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征中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中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中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中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中最关键的六次战役

长征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华里,攻占过62个县,从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在红一方面军368天的征战中,有235个白天和18个夜晚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行军时几乎都在打仗;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每天都有一次小的接触战斗,共作战380余次;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共八万六千余人,到达陕甘苏区后仅余七千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新回顾那漫漫征途中的一场场战斗时,仍会感到其场面的惊心动魄,仍会被红军将士超凡的战斗意志所震撼。

湘江战役:以血肉撕开封锁线

1933年9月下旬,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围剿”相继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一百万军队和二百余架飞机,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五十万人,兵分四路,采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步步为营,企图紧缩根据地,消耗红军力量,以达最后消灭红军之目的。而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领导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始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继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则出现退却时的逃跑主义,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仅广昌一战,红军就损失五千余人。广昌失守后,根据地日益缩小,国民党军已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内线作战打破敌人“围剿”已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前往湘鄂西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西征。 10月25日,在江西的信丰与安远间,红军冲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5日至8日,敌在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构筑的第二道封锁线又被红军突破;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又通过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12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粤军陈济棠部4个师,桂军李宗仁、白崇禧部5个师共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11月25日,中央红军在湘南道县至江华段全部渡过潇水。此时,敌已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进的道路上,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湖南军两面夹攻,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红军处境万分险恶。25日17时,中革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令,命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乘桂军退守龙虎关和恭城,湘敌刘建绪未到达全州之际,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1军团在右翼、3军团在左翼,已控制界首至屏山渡之间六十里长的湘江两岸,在此区域内有四处浅滩可以徙涉。红5军团作为全军的后为,迟滞追击之敌,掩护后续部队通过。

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迅速过江,减少损失。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坛坛罐罐”,行动迟缓,每天只走二三十公里,使宝贵的时间白白丧失。而这时,湘、桂两省敌军已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分路反扑,志在夺回渡河点,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11月29日,湖南军阀刘建绪以四个师的兵力,从全州倾巢而出,向右翼红1军团第2师脚山铺阵地发起猛攻。同时,桂军李宗仁、白崇禧将其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由灌阳地区北上,向湘江东岸进攻,一路由兴安向湘江西岸的红军进攻,与左翼的红3军团展开激战。这样,湘江两岸的红军将士,为掩护全军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面对的不仅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而且要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湘、桂两省的敌人为保住自己的老巢,此次也舍其精锐拼命进攻。红1军团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耳鼻出血,可是“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30日,红1军团全军与敌在脚山铺一线激战终日,敌在优势炮火轰击下占领了我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尖锋岭、黄帝岭等阵地,当日夜红1军团被迫退守第二道阻击阵地。与此同时,红3军团第4师的二个团抗击由兴安北上之桂军二个师,掩护军团主力过江,战斗也异常惨烈,两个团的领导干部大都牺牲或负伤。留在湘江东岸的部队,在追兵的重压下,处境更为险恶。12月1日3时半,军委致电红1、3军团,要求1军团无论如何也要保持西进之前进道路,并指出:“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否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

12月1日的战斗最为激烈。北上之桂军和“追剿”军主力,对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红军于半渡。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并于12月3日进入西延地区休整。而担任掩护任务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却被阻于湘江以东,陷入敌重围,大部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五昼夜,终于以血肉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是“左”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四渡赤水:巧妙跳出包围圈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黎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此时敌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正在向黔东北集结,如果继续坚持同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无异于自投罗网。在会上,毛泽东力主中央红军应放弃原定计划,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随后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失败的教训,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相应的战略战术,深刻地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会后,中共中央又决定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成立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从此,中国共产党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这是中国革命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或东出湘西与红2、6军团会师,集中兵力约40万人,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而中央红军只有3.7万余人,局面十分严峻。为摆脱敌军,中央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

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开始北上,分三路纵队向赤水方向急进。25日,由于敌抢先占领赤水城,红军攻城未果,与敌形成对峙。27日,军委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四个团。1月28日,红 3、红5军团和干部团首先对敌发起进攻,战至黄昏,红1军团第2师也加入战斗,但由于敌情变化,红军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果断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但此时川军已在长江北岸部署了36个团的兵力,全力堵截红军北进;湖南军阀何键部从东面围截,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从遵义尾追,云南军阀龙云的三个旅从毕节方向压来,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正兼程北上,各路敌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向红军逼近。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扎西集中。

2月10日,正当国民党军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转兵东进,再入黔北,寻机打击尾追的薛岳集团。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敌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 24日红军占领桐梓县城,准备夺取娄山关。

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此部署了四个团的兵力。25日拂晓,红3军团对娄山关发起猛攻,经激战,于当晚攻占娄山关,控制了制高点--点金山。敌为夺回阵地,调集了约6个团的兵力疯狂反扑,但都被英勇的红军将士击退。在红1、3军团的打击下,敌仓惶南逃。

为了不给敌以喘息之机,红1、3军团不顾疲劳,并肩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歼战。28日晨,红3军团经三四个小时激战,重占遵义城,黔军弃城南逃。此时,向遵义增援的敌吴奇伟纵队第93师和59师已进至遵义城南,准备向遵义反攻,并一度夺占了老鸦山制高点,但黔军在我的连续打击下,已成惊弓之鸟,畏缩不前,吴奇伟的二个师孤军冒进,也已成为强弩之未。红军果断抓住战机,红1军团以勇猛的行动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敌惊慌溃逃,吴奇伟率残部逃过乌江,并砍断浮桥,敌尚未渡过乌江的一千余人和大批军用物资被我俘获。红3军团也于黄昏夺回了老鸦山阵地,歼敌59师大部。遵义之战胜利结束。

此一役,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至,在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约20个团,毙伤俘敌5千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在经过娄山关时,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即兴赋词《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月初,敌又重新纠集兵力,向遵义进攻。红军于3月10日放弃遵义。为调动敌人,寻找战机,16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蔺方向前进,敌为防止红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前堵后追。就在敌再次扑向川南将要对红军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又突然掉头向东,于3月21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过乌江,直逼贵阳。蒋介石手忙脚乱地急忙调兵保卫贵阳,谁知红军已虚晃一枪,绕过贵阳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强渡大渡河:彻底甩掉追兵

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在会理地区进行了休整,并召开了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决定继续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随后,红军绕过西昌,北上进入彝族区。由于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向大渡河兼程急进。与此同进,蒋介石为防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一面电令川军阻止红四方面军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同时令杨森部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妄图利用大渡河的险峻,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后,冒大雨兼程北进。担任先遣队的红1师第1团,急行军80余公里,首先赶到大渡河南岸安顺场,并以迅猛的动作消灭敌守军两个连,夺取了一条宝贵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当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数万大军进抵大渡河南岸,就是在安顺场渡口,渡河未成,反而陷入清军重围,最后全军覆没。如今,中国工农红军又来到这里,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数万红军将士的生命!

安顺场渡口河宽百余米,恶浪翻腾,河对岸有川军第5旅的一个营防守,并已构筑了工事。而红军只有一条小船,一次突击投入的兵力太有限了。但军情紧急,别无选择。红1团精心挑选了17名战士,组成了渡河奋勇队。为加强火力,团机枪连和军团炮兵营都集中到渡口,并抽调红军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和红1团的三个特等射手,用二门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进行掩护。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先遣队政委、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也亲临一线指挥。

5月25日拂晓,素有“开路先锋”之称的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的指挥下,开始强渡大渡河。在火力的掩护下,一叶小舟载着第一批9名勇士,冒着敌枪林弹雨,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冲去,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意志超凡的红军战士才有如此的勇气。小船终于靠上了河对岸,勇士们攀上陡峭的河岸,在炮火的支援下冲进敌工事,与迅速到达的第二船勇士一起,一阵猛烈冲杀打挎了敌人,控制了渡口。在河对岸观战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同志目睹这一场面也激动万分: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终于被红军打开了一个缺口!

但由于安顺场水流太急,无法架桥,仅有的四只渡船要把全军数万人马全部渡过河去太困难了,25日一整天,仅红1团还未全部渡过河,而敌薛岳部已过德昌,正向大渡河昼夜急进,红军仍面临着巨大危险。 26日,军委紧急决定“改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渡河点,以取得战略胜利。”并决定,红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渡河后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循大渡河左岸,林彪率红1军团军团部、红2师主力及红5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右岸,均向泸定桥方向急进,协同袭取该桥。军委纵队及红3、红9军团和

红5军团随左纵队跟进。迅速夺取泸定桥,成了全军渡河的关键!

27日拂晓,左纵队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以强行军的速度,向泸定桥方向飞奔。山路泥泞,天降大雨,又不断遇到敌人拦阻,可红四团硬是以顽强的意志,行军160公里,于29日晨抢在敌援兵到达之前赶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是一座著名的铁索桥,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其余4根在两侧作为扶手。但此刻,面对红4团将士的只剩下9根光溜溜的铁索,桥面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桥下是汹涌咆哮的河水,对岸就是泸定城,敌川军第4旅第38团一部早已筑好了工事,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桥面。

但是红军能创造惊人的奇迹!下午4时许,在全团司号员激昂的军号声中,夺桥战斗打响了。各种轻重火器向对岸泼出密集的弹雨,由2连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攀上铁索,向对岸爬去,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下,不时有人中弹落水,但突击队员仍顽强地一步步接近河对岸,后续部队则一边铺木板一面跟进。敌在桥头燃起大火,但也未能阻止我突击队员,他们穿过熊熊烈火,迅速消灭了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攻占了泸定城。当日下午14时,沿大渡河左岸前进的红1师先头也打到了泸定城郊,有力地配合了红4团的行动。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使红军又一次转危为安,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着险棋的成功来之不易,没有红军将士超人的意志和胆魄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当时刘伯承同志站在泸定桥中间,情不自禁地连跺三脚,边跺边说:“泸定桥呀,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

包座战斗:打开北上通道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此时,红四方面军一部已攻占懋功。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地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十余万人,士气旺盛。为统一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思想,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立新的根据地。随后,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的决定拟定了松潘战役计划。但会后张国焘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以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相要挟。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并争取张国焘本人,党中央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在这之后,张国焘才开始率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但此时敌情已发生变化,致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

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在卓克基及其以南的地区的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为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儿盖地区的第 1、第3、第4、第30军为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注:此时原红一方面军之第1、3、5、9军团已依次改为第1、3、5、32军)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西进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迅速占领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随后,右路军进入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泥泞和饥饿,历尽艰辛,终于在8月底以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8月20日经过草地到达阿坝。

班佑以东之上下包座位于松潘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2团分驻上包座的大戒寺1个营、求吉寺2个营,两处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驰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来承担,并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具体部署是,以30军第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30军主力第88师、89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敌增援的49

师;4军第10师攻击求吉寺之敌,其主力控制各要道,并随时准备出击;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为预备队,位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29日黄昏,部队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红军扫清外围据点,并攻占了大戒寺。残敌退入大戒寺后山碉堡负隅顽抗,等待援兵。为诱敌来援,红军对其围而不攻。30日夜,援敌49师先头部队291团进抵大戒寺以南,为诱敌深入,红30军以264团略作阻击便且战且退,撤至大戒寺东北山区隐蔽。敌见我阻击无力,包座敌人又频频告急,便放心大胆地急速前进,至当日下午,敌291、289两个团进至包座河西岸,294团进到包座河东岸,师部进至大戒寺以南,全部被诱入我伏击圈内。

下午3点,红军向敌49师发起总攻,隐蔽在山上的红军将士一齐向敌出击,红军第88师第268团由包座河以西像一把钢刀一样插入敌291团和289团之间,并切断了东西两岸敌人的联系,敌49师被分割成3块,首尾不能相顾。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英勇拼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一小时后,首先将敌291团歼灭。经七八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当晚将胡宗南的第49师全部歼灭,敌师长伍诚仁受重伤后跳河。固守在大戒寺后山高地的200余敌人,见大势已去,在红军政治攻势下全部缴械投降,求吉寺之敌也被全歼。

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

突破腊子口:顺利进军甘南

左路军到达阿坝后,拒不执行中央关于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的决定,并以武力要挟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南下,向川康退却,并阴谋危害党中央。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11日晚,党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中央机关和第1、3军团迅速脱离险境,由巴西地区北上甘南。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与此同时,蒋介石集中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11月19日,红2、6军团共一万七千余人向湘黔边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9月13日,红1、3军团和军委纵队从俄界、罗达地区出发,继续北上。部队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沿着白龙江源头险峻的栈道,进入甘南境内。此时,甘南的敌人只有鲁大昌的新编第14师及王均的第3军第12师,部署在西固、岷县、临潭一线,兵力薄弱,西固到岷县的封锁线尚未筑成。红1方面军主力乘虚急速前进,于16日击溃新14师一个团的拦阻,逼近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隘口只有三十多米宽,两边是千丈悬崖峭壁,似被一把巨斧劈开,中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沟,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鲁大昌在此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桥头筑有碉堡,从山口往里,直到岷县,还纵深配置了3个团的兵力,不消灭该敌,攻占腊子口,红军就无法前进。因此,毛泽东同志亲自定下了攻打腊子口的决心。

攻打腊子口的任务交给了红4团。这支英雄的部队与红1团在长征路上一直担任着开路先锋。当晚,红4团一部向腊子口发起进攻,但由于地形不利,几次进攻均未奏效。4团当即调整部署,决定正面由政委杨成武指挥,用一个连的兵力疲惫与消耗敌人,并乘机夺取木桥,另派两个连,由团长王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协同正面的部队歼灭守敌。

战斗紧张而激烈。敌桥头堡前,纷飞的弹雨和敌从峭壁上倾泻而下的手榴弹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火网,担任正面进攻的6连始终接近不了桥头。与此同时,担任迂回任务的1连和2连,则由一名苗族战士带领,沿峭壁攀藤而上,悄悄爬上右岸峭壁的后坡,似神兵天降一般对敌发起攻击,敌人措手不及,在我两面夹击下,狼狈逃窜。第二日清晨,我红4团终于攻占了天险腊子口。纵深守敌慑于红军的神威,也开始溃逃。红军乘胜穷追90余里,占领了大草滩,控制了这条通道。这一仗,不但打开了腊子口,还缴获了数十万斤粮食和二千斤盐,这对于当时刚出草地不久的红军来说,可谓无价之宝。

突破腊子口是红军进入甘南的关键一战,聂荣致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住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直罗镇战役:党中央奠基西北

红一方面军主力通过腊子口后,继续北进,9月18日在哈达铺地区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23日,陕甘支队摆脱敌重兵阻击,到达渭县榜罗镇,并根据从国民党报纸上获得的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决定迅速北上同西北红军和红25军会师,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随后,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消灭了拦阻的敌军,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并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但敌人是不会轻易让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的。9月26日,蒋介石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指挥陕甘宁青四省国民党军的“剿共”作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夕,蒋介石就于7月调集东北军的11个师和第84、 86师及晋军的5个旅,对陕甘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陕北红军利用敌内部矛盾多、动作不协调等弱点,于8月份先后在吴堡地区歼敌晋军几部,迫使其主力全部东撤。9月18日,鄂豫陕根据地的红25军到达延川的永坪镇,与原陕北红26、27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七千人,这大大增强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力量。10月1日,在延安以南的劳山地区,红15军团歼灭敌110师大部,毙其师长何立中,随后在榆林桥战斗中,歼敌守军四个营,沉重打击了东北军的气焰。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稍经休整,10月底经保安进至甘泉以西地区,与红15军团会师,于11月3日组成新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红15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同时,党中央还迅速纠正了陕甘根据地党内的的“肃反”错误,巩固团结了内部。

10月28日,国民党西北“剿总”决定调整部署,以5个师的兵力,分别由鄜县、合水东西对进,打算首先构成沿葫芦河的东西封锁线,并打通洛川、鄜县与延安之间的联系,构成沿洛河的南北封锁线,尔后采取东西对进、南进北堵的作战方针,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当时,红一方面军只有1万余人,而敌东西两路共有3万余人,而且装备精良,敌众我寡,形势是十分严重的。能否打破敌人的这次“围剿”,关系到党中央和红军能否在陕北立足,关系到今后的命运。

中央军委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抓住葫芦河这个战役枢纽,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由葫芦河东进之敌一两个师,尔后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打破敌人的“围剿”,并认为,东北军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政策极为不满,士气低落,而红军经过长征的考验,斗志旺盛,实现战役目标是具备有利条件的。

10月28日,敌西路第57军开始东进,11月初占领太白镇,但此后半个多月,该敌徘徊不前。为调动敌人,红15军团81师一部加紧围攻甘泉,敌果然上当,“剿总”见甘泉危急,命57军迅速东进。11月20日晨,敌109师在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沿葫芦河南北山地向直罗镇推进。16时许,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直罗镇。

红一方面军首长抓住敌孤军冒进的有利战机,于当日上午10时定下了“21日消灭直罗镇一带之敌一师至两师”的决心。当晚,我红军主力将直罗镇包围。21日拂晓,红一军团由北向南,红15军团由南向北,对敌发起猛攻,枪炮声响彻山谷。敌从睡梦中惊醒后四散奔逃,但在红军的严密包围之下,左突右冲就是出不去,战至中午12时,敌大部被歼,只有师长牛元峰带领500余敌人逃入镇东南高地一土寨内,固守待援。因寨墙坚固,山势陡峭,我屡次攻击均未奏效,为避免无谓的牺牲,方面军首长决定由红15军团一部围而不攻,集中红军主力准备打敌援兵。

22日上午,敌西路第67军111师东援直罗镇;23日,敌东路117师、 107师也企图解109师之围,但都被红军击退。西路之敌军见东路被阻,失去了前进信心,军长董英斌率第106、第111师及军部向太白镇逃跑。红军发现敌西逃,立即分三路展开追击,并于24日在张家湾至羊角台途中将敌第106师617团歼灭,其余敌军退入太白镇。

此时,被围困于直罗镇东南土围寨中的109师残部,见援兵无望,遂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第二天清

晨,红15军团发现敌逃跑后立即跟踪追击,于上午将残敌全部歼灭,师长牛元峰被击毙。

直罗镇战役,红一方面军共歼敌1个师另1个团,迫使敌第57军退回陇东,第67军117师退回县,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这次战役的影响时指出:“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年7月,红2、6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红2、 6军团奉党中央电令红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并于七月初开始北上,连续突破敌封锁,挺进甘南,于九月初进至哈达铺。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3篇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3篇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一: 同学们: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艰苦跋涉,历时一年的风风雨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回顾漫漫征程,展望红色前景,毛泽东主席欣然挥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胜利的人们的欢呼,是自豪者的歌唱!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回顾昨天,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而骄傲:368个日日夜夜,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凄风苦雨无时不在折磨着红军战士,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时不在考验着红军战士的坚强斗志。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

胜利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f过去了。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上百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行程中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征途上的悍匪强敌,挥师北上,会师延安。这伟大的胜利,怎不让今天的人们发出长久地神奇的感叹?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长征,它将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一股夺取胜利的勇气和一股巨人般的力量存留进了人类史册。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进,向着理想勇敢奋斗,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感动崇高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长征的故事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记忆的浪花冲淡,长征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无时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 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 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心得体会

纪念长征心得体会 看到“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听过的一个演讲——一个人的长征。左力老师用了一年的时间徒步走遍长征的道路,一个人经历了一次八十年前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这种情怀让我深深的感动。 感动的其实是在那样一种背景下,那一群人在面对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面对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面对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时,表现出的那种强渡的英勇、巧渡的聪明,那种顽强挨饿的坚强、舍己为人的奉献,那种手挽着手大步向前走的执着。 我时常会想,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完这样一段看似不可能的旅程,又是一种怎样坚韧的的精神鼓舞着他们不惧生死,一心向前。我想,应该是希望吧,是活在心中的光明,是根种于心的信念,是刻进骨血里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忠诚!那一群叫中国共产党的人,他们有严格的纪律、坚定的信念、英勇无畏的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为人民奉献的宗旨……而正是这些伟大的精神才造就了长征的胜利。 现在的时代,早已不会有大河让你非渡不可,不会有高山让你非爬不可,更不会有沼泽让你随时可能溺死其中。但是,困难总是会有的。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在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却让自己失去了太多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一点点困难就感觉好像受到了天大的灾难,我们需要反思。跟长征时代比起来,现在又有什么问题能比那时候更难?也许我们没办法做到每个人都有革命烈士的勇气,像面对长征一样去面对生活,但是最起码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未来接班人,我们不能辱没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 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资源都是靠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去好好珍惜?又有什么理由要浪费这样的大好时光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和创新、不惧困难、乐于奉献……这种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从未被忘记,可是我们却

湘江战役--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湘江战役--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自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赞叹的季节,也是令人回眸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时节,中国军人迎来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此小编整理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欢迎参考。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文摘抄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

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

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

长征重要战役一览

长征重要战役一览 喋血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敌我力量 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 突破了湘江。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 3万余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 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 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5月25日,红一 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 了大渡河。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1935年5月29日, 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 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样,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导读:篇一: 同志们: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八万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从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开始了漫漫长征。长征路上,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都毅然挺过去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是这些肩负着伟大使命的中华儿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长的道路。是他们,吓得敌人闻风丧胆,狼狈而逃;是他们,突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将共和国的国旗抹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是他们,凭着一股执着的精神,创造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奇迹,走向抗日的最前线,提起了祖国生死存亡的重担! 怪不得毛主席会这样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像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2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没错,这正是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引以为骄傲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辉煌的斗争业绩。今天,我们要从红军长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们的遗志;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让我们的人民自由幸福!

抗日重要战役地图集

抗日重要战役地图集(图文) 2008-03-09 03:03 日军进攻卢沟桥 1937年6月,驻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团第3营,在卢沟桥附近的军事演习及挑衅活动日益频繁。守卫宛平城卢沟桥的中国部队为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的第3营(该营为加强营,人数为1400名),营长金振中为加强卢沟桥地区的防御,将第卫卫连配置于铁路桥以东以北的回龙庙(龙王庙)一带,将第12连配置于宛平城西南的永定河沿岸,第9连在宛平城内防守,第10连于卢沟桥西端大王庙(3 营营部所在地)设防,重迫击炮连置铁路桥西侧,轻迫击炮连置宛平城东门内,重机枪连置于宛平城内东北、西南部。中国守军于6月26日开始,实行特别警戒以防不测。 7月7日下午,日军3营8连又到卢沟桥北面的回龙庙(龙王庙)至大瓦窑一带进行演习。22点40分,在日军演习方向响起了枪声。少顷,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说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被中国守车拒绝。演习的日军就此包围了宛平城,并开枪示威。同时,派人向驻丰台的3营营长一木清直报告,要求派兵支援。一木清直即用电话向第1团团长牟田口廉也请示,当即得到立刻带3营前往卢沟桥指挥战斗的命令,赶往卢沟桥。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也在此时向冀察当局提出交涉。 7月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第3营主力占领宛平城外的唯一制高点沙岗(日方称作一文字山)。5时左右,向宛平城外中国第29军阵地发起攻击。由于日方一面部署进攻,一面进行交涉,半小时后,一木清直下令停止战斗,就地早餐。约5点30分,继续向中国守军进攻。宛平城内房屋倒塌,宛平县专员公署也被炸毁。 战斗打响之后,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等召开紧急会议,并发表声明,提出:“日方如一再进攻,为自卫计惟有与之周旋。”前线守军士气激昂,表达“愿与卢沟桥共存亡,卢沟桥为吾人之坟墓。” 在回龙庙北侧的日军第8连,利用高粱、玉米地遮蔽接近设在龙王庙北的中国守军战壕,与守军激战,到18时,日军攻占了回龙庙及其附近永定河东岸地区,并有一部突过永定河,占领铁路桥西头一部分地区。在战斗中,双方均有严重伤亡。中国守军第3营营长金振中及保安大队附孙培武负伤。 8日下午,日牟田口廉也到卢沟桥前线指挥。旅长河边正三也回到丰台,命令第1团集结于永定河右岸,准备9日拂晓攻击宛平城。并将旅司令部设在丰台日本兵营。 日军进攻卢沟桥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

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二: 打仗是最令老百姓痛苦的事。打仗,会费尽人力、财力。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要命的是多少人会因此丧命;多少家庭会因此破裂;多少人会因此失去至亲……难道,他们为了地位,为了金钱,就可以不顾一切了吗?他们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有至亲,难道,为了金钱和地位,他们连家,连朋友都可以放弃? 而最受苦的是中国老百姓,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也要忍受家破人亡,失去挚友的痛苦?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会在抗日战争中出现大批的抗日英雄。他们不畏个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勇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伟大的“长征”就是证明!通过观看“长征”的电影,我了解了

红军长征史料(六)长征途中著名战役 [ 3 ]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最具谋略的战役--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 用兵如神突出重围。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进逼遵义地区,对只有3.7万人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两省边境地区,局面十分严峻。1935年1月至4月,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率领中央红军迂迴穿插于40万国民党“追剿”军之间,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河战役,巧妙地调动和打击了国民党军,使红军在长征的关键时刻从被动转为主动,不仅突破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重围,更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博主本着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则,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在该文中转载了部分史料。例如:《朱德选集》中“关于四渡赤水战役的电报”等...... 一渡赤水(西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为摆脱敌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央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进军川西或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北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会师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经泸州

至宜宾地段北渡长江。由于敌加强了对长江的布防封锁,红军遭川军重兵堵截,土城战斗陷于被动,赤水城战斗遭遇强敌抵抗,攻城未果。当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北上渡江计划,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由于敌情不断变化,红军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长征中著名的战役

1.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 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赤水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

1500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1500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演讲稿 1500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的重大意义给予的诗话般的高度评价。 还记得那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么?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召开遵义会议,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 这一次的工作体现出了党内的高度的团结。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此

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毛泽东都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积极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在讲话中说,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踏上凉山这决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团结一致、继续北上的方针;二是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后,古老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正在大小凉山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百丈关战役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百丈关战役 名称 百丈关战役 地点 四川名山县百丈关镇 时间 1935年 参战方 南下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 结果 南下红军获胜 主要指挥官 张国焘 1、战役背景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 10月24日,红三十军、九军二十七师从阿坝州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

1935年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敌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右纵 队攻克西康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 师的一个旅,10日占天全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 12日攻克芦山。10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 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敌10000余人,击落 敌机一架。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 平原。 2、战役经过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 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其主力王 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 碑岗,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多个团,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1935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 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之 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二师两个团。16日攻占百 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 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就在敌优势兵 力的阻击下受挫。 19日拂晓,敌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广大指战员忍着疲 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实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 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右图是参加过百丈 关战役的老红军郑加平,他肩膀上的疤痕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留下的。 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 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这次战役

长征80周年纪念

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 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5年1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1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1日~1935年8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8月19日~1936年9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9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大事略记 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10月,由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亦称)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8月,中共中央和为了给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离开江西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王母渡至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从、之间抢,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即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 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举行了政治局,着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左”倾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 军尔后的,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历 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 泽东为首,周恩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后,鉴于川敌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红军顺利通过大区。接着,,翻越的。6月中旬,与在。 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主要领导人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 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今茂汶)、理番(今)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混合编为左、右两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一部在包座 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前进的门户。9月率左路军到达地区后, 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 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翻越,于10月19日到达(今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奠定了基础。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3篇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心得体会篇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

长征中哪些重要战役战斗的小结

长征中哪些重要战役战斗的总结 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这是长征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里,选取四路红军的几个典型战役战斗,从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 此役,蒋介石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 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迎战。 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着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