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 ( C )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 B )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D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D )

A.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 C )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 B )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C.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社会规律是复杂多变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9.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B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10.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D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 A )

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C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 B )

A.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C.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D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美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美国的发展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1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 )

A.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重要形式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1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7.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 ( D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储藏手段职能18.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 ( B )

A.不会有根本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9.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D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

20.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A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 )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相对短缺 D.生产绝对短缺

22.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 )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D.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

23.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C )

A.社会心理因素 B.政府的经济政策 C.习惯和法律传统 D.风险因素

2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 C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D_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D )

A.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C.对资本JEY.圭L产无政府状态的反映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 )

A.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JEY.带,J度

B.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创办国有企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

C.通过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化、促进社会生产协调稳定发展

D.通过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劳动者的收入分配27.新殖民主义与老殖民主义在对外经济侵略上最主要的不同做法是 ( D ) A.商品输出 B.私人资本输出 C.国家资本输出 D.搞“经济援助”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 (A )

A.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由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由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29.马克思主义政党 ( C )

A.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B.是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愿为其奋斗的人人党 D.不应接受任何非工人阶级的人士入党,

30.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 A )

A.生产二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B.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存

C.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D.生产资料的个人和公其所有并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 ( ABCD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的有 ( ABC )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没有内容

C.没有贫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 D.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3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 BCD )

A实践具有创造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B实跋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D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规律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5.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有 ( ABCD )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 ( ABCD )

A.人生观 B.价值观 C.道德观 D.思维方式

37.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是 ( ABCD )

A.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B.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C.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D.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38.从资本形态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 CD )

A.私人资本输出 B.国家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39.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它 ( ABCD )

A.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B.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40.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且长期存在( ABCD )

A.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 B.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C.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D.传统习惯势力和思想观念

三、简答题

4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3分)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分)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分)

4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分)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2分)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2分)

4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分)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分)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2分)

4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计算一定时期(~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3分)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3分)

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2分)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2分)

四、论述题

4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分)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分)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分)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4分)

4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答:(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3分)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

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4分)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3分)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把握事物的度C.确定事物的质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 地理环境

B.社会意识

C. 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5.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C)

)A. 逻辑学 B.自然科学 C. 艺术 D. 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C.意识D.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B )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I(v+m)+Ⅱ(v+m) D.I(c+v+m)=I(v+△v)+Ⅱ(v+△v)

3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A. 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

A.交换价值 B.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B.C∶V表示 C.Pm∶A表示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A)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C )

A.垄断资本B.金融资本C.国家垄断资本D.金融寡头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 国际辛迪加

D. 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AC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BCD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 剩余价值(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 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2、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3、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83-85)

5、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意义。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

形成认识辩证运动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所以…….

6、试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经济体制就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心体制改革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09)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前进行与曲折性(p111)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式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评价资本原始积累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使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所以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只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商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3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4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她的工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的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商品。

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为什么说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三是三种形式

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 马克思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理论品质4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158-159页重点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群球会的主要受益者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5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一、单选

1、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C )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C)

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

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

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

“生死有命,唯物在天”的说法是(C)

A.主张物质和一时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知道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时间起重要决定作用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B)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5、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A. 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 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 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 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B)

A.社会形态的演变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变化的交流史

7、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变化表明()

A.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没有根据的

B.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消失

D.当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多选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CD)(第五页)

A.否认人的主管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意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肯定客观条件和联系的条件性的观点

3、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有成竹”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与“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的认识事物(课本第46页度的理解)

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第九页)

A.地理环境和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CD)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B.出发点不同

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6、实事求是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了(ABCD)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然和必然的统一

三、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4页)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32页,自己找找)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30页)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一时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看30页的两段)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是什么?(66页)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区别点是什么?(66页)

相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67。

6、唯物辩证法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三个对立: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2发展观点与静止的观点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区分新旧实物的根本标志是什么?(41页)

即为“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45页)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普通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46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聚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见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7页)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缓解,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缓解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起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真理的二重性院里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88页)12、真理性认识与价值评价的关系如何?(83页和84页)

1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什么?(94页)1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决定作用?(95页)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什么?(114页)生产力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98页三个方面)

1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122 101)

18、构成社会发展力系统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有哪些?(112)

客体: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

主体:人民群众

19、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吗?为什么?(130 134)

不正确

20、怎样正确理解商品二重性的辩证关系?(144页,很重要,大概考15分左右)

21、如何理解价值规律?(147页)22、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是什么?(147页)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151)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自己总结)(了解即可,可能出选择)

24、平均利润与垄断利润是怎么回事?(168 185页)

25、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59)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如何?(160)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作用和实质是什么?(189)

2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件事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232)(看课本了解,可能出选择)

28、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特征是什么?(255)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2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自由理性的外化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哲学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着、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考试试题2

专题二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5、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在运动与静止二者关系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10、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1、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1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15、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实践。 16、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简答题(不需把答案完整写出,只需在书上标注清楚即可)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简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放映。 4、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节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卷面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 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一、问答题(1*20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包括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参考解答:a、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解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和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见教材P2-3) b、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总之,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主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与资的斗争对马主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主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教材P4-11整理) c、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成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模拟试题B卷.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1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1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5、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1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A.平等互利的关系 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1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 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 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 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 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其中什么是最根本属性? 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最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网上下载答案仅供参考)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实用性。 历史必然性: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时代内蕴和表现形式,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共同的,这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那么,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之前,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进行辨正,对其时代内蕴作出科学的阐释。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辨正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为理论界所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不同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有的甚至还存在着明显的误读和曲解,亟待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辨正。 (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别开来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艾思奇是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运动的开创者,因而称之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应是1921年就开始大众化工作的高语罕?,主要是因为?高语罕在20世纪上半叶撰写的《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

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本通俗著作?。 这个理由看似很有说服力,实际上却站不住脚,其中提到的高语罕代表作之一《白话书信》,主要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论及政治、妇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社会的不平和政局的黑暗、劳工痛苦和资本剥削,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主张,从其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很显然,论者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混为一体,令人费解的是,这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里并不是个别现象。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别,一方面,从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诚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和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者虽有很多共性,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其内在逻辑和特殊规律;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确实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的,但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逐渐演变、不断摸索、分阶段推进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有所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