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背景介绍

幼小衔接是指学前一年,从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方式转向小学的过渡期。很多孩子因幼小衔接不适当,导致他们不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出现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理解能力差、听觉记忆水平低下、多动、逻辑思维能力不高、人际交往存在障碍以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业成绩低下。

学龄前和学龄期幼儿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幼儿园与小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教育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加强幼小衔接,帮助学龄前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学龄期是幼儿家长,特别是大班幼儿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

从学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儿童的身心发生了一定质的变化。其核心体现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着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上。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的心理将发生一个飞跃。就社会性而言,儿童进入小学后,主导活动由游戏变为课程学习,宽松的园内生活被小学严格的纪律和作息时间所取代,毫无压力的启蒙学习变成分数、名次的竞争,“两小无猜”式的人际关系也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些骤然上升的任务密度大、难度高,规则繁多,需要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强,这无疑给儿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没有提前为儿童做好各种适应能力的准备,就会幼小过渡的坡度加大,给儿童造成伤害。

儿童入学的适应于学习准备

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注意力、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方面,社会适应困难则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儿童在社会性适应上存在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其学习适应;在学习适应上的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性适应。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适应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社会性适应的工作,幼小衔接的工作就做好了一大半。但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家长很难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训练。

在一定意义上,学习适应的工作注意应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做,而社会性适应则需要更多的家庭配合。所以,让家长们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适应的内容和方法,以便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是很有必要的。

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

必须做到;缺乏完成任务的成就动机和责任感;缺乏完成

任务的必要机能;缺乏完成任务的信心与毅力。主要表现

在对老师话充耳不闻,不知道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下来。

2、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表现为:不能遵守课堂的

学习规则;不能执行日常学习生活的规则;不能执行日常

学习生活的规则;不能离执行日常活动的规则;不能注意

听老师的要求;缺乏执行规则的必要能力。

3、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的能力——独立、自理的意识淡薄;

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不会保护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丢

三落四,做事不条理,总喜欢别人帮助他做事。

4、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能与同伴友好和睦地相

处;缺乏宽容、接纳同伴的态度;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

不能主动与教师交注。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

他人;好表现自己,好大喜功;自己永远是对的,从来不

认为自己有错的;同学有困难,不肯主动伸出手,缺乏同

情心。

这些情况在多数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家长有必要了解自己子女在进入小学后社会性适应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辅导。

幼小衔接的社会性准备工作有八个方面的因素:学习主动性、任务意识、同伴关系、理解教师指令、入学态度、身体状况、独立自理能力、情绪管理。

学习适应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方面。

读写困难主要存在于七个方面:

1、拼音读音节、声调、拼音规则;

2、空间知觉、汉字结

构书写、书写笔顺、握笔姿势、运笔力度;3、分辨形

近字;4、听辨同音字;5、对画面、书面符号的理解;

6、偏旁部首的辨别、归类;

7、按口头指令行动。

数学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

1、分类;

2、排序;

3、基数与序数;

4、认写阿拉伯数码;

5、数的组成;

6、加减;

7、应用题;

8、等分;

9、几

何图形。

幼小衔接教学内容

学习能力培养部分

注意力——六岁有专注力不足现象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两大学业测验成绩中明显落后,而且影响可长达十年以上之久。多种注意力练习可促进提升孩子的有意注意力水平,增加注意力稳定性和集中度,同时也拓展注意力的广度和灵活性。让孩子在课堂中坐得稳当,听得全神贯注。

视知觉能力——通过目视追踪、划消数字、图案辨析等形式锻炼孩子的视知觉能力,集中孩子注意力、不走神、为读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幼儿容易漏题、读错行等问题。听知觉能力——通过听觉辨析及听觉记忆的训练,让孩子学会听讲,做到“过耳不忘”,更全面完整的记住课堂内容。运动协调能力——感觉统合:剖腹产的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差,影响学习。通过听动、手眼协调、平衡等综合活动调动孩子的多种感知觉,促进孩子反应能力和知觉转换能力的提升,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改善胆小、自信心不足、多动等

现象,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眼动速度、视觉广度、朗读水平、情景再现水平。通过口语表达、仿编儿歌、续编故事、字形记忆、词汇应用、扩词扩句等练习,增进孩子语言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能力。阅读教材梯度:阅读培养要让孩子爱上书,先从读漫画、读绘本(图文并茂)、到最后阅读纯文字。孩子只有进入阅读纯文字时,才能算真正进入自主阅读状态。

数学逻辑能力——通过轻松活跃的课堂、妙趣横生的题目,帮助孩子锻炼掌握数学概念及掌握空间方位的能力,全方面锻炼孩子的大脑;有助于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信息、提高思维能力;脑力的激活,使孩子更加聪明,为孩子数学能力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心理空间定位和逻辑分析练习等辅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信息、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孩子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语言表达——五岁半左右是孩子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形成综合语言能力的关键期。本课程通过组词、听绕口令、看图排序、对比训练等一系列轻松有趣的题目,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用非常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良好的口才,流畅回答老师问题,积极举手发言。

社会性适应能力——城市生活格局以及独生子女问题,使如

今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会交流、不会分享、不懂尊重他人等。本课程通过交往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学习与人接触、交流的方法。通过交往游戏和规则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认知,提高自理能力,增进交往技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作业能力——作业速度快,质量高,不磨蹭,纸面干净。在一年的学习中,幼儿从握笔、认写基本笔画、在进行描红、写米字格,由易到难掌握了书写规则,教师同时对书写中接触的汉字及时讲解音、形、意,孩子们掌握了书写的方法又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并能组词,这样幼儿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脑记忆——视觉记忆能力强,图画文字快速记忆。大脑体操是提升全脑的科学运动,这些运动会使脑内的神经元细胞受到实实在在的刺激,从而使脑内之神经网络更加发达,令个人的大脑维持高效率的动作。透过练习大脑体操能使孩子加速提升一下各项能力:增进阅读能力、加速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自我信心、提升学习效率。

绘画手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的重要意义。开展绘画、泥塑、剪贴、编织、手工、折纸等美术活动。在看似简单画画、捏捏、剪剪、斯斯、贴贴中幼儿往往陶醉其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术兴趣,也培养

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另外,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认识钟表,知道时间;认识页码,会翻页,找题号;认识课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体育、科学、音乐;生活中识字:班级、男女厕所等。

行为习惯部分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于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而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往往是从孩子的生活习惯迁移而来的,所以好多学习习惯是上学前就开始准备的: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规;遵守幼儿园常规;文明礼貌;物品放置顺序化、固定化、用完即归等。

学习习惯: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与巩固;独立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码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认真做作业,做到干净整齐;有正确的看书、拿书。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不形成“橡皮依赖症”等。

思维习惯: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集中注意力,有较好的坚持性和良好的观察力;能认真听他人的讲述,积极思维,举手发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听课行为:眼耳追老师,不乱说话,不做小动作、举手训练、

站立训练、快速进入上课下课训练、翻书训练、课堂笔记。时间观念:感受时间,把握时间,学会管理时间。时间观念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时间、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减少时间的浪费和避免磨蹭现象的发生。

书写训练:正确的握笔,书写流畅,字体优美。训练目标:矫正书写姿势。正确的握笔方法和正确的写字姿势及握笔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手部精细运动及小肌肉运动。提高作业效率,促进精细运动,减少对作业的厌烦感和恐惧感。幼儿书写要克服的三大难题:

一是握笔紧,手指不能运动,造成写字太用力,极易疲劳并造成近视。

二是位置不正确。

三是没有结构概念。

通过学能书写训练,做笔笔有依托、笔顺有拆分、起落有标志、结构有参照,可快速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规则与任务意识:开始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遵守规则,能听懂理解老师的指令,为进入小学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好准备。

生活自理:按时起床,个人卫生,学习用品整理。作息时间的调适、个人生活时间的规律性;个人物品的检查与收拾、处理服装仪容;卫生习惯、用餐习惯、洗漱、偏食行为等基

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

礼仪情商:对人礼貌,语言文明,遇事爱思。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知识部分

早期识字:完成一千字识字量,快速进入自主阅读。

快乐拼音:避免跟不上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快节奏。

经典诵读:陶冶情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数学逻辑:口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能力的提升。

课程安排

我们根据需要,安排了三大门类的课程,即基础学习能力训练课程、行为习惯训练课程、知识强化训练课程三大类。此外,为了广泛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每周用三个下午开展兴趣活动。活动内容是音乐舞蹈、户外活动、口语表达。活动人人参加、全面培养,不给孩子们早期定向。

我们利用“晨会”“班会”向孩子们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讲述英雄模范人物和领袖小时候的故事,在具体事例中进行“爱学习、会学习”的启蒙教育。《行为·能力》课则要求孩子初知校纪校规,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爱惜学习用品,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个人卫生,做诚实的孩子,不怕困难挫折,团结同学,学会谦让,自己的事学着做等等。

根据课程设置,课时计划是这样的:每周学时为35节。

《拼音》2节,《英语》2节,《经典诵读》2节,《数学逻辑》

4节,《行为·能力》8节,《识字》5节,《早期阅读》3节,

《美术手工》2节,《感统训练》2节,《兴趣活动》5节,

每节课40分钟。

周一到周五全天上课,午餐,午休。

我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不要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下放;二、坚持以兴趣为主,在快乐中学。

学前班与幼小衔接的不同

幼小衔接课程把消除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之间的主要问题作为目标,孩子们做好能力准备、知识准备、习惯准备、心理准备。培养出学习的兴趣,是孩子在习惯、能力、情感上都能达到一个小学入学水平的目标。同时,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好了习惯基础,能力基础。

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轻松、活泼,与小学全然不同。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学前班上。学前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相符,教学方法却不一定一致,孩子进入一年级后很多知识已经提前学完,或对教学方法产生迷惑,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理解能力差、听觉记忆水平低下、多动、逻辑思维能力不高、人际交往存在障碍以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业成绩低下。因此,在学前班里,没有习惯养成课,没有学习能力训练课,这些决定孩子一生的教学内容是学前班大班额内无法完成的,只有在小班化教学由专业的能力训练老师来完成。

目前学前班是把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提前放到小学,孩子到了一年

级感觉很轻松,但养成了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影响以后的学习,这是国家教育明确反对的。我们的幼小衔接,在给孩子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种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九月,又有一批孩子走进小学,同样也有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及时进入小学。作为家长,请谨慎为这部分孩子选择学校,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比选择一所幼儿园或学前班更重要。

适合哪一阶段的孩子

适合学前一年及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

我们的优势: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幼小衔接“小学化”的倾向,以提升能力,培养好习惯为主,知识教学为辅,不仅是为了一年级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学习做准备。学前儿童的测评,这套体系完全是由我们专家经过十五年的探索、试验后制定完成,并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做了多次的修订。独立教材,《幼小衔接行为与能力训练》《韵语情景识字》《数学思维训练》

幼小衔接班课程表

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入校8:00——8:30

第一节课8:30——9:10

第二节课9:20——10:00

喝水游戏时间

第三节课10:20——11:00

第四节课11:10——11:50

午饭12:00——12:30

午休12:30——14:00

第五节课14:10——14:50 第六节课15:00——15:40 户外活动

接校时间16:40——17:30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如何设置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如何设置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一、内部课程的导向 【案例】 某医药集团企业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某医药集团企业主要是生产销售眼科产品,其新入职的销售员大多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未来岗位是OTC医药代表,也就是说该医药集团企业的产品是处方药, 这些销售员、医药代表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医院、药房、药店。所以,该医药集团企 业聘请的培训师是处方药市场部的老师,落款是处方药市场部,课程构成是基础知 识、产品知识、市场策略。 由于这些业务员都不是医学眼科专业毕业,所以培训的基础知识是眼睛方面的医药知识,例如一些眼睛的疾病等;产品知识就是产品列表的通用名、商品名、作 用机理、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等知识;市场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名、规格、目标市场、产品定位、目标人群、零售价格、竞争对手等。 在上述案例中,该医药集团企业的培训是达不到期望效果的,因为该培训缺少具体的应用策略、套路、话术。相对来讲,在保险公司的培训中,一般是分两个角度,一是心态抗打击训练,使员工每天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二是话术训练,锻炼销售员的迅速反应能力。 由此可见,做培训课程时,要SOP化,内容要以实操为导向,讲具体的不要讲理论的。形式是以现场训练为导向,从社会心理学上讲,要有理论基础;从客户消费的角度讲,要有理论支撑,确定其现场是否有效,如果有用就固化下来。通常情况下,业务流程就是模拟法或者叫再现法,这就是好的业务流程,而不是从教科书上抄来的,或者是某一前沿领域学来的最新理论。 二、内部课程的建设目标 内训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三个: 第一,文本化; 第二,标准化; 第三,接口化。

内部课程非常重要,在企业培训需求中占很大的量。作为一个载体,内训课程又承担着企业知识管理的责任,实现知识传承,其中的关键是将个人能力转变为企业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料主要包括:教学PPT演示文件、课程描述、课程大纲、课程互动化设计表、讲师手册、学员手册、案例与操作手册、考核手册。 【案例】 某移动公司的PCT开发项目 某移动公司的一个PCT开发项目是师课同建项目,其基本流程包括:第一阶段,从人员的训练入手,人员训练完以后,学员按照标准模板进行内部课程开发;第二 阶段,专家组进行伴随辅导,辅导完以后,通过八大资料进行优化和生成,也就是 专家组拿回去做后台优化、进一步整合;第三阶段,学员将自己做好的资料与专家 的资料进行整合;第四阶段,师课匹配的综合演练。此外,培训师还要对外在的课 程品质进行试讲、磨合、匹配,最终将师课同建项目全部做好。总体来说,这个项 目所需的时间是2个月左右,学员的全脱产时间是11天左右。 最终,该移动公司的开发成果是开发了10门自有内训课程(30课时)。其中,通用类课程,包括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与激励技巧、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服务类课程,包括营业厅服务礼仪规范、客户服务沟通技巧、客户投诉处理技巧; 市场类课程,包括公司业务资费培训、集团客户经理销售技巧、营业厅销售技巧、 新业务介绍及营销培训。 在上述案例中,这些课程都是一线业务课程,没有涉及比如中层干部、高级干部的课程,因为那些课程需要外部培训师讲授。由于内训师在其所在领域基本上已经是水平最高的人才,公司已经没有人可以讲,但是大量一线员工的业务动作还是通过内训课程去做,包括现在做得较好的E-learning系统。另外,课程资料的规范化程度、是否具备传承的特制,也是企业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

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试行) 浙大发本【】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高【】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本科课程与教案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第三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须重新梳理各学科专业知识点,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各院系要仔细研究现有专业课程的教案大纲,围绕专业核心知识点,同时充分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总体规划,分步分级实施,学校鼓励院系通过自筹经费,先行建设,并择优向学校推荐。学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年建设,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建设门左右,平均每个专业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标杆,辐射和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案质量。学校优先支持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案水准。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教案 第五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以先进的教育教案理念为指导,聚焦最能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传统经典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精心设计。 第六条专业核心课程教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教案过程的深度参

与。课程难度大,富有挑战性与吸引力。重视基于知识的方法启迪、研讨和习得,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重视学生课前、课后的深度学习。原则上,讨论课、习题课、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等互动教案课时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第七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每门课程学分为主,长学期开设。原则上,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设计为周学时或,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以此类推。研讨或案例课应分小班进行,具体视各课程教案需要定。 第八条核心课程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强调课程考核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学生研讨课表现、平时作业(论文)、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均有清晰而明确评分,要求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业。 第九条学校鼓励有条件的院系采用双语教案。 第三章教案团队与职责 第十条课程负责人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责任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设一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同时必须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授予课程负责人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荣誉称号。课程负责人可以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遴选产生,也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第十一条各专业可根据实际课程学分、专业人数和学科特点,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建教案团队。教案团队由首席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原则则上,除首席主讲教师外,主讲教师不超过人。个别特别学科,可酌情增加。原则上每人的讨论班可配备名助教,助教可由本学科的年轻教师或在职博士生担任。 第十二条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任职条件: 1.必须具有相当于教授的专业技术职称(本领域资深教授);

陈恭华如何设置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如何设置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HRM030805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树立正确的内部课程的导向; ●了解内部课程的建设目标; ●提升内部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 如何设置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一、内部课程的导向 【案例】 某医药集团企业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某医药集团企业主要是生产销售眼科产品,其新入职的销售员大多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未来岗位是OTC医药代表,也就是说该医药集团企业的产品是处方药,这些销售员、医药代表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医院、药房、药店。所以,该医药集团企 业聘请的培训师是处方药市场部的老师,落款是处方药市场部,课程构成是基础知 识、产品知识、市场策略。 由于这些业务员都不是医学眼科专业毕业,所以培训的基础知识是眼睛方面的医药知识,例如一些眼睛的疾病等;产品知识就是产品列表的通用名、商品名、作 用机理、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等知识;市场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名、规格、目标市场、产品定位、目标人群、零售价格、竞争对手等。 在上述案例中,该医药集团企业的培训是达不到期望效果的,因为该培训缺少具体的应用策略、套路、话术。相对来讲,在保险公司的培训中,一般是分两个角度,一是心态抗打击训练,使员工每天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二是话术训练,锻炼销售员的迅速反应能力。

由此可见,做培训课程时,要SOP化,内容要以实操为导向,讲具体的不要讲理论的。形式是以现场训练为导向,从社会心理学上讲,要有理论基础;从客户消费的角度讲,要有理论支撑,确定其现场是否有效,如果有用就固化下来。通常情况下,业务流程就是模拟法或者叫再现法,这就是好的业务流程,而不是从教科书上抄来的,或者是某一前沿领域学来的最新理论。 二、内部课程的建设目标 内训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三个: 第一,文本化; 第二,标准化; 第三,接口化。 内部课程非常重要,在企业培训需求中占很大的量。作为一个载体,内训课程又承担着企业知识管理的责任,实现知识传承,其中的关键是将个人能力转变为企业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料主要包括:教学PPT演示文件、课程描述、课程大纲、课程互动化设计表、讲师手册、学员手册、案例与操作手册、考核手册。 【案例】 某移动公司的PCT开发项目 某移动公司的一个PCT开发项目是师课同建项目,其基本流程包括:第一阶段,从人员的训练入手,人员训练完以后,学员按照标准模板进行内部课程开发;第二 阶段,专家组进行伴随辅导,辅导完以后,通过八大资料进行优化和生成,也就是 专家组拿回去做后台优化、进一步整合;第三阶段,学员将自己做好的资料与专家 的资料进行整合;第四阶段,师课匹配的综合演练。此外,培训师还要对外在的课 程品质进行试讲、磨合、匹配,最终将师课同建项目全部做好。总体来说,这个项 目所需的时间是2个月左右,学员的全脱产时间是11天左右。 最终,该移动公司的开发成果是开发了10门自有内训课程(30课时)。其中,通用类课程,包括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与激励技巧、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服务类课程,包括营业厅服务礼仪规范、客户服务沟通技巧、客户投诉处理技巧; 市场类课程,包括公司业务资费培训、集团客户经理销售技巧、营业厅销售技巧、新业务介绍及营销培训。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某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加强和改进学校及家庭德育工作,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使家庭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努力优化我校家长学校课程设置,以增强家长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搞好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注重自我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家长基本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家长的教育法制意识。 3、介绍学校、班级的教育情况,争取家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社会上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4、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教学重点及教学安排 1、基础知识(必修部分)。该部分包括: (1)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2)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3)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4)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 (5)小学生生理、心理卫生与健康; (6)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家庭辅导; (7)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8)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点与教育; (9)《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制教育。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O—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一典型工作任务一课程体系” 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询南牡业弟乱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 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确定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地位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我们要突破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代替外延式的衔接,即在学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二、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我们将在“2+3”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专业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必备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掌握土木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指导、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预测、工程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未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范围 及 工作内容 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中小型水利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指导、 工程材料的检 验分析、工程测 量放样、工程质 量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施 工现场组织与管 理、工程资料整 理、工程投标 水库工程、灌区工程、 河道管理等部门承担 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安 全检查、数据采集分 析、维护、加固处理 等工作 乡镇水务部 门从事中小 型水利工程 设计、工程绘 图等技术工 作 面向的主要岗位施工员、测量 员、试验员 质量员、安全员、 材料员、资料员、 项目经理 水工监测工、闸门运 行工、泵站运行工、 水文勘测工、灌区灌 溉工、河道修防工、 渠道维护工、混凝土 维修工 设计、绘图 员、描图员、 监理员、造价 员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建设时间 1 力学与结构李燕飞2007年~2009年 2 工程制图与Autocad 张多峰2007年~2009年 3 建筑材料刘宁2007年~2009年 4 水工建筑物冷爱国2007年~2009年 5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刘祥柱2007年~2009年 6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刘祥柱2007年~2009年 7 现代灌排工程技术何晓科2007年~2009年 8 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尹红莲2007年~2009年 四、各课程建设方案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设计.doc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 系设计 随着世界药学教育发展和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作为医学和药学有机结合的一门学科,临床药学近年来备受关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中坚力量。临床药学工作以“病人至上”为基本理念,以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药师深人临床、参与临床,探讨药物应用规律,保证病人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达到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和经济的目的。基于此,临床药学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适应医院药学的发展及其工作模式转变的必然阶段。作为这一工作的执行者,临床药师应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重塑职业形象、提升专业价值的大好时机。 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规定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虽然从人数上对临床药师的数量进行了硬性规定,但目前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国家对医疗机构临床药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提高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愿望比较强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短板。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按学科分类设立,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

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实践培训,毕业后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 1.1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临床药学的本科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起步较晚。截至2014年,仅有39所院校具有开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资格,招生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学制仅五年,临床药学知识的质量和结构亟待完善;药学本科在我国高校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招生数额较大,作为最主流的药学类本科教育专业,其毕业生是目前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生源质量总体欠佳。 1.2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 药学类本科专业招生单位有医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甚至农学院等,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化学类、药学类课程和机能学课程群均有开设,但质量参差不齐。药学专业开设在医科院校的,化学类和药学类课程较为薄弱,但机能学课程群的开设可能较为齐全;而开设在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的,则可能更倾向于药物研发相关的课程,对机能学课程群则重视不够。总体感觉是我国大多数药学生接受的是药学通识教育,课程很多很全面,但深度和精度严重不足,就业导向不明;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化学和药学类知识,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幼小衔接背景介绍 幼小衔接是指学前一年,从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方式转向小学的过渡期。很多孩子因幼小衔接不适当,导致他们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理解能力差、听觉记忆水平低下、多动、逻辑思维能力不高、人际交往存在障碍以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业成绩低下。 学龄前和学龄期幼儿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幼儿园与小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教育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加强幼小衔接,帮助学龄前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学龄期是幼儿家长,特别是大班幼儿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 从学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儿童的身心发生了一定质的变化。其核心体现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着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上。也就是说,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的心理将发生一个飞跃。就社会性而言,儿童进入小学后,主导活动由游戏变为课程学习,宽松的园内生活被小学严格的纪律和作息时间所取代,毫无压力的启蒙学习变成分数、名次的竞争,“两小无猜”式的人际关系也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些骤然上升的任务密度大、难度高,规则繁多,需要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强,这无疑给儿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没有提前为儿童做好各种适应能力的准备,就会幼小过渡的坡度加大,给儿童造成伤害。 儿童入学的适应于学习准备

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注意力、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方面,社会适应困难则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儿童在社会性适应上存在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其学习适应;在学习适应上的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性适应。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适应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社会性适应的工作,幼小衔接的工作就做好了一大半。但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家长很难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训练。 在一定意义上,学习适应的工作注意应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做,而社会性适应则需要更多的家庭配合。所以,让家长们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适应的内容和方法,以便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是很有必要的。 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 必须做到;缺乏完成任务的成就动机和责任感;缺乏完成 任务的必要机能;缺乏完成任务的信心与毅力。主要表现 在对老师话充耳不闻,不知道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下来。 2、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表现为:不能遵守课堂的 学习规则;不能执行日常学习生活的规则;不能执行日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