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G)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⑤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

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样”、“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等。

例: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4、“庸……乎”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6、“何……之有”

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7、“何……为”

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例: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

呢?”(表疑问)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

9、何以……?

可译为“根据什么……”“凭借什么……”

例:王曰:何以知之?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孰与……”、“孰若”

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跟……比较,哪个更……”等。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不为……乎”: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何(奚)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用……做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4、“何……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5、“岂……乎(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6、“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7、“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8、“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9、“何……之有”

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

10、“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11、其……乎(邪) 其(岂)……哉(乎)盍……乎

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不……呢?”

例: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范氏富,盍已乎?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12、“安……乎”、“安……哉”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哪里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得无……乎

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4、“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15、“(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16、安能、何能、何得,

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7、“得非……与”“岂非……与”,

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

可译为“何等”、“多么”。

例:吏呼一何怒

2、何其……

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3、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4、“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5、可谓-------哉

可译为“可说是……啊!”“称得上是--------啊”

例: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3、“非惟……抑亦”

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4、唯------犹------

译为“唯独------还-------”

例:唯昭质其犹未亏。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

相当于“假如”。

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岂若)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或“与其……不如……。

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

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就是---------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欤(耶),抑……欤(耶)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

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②非字而画。(《促织》)

5、其-------其------也(耶)

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

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例: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

国的关系吧。

2、“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岂不也是……吗”。

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九)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的(人、物、事)”、“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或“有……

的(人、物、事)”、“没有……的(人、物、事)”、“……什么”、“……哪里(谁)呢?”

例: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⑤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用)来……”。

例: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之伦”“之徒”

相当于“这一类”。

例: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

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②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一)、其他

1.是故,是以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

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手段等)”或“……原因”。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③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

的办法吧!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且……且……”

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5、“而已”、“焉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②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6、“以……为”

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或“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7、“以为”

一是“以……为……”的紧缩,可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认为(觉得)……

是……”或译为“用……作……”、“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8、“因遂”

相当于“于是”。

例: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9、“于是”

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例:①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②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10、有……者

译为“有个……的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12、“焉耳矣”

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总结大全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3、“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以……为”,“奚以……为” “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 “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 ……比……怎么样? 2、“孰与””“孰若” 和……相比,谁更…… 3、“孰若” 哪里比得上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 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宁……耶”

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何其” 何等、多么。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五、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与其……哪里比得上…… 2、“不……则“不……即”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 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意者 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2、“无乃……与?”,“无乃……乎?” 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3、意者 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就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得固定格式,它表明得就是对某种情况得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得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就是很多得。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得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得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得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得就是您们吧?)??2.……孰与……??这就是一种用来表比较得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得高下、优劣或两件事得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得,一类就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得。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就是非常高得。如下面得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您相比,谁得年纪大,谁得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们瞧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得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得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您跟我比怎么样呢”。3 ??.……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就是宾语提前得一种固定格式,就是一种表示总结性得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得就是在这种格式中得“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得就是提宾得作用。句首有“其”得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得就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得就就是……啊”。请瞧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得就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她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得就就是夫子这样得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她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她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她得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得就就是李将军这样得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就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得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得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得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也就是相当高得。请瞧下面得例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瞧到自然景物所产生得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得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您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得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得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 ??.奈……何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5种文言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 .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 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 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 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子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 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 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5.奈?…何如?…?何若?…何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 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 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 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 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 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 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奚(何)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⑥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