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三角城市群布局模式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布局模式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布局模式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布局模式分析

长三角地区布局体系结构分析

长三角地区在城市经济的定义下指的是由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7个市组成的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8个市,以及浙江省东北部的7个市。长三角城市群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就长三角地区的布局体系来说,算得上是国内一个典型的案例,而本文也将从城镇布局、城市规模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具体的布局体系结构。

一.城镇布局

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布局主

要分为三个较大的城市群:上

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以及杭

甬城市群。(入左图所示)

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的

城市群布局结构模式为单核结

构模式,上海是不可替代的核

心。但是长三角正朝着多中心

结构模式发展,南京、杭州和

宁波正在逐渐发展为中心城市。

因此长三角地区目前主要分成三大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

上海城市群包括了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嘉兴、湖州等89座城市。形成了“1+5”区域格局。上海城市群处在长江入海口处,也是连接国际贸易和国内运输的转接点,同时上海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因此上海城市群主要面向的是国际。也是国内与国际连接的重要渠道。

其次较大的是南京城市群,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扬州、镇江、常州、泰州、马鞍山、芜湖、滁州等主要城市,主要遵循一带一轴三通道的发展模式,及沿江城市带,城市发展主轴以及向北京、合肥、上海的三条通道。南京城市群在交通

上的作用主要是借助长江的天然优势,加强了上海城市群等沿海地带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最后一个是杭甬城市群,杭甬城市群以杭州、宁波为中心,是一个双核型的布局结构模式,拥有两个核心城市。主要包括了温州、金华、义务、舟山、台州等城市。杭甬城市群主要是是上海货运的分散地区,可以通过杭州湾大通道看出这一特点。同时,在长三角与国外的连接中它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宁波是国内重要的港口城市,连接着国际上各大港口,帮助上海连接了世界各地。

二.城市规模与等级

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我国主要

的划分等级为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有一个直

辖市(上海),两个省会级城市(南京、杭州),一个副省会级城市(宁波)。就城市规模而言,长三角城

市群已有7个特大城市,9个大型城市,中等城市17个,小城市39个。

通过城市规模分级表,再对照右Array边的长三角区域图,可以看到大

多数大型或是特大型城市主要

分布在沪宁、沪杭、

、杭甬三条交通要道所组成的一

个Z字形通道上,例如无锡、苏

州、嘉兴、绍兴等。因此长三角

城市群中大型城市的发展主要

呈现着一种走廊型的发展模式。

这也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

展与交通要道息息相关。同时,

在大型城市的布局上,可以看出

大多数大型城市还是集中在上

海城市群内,例如无锡、苏州、嘉兴等。而分布在其它主要城市群内的大型城市

并不多。可见上海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因此就长三角整体的城市群而言,城市

群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由单核结构模式向多中心结构模式过渡的一个状态。三.主要交通走廊与联系通道

长三角作为国内乃至全世界排在前列的城市群,交通运输的能力可见一斑。

长三角不乏顶尖的综合交通系统。

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骨架图

首先就内部而言,长三角地区的

主要交通走廊主要是四大中心城市所

形成的Z 字形联系通道,包括上海与

南京之间的沪宁高速公路、沪宁城际

铁路以及长江水运,上海与杭州之间

的沪杭高速、沪杭城际高铁,以及嘉

兴与慈溪之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还

有杭州与宁波之间的杭甬客运专线。

这条Z 字形通道的发展,使得长三角

地区交通趋向一体化。

而就其与外部的联系而言,长三角

地区,通过这两幅长三角地区的交通

及运输通道规划图可以看出,长三角向国内的联系主要有七条,其中两条向北,一条向南,三条往西。

南北向:徐州-南京-杭州-金华

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

(东部沿海交通走廊)

东西向:上海-杭州-江西

(铁路运输,客运专线)

上海-南京-芜湖(沿江交通走廊)

连云港-徐州-河南(郑州)

而面向国外的联系通道,主要还是依

靠上海、南京、杭州的三大国际机场,

以及上海、宁波-舟山、洋山等地的国

际货运港口。因此无具体的交通走廊。

综上所述,就长三角地区的交通

走廊和联系通道而言,主要还是依靠

公路、铁路以及长江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四.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的状态而言,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无可争议的核心,无论是从地理意义上还是经济意义上来说。地理意义上,上海市是长江入海口所在地,因此是国际海运与国内水运的交接点,上海的港口能有效的将国际上的货物运向国内。而且沪杭、沪宁交通通道均以上海为起点,这也决定了上海市在地理位置上绝对的核心地位。在经济意义上,上海每年的财政收入站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站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进出口商品总额站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些数据是长三角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地理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海市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绝对的核心城市。

同时,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在交通运输方面,上海在货物吞吐及商品进出口上都是无可比拟的,而正是这大量的货物流动带动了上海周边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沪杭通道等交通要道,都为上海的货物分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经济意义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而而其中一部分投资也用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上面。而且由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上海市在几十年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方面能量的积累,势必会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

五.继续发展极核型还是发展多中心型结构模式?

在前几年,长三角地区只有一个核心---上海,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的不断发展,长三角有着向多中心结构模式的城市群发展的趋势。而在此之前,我国南部的珠三角地区正式凭借着多中心结构的发展模式不断兴起。那么长三角城市群是应当继续采取以上海为唯一中心的规划发展战略,还是学习珠三角地区发展多中心结构模式呢?

我认为长三角应当坚持以上海为中心的极核型结构模式,但是南京、杭州等城市可以作为城市群中的重点城市。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杭州、南京等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无法与上海相比较,南京、杭州等城市处于内陆,由于国际上的物流运输以海运为主,内陆城市具有先天的不足。虽

然浙江省宁波市具有顶尖的港口,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省会城市,因此很难发展为中心城市。

其次,上海目前的工业基础已经无法撼动,金山、宝山以及苏州、昆山的工业园区已经是国际上著名的工业园区,而南京、杭州由于距离上海较远,招商引资的能力较弱,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上很难成为一个能与上海相当的中心城市。

最后,在交通运输方面。无论是铁路运输还是公路运输上,南京和杭州没有很完善的交通枢纽,上海则有着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虹桥交通枢纽,而且沪杭、沪宁交通干道均是以上海为辐射极。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南京、杭州等城市只能够作为上海向内地运输货物和人口的一个通道,并不具备成为一个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

因此,无论是地理状况还是目前的发展形式,长三角地区都不具备发展多中心型结构模式的条件。而珠三角之所以适合发展为多中心结构模式,主要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珠三角城市群的各大中心城市都是南部沿海城市,而且由于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政策,使得深圳、珠海等城市在经济贸易方面能够与广州旗鼓相当。但是长三角地区杭州和南京处于内陆,而且它们与上海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因此长三角城市群还是应当继续坚持以上海为核心的极核型发展。

六.长三角地区城镇结构布局所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似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很繁盛了。但是事实上,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镇布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的发展不均衡以及长三角发展的制约。

1.城市发展不均衡

一个能够很成功发展的城市群一般都能是群内的做到城市群内的均衡发展,但是即目前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均衡。上海应当作为发展的核心,经济贸易的中心,但是现在却更趋向于“人口中心”。近几年上海不断的扩张城区范围,扩张闵行、浦东、嘉定等区域。但是与此同时,长三角其他区域,如南通、镇江等却较为缓慢。这是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现象。

而且,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小型城市及农村的扶持才能正常维持。大城市内的

城镇人口越多,就越需要小城镇及农村的供给。在长三角地区,最新的数据显示,

上海市的人均国土面积为0.004平方千米/人,

南京和杭州也分别为0.001平方千米/人和

0.02平方千米/人。而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

同时通过长三角城镇分布图可以看到,在总

长不超过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三条

铁路线上,密布着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

的37%,平均每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

郊区已经连成一片。而在其他区域,例如江

苏中北部以及浙江西南部,则相对没有大型

城市,长三角中部城镇则过于密集。而城市的过于密集带来最大问题就是交通问题,三条交通干道上每天的车流量是十分巨大的,也经常不可避免的带来交通拥堵,城区内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其次,城镇的密集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城市的发展势必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在沪宁线上、无锡、苏州都是工业及高新产业城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污染,同时这些城市又毗邻太湖和长江两大水源。

因此就长三角城市群内的这些不均衡现象而言,目前最佳的方案就是要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缓解大型城市的人口压力,提高承载力。大城市的发展应当依托小城市及农村进行,因此均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布局尤为重要。

2.长三角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一些制约的因素也不断的浮现,其中最大的几个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物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由于长三角地区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长三角城市群,同时长三角的城市为了能够容纳下急剧增加的人口,不断的扩大城区面积。因此人口的聚集是导致土地资源紧缺的最重要的原因。

上表为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到2009年,建成区面积几乎翻了10倍。而建成区面积的大量增加带来的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内的交通及环境问题。而且就近几年看,长三角地区的房价逐年攀升,正体现了长三角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紧缺。土地短缺首先带来的是农产品的供应,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因此农业相对较为薄弱,大部分还是依靠其他地区的农产品补给。因此土地短缺最突出的是耕地面积的不足。

其次土地的问题还体现在交通问题上,就以上海为例,近几年上海不断的向外开拓新城区,例如闵行新区、浦东新区以及嘉定新城等,城区面积扩大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交通问题,涉及到公共交通线路的延长以及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而且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心区的人流量也会增加,交通堵塞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同时伴随的还有环境问题。城区面积的扩大也意味这一些绿地的减少,而且城区中的居民住房以及某些企业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包括生活垃圾以及其他污染等。

土地资源的制约是目前长三角地区面临的最大制约。而且唯一的解决方法应当还是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使得大城市和小城市及农村协调发展,通过大城市的带动,将人口分散到较小的城市,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危机和土地危机。

水资源方面: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来自长江以及太湖。但是沪宁线周边的城市大多为工业城市,势必会造成污染,而大部分污水的排放地是长江和太湖,例如前几年的太湖赤潮,以及今年南通市的长江水域污染等,再加之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以及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已经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

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方法只能是强制性的减少污水的排放,当时就目前的技术以及工业的规模来说,短期内解决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因此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政府的强制性措施,也需要相关企业的相互配合。

矿物资源方面:长三角地区中存在很多工业基地,例如昆山、苏州的的工业园区,以及上海的金山和宝山。大部分工业园区需要各种矿藏资源,例如煤矿、铁矿等。而长三角地区的矿藏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匮乏,因此大部分的矿物需要从中西部地区运输或是从国外进口。因此这也从一定方面制约了长三角的发展。

七.总结

长三角作为我国的发展先锋,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都排在前列。而且近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城镇布局的特点也十分明显。上海市作为长三角不可替代的中心城市,也是发挥着龙头老大的角色,也是国内与国外经济贸易连接的纽带,也带动着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南京、杭州和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其他几个大型的中心城市也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上海地区与国内连接的节点。而且在这几个中心城市的重要纽带上,也分布着许多大型的城市,例如苏州、无锡、嘉兴等。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布局结构已经趋于完善。

而在长三角的交通布局上,内部的交通一体化已经非常先进,沪宁、沪杭、杭甬三条交通主干道每天液输送着大量的人流和货流,而且城际高铁也能迅速的将乘客互相输送。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走廊来说,无论是东西走向还是南北走向,交通干道已经趋于完善。所以就交通布局来说,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普通的需求。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中,长三角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正如之前所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一些制约因素。总的说来也就两点:人口和环境。人口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大城市对中小型城市的带动,让中小型城市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而环境问题只能依靠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协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态绿地的建设和保护,缓解环境污染的危机。

总之,与世界一些顶尖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并不完善,在很多方面上仍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而且这条路也必须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

附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重大意义 (3) 第二节发展基础 (4) 第三节突出矛盾 (6) 第四节重大机遇 (8) 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1)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4) 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4) 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6) 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7) 第四节打造一体化的城乡体系 (21) 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22) 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3) 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4) 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6) 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6)

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9) 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2)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34) 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6) 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36) 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9) 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43) 第四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4) 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44) 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45) 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46) 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47) 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8) 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48) 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50) 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2) 第九章规划实施 (53)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53) 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高铁时代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李伟魏一吴映春 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三其中长三角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三长三角区域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份量大,既是沿海经济也是内地经济的最大引擎,对国际国内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但是,在经济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 高铁时代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病也如影随形,如何使长三角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三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几个主要条件: 一、强化城市群内外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本地市场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三要实现这种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有效生产和增长,则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城市之外的广大生产和消费者来实现三因此,流动性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为了增强城市的流动性,我们可以通过资源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或者是通过人流的流出流进实现市场服务和物品的消费循环三同时,只有通过城市间的流动性,才能体现城市经济社会真正融入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程度,而这又将决定城市发展空间的大小三流动性程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三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流动性:一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程度;二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活力程度三 四411四

二二增强城市间的互动性 将城市之间的流动性比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三企业之间只有具有很强的协作关系时,才能建立起稳固的流动性,产品和零部件二技术二信息二人员二资金等才能持续地在企业之间流动三这种流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二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空间三一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改进,必然会对与其协作的另一方企业产生强烈的提高跟进的要求;一方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后,也会对另一方协作企业产生扩大生产协作规模的要求三当这样的互动效应顺利扩散时,就对合作双方的企业产生了发展提升的互动效应三城市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三城市的发展首先依靠与周边城市因流动性而形成的互动效应三因此,上海要与周边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此一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三 三二突出各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 城市功能因独特性而产生互补性,又因强烈的互补性而产生互动性,所以,互动性来源于各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三因此,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与城市间的发展互动性是成正比关系的三相反,当一个城市各方面的需求都由城市自身的生产来满足时,这一城市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三没有独特性,缺乏互补性,就形成不了互动性三当然,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状况可以是 形似 ,但必须是 神异 ,必须具有独特性三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全面领先的,必定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大多数产业方面则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竞争力三由此城市的发展将逐步集中于其具有相当优势的产业方面,并且通过这一优势产业来与其他城市和优势地区形成因互补流动性而产生的互动性三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一个城市实质上不可能进行所有的产业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都做大,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能进行外向辐射和流动性的产业上三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城市如果其产业结构过分完备,结果是导致企业虽然产业齐全但规模不大,最终将导致竞争力的衰退三因此,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考虑对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各城市来说,同样如此三 四二加强城市群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对整体经济功能及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共识及一致的行动,这样就会因发展的相关性而产生和增强流动性和互动性三如果城市群的各城市发展缺乏明确的一致方向,在功能定位二产业发展方面过于分散,缺乏相关性,那么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效应将无法得到实现三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向必须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为主导,以自身独 四511四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题目:试分析天津上海等城市所处的位置,其可进入性,和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为例)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上海及其周边的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1、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 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 2、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谁是2020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好大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哪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行列? 2020年3月,由艾瑞深校友会网编撰完成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分区排名、2020中国各城市群最好大学排名和2020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学排名等系列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雄居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前5强,全国10所高校荣膺2020中国八星级大学(8★)美誉,晋升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最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各城市群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大学排名前3强,上海建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民办大学排名前3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位居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独立学院排名前3甲。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包括苏浙皖沪3省1市全部区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35所著名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71所高校跻身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8所高校未能跻身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基础。 6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 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 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 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步伐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高中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 策略 一、地理常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0。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 一、理顺城市关系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二、加强上海建设 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三、城乡一体化

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到2018 年~2020 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000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0%即4000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000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四、增强次中心 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五、加强城市化

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楼市研究报告

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楼市研究报告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数量逐步增加,城市范围也随之扩大,城市地域逐渐连城一片。根据十三五规划,全国范围将建设19个城市群,在城市群内,城市与城市 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力。 ?衡量一个城市群的吸引力有多个方面,本报告选取人口引力、房地产行业引力、安居引力、就业引力四个维度对城市群进行全面刻画。

城市群总引力人口引力经济实力人口政策 城建规划 交通联结配套资源行业引力行业政策行业布局开发热度价格水平?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走势 ?租售比?GDP 总值/增长率 ?财政支出?人才政策 ?落户政策?城市未来发展?城际:高铁/机场?城内:轨交发展?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商业发展成熟度安居引力 ?土地溢价率 ?土地成交面积/金额 ?投资增长率购房政策 供求情况 ?开发/租赁房企布局?房产经纪门店布局?房企政策(优惠/限制)?购房调控政策强度?新房:去化周期?二手房:挂牌量/需求量 ?租房:房源量/需求量 就业引力产业政策企业招聘薪资水平?产业政策倾向性 ?行业发展可能性?企业招聘热度?行业/职位热度?行业/置业薪资水平?薪资上升空间 城市群引力模型

长三角城市 群?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的长三角城市群,对外地处国际重要贸易航线的优越位置,对内承担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战略使命。 ?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合理,目前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南京、大城市有杭州、合肥、苏州等十三座,中等城市九座,小城市数十座。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曾对目前长三角地区问题总结——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直到2016年存在2500万人没有在常住城市落户,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缺失相应权益。这种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市民化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居住问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作者:葛喜俊 作者简介:葛喜俊,著名物流咨询规划专家,工学博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秘书长、中物协(北京)物流工程设计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研究院技术总监、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职务。 国家级重点项目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重庆两江新区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2013年12月)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物流规划》(2008年7月) 《大郑州都市区国际陆港建设研究》(2010年12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基地规划》(2008年3月) 《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发展战略研究》(2007年12月)等20余项。 省部委地市级、大型企业集团的物流规划设计: 《广西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5年12月) 《黑龙江商贸物流城规划设计》(2011年6月) 《中煤平朔集团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2012年6月) 《锡林浩特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07年12月)等5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列入中国物流专家专著系列。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的若干个城市集聚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市群现象,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空间。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

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城市群。本文利用实证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产业关联特征、规模分布分形特征和异速生长特征。 一、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一)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概念 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是由不同节点城市所形成的物流需求集聚区按照区域经济关系构成的一种空间秩序,反映城市群区域经济系统中物流需求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各城市物流需求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集聚程度以及分布规律等,体现物流需求的空间属性,是经济社会活动所派生的物流需求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二)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特征 1、物流需求产业关联特征 城市物流需求主要产生于产业经济活动,与产业经济活动的性质、规模、水平等密切相关。同一城市的不同产业对城市物流需求规模和发展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城市的相同产业对城市物流需求又具有不同的拉动力,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与其产生的物流需求关联程度也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各城市物流需求规模、构成及发展水平的差别。城市群物流需求具有产业关联性特征。 2、物流需求分布分形特征 城市群是由特定地域范围内产业经济联系密切的各类城市构成的集合体,各城市之间产生广泛的物流需求联系。因此,城市物流需求并不是独立地存在的,而是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群物流需求系统之中。分形是自然界的优化结构,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性,具有分形特征。城市间物流需求联系越密切,空间结构越优化,城市群物流需求分布分形特征就越显著。 3、物流需求异速生长特征 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及所处地位的差异,其物流需求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而各城市物流需求的增长速度又是建立在城市群区域物流需求相互作用基础上,并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增长,呈现出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异速生长特征。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的异速生长特征越显著。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的T字型结合部,具有靠海沿江、南北居中的优越地理区位条件。该区域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市为核心,南京市、杭州市为两翼,沿沪宁、沪杭两轴线辐射周边,通过“点轴发展战略”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上海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为腹地城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贸易、物流、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