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学四大法则翻译

生态学四大法则翻译

生态学四大法则翻译
生态学四大法则翻译

Four Laws of Ecology生态学四法则

这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所教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地球上的整个生命之网的小环节上所得到的。生态学还没有明确发展为一种结构严密的、或者说是由物理学的规律检验过的简化了的概括原则。不过,仍然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这就是下面所要论述的。

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

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产生这个结论的某些论据已经讨论过了。它反映了生物圈中精密内部联系网络的存在:在不同的生物组织中,在群落、种群和个体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环境之间。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多重的内部相联的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着,单就这一个事实就有着某些令人惊异的结果。我们描述这种系统行为的能力由于控制论的发展而获得很大的帮助,这个控制论的发展甚至比生态学还要更年轻。我们把这个基本概念以及这个词本身,都归功于已故的诺伯特·维纳的创造性的思想。

“控制论”(cybernetics)是从希腊词“舵手”的意思中产生出来的,它涉及到掌握或控制一个系统的行动的各种过程的循环。舵手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着罗盘、船舵及船。如果船偏离了罗盘所指示的方向,这个变化就会在罗盘针的活动上显示出来。当舵手观察到这种变化,并分析了情况后,这个过程就决定了后来的结果:舵手转动船舵,船舵使船拐回原来的航向。这时,罗盘针也就转回到原来的已定的航向位置上,这个循环周期也就完成了。如果罗盘针只是稍稍偏离了,而舵手把舵又转得太远,船的过分摆动也会在罗盘上显示出来——它通过相反的活动来提醒舵手去纠正它的过火的行动。这样,这个周期的运转就使船的行进过程处在稳定的状态中。

按照一种非常相似的方式,稳定的控制论的各种关系也就构成为一种生态上的循环。例如,研究一下淡水的生态循环:鱼——有机排泻物——可致腐烂的细菌——无机物——藻类——鱼。假设由于一个异常的温暖的夏季天气,藻类得以迅速生长。它消耗了无机营养物,结果这个循环中的两个部分——藻和无机营养都超出了平衡,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时,生态循环的运转,就像船的运行一样,很快会将这种形势带回到平衡的状态,因为过多的藻类使鱼更容易获得食物,这就又减少了藻类的数量,而增加了鱼粪,最后则导致营养水平的不断增长,这时鱼粪就腐烂了。这样一来,藻类和营养物的水平又向它们原先平衡的位置上回转。

在这样的控制论系统里,整个过程并非是通过严格的控制维持的,它是很灵活的。船在它的航线上运行并非总是稳定不变的,不过它最终还是要在它摇摆于真实的航线的起伏不停的运动中遵循总的方向。这些摇摆的频率是以其循环中的各个步骤中的相对速度所决定的,如船在船舵转动时所做出的反应时的速度。

生态系统也现出类似的循环,尽管这些循环受到多种多样的天气和环境的各种媒介的日常或季节的影响,而常常是不太明显的。这类生态学上的摆动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毛皮动物种群大小的阶段式的变化。例如,在加拿大的动物捕猎史上,兔子和山猫的种群是以十年为一转折的。当兔子很多时,山猫的繁殖也很快,山猫种群的增大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兔子的种群,使它减少下来;当兔子变得稀少时,也就没有足够的食物维持大量的山猫了;当山猫开始死去时,兔子所受的威胁也就较少些,于是数量开始增加。如此循环往复。这些变化成为简单循环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循环中,山猫种群无疑是与兔子种群有关,而兔子种群也反过来与山猫种群有关。

在这种摆动系统中总存在着一种危险,即整个系统在这种摆动中的辐度超出于平衡点,以致这个系统不能再恢复它的正常水准时,整个系统就将崩溃。例如,假定在兔子——山猫循环周期的一部分摆动中,山猫设法吃掉了所有的兔子(或者就只剩了一只了),这样,兔子的种群就不可能再繁殖了。在正常的情况下,当兔子被吃掉时,山猫就要开始挨饿,但这一次,山猫种群减少之后是再不会有兔子数量的增加了。结果,山猫就要死去。整个兔子——山猫的体系也就崩溃了。

这与伴随着生态上的崩溃的那种被称为“富营养”的情况是相同的。如果水中的养分变得高到足以刺激水藻的迅速生长,稠密的水藻群体就会因为自身光合作用效力的限制,而不能被长久地维持下来。随着水中水藻群厚度的增加,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够达到水藻群低部的光则急剧消失,结果,任何茁壮的、过分生长的水藻都会很快死去,同时留下有机残骸。这样,有机物质的含量就会变得那样大,以致它的降解完全消耗了水中所含的氧。于是腐生细菌死去,因为它们必须有氧才能生存。整个水生循环崩溃了。

控制系统的能动行为,例如它的天然摇摆的经常性,随着外部变化而变化的速度,以及它的总的效率,都是依其各个步骤的相对速度而变化的。在船的体系中,罗盘针是在一秒钟的范围内摆动的,舵手则要花费几秒钟来做出反应,船则要在数分钟的时间内才能做出相应的摆动。这些不同的反应时间相互作用,产生了船总是要有以它的航线为中心的特有的摆动。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上的每一个步骤也都有一个特有的反应时间,它以存于其内的有机物的新陈代谢和再生速度为依据。产生新一代的鱼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产生新一代水藻的时间则可能是一天的事,而引起腐烂的细菌的再生则可能只在几小时内。这些有机物的新陈代谢的效率是1,水藻的比率就大约是100,而细菌大约是1万。

如果整个循环系统要保持平衡,那总的周转率就必然由最慢的一个步骤来控制,如鱼的生长和新陈代谢。任何外部的迫使这个循环中的一部分运转得比总的效率还要快的影响,都会产生麻烦。例如,鱼排泻废物的效率决定着细菌引起腐烂的效率,而氧的消耗率又以腐烂率为准。在平衡状态中,由水藻提供的和来自空气的充足的氧供给能产生腐生细菌。假定有机废物进入这个周期循环的速度人为地增大了,例如有污水倒入水中,这时所提供的腐生细菌就由于有机废物而大大高于正常水平,于是,由于它们急速的新陈代谢,而能够在增加了的大量有机物质上迅速地发生作用。结果,腐生细菌对氧的消耗率就会超过藻类的氧产生率(从空气中进入的氧的速率),从而使氧的水平减至零,这个系统也就崩溃了。所以,循环周期的各个不同过程的效率是处在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中的,这种平衡状态只有在没有外部加在这个系统上的干扰时才能维持下来。当这样一种影响来自循环以外时,它就不再由循环关系中的自我调节所控制了,从而也就成为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的一种威胁。

各种生态系统在它们的快慢差率的特点上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在自然改变了的环境或者趋向崩溃点的速度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水生生态系统的转换要比土壤生态系统快得多。所以,一英亩种群丰饶的海域,或者一英亩鱼池每年所产生的有机物质要比一英亩苜蓿多7倍。土壤的循环转换之所以慢,是因为它的转换步骤中有一步非常慢——即从土壤的有机物贮存中释放营养物的那一步——这一步,比在水生生态系统相应的那一步慢得多。

一个生态系统在它被驱向崩溃前所能承受的压力的量,也是它的各种内在联系和它们反应的相应的速度的结果。生态系统越复杂,它对其所承受的压力的抵抗就越有效。例如,在兔子——山猫系统中,如果山猫有一种可以选择的食物来源,它们就有可能在兔子的突然枯竭中幸存。从这个角度上说,建立别的支路上的分支增加了一个生态系统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大部分生态系统都是那么复杂,以致它们的循环都不是在简单的圆圈内进行的,而是由许多分支交叉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络,或者是内部相互联系的结构。就如同一张网一样,网中的每个结都是通过几股线与其他线结联在一起的,这种结构比无分支的线圈,在抵抗瓦解的能力上要强得多。环境污染常常是一个讯号,即一个生态系统的联系被切断了,或者是这个生态系统已经被人为地简化了,并且因此而变得难以承受压力和抵御最终的崩溃。

生态系统的各个反馈特性会引起极其重大的扩大和强化过程。例如,在食物链中,小鱼吃虾米,大鱼又吃小鱼的这种事实,不可避免地要在食物链的顶端的最大的有机体内产生一定的各种环境因素的聚集。较小的有机体在新陈代谢率上总是比较大的有机体显得高得多,这样,它们的那些与摄入机体中去的被氧化了的食物的量也要更大一些。所以,一种在食物链顶端中的动物是靠消费大量位于食物链中较低处的有机物体来生存的。从而任何在食物链中较低级的有机物质中出现的新陈代谢物质,都将浓集在顶端的有机物体之中。所以,如果滴滴涕(这是一种不能很快被新陈代谢的物质)在土壤中的浓度是1 个单位,它在土壤中生活的蚯蚓体内就会达到10-40个单位,而在吃蚯蚓的山鹬体内,滴滴涕的浓度就会达到200个单位的程度。

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这些相同的特性,如果超过了负荷,就可能导致急剧的崩溃;生物网络的复杂性和它自身的周转率决定着它所能承受的负荷大小以及时间的长短,否则就要崩溃;生态网是一个扩大器,结果,在一个地方出现的小小混乱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波及很远的、延缓很久的影响。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把它运用到生态学上,这个法则所强调的则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每个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动物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呼吸的废物,这正是绿色植物所需要的一种基本营养。植物排出氧,氧则被动物所利用。动物的有机粪便滋养着可引起腐烂的细菌。它们的废物,如硝酸盐、磷酸盐和二氧化碳这样一些无机物,则成了藻类的营养物。

不断地探究“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得出很多关于一个生态系统的令人惊讶的有价值的资料。例如,试想一种含水银的家用物品的结局——一个只是最近才被人看到的影响环境的客观事实。买来一节含水银的干电池,在电力被使用枯竭后,就“被扔掉了”。但是,它实际上去了哪儿呢?首先,它被装在一个放垃圾的容器里,这个垃圾袋被收集起来,并被送

进了焚化炉。在焚化炉里,水银被加热了,这就产生了水银蒸气,它们从焚化炉的烟囱里喷出来,而水银的蒸气是有毒的。它们被风带走,最后由雨和雪送到了地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它落入到山里的湖泊中时,水银凝缩并沉入湖底。在这儿,在细菌的作用下,水银被转化成为甲基汞。它可以溶于水,并被鱼吸收;但它不能进入新陈代谢,水银则积存于鱼的器官和肌肉中。鱼被一个人捉来并食用,水银则在这个人的器官中积存下来,它将在这里出现危害。如此继续下去。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追踪一条生态途径的方法。这也是一个消除先前的那种概念的很好的方法,那种概念认为某些东西在被扔掉时,就毫无用处地走开了;实际上,它只是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分子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它一直在任何一种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中活动着,在一段时间里,它就隐藏在这种有机体之中。现今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物质成为地球上的多余物,它们被转化成新形式,并且被允许进入到尚未考虑到“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的法则的环境之中。结果,而且常常是,大量有害物质会在自然状况下,在并不属于它所在的地方累积起来。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提供食品、衣服、住宅、各种通讯和交际的手段,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生态学的第三个法则认为,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是一个很极端的看法,然而我认为,如果从一个适当的特定的前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具有很多优势的。

我发现用一种类推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原则是很有用的。假定你要打开你的表壳,闭上你的眼,然后把一只铅笔插进那些裸露的器件中间。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其结果是这只表被损坏了,但结果也并非绝对如此。有着某种有限度的可能性,即这只表出了差错,而铅笔的随意插入正巧使它得到了所需要的调整。然而这种结果是太超出必然了。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在手表下隐藏着一种现代技术人员称作“探索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或者是人们更熟悉的说法:R&D)的非常可观的力量。这意味着,在过了很多年后,每个由其师傅教出来的、大量的手表工匠们已经试验过了各种各样有关手表机械的安排细节,抛弃了那些不能与这个系统的整个运动所共存的部分,而保留了那些比较好的特性。结果,手表的机械,就如同它现存的状态,从各个可能组成部分的安排中,从手表的机件的独特的构造中,显现出一种非常有限的选择性。任何一种随意的在这个表中进行的变化部可能陷入一种很大程度上的紊乱和具有破坏性的安排,而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手表制造者的经验中已被试验过了,并且是被抛弃了的安排。可以这么说,作为一条手表制造者法则,“手表工匠懂得的是最好的”。

在生物体系中有一个非常相近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类推法。用一种因子,如X射线来诱导生命物体产生在一定范围内的、任意的、遗传性的变化是可能的,它会加大突变频率,虽然极其罕见,在自然界里还是可以看做是可能性的变化,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其意义在于普遍的观察,当突变频率通过X 射线或其他方式提高了时,几乎所有的突变对有机体都是有害的,而且大多数损害都能在这种有机体完全形成之前把它杀死。

换句话说,和表一样,一种被迫在它的组织里承受一种任意的变化的活的有机物,几乎肯定是要受到损害,而不是得到改善。在这两个例子中,解释是一致的——大量的R&D。实际上,在每一种生物出来之前都有着大约2-3亿年的R&D。在这期间,一大批新的个体生命产生了,在每一个情况下都足以提出尝试某些随机的基因变化适应性的机会。如果这种变化危害了有机体的生存能力,它就可能在这种变化传给其后代之前,就杀死了这个有机体。用这种方法,人类逐渐积累起一个复杂的,由可以相互共处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组织;那些不能与整体共存的可能的安排,便会在进化的长期过程中被排除出去。这样,一个现存的生物结构,或是已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按照常识,就似乎是“最好的”,因为这是对有伤害的成分做过筛选的,否则,任何新的生物体都会比现在的生物体要糟得多。

这个原则与有机化学领域特别有关。生物是由成千上万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有时,可以有这种设想,如果天然有机化合物被人工的天然物质变体所代替,则至少有一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可能被修改。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认为,一种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人工的有机化合物,却又在生命系统中起着作用,就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这个原因应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有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如果对各种可能类型的蛋白质的分子都拿出一个,它们加在一起的重量就会比可见宇宙重。显然,有极大量的蛋白质类型不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由上所述,人们就会想到,这些可能有的蛋白质的很多种,一旦在一些特殊的生物体中形成,就会发现是有害的,并通过这个实验室的失败而被摒弃。以同样的方式,活细胞会合成具有偶数(即4、6、8等个碳)个碳的碳链的脂肪酸(一种含有多种长度的碳链的有机分子),而没有单数个碳的碳链长度的脂肪酸。这说明,后者一旦被试验,就会发现是不符合标准的。简言之,包含有附属的氮和氧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中是奇少的。这就警告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工物质的介入是很危险的。情况确实如此,因为这种物质通常都是有毒的,而且常常是致癌物质。以滴滴涕在自然界里到处可以被发现这个事实为依据,我认为,在一些地方,于过去的某一时间里,一些不幸的细胞已合成了这个分子,——并且死了。

有关生命体系的化学上的各种显著的事实是,因为每一种有机物质都是由一种活的有机体产生的,所以,在自然界的某一时间,就存在着一种能把那种物质加以分解的酶。事实上,除非对降解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从而再循环被强化,是没有一种有机物会被合成的。因此,当一种新的人造的有机物以一种分子结构被合成时,它是与自然界中发生的那些类型的有机物大相径庭的,从而也就有了一种可能,即没有可使其降解的酶存在-这种物质就日渐积累起来了。

在有了上述的这些考虑之后,我认为,应该慎重地对待每一种人造的有机化学制品了,这些化学制品是不会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但却作为一种对其他的生命形式的潜在的危险,而在一种有机体中有力地活动着。从使用性上来说,这个观点意味着,所有的人造有机化合物,无论在生物学上有着任何活力,都应该像我们对待药品那样来对待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对待它们。当然,在成亿公斤的这种物质被生产出来,并且被广泛地散布到它可以接触到的生态系统中,并且影响着我们观察不到的大量的有机体的时候,这种谨慎和小心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这也恰恰就是我们一直在用合成洗涤剂、杀虫剂和除草剂所做的那些事情。这些常常是灾难性的结果给“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一个强大的佐证。

生态学的第四个法则:没有免费的午餐。

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思想证明在阐述各种环境问题上是那样有用,以致于我把它从其渊源——经济学中借过来了。这个法则来源于一个经济学家们喜欢讲的故事。一个富有的石油大王认为他的新的财产需要经济科学来指导。因此,他命令他的顾问们制出一套多卷本的包含有一切经济学智慧的书来,违者处死。当这部巨著奉献上来时,石油大王却不耐烦去看它,他发出一道命令——把所有的经济学知识缩减成单独的一卷。故事就顺着这样一条脉胳发展着,如这类故事将会有的结尾一样,一直到这些顾问们按照要求,把整个经济学缩减成一句话。如果他们还打算侥幸活下来的话。这就是“免费午餐”法则的来源。

在生态学上,和在经济学上一样,这条法则都主要警告人们,每一次获得都要付出某些代价。从一方面来看,这个生态学法则包含着前三条法则。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是没有东西可以取得或失掉的,它不受一切改进的措施的支配,任何一种由于人类的力量而从中抽取的东西,都一定要被放回原处。要为此付出代价是不能避免的,不过可能被拖欠下来。现今的环境危机是在警告:我们拖欠的时间太长了。

以上所述,都是关于一个地球上的生命之网的看法。我试图从可用的事实当中,通过逻辑上的各种关系,把这个观点发展成一整套可以理解的综述。换句话说,这种尝试一直是具有科学性的。

然而,很难忽略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即最后的,从所有这些中间概括出来的观点——生态学上的四个法则——都是已经被很多不具备任何科学分析或者专业思想的人所广泛掌握了的思想。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中,关于所有的生命都被交织在其内的复杂的网络,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是曾经非常清晰而美妙地被描述过的。大量有关环境的自然特征和栖息在其中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从《白鲸》中得知。马克· 吐温不仅有着惊人的关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环境特点的渊博的知识,而且对科学脱离于生活现实的情况有着相当尖锐的批评。作为一个批评家,利奥·马克思提醒我们:“任何熟悉美国经典作家(我想到了柯柏、爱默生、梭罗、梅里维尔、惠特曼、以及马克·吐温)的人,都可能对我们近来所知道的被叫做生态学的事物产生过兴趣。”

不幸的是,这种文学上的遗产并不足以把我们从生态学的灾难中拯救出来。不管怎样,每个美国的技术工作者、工业家、农业家,或者在职官员们,这些在环境问题上采取宽宥态度,或者参与了毁灭环境的人们,起码都读过一点爱默生、梭罗、梅里维尔、惠特曼以及马克·吐温的著作。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还是露营爱好者、鸟的观察者,或者酷爱钓鱼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具备着对自然过程的个人认识,这种认识正是生态学希望能说明的。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又不为环境危机所动,显然,他们也不了解,梭罗的森林,马克·吐温的河流,以及梅里维尔的海洋现在都正在受着攻击。

污染空气的瘴气的上升使我们有了这种了解。例如,用利奥·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现今的环境危机从某一方面来说,是为这种诗人的思想(例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必要性)提供了一种精确的,具有事实根据的,可以计量的基础”。这大概就是阐明那种简单的结论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个已经从与自然界相联系的具有观察能力的人类中出现的结论,具有一种科学的事实和原则的生态学上的可靠基础。因此,这些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思想就成为修补由环境危机所加给自然的各种损坏的工具。

在瓦尔登湖周围的丛林里,或者在密西西比河畔,大部分需要了解的自然的资料,都可以从个人的经验中取得。但是,在核弹、烟尘、以及污水的世界里,要认识环境就需要求助于科学家。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视频】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 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字(单音词),在译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双音词)。如上例中,原文的“乃”对应译文的“于是”,“构”对应“修建”,“全”对应“保全”。等等。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人们常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或“拷贝”的同义词。不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作者和译者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角色,作者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译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利,他只能跟在作者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更没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 近些年来,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这对于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列举了翻译中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最高的七种情况,包括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暗喻、习语、谚语、双关语和新造词、特殊的语音联觉效果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原文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所做的出色而灵活的处理。请看例子: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22章,有这样一段近乎文字游戏的表达,幽默而不失词趣,可是,多年来成为了一个翻译难题,各路高手屡试不爽。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avid Copperfield,XXII) 这段文字其实是英语中的一种嵌字顺口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说的人一般要讲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头一个字母都要一样(如上述文字都是以字母E打头的单词),如果作不上来便要受罚。此类文字游戏的翻译通常对译者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文字上的特点在汉语里似乎是不可能再造的。且看以下两种译文: 译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转引自《英美名著翻译比较》,第271页) 翻译家董秋斯是以上译文的译者。 在这段译文中,英语和汉语夹杂。对于不懂英语的读者来说,那就构成了遗

生态学四大法则---翻译

Four Laws of Ecology生态学四法则 这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所教的很多容都是从地球上的整个生命之网的小环节上所得到的。生态学还没有明确发展为一种结构严密的、或者说是由物理学的规律检验过的简化了的概括原则。不过,仍然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这就是下面所要论述的。 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 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产生这个结论的某些论据已经讨论过了。它反映了生物圈中精密部联系网络的存在:在不同的生物组织中,在群落、种群和个体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环境之间。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多重的部相联的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着,单就这一个事实就有着某些令人惊异的结果。我们描述这种系统行为的能力由于控制论的发展而获得很大的帮助,这个控制论的发展甚至比生态学还要更年轻。我们把这个基本概念以及这个词本身,都归功于已故的诺伯特·维纳的创造性的思想。 “控制论”(cybernetics)是从希腊词“舵手”的意思中产生出来的,它涉及到掌握或控制一个系统的行动的各种过程的循环。舵手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着罗盘、船舵及船。如果船偏离了罗盘所指示的方向,这个变化就会在罗盘针的活动上显示出来。当舵手观察到这种变化,并分析了情况后,这个过程就决定了后来的结果:舵手转动船舵,船舵使船拐回原来的航向。这时,罗盘针也就转回到原来的已定的航向位置上,这个循环周期也就完成了。如果罗盘针只是稍稍偏离了,而舵手把舵又转得太远,船的过分摆动也会在罗盘上显示出来——它通过相反的活动来提醒舵手去纠正它的过火的行动。这样,这个周期的运转就使船的行进过程处在稳定的状态中。 按照一种非常相似的方式,稳定的控制论的各种关系也就构成为一种生态上的循环。例如,研究一下淡水的生态循环:鱼——有机排泻物——可致腐烂的细菌——无机物——藻类——鱼。假设由于一个异常的温暖的夏季天气,藻类得以迅速生长。它消耗了无机营养物,结果这个循环中的两个部分——藻和无机营养都超出了平衡,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时,生态循环的运转,就像船的运行一样,很快会将这种形势带回到平衡的状态,因为过多的藻类使鱼更容易获得食物,这就又减少了藻类的数量,而增加了鱼粪,最后则导致营养水平的不断增长,这时鱼粪就腐烂了。这样一来,藻类和营养物的水平又向它们原先平衡的位置上回转。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17886762.html,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作者:魏晓恬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相比,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存在大量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意象、补充故事情节等需要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以上翻译策略无不反映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文本语篇层面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理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聊斋志异》;卫礼贤 1引言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的一句谚语“Traduttore,traditor”——“翻译者即叛逆者”。 本文所谈及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有意识地采取某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达到的语言和内涵层面较源语文本“脱胎换骨”而富有创造性的现象。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需要而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 2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1899年,卫礼贤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但是在之后的20多年里,卫礼贤并没有成为一个狂热的宗教传播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汉学家,将中国古代经典引入德语界。1914年,卫 礼贤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Chinesische Volksm?rchen)(Wilhelm,1914),收录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包括《聊斋志异》故事15篇。此外,卫礼贤还翻译了《聊斋志异》中《辛十四娘》《瞳人语》等译文。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中的《聊斋志异》故事译文为文本,分析其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2.1省译 省译是指指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翻译原作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卫礼贤翻译的15篇《聊斋志异》故事篇目中,省译主要表现在省略翻译故事结尾“异史氏曰”部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精编新CET6段落翻译(汉译英)练习及答案

精编新CET6段落翻译(汉译英)练习题 每日一练,快速提高英语水平! 第1篇 练习时间:年月日耗时:分 污染已成为问题,因为在当今人口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工业化的世界上,人类正在污染他们居住的环境。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最大的错误是把发展和进步等同起来。现在人们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发展性”的产业,因为它们的副作用会破坏环境,破坏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导致对世界上有限的空气、水和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伴随着人口增长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对电、水和商品的更大需求必然造成有更多的废物要处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对生物及其环境的日益关注。许多人认为,人类没有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却只顾谋求私利,以致于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以后才充分认识到这种兵贵神速。 第2篇 练习时间:年月日耗时:分 人们对智力所指的有那些不同表现看法比较一致,而对这些表现如何进行解释和分类,意见就不那么一致了。但人们一般认为智力高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抓住要点,善于区分,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利用语言和数学符号。智力测试只能很粗地衡量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学校要求的东西的能力。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个性,社会适应力,耐力性,劳动技能,或艺术才能。人们不认为能做到这些,当初也不是为这些目的设计的。批评智力测试不能做到这一些,就如同批评温度计不能测风速一样。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像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能提供“有效的”或“公正的”比较。 第3篇 练习时间:年月日耗时:分 目前全国有39所大学开设地理学位课程,但我从未看到广告上有招聘地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好工作。或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怀疑他们将回到学校教另一批学生的地理,而这些学生将来又去教更多的学生的地理?现在只有10所大学开设航天工程学位课程,考虑到飞机制造业一直在裁员的速度,还是这样做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医生,全国的医院急诊室不得不纷纷关门。为什么?因为大学的医学院只能为申请攻读学位的一半人提供名额。对我说,来,时机已经成熟,就业部和教育部应当和名大学携手起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使之更珍惜地使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刻苦勤奋精神。而现在这些人才和努力都浪费在无人感兴趣的文凭和学位上。 第4篇 练习时间:年月日耗时:分 在竞争的法则下,上万人的雇主不得不实行一些最严厉的节约措施,其中节约给工人报酬的那部分占很大一部分。社会为这个法则付出的代价如同为低廉的舒适条件和奢侈品付出的代价一样是巨大的。但带来的好处超过了代价,因为正是这个法则,我们才有了了不起的物质进步,其结果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不管这个法则是好是坏,我们无法回避,对任何建议替代它的新东西,其作用我们是不敢肯定的,虽然这个法则有时对个人来说可能很残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摘要]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韵、意完好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标签:古诗翻译;创造性;译者 [一、概论 在古诗翻译中,关于译者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那就是译诗与原诗的创优似竞赛论。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作者。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二、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达到与意境的和谐 译文是原文的代替物,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文的意思、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创造出译文。诗歌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或内涵,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把诗歌原文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充分发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美的因素。明朝的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陈伟,1997)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特征。根据语境的需要还需进行必要的增减词,进行整体的变通。如: 刘方平的《月野》中有: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Winter Bynner的译文为: When the moon has colored half the house, 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sertting,

环境生态学-外文资料翻译

环境生态学(外文资料及翻译) "Environmental ecology, mainly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y international wide public concer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blem",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ircular economy", "human survival way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risis",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y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ulture and living safety", "global warming the earth's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zone depletion of earth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influence", "acid rain on the earth's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influence", "urbanization on cit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limate effect", "desert-oasis ecosystem water heat transfer and the intera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he 21 st century, the human face of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clearly recognized that must walk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all.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 谈到翻译,同学们常提的问题是“翻译有哪些标准?”其实,最常见的翻译标准就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标准。 自严复提出翻译中的三件难事“信”、“达”、“雅”起,“信”、“达”、“雅”就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标准。什么是“信”、“达”和“雅”呢? 1 “信”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呢?下面我们介绍看懂原文的三个原则。 (1) 读取实义信息 这条原则的意思是,学生要从原句中尽可能多地摘出表达实际内容的信息。具体地讲,就是读取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义词。拥有了这些信息,原句大意就基本明白了。 【例】Symposium talks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overfishing to physical a 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译文】座谈会的话题涉及面会很广泛,包括过度捕捞鱼类问题以及影响不同物种数量的自然知环境因素等问题。 【分析】cover是关键动词,即谓语,译作“涉及”;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出“overfishing”和“species”等名词的意思。 (2)参考上下文 翻译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整段文章中。句子中很可能包含一些代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代词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因此,参考前文是十分必要的。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代词it, they, them, this,that, these,those,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是很多的。 (3)难句自主补遗 在翻译中,为了拔高,出题人经常设计一些难懂的句子。有些句子甚至违背英语的语法原则。因此,同学们在把握了句子的大意,基本翻译成中文后,应该抛开英文原句,按照中文的逻辑,添入一些欠缺的内容,以使句子完整。 2 “达” 在做到了“信”这一步之后,更高的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达”。 “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不通顺,问题往往出在语言逻辑转换上。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结构和中文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举例来说,一个单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可以导致句子意思大相径庭。 3 “雅”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生态学翻译

生态学翻译 第三章水生生命 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给与我们地球的名字显示了与文化的高度一致。那些名字,无论是用英文,拉丁文,希腊语,或者汉语,都是指陆地或土壤,揭示了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坚持以陆地为中心的观点。夏威夷人,地球上被分离的玻里尼西亚居民,把地球叫做ka honua,这是对陆地层次或者泥土路堤的一种暗示。这种以陆地为中心的普遍观点可以解释对地球的描述如此准确的部分原因。这种意象通过把我们的地球描述成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或者是大部分由水覆盖而非陆地覆盖的地球来挑战我们的位置感。 生命起源于水体,但从我们的观点来看,作为地球的起源,水生领域仍然是由不熟悉的规则控制的一个不相容的环境。在水生环境中,生命通常是最丰富的,但那里的条件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利的:持续寒冷,被海浪打湿的海岸,在深冬常有猛烈地山体冲刷,在阴郁的水体中小河流汇集流入大海。这一章的目标是进一步熟悉这片领域,我们将看到水生环境和它的生物并获得对水生生命的整体感知,以便为生态学的更加具体的学习做准备。 3.1水循环 水循环改变水库中的水,地球表面大约有71%的水资源覆盖。这些水被不平衡的分配于不同的水环境中,如湖泊河流和海洋,其中大部分是海水。海洋包括生物圈中约97%的水,并且两极冰盖和冰川占了额外的2%,不到1%的水是淡水,淡水包含河水湖泊水和不断变化流动的地下水。地球上的这种形式确实正如古代的柯勒律治的船员所看到的那样:水,到处

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是能喝的。 然而,生物圈的水体分布并不是静态的。图3.2概括了水循环的动态学变化。不同的水环境,比如湖泊.河流和海洋加之大气.冰甚至有机体都可以被认为是水循环内的水库,因为那些地方的水都被储存了一段时间。 在水循环中,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每个水库。它们或者通过冰雹或地表或地下水流动进入水库,它们的存在要么蒸发要么流动。太阳能通过驱动风和主要来自海洋表面的蒸发的水来促进水循环。水蒸气从海洋表面上升并逐渐冷却凝结形成云,再通过地球上太阳驱动的风的吹动最终形成雨或雪,他们大部分又回到海洋,但陆地水就有了不同的去向。有的直接蒸发重新进入大气,有的被地球上的生物体利用,有的通过土壤渗透作用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湖泊池塘或河流,但它们最终都又回到了大海。 但水库也需要被更新。因为水库的范围变化率不同,它们经常在以不同的速率变化,大气中的水大约每9天更新一次,河流水最快也要12到20天,湖泊水的更新时间更长,它依据湖泊的深度面积和排水率变化在数天到数世纪不等。但最让人吃惊的是最大水库,海洋的更新时间。正如现代人看到的那样,他的更新时间只有3100年,海洋的总水量大约在1.3亿立方米左右。而它在过去的10万年中已经更新了30多次。 3.2水环境的自然历史 水环境的生物与诸如光照温度和水体运动等物理因素的变化和诸如盐度氧气等化学因素的变化一致。我们对水环境自然历史的讨论以海洋的自然历史为起始,因为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水环境。我们继而来探讨对海洋沿岸的环境的发现,它包括海藻带和珊瑚带,潮间带和盐类沼泽。接着我们探究河流,它们是在陆生和水生环境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我们考虑湖泊,它是一种内陆水环境,在许多方法上与我们开始的海洋历史相似。 海洋 海洋是可以感知的蓝色大海,你几乎能够体验的一种感觉。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作为能够唤起任何与这样地方亲近的感觉的唯一地球生物群系,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如纳米布沙漠,那里广阔的沙丘被称之为沙海。但球环境与水环境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广阔的大海上,一切都是蓝的。蓝色的海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与蓝色的天空相映。 对陆生生物的体验还不能使我们对来自深海的生物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我们梦想去了解未知的另类,如巨大奇异的骨骼。我们常常通过科学虚构的文学和电影去炫耀,这些不为人知的生物,一些超乎我们的想象,它们常生活在大陆之外的深深的蓝色世界。图3.4显示了在深海发现的物种之一,即一个雌性深海华脐雨和它的雄性同伴。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总的来说从三个方面去强化把握。我们可以把它们 归结为“一条原则,两点意识,三个要求”。 一条原则。即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 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 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两点意识。即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①语境意识。主要是根据语境灵 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即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 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 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②分点意识。主要指每 一个知识点往往是1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 字落实,对号入座。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即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知识点。 句子的知识点又可以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去落实。 ①“字”一般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②“词”一般包括:固定短语、古今异义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③“句”一般包括:固定句式、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主要指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三个要求。即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 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 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 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 再现。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 意境风貌。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 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译者的任务,就是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 意的更改和延伸。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因此翻译 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 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一)词义的延伸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 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如以下的情况: 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 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但是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如compromising position 一类的表达,使译者不得不费一点思量了。将其译成“妥协的地位”,或者“损害人的地位”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翻译即便不使人误解,也常语焉不详。其实compromising 在现代英语中做形容词用,常表示人“处于或暴露在某种瓜田李下或不名誉的境况之中。”据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大胆进行词义引伸。 二)语义的引申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冲突,需要译者绞尽脑汁。译文要做到准确流畅, 可读性强,就要译者进行不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意思上的调整。具体如下:

生态学PPT名词解释填空答案

山东大学生态学(群落部分)ppt课后练习答案 一、群落的组成 1.翻译并解释 ⑴.Community 生物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⑵.Vegetation 植被: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和。 ⑶.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⑷.abundance 多度:样方中某种植物个体的多少程度的一种估测指标。 ⑸.dominance 优势度:通常是种的盖度,多度,频度,高度等特征的综合,表示种在群落内的地位与作 用。 ⑹.important value 重要值:IV =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⑺.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⑻.species richness 种的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⑼.species evenness 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 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2.填空 ⑴.群落的三要素是(外貌、种类组成、群落结构) ⑵.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⑶.物种多样性具两种涵义(种的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3.阅读 第21章群落结构 二、群落结构 1.翻译并解释 ⑴.life form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综合适应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活型。 ⑵.life form spectrum 生活型谱:生长在同一地区的所有植物中各生活型的数量比例(百分数表 示)。 ⑶.leaf area index 叶面积指数(LAI):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之比值。 ⑷.Synusia 层片:是指由属于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组成的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 ⑸.mosaicism 镶嵌性:二个以上的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使群落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称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⑹.physiognomy 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决定于群落 的优势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⑺.seasonal aspect 季相:季节性的外貌变化。 ⑻.ecotone 群落交错区: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 的过渡区域。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 【摘要】“翻译即是叛逆”是意大利人的一句谚语,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传统翻译忠实标准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得益彰。本文将从现有材料入手,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分别阐述“创造性叛逆”与“忠实”,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忠实;深度忠实 一、引言 聆听了许鲁之老师的西方议论第十三讲《误读、创造性叛逆》,多有空谷足音之感,改变了我对翻译标准的一些浅薄认识。印象中,忠实一直是古今中外译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国内的“信达雅”标准、“神似”、“化境”之说,国外的“翻译三原则”、“动态对等”都要求译作要忠实于原作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不增加什么,不减少什么,不改变什么。本人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一直严格地遵循着忠实原则,即使遇到一些语言形式之外的诸如政治,文化,历史等无法忠实的现象,也因为摆脱不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的束缚以及没有更先进的理论支撑,所以一筹莫展。学习完《误读、创造性叛逆》一课之后,顿感豁然开朗,仿佛为自己的翻译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性叛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和忠实之间到底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力图结合课堂所学来一探究竟。 二、创造性叛逆 本讲中创造性叛逆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而误读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于1961年在其著作>中首度提出的。艾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谢天振(2000)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并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谢天振还建议将创造性叛逆更改为创造性背离,因为叛逆在中国很容易让人想到叛臣逆子;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 创造性叛逆与”误读”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误读可分为无意识误读与有意识误读两种类型。无意识误读指的是由于接受主体的个人素养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导致解读文本时对具体概念内容等的错误阅读。这时很难说它是创造性的。如,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在翻译中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责子》时,由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误读了

快乐人生之二十个法则(英文加翻译)

1. Compliment three people every day. 每天赞美三个人。 2. Watch a sunrise. 看日出。 3. Be the first to say "Hello." 先向别人打招呼。 4. Live beneath your means. 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5. Treat everyone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 像自己希望得到的一样善待他人。 6. Never give up on anybody; miracles happen. 不要放弃任何人,奇迹总会发生。 7. Remember someone's name. 记住每个人的名字。 8. Pray not for things, but for wisdom and courage. 不要祈求得到什么东西,但可以祈求智慧和勇气。 9. Be tough-minded, but tender hearted. 意志要坚强,但心地要善良。

10. Be kinder than you have to be. 仁慈,再仁慈一点。 11. Don't forget that a person's greatest emotional need is to feel appreciated. 不要忘记一个人最伟大的情感需要是得到别人的欣赏。 12. Keep your promises. 履行自己的诺言。 13. Show cheerfulness even when you don't feel it. 即使没有快乐的感觉,也要努力表现出来。 14. Remember that overnight success usually takes 15 years. 切记所谓的一夜成名通常需要付出15年的努力。 15. Leave everything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16. Remember that winners do what losers don't want to do. 切记胜利者通常会做失败者不想做的事情。 17. When you arrive at your job in the morning, let the first thing you say brighten everyone's day. 早上到办公室时,先说一件能让每个人在一天中感到愉快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