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

选择:

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

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

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

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

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

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

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

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

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

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传播: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简答: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它的本质是什么?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也是本质)

二、传播与 COMMUNICATION的异同(精神内容的传布)

1同: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2.异: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communication 的含义比“传播”更为丰富。

三、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1信息和传播的关系既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四、大众传播的优缺点(网络除外)

优点:快-传播的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五、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

1周期:没规律有一定规律最有规律

2角色:传受机会均等不均等完全不均等

3 反馈:很容易比较困难很困难

4 信息:表达最不规范有所规范最为规范

六、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各类(人际组织大众)传播带来的变化

1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逐渐融合。

2 传受角色带来随时互换的革命性变化。

3 网络技术使传受双方双向瞬时交流。

4 网络语言迅速传播,被人们接受。

七、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1948年)1.谁-说啥-啥渠道-对谁-啥子效果

2.贡献:○1(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

播的结构和过程;○2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

研究领域;○3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

(“信息”与“讯息”被区别开来;○4增加了

“媒介”和“效果”。

R.布雷多克为5W模式添加了情境(Where)和

动机(Why)这两个环节,被称作“7W模式”。

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1949年)

1.增加了信号、多了噪音环节。

2.评价:○1申农和韦弗引入了噪音概念,表明

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信息

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障碍

因素(周围环境)的干扰。○2没从根本上克服

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

传播过程的制约。

八、控制论模式。(20世纪50年代)

1、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

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

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1容易使人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

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

○2容易引起误解,为了纠正这一缺陷,他提出

了一个“螺旋形上升”模式。

○3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

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2、模式:

(一)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1970)

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入突出了

“反馈”机能,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二)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概念

(三)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

把上面两个模式综合起来了

(四)丹斯“螺旋形上升”模式

九、社会系统模式 (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

社会系统模式主要包括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

式及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两种。对各

种模式,采取兼容并包、批评吸收的态度。

十、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

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不同之处:

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

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

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

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

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

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十一、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1、传播的负功能:拉斯韦尔与默顿认为传播有

三大功能:(1)授予地位功能:正功能(2)促

进社会规范的实施(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

功能)

2、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

十一、“两个环境”理论。(传播的负面功能、

李普曼)

1.现实环境(直接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

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

虚拟环境(间接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

世界。

2.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主要是大众媒介造成)

十二、“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

1.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

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社会学者的默顿提出一个“自我达成的预言”

的论点,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

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2.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传播的正功能和负

功能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这就提示我们:一

方面,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另一方

面,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选择

1.传播学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

初具规模。

2.威尔伯·施拉姆194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

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迁移到伊利

诺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这是第

一个被冠以“传播”的名称,并授予学位的学

术单位。

3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19世纪的

进化论(达尔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马

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影响了传播学。

4.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5法国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6法国塔尔德的模仿理论,1890年,出版《模

仿的规则》提出模仿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生活

现象都是由发明和模仿两个因素作用而成,人

类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

的循环过程。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

产生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也是

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7德国西梅尔的网络理论。

8西梅尔与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

9西梅尔《陌生人》提出“社会距离”“边缘人”;

在《团体分支机构之网》提出“网络理论”。

10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到20世纪30

年代趋于成熟。[美]布莱尔。

12以战争宣传为研究的突破口,对媒介的宣传

方法和宣传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拉扎斯菲尔

德的大众传播效果;拉斯韦尔的战时宣传分析;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研究;霍夫兰的劝服研究。

13二战后,美国建成了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

业。

14 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课程,25%的新闻学课程,

75%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组成。

15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创始人是施拉姆。

16作为传播学的先驱,杜威、库利、帕克、米

德四人等为传播学界熟知。杜威为传播学的建

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库利发展了“首

属团体”和“镜中自我”两个概念;帕克开创

了大众传播研究;米德首创了符号互动论。

17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著称的批判学

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综合。

18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的代表

人物。

19批判学派中包含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

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20中国传播学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

(1956-1978)兴起阶段(1978-1982)发展阶段

(1982-1997)确立阶段(1997-2007)

21自1982年,开展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

中央电视台每隔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观众调查。

截止2012年,已经进行了6次。

22西方传播学划分分支学科的依据有3个:按

照个体参与传播的程度来划分;按照传播发生

的语境来划分;按照公共传播(演讲)在西方

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划分。

23传播学分支学科: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

际传播、跨文化传播。

24“新媒体”“传媒经济”可谓两大新兴的研究

领域。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

家,领导了宣传研究,5W模式的提出者,一个

传播过程包含了5大要素和环节:谁;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2卢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把

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创立了“场

论”“群体互动论”。

3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

播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心。他和卡兹等人

用定量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伊

里调查“。提出“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

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被称为“工具制作者”。

4李普曼:重于实践敏于思考的记者和思想家,

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早期的“议程设

置”。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被认为传播学领

域的奠基作之一。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

板印象”两个概念。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

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

头脑中的图像。

5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

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

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起源于19世纪的

实证哲学,经过一系列演变和改良,最终以实

证主义的经验方法,在20世纪的美国发扬光大。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着

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修正人的行为这无

疑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简答:

一、达尔文进化论对社会科学与传播学的影响

1、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

卡尔·马克思

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H·库利和R·帕克,

最初都将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学领

域。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

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达尔文的学说推动了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

展,使其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引起了

人们的广泛兴趣。

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屹今为止被

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使用,其中也包括传播

学者。二、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具

体影响

1、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

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2、弗洛伊德影响了学习理论,而有些传播学理

论,如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正是从学习理论发

展而来的。

3、弗洛伊德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

析研究产生了影响。

4、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

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的传播理论。

三、批判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

可看作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的一个来源。

2、批判学派注重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

3、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

强调对非批判学者而言,能产生提高相应意识

的影响。

四、其他传播学思想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

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的网络理论

1890年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明确提出了模

仿理论

西梅尔是德国社会学家,被后人认为与法国

社会学家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

西梅尔在《陌生人》这本书中提出了“社会

距离”和“边缘人”的概念。还有一本书是讲

述“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

五、传播学的美国实践

1、学科背景:传播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

美国大学里落地生根,其母体正是早于它大约

40年出现的新闻学。创立传播学的施拉姆则是

在新闻学院院长的位置上创立了这门学科。

2、媒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

与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

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

3、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萌芽于19世纪末,

在二十世纪初得到发展,至40年代成形。大众

传播学的博士课程的建立,在艾奥瓦大学是

194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是1947年,在威康斯

辛大学是1950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是1951年,

在斯坦福大学是1952年。1947年,施拉姆前往

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是第一

个将自己认作是传播学者的人,培养了第一代

传播学者。

六、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5w模式)、

勒温(把关人理论)、霍夫兰(劝服理论)、拉

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舆论

学》)

(二)传播学的创立者:威尔伯·施拉姆,是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施拉姆成了传播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将传播

学列为学科,并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

的机构。他编写了多种大众传播方面的著作,

如《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

的四种理论》

七、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1、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的方法来考察

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

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和相区别。

2、经验学派的局限:

1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可供

观察、测量的的经验性材料有限。

2在多数情况下,经验学派的数据、资料收集,

主要依靠调查问卷和控制实验,前者缺乏自然

科学的精确、严谨,后者无法通过人为布置的、

有限的实验环境真实在线丰富多彩的社会现

实。

3有些经验性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

面上的经验材料,只适用于研究社会微观现象,

难以有效的把握宏观社会问题。

4经验学派更关注媒体对于受众成员的影响和

效果,沿着探讨传播效果的方向,有意无意的

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

5经验性研究方法标榜的“纯客观”态度,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

3、美国的经验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研究的第一

个中心

杜威、库利(镜中自我、首属团体)、帕克、

米德(符号互动论)四人被传播界熟悉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1、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著称的批判学

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结合。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代表人

物,著作包括《启蒙辩证法》、《多棱镜:文化

批判与社会》

2、批判学派的特点:

1他们都对现存的资本主义持批判和否定态度

2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

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

观问题。

3批判学派的方法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

度。

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代表人物:默多克和

戈尔丁

2文化研究学派霍尔是伯明翰思想的集

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4、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主要差异

1研究选题的不同2研究方法的不同

3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的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

八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和条件,密切相关,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

九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结果

1、大众传播研究

2、人际传播研究

3、组织传播领域

4、跨文化传播领域

5、新媒体传播领域十.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1从研究层次看,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2从研究话题来看,长期分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选择

1.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2.语言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3.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4.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

5.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6.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

7.麦克卢汉的媒介的三论分别从本质、功能和类型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了理论阐述。

8.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人性化趋势、补偿性媒介、对手机的哲学解读。

9.电子报纸之父-罗杰·菲德勒

名词解释

10.炉边谈话:经济大崩溃袭击美国后,1933年三月,白宫接通了美国三家广播公司的扩音器,罗斯福总统向全国人民讲话,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

11.网络传播: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12.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13.英尼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其主要理论有媒介偏向和灭街与权力的关系

14.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是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合于客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时间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输的媒介,较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15.麦克卢汉:加拿大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著名论断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凉热之分。

16.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思想的核心观点。

17.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思想的核心观点。人们往往认为媒介就是讯息的载体。但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18.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

19.凉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

20.媒介融合: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它是在媒介形态变化的背景下,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含义也不相同。关键在于它以技术的融合为基础,是一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的改变和能力的交换。他的目标是满足消费终端的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准求信息传播的理想境界。

21.背囊记者: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的记者。

简答

一、口语传播的特点?

1表述的自由性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因此,口语传播只能在同一时间和一个有限空间里发生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二、口语传播的意义?

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

三、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1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差,其积累和保存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能力,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四、文字传播的特点?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

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

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

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

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五、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文字传播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大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有历史

记录的文明社会。1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

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

识、经验的积累、存储,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

的有限记忆力,而可以在人脑之外进行2文字

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不稳定、

不可靠的人脑记忆,而具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

和文献依据。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3

同时,文字传播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分化。

六、印刷传播的意义?

印刷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

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这些

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的媒介更加有效:表达

性、记录永久性、迅速性、分布性。

七、电子传播的贡献?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传播中

必不可少的物质运输的束缚,实现了同时段的

大众传播,为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

通道,达成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让人类圆了

自古以来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之梦。

八电子媒介的影响?

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

九、网络传播的特点?

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

时空限制。

十、网络传播的影响:

1)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

已经打破。2)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

3)网络传播没有了固定的信源、传者和受者。

双向的传播可以进行互动。

消极影响:网络犯罪、色青传播、知识产权,

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已有政策和现行

管理观念、机制和水平,构成了严峻考验。

十一、媒介与权力的关系?

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

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偏向于空间的媒

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有助于帝

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

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

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手段。偏倚时间的

媒介,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而无法

对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管理。偏倚空间

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

媒介,它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强化政治统治,

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

十二、怎样理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

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

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

系统延伸。媒介延伸论的要义是,媒介的作用

与传播的信息无关,媒介不单纯是传播信息的

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凡是具有延伸人

体功用的东西都是媒介。

十三、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1他所说的媒介的概念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

的概念不尽相同。他不拘泥于传播过程和传播

内容中的媒介,而是把世界的万事外物都视为

媒介。他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做传播

巨大社会影响视为根源,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

传统2他一直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

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3其文风和严谨

性颇受争议。

十四、.媒介融合的形式?

高登从六个方面描述: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

融合、战术联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

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

詹金斯从五个方面描述:技术融合、经济融合、

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

十五、媒介融合的前景:

1)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2)受众需

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

展;3)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

重大影响。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选择:

1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

出现了强化趋势。

2大众传媒具有代表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

控制舆论、制造舆论的功能。

31644年,英国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最早

提出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观点,他认为出版自

由是真理传播的保障。。

4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提

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

力之一。

5 美国“新闻自由之父”杰弗逊明确主张:报

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

作用。然后出台法律,被称为美国新闻界的保

护神,保护了美国媒介的舆论监督。

6 水门事件:舆论监督使尼克松下台,对美国

媒介的舆论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华盛

顿邮报》获得1973年的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

7在中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让广大人

民群众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8美国梅尔文·德弗罗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中

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四种社会学范式:结构

功能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冲突论、象征互动

论。

9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

播制度理论,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是15世

纪欧洲专职封建集权主义气候下的产物。

10托马斯·潘恩《人权》;密尔是19世纪自由

主义的集大成者,《论自由》,强调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

尔特·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

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道德规范体

系。

13在中国,1979年后,媒介道德这一概念首先

被引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接着又被新闻传播

实践领域接受。

141987年,中国颁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

德准则》

15杰弗逊的“第四权力”理念是新闻专业化的

基础。

名词解释:

1新媒体:就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

础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

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

合的趋势。

2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欧洲封建专制主

义下的产物,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P121页

对照表

3媒介职业道德:媒介从业者和媒介机构自身遵

循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和特殊性的专业规范,对

其执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简答:

一.大众传媒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大致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近代报刊时期,媒介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主要

表现为媒介政治化。

2.西方媒介大众化时期,媒介摆脱了因经济依

附而形成的政治依附,走向相对独立,在新闻

报道方面开始标榜“客观”“公正”。

3.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主流媒介在商业化背

景下,实现了对政治系统的主导,即政治媒介

二.传播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独

特的影响和作用,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

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

展的“触角”。

2.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

3.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

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

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时刻发挥关

键作用。

三.政治对传播的影响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占主导地

位的。

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

决定性作用。

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

影响。

3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体现

在,政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和报道内容;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大众传

媒发展的多元化和繁荣景象。

四.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

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

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

权力能有效制约。

五、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利的制约作用

1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

2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

1.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

了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信息,提高政治透明度,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

不足进行批评和报道,从而有效地减少腐败现

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是某些时间或现象在一定阶

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

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

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

联系。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参

与国家事务的热情。

七舆论监督的阻力来自于

1.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制;

2.缺乏必要的法律武

八.社会对传播的影响:

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级性提供了可能。

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

九.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1.协调社会关系

2.监视社会环境

3.塑造社会形

象4.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十.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1《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

学教授雷德·赛博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

伯·施拉姆合著。主要论点:报刊总是带有它

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成和色彩,特别是报

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

方式。

(1. 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

任理论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十一、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

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

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

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

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

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理论:发端于17世纪末,形成于18

世纪,盛行于19世纪。弥尔顿在1644年《论

出版自由》,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

则:“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理论”

十二、社会责任理论

1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

件的自由,媒介的自由当然不能例外。

2大众自由与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的概念。

3大众传媒必须要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

会负责。

4政府不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边者,当大众利益和

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介损害时,政府应出面管

束媒介的行为。

社会责任论作为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新闻自

由观念,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美国新闻

自由委员会的报告1974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人

的新闻界》,和委员会成员霍金的著作《新闻自

由:原则的纲要》,对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十三、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变

体,根据施拉姆的总结,苏联对报刊等媒介的

控制无外乎于三种方式,即任命可靠的党员担

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地

检查和批评。

十四、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西方)

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教育人民

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教育的工具

最大的特点:对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货

架媒介状况更为客观、辩证的描述和分析,同

时正确的指出了媒介对权力的从属关系。

美国赫珀特·阿特休尔的1984年《权力的媒介

—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被誉为美国

新闻界《报刊的四种理论》后又一本理论著作,

对以《报刊的四种理论》为代表的经典模式构

成了挑战。他认为,世界上所有每节课看作是

由不同主题、旋律、变奏构成的一部交响曲。

十五、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与“报刊

的四种理论”

主要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

不同之处在于,一偏重横向对比,一偏重纵向

理论。

十六.传媒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施拉姆)

1.自由,大众传播如何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和客

观公正性

2.知的权利,媒介和受众有知情权,但在知情

权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中,媒介如何做出自己

的判断

3.正确与公平,大众传媒如何做到正确无误地

传播真想,并在此过程中体现自身的责任意识;

4.大众艺术,涉及大众传媒提供娱乐服务时的

种种价值取舍。

十七、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美国

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

服务的信念”。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恪守

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重要

概念,最早兴起于美国。

2、核心理念:客观性、公共利益至上。

这两个核心理念决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

征和原则,包括新闻自由、媒介平等,媒介多

元、信息的平衡,维护社会和文化秩序。

3、困境和出路:在发达国家。商业力量是阻碍

新闻专业主义最关键的因素。在中国,中国媒

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伦理道德匮乏的现状。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选择

1《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介,实质上依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工具。

2文化传播史大致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

3文化认同是社会的粘合剂。

4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虚拟环境”。5大众传媒不但架起了民众与民众之间的桥梁,而且疏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

6 1959年“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首次提出。

7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语言20世纪早期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20世纪70年代开始“媒介帝国主义”兴起。

8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学》中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9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

10狭义的媒介产业也称传播产业,是经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并以此获得利润的统称。广义的媒介产业还包括大众传媒的辅助产业(通讯社、媒介市场调查公司、广告业)和文化产业(也叫知识产业如电讯、卫星系统)

11媒介产业分为印刷媒介产业、电子媒介产业、互联网产业、广告产业四大类。

12 1609年世界上第一张近代意义上的周刊报纸《新闻报》在德国诞生

13 1663年《莱比锡新闻》以最早的日刊报纸形式创刊于德国。

14 1833年创办报业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人本杰明·戴伊15电子媒介产业可分为广播、电视产业、电影产业

名词解释

文化霸权:20世纪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可以理解对为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即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大众传媒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进而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

媒介帝国主义:一是电视节目出口到外国;二是媒介出口由外国人所有并被其牢牢控制;三是传递了占支配地位国家的规范以及媒介商业主义;四是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的入侵以及侵犯了被社会采纳的本土生活方式。

文化偏见:文化偏见多指对某一文化群体负面、消极、甚至带有贬毁性的观点,而且,由于个体情感的深度卷入,很难再形成后加以改变或匡正,反而容易引起文化歧视。

媒介产业化: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趋于产业化发展。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和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一样,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而存在,专门生产和制作某种独立的产品。

媒介集团化:媒介资本的集中,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媒介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和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关系的强化

跨文化传播:来自不同的文化系统的个人、群体、组织或者国家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

简答

一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1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传播与文化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

二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的有力工具。

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

三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2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

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四大众传媒对文化认同的作用

1大众传媒本身是文化现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典型标志。

2大众传媒具有沟通功能和润滑作用。

3.大众传媒能有效突破信息屏障和是阻隔,及时为公众搭建意见市场。

五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

2监督市场秩序。

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

4发展媒介产业丰富经济主体。

六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七新闻集团的媒介集团化的启示

1深化改革,跨媒体发展。2横向联合,

多种经营。

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选择

1.人际传播概念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

传播和意义的生成。

2.人际传播手段的类型: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和其他媒介物。

3.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

具。

4.组织与一般群体的不同点:一是目标,二是管

理。

5.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

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他

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6.组织人具有四重属性:个性、个人独立性、组

织性、社会性

7.弥尔顿认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

自由;卢梭认为,根据社会契约,社会集权的

主权必须建立在集体的公共利益基础上。也就

是说,只有表达自由,公意的产生才有可能。

8.在所有的自由中,媒介自由被认为是核心和前

提。

9.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

美国

10.《纽约太阳报》的诞生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

播的时代。

11.大众传播的四要素:传者、信息、大众媒介、

受众

12.大众传播分为传统大众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

两种类型。

名词解释

13.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传播。在这里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

14.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

传播互动机制。

15.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

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

16.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

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

务的。

17.集群行为:它是处在既定社会规范的制约下

的群体行为相对,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例如流言和谣言。

18.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组织目标

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9.公众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有

关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

20.国际传播:广义的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

的外交往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

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狭义的国际传播,

就是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21.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络,是

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简答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

二、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

言这一种特殊符号系统。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

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3

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

等、自由。

三、群体与组织之间的区别?

1从形式的途径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

组织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儿认

为地加以建立的2.从行为的规范看,在群体中,

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

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比较大;而在组织中,

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而进行的,这

些规章制度一般都很严格3从内部的结构看,

群体的结构显得松散,往往为形成一定的层级;

而组织通常具有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

阶层制或等级制。

四、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里?

1.维系作用2认识的标准化作用3行为的定向

作用4惰性作用

五、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2对来自群

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

样具有重要影响。

六、传播的渠道有哪些?

由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构成。正式网络中有

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横向传播。

六、非正式传播渠道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机互

动的一种形式。2.传者发布消息是不一定有目

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3.传播速度快4有很强

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

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七、组织传播中的沟通障碍有哪些?

下行传播中: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2.传播时间

安排不当3.信息受到过滤和改变4.信息反馈欠

缺不足

上行传播中:过滤、延迟、缺少直接沟通

八、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的特征?

1.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

更加多元 2.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

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 3.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

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4.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意见

领袖作用甚为突出。

九、传统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是一个传播组织的整体或其中的个人2

手段是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受众广泛,成分

复杂,有众多、杂乱、分散、匿名的特点,但

他们常被发送组织看作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特

性的群体或集体4反馈、间接、零散、迟缓,

具有积聚性。

十、传统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数

量多和传播信息质量高。缺点:反馈慢、互动

频率低。

十一、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1.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

2. 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

3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手段兼容并包4与

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速度更快。

十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

调功能3.传承社会遗产

赖特的四功能说: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

负功能:过度强调危险和威胁,可能导致社会

恐慌;麻醉精神的功能

十三、.网络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

网络大众传播中的网络舆论影响力日益彰显,

在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促

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十四、网络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1.垃圾信息泛滥

2.网络暴力肆虐

3.责任意识淡

十五、国际传播的特点?

1从目的上来说,可处于一定的目的,也可出于

无意2从频道上来说,可以是公共的,也可是

个人的3传输技术4内容形式上来说,可采用

多种形式5文化影响6政治本质上来说,所有

国际传播都带有政治色彩。

十六、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以全球性重大事件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

力2.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3.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

径。

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选择

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

用特定的手段向传播现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

体。

2受者的类型:从传者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来考

察,可以分为直接传者和间接受者;根据传者

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来划分,分为普通传

者和专职传者;根据传者的传播对象的性质来

划分,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

大众传播。

3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编辑权

秘匿权安全保护权版权(著作权)

3传者的特性: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机构

性。

4“中国新闻奖”(1991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长

江韬奋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4.受众的权利:1.传布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

4.隐私权

5.“媒介接近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论权;

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6.“使用与满足论”最典型的观点就是早期的“魔

弹论”(又称“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7中国受众研究的萌芽,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

末、80年代初。

8中国受众研究的阶段:1受众调研的起步与探

索阶段(1980年初-1992年)2受众调研的深入

与成熟阶段(1993年至今)

9第二阶段突破了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的

传统观念,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媒介竞

争的直接目的就是争夺受众。

名词解释

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

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

体。

2.受众:即“接收人”或“信宿”,“受众指信息

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

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

3.知晓权:广义的指社会成员有获得关于自身所

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要

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的权利。狭义指公民对国家

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

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

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

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4.媒介接近权: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

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的权利。

5.受众市场论

在这种理论中,受众被当做市场或消费者市场,

对商业媒介来说,收视率发行量决定一切。市

场即受众需要什么,媒介就提供什么。

6使用与满足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受众基于

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

求。

2、传播过程需要通过受众把媒介的使用与需求

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

动使用者,传播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

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时,必须与其

他来源,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

式相竞争。

4、研究资料来源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是说,

这一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

趣和动机,并能清楚地表现出来。研究者根据

受众的回答,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7粉丝:技巧熟练的媒介使用者,是流行音乐,

演绎明星等的过度的读者或受众。他们对对象

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

式的。他们的活动主要围绕明星与媒体产品展

开。就受众的心理而言:1与人们的明星崇拜联

系在一起2病态与非理性:“着迷的孤独者”与

“歇斯底里的群众”3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盗

猎者”与“游牧民”。

简答

一、传者的义务

1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

人民利益的义务。2.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

务。

3.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

4.不以权谋

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5.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

义务。

二、知晓权的四个作用:1知晓权是公民行使一

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2知晓权是现代国

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3知晓权作为公众的一

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信息化社会导致的

必然结果4知晓权是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

条件。

三、麦奎尔指出“受众即市场”的缺陷:从传

播学的角度看,如果把这一观点过于放大,将

导致对受众权利的忽视,导致对媒介应负担的

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忽视,也无法达到对媒介和

受众的真实社会关系的全面理解。

四、需求与满足模式(20世纪70年代竹内郁郎

对卡茨模式的完善)历史贡献:

指出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对媒介内容进行

选择的,即受众具有能动性,也揭示了受众的

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但这一理论对社会条

件或社会结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并且只关注

受众的“接受需求”,而忽略了受众作为社会实

践的主体,具有主动的“传播需求”与权利。

五、“制码/解码”论

霍尔在1980年提出了注明的“制码/解码”或称

“编码/译码”模式。在此模式中,第一个阶段,

即“制码”阶段,就是传媒制作者对原材料的

加工;第二个阶段,即“成品”阶段。第三个

阶段,即观众的“解码”阶段。观众在自己的

知识框架的影响下,对节目进行“解码”,产生

相同、相似或相异的理解。

六、霍尔模式

霍尔认为,观众对于同一个电视节目,可能存

在三种解码立场。这就是著名的“霍尔模式”

第一种是“支配/霸权立场”,也就是观众解读的

意义、解码的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编

码”立场完全一致,因而也成为“优势解读”;

第二种是“协商立场”,观众对电视符码既不完

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第三种是“对抗立场”,

观众对电视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作出与

制码者完全相反或相异的解读。

5.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

素养:

1.首先,受众有必要加强学习,了解新媒介的基

本知识。

2.其次,加强解读和评估新媒介信息的能力。

3.再次,加强创造和传播新媒介信息的能力。

4.最后,有必要加强利用新媒介服务个人和社会

的能力。

6.正确看待网络中的转型期社会冲突以审时度

1.发挥“安全阀”的作用。

2.谨防网络暴力。

3.理性使用网络。

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

选择

1媒介效果一致论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大众社会的观点

2 1895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把现代社会称为“乌合之众”

3魔弹论主要是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侯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对魔弹论发起了挑战

4侯佩基金会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

5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整个流动过程

6意见领袖是规范的体现者,是作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纽带发挥作用的

7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理论对两级传播模式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它包括获知、关心、评价、试用、采用五个阶段,

在了解阶段,大众传播发挥的效用最大,在劝服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

8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后期跟随者和滞后者,尤其重要的是早期采用者。

9霍夫兰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进行劝服研究

10美国士兵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宣告了“魔弹论’时代的结束。11克拉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其核心论点是: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相当有限的效果。

12传播效果研究史共经历了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多元效果论等阶段

13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14李普曼被称为“议程设置概念的精神之父”15设置媒介议程的主题:政府、媒介、公众

16对知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有知沟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理论

17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议程设置功能开展于2001年,张国良、本乾。知识沟理论的本土化考察始于2001年在上海北京兰州的实证研究张国良、丁末等人。涵化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有张国良、龙耘在2001年首次进行

综观以上研究的特点:1开拓性2科学性3创新性

名词解释

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社会范畴论:由于每个人的地位不同,所处的阶层也不一样,他们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行为也有差异。

社会关系论:大众传媒的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是组成各种不同社会范畴的群体,他们彼此之间

还通过朋友、家庭、工作而联系在一起。

有限效果论: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作用,其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

意见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两级传播:指的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有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议程设置理论:1972年由麦考姆斯提出。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时间或意见的基本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知识沟理论: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着更快的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简答

一魔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最大效果论、靶子论)要点

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

2这样信息刺激,会强烈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3每一个个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4每一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一致的、直接的。

二侯佩恩基金会研究出现的原因

1社会科学研究的成熟以及公众对电影的关注

2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的影响,但重点是宣传分析,而不是在一个科学的框架内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选择性理论的观点(个人差异论)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人们有选择地接收、理解这些信息。

2这种选择性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不同的认知形态之上的。3认识形态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学

习,都具有各自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4选择性的认知影响到选择性的理解、记忆和反

应。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

直接的、其影响是选择性的,并受制于个体心

理反应的差异。

四社会范畴论的基本观点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

收和理解这些信息

2在分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人地位的不同,是选

择性产生的重要基础。

3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群组成的,社

会范畴由诸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职业

发展等因素决定。

4同一范畴的人,对媒介信息的反应也是基本相

似的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的,强大的也不

是直接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

畴的差异。

五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

1媒介把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理

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2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

系的人的影响

3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

大众媒介接触行为

4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

关系状况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的、强大的,也不

是直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社

会关系。

六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成果

1侯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的研究

2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

3拉扎斯菲尔德等人

4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

七意见领袖的特征:

1人数不多2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

3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

担当领导舆论的重任4必须上通媒介下联

公众

八再次概括的意见领袖的特征

1水平型(同社会地位)2单数型(同领域)3

活跃性

九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开创了实

验控制研究的方法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

杂性,为否定早期魔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

依据。

十沉默的螺旋的观点

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提出,重新揭示了一

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关。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

“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

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

势”意见多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

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

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

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

产生。

十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1沉默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

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

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他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

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

境”的巨大能力。

3不足在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为

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

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的作用。还有过

分强调了人们对孤立的恐惧这一动因,忽略了

公众所在的社团,群体在调节更大社会影响中

的角色。

十三“知沟”的成因

1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2在现存的知识量或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

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

联系

4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记忆的机制也可能

发挥作用

5大众媒介系统本身的本性

6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地位,是造

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十四上限效果假说

爱底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的假说。他们发

现,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非无止境当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可能迅速减

速甚至停止。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获得知识的速

度快,其“上限”到来得越早。社会经济地位

较低的人经济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最终也能到达“上限”而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中三个“上限”:

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2受众本身的“上限”

3现有知识已达到的“上限”

十五“上限效果”的不足:

1在大众传媒的受众个人一生追求知识的过程

中,“上限”是否存在,还需进一步考察。

2知识是不断更新、逐渐老化的。那些社会地位

较低的人,在求取知识方面,即使在后来某个

时候达到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的“上限“,

也可能由于时过境迁,使他们获得是的知识的

实际价值大打折扣。

十六信息沟理论的观点

1新传播技术的使用,必然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流

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大,但并不意味着每

个社会成员都能均等的获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

的利益

2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熟练使

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拥有相对于其

他人而言的信息优势

3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媒介技术不断出现,

并以逐步加快的速度更新。

十七“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最早的研究主题是暴力,最初是以“涵

化差异”的形式来体现的。1969年格伯纳在《转

向文化指标:大众媒介信息体系的分析》一文

中提出。主要思想为,在当今社会,电视充斥

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称为人们接受资讯

的主要来源,透过媒介,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标

准得以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得到大众认同。

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受试者将基于电

视提供的真实世界印象,建构起“卑鄙世界“的

社会信念,即认为社会充满着暴力、犯罪、人

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从而对个人产生害怕犯罪,

害怕变成犯罪受害者的认知心理影响。

十八“第三人效果论”

1983年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提出,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

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

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

对让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包括感觉假说和

行为假说

十九框架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主要倡导者有加姆桑,恩

特曼、艾英戈等,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界

限”二是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研究的

案例有卡纳曼和特沃斯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

的实验研究和张晨阳等人在2011年开展的文本

分析。

二十、中国传播效果本土化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1深入解读经典理论

2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3高度重视新媒体研究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精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1-4章 一、填空,选择及名释 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 名释 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②机率的观点③系统的观点。 23.调查问卷所要依循的原则是:先易反难。 24.回收率最高的问卷发送方式是访员面访。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了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 26.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推理模式,比较模式。 27.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它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控制”。 二、简答以及论述 1.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 答: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②提出“社会传播学院”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到课。③但是导并亲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3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_______、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 2.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包括语言传播革命、书写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_______和互动传播革命。 3. 信息侵略一旦突破了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的横向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_______、系统论方法“三论”方法。 5. 区别和认识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运用_______、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种尺度和标准进行分析。 6. 广播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人们称为_______媒介。 7. 求新求快、求实重尊、求知得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是受众_______的八种表现。 8. 中国大陆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值得重视的研究倾向是重复性、依赖性、_______、实用性。 9. 运用赞扬法要注意四点:真心诚意、明确具体、符合实际、

_______。 10. _______、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媒介信息的主要特征为新闻性、_______、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2.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补充作用、_______、强调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用。 13. 对于传播者和决策者,在传播谋略策划中,最困难的不是做决策、想主意,而是充分地占有、正确地把握_______。 14. 因为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成见、像白纸一般的_______报道是不存在的。 15.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包括价值、信源、知识面、_______、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符号用来代表什么,叫做( )。 A. 符号的形式 B. 符号具 C. 能指 D. 所指 2. 亚历山大·戈德所说的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属于传播的定义的( )。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

2019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4)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