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雅轩太极拳论

李雅轩太极拳论

李雅轩太极拳论
李雅轩太极拳论

(一)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三)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这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入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六五年四月五日悟)

(五)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说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说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六)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七)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

(八)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是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九)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十)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十一) 杨师打拳,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十二)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六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十三)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地一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在练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十四)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练筋骨肌肉为主也。

(十五)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十六)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年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沉的样子,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

2 李雅轩太极拳论

(十七)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不寻常的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有大进步的。(六五年五月十八日晚)

(十八)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九)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沉,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二十) 太极拳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沉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沉劲,只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二十一) 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二十二)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二十三) 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沉在丹田,如能丹田沉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沉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沉丹田这一步。

(二十四) 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二十五)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二十六) 练功以松沉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

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能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三十) 练拳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

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六四年六月四日星期四悟)

(三十一) 虚灵顶劲往上担,松沉稳固座下盘。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

3 李雅轩太极拳论

总之,是气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三十二) 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是如何的沈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

(三十三) 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

(三十四) 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

(三十五)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在几跟几随之中,内劲一鼓,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三十六) 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

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水。

3.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三十七) 如真的沉下心气练功夫,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三十八) 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三十九) 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松腰坐胯,沉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四十)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慧要澄。良知良能藏胸中,身心悟觉如明镜,体察事物有智明。神清骨爽无限美,修身致用妙无比。人不知其中乐,道在有为无为中。

(四十一) 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四十二) 初学时,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

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甚么情形呢?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

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总之,将精神放在丹田,又要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不过以丹田为主宰也。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精选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精选 o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o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o太极拳是减法,不是练习力量增加,而是练习拙力减小,最后把拙力都去掉,内劲就产生了。 o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 o太极拳松的真实感觉是怎样的。还是从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说起吧。1虚灵顶劲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脖子像鸵鸟的脖子,很长,觉得自己的脊柱都是脖子,就像一串珠子一样。2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着一口锅,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3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挂在身上,肩和肘都没了,就剩下硕大的掌了。4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有裤子老要滑落的感觉。5迈步猫行的感觉有点象天鹅的腿一样的行走,两条腿好像没连在一起,裆部分开的很宽。平时走路就像两条踩高跷的两条腿一样,好像自己的腿没有了。感觉怪怪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练出来的,不是臆想出来的,至于怎样练出来,那就发挥你的悟性吧。 o先辈把发力比喻为“弹簧”。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这个自然而然

的过程,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一一萝卜酒 o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一一邓文平 o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o腿不要直,直则无力。腿不要太弯,弯则废力。一一萝卜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我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多年,与很多老拳师接触过,通过自己的体悟和师傅们的指导,对太极拳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太极拳的弊端,有师傅们教学时不轻易传真功夫造成的,也有运动本身造成的。 太极拳的缺点: 1.运动平稳,无法提高心肺的运动功能; 2.行拳时多采用半蹲的姿势,对膝关节造成很大压力和磨损,老年后很多拳师腿脚不灵与此很有关系;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 3.如果师傅不细心点拨,中年后很多人会有痔疮,练的越认真发病越厉害; 4.经过科学测试,太极功夫高手在发劲时,对心脑血管的冲击非常巨大,我了解很多老拳师在老年时都患有半身不遂; 虽然有如此多的缺点,我仍然认为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不能因噎废食。太极拳的道理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吃饭,穿衣,起居,思考,人际关系都可以用太极拳的思想来指导。太极拳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处不在追求平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太极拳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功夫。 重点说说如何练拳。练太极拳决不是每天早上或晚上花一个钟头才叫练拳,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太极拳是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练的功夫。太极拳在行拳时的基本姿势是“心虚腹实”,目的是减轻心肺的压力,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在生气着急时会热血冲头,这时如能调整一下姿势,调成“心虚腹实”,马上会觉得好很多。“心虚腹实”其实就是道家炼内丹的姿势,通过呼吸不断按摩内脏,得到身体的康健。我曾指导一个从未练过太极拳的女士,只一个星期,她自己说多年的胃病不药而愈。只要保持这个姿势“心虚腹实”,就是在练太极拳,姿势保持得越好,拳就练得越好。想保持好这个姿势,身体一定要尽量不使力,克服不必要的紧张。人在害怕时,不可避免的形成胸部紧张,一句成语“提心吊胆”把这种状况形容得极为贴切。这种紧张状态对人体是不好的,练拳的过程就是以保持“心虚腹实”为目的,克服不必要的紧张的过程。人在笔直站立时无法保持“心虚腹实”,膝盖略一弯曲就可以做到,练拳不必追求低架子,架子过低也不容易体会到放松,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为提高功力另当别论。膝盖的方向与脚尖要保持一致,弓步时不可超过脚尖,这样才不会造成造成膝关节损伤。保持“心虚腹实”要注意,由于内脏自然下垂的作用,下腹压力增高,静脉血回流不畅很容易造成痔疮,平时要有意地提肛,发劲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发劲,即便发劲也多发长劲,少用寸劲,一是容易伤人,也是避免对心脑血管造成太大冲击。对心肺功能提高最有好处的是有氧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是比坚持盘架子还重要的。虽然传统太极拳可以快练形成非常强烈的有氧运动,但没有正规传授容易造成伤病,也容易对太极拳造成误解,如果没有好师傅还是跑跑步吧。一切符合现代体育卫生的方法都要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以上主要说的是身形,如何用意每人体会不一,不同锻炼目的用意方向也不一致。为锻炼身体,我主张自我放大,要有君临天下的心态,包容万物(好的和不好的),使自己不为琐事烦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大众健身不是竞技体育,其实不必“更高、更快、更强”,要注意掌握科学训练的要领。一点小小的体会,请批评指正,欢迎多做交流,能把传统的好文化继承下来。 膝盖发生问题,一般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你的运动量过大了,太勉强了,比如屈蹲过深,比如打拳贪多贪量。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很柔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打太极拳一定要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先做热身活动。“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这个不是运动问题,而是运动卫生问题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刘元翔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

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

李雅轩太极拳日记

李雅轩太极拳日记 (一)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三)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六五年四月五日) (五)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X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S某某是X的老师,这证明S、X皆不是好手也。(注:S、X是楼主有意隐去的姓)(六)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七)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 (八)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名师谈太极拳

李雅轩谈太极拳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 “松”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松”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辑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辑 一、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 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三、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四、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

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五、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六、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 七、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八、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

一位大师对正在“苦练”武功朋友的忠告

一位大师对正在“苦练”武功朋友的忠告 练武是强身健体好途径是公认的事实。现实中许多朋友为了得到高超的功夫,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去苦练,本无可厚非,因“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如不遵从大自然及人的生理规律苦练,得到了一时功夫的同时、却往往付出了健康和寿命的代价。内家拳也不例外,如陈氏拳意拳功夫高手中年纪不大最后死于脑溢血、心脏病或偏瘫的屡见不鲜,身在武术圈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样的例子。究其根本原因,和奥运选手退役后大多疾病缠身一样,均是训练超出生理负荷,能量提前集中消耗,加速衰老。这就像一盏油灯,点一个灯芯时间长,但如果同时点三四个灯芯,光虽璨灿但时间不长。太极谈养生 就练武具体原因,一是肢 体动作惯用后天僵力,越是苦练肢体,对身体越是劳损。看过举重运动员训练、比赛的肢体紧张、吃力神情,就是最典型的后天力,结果晚年身体都不会好,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最易得的膝盖伤也是这个道理。二是精神方面惯用后天大脑思虑,越是苦练紧张的假想之类,越是伤神,能量消耗更大, “息脑用心”才是正确之道。总的来说,练要得法、适度,练养要结合,以健康和寿命为代价的功夫在当今社会应该是没必要吧,除非哪天需要再和日本鬼子拼命。特推荐下面一文供参考,祝武林朋友功夫与健康同步提升。太极谈养生

努心努意与筋肉上做功夫在当今的传统武术 界,有一个不能说普遍的现象,就是得心脑血管疾病的比较多。很多 有名的大师,最后死在脑出血或心脏病上。一个有趣的对比,往往他们的夫人什么都不练反而获到九十多岁,而大师们六七十岁就走了,为什么?今天我就解开这个秘密吧。其实就两条,一个是努心怒意,另一个是筋肉上做功夫。所谓努心努意,就是心里头较劲,心火就会上炎,必然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练拳本应是拳道相合,从后天走回先天,如婴儿无思无欲专气致柔的,那么心火就会下降,才会有心 肾相交,这个才是拳道正途。但凡努心努意的,心里头较劲大了,久了,心火上炎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自然是心脑处逐渐病变了。传统武术里不论内家外家,若是有内 功的,第一步就是练到心火下降,此时耳聪目明,气质改变,雍容大度,和蔼可亲。武术门派中有专门降心火的功夫,比如自然门的矮子功,八卦掌的走圈。其实总体而言都是顺中用逆,后天返先天,专气致柔,从空空静静中练得真功。如果是心眼小了,脾气大了,绝对练错了。火气大, 心眼小,其实就是心火上炎、心脑病变的第一步。所以努心努意是要不得的,练拳不能有任何后天故意。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嘛。还有就是筋肉上做功夫,此时完全后天之过度消耗,用得越多越是累及五脏功能,过头了就是内脏衰竭。为什么那些高水平运动员 会猝死,那是太过头了。 咱们武术界有五十来岁就死的,六七十岁的也很多。虽然不能说是猝死,其实根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时间拖长了而已。骨骼肌肉不是完全不用,而是该用的时候用,一切要自然而然。生命的状态是大自然给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要领是 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 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 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 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 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

李雅轩先生太极拳随笔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一、起势实战用法(口诀: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在凝) 1、杨澄甫: 此为预备动作之姿势,……尤要精神内因。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2、牛春明: 预备动作,灵活运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3、李雅轩传授陈龙骧 李敏弟: 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4、崔毅士传授崔仲三:

用法(1):对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 用法(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 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 用法(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 用法(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 用法(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二、揽雀尾(掤、捋、挤、按)实战用法(口诀:掤捋挤按雀尾生) (一)左掤右掤实战用法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松腰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 *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李雅轩谈检验练拳是否正确的准则: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 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 *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 李雅轩的徒孙王建业先生(in “ 松则沉") said: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 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 (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

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新)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 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 二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

三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寸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习之久之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推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掤退一步,捋退一步,採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採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绝不能有胜负观念。 我们只需认一个条文钻究,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就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所接近的走。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练体或练用是不是两回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明了太极拳

成为太极拳高手,必看的九本书---四明山人

四明山人太极拳体悟 ---成为太极拳高手,必看的九本书 本人道号四明山人,习练和研究内家拳几十年年,所拜访之内外家的名家与明家无数,所阅读之秘籍珍本、名家著作则更是数不胜数,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经历,所以具备了分辨真伪是非的眼力和能力,更是对于太极拳目前的发展情况甚为担忧,看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用了很大的心力和热情,练的却是太极操而非太极拳,但还懵懂不知,以为得到的是真传正法,而怡然自得,真正是令人惋惜。如此大好国粹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掉,真是可惜可叹,所以山人认为,要想学好太极拳,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这点尤为重要。 所以山人认为要想学好太极拳,而不是太极操,要注意以下几点,希望对想进去太极之门的朋友作为一个参考。 1、访明师而不逐名师 要想学好太极拳,首先就要拜一个真正懂太极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一定多么有名,但一定要是对太极拳有深刻体悟和非凡的功力的,方为明师,所谓明师者,就是对太极拳真正明白的老师。 拜师千万不要看名,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一旦拜错老师,浪费的是你的大好青春,想想若练到老都没把拳练上身,更不知道太极拳为何物,岂不是浪费光阴吗? 2、勤练亦要多想 外家拳只要方法正确,苦练即可。而太极拳则完全不是这样,太极拳强调的是勤练而非苦练,同时在勤练的同时,还要多想,也就是多思考,多体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拳艺亦会进步神速。 3、以内气催动外形

太极拳虽然也很注重外形姿势的正确,但更要明白,外形不是太极拳的全部,正确的外形姿势只是给内气创造一个畅通的通道而已,以内催外才是太极拳之真意。 所以历代祖师们常说太极拳在“内而不在外,在气势而不在架势”,在练拳过程中要时刻本着“内气催动外形”这个理念来指导练拳,则太极之门,自不难趋及。 4、循序渐进而不图速成 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一是因为太极拳是一个比较难练的拳种,二是此拳需要长时间的模练,方可功夫上身。一定不要相信现在某些书上写的什么速成方法,那都是为了眩人耳目的噱头而已,要时刻明白“太极拳无速成”,必须要沉下心来,多看经典,多和老师交流,亦步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意会,假以时日,则必可达于上乘。 5、多研经典而摒弃芜杂 太极拳是一个极重理论的拳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用理法指导练法的一个拳种,只要理论正确,并将之用于指导练拳的实践中,则往往是事半功倍,进步神速。若非如此,则其理法昏昧不明,那练起拳来就会没有可遵循的理论依据,就必然会走入歧路,进而偏离太极拳之核心本体,无论如何下辛苦,也会是劳而无功,白费功夫。 以上是山人以多年来的武学体验和经历,不忍看到太极拳的衰落,而为学习太极拳的朋友提供的一些总结性的东西,只要看明白了上面这几条,我想学习太极拳就不太容易走弯路,浓缩为几句话就是:找明师,看经典,勤演练,多体悟。而其中看经典尤其重要,因为经典所载乃是前人的练拳体悟和总结,看懂经典就如和历代祖师在对话学习,与老师亲身指导的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如今太极拳的书籍简直是汗牛充栋,且大多良莠不齐,内容空洞之著作甚多,令读者无从选择。所以山人根据多年练拳的经验和体悟,为广大太极拳友遴选出以下9本必读经典,只要能把这9本书认真看明白,体悟其中的内涵深意,则太极拳之理法,已思过半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