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

2.透射波

3.滑行波

4.折射波

5.波前

6.射线

7.均匀介质

8.层状介质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

15. 频率域

16. 褶积

17. 离散褶积

18. 互相关

19. 自相关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

23. 频率

24.炮检距

25.偏移距

26.观测系统

27.有效波

28.干扰波

29.规则干扰波

30.随机干扰波

31.多次波

32.空间假频

33.有效波和干扰波

34.面波

35.地震组合法

36.震源组合

37.面积组合

38.不等灵敏度组合 39.多次覆盖 40.动校正

41.倾角校正 42.倾角时差 43.正常时差 44.全程多次波 45.平均速度 46.叠加速度 47.均方根速度 48.等效速度 49.层速度

50. 真倾角

51. 视倾角

52. 分辨率

53.横向分辨率 54.纵向分辨率 55.偏移

56.构造等值线图

57.地震标准层

58.断面波

59.水平切片

二、填空题

1.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2.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

3.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

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

___________形变.

4.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

5. 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主要产生两种波是_________和_______.

6. 一个谐振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的任一个量, 振动波形都会发生改变.

7. 描述滤波器的特性有两种方式,在时间域用__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在频率域, 则用______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

8. 由时间域函数到频率域的变换称为______________由频率域到时间域的变换称为_______________.

9. 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等于滤波器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褶积.

10. 理想低通滤波器,适用无_______________干扰,而_______________干扰较严重的地区.

11. 如果反射波的频谱S(f)和干扰波的频谱N(f)是______________的即当S(f) ≠0时, 则N(f)=0; 当S(f)=0时则___________,这时可采用频率滤波的方法.要求滤波器的频率响应H(f), 在_________的频谱分布区为1,而在

______________的分布区为零.即:X(t)→X(f)=S(f)+N(f),X^

(f)=X(f)·H(f)=S(f).

12.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13.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____.

14.地震勘探中,一般在用炮井时,炸药埋藏应在潜水面__________,尽量避开

____________,以保证能量损失小些.

15.在布置测线时,一般主测线应________构成走向;联络线应______构造起向.

16.野外队施工,可一般要进行工区踏勘, ___________调查,___________调查和野外________________.

17.野外记录中最常见的规则干扰波为___________.由于其衰减很快,所以一般采用____________距或采用____________来压制.

18.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转变为

__________.

19.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__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__________.

20. 地震波在石油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M/S至________M/S;在石灰岩中传播

速度为_________M/S至___________M/S.

21.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_________;同种性质的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越____________反之则越__________.

22.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_________平均方程.公式为

1/V=(1-Ф)/Vm+Ф/Vl.式中V是__________Vl是孔隙中__________Ф是岩石

_________.

23.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______比例;与岩石的密度成

_____________.

24. 岩石孔隙中充满水的时的速度_______充满油时的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

________充满气时的速度.

25.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_______而增大, 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

_______.

26. 岩石年代越老, 其速度越___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_.

27. 在速度谱上拾取的速度是___________在时一深转换尺上读取的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

28. 分析叠加速度谱拾取________速度, 主要的是便于________和水平叠加.

29. 用VSP测井能得到的速度资料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资料.

30.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

化需采用__________________.

31.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___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____________.

32. 当反射界面有倾角时, 记录点与_______位置有偏移,______的大与反射界

面的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有关.

33.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偏移越______,界面倾角越大,移越

_____.

34. 地震时间剖面分为两大类,一为__________时间剖面,一为________时间剖

面.

35. 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断层表现为"层断__________不断",因为

__________波产生.

36.经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并将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应的__________点位置,就构成了该测线的____________时间剖面.

三、 选择题

1. 连续介质中,常见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

A)V=Vo(1+βZ) B)V=Vo(1+β+Z) C)V=VoβZ D)V=(1+2βZ)Vo

2. 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

A)直线 B)曲射线 C)双曲线 D)抛物线

3. 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

A)最大路径传播 B)最小路径传播 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 D)双曲线路径

传播

4.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5. 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

A)垂直 B)一致 C)相同 D)相反

6. 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 )

A)波长B)周期C)波数

7. 一个地震信号, 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 )表示.

A)波数域 B)频率域 C)时间域

8. 数字滤波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有限性.

A)连续性 B)离散理 C)可控性

9. 用反子波和地震记录作褶积,就得到( ).

A)波阻抗 B)地震子波 C)反射系数

10.野外记录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称为( )

A)直达波 B)有效波 C)透射波

11. 水平叠加能使( ).

A)反射波能量增强 B)多次波能量增强 C)干扰波能量增强 D)面波能量增强

12.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

13. 动校正利用的速度为

A)平均速度 B)层速度 C) 叠加速度 D)均方根速度

14. 叠加速度( )均方根速度.

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

15. 叠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

16. 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

A)均匀介质 B)连续介质 C)水平介质

17. 用初至波和续至波研究地层的速度,界面岩性含油气情况的测井称为( )

A)VSP测井B)微地震测井C)声速波井

18. 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

A)一段凹反射同相轴 B)一个点 C)一段凸反射同相轴 D)一段直反射同相

19. 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水平叠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问题.

A)叠加 B)偏移 C)干涉

20. 为了解决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处理

A)偏移归位 B)动校正 C)相干加强

21. 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这时归位后,反射层深度变浅倾

角变缓界面位置( )

A)向下倾方向位移 B)向上倾方向位置 C)不变

四、 简答题与计算题

1.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

2. 什么是费玛原理?

3. 什么是反射定律?

4. 什么是折射波的始点和盲区?

5. 什么是视速度?

6. 均匀介质地震波的波前和射线方程?

7.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关系?

8.写出地震平面波传播中地震视波长与地震真波长的关系(图示注明变量含义),地震视速度与地震真速度的关系,地震速度与波长及频率的关系。

9.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10.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1.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40ms,视波长λ*=250m。试计算其视频率f*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λ*、、k*、v* 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

12.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波、SH波和SV波的振动方向示意图

13.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

14. 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

15. 水平层状介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

16.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

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

17.如果法向入射波的振幅为A0,试写出下述模型中第三个反射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地面的振幅值A。模型中R表示反射系数;h表示地层厚度;α表示吸收系数。

R

R

R3

18.若脉冲g

1(t)的谱为G

1

(f),而脉冲g

2

(t)=g

1

(at), a为常数,试求g

2

(t)的谱

G

2

(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19. 什么叫采样定理?

20. 褶积运算的物理实质是什么?

21. 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

22. 计算频谱分析参数

知:地震波的最高频率f0=125Hz,频率分辨间隔δf=4Hz

求:记录长度T,时间采样间隔△,采样点数N和迭代次数K.

23.采样定理怎样描述?什么是折迭频率和假频?如何克服假频?

24. 什么是观测系统?

25. 什么叫排列、道距和炮检距?

26. 什么叫多次覆盖?

27. 选择观测系统的原则有几条?

28.O

1,O

2

,O

3

,……O

21

是测线上等间隔的21个接收点,有一种观测系统,其炮

点和接收段如下述:

炮点: 0

7 0

9

11

13

O

l5

接收段: 0

13~0

17

O

ll

~0

15

9

~O

13

O

7

~O

11

5

~0

9

请完成下列工作:

(1)画出该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

(2)画出各炮所观测到的时距曲线(假设地下有一水平界面).

(3)从观测系统图上看,这是多少次覆盖?

(4)能否用这些时距曲线拼成O

11放炮,O

1

~O

2

接收的时距曲线?

29.采用6次覆盖时从哪一炮开始反射点满足覆盖次数,从哪一炮开始组成新的24个共反射点道集?对12次覆盖的情形呢?

30.有三条南北向测线A、B、C,相距900米,每条测线有33个检波点,检波点距是100米,激发点线东西向共22条,线距与检波点距相同,第一条是DE,第22条是FG,激发点线上的点距是100米,也即在DEFG范围内,激发点以100米×100米的网格点分布,每次激发分别在A、B、C三测线上按中点激发.用12道接收.

分别画出沿纵向(AF)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和沿横向(DE)的观测系统平面图.分别总结出沿纵向和横向的覆盖次数的分布情况;再总结出在观测平面上共中心点是怎样分布的,这些共中心点的覆盖次数是多少?作图比例尺:沿测线方向1厘米=100米;

作图用的方格纸是25×35平方厘米.

31.有一倾斜界面,倾角30O,在地面上A点激发,在B点接收.正好接收到来自界面上P点的反射,并已知P点的铅直深度是2500米.设A、B点的桩号分别是562000和563000.如果在地面上要设计一井位,希望钻到P点,问此井位的桩号应是多少?

32.以正弦波为例,画图说明4个检波器线性组合,当相临检波器的时差△t=

4

T 时,组合输出为零.

33.地震剖面上有一个以30O角出射的反射波同相轴,其频带范围为15~150赫兹,地表层速度为2000米/秒,试确定:

(1)波速范围.(2)组内距为5米时,通过60赫兹频率分量,且其衰减小于6分贝的检波器线性组合的最大基距.

34.高分辨率勘探的时间采样间隔为1毫秒,试确定:当由去假频记录系统处理掉的最低视速度是6000米/秒时,道间距选多少才合适?

35.在某工区通过干扰波调查了解到有两组干扰波.第一组T

al =60毫秒,V

0.1

=350

米/秒,第二组T

a2=80毫/秒,V

a2

1250米/秒,第二组干扰波能量最强.在有效

波中,倾角最大的反射波V

a3=15000米/秒,T

a3

=30毫秒;在现在设备中,有两种

检波器,一种每串10个,另一种每串5个,从其它方面考虑组合的组内距以5

至20米为宜,根据以上情况,请确定进行简单线性组合时,用10个还是用5

个组合?组内距δx为多少?(提示:通过对选用不同的n和δx,在方向上特性曲

线进行分析)最后用人工波形叠加法画出组合后三个波形的振动图(缩小n倍画),三个子波的波形和它们的离散取样值见表1一l所示.

作图时用10×20厘米的方格纸.比例尺如下:纵向1:1,横向1毫米=2毫秒.

表1一1

n O 1 2 3 4 5 6 7 8 9 10 ll

X

1

(n) 0 10 18 3 -11-100 6 4 0 0 O

X

2

(n) 0 1O 21 2l 6 -7-14-lO0 7 l 0

X

3

(n) 0 17 -8 -515-8-3 1 0 0 O 0

△t=10ms 36.(1)画出24道接收,道间距为25米,偏移距为100米,三次覆盖的单边放炮

的观测系统图.(图上标出炮点接收点及共反射点).

(2)列出l一24个共反射点的道集表

作图比例:横坐标lcm=50m

37.从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哪四种记录?观测系统参数间的关系是什么?

38.已知下述条件:界面上均匀介质,波速V=2600米/秒,界面的倾角θ=15O,

此界面的t

O =2.5秒,反射波的主频是f

m

=40赫,最大炮检距x=3200米.根据选择

道间距的原则应选多大的道间距合适?

39.海上和陆地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震源类型有哪些?

40.海上和陆地地震勘探中有哪两种常用的检波器?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1.野外地震采集中主要存在哪些干扰波(包括陆上和海上)?简述其主要特点和野外、室内的压制方法?

42.已知仪器道数为240,观测系统为63000-325-0, 炮间距离50m,

求:覆盖次数n.

43.已知M=120;n=30,观测系统为3200-225-0,求:炮点每次移动道数.

44.已知:仪器道数M=240, 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距离d=50m,求:覆盖次数n=?

45.野外数字地震仪N=48道,覆盖次数n=12,偏移距道数μ=5,道间距Δx=50m 下面,试绘制叠加剖面长为2350m 的单边放炮的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46.现有一束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其中接收线Z 的多项式为

151173)(Z Z Z Z Z G +++=

炮点线为 18

1610820)(Z Z Z Z Z Z Z S +++++=

反射点线为

3331272523211917

151311975322222222)(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X ++++++++++++++=

请分析接收线有多少条,炮点线有多少条,反射点线有多少条?覆盖数怎么分布的?反射点线间距为几个地下距离单位.这是什么样的观测系统? 47. 什么是地震组合法?

48. 两个组合的方向特性如何计算? 49. 什么是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 50. 组合的参数如何选择? 51. 组合的方向性效应如何计算?

52. 什么是组合检波? 组合检波的作用如何? 53. 什么叫面积组合?

54. 组合检波器的联接方式如何? 55.什么是组合爆炸?

56.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办法压制干扰波效果好? 57.检波器组合主要压制哪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 58.地震检波器的组合有何作用?列举几种组合形式?海上地震勘探采用什么组合方式?)

59.若检波器之间相距1200m,有效波的时差为82ms,那么有效波的视速度是多少?(取

整数)已知:△X=1200m,△t=82ms.求:V*=?

60.计算组合后反射波和干扰波的振幅AΣs和AΣn 知:反射波的振幅As=1.0,视

速度Vs=7000m/s,视周期Ts=0.03s,干扰波振幅An=1.5,视速度Vn=200m/s,视周期Tn=0.1s,组合数n=2,组合距δ=10m.求:AΣs=? A∑n=?

61.计算线性组合的组合数n和组合距δX,并分析组合的方向效应Ge.知:反射的

视波长λmax=43m和λmin=18m.求:n=? δX=? Ge=? 62.试叙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63.地震组合法压制瑞雷面波类干扰利用了什么特性?压制随机干扰利用什么特性? 64.地震组合法方向特性曲线与哪些参数有关? 65.地震组合法为什么能提高信噪比?

66.组合检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叫相关半径?组合对随机干扰的压制效果如何? 67.组合参数有哪些?它们对组合效果有什么影响?

68.n 个检波器线性组合,组内距为δX ,有效波是圆频率为ω的简谐波,视速度为V a ,规则干扰波的圆频率是ω/2的筒谐波,视速度为

4

a

V ,求组合的方向效应G e . 69.某工区视速度最低的有效波V al =7000米/秒,T oal =30毫秒;视速度最高的干

扰度v a2=1500米/秒,T oa2=40毫秒.用9个检波器作线性组合.请问:①组内距△x 应取多大?②若用△x=ll 米,记录信噪比仍然不够高,如何从组合参数上改进?

70.地震勘探中各类干扰波具有什么特点?

7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有哪些?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的方法是什么? 72. 什么叫正常时差? 73. 什么是动校正? 74. 什么叫水平叠加?

75.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是怎样构成的? 76.什么是反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 77. 什么是剩余时差?

78. 多次波的叠加参量如何计算? 79. 什么是反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 80.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

81. 比较共炮点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2. 什么是多次反射波?常见的多次波有几种? 83. 什么是共反射点叠加法? 84. 什么是共中心点叠加?

85.计算多次波的叠加参量,分析用不同的观测系统压制多次波的效果.

已知:

(一)在某工区试验多次复盖水平叠加效果时,曾采用下列三种观测系统;24

道接收,道间距50米,检波器排列长度23×50=1150米,六次复盖,炮点移动距离100米,炮点偏移距有三种;0;400;600米,这三种观测系统习惯记作0-0-1150;0-400-1550;0-600-1750

(二)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选择最佳叠加速度时,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反射点

道集波列图上可以比较可靠地识别出两组多次波,根据这二组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可以从动校正量表上查出它们的平均速度,从道集记录上可以读出它们的视周期,这些数据如下:

第l组:t

0=1.O秒,V

=1900米/秒,T=30毫秒

此处根据本工区的速度资料,对一次反射波来说,t

0=2.O秒,对应的V

av

=2800

米/秒,t

0=1.0秒,对应的V

av

=2100米/秒.

(三)对采用三种观测系统所得的实际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总的来说,炮点

偏移距为O的观测系统效果不好,观测系统0—400—1550和0—600—1750的效果较好,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完成下列工作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计算这三种观测系统的叠加特性曲线ρ(α),然后用透明纸把三条ρ(α)

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

(2)计算两组多次波的单位叠加参量α,利用ρ(α)曲线,分析三种观测系

统对压制这两组多次波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上面已知条件三中所谈到的情况?

(3)你认为在该工区采用哪种观测系统较好?为什么?

86.比较共反射点叠加和组合法统计特性的异同点,哪一种方法对随机干扰的压制好些?

87.什么是相位闭合?怎样实现测线网的相位闭合?

88.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在什么位置相同?

89.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其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90.回答下列问题

(1) 具有相同t 0时间的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异

同之处?

(2) 试推导水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时距曲线方程. (4) 试说明水平多次叠加特性曲线的特点. (5) 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91.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有剩余时差.

92.什么叫正常时差和动校正? 93.关于正常时差、倾角时差的计算.

(1)水平界面,均匀覆盖介质,V=2500米/秒,h=1250米,计算炮检距x=0

米,100米,200米,……1000米的反射波旅行时t 平.

t =

计算各x 值的正常时差:0n t t t Δ=?平

(2)倾斜界面,φ=10O ,激发点O 处的界面法浅深度h o =1250米,均匀覆盖层波速V=2500米/秒,计算x=0米,士100米,士200米,……士1000米的反射波旅行时t 斜

t =

斜注意:本题设界面上倾方向与x 的负方向一致,取正号,但x 本身有正负号. (3)用公式2sin d t V

χ?

Δ=

,计算x=100米,200米,……1000米的倾角时差,并回答此公式计算出的是哪两点间的倾角时差?

(4)用公式/

0d n t t t t Δ=?Δ?斜,计算x=100米,200米,……1000米的倾角时

差?

(5)按公式sin 2

m o h h χ

?=+

A)计算x=100米,200米,……1000米时在2

χ

处的h m .

B)计算2om hm

t V

=

. C)计算''

0d om t t t Δ=?

问:''d

t 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d t Δ与/d t Δ有什么关系?根据''

d t Δ又可以倾角时差作什么事实上义?

94.已知界面倾角15O ,激发点O 处界面法线深度h 0=100米,界面以上均匀覆盖介质波速V=2000米/秒,测线垂直界面走向,采用中间放炮排列接收,接收点位于O 点两侧±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600米. (1)用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计算出各道反射波旅行数据,画出反射波时距曲线.

(2)用公式t Δ=

,计算出各道的正常时差,画出正常时差曲线;再用近似公式:2

20

2t v t χΔ=,计算x=1000米,x=600米的△t值,并与对

应x的精确△t值作比较.

(3)用反射波旅行时间减去正常时差,得出时差δtφ,作出剩余时差曲线;

再减去t 0,得倾角时差△t d ,说明δtφ和/

d t Δ的地质意义有什么不同.

(4)用公式2sin d t V

χ?

Δ=计算各道的倾角时差,比较△td的数值,可得出什么结论?

(5)用om T t ?Δ=

?公式,计算x=100米,x=600米时的精确动校正量,与(2)中的计算结果比较,两者差别如何? 95. 什么是叠加速度? 96. 速度谱的原理是什么?

97. 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的差异? 98. 速度谱的时窗长度怎样选择? 99. 速度谱的速度扫描范围如何选择? 100. 用速度谱怎样计算层速度?

101. 速度谱的时间间隔怎样选择?

102. 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的差异?

103.如何进行时深转换?

104.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105.计算不同孔隙度的砂岩速度

知:砂岩骨架速度Vm=5200m/s,孔隙中充气,气的速度Vl=430m/s

求:孔隙度Φ=0.1和0.2时,砂岩速度V=?

106. 计算平均速度Vm,已知三层介质, h1, h2 ,h3,层速度为V1 ,V2 ,V3 知:h1=1000m, h2=1000m, h3=1000m,V1=3000m/s, V2=5000m/s, V3=6000m/s 求:Vm=?(取整数)

107. 计算均方根速度Vr,已知三层介质, h1, h2 ,h3,层速度为V1 ,V2 ,V3 知:h1=1000m, h2=1000m, h3=1000m,V1=3000m/s, V2=3500m/s, V3=4000m/s 求:Vr=?(取整数)

108. 计算叠加速度Va

知:t0=2.0s, t=2.15s, x=3000m

求:Va=?(取整数)

109. 计算泊松比σ

知:纵波速度Vp=3600m/s, 横波速度Vs=2000m/s,

求:σ=?

110. 计算层速度Vn

知:t01=1.0s, t02=2.0s, Vr1=2000m/s, Vr2=2550m/s.

求: Vn=?(取整数)

111.计算速度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β

知:V(z)=4500m/s, V0=1880m/s, Z=3650m.

且V(z)=V0(1+βz).

求:β=?

112.计算速度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β

知:V(z)=V0(1+βz), V(z)=2624m/s,V0=1800m/s, z=3325m.

求:β=?

113. 假定某一地区地下岩层为线性连续介质,已知埋深Z1=1000m, V1=3000m,

β=5×0.0001求:当深度Z2=2000米处的速度V2.

114.什么是相位对比?怎样进行相位对比?

115. 计算不同孔隙度的砂岩速度

知:砂岩骨架速度Vm=5200m/s,孔隙中充气,气的速度Vl=430m/s

求:孔隙度Φ=0.1和0.2时,砂岩速度V=?

116.某一工区已有的原始资料是野外的多次复盖地震记录(即未做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等),试述如何利用多次复盖资料求得:

(1)叠加速度V

d

(2)均方根速度(地层倾角φ=0,φ≠0两种情况)

(3)层速度

(4)平均速度

要求写出求得每一种速度的方法及主要公式,并加以说明。

117. 绕射波的t0(x)方程及特点是什么?

118. 绕射波是怎样形成的?

119. 绕射波的振幅和相位有什么特点?

120.平缓向斜型凹界面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距曲线方程?

121. 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距曲线.

122. 什么是波的干涉?干涉带的长度如何确定?

123. 如何计算真深度?

124. 如何计算真倾角?

计算出视倾角A,再根据测线方位角α,用公式:Sinψ=SinA/cosα,就可计算出真倾角ψ,当测线垂直于地层走向时,即α=0.用水平迭加剖面反射波同相轴的斜率,计算出的视倾就等于真倾角.

125. 凹界面反射波的类型分几类?

126.倾斜长反射段反射波的特点是什么?

127.绕射波是怎样形成的?

128.绕射波的振幅和相位有什么特点?

129.凹界面反射波的类型分几类?

130. 平缓向斜型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31. 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32.写出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指出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

133.什么叫垂向分辨率、横向分辨率?

134.计算楔形地层的自激自收剖面,并分析上覆地层的厚度,速度对AB界面反射同相轴形态的影响.

135.有一地质模型及有关参数,通过具体计算来了解反射点偏移的情况

(1)设第三个倾斜界面上某点A,它距过O点的沿垂线的水平距离为360米,

请计算出在地面上什么位置自激自收,正好接收到A点的反射?

(2)设第四个水平界面上分别有两点P、Q与过O点的铅垂线的水平距离都是

400米.请计算在地面上自激自收时,在地面上什么地点能接收到它们的反射?反射时间分别是多少?这个界面是水平的,但从计算出的数据可以看到产生了什么畸变?用一般的时间偏移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136.已知地下有一凹界面,在地面上,相隔100米的13个点处该凹界面的钻垂深度分别为:500米,575,650,715,780,830,840,830,800,730,650,580和500米,凹界面以上的介质为均匀介质,V

=1000米/秒,要求

ar

完成:

(1)画出这个凹界面的形态,比例尺:深度H:l厘米=100米,水平距离,x:

1厘米=100米.

(2)画出这个凹界面在自激自收剖面上的同相轴形态,道间距为100米,个别

向下,1厘米=200毫秒,横坐标l厘米=100地方可以适当加密,纵坐标t

米.

(3)把时间剖面再转换成深度剖面,在图上保留画出的圆弧.比例尺同(1). 137.已知地下有一断层两盘的地层是水平的,上升盘深度为400米,断层落差

=1000米/为300米,断层倾角为45度,假设断面上部介质是均匀的,V

ar 秒,要求完成:

(1)画出这个断层的模型形态(整个模型水平方向总长为2000米),比倒尺:

纵坐标(向下)l厘米=100米,横坐标l厘米=100米.

(2)画出这个断层横型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绕射波的范围是800米,道间

距为100米,比例尺t轴向下,1厘米=200毫秒,x轴l厘米=100米.

作图时用35×35厘米2的方格纸,并简单分析这两种深度剖面的地震响应

138.设:沿界面倾向布置的中间放炮排列,最大的炮检距为1200米,进一步给

出t

1200=1.061 秒,t

1200

=1.239秒,t

=0.985秒,上覆介质的速度是2000米/

秒,反射界面的倾角为10度.

请完成下列3项工作:

①计算等效速度V

α

,画出给定数据的动校正后的反射界面段.

②把图中三道记录剖面转换为经偏移后的深度剖面,并证实反射界面的倾角是10度.

③利用②中的结果,利用射线追踪法来确定反射双曲线的极小点t一z坐标. 139.共中心点与绕射点在地面的投影不重合的情况.M点是道集的共中心点,R/

是绕射点在地面的投影.在这种情况下,各道动校正后的t

时间互不相等,

也不等于M点的t

0时间.如果M点与R

1

点的距离较近,则剩余时差不大,叠

加后还可以使绕射波加强.现设R点深1000米,均匀覆盖层皮速V=2000米

/秒,MR/=200米,各道的炮检距是:0

1S

1

=600米;O

2

S

2

=1000米;O

3

S

3

=1400

米.请分别计算这三道动校正后的旅行时,以及在M点的t

时间.比较这四个时间值可得出什么结论?

140.水平迭加剖面有何缺限?如何解决?

141.写出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及数学公式.

142.试述绕射扫描法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

143.偏移所能解决问题有哪些?

144.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三维偏移的两步法和一次成象法偏移的思想是什么?

145.绘出如图所示的,位于垂直断层两侧的炮点0

1和0

2

两点处激发的反射波与

绕射波时距曲线.

t t

v

1

v

2

t t

x x

v

1 o o v

1

v

2

v

2

146.倾斜岩层在构造等值线上有何主要特征?

147.鼻状构造在构造等值线图上有哪些特点?

148.根据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的关系,把断层分为哪几类? 149.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50.什么是反射标准层的条件?

151.什么是相位对比?怎样进行相位对比?

152.什么是相位闭合?怎样实现测线网的相位闭合?

153.对比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是什么?

154.什么是标准反射层的波形特征和波组特征?

155.复杂背斜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56.简单背斜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57.向斜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58.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59.挠曲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60.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有何特点?

161.怎样从剖面形态及其变化上区别挤压背斜和披盖背斜? 162.断面反射波和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163.断面波有什么特点?

164.水平切片有哪些优越性?

165.在时间剖面上如何识别不整合面?

166.什么是相位对比?怎样进行相位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