瓷清水盘中,仔细观看叶形、叶脉、锯齿等特征。真茶叶具有明显网状叶脉,主脉直接射顶端,侧脉伸展至叶缘2/3的部位便向上方弯曲,呈弧形与上方支脉相联合。叶背面有白茸毛,叶边缘锯齿显著,基部锯齿稀疏。假茶叶的叶脉不明显,一般侧脉直射边缘,有的两面都有白茸毛,叶边锯齿明显,或锯齿粗大。

茶叶的种类【红茶】 其以茶树的芽叶为主要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中主要的品种有祁红、川红、泉城绿、英红、越红、滇红、泉城红、苏红等,其中祁门红茶最为有名,且为国家原产地保护。红茶有助消化、暖胃、提神消除疲劳的作用。还能抗衰老和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是经期、孕期、更年期的女性还有神经衰弱、结石患者容易上火的人不宜喝红茶。 【绿茶】 绿茶是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没有经过发酵,经过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品。成品泡出来的茶水更多的保留了鲜茶叶绿色的本性。绿茶的种类有很多:太平猴魁、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碧螺春、雨花茶等等。‍绿茶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血脂和减肥。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高血压患者、食用油腻食物过多这、小便不利的人都可以饮用绿茶。但神经衰弱不适合饮用绿茶。 【黄茶】 黄茶的特点是“叶黄茶黄”,原因是在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叶色即变黄。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其中有名气的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其中君山银针、霍山黄牙都是黄茶的杰出代表。黄茶对脾胃有好处,助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