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导论 10-1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报告发展报告行业报告分析报告第一章操作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13-17

第一节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13-14

第二节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4-16

第三节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16-17

第二章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17-28

第一节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点 17-24

第二节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24-28

第三章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 28-45

第一节“巴塞尔新协议”的度量要求 28-34

第二节主要的高级衡量法 34-42

第三节我国操作风险度量之路 42-45

第四章改进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45-58

第一节加强银行操作风险文化建设 45-46

第二节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46-50

第三节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50-53

第四节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53-55

第五节充分发挥审计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55-57

第六节加快信息技术开发 57-58

结束语 58-60

附录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例精选 60-63

参考文献 63-6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更多阅读方式...

作者:汪建峰编著页数:308页出版日期:200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一章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高比例负债经营,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长期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研究较深,并形成了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模式,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滞后,只是最近几年才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进行研究。近年来,国际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在关注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越来越重视防范操作风险。毕马威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

西方商业银行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操作风险发生概率越来越高。1995年2月26日,拥有233年辉煌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因金融衍生产品投机失败而宣告破产。大和银行由于资金交易的前台与中台没有分离、高级管理层对于操作风险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11亿美元的损失。2002年2月,联合爱尔兰银行(Allied Irish Bank)美国分行由于虚假交易造成了约7.5亿美元的损失,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引起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关注。巨额的操作风险损失,使西方商业银行意识到,在竞争激烈、规模效益递减的环境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是增加收益的主要途径。2004年欧洲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欧洲银行认为减少操作风险是业务经营主要的收益。

由于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管理控制难度较大,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突出的风险,引起了国际银行业及监管当局的日益重视。尽管操作风险经国际银行界造成了很大损失,但还没有哪家银行建立了盛开的操作风险的系统管理框架,用于监测和管理操作风险的工具也不是很成熟,因此,如何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应成为摆在国际银行业的一个新的课题。

虽然每家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正确方法取决于自身的业务经营规模、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业务经营的特性、现实风险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但高级管理层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健康的操作风险文化、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等对于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至关重要,对管理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全面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有一个能被大多数银行所能接受的原则性系统管理框架。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由巴塞尔委员会(BIS)颁的最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该协议中,首次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同时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后,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资本要求,要示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单独撮规范的准备金,对操作风险进行专门而严格的监

管,并要求披露操作风险所对应的资本以及所运用的测量技术。

第一节操作风险的定义

虽然操作风险是银行与生俱来的古老风险,但长期以来,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定义、管理牌混乱状态,没有明确定义、界线不清、数据模糊、模型复杂。研究操作风险的人员也是仪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紧密联系实际,外部监管人员急于提高资本监管水平,但又无法具体实施。总之,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管理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争论之中。

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定义有以下3种:最狭义的定义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与操作部门有关的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不足或内部失控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与人类的错误、系统上的失败及程序或控制不当有关。JP.Morgan将操作风险定义为:各公司业务和支持活动中内生的一种风险因互,这各风险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错误、中断或停滞,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者给公司带来其它方面的损害。

广义的操作风险有以下3种:1999年,BBA对55家金融机构调查后,有15%的机构认为:操作风险是指信贷和市场风险之外的一切事物风险。瑞士信贷集团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而对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还有的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是直接和间接损失风险,它由过程、人员及系统的不当或失败或由外部事件所造成。

随着西方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认识和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加深,银行业中广为存在的有关操作风险义的争议和困惑正在逐步消失,并逐渐趋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的内涵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含战略风险(来自于错误决策的损失)和信誉风险(指公司价值的下降及声誉丧失)。这一定义开始被西方商业银行所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大类型:

1、内部欺诈风险(Internal Fraud)。

主要指内部员工有主观愿望,存心欺诈银行。包括由于进行未被授权的交易、从事未报告的交易、超过限额的交易、内部交易;偷盗、贪污、接受贿赂、做假账、违反乘法等原因而引发的银行损失。例如,大和银行资金交易员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多笔未经授权的交易,为长期掩盖他们所从事的超授权交易及所造成的损失,这些交易员们常常做假账,伪造交易记录。

2、外部欺诈风险(External Fraud)。

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包括利用伪造的票据、偷盗、抢劫、敲诈、贿赂等手段造成银行损失;税制、政治等方面的变动,监管和法律环境的调整等导致银行收益减少。据统计,美国银行业每年由于支票欺诈而造成的损失大约100亿左右。

3、客户、产品与商业行为风险(Clients, Product & business Practices )

由于产品特性或设计不合理、员工服务粗心大意、对特定客户不能提供专业服务等原因而造成的银行损失。包括产品功能不完善引发的损失;由于强行销售产品、未对敏感问题进披露、对客户建议不当、职业疏忽大意、不恰当的广告、不适当的交易、销售歧视等导致与客户信托关系破裂、合同关系破裂、客户关系破裂而引发的损失。这类风险,在整个操作风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2000年,英国平等生命保险审计署公司,准备对最终奖金进行削减,这一计划单方面修改合同,抵消了客户所享有的保障年金受益率,最终客户告上法院,被英国议会上院判为非法而损失惨重。

4、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主要指交易处理、流程管理失误以及与交易对手关系破裂而引发的损失。包括业务记账错误、错误的信息交流、叙述错误、未被批准的账户录入、未经客户允许的交易、交割失误、抵押品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例如,1984年到1985年,所罗门兄弟公司因为前五年内部交易上的不一致和不平衡而形成1.26亿美元的损失,现时因当年的账务处理错误而形成6000万美元的损失。

5、经营中断和系统错误风险

主要指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或电力中断而引发的损失。包括硬件瘫痪、软件漏洞、设备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病毒、互联网失灵等原因造成的损失。1985年11月,美国一家声誉很好的证券清算银行,其计算机系统偶然发生故障,不接受任何收性交易,这样他们在美联储的账户上出现226亿美元的赤字,形成了严重的支付风险。

6、雇员行为与工作场所管理风险

主要指在员工雇用、管理中,由于违反相关法律、制度,而引发的索赔、补偿损失;由于缺乏对员工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2004年7月,华尔街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因在员工管理中存在性别歧视,被捍诉讼,最后不得不向女雇员赔付5400万美元。

7、物理资产破坏风险

主要指自然灾害或其它外部事件(恐怖主义)而引起的损失。包括由于暴风、洪水、地震、电压过大、恐怖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物质资产损失。例如,2001年,美国Cantor Fitzgerald 公司受“9.11”恐怖袭击事件而破产。

操作风险的分类

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一般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一是依据操作风险内涵中引起风险的四大因素,即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外部事件,对操作风险进行最初的分类。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每一因素下所包括的事件类型加以区分。三是划分每一事件类型中所包含的具体事件的种类。四是列出每一具体事件种类下的具体行为。

下表列出了操作风险七大类别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节操作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传统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性。

1、操作风险成因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一般为外生性风险,是由于外部不确定因素而引发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内生于银行业务操作的风险和外部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由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因素引起,它的防范依赖于银行的结构、效率和控制能力。只要银行业务没有被中断,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只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而不能消除操作风险。有人将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总结为:“买一家银行的股票,就意味着买一个备受操作风险的波动影响的行业”。

2、操作风险与预期收益具有弱相关性。

现代风险管理对风险的定义,已由发生损失可能性的单面风险概念发展到同时注重盈利可能性的双面概念,使管理者不仅将风险视为损失的可能而加以控制,而且将风险视为盈利增加的机会加以充分利用,从而保持适度风险承担能力,来获取更大的收益。一般来讲,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风险,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巨额收益。例如,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存在风险——收益的对应关系,风险越大,有可能损失在越大,也可能获得意外的收益,但这各对应关系并不适用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在

很多情况下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也不一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受银行追求利润的驱动,而操作风险则不受利润的驱动。

3、操作风险的外延具有很宽的扩展性。

操作风险在每家银行几乎天天都会发生,错误或失败存在于日常业务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操作风险包括不同的种类,如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使其成为一个很难办公室的残值风险范畴,许多新的风险将会不断归并其中。从广义上业讲,操作风险实际上覆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决策风险等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因此,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比重将呈上升趋势。正是由于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所有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都有关,因此,银行每个业务部门都有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

4、操作风险与其它风险具有强烈的关联性。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日益复杂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是商业银行为产生利润而承担的风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紧密相联,可以说是“此消彼长”。例如,化解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复杂技术有可能将这些风险转变为抵押、对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到操作风险;日益复杂的套利交易活动,在减少了市场风险的同时,却大幅增加了操作风险。

5、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有其具体的特殊性。

由于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每个银行有自己不同的经营范围和管理模式,因此,操作风险也有其特殊性。虽然西方商业银行界已对操作风险总的概念初步达成一致,但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并不能覆盖所有银行的全部操作风险,在某些具体方面还会继续存在差异性。即使上表中已列出七大类、147种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对不同的银行还是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成。

6、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

由于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日常劳动,因此,人为因素在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中占了绝大部分。只要是与人员相关的业务,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如果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信用风险来自于借款人违约,那么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来自于有意或无意的、来自于银行内部的人为损失失误。在上述七大类操作风险表现形式中,有六种风险与人为操作有关。

7、操作风险具有圈套的危害性。

操作风险在各家银行天天都有可能发生其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操作风险对银行所带来的损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大宗的金融衍生交易、内部人员长期从事非法交易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将给银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从1991年到2002年期间,西方商业银行中有10家大型的银行、经纪公司、资为管理公司因为操作风险损失惨重而破产、被接管或被迫兼并,令人触目惊心。

二是银行声誉上的损害。自从近代商业银行成立以来,严谨细致、审慎规范一直是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因此商业银行出现了操作风险,往往会超出社会各界的心理随能力,包括投资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会认为这类事件说明商业银行普遍管理不当,很有可能会继续发生损失,从而给银行声誉带来严重损害。进一步地,当客户对银行信心不足时,会发生存款挤兑。

三是由声誉上的损害而引发的股份下跌。麦肯锡的三位研究人员对发生的北美和欧洲上市的金融机构的350件,损失金额为230亿美元的操作风险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和分析,发现当银行风险形成损失的信息传递到市场时,最初这些金融机构股票市值下跌额度与实际的损失金额基本一致,然而,在接下来的120个交易日中,上述金融机构的股本回报却持续下

跌,最终市值下跌了2780亿美元,是实际损失金额的12倍。

8、操作风险具有难以管理的复杂性。

操作风险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涉及的领域宽广。操作风险发生的范围广,涵盖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相当分散。

二是形成原因复杂。操作风险的成因既有外部事件的影响,更大部分是“银行内部制造的”,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依赖于前后关联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往往不易辨别。

三是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操作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很高、损失小或无损失的操作失误性风险,也包括发生频率很低、损失巨大的意外风险(地震或大额衍生交易失败)。同时,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通常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难以清楚界定。

四是无法有效控制。操作风险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是最难以控制的。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操作风险难以识别、难以计量、难以计量、难以控制、难以转移,它是银行针对业务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的日常斗争,是一个必须天天重视的管理工作,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操作风险的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已经有了深入的进展。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曾对全球54%的大规模银行、5%的投资银行、5%的资产管理公司、9%的财务公司、27%的零售银行进行过操作风险大规模

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

银行用于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

银行用于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主要包括:

1、自我风险评估

银行对其经营和业务中一系列可能蒙受的潜在操作风险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属于内部驱动并且经常通过列出清单、使用工作组的形式来识别操作风险环境的优劣。例如,记分卡把定性评估转换成定量指标,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类别进行相对排序。某些分数对应的风险可能仅与某类特别业务系列有关,而另一些分数可能对应许多类业务系列的风险。分数可能根据固有风险来定,也可能根据缓释风险的控制措施来打分。另外,银行可以用记分卡,即根据各部门在管理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方面的业绩,来决定经济资本的分配。

2、风险对应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各业务单位、机构职能部门或程序流程都与风险类别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这一行动可以暴露弱点所在,并且有助于突出后续管理行动的重点。

3、关键风险指标(KRI)

关键风险指标是指有用来考察银行的风险善的统计数据或指标(通常是财务方面的)。商业银行应在能够反映系统、过程、产品、人员等风险预警指标的基础上评估操作风险。对这些指标要进行定期(逐月或逐季)审查,以提醒银行有关风险可能的变化。这些指标可能包括失败交易的次数、员工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或严重程度。操作风险的识别

1、按照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强度,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三种风险进行识别:

(1)名义操作风险。名义操作风险是指发生比较频繁(平均每周发生一次或几次)、损失比较小的风险,也称为重复性操作风险。银行日常业务经营活动中的支付结算、小的外部欺诈以及交易中的人为失误都是名义上的操作风险。

(2)常态操作风险。常态操作风险是指发生频率较低,损失较大但对银行没有破产危险的风险。

(3)例外操作风险。例外操作风险是指发生频率较小,但损失巨大,对银行构成致命威胁的风险。黑客进入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大宗的科学管理业务交易失败等都是例外操作风险。

2、按照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四种风险进行识别:

(1)人为风险。人为风险又可细分为内部人为风险、雇用人员风险、与客户服务有关的风险。

(2)程序风险。主要指在执行、发送以及程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3)系统风险。主要指以住处技术颧住处系统引起的风险事故。

(4)外部风险。主要指因外部事件导致物质资产损失的风险,既包括火灾、洪水引起的外部物质风险,也包括外部偷盗、诈骗等人为行为导致的损失。

3、按照操作风险损失发生的产品线分类,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八类:

即公司金融业务风险、交易和销售业务风险、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商业银行业务风险、支付与结算业务风险、代理及托管业务风险、资产管理业务风险、零售经纪业务风险。

4、综合内外部因素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

有效的风险识别既要考虑内部因素,也要考虑外部因素,这些因素隐藏的风险点都可能对银行目标的实现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银行的结构。

大规模的公司兼并与拆分,动摇了银行稳定性的基础,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银

行组织机构越多,例如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没有保证其风险管理控制基础

设施跟上业务活动的增长速度,可能引发操作风险。

●银行业务的性质。

一般来讲,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的银行,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不断

创新的新业务或开发新产品隐藏大量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对冲基金、利率期货、

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中容易发生操作风

险;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隐含外部欺骗风险和难以预料的系统安全;对某一个特

定供货商或服务供应商的领带程度越大,操作风险也越大;业务经营越分散,操

作风险相应也越大;更多非主营业务进行外包与银行和非银行之间进行更多合作

业务,也会带来新的操作风险;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增添了文化、管理和人员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给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银行人力资源的素质。

在所有的操作风险事件中,都与用人不当有关,无论是人的道德品质还是操作技

能。当银行采用诚信有污点人员、缺乏足够的有经验员工时,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诚实、可信、业务经验丰富的员工有助于防范操作风险。

●组织机构的变化。

银行组织机构大规模的合并、拆分、管理层变更容易造成操作风险。违规操作往

往发生在基层营业网点,或偏远的附属机构。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政策、制度、监管法律等法律法规的变化。

银行业务的拓P17

内容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种类。但是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操作风险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人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种类。但是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经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举行过一次全球操作性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47269起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528起。操作风险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人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的最新动态

近几年,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取得重大成就,其主要体现在巴塞尔委员会和各类银行业协会的报告(协议)上,反映于国际活跃银行的突破性探索中,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

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则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强调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与人、流程、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操作风险作为有别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独立的银行风险种类得到普遍认同。国际银行业认识到,操作风险分布于银行业的各个经营管理层次,贯穿于经

营管理活动的始终;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无法创造利润,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通过有效管理而获利的可能。一些银行已将操作风险置于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地位,开始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并完善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操作风险的原则、政策和方法。

强调必须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分类和准确描述

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准确把握本行操作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区别本行操作风险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异同。国际银行业较认可的分类结果大体可归纳为:人的行为和动因:犯罪、有意差错、无意差错。流程:流程设计不合理,流程执行不准确、流程执行的信息披露不适当或不充分。技术:系统规划不合理、软硬件不支持、信息安全无保障等。事件:社会与法律责任;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政府行为和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

积极开发和引进操作风险测量技术

国际活跃银行一致认为操作风险需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定性方法主要是依靠内外部审计报告、管理报告、财务报告、政策规定,由专家评估操作风险,估计风险损失大小。定量方法的关键——操作风险计量技术目前仍处摸索阶段,但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看齐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新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三种估计方法:基础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国际活跃银行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模型方案,比较著名的有损失分布法、因果关系模型法等。整个银行业之所以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测量模型,主要因为操作风险的模型基本由各家银行自行研究建立,所依赖的内部历史数据与其他银行区别很大,对各类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的分析判断都不尽相同。

建立资本约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并对其分配资本,提高资本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分配资本的重要基础是操作风险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国际活跃银行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操作风险分配资本,目前以使用基础指标法和标准法的居多。

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活跃银行也在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比如:由董事会审批操作风险管理战略,高级管理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业务部门直接控制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测量和监控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提取适当的资本准备),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成效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等。操作风险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屡发生,操作风险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操作风险之所以近年在我国银行界大量出现,存在多方面原因。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管制松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形成。社会与经济环境迅捷变化,而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更新缓慢。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飞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这种技术变化。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具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扩张周期中,各项业务往往超常规发展。在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的条件下,发生操作风险和造成事实损失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以下不足:

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偏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相当一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尚没有将操作风险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边界。将操作风险管理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不知道操作风险也是可以量化计算和分配经济资本的。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自律和他律机制,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出现,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控制体系漏洞较多

决大多数银行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和分配资本职责,更多的是依靠非独立专业部门牵头负责或由各个专业条线内部控制。在全行范围内,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操作风险管理处于分散、割裂状态。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利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银行目前所采取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

数据积累和实践经验缺乏

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信息系统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必须建立在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5年的观察基础上。国内商业银行至今很少有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的,大多缺乏损失和风险方面的历史数据。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准确判断,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当前我国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正在迈向深入,这为重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研究借鉴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切实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统一风险管理政策

制定和执行统一明确、能够体现对操作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的风险管理政策,具体包括:制定指导方针和开展原则;建立符合国际规则,但又符合本行特点的风险事件分类标准;根据自身业务规模、经营特点、内外部资料,制定各业务品种、业务单元的操作流程;确定风险计量和资本分配的方法,确定应对各类操作风险的应急措施。对操作风险成功和失败的

案例进行连续性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

对新巴塞尔协议所建议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在做好数据收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内部风险计量模型。整合客户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信息,深度挖掘和充分使用本行内部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IT技术,建立操作风险历史数据仓库,为测量风险、分配资本和设计模型提供基础。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

实行集中管理的操作风险治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如果单独设立的条件不成熟也应指定某个部门承担起该管理责任,但必须与市场、交易等部门进行分离,并保持分析判断、管理决策上严格的独立性。二是实施垂直化的风险控制流程。三是明确各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理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内控部门、审计部门的管理边界。

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代表的银行高层人员应首先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程度,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要在全行内部倡导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把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事关银行业务永续发展的重要工作进行宣传。应对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培育和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风险意识,使之掌握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应将操作风险管理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行为中,加强监督和考评,对主动发现操作风险或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给予奖励,对有章不循的给予惩戒。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和绩效考评机制

逐步改变传统的只关心当年帐面收益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强化经济资本约束。通过风险资本的计量与分配,运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ORAC),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量化为成本。贯彻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兼顾、风险和收益并重的全面平衡发展的理念,从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上促进全行关心操作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

2.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

3.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招商银行.商业银行管理前沿.中信出版社,2005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

近年来,国际上频繁发生的操作风险事故使商业银行遭受巨额的损失,过去10年里导致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损失超过1亿美元的事件不下100宗,引起了银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操作风险文化和理念。国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制约了国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引入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根据国际跨国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达成的共识,认为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识别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要正确分辨和识别出银行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界基本处于这一时期。90年代初期,国际上对于操作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普遍认同的衡量方法、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软件,也没有引起监管者足够的关注。但是到90年代末期,尤其是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提出银行应对操作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以后,操作风险才开始受到重视。

第二阶段为量化和追踪阶段。此阶段表现为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操作风险,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初步量化,并且能够简单预测主要操作风险的发展趋势。从2000年起至今,国际银行界基本处于这一时期。如巴塞尔委员会在2001年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中提出,“银行应当披露更为详细的操作风险的信息”。最近,美联储对美国大型银行的抽样调查发现,样本银行中的17%已经为操作风险建立了资本准备,有几家还公开披露了相关信息。

第三阶段为计量阶段。在此阶段银行应能对自身所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并能公开对外披露。2004年6月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出操作风险资本量化的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SA)和高级测量法(AMA),其中AMA于2007年底实施,届时标志着国际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入更高的阶段。

第四阶段为整合管理阶段。在此阶段银行应能结合自身所面临的操作风险,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从全球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银行都处于认知、量化追踪阶段,少数国际大银行达到了计量和整合阶段。

(二)操作风险管理在我国风险管理中的引入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提出了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这就使得内部控制覆盖到银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也开始较多地关注操作风险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介绍性文献和相关文章。

2005年伊始,中国银行业似乎一下进入“多事之秋”,金融业大案、要案频发且不断升级。先是年初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卷款10亿元潜逃案;随后2月22日,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金融诈骗案又浮出水面;3月24日,银监会又查出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涉案金额1.15亿元;仅8天之隔,4月2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烂尾楼骗贷大案曝光。建行上市冲刺阶段,又发生了原行长张恩照突然“辞职”事件。此类案件,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正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谓之的“操作风险”。换句话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正在逐渐显现,且严重程度令人担忧。

2005年3月7日,中国银监会针对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适应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布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首次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并列为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通知》指出,一些机构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导致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要求银行机构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通知》既是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指引性文件,也是审慎监管要求。主要针对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不是操作风险控制的一般性指引,并未覆盖有关操作风险的全部内容。

可以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多地被各界所认识。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认可的操作风险衡量和管理框架供银行业借鉴。

二、操作风险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是由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strateSic andreputa—tionalrisk)。与所有的风险一样,对于银行而言,操作风险指的是操作实际绩效低于预期绩效的可能性。

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关注内部操作,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二是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三是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人员失误不包括出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四是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五是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常见的操作风险分类方法将其划分为以下七种事件类型:

(一)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例如内部人员虚报头寸、在职员的账户上进行内部交易等等。

(二)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例如抢劫、伪造、开具空头支票以及黑客行为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坏。

(三)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例如,工人赔偿要求、违犯雇员的健康安全规定、有组织的罢工以及各种应对顾客负有的责任。

(四)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例如滥用客户的秘密信息、银行账户上的不正确的交易行为、洗钱、销售未授权产品等。

(五)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例如恐怖事件、地震、火灾、洪灾等。

(六)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业务的意外中断或系统出现错误。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七)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交易失败、过程管理出错、与合作伙伴、卖方的合作失败。例如交易数据输入错误、间接的管理失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以及卖方纠纷等。

业务部门是按照损失事件发生的部门,来对损失事件进行分类。Basel委员会划分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包括:

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某商村镇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某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规范发展,有效控制和规范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各业务条线。 第三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本行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三)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四)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 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客户的特定需求, 或者是由于产 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五)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

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六)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七)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 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传统的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

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汇编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

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试题及答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业务复杂及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使 用量化方法对各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并根据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当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规定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报告; 3、为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 4、商业银行可购买保险以及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并将其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一种方法,但不应因此忽视控制措施的重要作用; 5、操作风险报告程序,其中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6、应针对现有的和新推出的重要产品、业务活动、业务程序、信息科技系统、人员管理、外部因素及其变动,及时评估操作风险的各项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关键风险指标的是:(D ) A、每亿元资产损失率; B、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 C、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 D、利率变化频率 2、商业银行应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下列无需报告的是:(D ) A、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B、涉及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的操作风险事件; C、抢劫商业银行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40万元; D、诈骗商业银行或其他涉案金额500万元案件 3、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不包括:(D ) A、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 B、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 C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 D、外部监管措施 4、谁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B ) A、当事行行长; B、当事行董事会; C、当事行高级管理层; D、当事行当事员工 三、多项选择题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本文摘要】工行江西新余分行依托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平台,围绕姜董事长提出的电子银行业务“跑马圈地”战略目标,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实现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工行江西新余分行依托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平台,围绕姜董事长提出的电子银行业务“跑马圈地”战略目标,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实现了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工行新余分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个人网上银行证书客户、个人电话银行客户、手机银行客户营销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工行新余分 行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深化“两化”改革,整合营销渠道。按照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的改革要求,工行新余分行对个人金融业务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整合,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落实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了的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产品分散经营的局面,将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管理职能整合到个人金融业务部,直接负责各支行、各分理处的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推介和营销管理,在组织模式上实现了对接,在体制上保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大个金”经营模式,为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今年以来,工行新余分行加大了对个人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在社会的影响,

提高了个人电子银行品牌产品的知名度。首先是网点宣传。通过经常性地在营业网点悬挂宣传横幅、在咨询台摆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开展宣传。还专门制作了宣传幻灯在营业网点的电子宣传牌反复播放,加强了对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其次是上街宣传。工行新余分行经常组织人员到居民社区、购物广场、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包括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在内的个人金融产品宣传。最后是上门宣传。工行新余分行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职院校联系,上门开展个人金融产品宣传、咨询活动。 三是组织竞赛活动,扰动营销氛围。工行新余分行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竞赛活动,基本做到了一个季度一个竞赛活动。为认真组织开展好营销竞赛活动,工行新余分行专门成立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由行领导亲自担任组长。每项营销竞赛活动开展之前都要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层层动员、层层发动。为确保营销竞赛活动取得实效,工行新余分行还组成了督导小组,深入网点进行督导。专业部门每天都要对营销竞赛活动的成效进行监控,及时公布营销竞赛排行榜。同时,工行新余分行还通过编发《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简报》,及时反映营销竞赛活动的动态和经验做法,指导和推动营销竞赛活动的开展。据统计,已编发了《“两化”改革简报》99期,对扰动营销竞赛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是开展定向营销,拓展市场份额。工行新余分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定向营销、职场营销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电子银行市场份额。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共组织人员深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职院校开展个人电子银行产品定向营销活动41场次,活动中共散发各种宣 传资料、客户需求调查表近60000份。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凌峰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和整体社会经济的信用环境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机制;对策 一、引言 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该风险难以量化,管理难度更大,且由于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常也是非常巨大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协议第644段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不当或者失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此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著名的巴林银行和我国国内某商业银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主要归结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国外商业银行银行的内部欺诈较少,其外部欺诈所引起的损失强度也比国内低很多。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 出。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都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主要包括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损失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高于外国商业银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欺诈这两者所致的银行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为78.88%和98.68%,而外国商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却明显偏低,分别只有45.55%和22.77%。

阅读一、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特别是,你会了解: ●北岩银行的历史;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 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 机。 北岩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北岩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 北岩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北岩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北岩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 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北岩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北岩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事件,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对商业银 行经营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继而了解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使得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关注操作风险。1994年信孚银行因员工对衍生交易的说明不清楚而导致客户不断进行投诉,最后使得该行损失了1.57亿美元;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李森,在未经总部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衍生品交易,并在亏损后隐瞒实际交易情况,最终造成了9.27亿英镑的损失。 随着类似事件不断被爆出,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监管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经济损失”的定义。同时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设计了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开始确立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比较迟,大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的比较重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涉案金额2599万元;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向某企业发放的3年期共计15亿元的贷款中,存在不合内部管理程序和借款人使用贷款违规,使得银行损失4个亿;2006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四马路支行副行长内外勾结票据诈骗,带来损失4.325亿元。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逐渐重视这一风险,并与2005年3月22日和2007年6月1日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的现实状况,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是我吗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 1.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不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放在风险管理的首位,对操作风险有所忽略,许多管理者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这首先在银行管理理念中就造成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银行的高管人员由于轮换和任职年限的原因, 每一任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能使银行管理文化连续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把操作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2.操作风险的数据缺乏。 在我国,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又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特别关注,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往往会隐瞒一些损失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使监管者很难真

商业银行内控案例分析

3.5 A 市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方面的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银行业案件上,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涵盖了银行日常经营的各个领域,如存款、贷款、现金管理及金库、票据、银行卡、外部侵害等[45],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容易引发外界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也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下面就从A 市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四个案例进行分析。这四个案例主要发生在柜台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这几个业务环节,而且均与员工的业务操作息息相关。这几个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范围,这些风险也正是全面风险控制理论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控活动、监督与纠正等环节出现漏洞所造成,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5.1 柜员卷款潜逃案例 2007 年4 月,原A 市农村合作信用联社某信用社主任接到其辖下某分社柜员李某报告,说一同上班的梁某突然不见了,由梁某保管的钱箱也不见了。信用社主任马上和相关人员赶到现场,经查看录像,发现梁某趁李某上厕所之际,拿着其保管的钱箱开着无牌摩托车逃走了。经清点账务,发现梁某带走的现金有人民币30 多万元。事后经多方追踪,梁某在藏匿近1 年之后终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款项由其本人及家属筹款归还。 3.5.1.1 案例分析 从该案的作案手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银行员工出现思想道德风险问题。据调查了解,梁某产生偷盗库款的最重要原因是参于赌博,因赌博输了,无力偿还欠款,故产生了直接盗取银行资金的念头。 2、网点内部控制环境出现漏洞,给梁某可乘之机。因当时梁某所处的分社虽有三名员工,但其中一名员工管理农贷,经常不在网点,实际上网点内只有两名员工,因此当其中一人上厕所时,网点内就只有梁某一人,缺少了第三者的监督,给梁某以拿钱离开的机会。 3、监督环节出现漏洞,信用社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因梁某染上赌博已有一段时间,但一同上班的同事及其领导并未查觉其这一异常行为,导致未能及时给予教育,造成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对网点的现金库存管理出现漏洞。据调查了解,该网点平时的现金库存量并不大,但梁某在作案前一天向上级申领了20 万现金,这一异常情况并未引起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以致给梁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5.1.2 案例的教训和启示 该案例的发生,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事后原A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多种措施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第六章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一、分析案例,思考法国兴业银行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启示? 答:1、我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也是“操作风险”控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特别强调了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还有操作风险。过去我国银行业比较强调信贷风险,因为呆帐很高,收不回来就是信贷风险。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必须要全面地控制风险,不仅要强调信贷风险,更要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像兴业银行诈骗案就完全属于操作风险。片面强调银行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不是一个全面的、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看法。市场波动就会带来风险,这是正常的。目前我国银行业在经济增长很好、市场比较平稳的年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的时候,可能就会面临一些风险。因此,总体上来说,我国银行的效率是在提高,整个金融部门的效率在提高,但是单个银行破产风险在增加。另外,如果以后我国银行业也深入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话,风险控制不健全,那么这个漏洞可以大到不光让一家银行倒闭,可能会引发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危机,特别是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风险很大,海外市场风险很大的时候,我们银行走出去一定要比较谨慎。 2、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须铁腕执行 从巴林银行悲剧到现在的法兴银行悲剧,事隔10多年的事,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都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翻了跟头;二是给这两家国际大行造成灭顶之灾的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两个交易员;三是这两个交易员的共同问题都是交易活动超过了自己的授权许可;四是他们的错误行为一直得不到及时的发现,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金融衍生品市场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但从金融衍生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看,恰恰是为了管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交易员之所以有机会超出权限进行交易,是因为这些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熟视无睹,只看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高风险,忽视了对风险的认识与管理。另外,这几个交易员以前往往有得手的违规操作经历,这些经历让这些交易员盲目自信,甚至使管理人员对这些交易员持迷信的态度。法国兴业的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实际上自己就是监管者,他曾经在法国兴业银行的安全控制部门工作过,他利用在安全控制部门的工作经历和获得的知识来逃避监管,用编造的交易掩盖他的非法交易活动。堡垒的倒塌往往来自内部。该案件对股指期货的参与各方,特别是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敲响了警钟。备战股指期货,应该将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工作去抓。 3、法兴案巨亏善后,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 随着包括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欧洲银行,表达对收购法国兴业银行的兴趣,后者在金融衍生品上遭受欺诈交易而巨亏一事,事实上已告一段落。后续调查尽管仍在进行,但法兴毕竟没有如巴林银行般倒下,考虑到中资银行和其他中资金融机构,对进军环球金融市场的雄心,如何借鉴法兴应对足以灭顶的衍生品交易亏损,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航油已提供了负面经验的参照,但法兴可谓是相当漂亮的脱困正面榜样。法兴在向公众和股东披露亏损时,采取了延期披露,其间花了三天时间,关闭其可能高达500亿欧元的头寸。500亿欧元是什么概念?欧洲没有一家金融机构的净资产能达到这一规模,一旦斩仓迟疑,则破产的厄运将不可避免。再次,管理层证明了其对衍生品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法兴上下对衍生品亏损表现出的高度警戒和及时处理手法,却毋庸置疑。在呈杠杆放大的衍生品交易面前,斩仓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遭遇亏损的金融机构逃出的机会。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虽然要建立对衍生品交易的认识,并形成自身投资风格或风险偏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起码有一点是能够考虑立即跟进的,即建立严密的亏损控制和善后程序,包括如何尽快谋求平仓,如何披露及何时披露信息。 4、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 本次事件一方面表明在广泛依赖技术手段管理风险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防止因人的因素而使风险控制措施失效。另一方面,也表明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外界监督的积极作用。在法兴事件中,来自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的警示信息如果能够得到积极重视,相应监管人员详细核实凯维埃尔的交易部位及其宣称的对冲风险的相关交易部位,就可能会及早发现该交易员违规交易的事实,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在强化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完善人员管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带来积极作用。为更好地强化风险控制,监管部门、交易所都可以更多发挥其外部监督的职能。 5、决策层要强化在股指期货上的审慎态度 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是市场深化的产物,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有助于对冲风险。这也是我国积极筹备股指期货的初衷。但事实证明,股指期货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上述积极的一面,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决策层目前应该做的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对金融安全负责、对国家经济稳定负责的态度,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特别是要从方方面面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墙”。 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材料DOC

参考模式XX分、支行20XX年XX风险分析报告概述(简要概括辖内整体风险状况) 第一部分风险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XX月末,全行资产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其中,信贷类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占比XX%,比上期XX个百分点。非信贷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不良占比XX%,比上期XX个百分点。 全行负债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同比XX万元。 全行利润总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同比多XX万元。 资产负债情况简表 二、信用风险状况分析 XX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按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余额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

情况;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贷款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情况;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情况,占比情况,较上期变化情况。 表外信贷资产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垫款余额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表外业务保证金余额为XX万元,比上期XX 万元;风险敞口XX万元,比上期XX万元。 (一)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1、处置及新发生不良贷款情况 XX月末,全行处置不良贷款XX万元。其中:清收不良贷款本金XX万元,盘活不良贷款本金XX万元,接收抵债资产XX万元,核销呆账贷款XX万元,其他方式XX万元。 本期新发生不良贷款XX万元,其中法人客户发生XX万元,占比XX%;个人客户发生XX万元,占比XX%。新发生不良贷款较多的支行是:XXXXXX;主要客户是:XXXXXX。 列举新发生不良贷款案例。 不良贷款变动情况表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15832916.html,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对策 作者:李志鹏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3期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生性风险,贯穿银行业务始终。商业银行由传统业务转向新兴业务的过程中,加剧了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本文在简要介绍操作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并最终就有效规避操作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应用,缓解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但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暴露增加。金融全球化加快了跨国金融交易的频率、延申了合作的深度,不同国家背景、监管力度等外在因素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难度。 国内外上演的重大风险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重视,例如:1995年巴林银行,因交易员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引致其倒闭;国民西敏寺银行因计算机系统奔溃,导致400个支行和300个ATM被迫关闭;55000个德意志银行证券账户被透支,只因货币兑换过程中的疏忽;国内,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铁路支行内外勾结,涉案存款高达3亿元;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虚假按揭涉案金额更高达6.45亿元。这些案例无一不说明着,重视商业银行 的操作风险管理已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曝光不仅不利于其良好的信誉和长远的发展,往往还意味着要面临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有损公司的经济效益。上市的商业银行中若出现严重的操作风险时,投资者会以脚投票,伴随股价急剧下跌危害股东利益,例如2005年平安银行的前身深发展银行就曾在2005年4月公告其下属分行预计产生1.5亿元操作风险损失,此信息直接导致其股价由7.13元跌至6.05元,股价跌幅达百分之十五。 二、操作风险理论简述 2004年6月,巴塞尔协议的出现首次对操作风险给出明确定义:指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 风险,包括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等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主要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和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这七类。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论文摘要:传统的银行风险是指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很早就已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 险的地步。因此。操作风险是当今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狠抓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 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金融保险)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