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

法。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

一个个粗粗的,除非我们的祖先就长得那样。还有水浒的那种古老的绣像,怎么看也和照片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独具的美感还是有的,甚至一看到这些人就能想象到他们的生活。现在已经很难知道为什么古时的艺术家们要把人画成那样,是水平有限吗?有一点恐怕要承认,基于透视效果的画法是近代欧洲艺术发展的产物,但由此得出我们的祖先不清楚人究竟什么模样的结论恐怕还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正是这一点总让我疑惑不解:美,毫无疑问,却不能真实。

看了本章Gombrich的描写,特别是对于艺术起源的描写,我大概明白了,艺术原本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的。很多原始人的作品,离他们的真实所见差距很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能描绘他们的真实所见,而是因为他们所要描绘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Gombrich 认为艺术作品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比如原始人画动物,很可能就是希望借此狩猎收获更丰,原始人画鬼面具,可能是为了避邪。从这种艺术态度往后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描绘的东西越来越趋近于真实,而很可能越来越切实的逼近作者的内心。正是这种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也正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逼近真实”的态度使我们觉得非西方的艺术是“落后”的艺术——这种落后是技法上的落后。

Gombrich以他的所见和所感断言,原始艺术家所缺少的并不是技艺水平,而是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所难于理解的态度去创作。

正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对于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我们才有必要保留我们祖先的成就,以使我们不断从中能得到启发。谁有能断定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就已经达到了思维的完美顶峰呢?以前觉得,南美的原始文明的绝灭并没有西方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强调的那么可惜,一种被证明是“落后”的文明的绝灭并不见得就会影响“现代”文明的进程。但是现在我似乎逐渐明白了,强势文明不见得就是终极文明,所有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类型都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灭绝了的文明也许里面就包含着更完美的文明的要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消失了的克里特岛文明,这种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文明类型以其优雅、灵动而区别于同时期以严谨文明的埃及及类埃及文明,从其艺术作品中也能窥见一斑。而这种文明已经绝灭了,据猜测正是因为他们不恃武力而被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灭绝了。

重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不意味着敝帚自珍,而是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甚至是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所有美的东西。

2.“当时最关紧要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

——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埃及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祖先,而欧洲又以希腊为学习的模板,

但埃及风格又与近现代的欧洲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它是“艺术的目的是艺术的风格区别的原因”的最好证明。

埃及艺术的特征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犀利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让自然尽可能详细、完整的被描绘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人物像,侧面的头、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侧面的躯干、不分左右的脚,而且每一幅画均是如此,非常严格。但同时,在构图上又非常和谐,以致于移动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失色不少。

严格和活泼有时很难共存,但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严格往往必须先于活泼出现。希腊艺术的活泼也不是一挥而就的。

本章还提到了似乎超前(相对于埃及艺术)的克里特艺术,自在优雅是它的特征,如果不是克里特文明灭亡的太过迅速,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应该会更大,从而发展出与埃及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来。

相比之下,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就没有没有那么出名了,它没有金字塔流传下来,也没有丰富的墓葬和庙宇,但实际上它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可能主要是因为文明没有如埃及一般连贯,而且它又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从而很多古建筑毁于战火。另外,它的地域

内也没有采石场,因此很多成就都是用砖、木结构创造的,保留年限有限。这一点很像中国,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少能保存到现在的,不是毁于战火就是被风化了,因此能证明我们的三皇五帝的只剩下传说了。

3.“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

——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在东西方的几乎同一时间里,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进步,特别是人文方面:哲学、文学、艺术等等。《艺术的故事》的上一章介绍的是埃及艺术,古板而严谨是它的风格,到了这一变革的时代,艺术形式也向自由化发展。一直以为那件著名的“掷铁饼者”是一件现代作品,现在才知道,原来它诞生于近2500年前。拿它与古埃及法老的头像和现代的人像雕塑相比,古希腊是一个飞跃,甚至可以说在真实性上至今仍没有超过它多少。不过,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目的,也许之所以我们认为古希腊的艺术是一次伟大的飞跃,是因为那样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观点。但古希腊人已经会用自己的技能表现真实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4.“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

——美的王国: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

这是人类承认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可以说,现代艺术(其实主要是指现代西方艺术)的风格就是这个时代形成的。我最欣赏的是Gombrich在此时仍然能够说出我在文首所引用的那句话。现代所接受的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即使它的确有很高的水平。

5.“关键是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希腊化时期那种单纯的技术精湛似乎已经不再心满意足,他们试图获致新的效果。”

——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

罗马人是实用主义者,是建筑上的大师,但,也可以说“所以”,在艺术成就上似乎远没有希腊人高。后人觉得在艺术史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倒退前的停滞。宗教的兴起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之一,反对偶像崇拜是犹太教的原则,这也影响到以人像为主的希腊艺术的继续繁荣。Gombrich仍然秉承了“艺术无退步”这种观点,觉得罗马统治时期,艺术家们并没有停步,而是探索技巧层面以外的,更深入人的

内心世界的东西。也许吧,在宗教的感召和促进下,这种想法,如果有,那肯定是会取得进步的。

6.“一开始,艺术家还是使用在罗马艺术中发展成功的叙事方式,但是慢慢地就越来越注重于事物的核心精义所在。”

——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基督教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上的影响,可以从关于“偶像崇拜”的争执中略窥一端。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7.“我们可以把那些精细的设计和丰富的配色最终归功于穆罕默德,是他驱使艺术家的心灵离开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那线条和色彩的梦幻世界。”

——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毕竟是一位欧洲人,尽管他丝毫没有对非欧洲艺术有一丁点的偏见。可以这么说,Gombrich是由于对东方艺术所知较欧洲艺术少得多,才导致他无法详述。

在欧洲艺术被基督教一统江湖,虽然Gombrich将这个时期的艺

术发展轨迹归结为“为宗教服务”这样一个前提,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时期欧洲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现代的很多艺术评论家把对这一时期的艺术评价很大程度上着眼于东方。的确,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催生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全球的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它“喜欢弯曲的弧线”,“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

大概作者更加赞赏中国艺术,所以在这一章里画了更多的笔墨来说明中国艺术的独到之处,从为什么作画,到如何作画,都留下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最后,Gombrich也觉得这种中国式的艺术不容易引发飞跃式的进步,因为后人总是先向先人学习作画的方法,而且通常“思路”的学习先于“方法”的学习,然后才去欣赏大自然。

8.“......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西方美术的融合:欧洲,6至11世纪

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称作“黑暗时代”一段日子,北方蛮族

打碎了罗马帝国的荣光,也破坏了罗马帝国的很多艺术传统;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蓬勃发展,权力笼罩于世俗政治之上的一段时间。蛮族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从历史角度看,它也同时是一个重组者,它带来了属于蛮族的艺术理念,并最终将其融入到基督教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中。

虽然Gombrich努力强调艺术没有倒退,但我想他也只是借此强调艺术的环境特点,我感觉中世纪的艺术成就仍然是一个倒退。以往在技巧上已经很发达的艺术特点很可惜的失传了,但这也许又是一个好处,因为它给新的艺术特点腾出了发展空间,在融入了蛮族特点之后的欧洲艺术,才得以酝酿着旺盛的生命力。

9.“绘画的确倾向于变成一种使用图画的书写形式;然而这种简化手法的恢复,却给了中世纪艺术家一种新的自由,去放手实验更复杂的构图形式。”

——战斗的基督教:12世纪

黑暗时代的教堂给人的感觉是肃穆、甚至恐怖的,Gombrich将其解释为“基督教在异教土地上表现出的战斗姿态”。12世纪的欧洲正孕育着变革,至少,正在形成这自己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10.“在艺术家看来,基督注视着垂死的圣母时的态度,显然要比肌肉的精巧刻画更为重要。”

——胜利的基督教:13世纪

这又是一个觉醒的时代,Gombrich把它和希腊的觉醒时期相比。哥特式建筑是这个时期艺术成就的代表,从只注重宗教意义,忽视美感,到在注重表现什么的同时也注重如何表现,艺术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个世纪快结束的时候,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那就是佛罗伦萨的乔托,一般的艺术史都把他当作欧洲近代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第一次(至少是留存至今的作品中的第一次)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设计而更进一步接近真实,更大胆的用新的构图表现自己的创意。

11.“兴趣已经逐渐转移了,已经从以最佳方式尽可能清除、尽可能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转移到以最忠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的一角。”

——朝臣和市民:14世纪

不知道500年的中世纪宗教艺术最终给文艺复兴的人文艺术留下了什么,如果说是表现人物内心、表现主题,我没觉得从前的希腊艺术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差距。Gombrich好像没有说。

12.“艺术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目击者,一个不折不扣的目击者。”

——征服真实:15世纪初期

这一节里Gombrich从意大利和北方(主要是尼德兰)两个方面介绍了15世纪初期出现的一股划时代的艺术革新旋风,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艺术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真实”。在意大利,追求“真实”是在“复兴古典艺术”的招牌下进行的,此时的意大利是全欧洲最富裕,也是最混乱、最富有活力的地方,正需要一个古罗马的光荣历史来作为鼓舞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经济上的富足,使得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首先从这里开始,并迅速流传到欧洲各地,艺术家也从此从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背后走到台前来受万人景仰。

13.“艺术家的手段,他的技巧,固然能够发展,但是艺术自身却很难说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前进。某一方面的任何发现,都会在其他地方造成新困难。”

——传统和创新(一):意大利,15世纪后期

短缩法、透视法,这两个法宝是文艺复兴给艺术带来的礼物,也是这两样法宝造就了文艺复兴前期辉煌的艺术进步。但光有这两个技巧还不够,甚至容易丧失构图上的美感,这就是Gombrich在本章中介绍了前期作品之后转折性的一句话,解决了如何将真实与构图完美结合的问题之后,艺术就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中世纪的绘画因为不具备短缩法和透视法的熏陶,常常简单化、平面化,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去追求美感,于是,构图上的技巧发展起来了。回想起希腊化时代的绘画,也是平面化的,而更多的作品是雕塑。雕塑相对于绘画来说,对技巧上的要求更小一些,因为雕塑本身就是立体的,不需要做更多的处理,只需要尽可能的接近模特就行了。所以,从绘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确是在进步。

14.“”

——传统和创新(二):北方各国,15世纪

本章印象不深,虽然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大致意思就是说北方各国的“苏醒”比意大利要晚,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在跟学。北方各

国更多的保持了哥特式的传统,即重视构图,当它和来自意大利的追求真实的风格相互融合时,对两者都是有益的,Gombrich举了罗吉尔的例子,尽管他的那幅《卸下圣体》在透视运用上不如意大利同期作品明显,但构图上显得更加精巧一些。

另外,在本章中还介绍了北方各国的版画,包括木版画和铜版画。

15.“16世纪......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和谐的获得: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对于这一章所介绍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大概我是读过最多的了,所以,再次看到《最后的晚餐》的时候,很自然的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以前没有看过的新东西。

果然,我觉得Gombrich的确说出了一些别人没有提到的角度,当他介绍《最后的晚餐》的时候,特地给出了一幅米兰的圣玛丽亚慈悲修道院的餐厅的照片,《最后的晚餐》最初就是挂在这个餐厅的墙上:“人们必须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在壁画展现的时候,在跟修道士的长餐桌并排出现了基督和他的使徒的餐桌时,景象是什么样

子。......那仿佛是在他们的大厅之外又增添了另一个大厅,......”的确如此,光看分割下来的画,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式让我想起艺术是如何从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项“高雅”的活动的。

这个时期的艺术领域最著名的三个人当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个性是紧密相关的,Gombrich花了很大笔墨描写三人异常鲜明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出,三人的艺术风格相差之大是很自然的推论。

唯一的共同点可能要算三人都是精力极其充沛的艺术狂人,达芬奇兴趣广泛,艺术仅仅是他好奇的一个领域之一,因此,他常常一幅作品没完成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然后马上投入到下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中;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他的一生最适合于拍成令人激动和心醉的电影;拉菲尔则和米开朗基罗几乎正好相反,他喜爱社交并且左右逢源,短暂的一生过得快乐轻松,而米开朗基罗漫长的人生路仿佛永远都在与人搏斗。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如何既能表现真实又能拥有完美的构图一直是有形无形地困扰各位艺术工作者的难题,一个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新风格、新技术,另一个是中世纪的宝贵遗产和优良传统,而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16世纪初这一批佛罗伦萨艺术家的杰作。也许正是这

个原因,本章的题目叫做“和谐的获得”。

艺术的发展总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是整个世界的焦点,而佛罗伦萨又是意大利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北意大利就像是冒险家的乐园,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此起彼伏,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又旋即下场,各城市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攀比,再加上海外贸易和冒险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汇入各位新兴贵族的腰包,如此多的便利条件理所当然地鼓励和造就了一批一批的艺术家尝试各种新的风格。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艺术家最终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摆脱了“工匠”的地位,耀眼地走入主流社会。

16.“”

——光线和色彩: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相对而言,这一章所讲的对我这个外行高深了一点,因为我看不太出来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的画家是如何将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发挥出来的,特别是当拿他们的作品和同一时期佛罗伦萨的那些天才们作比较的时候。

17.“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尼德兰艺术家不是出现在坚持新风格的人当中,而是出现在像德国的格吕内瓦尔德那样、不肯被拖入来自南

方的近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当中。”

——新知识的传播: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所谓近代艺术应该要算是从南往北传播的,这一章讲述的就是德国和尼德兰这样的地方是如何接受并改造来自意大利的新思想新技巧的。

18.“现代派艺术家告诉我们不要用同一个‘正确性’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艺术作品,这时埃尔·格列柯的艺术才重现于世,得到理解。”

——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这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过后的时代,南方是因为巨人们的影响,北方还因为新教禁止偶像崇拜,总之,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发愁了。看完这一章,有两点印象比较深,一个就是埃尔·格列柯的那幅酷似现代画的“揭开启示的第五印”,夸张的、无视现有规矩的风格,如果放在一个现代艺术馆,外行很难分辨出它原来成画于十七世纪早期。

另一个印象较深的地方是宗教改革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欧洲土地上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一直都很大,宗教改革肯定也有很大影响,但

我一直以来都没注意到这个方面。看了Gobrich的描述才知道,新教对于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浩劫,因为最大的资助者——教会不存在了,艺术家最繁荣的一块用武之地——教堂不能再用了。除了较早接受新教的尼德兰以外,欧洲各地,特别是北部的多数艺术家都度过了他们的一段艰难时世。不过,这场浩劫也逼迫,或者说催促艺术家们寻找艺术的另一条出路,于是大家各显神通,把眼光不约而同的朝向了平民百姓。一个新的艺术时代也就快要诞生了。

19.“用永远新鲜的眼光去观看、去审视自然,发现并且欣赏色彩和光线的永远新颖的和谐,已经成为画家的基本任务。”

——视觉和视像: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经过十六世纪后期的探索,艺术家们的大胆终于使欧洲艺术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我们后来的说法,叫做“巴洛克”风格。看了这一章以后,觉得实际上“巴洛克”风格应该仅只欧洲的天主教地区,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佛兰德斯,看起来和以前所知道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好像差别不大,都是用新的方式描述古典的题材,由此终于从文艺复兴风格的“阴影”下走了出来。

看这章的时候,刚好也在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书中说“梦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想法图像化”。画家所干的就是这样一种“梦

幻般”的工作。人越大仿佛这种图像化的能力就越差,现在要想让我把要表达的想法以图像的方式描述出来,已经相当困难了。

鲁本斯应该是Gombrich所欣赏的艺术家,因为本章几乎是破例地为他刊载了五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作品的局部)。尽管已经觉得Gombrich的叙述非常浅显了,我仍然看不出17世纪前期这些天主教地区的作品的特殊之处。我注意到Gombrich将艺术的故事分成了天主教地区和新教地区两个方向,这在我以前看过的几本艺术史方面的书里没有见到,宗教在艺术中的地位肯定是相当重要的。

20.“艺术和自然二者都不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平滑而冰冷。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

——自然的镜子:荷兰,十七世纪

宗教改革不但分裂了基督教,也分裂了社会,因为新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教的独立的荷兰,艺术家再也不能靠富有的教廷、宫廷赞助人来生活了,他们必须面对市场。这种残酷性催生了荷兰的各种专门画,从事某一专门画的艺术家必须将其技艺不断提高,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这些画派包括风俗画、风景画,以及最具荷兰特色的静物画。

21.“新教徒越是宣讲反对教堂的外在排场,罗马教会就越是渴望借助于艺术家的才智。”

——权力和荣耀(一):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是巴洛克风格的鼎盛时代,教会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也将艺术引向一条追求奢华的道路上去。Gombrich面对那些“焰火式的东西”,认为它们的“持久价值要低于以前比较冷静的作品”。进而断言“意大利艺术的伟大时代正在终结”。

在本章结束前,Gombrich提到了本时代意大利艺术中唯一一个亮点——威尼斯风景画。

22.“艺术家得到充分自由去尽情的设计,把他们的最出人意表的想象用石头和金色的灰泥去化为现实。”

——权力和荣耀(二):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是散乱的,因此,艺术仍然在为势力最强大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书评】读《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读后感

【书评】读《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 读后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它的重量。《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是沈善书的一本书,在读它之前我是一名收费员,而在这之后我还是一名收费员,不同的是这期间这本书给我的感悟。 还记起刚来到青银时我那满腔的热血是多么的充满 希望。经由了时光消磨,我感到了彷徨和无措。在那些一天天蹉跎的时间中,我见到了这本书《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书的名字犹如重锤给了我当头一棒,是的,你不努力,就不要怪世界的残酷,你不努力就得不到别人通过努力得到的荣誉。 “坚持与努力,不为与别人争夺比输赢,只为了让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在成长,都有新鲜的体悟与收获。”书中的这句话无疑是给我前进的一次最好的诠释。在青银,在收费站,在我的岗位上,我有过我的初心,但现在我要重拾我的初心,不为了与别人争那个输赢,不为了做给别人看,我只坚持我自己,我只坚守我的岗位。岗位即是阵地,坚守即是初心。

“无论过上哪种生活,都不要忘记栽培自己。”这句话是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于自己的平凡中感悟不平凡。我懂得了,我们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高速收费员,有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学习,因为那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栽培,也是对我们所在岗位的最好的答题方式。我们一直在收费站,我们一直在夜晚,我们也一直在青银,你会看见那处处的明灯持续的闪耀。“夜间行驶,视线不好,请您安全驾驶。”一声声亲切的提示,是如此温暖。我们只有持续不断的去学习了,才会让那亲切的提示更加饱满,因为其中包裹着我们真正的充实。坚守,是一名xx收费员必须的责任,现在我懂了,懂了我为何去坚守,那夜色里一辆辆驶来驶去的车是我们收费员的骄傲,同时我们也给予他们温暖。一声亲切饱满的问候,便使再多的坚持都有了它的深刻含义。从此,我懂了这坚守的意义,也有了学习的乐趣,不为自己,更为他人,如此的付出,便使我懂得了我终于是成长了。 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这本书给了我不断去学习的动力与牢记初心的坚守。我会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岗位上更加充实,让司乘感受到“满意在xx”。

《一本摄影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一本摄影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一本摄影书》是一本由赵嘉/ 爱摄影工社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摄影书》读后感(一):一本真正的攝影聖經 把其他所謂的“聖經”都遠遠拋離,要買就買這本,其他所謂的“聖經”都是浮雲。。。看得出來作者是花了時間和心去完成這本書,對比市場上滿大街粗製濫造的“聖經”,我覺得看完這本就夠了,不管什麼品牌。是一本真正的“攝影聖經”! 《一本摄影书》读后感(二):自认为对摄影不甚了解,但还是发现一处严重错误,114页这个是蝴蝶光吗? 自认为对摄影不甚了解,但还是发现一处严重错误,114页这个是蝴蝶光吗? 自认为对摄影不甚了解,但还是发现一处严重错误,114页这个是蝴蝶光吗? 自认为对摄影不甚了解,但还是发现一处严重错误,114页这个是蝴蝶光吗? 自认为对摄影不甚了解,但还是发现一处严重错误,114页这个是蝴蝶光吗? 《一本摄影书》读后感(三):好书 内容通俗易懂平时看书都会犯困的我竟然一看就看了两个小时。看着书就好像现场在给你授课一样不错不错。的确是一本好书。相信自己能破天荒的把这书看完内容通俗易懂平时看书都会犯困的我竟然一看就看了两个小时。看着书就好像现场在给你授课一样不错不错。的确是一本好书。相信自己能破天荒的把这书看完《一本摄影书》读后感(四):好书,只值3星 两天读完了,书是好书,初学者确实学到了东西,但三星不能再多,要是没看前言我可能还会给四星。 大量图文不符,所有的如右图如下页图没一个对得上的。前后内容重复,基础知识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更不提错别字和排版错误,连续四页正文的字号,一页一样。很怀疑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豆瓣摘-读书笔记北岛《午夜之门》

诗歌的艺术美在象征和意象。北岛是个艺术极高的诗人,我一直这么推崇。而他的散文同样打动了我。因为贯穿他诗歌和散文里,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让人振奋。 “瞎子领瞎子,穿过光明。”这朴实的语言涵盖了一代人的精神迷惘和信仰缺失。当各自在内心深处追问自己的时候,才知道力量单薄的个体前途只有一片渺茫。即算,看不到光明,北岛的诗歌和散文可以在内心起到某种作用的缓解,它有别于神圣的宗教信仰和仇恨淋漓的革命。 当经历越来越多,当相遇越来越多,诗人的偏执和激越也越来越平缓,而释放出浩大而沉稳的精神力量,此刻我们才真正看到生活的领袖和精神的仆役。 无数的人都在渴望着流浪,甚至希冀着能如北岛那般周游世界的流浪。如果只是生命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奔波停留,我想我不会再记住北岛这个名字。与生命的流浪相比,精神的流浪才是让我痴迷而阵痛的。 一个从号称最古老民族中叛逆的个体,在颠沛流离多少年之后,依旧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回首苍白的童年和少年岁月,幼稚而天真的接受那些所谓主义和信仰,当独立思考过后一一自我否定的时候,我们都成了瞎子,找不到光明在哪里。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自我否定之后的自我迷失。甚至,脆弱得已经找不到生命之所以继续下去的理由和依靠。也许,这正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那么多自我陨落的诗人。 北岛没有陨落。他通过一条幽暗而窄促的过道,慢慢摸向午夜之门。他有机会亲身体验与母体完全不相同的生命与精神的世界。他内心里可以去衡量去揣度究竟哪一个更能带给他畅快的呼吸。想起二十岁刚过的时候读到台湾版的《哈维尔全集》,惊为天人天语。而北岛有幸深入到了那个世界,却依旧只是以一个流浪者而路过。思考吧,也许只有等到母体里分娩出新的生命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畅快呼吸的世界。北岛对此也许也是无能为力。他精神的流浪之旅想要找到一个精神世界的认同和接纳,而当这个精神的世界还没有出现之时,他注定要继续带着悲剧的色彩流浪,流浪…… 有人就有江湖,其实有人也就有精神世界。哪怕是暂时失去了光明的瞎子,也不会轻易失去自由的精神世界,哪怕他多少次的徘徊在午夜之门外或者午夜之门内。 午夜之门,本身就是一个完美诗歌艺术的表现,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和意象,它带来的也许是更自由更深层次的思考。

理想国第一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第一卷 首先是苏格拉底和老人克法洛斯聊天,问他跨进“老人之门”之后,晚境是痛苦还是怎么样的?克法洛斯觉得人在晚年心平气和、宁静寡欲,是因为有钱可以让人不用去作假或者骗人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也因此人内心宁静。 于是由此引起关于正义的讨论。老人退场,其儿子,玻勒马霍斯介入,他认认同诗人西蒙尼所说的“欠债还债就是正义”。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债主头脑不正常,还要把代管的无论什么东西都给他吗?玻勒马霍斯认为不一定,如果对债主有害,那就不算还债。苏格拉底认为西蒙尼最终表达的意思是“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P7) 苏格拉底继续追问,什么是“正义所给的恰如其分的报答呢?给予什么人?”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P8)。苏举例说,医生在人生病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当船在风急浪险的时候,舵手是这样的,因此自然得出,正义的人在战争中联友而攻敌。但苏接下来就说,那看来,医生在人不害病的时候毫无用处,舵手在不航海的时候也没用,不打仗的话,正义的人也没有用处。但玻勒马霍斯不同意,他觉得正义在平时也有用,种田有用是为了收获庄稼,做鞋术有用是为了做成鞋子,而正义在订立合同契约这些事情上有用,尤其是指合伙关系。苏于是举例子来继续深入,比如下棋的时候,一个好而有用的伙伴是下棋能手,而不是正义者。砌砖盖瓦的时候,瓦匠比正义者更好,奏乐的时候,琴师比正义者更好。这个时候,又一转,在金钱的关系上,正义者似乎比其他人更好。当你需要为他人保管钱物的时候,正义比较重要,当你不用钱,而要存储钱的时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也就是说,当金钱没用的时候,正义才有用。当人保管修枝刀的时候,正义更有用,但是当你使用修枝刀来修剪枝叶的时候,花匠的技艺就更有用了。同理,当人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但是利用它们的时候,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疑问——“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P11),苏接着说,“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P11) 于是苏建议换个路子来讨论这个问题,他提问,打架的时候,是不是最善于攻击的人也最善于防守?答案是肯定的,于是继续得出,善于预防疾病的人也最善于造成疾病,善于防守阵地的人也善于偷袭敌人,那看来,一个正义的人,既善于管钱,也善于偷钱。最后得出,正义的人,可能还是个小偷呢?于是得出的是荒谬的结论,由此可见,之前的认为正义是一种技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说是荒谬的。(归谬法:结论错误,说明前提有问题)第一层意思是,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艺的话,那正义也没有什么用。第二层意思是,技艺是中性的,正义的人可以干不正义的事,好事坏事都干。不管从哪个路子来讨论,最后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苏在此打败了玻,把他弄得晕头转向。 但玻始终认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继续追问,那所谓的朋友是指看上去好的人,还是实际上真正好的人呢?玻认为一个人总是爱他认为好的人,苏于是接着说,也

《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

《我的凉山兄弟》读书笔记 阅完合上这本书时,第一点想到的是:竟然能在国内出版, 而且据说与台版的差异不大,至少目前的图书出版自由还是值得 称赞的。 作者刘绍华是是一位台湾的女性人类学家,就读于哥伦比亚 人类学博士,本书是她深入大凉山十年做的田野调查研究而著作,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大凉山的腹地的彝族中流行的毒品和艾滋病泛 滥的现象。 虽然经常有看到支教大凉山的人拍的贫穷的孩子照片,尤其 是去年那个爬天梯去上学的孩子们的照片,让人惊讶于大凉山的 环境的落后和人民的贫穷,但这些照片却不如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被作者描写的人物和故事震撼的程度。 作者对于事实的披露,政府官僚作风的批评,以及指责简单 粗暴的民族政策,在国家鼓吹民族团结一致,精准扶贫共奔小康 的主调下,这种唱反调的论述总会显的不那么和谐,但这不正是 知识分子的学术志向和良心所在吗?看豆瓣上的评论,有人批评刘 绍华论据过于浅显,论点过于迁就,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批评政府。这些批评者真是自己没有勇气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反而用各种 伎俩来攻击一位相当有勇气的学者。 谈到勇气,这是我读完本书立刻想到的第二点:刘绍华的勇 气真是令人佩服!一个外乡女性,只身前往最贫穷的大凉山腹地,

无论是住宿环境还是饮食的卫生,都恶劣到让大凉山的人都在往 外逃,她这种逆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此外最初的时候她不通 当地的方言,沟通存在很大问题,无人能够帮助她应对如此恶劣 的生存环境,更令普通人感到“可怕”的是,她调查的不仅是一 群在城市人看来思想愚昧落后的农民,而且他们也是毒贩,吸毒 者和艾滋感染者。她在大凉山竟然能够呆了一年,然后后期不断 的再次进入回访。这种勇气我想来自于她作为一名学者的专业和 牺牲精神。 感谢刘绍华的专业,让很多对大凉山和彝族不了解的读者, 真正了解在大凉山腹地正在发生着怎样的社会巨变。这种社会巨 变当然是在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洪流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地域 能够不被夹流而下的。 作者指出从最初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对于诺苏族的简单 粗暴的划分为彝族开始,诺苏族一直国家的威权之下不断地被边 缘化。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的自由,让诺苏族 的每一个个体获得充分的个人自由走向现代,但伴随着发生变化 的是,以金钱交易为主的社会关系取代了传统的亲属关系。 诺苏族走向现代的过程却是伴随着阵痛的,年轻的诺苏人以 出去闯荡为自己的成年礼,但是由于他们不识汉字等原因他们无 法在大都市获得正常的谋生途径,因而大部分以偷盗和贩毒为生。 此外,吸食毒品因为历史的原因,在诺苏族被认为是尊贵的 身份的象征,诺苏闯荡的年轻人又染上了吸食海洛因的瘾症。伴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理想国读书笔记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着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着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dc6845453.html,)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 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一《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

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

法。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

《理想国》读书笔记(分卷合计1万字)

第一卷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 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扩展。其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格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滋润多了。 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先考察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手艺中国》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中国》读后感(一):只是不知道 为是在豆瓣搜索“手艺”,书的作者大多是外国著的? 《手艺中国》读后感(二):劳作中的中国 一、写作目的和旨趣 戴译书名为《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而华觉明先生在《序一》中所译的书名为《劳作中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的手工业图录、中华文明之一铨释》。华老之所以提出书名的翻译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直译的题目更能够包含和体现作者的撰作意向以及“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华老对作者的这种撰作意向是十分看重和肯定的,在本书的《序一》中,他写道“正如霍氏本人所说,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其间也就贯穿了他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忧患意识”。而华老所说的这种撰作意向,霍梅尔本人是这样表述的:“十几年前,亨利?C?

莫瑟博士(Dr. Henry C. Mercer)交给我一个任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本书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我们今天在宽泛意义上谈论的文明,应包括农民和商人(这两部分人合起来占人口的90%)的活动。”由此可见,该书的写作目的和旨趣是以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记录包括工匠在内的、以农民和商人为主体的当代普通中国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手工艺物品,以及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器物和手工艺物品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文化,以此展示他们生活的全貌,并通过面向和记录当代(1920-1930年代)的活动,回溯和关注历史传承,并以此研究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包括工具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等。 二、记录的内容:有关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虽然霍梅尔从莫瑟博士处接受的任务是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他拍摄图片和写作文字介绍时是按照莫瑟博物馆采用的18世纪工具分类法的分组归类,但如果我们把霍梅尔的《手艺中国》看做是一本关于仅仅记录工具和器物本身的著作,那就有失偏颇了。华老在《序一》中指出了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文本展开中,于详述工艺流程、技术细节和器具形制功用的同时,对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了

社会工作读书笔记豆瓣

社会工作读书笔记豆瓣 【篇一:《儿童青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 读《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心得体会 一、书本大体内容 这本书分四个部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的概念框架;影响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的公共政策及因素;高风险的儿童和青少 年群体;关于实务的协调和实务评估等内容。 1、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概念框架。主要以儿童青少年个体及其环境所发挥的功能为目标,用交互性的观点来解释评量和与儿童 青少年会谈。在实务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儿童青少年在很大意 义上是为其环境所界定的。同时也有助于确定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儿 童青少年自身,还是其生活的环境,或者二者都须改变。进一步的 概念是从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概念出发来强化这个框架。 2、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的公共政策及因素。为读者介绍了一些联邦的方案和政策,以及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产生影响的 那些家庭的和文化的变数,而这些对社会工作实务也一样会产生直 接的影响。也提供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理论方面的简要概述。 3、高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描述了一些高危群体学生的当前状况和特质,并探讨了恰当的介入方法。许多儿童群体处于危险之中,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作者在这里挑选了那些最能引起广泛讨论的 问题来进行讨论。 4、关于实务的协调和实务评估。这一部分主要讨论案例管理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方法,它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类服务输送中的服务协 调和问责性问题,以及案例管理者的多种角色和倡导模式。 二、我的简要分析 我对书中“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更为感兴趣,所以接下来我就 这一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做一下总结,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有关见解 或感想。 1、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发展阶段划分 (1)产前期:在诸多由基因决定的疾病中,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征、特纳是综合征和克莱费特氏综合征。早 产会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影响儿童的发展;婴儿越是早产,发展 迟缓的可能性越大,另外,作者还指出,在胎儿发育期间摄入药物、酒精和香烟的悲剧性后果是它们对胎儿的影响。

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手读后感书评欣赏

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手读后感书评欣 赏 《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手》是一部美国公认的联系书籍,由道格·莱莫夫、艾丽卡·伍尔韦和凯蒂·叶兹共同著作,书中主要讲述了42种刻意练习的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生活中很多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经常喜欢评论性的见解,但是对解决问题不起任何作用,其实是很招人讨厌的,等于花时间精力只听到了一大推正确的废话嘛,所以我们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一定要先自我提醒下,自己的见解对别人来说,是否能解决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反思,就是我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大道理谁都懂,但是老板想要听的是能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袖手旁观地发表还有一点,大部分的文科生的思维都有点天马行空,其实更应该学会理性的逻辑思维。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被大家熟知了,但是很多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仅仅是认为重复练习1万个小时就可以了,事实上,有规划地、有效率地练习才是正确的练习。

听完这节课,我重新认识到什么是“套路”了,哈哈,第一种套路,是从事这一行的前辈再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工作非常有帮助的实践经验,所以,我们从事任何行业,都要跟行家学习这些宝贵的套路,可以避免走弯路,避免掉坑。可能很多人会说,自己的身边没有这样的牛人专家,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有各种途径学习到这些套路。 我在想,自己工作这么久以来,有主动跟同行的老司机们学过套路吗?好像没有,都是靠自己去摸索,结果成长的速度非常慢,现在自己已经工作10年了,但是扪心自问,真的具备工作10年的职场人士应该达到的能力了吗?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高?光靠自己的努力与摸索肯定是不够的,自己想到的问题与困难,相信同行业中的前辈们肯定早就遇到过,而且老司机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套路,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很多时候,还处在自己“造车轮”的阶段,而不知道汽车已经被发明出来很多年了,所以,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只是埋头苦干,独自思索,而是在遇到问题时,多向行业的老司机们请教,经常反思,经常总结,积累大量的套路,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行动:

理想国读书笔记

年级: 2011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姓名:杨帆(1108121009)课程名称:教育思想流派与中外名著选读任课教师:罗平 成绩: 批改日期:

《理想国》读书笔记 杨帆 作者简介: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又译作《国家篇》)和《法律篇》中。 主要作品: 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苏格拉底”的对话; 2.成熟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 3.后期的对话,包括《法律篇》。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 V、《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主要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创作背景: 《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是柏拉图集中阐释其政治思想的三篇著作,其中《理想国》最为著名。《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前言 《乡土中国》,其实当我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打退堂鼓了。我对所谓的乡土并不感兴趣,但在豆瓣9.2分的强烈驱使下,我试着读完了,在看完最后一页,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眼睛明亮了许多。 其实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乡土社会,但深层理解,却是讲了很多我们礼俗习惯背后的原因。如果要我给这本书起名的话,我觉得确切的应该叫《中国人奇怪行为背后的来龙去脉》。 这仅有100多页的小册书,却道尽了中国乡土的人情冷暖和行为举止,乡土中国,讲的虽然是乡下人的“土”,但是每个土气的行为下面,却映衬着城市人的生活。大家常说的人情世故、男女有别、血缘关系、中庸之道均出自这个“土”字。我们嘲笑乡下人“土”,而土恰恰诠释了我们的习惯和行为。也就是说在我们嘲笑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嘲笑自己...... 在这篇读书笔记里,我会试着提炼出这本书中指出的种种现象,以及形成这些行为的源头和原因。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乡土本色 我们先说说这个“土”字吧,土代表着土地、土气。我们自古至

今,每朝每代无论如何更替,都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小农经济,所以,我们中国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土里,每个中国人都是从土里长成的,发展的。在土地上,无论是种植玉米还是种植水稻,一旦人们在这里生存,就只能扎根于此,因为土地是固定的,不易动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们也只能生老病死在这里、我们在这样一个小家庭,小村落中成长,日复一日。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生活,孩子在每个人的眼中长大,土气就这样形成了,这种土气是小范围的瘀滞的,是每在这里生长的人所熟知的。 当我明白了这个土字的来由后,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均来自土的特性。 因为我们都扎根在土地上,我们都沾染了土气,因为都土气,所以习惯、思想都相似,因为相似,所以我们是一类人,所以有土气的老乡才会亲近、才会团结,讲究地缘、血缘。因为讲究地缘所以我们办事讲人情,因为讲究血缘,所以要长幼有序、尊敬长辈。因为办事讲人情,所以讨厌打官司,读后感讨厌法律解决问题。因为讨厌法律,所以喜欢无为政治。因为尊敬长辈,所以才遵守孝道。也因为尊敬长辈,所以长者是权威,形成长老统治,才要立一家之主。 你看,经过这样的推论,一切的行为习惯皆来于此。 男女有别 我们再谈谈男女有别,我们所理解的男女有别,大多数是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不过在我看看完这一章惊奇的发现,其实这一理念的提出,竟然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