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内容摘要】: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们忙着记词义、记译文。由于文言文的背、记太大,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失去学习主动性,从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下面就从文言文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分析现状及探究文言文教学出路,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现状串讲模式探究提高兴趣

一个民族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她的过去以及她的现在和将来。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国家在抓基础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于我国有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

因此,语文课本中包含了文言阅读,文言课文的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首先是由文言课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所谓文言文包括文言小说以及古典诗词。文言具体来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书面语言。它诞生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书写条件困难的古代中国。又在两千多年中成为我们这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方言各异的古文明大国的官方书面语言文字,可见,文言自有它的历史适时性特点。它使用汉字,主要以形表意,可以跨越古代区域性方言的隔阂;它有自己一整套稳定的语法系统(主要由虚词和句式构成),可以跨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民间口语的流变;它有简练精美的表达形式,能够适应古代较为困难的书写物质条件(甲骨、竹简、绢帛、早期的纸)。二十世纪初,文言在和古代白话一起孕育、产生了“现代汉语”这个民族语言的新生儿以后,便逐步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退隐,渐渐地成为“昨日黄花”。概而言之,文言,一般指先秦语言为规范的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语言。文言相对于白话而言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把汉语言作品分为文言文白话文两种,这是对汉语历时属性的揭示。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在语文教学改革缤纷灿烂的今

天,文言文教学似乎有些“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课堂上老师肢解知识,强调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成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实词虚词的载体,淡化了思想内容,忽视了古为今用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与沟通,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意。考试命题,考查文言文多是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过程,常常关注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较为漠视。总固执地认为串讲,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花时间少,完成教学任务快;做不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就担心教学效果。下面就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来具体谈谈串讲的弊端。

1、教学观念

(1)现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上,而不是上升到以增强学生语言功底、文化功底为目的。

(2)现行文言文教学力求“落实”,即“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为只有一字一句“落实”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

(3)不少教师重视字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成套语言的积累。

2、教学方法

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原原本本的记词义、记译文。“八字真经”俨然是语文教师教文言文的圭臬。

其实,所谓的“八字真经”其本质就是“嚼烂了喂”。这也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考试的导向: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这是目前教学普遍存在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还是主要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在这样的考试模式指挥之下,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卷面的分数,增强学生应考文言文的能力,也只有将文言文肢解进行教学。这样的肢解,是比广受批评的现代文教学的肢解更加“碎尸万段”的。被肢解过的文章,已经不成其为文章,而只是一堆堆由实词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奇怪文字罢了。

虽然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地位,但对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却置之一旁。教学过程机械,刻板,一篇篇有血有肉,而又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文章人为的肢解为斑驳,孤立的一个个部位,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索然无味,学生“敬而远之”,教师教而叹之,有严重的失落感。同时,使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脱节”,使文本与生活相隔甚远,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如:“之”的用法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基本上就不用,造成与现实生活“脱节”,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出现了“有言无文”的现象。

3、教学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常常是被动学习。古文靠得是平时多记忆,勤积累。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本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古文学习难上加难,这边教师勤勤恳恳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独霸课堂”,喋喋不休。那边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甚至兴致

勃勃的讲完了,以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时侯,学生依然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很显然就是“少、慢、差、费”。结果使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二、对文言文的探究

文言文的现状着实让我们担忧,教师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串讲使得教学效果低下,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不得不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思考,提出新思路。

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不能一味的进行串讲,《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要大胆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推陈出新,让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讲究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扬语文教学的民主,才能让学生愿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有区别地引导他们,而非统一模式塑造他们”①。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和发展。凡是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看课文注释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教师不能机械地把教参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掌握文言文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文言文教学得到提高,不再出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提高。下面就侧重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1.课前主动收集资料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只是过眼云烟,学生没有一点印象,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只要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处理,他们是完全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并且效果要好得多。如在学《滕王阁序》的时候,有的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大增。在介绍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有的说他是被淹死的,有的说是被人害死的,学生的争论中流露出对英才少年早逝的惋惜和遗憾,教师介绍要学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位天才少年十四岁写的,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佳句。学生对王勃肃然起敬,感觉一下子亲近了他,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让他们在课前就酝酿起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精设导语,引发兴趣。

利用课堂导入详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想学要学的动力。如教授屈原的《离骚》时,先介绍屈原的生活年代,屈原改良内政、联齐抗秦的主张,而

后受靳尚等人的谗言,被楚怀王疏远,后遭放逐。最终忧国忧民,投江殉国。最后引用作者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高尚品质,激发起学生学习文章的信心。这样介绍之后再讲课文,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3、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成果要求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主动求知,思维,实践和创造获得经验和构建知识,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育教学呢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教育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语言隔阂较大,阅读和理解起来困难较多,同现代文相比,学生更是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更需要教师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故事法

即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事或有主题的情节,传说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有的课文本身故事性很强,教师先以故事形式简述课文梗概,以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的兴趣。

②.竞赛法

即运用富有竞争意味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包括:朗读比赛,查字典词典比赛,背诵比赛,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的表演比赛,对课文知识进行检测的比赛.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此,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直观法是指利用多媒体等能够形象立体表达文章内容的多种技术,手段,物体,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大脑对文章内容的刺激,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课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学生凭着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抽象,生涩的文字,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如教《核舟记》时,可以一边让学生朗读课文,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形象地感知了核舟每一部分的雕刻内容,弄懂了文章词句的含义,体会到了雕刻家高超的雕刻技艺.学生学得也轻松,主动了;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利用课件创设出了一个黄尘古道,烽火烟尘的古战场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④向课外延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言文的学习

也不例外。如联系课文《出师表》,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和遗迹。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等途径,如找寻古人对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名山:庐山、泰山,名川:长江、黄河等描写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古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总之要联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4、在教学实践中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是教师教的真正目的。

⑴、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有指导地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①词的积累

强化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常用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教师要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从而内化为阅读能力。同时注重古今词语的比较与沟通,让学生明白,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常用实词,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加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应坚持古今沟通、古为今用的原则。如学了“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辙”的意思,叫学生找出能够印证此义的成语,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如出一辙”等成语的意思。

②名句、名篇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要熟读成诵,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诵能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消化文意,受到感染。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音节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增强语感。还可开展有趣的朗诵活动和比赛,促进积累。尤其在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精练、构思巧妙、意境独特的古诗文,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优美散文,不仅能为学生读书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还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可谓多方得益,终身受用。

强调学生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养成三大习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课堂上勤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⑵、培养领悟语意的能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能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以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的教学方法”。诵读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包括朗读和、宇背诵等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读音问题。朗读应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复熟读文章,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住重点加以讲解,明确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言文在语言组织、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玄妙之处,加深对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妙,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培养了语感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面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只能认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顺应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形势,革新文言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我国传统文言文历久弥新,发挥它在现代教育中积极作用,就可以式教学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1999年第12期《上海教育》李余浪语

2007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陈思《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探析》)2006年第3期《试述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江西广播电视大

学报彭建民、刘强朵

2007年第6期《教法探索》(桑哲《“浅谈文言文教学”大家谈》)

2005年1月第12 卷第 1期《井冈山医专学报》(胡陈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2007年第10期《教学论坛》(张君芳《文言文,“爱你没商量”——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省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https://www.sodocs.net/doc/dd2976130.html,/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29

(徐文彬重庆五十七中《引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改进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https://www.sodocs.net/doc/dd2976130.html,/article/972627.dhtml(张贵玲《初中文言文如何新教的初步探索》)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文言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共5篇)

文言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共5篇) 篇: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习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

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2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岔口驿明德小学 尤文娣 我于11月26日参加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这些课在教学过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文言文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 1、开题时间:2013年10月22日 2、开题地点:茶店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3)班教室 3、参与人员:茶店镇九年制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开题报告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微型课题,课题编号为:2013-3-082,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10月22日正式开题,现将该课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五彩斑斓,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古诗文教学正是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逐步增多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内容,但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的阅读积淀有限,导致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不能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当然,也有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相关探索,但未能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构建新型而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的最直接行为。本课题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

教学活动的分析,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构建新型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评价方案。 3、通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研读教材法:通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初三总复习资料,研读具体篇目,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做好材料积累。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了解文言文有效教学当中存在的案例问题和方法策略,明确研究方向和角度。 3、实时观察法:相互之间听评课、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形成本课题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5、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文言文教学内容、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适宜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教学内容。 6、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7、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结合时间成果,总结经验形成的深层动因。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对诵读的冷漠化、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文言文课外阅读不够、文言文媒体教学广泛化等原因,导致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极探索,勇于总结,就一定会在文言文教学上取得成绩,使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名副其实”。 标签:文言文教学;低效原因;有效方法 文言文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老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除了因为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词语障碍和文言文文本本身叙事较简洁、客观,不够生动、感性外,还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在当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总结下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就文言文本身来说,文言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时代变迁,涉及的一些特定文化现象、专业术语已经成为现代人阅读的障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阅读。有一些文章甚至过于艰深,如《离骚》、《滕王阁序》、《庄子·逍遥游》等,这些文章虽然都有较为详尽的注释,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艰涩的语句很难让学生的兴趣坚持长久。除这些客观原因外,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冷漠化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的方法,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朱熹读书法”介绍诵读的好处是“诵得熟,方能通晓;诵若不熟,亦无可思索”。特别是“若或急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牢靠”。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可是在现在的大多数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预读,上课一味追求落实到实字实句,句句串讲,释疑解难,明旨理脉,挤掉了学生诵读感悟的时间,课后也不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的“急功近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仔细朗读体悟的时间越来越少。王开东老师在《非常语文课堂》中提到:“阅读所得不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而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成果也不在于教师讲出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这里的‘悟’应该是情境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这个生成的过程。”[1]130文言文课堂上,我们想听到的是“抑扬顿挫”,我们想看的是思维火花精彩碰撞。 2.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 中学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课文,从题材上来说,主要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形式。从体裁上来讲,则以古代散文为主。选文的丰富性为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

2021年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 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

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上到文言文,走进教室就讲翻译,也最喜欢上文言文,因为教学过程较为单一,省去了挖空心思备课的过程。但是轮到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因为觉得很难推陈出新。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改变、改革也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先从小细节做起,因此,首先考虑的是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现状,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过于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似乎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大多数老师都采用逐句翻译的方法。三是就事论事,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纵观目前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而选择性的使用。 第一,学案的运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言文翻译教学也是如此,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特别是对文言文翻译的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联想与想象,从而便于老师归纳一词多义等情况。而口头布置的预习任务往往难以落实,使用学案,使预习的针对性更强。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时,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古汉语词典等等,在主动搜索答案的同时,加深对文言词汇意思的理解。 第二,多媒體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根据图片、结合文章,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或描绘的意境,既给予了学生一定帮助,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写景的文字,需要意译,这时候给予图片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多媒体配合,还可以在复习检查时,提高复习效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言教学的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言教学往往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要善导主体,师生互动相长;重诵读、重感悟、重赏析,将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归宿。 一、强化预习、主动探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除让学生明白言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应千方百计地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为任何创新与灵感都是在主动性极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再好,教师再有水平,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无法引导他们欣赏语这个“大观园”的美。这正如一个演员,若不能通过独自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设计自己的表演而全靠导演指点,那他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演员。学语也一样,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言的教学目的和以育人的任务才能完成。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指导预习时,我们尤其注

意诵读的指导,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第一遍参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再默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疏通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词句,并尽可能制成问题卡片,为上课时质疑问难做准备。总之,只有让学生课前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求知的苦与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导主体,互动相长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仅是教学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唱。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分组讨论中,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再引导他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感知课,理清的思路,指导他们整理常用的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事先把筛选出的知识点归类,然后组编成练习题,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d2976130.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