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_运动和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_运动和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机械运动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第二课时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

相等的矛盾情景,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问: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教师归纳: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2.做一做: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 。v 和t 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 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 =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

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4.读一读: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例题教学

s t __ s t __

分析:(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

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

均速度。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五)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四、评价与反馈

1.看着刚刚学会爬行的孩子在地板上爬行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下表是小明记录兰兰和敏敏爬行时的情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 是匀速爬行的,他爬行的速度是 。

(2)请描述另一个孩子的爬行情况 。他俩爬得较快的是 。

2.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小时的速s t __

度沿直线向该地接近。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到达该地?

3.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声相隔2.5秒,则雷击的地方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力的作用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

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

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

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

①手拉橡皮筋

②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

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

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

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

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的速度由大到小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物体的速度由小到大

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汇报交流。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四)小结

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评价与反馈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第二课时力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

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

就。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评价与反馈

1.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要求】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2.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第三课时力的图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能说出力的三要素;知道可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力。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释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年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过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表示一个力的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新课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一定会产生某种效果。

⑴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几位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把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出来:

学生演示:①手拉弹簧,弹簧伸长(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将一本书向上抛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

教师:投影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实例图片。

⑵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哪些因素有关呢?

分别让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同学拉同一个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拉力器伸长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放映幻灯片,内容为排球比

赛、马拉车。提出问题:想想看,除了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教学

1. 力的三要素

【做一做】

学生实验1:用力拉弹簧,一次用力小,一次用力大。体验不同大小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2: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向两边拉与用力向

中间压,感受一下两种情况弹簧受力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力的方向)

学生实验3 :用力推门上的A 、B 点,感受一下两种情

况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

【议一议】

学生交流:(小组合作)

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新的认识?

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中得出出力的三要素:为了表示一个力,光有大小不行;还要有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问题:谁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呢?

【试一试】请几位同学举例说明力的三要素,要求讲清各个效果所对应的要素。 结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

教师:力有三个要素,说某个力有多大,能不能完整地描述这个力呢?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没有反映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现在我用20牛顿的力将图钉垂直压入墙面,如果要你完整地把这个力叙述出来,该怎样叙述?

学生:压力的大小是20牛顿,方向是垂直墙面,作用点在图钉帽上。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叙述一个力很繁,怎样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引出力的图示。强调力的作用点是线段的起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A B

的大小。在科学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图来表示一些现象和过程。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用到过这种方法,如作光路图。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用简洁直观的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

例如开门的窍门,用文字表示不容易讲清楚,而用图就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内容,为了表示力的三要素,我们就用力的图示。在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图2-44

思考力的大小是怎样表示的,说出

力的三要素在图中是怎样表示的。

例题: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100牛顿水平向右的拉力,画出这个拉力的图示。

教师一边讲作图规则,一边示范。对于作图的技能练习一定要规范、严格。 ⑴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

⑵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与力的方向一致。

⑶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

内)要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

要标出单位长度表示的力的大

小。

【练一练】

当堂练习

1.重物受到一个25牛顿的竖直向上的提力,画出提力的图示。

2.物体对水平支承面有一个5牛顿的压力,画出压力的图示。

3.用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向右上方的50牛顿的力拉小车,画

出拉力的图示。

学生作图训练,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学生

容易出现的错误有:

⑴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外面。

⑵将表示方向的箭头画在线段之外。

20牛牛顿

⑶漏掉比例线段。尤其是练习3,与水平面成30°角的拉力的画法是一个难点。

3.力的示意图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这时我们只需在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例:悬挂着的电灯受到的力有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画出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第3节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确认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能叙述式中g的意义,说出g的数值。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弹簧秤测物体受到的重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通过语言表达、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

教学流程

通过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开拓创新—课外延伸。三、教学设计

1.重力

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下实验:

Ⅰ乒乓球离开手的下落;

Ⅱ乒乓球在滚离桌面时会落地;

Ⅲ粉笔头释放后将会竖直下落向;

Ⅳ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

Ⅴ水会往低处流。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

投影: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 ;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思考:⑴重力的单位是什么?

⑵重力也有三要素吗?(引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重力的方向

【做一做】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为了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可以做以

下实验:

⑴如图甲所示,铁架台放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时观察

悬线所处的状态。

⑵如图乙所示,铁架台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重锤静止

时观察悬线所处的状态。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

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特别强调,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议一议】

为什么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能用重垂线来制作一个水平仪吗?(出示重垂线、 T 字架、三角尺等,请同学用着试试。)

步骤:①把重垂线挂在倒T 字架的钉子上。②用三角板在T 字架上找出表面水平时的位置。

3. 重力的大小

重力有大有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桶水比一杯水重,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

量,你们猜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做一做】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2~3人一组,4只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测出4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分析数据:

师: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

生: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为9.8牛顿/千克;

师: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投影:1.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2. 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mg或g=G/m,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练一练】

例:一袋质量为50千克的水泥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对典型错误作出纠正与评价。

4.小结

⑴重力的意义

⑵重力的方向

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

⑷g的数值与意义

四、评价与反馈

1.阿根廷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边,看起来是头朝下的,他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2.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学生讨论)

3.小制作(简单水平仪)或小论文(题目: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

4.关于超重与失重的探究活动

一、在电梯中做实验

和同学一起带着家用弹簧测力计到电梯中做实验。先用吸壁钩子,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电梯壁上,测力计钩下挂着质量为0.5kg的重物。

当电梯静止时,示数是5N;当电梯向上加速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了,可能变成了6N;当电梯到“站”前减速时,示数又减小了,可能变为4.5N;当电梯匀速运动或静止时又回复到5N。

电梯中的弹簧测力计出现示数增大或减小,是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是地球引力改变到?还是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改变了呢?

电梯中的有趣现象不仅反映在弹簧测力计上,你自己的身体也会感受到这种现象。你一定会感觉到电梯加速上升时自己对地板的压力特别大;当电梯减速上升时,感觉有些。“轻飘飘”。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宇航员乘座火箭加速时及太空中。

二、在家中做实验

(1) 在家用测体重的台秤上做超重与失重的实验。

先站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数变化;再读出下蹲结束时台秤的示数的变化。

由于整个过程时间很短,要仔细观察并多做几次,并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在一个开口塑料瓶的下部侧壁用图钉打几个小孔,在瓶内灌水之后,发现不断有水从孔中流出,这是因为水受到重力作用对瓶壁有压力的缘故.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建 宜线运动一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5、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米 /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秒 第二节、 力的存在 &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 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谨约匚:h 换算?它表来的米般千米(时,匀速#行时千米出时詔(”米秒 :2m/s=2 X 3. 6kmM=h (过程单位同后)的时间对的谨度,或巷是相同賂 ■/ ?乙 程时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AT 图像,頁线汽匀速运动 卜t 图像,曰詢匀速运动, :①单位换算过程 ?0 40 19 ,乙九加速运动 (J )平均违度—皂路捏 吋阿(求棊段路程上朗平均逮度.必须扰出该诺毎及对应的时司). < ■ 1 I 4V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 时。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 10米/秒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 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 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 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箭头画在线段的末 端。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摩擦力用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三节、重力 19、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地面和地面上的 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0、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运动还是向各个方向运动或静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复习(pdf版)

第三章运动和力 第1节机械运动 知识点1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 参照物 (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 动 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4 速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 km/h,读作千米每时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km/h(过程单位同后) 10米/秒 ⑤常识×8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 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 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 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 伸长越长)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③ 箭头画在线段的末端。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摩擦力用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3章运动和力

1 / 4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能感受力的大小。 2、了解什么是弹力。 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重点难点:能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 活动1:用手压气球、手扭橡皮、手扳直尺 问:有何发现? (1)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2)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手所感受到的力是由什么物体产生的?方向如何?由形变的物体所产生,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问:手松开后,物体有何变化?手所受的力还存在吗? 物体恢复原状,力不存在。 述:手所受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由于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而且恢复原状后消失,可见此力是物体反抗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弹力 1、弹力: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 问:上述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时有何共同表现?

2、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的性质。 2 / 4 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很多,你们桌子上就有一种常用的弹性物体——弹簧,现在我们按要求来感受一下弹簧。 活动2:(1)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手下拉,观察弹簧的伸长,手有何感觉?手受到弹簧的拉力(弹力),由于弹簧反抗形变而产生。 (2)将弹簧拉得更长,手的感觉有何变化? 受到弹力增大。 (3)撤去拉力,长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弹簧恢复原状,弹簧具有弹性。 (4)想象:如果你用非常大的力拉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弹簧不能恢复原状,弹簧损坏。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弹簧具有什么性质?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B、弹簧形变有限度,受力也有限度,一旦受力超出形变限度,对弹簧会造成 损坏。 问:通过以上结论,你认为弹簧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用弹簧作为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除了弹簧意外,你还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什么结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_运动和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机械运动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总结

第1节 机械运动 A. 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B. 参照物 1.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 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3. 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C. 机械运动的分类 1. 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 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 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D. 速度 1.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 2.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 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 3. 公式:通常用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用v 表示速度,即 v =s t 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或m •s -1 (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千米每小时)做单位。 1m/s =3.6km/h 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E.速度公式的应用 1.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1)变形公式:v=s t →s=vt、t=s v 2)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 计算出第三个量 2.注意事项 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2)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3)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第2节力的存在 A.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 3.对力的理解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必定也要反作用 于另一个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有 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B.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如下图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如下图右, 1到2改变速度大小,1到3改变速度方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 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换算: 1米/秒=千米/时, 1千米/时= 1/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h(过程单位同后)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 10米/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 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 大,弹簧伸长越长)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第03章 运动和力(平衡力与受力分析(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3章运动和力 第3章经典专题讲练2——平衡力与受力分析 目录 (1) (2) (5) (12) 一、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注意】区分两个力是平衡力还是相互作用力的关键是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二、受力分析三部曲 受力分析,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等顺序分析。 【关键词】重必下(竖直向下)、弹必触(垂面、拉线,弹力包括推拉压力)、摩必平(平行接触面) 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判断 平衡力八字方针: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相互作用力十字方针: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同时。 【例1】对于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轿车,下列受力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轿车受到的重力与轿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轿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轿车受到的牵引力与它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轿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D 【解析】A、轿车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轿车;轿车对地面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轿车,受力物体是地面,二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 错误;BD、轿车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作用在轿车上,二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 错误、D 正确;C、轿车所受的牵引力与轿车受到的阻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 错误。故选:D。 【解题思路归纳】①XX受到YY力,YY对XX力,“受”前“对”后为受力对象。 ②平则同,互则换→平衡力都是相同的物体;相互作用力是不同的物体,两者互换受力,拒绝第三者出现。解题时从后往前找关键词。 相互作用力的经典句式:互换(A对B,B对A)。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 综合复习以及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综合复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质量为70千克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在下落阶段他的质量() A.等于0千克 B.略小于70千克 C.等于70千克 D.略大于70千克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投篮时,篮球离手后继续飞向篮筐是因为篮球受推力的作用 B.手握水杯静止在空中,水杯只受重力、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C.运动员挥拍将羽毛球击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以卵击石,虽然卵破,但卵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卵的力大小不等 3.两人在相同的沙滩上漫步,留下了深浅不同的脚印,则() A.两人对沙滩的压力一定相同 B.脚印浅的人对沙滩的压力一定小 C.两人对沙滩的压强一定相同 D.脚印深的人对沙滩的压强一定大 4.动物的进化会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更适应环境,下列用压强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啄木鸟的喙又尖又长——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摄食 B.狗的犬齿很尖——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撕咬食物 C.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水中游行 D.骆驼的趾特别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沙漠行走 5.如图所示,物块A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块压紧斜面,二是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