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国的福利制度分析

德国的福利制度分析

德国的福利制度分析
德国的福利制度分析

德国的福利制度分析

德国、新加坡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作者/记者:站长整理 | 来源:网络 | 收藏 | 打印 | 2007-3-9 19:26:41 [ 498 ]

一、三种不同的保障模式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赡养、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其中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事故保险和医疗保险被誉为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大支柱。社会保障依据雇员收入状况实行义务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其中义务保险占主要地位,收入未达到一定标准的雇员必须参加义务保险。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义务保险和由第三者(包括政府在内)提供资助或补贴作为雉保险金来源的基础上的,实行的是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模式。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典型的个人积累模式,强调自强制储蓄。根据法律规定,第一位有工资或薪金收入的人都必须参加该制度,个人公积金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所有权归个人所有,退休之后,按月发放。

美国实行自由保险式的社会保障模式,国家给公民是否投保及投保种类方面的自由选择权。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范围很广,但保障的程度很低。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看,雇主和雇员负担了主要部分,但国家给伤残、年老和医疗保险提供津贴,而随着人口老龄化,政府提供的津贴也不断膨胀。美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介于德和新加坡之间,是混合制的,以现收现付为主,辅之以资本积累增值的结合。国家强调职工必须在就业期间交纳保险税,专款用于退休的福利,使收大于支,以德国的做法更能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各自的利弊分析

德国这种完善的高福利制度其优点是明显的。比如,它全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价值,即突出社会公平,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济功能。但近来其统收统支的统筹模式则日陷入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等内巨额福利预算项目大多数面向中产阶层,违背了“由富人向穷人”进行财富再分配的初衷;二是社会福利开支的猛增,造成了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使政府不得不举债来维持“福利国家”的现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三是高福利导致的高税收,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基础。

新加坡的个人帐户储存基金制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讲究效率。个人享受的保障待遇来源于个人帐户的储蓄金额;二是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三是强制自我积累机制不仅未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通过积累起来的巨额公积金,为国家增加了大量建设资金,开成了高储蓄——高积累——高增长——高就业——高积累的良性循环,避免了德国所面临的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支付危机。但是,中央公积金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其互济功能较弱。

美国综合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集中了上述两种制度的优点,比之德国更好地体现了效率原则,更为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比之新加坡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互济的精神,但人口老龄化也同样困扰着美国,由于国家为医疗、养老提供巨额津贴,以致财政不堪重负。

三、对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启示

一是完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上述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者是建立在国家立法基础上的,具有社会保障的制度化、社会化的特征。我国要在总结现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层次相适应。德、美两

国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过分增长,势必会影响国家积累基金的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通货膨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年可分配的国民收入的有限。如果社会保障规模过大,势必降低积累率和储蓄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的承受能力,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模式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三是坚持以个人储蓄模式为主的原则。鉴于我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以个人负担为主的原则。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经验教训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变化,困境,改革的长期历史演变过程.其次,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使得它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最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国别特色,这种国别特色既与各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也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时,既要研究现状,也要研究发展演变,还要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更要研究国别特色及其成因.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国别特色,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更加系统,具体的借鉴.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研究,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的基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才达到现在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所有方面,包括制度构成,基本原则,国别特色,制度模式,思想理论,保障观念,面临问题以及改革道路等,都与这种制度本身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联系,都可以从对这种制度的发展演变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中找到答案.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目的和学术意义,我们组织国内外长期从事西方国家社会保

障制度研究的学者,在对主要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这套"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比较偏重于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研究,缺乏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第二,比较偏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缺乏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研究.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这种制度的长期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社会保障

制度也不只是经济学问题,它涉及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也必然涉及许多学科,是一项综合性跨学科研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以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为主要研究内容,综合利用社会保障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进程,分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系统总结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经验与教训.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选择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英国和瑞典都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德国和美国都是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每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两个代表性国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点,也有利于对同一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对比;既有利于发现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国家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

也有利于发现同一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国家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反映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别特色.日本不仅是一个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独特性的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与我国具有许多相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亚洲国家,研究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作为多位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中的每本著作都

将体现各自的不同风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该丛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则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背景与影响,它系统研究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和改革的整体进程;深刻揭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及其背景;系统阐述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内容构成,制度模式,理论观念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改革的不同道路及其原因;客观评价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效果与作用,经验与教训;系统总结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所具有的借

鉴与启示.

经过多方近三年的共同努力,"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今天终于可以和读

者见面了.这首先要感谢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对本课题给予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老实说,有关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研究,并不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中的时髦课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能将本丛书列入出版计划,不仅是对丛书各位作者的极大鼓励,也是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础研究工作的热情支持.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的出版还得益于我国社会保障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也给了我们进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研究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为本丛书进行有关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此,我也代表丛书各位作者向支持和关心本丛书的各位学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当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丛书"的写作和出版,直接得益于各位作者的艰苦努力和通力合作.大家素不相识,为了一种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不仅走在了一起,而且互相鼓励,密切合作,期间发生的许多趣事将与我们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一同写进各自的人生篇章.在此,我也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紧密合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大

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从1949

到1957年;

二、发展阶段,从1957

到1966年;

三、停滞阶段,从1966

年到1976年;

四、改革阶段;1978年以后。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正在深入,可以预见,随着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将由过去的隐性支出转变为显性支出,反映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就是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性支出的迅速上升。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

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个物质条件的变

化,

二是社会条件的变

化。

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的过程,意味着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在经历了长时间发展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7-11-10 07:38

提问者: sslifeww - 试用期一级其他回答共 1 条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它既有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民主党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中带来的老问题,又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共和党政府收缩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中造成的新问题。

一般地说,1935年8月14日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础。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的1/4世纪是罗斯福福利保障政策的继续和完善时期,由尼克松政府到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政府的1/4世纪则是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调整时期。70年代以来的调整,体现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大雷同的政策模式,它虽然承继了新政加强联邦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要纠正新政以来的政策弊端,并在新的条件下,强调发挥州和地方作用,限制联邦政府在福利等方面干预过度的思想。克林顿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惠顾被遗忘的下层,而是如何在安抚中产阶层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好下层,是在保障安全阀作用下解决费用过多、管得过宽、效力不大的问题。

克林顿政府时期在夹缝中求改革,试图缓和美国医疗利益集团的垄断、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手段现代化导致的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推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然而未能如愿;不过在改革家庭福利保障上好不容易通过了限制领取联邦福利金的福利改革议案。它结束了自1935年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的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对穷人的食品券补助作了明确限制,规定有工作能力而又不抚养孩子的人在三年之内只能领到的食品券补助;对新移民在头五年内不能领取食品券,也不能领取残疾补助。

由于历届美国政府推行各有特色的社会保障政策中的问题的交错和累积,出现了90年代以来更加积重难返的困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日益凸现的三大危机上: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加重了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带来寅吃卯粮的财源危机;二是社会福利的某些不当保障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维系危机;三是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导致社会福利老年退休金保障的支付危机。

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来计算,美国1990年占12.3,,2025年预计占20.7,。2000年美国20-64岁成年人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约是4.5比1,而预测到2025年有可能达3:1,这样造成纳税人减少而受惠人增多,不仅催促增加保险税,而且也亮起了财源保障的红灯。老龄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赡养老人费用的增加和劳动适龄部分人口物质负担的加重,更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广泛影响。劳动力人口的高龄化, 导致流动性的相对削弱、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和劳动效率适应力的相对降低,尤其是接受新技术能力的降低,增加了失业危险。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导致储蓄能力的降低。一般老人的生活习俗、家庭嗜好偏于保守,消费结构相对稳定,也将导致多样化消费需要的减少,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急剧增加,对决策者来说无

疑是一项严重挑战,何况老龄利益集团对于谁当选总统和新政府制定什么的老龄政策比以往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政府已经通过的法律逐步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2002年66岁为法定退休年龄,2008年时67岁为法定退休年龄。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社会保障开支危机的基本态势。根据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近8000万人,是美国收入最高、也是对社会保障开支贡献最大的人群。随着这些“婴儿潮”人群人群即将加入陆续“白发潮”大军,开始大量退休,势必大幅度减少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大幅度增加福利支出。按照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现收现付”制。雇主和员工各支付6.2%(员工工资)社保税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残疾金和遗属遗孤抚恤金,统称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制度(OASDI),到2018年,这部分社保金将入不敷出,到2040年代将会完全枯竭,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将导致社会保障体制的崩溃。不仅如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增加的社会保障开支已经成为美国公司的一项巨大负担,它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影响了企业创造新就业的机会。

小布什政府在第一任期致力于国际国内反恐,对于改革福利困境,并无重大改善举措,从而在第二任期解决社会保障困境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增加税收弥补社会保险资金的不足必然遭到现职雇员的反对,而要减少养老金开支,势必引起退休人员的强烈不满。解决好社会保障开支问题是美国社会保障机制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小布什总统自去年大选获胜连任以来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大幅度改革美国的社会保障,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缓解社会保障开支问题上,这样不仅避免和前几任美国总统社会保障政策的雷同,又凸显对于社会保障改革关键问题的重视,意欲做出“政绩”将在美国改革社会福利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富有冒险精神和好大喜功举措的小布什总统多次表示将以更加“市场化”的眼光来改革美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张社会保障受益人用公司和个人所缴纳的部

分社保税建立个人投资账户,投资证券市场,自负盈亏。对退休人员现行的社会福利不做担保,逐步减少政府对养老退休金的负担,更多地由私人承担。这种政策实际上继承了里根的藏富于民,以增加和扩大私人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张。布什政府期望将提出的改革方案在今年年夏季前投票表决成为正式法律,把雇员交纳的2%的社保税转移到个人控制的“个人投资基金账户”。原来交纳的其余4.2%和雇主负担的那部分社保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沈建张汉威 一、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2007年,德国的人均GDP为4.63万美元。社会福利支出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5%,占GDP总额的1/3。养老金支出占整个社会福利支出的50%。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联邦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最早制定的《工人疾病保险法》距今已有125年的历史。以后又陆续不断补充完善创新了相关法律法规,1884年实行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养老金保险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赡养、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在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完备成熟、执行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障是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依靠“法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来实现。 法定养老保险是联邦政府的一种强制险。每一个雇员、企业、团体必须在法律规定下定期投保。投保项目包括:(1)退休金。(2)丧失劳动能力。(3)死亡。目前的缴费比例为雇员工资的19.9%(税前),雇主和雇员各负担50%。而当雇员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则由雇主单独缴付。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能获得占当年总支出20%的国家补贴。它采取“转移分摊原则”来进行收缴和支付,即在职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退休雇员的养老金。领取数额是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计算,最高限额为退休时工资的75%。目前,退休雇员领取的法定养老金占工资比例平均为53%。 补充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均属于自愿性质的养老保险,后者主要适用于自由职业和手工业者,且都能获得国家补贴和制度上的保障。如德国政府规定,开办企业养老保险的雇主,有义务向担保机构养老保险基金会投保,以防止一旦企业破产,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落空。目前,德国企业养老保险对劳动力的覆盖率已达到65%,补充养老保险占养老金支出的15%,成为养老保障制度中重要的补充部分。 德国养老保障制度还有另一大特色。除了从资金来源、支出分配上确立一套较为完整严密、具有前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外,德国政府还从人文关怀、社会关爱、康残互助、全员护理的视角和现实需要出发,切实采取措施,认真着手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日益突出的“人力需求”矛盾。 首先,从个人消费支出上预留空间。从1995年开始,德国根据社会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险种——护理保险。每月交纳的护理保险费为雇员工资的1.7%,由雇主和雇员各缴50%,并规定凡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必须同时参加护理保险。目前,德国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人口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德国法律规定,凡雇员加入法定医疗保险,其赡养人口则也视为同时加入。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几乎可以覆盖全社会的人群,有效地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在未来步入老龄阶段或遭遇病残时购买护理服务的经济负担,切实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和病残者应该享有的基本护理权利,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 其次,适时推出一项叫做“储存个人服务时间”的制度。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可利用公休或节假日义务到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复中心提供各种护理服务,不拿报酬,但服务时间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德国人的福利待遇

德国的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之一,其国民享受的社会保障足可傲视全球。例如,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禁止节假日休息日上班、只能加工资不能减工资... ...作为苦苦挣扎在底层的九哥,对此第一反应是:这是神马福利?!第二反应是:这该令多少中国人躲在角落里黯然落泪? 1、禁止节假日休息日上班 第一是改善受福利者的地位,首先,在劳动保护政策方面,国家法律严格规定,禁止招收童工,禁止让18岁以下的青年工人上夜班,禁止休息日和节假日上班,禁止让孕妇在产前六周,产后八周上班,除每周休息两天以外,每个工人每年享受六周带薪休假。 德国人严格遵循节假日不上班的规定,到了礼拜天,连商店都关门了,商店的服务员说,我是人,我也要休息,要尊重我的人权。 2、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 德国人现在要的不是更多的收入,而是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德国现在的情况是,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数是这么算的:双休日102天,再加40多天的带薪假,还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再休20多天。 在德国,一旦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则由政府先支付给员工。企业欠员工多少钱,政府就给职工多少钱,先让职工回家,接下来的事就变成了政府最后一次工资,和违法企业之间的事。德国政府先出动警察局、检察院介入欠薪事件。 3、企业欠薪政府先还 4、德国劳动局为工人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德国还成立了由工会、雇主协会和国家公务员代表各占1/3的各级劳动局,负责向工人介绍劳动岗位,提供职业咨询,促进职工教育,组织进修和改行培训,在改行培训期间,劳动局要为进修和改行培训的工人提供无息无偿的补助、信贷、生活费。一句话,德国的劳动局不是一个只收钱不干活的摆设,而是真正为职工服务的组织。 5、夫妻分居也有补助 假如夫妻不在一个城市里面工作,丈夫为了去另一个城市读进修学校而跟妻子分居,如此国家要给钱的。另外,工人回家探亲,路费由劳动局支付。假如工人不想两地分居,要妻子搬过来,全家都搬过来,那么,行李搬运的费用也由劳动局支付。 6、工资只加不减 在德国,工人工资的变动只能做出有利于工人的决定,即只能加工资,不能减工资,即使企业倒台了都不能减。假如企业真的破产,那么最后一次工资就由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

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西欧国家为社会

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首先, 财政方面的后果。三十多年来, 社会福利已经形成一项难以压缩的巨领开支, 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致使许多国家靠借债来维持社会福利。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增长过快, 必然扩大财政开支, 国债急增, 通货膨胀加剧.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政洽和社会的影响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它已是整个国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影响。第二, 经济方面的后果。社会福利费用的膨胀, 削弱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福利开支构成了政府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的政府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它证明巨大的福利开支同工业和经济发展争夺着资金。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高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增加和增值税的扩大。在这种高额累进税制下, 瑞典等国的人才外流, 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维持高福利, 增值税也得相应扩大。第三, 社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德国福利住房与住房补贴

德国福利住房与住房补贴 日期:2013-03-23 (易贤网)福利住房是由国家出资为多子女家庭、残疾人、老年人和低收入的公民建造的。由于福利公寓楼是公共建筑公司从国家取得优惠贷款建成的,因此,它必须承担房租优惠的义务。 在德国,无力支付自由住房市场上高房租的低收入者多住在房租优惠的福利住房中。在德国西部有16%的租用住宅是福利住房。同时,联邦政府为改善德国东部居民的住房条件,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拨巨款在此建造福利住宅,其中,1994年拨款约10亿马克。此后几年,联邦政府不断增加投资建立福利住宅,以缓解西部人口密集地区和东部住房状况。 在德国,大学生公寓也是在得到国家巨额补贴下建造的。大学生公寓楼的条件很令大学生们满意,一间10一12平方米的单间,内有洗脸池、衣柜、书桌、书架、床和被褥及一两把椅子。公寓楼中有24小时供热水的淋浴室,公共厨房中有电炉、烤箱、冰箱、碗橱及餐桌等,楼下地下室是洗衣房,投币大滚筒洗衣机随时供学生洗衣之用。每个住户都有自己各自的信箱,公寓俱乐部为读书疲倦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娱乐的场所。这样一间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的房租每月在200马克以下,只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因此,学生公寓是德国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首选的住所,只可惜僧多粥少,仅有1/10的学生有此运气。大部分学生在求学的同时,还要为寻找一处适合自己的避风港而四处奔波。 德国长期实行以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德国政府始终把房地产业看作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过多地强调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1、德国房价合理,房价收入比偏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房价,在全球“独善其身”。1970-2015年,德国新建住房名义价格指数增加90%,扣除通胀的实际价格下跌11.3%,实际房价收入比下跌62%。十次危机九次地产,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各国普遍受诱惑刺激房地产泡沫,而泡沫崩溃又带来沉重代价,唯有德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和危机。 2、德国长期实行以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德国政府始终把房地产业看作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过多地强调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政府重视发展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化工等产业,成就“德国制造”。德国的《住房建设法》、《住房补助金法》、《住房租赁法》和《私人住房补助金法》分别为社会保障住房供给、中低收入房租补贴、租赁市场规范和私有住房提供了法律框架,被称为德国住房政策的“四大支柱”。 3、充足稳定的住房供给,规范发达的租赁市场,住房拥有率低、租房比例高。经过战后重建,到1978年,平均每户家庭有1.21套住房,长期的住房紧张问题得到缓解。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廉价住房建设,同时支持建设福利性公共住房建设,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收入、房租给予居民房租补贴,确保每个家庭有足够的租房支付能力,86%的德国人可以享受不同额度的租房补贴。保护承租者的租赁市场,《租房法》规定房租涨幅不能超过合理租金的20%,否则房东就构成违法行为,房客可以向法庭起诉;如果超过50%,就构成犯罪。住房拥有率较低,租房比例较高,德国的住房拥有率平均一直在40%多,有一半多的家庭均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 4、合理稳定的住房投资回报率,严厉遏制投机性需求和开发商暴利行为。德国住房市场具有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长期稳定在4%-5%之间。德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严厉遏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和开发商获取暴利行为的政策。在住房交易中,若未满10年出售,需缴纳25%的资本利得税。如果开发商制定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的20%,购房者就可以向法庭起诉。如果超过50%,就定性为“获取暴利”,开发商将面临高额罚款和最高三年徒刑的严厉惩罚。 5、德国的城市体系是多核心且均衡发展。据2006年德国官方数据显示,德国有11个城市群,人口占比71.98%,GDP占比73.14%。德国城市可以均衡化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不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9132157.html,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作者:方虹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4期 【摘要】西方福利国家很难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福利国家的区域经济自身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统一强加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西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化的阶级体系,福利国家基本上是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一种平衡”。由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本的流动性使这一平衡被打破了。 【关键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中图分类号】F817 【文献标识码】A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四种类型 慈善、救助等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源远流长。进入 20 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的措施被提出。1948年7月, 英国首先宣布成为“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自福利国家出现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执政党本身的性质差异,会导致政府在选择福利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自由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英国,此种类型国家福利依赖三个重要支柱,分别是弱化国家的作用、劳动市场参与方面的风险个人化而非社会化、以市场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它主要强调提供社会福利与医疗保健服务。第二类,社会民主福利型,代表国家是北欧各国,这种福利体制接受国家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延伸角色,并将风险社会化,同时提供高水平的福利补助和再分配措施,通过高额征税为民众提供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在内的众多服务。第三类,保守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中欧各国,它们在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基础上筹集资金,在很多方面提供数额颇多的福利金。第四类,家庭式福利体制,代表国家是南欧各国,其所实行的福利制度与中欧各国较为相似,但是提供福利的范围较为狭窄,救济水平也较低。 研究表明,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制度,功能包括:一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了制度性的储蓄渠道,即在年轻时的工作阶段,作为福利体系的贡献者,而当年老退休时,则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提供的养老安排。二是福利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经济资源的再分配。一个典型例子便是税收系统,让穷人少缴税、富人多缴税。三是福利体系对个人及社会能力的投资,政府通过福利体系投资于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领域,包括育儿服务、从小学到大学的公立教育、失业再培训等。通过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政府给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福利制度对各国政府的合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了各国政府的职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_以德国为例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 以德国为例 冯英华 戴启秀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国家职能的影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衰弱理论指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职能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安全、货币、福利三方面。本文以主权国家的福利职能为切入点,以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受的挑战为例,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冲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职能 福利制度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5)03006672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虽然学者们对其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技术、金融、贸易全球化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见证了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市场力量支配着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方面,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之一,资本全球化更意味着资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面对日益强大的全球市场,国家的职能似乎日益弱化,国家销蚀之声四起。[1] 首先,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经济问题成为国内和国际诸多关系的焦点,经济利益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以至国家的政治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经济职能的一部分。[2]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跨国流动性的增强。参与全球化的目的是吸引资金的流入,而就国民经济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现实。面对这一现实,国家能做的只是保持预算平衡、放松经济管制、开放贸易和投资、维持货币稳定,而其他的决策则由资本本身完成,国家无法控制。也就是说,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履行其经济职能的能力在弱化。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国家经济权力的不断丧失。由于资本的跨国流动性不断增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行为的可能性在减小。表面上,利率和汇率仍然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状况加以控制,但如果某个国家擅自降低利率,资本就会立刻从该国流向那些可能提供高收益的国家。财政政策的自由度也明显减小,并很难成为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经常性手段。至于产业政策,它有悖于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往往被认为是妨碍市场竞争的,从而受到市场的反对。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行动中,它们不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2班学号:1030111024011 姓名:周蓓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从容上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即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欧洲福利制度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供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基本容;各国福利制度比较;利弊;启示 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前半叶,大多数西方把对贫困者进行的救济看成是对贫困者进行的一种施舍。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国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贫困问题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迫使西方不得不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原因。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围。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有了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 美国社会福利的利弊两重性和北欧高福利国家一样,美国也是一个社会福利较高的国家。除了中小学生上学免费和其它的一些公共福利,单是对所谓贫困家庭的生活救济,就很够意思了。其覆盖面之宽、金额数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服务之周到,让外来者为之一震。美国的社会福利具有利弊两重性,利为济困扶危,振济他人,弊在喂养懒汉。其特点如下:一是社会福利对象的涉及面宽广。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凡是符合救济条件的,均可获得及时救济。救济对象,包括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弱病残及儿童、失业人员、流浪者以及外来经济困难者和外来意外受伤者,等等。救济面含盖了各阶层人员及整个社会的全方位。有一位年纪稍大的中国女士,去美国西雅图探亲,因打扫卫生推垃圾桶碰伤下肢,当地社会福利救济组织知道后,便给予住院医疗经济补助,使其尽快治愈康复。足见其福利覆盖面之宽广。二是社会福利金额数量巨大。拿失业救济金来说,先是有媒体说,失业在家待业者,每人每年可领失业救济金2万2千美金。后来又有报道说,失业救济普遍提升,各个州标准不同,南方有的州发放可多达4万美金。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和大学助教(含某些讲师)薪金不过三、四万,而失业者所获竟与在岗劳动者报酬等同。三是福利金获得时间较长。待业者领取

救济金,一般是有时间限制的。领取时限,一季度、半年为一期不等。但有的待业者找个临时工干几天又失业了,回头照领不误。不过,这只是领取者中的少部分人。有一位华人女士的白人丈夫,在一次失业中领取救济金时,觉得很不光彩,决心要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后来真的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不再吃救济了。四是救济服务周到。当地失业救济组织,只要听说哪里出现生活困难者,就立即赶去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发放救济。纽约市曼哈顿、法拉盛等区的救济组织,长时间不辞辛劳募集救济金和救济粮,使领取者得以足数按时领到粮食劵。“当官不为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掌权为民谋福利,乃当今世界潮流趋势。美国政府为老百姓谋得社会福利,让老弱病残及儿童、失业人员、流浪者以及经济困难者得到救助,解决了别的国家难于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前所述,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也还存在某些弊端。高福利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人的惰性和依赖思想。国家给了他们救济,领取者却既不感激,也不汗颜。有的领取者甚至于理直气壮,挑三拣四,稍不合意,还对施恩者提出非难。纽约市曼哈顿、法拉盛等地的被救济者,年年领取免费粮食券和救济金,不劳而获,长年累月靠吃政府救济过日子,居然心安理得。有的甚至开着宝马车去领救济金和救济粮。所以,有人批评说,美国的福利政策和制度,是助长和喂养懒汉的政策和制度。长此以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在英国福利制度中,英国移民福利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 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 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 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 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 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 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 他福利。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英镑。 2)寡妇母亲津贴:要照顾至少一个小孩的寡妇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或者丈夫去时已怀有身孕的寡妇。津贴是要交税的。

论德国福利国家

论德国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差距 我想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这市场经济的实行还得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惨败,被分成两德。当时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模式是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即这种模式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说道福利,我想德国是西方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三分之二的失业救济。、德国在子女补助方面压实慷慨解囊,其出售阔绰的程度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为了减轻教育和培养子女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德政府颁布了《联邦子女补助金法》。每个有抚养义务者都可得到子女补贴,补贴从孩子出生发放到18岁,如上学和接受职业培训则发至27岁。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每个孩子还可得到24个月、每月数百欧元的抚养费。网上有人算了一下,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补贴等可达到2500欧元甚至更高,相当于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月纯收入。这样看来还不如不去工作等国家养活呢。 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找工作,易培养好吃懒做靠国家吃饭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工作的人跟没有工作的人月收入一样,那谁还乐意自己辛苦的工作啊,在家享受就好了。所以说高福利不利于提高人们积极性,其实间接也阻碍了社会发展。而且高福利的来源毕竟是高税收,本来上班族辛苦挣钱就不容易,还得交税养活不工作的人,这样久而久之难免社会不会发生动乱。 德国税收制度繁琐复杂,税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虽然从今年开始,德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6000多欧元提高到近8000欧元,最低税率由25.9%降为15%,最高税率从53%降到42%,但这仍然处于高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