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拉喀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马拉喀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马拉喀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第四大城市,也是摩洛哥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传统和现代交汇的城市,马拉喀什在经济、文化和旅游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将对马拉喀什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拉喀什作为摩洛哥的重要交通枢纽,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城市位于摩洛哥中部,距离大西洋沿岸仅有几小时的车程,同时也是连接撒哈拉沙漠和亚特拉斯山脉的重要通道。这使得马拉喀什成为往返摩洛哥不同地区的中心地带,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经济方面,马拉喀什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显著的增长。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马拉喀什以其独特的摩洛哥文化、美丽的建筑和世界遗产而闻名,这些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光临。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马拉喀什也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商业中心,为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马拉喀什对旅游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加强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城市内出现了许多高档酒店、度假村和国际连锁酒店,以满足游客对豪华旅游的需求。此外,马拉喀什还发展了一系列旅游活动,如游览古老的城区、参观摩洛哥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这些措施的实施和旅游业的持续增长,使得马拉喀什成为摩洛哥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马拉喀什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尽管城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善工作,但仍然存在交通拥堵、供水和供电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投资,并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以确保马拉喀什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拉喀什需要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其文化遗产。虽然文化遗产是马拉喀什的一大优势,但由于缺乏保护和管理措施,一些历史建筑和传统艺术正面临着破坏

和失落的危险。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不仅可以保持城市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马拉喀什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好地管理游客流量和环境保护。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合理规划和分配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是马拉喀什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展望未来,马拉喀什有望继续保持经济和旅游业的增长势头。城市的地理位置

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马拉喀什将有机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然而,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以确保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马拉喀什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推动城市的产业多元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推动文化活动的发展,将有助于马拉喀什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总的来说,马拉喀什作为摩洛哥的重要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政府

和相关方面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保护和加强环境保护,马拉喀什有望实现经济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未来几年,我们可以期待看到马拉喀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更多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语:U nited N ations F ramework C onvention on C limate C 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期间开放签署。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该公约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按照2007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化谈判,走过风云变幻20年 气候变化谈判历程和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展望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各国共同应对。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以来,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这些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本质上还是各国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的角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导致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和毁林开荒等行为向大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的结果。据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最新报告,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升高到了2010年的389ppm。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还在不断地警醒国际社会,应当尽快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传染病增加、水资源短缺、濒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 气候谈判走过风云变幻20年 从1992年启动气候谈判以来,气候谈判总体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这种格局目前尚未发生重大变化。但与此同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报告,1990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约为2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68%,发展中国家占32%;2008年全球化石能源总排放为28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从国别看,到2000年,25个主要排放国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3%,其中,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合计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0%。中国在1992年的排放量约占全球的11%,2008年则占全球的23%,位居世界第一。从排放趋势看,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多,当前和未来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少、当前和未来呈增加趋势。全球排放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谁先减排、减多少、怎样减,以及如何提供资金、提供气候友好型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短期内很难达成一致,并进一步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内部谈判力量的分化组合。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 为了促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在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后不久,1990年12月21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共举行了6次谈判,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交参会各国签署。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防止由此导致的对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公约》还根据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主要是发达国家早先排放的结果这一事实,明确规定了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教学目的:2015年,既是“秩序之年”,又是“规则之年”。201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大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国际秩序的博弈全面拉开。通过阐述当前国际秩序的基本情况以及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把握目前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并对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课程内容:1.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2.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 3.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4.国际秩序之争与未来发展方向 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同学想必都不会忘记在《指环王》这个宏大的史诗电影系列里,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的圣白大会。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政治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 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各自对国际秩序有哪些期待?有关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电影《指环王》的最后,霍比特人销毁了给人类带来破坏的“魔戒”,9大种族的联合拯救了中土世界。现实世界中,又主要是哪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问题。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孔锋;王一飞;吕丽莉 【摘要】Firstly,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agreements o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Paris Agreement,the Marrakech climate conference and the major progress of China & US climate cooperation and China's contribution were analyzed.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the main progres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as reviewed from a multi level perspective.Once again,the ma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as tracked.Finally,from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reas,the futur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were predicted from six aspects,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rogram for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首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国际会议和协定着手,分析了近年来《巴黎协定》、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和中美气候合作的主要进展及中国贡献.其次,从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多层面综述了中国在治理气候变化中的主要进展.再次,追踪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科技进展和成就.最后,从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领域,从6个方面就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气候变化治理贡献相应的科技支撑方案.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46)001 【总页数】6页(P18-23)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 ,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可持续利用 一、世界水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 ~2440 m3。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自从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目前已有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近几年有数以百计的水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会议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在国际会议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组织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在水资源规划研究中,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因而各国开始致力于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 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已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并试图将水质研究与水量研究联系起来,以实现水资源学科中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数学描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导致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京都议定书的意义

京都议定书影响着中国能源的发展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全球治理的开端,本文通过介绍《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背景、全球C O2排放现状、中国经济与能源形势、《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后京都时代中国的做法来阐述京都议定书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影响。关键字:背景现状影响做法 正文: 一、京都议定书内容及全球C O2排放现状 1、全球C O2排放现状 200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研讨会上说,2005年世界许多地方频繁发生极端气象和气候现象,而这应该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有关。去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33%,达到了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他警告说,上个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摄氏度,而有预测显示,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可能上升1.4到5.8摄氏度。专家们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环境被破坏和人类行为的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超级寒流、海平面升高、冻土融化、淡水资源的匮乏、粮食产量下降,生物物种大量灭绝。有警告说,到2050年,欧洲地区15%到37%的生物物种将可能消失,并且今后30年可能还会有几十种新疾病出现,而自然环境的破坏致使一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将再次传播和蔓延。 2、《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背景 人们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到20世纪开始研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并引起了政治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着手考虑与政策有关的行动。8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的增加,国际社会和公众日益关注此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初步形成的《京都议定书》被形容成一只一旦煽动翅膀即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蝴蝶。《京都议定书》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但由于其生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经各国国内程序批准议定书国家达55国;第二,批准《京都议定书》国家中,附件I缔约方 1990年CO2 排放量须至少占全体附件I缔约方1990年排放总量之 55%。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不到5%,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 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 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还不清楚而履约将对经济增长不利”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各方只能另觅出路,国际社会纷纷将目光投向俄罗斯,俄罗斯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附件I 国家”总排放量的 17.4%,如果俄罗斯批准,那么《京都议定书》就满足了生效的条件。为此,在 2001年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经过妥协,达成了对俄罗斯针对性很强的《马拉喀什协定》。在得到了欧盟关于加入WTO 问题的承诺之后,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和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于2004年10月22 日和27 日分别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于2004年11月5日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根据条约规定,这意味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对我们而言,最关心的无疑是——这只蝴蝶会在中国掀起什么样的风暴呢? 二、中国经济与能源现状 1、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

超低能耗建筑总结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超低能耗建筑总结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 引言 1.1 概述 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超低能耗建筑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超低能耗建筑是采用一系列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和管理方法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本章)概述超低能耗建筑的意义与背景,并介绍文章结构。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解释和说明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背景以及设计原则与理念。第三部分将探讨超低能耗建筑所具有的优势和挑战,包括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益和成本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介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超低能耗建筑案例,并总结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超低能耗建筑的前景进行展望,并强调政府政策与支持措施在推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挑战。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超低能耗建筑的概念、设计原则、技术创新和应用,并分析其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益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与挑战。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探讨超低能耗建筑在国际上的先进实践经验以及在我国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对超低能耗建筑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强调政府政策与支持措施在促进其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关键技术挑战。通过本文内容,读者将深入了解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相关问题,促进人们对可持续建筑发展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2. 超低能耗建筑解释说明: 2.1 定义与背景: 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通过优化设计、高效节能技术和系统集成等手段,使建筑在使用阶段显著降低能源消耗的一种建筑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确保室内舒适性和功能性。这类建筑通常采用创新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从建筑材料选择、热力学优化到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而精细的管理。 超低能耗建筑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日益关注的背景。传统建筑消耗大量的非可再生能源,在运营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

国际法论文选题

国际法论文选题 在写作国际法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选题对于撰写一篇高水平的国际法毕业论文尤为关键。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国际法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法论文选题(一) 1.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不当得利规则 2. 关联性要素与地理标志法的构造 3. 后TRIPS时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趋势 4.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对法院适用国际条约的影响 5. 论条约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的适用 6. 过境货物的知识产权边境执法措施研究 7. 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思考 8. 判定法律冲突之问题研究 9. 论物权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度 10. 国际民商事合同中的默示选法问题研究 11. 《马拉喀什条约》的缔结及其影响 12.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现状、趋势与对策 13. ICC国际仲裁院在我国作成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14. 建立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15.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体制转换及其推进策略 16. 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 17. 意思自治与物权冲突法 18. 国际投资仲裁引发的若干危机及应对之策述评 19. 第三国强制规范在中国产生效力的实体法路径 国际法论文选题(二) 1. TRIPS-plus条款的扩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 国际投资仲裁裁决的不一致性问题及其解决 3. 论中国刑法中的普遍管辖权 4. 中菲南海争端仲裁庭的法律问题

5. 南海诸岛争端国际仲裁的可能性 6. 解读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7. WTO“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美国赢得了什么 8. 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 9. MOOC发展中的版权制度研究 10. 商事审判独立性研究 11.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评析3 12. 中国合同法与CISG 13.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14. 国际投资仲裁中的补偿计算方法研究 15. 中国自贸区海关法律地位及其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问题的四点建议 16. 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则适用制度的发展趋势 17.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与“其他法律”相互关系辨析 18. 美国和印度ENGO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国际法论文选题(三) 1.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2. 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3. 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评析 4. 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 6. 从历史视角论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外国法的程序地位 7.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中国特色 8. 民族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评价与反思 9. 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 10. 法律选择协议效力的法律适用辩释 11.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国家豁免 12. 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规则的比较法困境 13. 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的限制与反限制 14. 我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立法完善

最近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制约因素

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国际法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此世纪之初,对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制约因素作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国际法发展的前提。法律往往反映其运作中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 作为调整国际关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的国际法,也是社会环境本身的产物,它按照国际关系盛行的概念发展,它的继续存在必须符合时代的现实性。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40多年中,由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使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运作受到阻碍,特别是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国际法院方面。但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1988年11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宣布冷战已经结束。后来,美、苏两国首脑在马耳他举行了会晤,并肯定了冷战结束的事实。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增强了这些声明。东欧的剧变,两德的统一,华沙条约集团的解散,特别是 1991年12月,苏联在经历了急剧的内部变革之后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解体,之后11个原加盟共和国自愿组成一个独立国家的联合体。所有这些,标志着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格局的终结,一个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 晚近国际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国际社会的结构上的。要了解后冷战时期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就必须科学地研究这一国际社会的结构。 二、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纵观近年来国际法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1.国际组织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 2.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职能日益膨胀 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活跃在国际社会的众多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成了国际组织工作的对象。大到全球的气候变化、世界战争,小至人类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均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国际组织职能的扩张是与国际生活紧密相联的。“国际组织数量的增加与职能的扩大,使地球上彼此影响的各种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组织网,出现了国际社会组织化的一种新趋势。”[5] 3.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家主权的保留范围相对缩小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组织的潜力很快被释放出来。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地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使国家军备、人权、贸易、关税、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国家还甘心让国际组织暂时行使主权权利,或将部分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际组织。 仅就联合国在会员国的国家重建方面来说,其对国家管辖权的渗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先后在纳米比亚、柬埔寨、索马里、萨尔瓦多、安哥拉、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组织和实施国际监督下的民主选举。联合国在上述有关国家中,实际上行使的是国家主权权利。 再就区域组织而言,欧洲联盟是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际组织的最突出的代表。欧盟不仅其内部组织结构象一个主权国家,而且在许多领域实际上行使过去属于国家的主权权利,如: 从关税、贸易到整个商业政策,从劳动就业、人员流动到社会福利政策,从运输、农业、渔业、竞争到环境与科学发展政策,从司法协助到内务合作政策,从政治合作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等等。可以说,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欧洲联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或者是排他性的,或者是与成员国并存或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习题(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专题习题(2019·哈尔滨四校联考)读甲、乙两岛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 A.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B.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C.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D.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2.关于甲、乙两岛自然环境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岛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乙岛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乙岛河流径流量比甲岛河流大 C.甲岛终年受低气压带限制,乙岛终年受高气压带限制 D.甲、乙两岛自然带差异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影响乙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气候和交通C.地形和交通D.交通和资源 (2019·浙江文综)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推断区域人口规模相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4~5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 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 数 全国 1.0052.57 1.00 1.00 青海0.8647.440.140.95 河南0.8242.437.74 1.07 黑龙 江 0.9356.90 1.000.29 浙江 1.6563.200.83 2.56 4.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5.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2019·上海地理)依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改变图”,回答6~7题。 2019年2019年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25.4012.5011.70 耕地(万公顷)28.5920.5020.23 农业产值(亿元)216.50280.35283.15 种植业(亿元)61.84106.07114.29 牧业(亿元)80.7563.5060.04 渔业(亿元)36.5355.23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8.208.49

最新假期购物指南

最新假期购物指南 1. 引言 1.1 概述 假期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最佳时光,而购物更是假期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购物已经成为了我们追求优质生活、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因此,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一份最新的假期购物指南,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和享受购物假日。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最新的假期购物指南。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内容并解释其结构;其次,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假期购物的趋势,包括线下和线上购物情况分析以及新兴趋势展望;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推荐一些最佳的假期购物目的地,包括国内热门城市、海外旅游购物圣地以及特色小镇和市集;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分享一些有关购物清单和攻略的信息,包括大牌折扣商场清单及优惠信息分享、手工艺品与特色商品选购指南以及纪念品及礼品推荐与挑选技巧分享;最后,在结论与总结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假期购物。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最新假期购物指南。通过对购物趋势

的分析和展望,以及对最佳购物目的地的推荐和相关攻略的分享,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假期中的购物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购物场所,并了解如何选购符合个人需求且有价值的商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向读者传达一种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精品消费等意识,引导大家在假期购物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阅读本文,您将更加了解如何在假期中进行愉快而又高效率的购物体验。 2. 假期购物趋势: 2.1 线下购物情况分析: 在当今社会,线下购物仍然是假期购物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享受到实体店面所带来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并能够亲自触摸和试穿商品。然而,线下购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人们越来越忙碌,时间宝贵,因此很多人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去实际逛街购物。其次,在线下购物中,消费者可能会面临长队、拥挤以及寻找停车位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打消他们的购买欲望。此外,由于疫情影响和社交距离要求,一些传统商场经营困难甚至关闭。 2.2 线上购物情况分析: 相较于线下购物,线上购物在假期季节中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线商业更加便利和普及。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买,并且无需排队等候。此外,在线上平台上可以找到更多种类的商品,同时也有更多选择。此外,消费者可以通过搜索和评论等方式获取他

高中历史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 ,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 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 题。 1.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 球化中的作用。 2.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 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材整理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 (1)对世界: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 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即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A.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造船技术极其高超 C.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D.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当时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充当着转运枢纽的作用,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 项。广州在西汉时期是联系中外的枢纽,不能说其率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并无造船技术高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广州已成为南方经济中心,排除C项。 2.《旧唐书》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旧唐书关于《散乐》杂戏的记载中阐明了幻术的来源,实质上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故B项正确;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产生于近代,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关于幻术的记载不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D项排除。 3.有学者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壹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2 【课程标准】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考试大纲】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含义: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2、进程:思考: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走向高潮的? 1)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原因:思考: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走向高潮的原因有哪些? 1)科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2)推动力量: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3)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为各国接受并实行。 4)国际形势:两级格局瓦解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三种观点并阐释理由: 材料一:欧盟公民对全球化支持的调查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上海论坛 材料三:智利反全球化大游行 探究一: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 探究二: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探究三: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 1)影响: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2) 启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发展中国家不能逃避,只能面对现实,参与国际竞争,兴利除弊,求得发展。要在积极参与中来谋取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 思考: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制约:但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全球化不利。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建立过程:前身是世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标

2022年北京高考思想政治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2022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思想政治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①历史性成就的取得表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①实践证明了新时代党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性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回顾历史,劳模表彰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劳模表彰起步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几十年探索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开展劳模表彰() ①旨在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①是有效的社会动员方法,也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①能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3.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