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太极拳中_拳理_与_哲理_

太极拳中_拳理_与_哲理_

太极拳中_拳理_与_哲理_
太极拳中_拳理_与_哲理_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2012 年第·5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30期 M ay2012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太极拳 “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哲理”的桥接部分进行论述,指出“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及“大众在练习太极拳时根据哲理的启示所应该重点认识到的地 方”,并在此结论上提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的观点。[关键词]太极拳;拳理;哲理;儒学;道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077-0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LX529);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5)的研究成果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张元驰功1,翟虎翔2 (1.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中庸、和谐、仁义等,道家的无为、养生、静虚等。据此,太极拳所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例如“功防、虚实、动静”等,便是阴阳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等,便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大众在太极拳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拳术来感受传统哲学的奥妙所在,不仅能加速提高自身的太极拳水平,而且也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将传统哲理作用于生活实践。 一、太极拳“拳理”和道家“哲理”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要观点是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依乎天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既是道家对“道”的描述,也是道家据此对世人的要求,更是道家对成道之人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理首先要求习练者要自然放松,是提醒习武者要通过对“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强制模仿来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以至于自己练习太极拳日久能自然排除或包容外界的影响,做到内心安静、精神集中到运动中,即以一念代万念;其次,太极拳理中所述的“松柔、动作圆活轻灵”,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外在肢体的运动节奏要符合内心的精神波动,即“以意导体”,从而逐渐随心境达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全身肌肉放松、骨骼犹如节节松开、不顶不抗、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外在运动特征,强调习武者要顺遂自己个性、性情等心理特征来习练太极拳,并据此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节奏快慢,即要求习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速度不能千篇一律,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一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随着习武者超验心的不断彰显以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习武者自身的太极拳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而太极拳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充分说明了拳理要合于“道”;另外,“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强调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若能懂得此理,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日久坚持下去便能自然流露出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不争而善胜的品格,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相合,从而据此鲜明地凸显出太极拳“道法自然”的特点。所以练太极拳者必须要顺应自己的心境去练习,以至于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征途上逐渐进入“无”的最高境界。 二、太极拳“拳理”和儒家“哲理”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性与人性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这也是太极拳拳理借鉴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仁、义、礼、忠、恕和不偏不倚等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伦理教育和道德范畴内的自我修身养性,这也为太极拳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和内容等提供了颇多的参考。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 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 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舍己从人上,其主要内容从生活层面的忠恕之道的“金银规则”以及“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逐渐过度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以至于其在理论的层面上体现出儒家中庸的精妙之处,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 太极拳拳理中要求“用意不用力,不可有力,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以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后人发而先人至”,不仅是高阶武术人武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也是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理解“效法天”后在生活中宽厚、谦让的表现;“听劲、懂劲、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不仅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训练指导思想,更是习武者通过太极拳掌握太极之理以至于逐渐运用到生活层面的具体表现,即体现为武术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力求达到“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不以物喜”等,以至于其在“仁” 77··

最全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 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 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 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 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 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 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二)右搂膝拗步 1.收脚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右手经头前划弧摆至左前肩,掌心向下,左手向左上方划弧上举,与头同高,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2.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两手划弧时要以腰带动;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搂推协调,转身蹬地推掌。 五、手挥琵琶 1.跟步展臂:右脚向前收拢半步落于左脚后;右臂稍向前伸展。 2.虚步合手:上体稍向左回转,左脚稍前移,脚跟着地,成左虚步;两臂屈肘合抱,右手与左肘相对,掌心向左。 学练要点:两手摆掌时有上挑并向里合之意。合臂时腰下沉,两臂前伸,腋下虚空。 六、左右倒卷肱 (一)右倒卷肱 1.退步卷肱:上体稍右转,两手翻转向上,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上举至肩上耳侧,左手停于体前;上体稍左转;左脚提起向后退一步,脚前掌轻轻落地;眼视左手。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一)第一组 1. 起势 ①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 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向前平视(图3-1)。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 ②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 3-2)。 ③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 向前平视(图3-3)。 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 2. 左右野马分鬃 (1) 野马分鬃一 ①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 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 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内 夹。 ②转体迈步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 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 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急于前移。 ③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 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 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 视(图3-6)。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内含, 双臂保持自然弧形。 (2) 野马分鬃二 ①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 要领:重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②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最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最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古典书城 分享至: 2015-06-29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1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

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2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3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4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基础教育)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 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 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 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 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 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 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 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 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 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 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 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 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 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 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 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 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 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 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太极拳拳理探微(二)

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周易》 太极拳术“文修”、“武练”的基本法则,全都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周易》的太极 阴阳学说,指导并规范了太极拳术的行功。《周易》是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 《周易》由《周易古经》与《周易大传》所组成。前者是一部占卜之书,成书于殷周之际。 后者为儒家学派所撰,是阐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中所蕴涵 的义理精微挖掘出来,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而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使《周易》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的武学、医学、养生学、军事学、哲学、自然 科学…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大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则是蕴含阴阳而阴阳未分之态。太极拳之所以最终这样定名,表明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是以《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 《周易》的阴阳,是一哲学概念,它泛指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两个对立着的东西。对太极 拳来说,就是指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 《周易大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它的意 思是:万事万物均是由相互对立的阴与阳所构成,它俩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还能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的意思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由它变演而化生万物。 更有学者认为,太极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根据“太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太极拳术的先贤们指出,人体亦太极也。并要求太极拳的盘架,应模拟宇宙的太极阴阳演变来运行。同时强调,无论练拳或技击,都务须遵循与运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易 理原则。《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依据这些易理原则,而对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提出了具体 要求,并成为太极拳术所必遵的规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短 四句,就规定了太极拳整体的运行原则。它完全基于易理,非常重要!以其非常重要,让我 们予以详细解释: 对于演练太极拳来说,所说的“无极”,就是“空无所有,物我两忘”一片寂然的“静态”;这里 所谓的“太极”,就是“意方萌动,形犹未动”虚极静笃的“静态”,我们不妨称它为“准静态”, 以别于无极的“静态”。根据《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因太极为内蕴阴阳、阴阳未分之态,由它进而分阴分阳,以此称太极为“阴阳 之母”。“动之则分”,是说动则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具体到演练太极拳,“动之则分” 的“动”,是指运行或开或合的拳势动作。“静之则合”,是说静则阴阳“合而为一”,成为太极,或进而归于无极。具体到演练太极拳,“静之则合”的“静”,既是指两动之间的似停非停的太 极态,也是指起始与最后的无极态。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24式简化太极拳图解16155

二十四式太极拳示范图解 1起势2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6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 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 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 21转身搬拦锤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 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 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 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 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 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 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 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 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 (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 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 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 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 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 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拆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拆解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 1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 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图2- 1、2、3、4)。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出左拳击打乙头部。乙左手助力,右前臂滚架拨开甲冲来的左拳臂。甲趁乙腹部暴露之机右拳击打乙腹肋部;乙左手下掳抓甲右手腕外分,使其偏离目标同时右手抓握甲左腕,控其形,提左足弹其小腿或裆部、腹部、胸部(图3-1、2、3)。 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脚上步,同时左直拳击乙胸口部,乙后坐转腰同时右臂向左格挡化解进攻。甲继续出右拳向乙头部直击,乙右转腰左臂向右格挡顺势化解。甲趁机起右弹腿点击乙腿部,乙左腿回收避其锋芒·左手向下、向左后侧勾搂甲左腿,消其力。乙乘机左脚上步夺位,同时右掌向前推按甲胸部,身体重心向前成弓步,迫使甲失去重心而后倒地(图4-1、2、3、4、5、6、7)。 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 甲顺步出右拳攻击乙面门,乙转腰侧闪,右手外接掳腕抓握引进甲拳落空,左掌扶按甲肘部;甲不得势欲要回抽手臂,乙相机上步将甲发放出去(图5-1、2、3、4、5)。 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 甲上前进攻,右拳直冲乙门面,乙右手外接掳抓甲腕外旋翻转,使其手心朝上同时拉臂引其重心前移;乙乘机撤步转腰,左手反推按折其腕,达到制服目的(图6-1、2、3、4、5)。 一、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 1、掤攻防含义图解 甲左拗步冲拳直击乙头部,乙适机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时右臂向斜上穿滚棚架乙右大臂,

太极名家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太极名家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2014-02-08 17:31:11) 转载▼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拳种,是“天人合一”身体力行的突出表现,蕴含养生与技击双重功效。它利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运化出一套以柔化为主的拳架,既有规律性,也有协调性,自身与外界环境形成了相互统一,由思想意识到动作姿式,达到一个和谐体系。 太极拳的阴阳平衡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负阴而抱阳的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以太极图为运化模式,阴与阳在太极图中是同步的关系,也就是“冲气以为和”之意,也就是相辅相成之意。太极拳是太极(阴阳)的二进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归二,二合一,一归虚的周而复始。在形体方面,上肢与下肢是交叉配合的,也就是左右上下的协调,上肢是“上如浮云”的运动,也要有水的浮。下肢则是“下如流水”,是一种既有浮、沉又有虚实变化,与地球形成重力作用的运动,这也是身体平衡和稳定的因素。太极拳运动完全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以柔为主,其关键在于运化了人自身的经络穴位功能,不但能网络全身而能与外界有感应功能,并真正能作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应该作为中心思想来研究。其它锻炼方法,多注意形体和体能方面,是以大能量消耗为主的。而太极拳则不是,它是以尽量运用合适的能量,发挥以协调性为主的运化功能。 太极拳修炼大致可分神、意、气、劲四个阶段。“神”主要表现在眼神,要做到“进手,手追眼神;收手,眼神追手”,这样会保持拳架中正安舒,杜绝“过”与“不及”之病。“意”指意念,即以意行拳,意念与肢体动作完美结合,不仅太极拳,很多体育运动都采用“默练法”来提高运动水平,与此同理。“气”强调整体性,是一种场效应,以经络穴位的感应,来运化全身,我们可以说它是“以气运身”是一种意念的信息流,它网络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经络系统)。“劲”应用于技击,通过修炼之后,产生“太极劲”,太极拳前辈、大师神奇的技击故事都是“太极劲”是直观体现。 经过多年的研修,我结合空气动力学和书画理论等相关学科总结出一套“空间运动”理论,太极拳的身外功法,有其独到之处,在书道中讲“分朱布白”,也就是笔划和空白,空白是很重要的,画亦如此,对空白处有“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说,对空白处其气势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动作姿式,也是由体形和周围的空间所组成,周围的空,我们叫它气场,可以形成气势,这就是体形动作是实,而气场是虚,体形动作是左脑的逻辑思维和运动系统所支持,而空白处则是形象思维,是开发右脑的思维。而太极拳论中提到的“以气运身”应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体外场势为主的运化,练拳架或推手时,其思维活动不只是左脑的形体运动,而更主要的是右脑的形象思维,它才能有一个整体的运化,才能走出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四两拨千斤”,“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轻灵工夫。 上面介绍了关于太极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太极拳体系的内容。太极拳作为养生、健身与技击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分割对待。我们注意到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关系。达到了对能量消耗的不浪费,因此而达到养生。同时在技击上也不外乎上述的原则,这就是太极拳的“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内涵。目前的科学发展,其中信息也起着重要作用。

十六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十六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预备势: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精神集 中,眼向前平视,呼吸保持自然。 1、起势 (1)左脚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2)两手慢慢向前平举,手指微屈,手心向下,举至与肩同高,两臂距离约同肩宽,肘微下垂。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对。[要点]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下落要与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臂外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脚蹬地,上体继续左转,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岁专题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左脚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 地面,左腿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平屈 ,手心向下,右臂外旋,右手向左上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至左 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左手。 (4)左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脚蹬地,上体右转,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随 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 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应宽松舒展;身体转动时必须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 一致,两臂保持弧形;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鹤亮翅

太极拳理气之说

“太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他是哲学,是智慧,是真理,是简易之道。“太极”的内容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精髓,道家由此而阐发其义理,昭示自然万物生老循环之顺逆;儒家由此而阐发其义理,揭示构成人类社会存在之次序。及至宋明,一张太极图的出世,揭示了千古之心传,遂使儒道合流,三教融合。今天我们玩索太极图,尝读周子之“太极图说”、二程之“遗书”,朱子之“四书集注”,体味老庄哲学,孔孟思想,宋明理学,结合我们从事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不难看出先哲之所言,皆寓内功心法于其中,其至理,无一不为太极拳所取之,亦无一不为太极拳所行之也。 “太极”说的是一个理,这个理说的是道,所以谓道理。其大至宏观宇宙,小至水露至微,无不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阴阳二气之盈虚消长,造化之生生不息”。可以说,阴阳二气的运动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运动法则。先哲以为“凡万物化生总由二气。得乾道者,于人为男,于物为牡;得坤道者,于人为女,于物为牝。乾类属阳者多动,坤类属阴者多静。方隅岁月,气有不同,万物适值其气,随所受而成其性。气得中和,则天为至粹,地为至精,人为至德”。所谓万物由二气之化生,就是万物在阴阳二气的运动之中消长。这是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说,气是生命,更是运动。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企图用各种方式去描述这个运动,而正是《太极阴阳鱼图》,凖确的向人们描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其流畅的曲线,给人以恒动之感,喻示了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之过程。其一边小而至大,一边大而至小。头尾相接,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所谓“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散之而为万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太极。“太极”之宗旨,乃不息之道。其“一阴一阳”。就是辩证法,其“盈虚消长”,就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规律。其“造化之生生不息”,就是不息之运动。所谓千古之心传,传的就是这个理,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也是说的这个理,这个理就是道。

太极拳十二式太极拳图解

太极拳十二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的内容,是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编成的。全套共分十二动,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和课时较少时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之前的基础练习。 (-)动作名称及动作说明 1.起势; 身体放松自然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呼吸自然(图7-3-1-1-1~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掌高与肩平(图7-3-1-1-3)。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图7-3-1-1-4)。2.野马分鬃;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左掌经体前向下划弧放在右掌下,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图7-3-1-2-1)。上体左转,左脚向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右掌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图7-3-1-2-2~3)。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化解对方攻击的手臂,另一手攻击对方。 3.白鹤亮翅; 上体微向左转,左掌翻掌向下,右掌向左划弧,掌心转向上,与左掌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向前跟半步(图7-3-1-3-1)。上体后坐,稍向右转,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稍向左转,两掌随转体向右上左下分开(图7-3-1-3-2)。

4.搂膝拗步; 上体稍向左转,左手掌心向上,向左斜上方弧形摆起,右臂内旋掌心向下向左落至左胸前。两手不停,随之身体右转,右手向下向右斜上方摆起,掌心斜向上,左臂内旋,随转体落至右胸前,掌心朝下,左脚同时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方向(图7-3-1-4-1~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掌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平;左掌向下由左膝前接过落至左胯旁掌心朝下(图7-3-1-4-3~4)。 5.手挥琵琶; 重心前移,右脚跟进半步,上体稍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同时左掌由左下向上挑举,右掌收回放在左臂肘部内侧,上体微向左转两肘微下沉(图7-3-1-5-1~3)。 攻防含义:我方用右手防开对方的进攻,同时左手攻击对方。 6.进步搬拦锤; 身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迈步,脚尖外撇,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变拳)经左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掌向下、向左收于左胯旁(图7-3-1-6-1)。重心前移,上体右转,

24式简化太极拳拳谱(图解)

24式简化太极拳图解 24式太极拳,因其是太极专家从杨式太极拳中精简而来,又仅24个招势,故常被叫做“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虽然动作不多,但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传统的太极拳法相比,内容更精炼,结构更合理,动作更规范,在满足太极拳爱好者锻炼身体需要的同时,又便于掌握,易学易懂,费时少,收效快,所以流传极广,尤其为太极拳初学者所喜爱。 24式太极拳共分八组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第八组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24式太极拳套路名称 1. 起势 2. 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 4. 搂膝拗步 5. 手挥琵琶 6. 倒卷肱 7. 左揽雀尾 8. 右揽雀尾 9. 单鞭 10. 云手 11. 单鞭 12. 高探马 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 15. 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 17. 右下势独立 18. 玉女穿梭 19. 海底针 20. 闪通背 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 23. 十字手 24. 收势

一、起式 1 2 3 4 5 二、左右野马分鬃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白鹤亮翅 21 22 23 四、左右搂膝拗步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五、手挥琵琶 39 40 41 六、左右倒卷肱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十六式太极拳教案

公共体育课教案授课内容太极拳授课班级12太极拳选项班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田径场 1 教学任务宣布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考核项目;恢复性练习(各种素质); 教学目标通过安排长距离慢跑、柔韧性练习、球类活动,使学生各部位得到活动,体力得到恢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安全提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时 间 次 数 强 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二三一、体育委员整队。 二、报告人数,安排见 习生。 三、宣布本学期内容及 考核项目。 1、太极拳(40分) 2、素质考核(20分) 3、平时表现(20分) 4、体育理论(20分) 一、长距离慢跑 1200米左右 教学重点:保持匀速, 坚持到底。 二、徒手操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运动 5、弓步压腿运动 6、侧压腿运动 7、膝关节活动 8、腕踝关节活动 三、柔韧性练习 1、前压腿 2、侧压腿 3、跨栏坐 4、压跨部 5、压腿部 一、教师总结上学期教学 情况,提出本学期的教学 内容和考核项目。 二、提出本学期教学要求 1、发扬成绩,改正错误。 2、认真学习,积极锻炼。 一、教师提出慢跑要求。 二、教师观察学生活动。 三、教师提出做操要求。 四、教师喊口令,并带领 学生一起做操。 五、教师纠正错误动作。 六、教师讲解示范动作。 七、教师边喊口令,边巡 视学生做练习。 一、学生按四列横队站立、 集合。 二、认真听清要求,努力学 习,争取成绩和体质两两方 面都有所提高。 一、形式:学生成二路纵队 绕田径场慢跑三圈。 要求:保持队形、注意调节 呼吸。 二、跑完后,成上课队伍散 开做操。 要求:做得整齐,有力。 三、按做操队伍坐下,认真 看与听教师的讲解。 四、集体按口令做练习。 要求: 1、每个动作要正确,规范 十 分 钟 二 十 分 钟 二 十 分 钟 每 节 2 * 8 拍 每 节 做 4 小 中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图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一、起式 1 2 3 4 5 二、左右野马分鬃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白鹤亮翅 21

22 23 四、左右搂膝拗步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五、手挥琵琶 39 40 41 六、左右倒卷肱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七、左拦雀尾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八、右拦雀尾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九、单 鞭 83 84 85 86 87 88 十、云 手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十一、单 鞭 104 105 106 107 108 十二、高探马 109 110 十三、右蹬脚 111 112 113 十四、双峰贯耳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十五、转身左蹬脚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十六、左下势独立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十七、右下势独立 134 135 136 1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