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章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章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

第十章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摄影:将光或其他能量携带的被照体的信息状态以二维形式加以记录,并可表现为可见光学影像的技术。

2、影像:反映被照体信息的不同灰度(或光学密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

3、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4、成像过程:光或能量→信息→检测→图像形成。

5、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置,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置称为成像系统。也就是从成像能源到图像形成的设备配置。

6、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输入屏),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差异,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7、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8、X线诊断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②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

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③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温、视读观察环境。

④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⑤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此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医师的资历、知识、经验、记忆和鉴别能力。

9、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含有人体密度信息的透过射线作用于屏-片系统,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

10、X线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前四项为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都是体现在光学密度基础上的照片要素。

11、透光率: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与入射光线强度之比,用T表示:T=I/I0

12、T值的定义域为:0<T<1。

13、透光率表示的是照片透过光线占入射光线的百分数。

14、T值大小与照片黑化的程度成相反关系。

15、阻光率:指照片上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用〇表示:〇=1/T=I0/I

16、〇的定义域为:1<〇<∞。

17、光学密度值是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表示为:D=lg〇=lg(I0/I)

18、光学密度仪即根据此原理制作,借助光学密度仪可以直接读出照片影像的光学密度值。

19、光学密度也称黑化度。

20、密度值是一个对数值,无量纲。

拓展:

21、影响X线照片密度值的因素:照射量、管电压、摄影距离、增感屏胶片系统、被照体厚度及密度、照片冲洗因素。

22、在正确曝光下,照射量与密度成正比,但在曝光过度或不足时,相对应的密度变化小于照射量变化。这说明影像密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照射量因素,还决定于X线胶片对其照射量的反应特性。

23、管电压增加使X线硬度增强,使X线穿透物体到达胶片的量增多,即照片的密度值增加。由于作用于X线胶片的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所以当胶片对其响应处于线性关系时,密度的变化则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

24、管电压的变化为40~150kV时,n的变化从4降到2。

25、X线强度的扩散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所以作用在X线胶片上的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FFD)的平方成反比。

26、在X线摄影时,增感屏与胶片组合使用,其相对感度提高,影像密度大。

27、照片密度随被照体厚度、密度的增高而降低。肺脏不能单以厚度来决定其吸收程度,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对照片密度的影响也不同。

28、肺的吸气位与呼气位摄影要获得同一密度的影像,X线量差30%~40%。

练习题:

肺的吸气位与呼气位摄影要获得同一密度的影像,X线量相差为()

A、10%~20%

B、30%~40%

C、50%~60%

D、70%~80%

E、90%~100%

29、X线照片影像密度的变化,除上述因素之外,与照片的显影加工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显影液特性、显影温度、显影时间、自动洗片机的显影液、定影液的补充量等。(这里涉及

显影液、定影液与之前说的显影液、定影液删除了不冲突。)

30、照片影像的密度应符合诊断要求,对比鲜明且层次丰富。照片的密度值在0.20~2.0范围内最适宜人眼观察。31、照片对比度是形成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中,涉及四个基本概念,即肢体对比度、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和X线照片对比度。

32、肢体对比度:肢体对比度(Δμ)又称对比度指数,是肢体对X线吸收系数的差(μ2-μ1)。是受检体所固有的,是形成射线对比度的基础。

33、X线对比度(K x)又称射线对比度,X线到达被照体之前X线是强度分布均匀的一束射线。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不均,这种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34、胶片对比度:又称胶片对比度系数,是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通常采用胶片的最大斜率(γ值)或平均斜率(G)来表示。由于射线对比度所表示的X线信息影像不能为肉眼所识别,只有通过某种介质的转换才能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影像。

35、X线照片对比度:又称为光学对比度(K),是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照片对比度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对X线衰减所产生的射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

36、在X线对比度一定时,照片对比度的大小决定于胶片的γ值大小,γ值越大获得的照片对比度越大,反之越小。37、在两面药膜的医用X线胶片,其照片上的对比度,分别是两个药膜各自产生的照片对比度之和。

3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有X线吸收系数μ、物体厚度

d、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Z、人体组织的密度ρ、X线波长λ。

39、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称为光学对比度。照片对比度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X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

40、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主要为胶片γ值、X线质和线量,以及被照体本身的因素。

41、胶片的反差系数(γ值)直接影响着照片对比度,因γ值决定着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故称其为胶片对比度。应用γ值不同的胶片摄影时,所得的照片影像对比度是不同的,用γ值大的胶片比用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

42、使用屏-片系统摄影,与无屏摄影相比,增感屏可提高照片对比度。同样,冲洗胶片的技术条件也直接影响着照片对比度。

43、照片对比度的形成,实质上是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而物质的吸收能力与波长(受管电压影响)的立方成正比。在高千伏摄影时,骨、肌肉、脂肪等组织间X线的吸收差异减小。所获得的照片对比度降低;在低千伏摄影时,不同组织间X线的吸收差异大,所获得的照片对比度高。

44、一般认为mAs对X线照片的对比度没有直接影响,但随着线量的增加,照片密度增高时,照片上低密度部分影像的对比度有明显好转。反之密度过高,把线量适当减少,也可使对比度增高。

45、由X线管放射出的原发射线,照射到人体及其他物体时,会产生许多方向不同的散射线,在照片上增加了无意义的密度,使照片的整体发生灰雾,造成对比度下降。

46、灰雾产生的原因:胶片本底灰雾;焦点外X线和被检体产生的散射线;显影处理。

47、在诊断放射学中,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主要是光电吸收。特别是使用低kV时,光电吸收随物质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人体骨骼由含高原子序数的钙、磷等元素组成,所以骨骼比肌肉、脂肪能吸收更多的X线,它们之间也就能有更高的对比度。

48、组织密度愈大,X线吸收愈多。人体除骨骼外,其他组织密度大致相同。肺就其构成组织的密度来讲与其他脏器相似,但活体肺是个充气组织,空气对X线几乎没有吸收,因此肺具有很好的对比度。

49、在被照体密度、原子序数相同时,照片对比度为厚度所支配,如胸部的前、后肋骨阴影与肺部组织形成的对比度不一样,原因是后肋骨厚于前肋骨。另外,当组织出现气腔时相当于厚度减薄。

50、照片上两个相邻X线吸收不同的组织影像,其影像界限的清楚明了程度称为锐利度,亦即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

51、若有密度值为D1和D2的两个X线影像相邻时,其密度值为K,从D1到D2移行的距离为H,则锐利度为:S=(D2-

D1)/H=K/H。式中:S为锐利度,(D2-D1)为相同组织的密度差,H为密度移行距离。

52、模糊度是锐利度的反义词,也称不锐利度。它表示从一个组织的影像密度,过渡到相邻另一组织影像密度的幅度,以长度(mm)量度,即锐利度公式中的H值。上述两密度移行幅度越大,其边缘越模糊。

53、在分析影像锐利度时,均以模糊度的概念分析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54、照片的锐利度与对比度(D2-D1)成正比,模糊值一定时,随着对比度的增加,锐利度越来越好。

55、照片的锐利度与模糊值(H)成反比,物体越小,照片对比度越低,模糊值越大,锐利度越差。

56、当密度的移行角度相同,而对比度(K)或密度移行距离(H)不同时,从公式计算锐利度(S)无改变。但人眼却感觉锐利度在变化。

57、几何学模糊:凡经过X线的减弱而构成被照体影像,均是由被照体本影和本影以外的半影所构成,半影导致影像的模糊。

58、由于几何投影关系,半影的产生取决于X线管焦点的尺寸、被照体-胶片距离,以及焦点-胶片距离三大要素。X线摄影中照片影像由此三大要素产生的模糊度,称为几何模糊。

59、焦点尺寸越大,半影越大,影像锐利度越差。

60、由于阳极面的倾斜角度,X线管阳极端的X线强度及有效焦点尺寸均小于阴极端,这种效应称为阳极效应或焦点的方位特性,故阳极端影像锐利度大于阴极端。

61、焦点-胶片距离越大,则X线束越趋向平行,半影也就越小。

62、在X线摄影中不可能无限制加大焦点-胶片距离,因X线强度依反平方定律减弱。因此,在实际摄影中应根据不同部位的具体要求,并保证因半影所产生的模糊度,低于人眼所能识别的标准情况下确定的摄影距离。

63、当焦点尺寸、焦点-胶片距离固定时,半影则随被照体-胶片距离的增大而加大;反之被照体越靠近胶片,半影就越小,影像也就越锐利。

64、在X线摄影中要随时考虑到几何模糊因素给影像质量带来的影响。为此要求:被照体(或病变一侧)尽可能贴近胶片;尽可能使用小焦点;尽可能使用较大的焦点-胶片距离,其中选择小焦点是最为重要的。

65、在X线摄影过程中,X线管、被照体及胶片三者应保持静止。若其中有一个因素发生移动,则影像必然出现模糊。

66、产生移动的原因有两种:设备移动;被照体移动。

67、被照体移动又分两类:①生理性移动,如呼吸、心脏搏动、胃肠蠕动、痉挛等,其中只有呼吸移动可以通过屏息暂时加以控制,余下不受控制;②意外性移动,如体位移动,它可以设法人为控制。移动使照片影像产生更大模糊,因为除了几何模糊之外,还要加上因移动因素产生的更大半影。

68、减少运动模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需固定肢体;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缩短曝光时间;把肢体尽量靠近胶片;尽量增加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69、增感屏导致照片产生模糊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荧光体的光扩散、X线斜射效应、增感屏与胶片的密着程度、照片影像的总模糊度。

70、X线光子在荧光体层内的吸收点到胶片有一定的距离,产生的荧光向各方向扩散。其间存在光晕和光渗两个因素的影响,光晕是指吸收了X线的荧光粒子发出的光,通过增感屏表面等的反射而产生;光渗是接收X线的荧光体粒子散射而产生的。(晕反渗散)

71、当X线倾斜射入屏-片系统时,就会在胶片乳剂膜两面分别记录下前、后两屏被分开的影像,整个照片影像就会出现模糊。当X线中心线的倾斜角度增大,使前、后增感屏发光点的错开幅度增大,胶片前、后乳剂层合成密度的分布出现双峰状大幅度移行。当X线垂直射入屏-片系统时,则不出现斜射效应。

72、增感屏与胶片的组合使用,存在一个增感屏与胶片密着状态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问题。密着不好必然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

73、照片影像的模糊度涉及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是几何模糊、移动模糊、屏-片组合的模糊三大要素。照片影像的总模糊度是以上各种模糊的叠加。总模糊度大于单一系统的模糊度,小于它们的算术和。

74、当靠近照片观看时,人们会发现整幅图像是由许许多多小的密度区域(颗粒)组成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便形成了影像,这种粗糙或沙砾状效果叫颗粒性,其物理测定值为颗粒度。

练习题:

构成照片影像中那些粗糙或砂砾状的效果,定义为()

A、颗粒

B、颗粒性

C、颗粒度

D、银颗粒

E、量子斑点

75、影响照片颗粒性的因素主要有四种:X线量子斑点(噪声);胶片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胶片对比度;增感屏荧光体的尺寸和分布。

76、斑点(噪声)当人们用肉眼观察X线照片时,会看到一定量的颗粒,它们不是由乳剂中单个银颗粒或增感屏荧光体颗粒组成,而是一些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中的不规则颗粒,这些由颗粒聚集的区域称作斑点(噪声)。

77、X线照片斑点:主要是由量子斑点和X线胶片粒状性和增感屏结构斑点构成。

78、人们所看到的X线照片斑点主要是量子斑点形成的(或称量子噪声),占整个X线照片斑点的92%。

79、所谓量子斑点就是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照片上记录的反映。假若X线量子数无限多,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就可以看成处处相等;若X线量子数很少,则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就会因位置不同而不同,这种量子密度的波动(涨落)遵循统计学的规律,故称为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

80、主观性颗粒质量(颗粒性)是通过肉眼观察在影像中获得的颗粒状况,客观性颗粒质量(颗粒度)是以仪器或物理学检查获得的颗粒状况。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RMS颗粒度和威纳频谱。

81、RMS:以某一mAs的X线量,对厚度和吸收X线都一样的被照体照射时,得到的X线照片的密度值D应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有差异的,人眼感到有“粗糙”感觉。这是因为X

线照片接受的X线量是随机分布的,当然X线照片的密度值D 也应是随机分布无周期性的。

82、统计学上描述的“统计涨落”的物理量是均方根值(RMS)。

83、RMS是描述不同屏片组合系统斑点大小的重要物理参量,RMS值大,此屏-片组合斑点就多;相反,RMS小,则表示该屏-片系统斑点就少。

84、在医学影像学中以空间频率为变量的函数,称为威纳频谱(WS)。

85、WS表示在屏-片系统的MTF曲线图上,用威纳频谱分析出的形成X线照片斑点的原因及所占的比例。

86、在人眼能分辨的空间频率0.5~5.0LP/mm范围内,X线照片上量子斑点占的比例大,随空间频率增加量子斑点的比例减少,胶片斑点的比例增大。

87、X线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感光的效果。

88、摄影条件的制定是以指数函数法则作为基础理论,其具体内容是:若远离焦点的X线为平行的,则X线通过肢体后给予胶片的X线能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其中:V代表管电压,i代表管电流,t代表摄影时间,s代表增感率,f代表胶片的感度,z代表焦点物质的原子序数,r代表摄影距离,B代表曝光量倍数,D代表照射野的面积(cm2),e是自然对数的底,μ代表减弱系数,d代表被检物体的厚度(cm)。

89、在摄影kV确定后,再选择X线管允许使用的最大管电流和曝光时间。

90、在无需做定位测量的部位摄影时,大体规定骨骼摄影距离为100~110cm,胸部摄影距离为180cm。

91、摄影距离的变换与管电流量的关系,遵循反平方定律。

92、增感率指在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1.0时不用增感屏和应用增感屏时的X线量之比,常用S来表示,即S=R0/R1。

93、滤线栅能有效地吸收散射线,提高影像的对比度,但对原发射线也有吸收,需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94、X线摄影时有效地缩小照射野,不仅减少了X线照射量,而且也提高了影像质量。但附加的散射线减少了,影像上的密度也相应地降低。

95、高千伏影是指用120kV以上管电压产生的能量较大的X 线,获得在较小密度值范围内显示层次丰富的X线照片影像的一种摄影方法。

96、随着管电压的升高,光电子的数量和能量的百分率相应减少,散射吸收相应增加,总的吸收系数减少,骨与肌肉的

组织对比度降低,骨影像变淡。在达到一定高电压后,与骨相重的软组织或骨本身的细小结构及含气的管腔等均可清晰显示,因而在损失对比度的同时可获得层次丰富的X线照片。

97、高千伏摄影X线机在120~150kV管电压范围内,可用做高千伏摄影。

98、高千伏摄影产生较多的散射线,因而,选用高栅比滤线栅,以提高X线照片的对比度。

99、高千伏摄影常用的栅比为12:1。

练习题:

胸部高千伏摄影,滤线栅的栅比不应小于()

A、8:1

B、10:1

C、12:1

D、14:1

E、16:1

100、当肢-片距为20cm时,空气间隙效应可代替滤线栅的作用。

101、胶片应选用高的反差系数,可以提高照片对比度。102、高千伏摄影时注意更换滤过板,80~120kV选用3mm铝及0.3mm铜,用以提高对长波X线的吸收,加强对病人的防护。

103、高千伏摄影的优、缺点:(常考,需要仔细看,熟练掌握。)

1)可获得低对比、层次丰富的X线照片;可以改善因组织密度不同导致的光学密度分布的不均性。

2)增加管电压值,缩短曝光时间,可减少肢体移动畸变,提高X线照片的清晰度。

3)选用高千伏,可减少管电流、降低X线管产生的热量,较多地使用小焦点,可提高照片影像质量,降低X线管产生的热量,延长X线管的寿命。

4)高千伏摄影的散射线较多,X线片质量较差。

5)高千伏摄影时X线量减少,组织吸收剂量减少,有利于病人的防护。

6)高千伏摄影损失了照片对比度,应选用适当的曝光条件。104、自动曝光控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胶片感光效应(E)”。感光效应(E)值决定照片的黑化度(密度),自动曝光控时就是确保E值的准确实施,E值是人为设定的。E 值的实施由曝光剂量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选择自动曝光控制器上的加减钮或胖瘦钮就等于改变了E值,改变了不同的曝光剂量。其工作程序是,X线透过被照体后,先由探测器接收,当曝光剂量达到胶片所需的感光剂量(E值)时自动切断高压,所以自动曝光控时实质是控制着mAs。

105、自动曝光控时分为光电管自动曝光控时和电离室自动曝光控时两种方式。

106、光电管自动曝光控时原理:它利用可见光的光电效应来达到控制目的。它通过一个薄板状的“光电拾光器”,将摄影时荧光板发出的荧光经反射沿有机玻璃板导入光电倍增管,将拾取的荧光转换为光电流,并给电容器充电。光电流的大小与穿过人体之后的X线辐射强度成正比。当照片感光量达到要求值时,恰恰等于积分电容器的两端电压足以推动控制系统,使曝光结束。

107、电离室自动曝光控时原理:电离室由两个金属板平行电极,中间为气体构成。它利用气体电离的物理效应,通过电离室电流给电容器充电,此电流作为输入信号,待X线胶片达到理想密度时指令切断曝光。X线辐射强度大时,电离电流大,曝光时间短;反之,X线辐射强度小,电离电流小,X线曝光时间会自动延长。

108、电离室比光电管自动曝光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在各种诊断X线机的摄影中几乎都可采用。

109、电离室根据人体各种生理部位摄影的需要安置“测量野”。一般每个电离室表面装有两个或三个面积为50mm2的测量野,多采用“三野结构”。三个测量野多安置于电离室中心位置,以使胶片中心的被检部位影像密度均匀。三个测量

野的分布呈倒品字形,可根据不同部位摄影的要求,选择单独使用或任意组合使用。

110、在X线投影过程中,如果被照体的影像与实际物体具有同样的几何形态,只有几何尺寸变大时,称为影像放大;若同时又有形态上的改变,称为变形。影像放大与变形的程度,总称为失真度。

111、影像与实物不相似称为影像失真。照片影像的变形,是同一被照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等量放大的结果。一般地说,对影像大小的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可通过放大率的计算得出结论。然而,对影像形态的判断却比较困难,因为人体组织本身的形态就是各种各样,而且不断变化。然而,对影像形态的判断却比较困难,因为人体组织本身的形态就是各种各样,而且不断变化。即便是同一组织,也可因中心射线、该组织以及胶片三者位置的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形态。

112、影像的变形可分为放大变形、位置变形、形状变形。113、放大变形:若物体与胶片不平行,则肢体各部位的放大率也不一致,近胶片侧放大率小,远离胶片侧放大率大,造成了影像失真。

114、位置变形:由于体内二点离焦点的远近不同,使二点影像的放大率不同而引起影像失真。当中心线改变时,也可造成位置变形。

115、形状变形:被照组织不在焦点的正下方,而是处在焦点的斜下方,所以其影像与实际组织产生了差异,这种形状的变形叫歪斜失真。

116、X线中心线投射方向和角度的改变,对被照体的变形有很大影响。

117、在X线摄影学中,当确定某一摄影位置时,总要把中心线的投射方向和角度及入射点作为一个要领提出来,就是因为考虑了X线影像形成中的几何因素。

118、一般地说,要求中心线通过摄影位置中的目的部位,并垂直于胶片,其目的是为防止该部位影像的变形。但是,在X 线摄影中为了避开非检部位的影像重叠,利用中心线倾斜投影也是必要的。

119、影像的放大与变形受X线投影过程中几何条件的控制,即取决于中心线(焦点)、被照体、胶片三者间位置的关系。

120、为防止影像的严重变形,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②被照体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影像的位置变形最小;③一般地说,中心线入射点应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胶片时,影像的形状变形最小。

121、在X线摄影中,X线束是以焦点作为顶点的锥形放射线束,将被照体G置于焦点与胶片之间时,因为几何投影关系,一般被照体离开焦点一定的距离a(焦-肢距),胶片离开肢体一定的距离b(肢-片距)。所以,肢体在X线胶片上的影像S要比肢体G大,是被放大了的影像,S与G之比即影像的放大率M,而且胶片离肢体越远,影像放得越大。

122、影像的放大率:M=S/G=(a+b)/a=1+(b/a)123、焦-片距与肢-片距是影响影像放大的两个主要因素。124、当焦-片距一定时,物体影像放大就决定于肢-片距。肢-片距越远,影像放大就愈大;如果肢-片距保持不变,焦-片距越近,影像放大也就越大。

125、影像放大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小于变形。但是,对于需要测量部位的照片,如心脏测量、眼球异物定位等,影像放大则成为主要矛盾。此时,焦点-胶片距离的确很重要,心脏测量要在200cm,以缩小放大率。眼球异物定位的摄影距离,一定要与制作的测量标尺的放大率一致。

126、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 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之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开始有模糊之感。故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127、影像放大率的确定就基于模糊阈值(0.2mm),也就是说,无论焦点尺寸、被照体-胶片距离,焦点-胶片距离怎样变化,其模糊值不应超过0.2mm。

128、焦点允许放大率:

F=0.2/(M-1),或M=1+0.2/F

如果已知焦点(F)的尺寸,即可求出该焦点所允许的最大放大率(M)。

129、X线照片影像的重叠有3种情况:

①大物体密度小于小物体密度,而且相差很大时,其重叠的影像中对比度很高,可以明显看到小物体的影像。如胸部照片肺野中的肋骨阴影很明显。

②大、小物体组织密度相等,而且都比较高时,重叠后影像中小物体的阴影隐约可见,但对比度差。如膝关节正位照片中骨的影像。

③大、小物体组织密度相差很大,而且大物体密度大于小物体密度时,重叠后影像中小物体的阴影由于吸收很小而看不到。如胸片中看不到胸骨的影像。

130、用X线摄影肢体时,被摄部位自身可能有重叠和掩盖现象,使得某些病灶不能清楚地显示。为了使某些边缘凸出、凹陷或病灶显示清楚,可以将中心X线从肢体被检部位的局部边缘通过,以免病灶本身和其他部分重叠,此种摄影方法称作切线投影。

131、被照体局部边缘部位与X线束呈切线状态时,可造成该部与其他部分X线吸收的悬殊差异,其结果是影像呈现出一个锐利的边界。通过这一部分的X线束俗称“切线”,其造成的影像效果称为“切线效果”。

132、由于焦点外X线或X线穿过被照体及其他物体产生的与原发X线同向、反向或侧向,且比原发X线波长长的X线为散射线。

133、在X线摄影能量范围内,从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时,一部分能量穿透人体前进,一部分能量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从而减弱了原发射线的强度。经过被照体后的X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带有被照体信息的被减弱的原射线;另一部分为在散射吸收中产生的散射线,这些散射线几乎全部来自康普顿散射。

134、透过被照体作用在胶片上的X线量,是自X线管发出的被人体组织减弱的直进的原射线与散射线之和。

135、散射线在作用于胶片上的全部射线量中所占的比率,称散射线含有率。

136、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包括:管电压、被照体厚度、照射野。

137、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但在80~90kV 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

138、散射线光子能量也因原发射线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所产生的散射线光子的散射角越小,与直进的形成影像的原发射线越靠近,对照片对比度产生的灰雾机会也越大。

139、在相同管电压及照射野下,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

140、在20cm×20cm照射野,体模15cm厚度的散射线比体模5cm厚度时增加了一倍。当被照体厚度超过15cm时,虽然散射线含有率仍在增加,但因其上层组织中产生的散射光子受其能量限制,被下层组织所吸收不能到达胶片,因此,对胶片来说此时散射线的影响已不再增加。

141、被照体厚度产生的散射线对照片影像效果的影响,要比管电压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142、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重要的因素,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散射线含有率增加在30cm×30cm的照射野时达到了饱和。

练习题:

当照射野增加到多少时,散射线的含有率就达到饱和()

A、15cm×15cm

B、35cm×35cm

C、25cm×25cm

D、30cm×30cm

E、20cm×20cm

143、在X线通过肢体后,一定会产生散射线。一部分散射线射向胶片方向,使照片对比度受到损害。X线与暗盒、摄影台、建筑物相遇时,也必然产生散射线,这就加重了照片对比度的损失。

144、减少或抑制散射线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利用X线多叶遮线器控制照射野,减少散射线的发生;利用滤线栅消除散射线;使用金属后背盖的暗盒,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量;利用空气间隙法(Groedel法)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的方法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滤线栅。

145、滤线栅一般是用厚度为0.05~0.1mm的铅条,夹持在厚度为0.15~0.35mm的铝或纸之间互相平行或按一定的斜率排列而成。

146、滤线栅按结构特点分聚焦式、平行式和交叉式;按运动功能分静止式(固定式)和运动式。

147、栅比(R):滤线栅铅条高度与填充物幅度的比值为栅比。

148、栅比表示一个滤线栅清除散射线的能力,栅比值越高其消除散射线的作用越好。

149、R=铅板的高度(h)/铅板的间隔(D)

150、栅密度(n):n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常用线/cm表示。

151、n=1/(d+D)

152、栅比值相同,密度n值大的滤线栅,吸收散射线的能力强;栅密度相同,则栅比大的消除散射线的效果好。

153、铅容积(P):P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平均1cm2中铅的体积(cm3)。

154、P=n•d•h

155、滤线栅的焦距(f0)和焦栅距离界限(f1~f2):f0是聚焦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一直线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f1~f2:X线摄影时,以在聚焦滤线栅有效面积的边缘处,原射线透射值在聚焦距离上透射值的60%(满足临床需要的X线照片)时,确定栅板的最低f1和最高f2的范围。这个范围随栅比的增加而缩小。

156、曝光量倍数(B):曝光量增加倍数,也称滤线栅因子。

157、滤线栅的切割效应即滤线栅铅条侧面对X线原射线的吸收作用。

158、栅切割效应的产生有四种情况:

(1)聚焦栅反置使用:照片呈现对应于栅板中线部分密度较高,两侧密度逐渐减低。

(2)侧向倾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心线垂直栅板,但向一侧偏离了栅板中线;第二种是中心线与栅平面不垂直。此时原发射线不能顺利通过铅条间隙而被铅条吸收,照片表现两侧密度不一致。

(3)上、下偏离栅焦距:当X线管焦点对准栅中心,但其位于栅聚焦线上或下方过大时,也会产生切割效应。表现同(1),但较为缓和。若上、下偏离距离相同时,近栅焦距离的切割效应造成的原射线的损失率大于远栅焦距离。

(4)双重偏离:侧向偏离及上、下偏离栅焦距同时发生,双重偏离可造成胶片不均匀照射。照片影像密度一边高一边低。

159、使用滤线栅的注意事项:不能将滤线栅反置;X线中心要对准滤线栅中心;倾斜X线管时,倾斜方向只能与铅条排列方向平行;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允许范围内。

160、使用要求消除散射线率高时,选用栅比大的滤线栅;X 线斜射时,不能用交叉式滤线栅。

放射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X线成像基础)-试卷1

放射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X线成像基础)-试卷1 (总分:8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2,分数:64.00) 1.依据人体在X线影像上的密度下列组织中密度最低的为 (分数:2.00) A.钙化 B.体液 C.神经组织 D.脂肪√ E.软骨 解析: 2.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的时间是 (分数:2.00) A.1885年 B.1895年√ C.1886年 D.1896年 E.1905年 解析:解析:德国科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线。 3.透视的缺点是 (分数:2.00) A.不可转动患者体位 B.缺乏客观记录√ C.不能了解器官的动态改变 D.操作不便 E.费用昂贵 解析:解析:基础常识。荧光透视的优点:可转动患者体位、能了解器官的动态改变、操作方便、费用低;缺点是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缺乏客观记录射线量较大。 4.使用DR摄影,显示优于传统X线胸片的疾患是 (分数:2.00) A.肺间质纤维化 B.间质肺炎 C.肺泡病变 D.肺内渗出性病变√ E.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DR经能量减影可以去除肋骨对肺组织的遮挡,对肺内渗出性和结节性病变的检查率都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 5.下列各项中内容正确的是 (分数:2.00) A.X线摄影时用增感屏是为了缩短曝光时间√ B.X线透视时只要荧光板够亮,无须暗适应 C.透视检查,即使长时间检查,也不会引起“X线烧伤” D.一般断层摄影一次摄一张片就够了 E.腹部单纯摄影仅用于发现各种结石和异物 解析:解析:X线摄影时用增感屏是为了提高射线的利用率,减少辐射剂量,以及缩短曝光时间。 6.关于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所产生的副作用,以下症状属于特异质型副反应的是 (分数:2.00)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 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 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 (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 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 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第二章 1.X 线强度(X-ray intensity):指在垂直于X 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N)与能量(hν)(hv)乘积的总和。常用X 线强度表 示X 线的量与质。 2.光学密度(density,D):又称黑化度。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 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乳腺X线摄影检查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X线摄影使用钼靶X线机,用软射线进行乳腺摄影,使得乳腺图像的细微结构更加丰富、组织对比度提高。 一、体位设计 乳腺摄影常规采取的体位: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 (一)内外斜位(MLO) 内外斜位是显示一侧乳腺组织最佳的体位。 1、机架倾斜30°~60°,使摄影平台与胸大肌平行,以利于乳腺组织最大限度的显示于成像区域。X线束方向从乳腺的上内侧射向下外侧。 2、患者受检侧上臂抬高,手放在机器手柄上,使腋窝部充分暴露(显示腋下淋巴结)。照片应包括乳腺、胸大肌及腋窝前部。 3、向上向外牵拉乳腺,离开胸壁以避免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 4、用手承托乳腺,脚踩压迫控制器,压迫板接触乳腺后开始缓慢地压迫,直至有足够的压力使乳腺压至扁平。从乳腺下皱褶到腋窝的整个乳腺都应该位于照射野内。 5、曝光结束后,压迫器缓慢地自动地离开。 (二)头尾位(CC) 头尾位对显示乳腺内侧组织十分必要,同时应尽可能多包含乳腺外侧组织。 1、调整平台高度,使与乳腺下皱褶平齐。

2.操作者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且将乳头放在摄影平台中线。 3.患者头转向对侧,身体靠向摄影平台。对侧手握住乳腺机的手柄,嘱受检者肩部放松,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暴露在摄影平台上。 4.脚踩压迫控制器,压迫板接触乳腺后开始缓慢地压迫,直至有足够的压力使乳腺压至扁平。在压迫乳腺的同时用手向前平展外侧的乳腺组织,以减少皮肤皱褶。 5.曝光结束后,压迫器缓慢地自动地离开。 (三)附加体位 1、90°侧位 90°侧位是最常用的附加体位,包括内外侧位(ML)和外内侧位(LM)。90°侧位与标准体位结合成三角形来确切乳腺病变的定位。90°侧位也可用来证实重力依赖性钙化(如含钙化奶块,奶粒)或液体。 2、定点压迫位定点或锥形压迫是一种较多应用的简单技术,通常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来提高乳腺细节的分辨率。与整体乳腺压迫相比,定点压迫能允许感兴趣区厚度有更大幅度的减小,提高乳腺组织的分离,减少重叠,有助于发现病变。 3、放大位放大可精确地观察病灶密度或团块的边缘和其他结构,有利于对良恶性病变进行区分,更好的显示钙化点的数目、分布和形态。所用的X线管焦点不超过0.2mm,以消除物体、胶片距离增加导致的几何模糊的影响。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章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

: 第十章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摄影:将光或其他能量携带的被照体的信息状态以二维形式加以记录,并可表现为可见光学影像的技术。 2、影像:反映被照体信息的不同灰度(或光学密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 3、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4、成像过程:光或能量→信息→检测→图像形成。 5、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置,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置称为成像系统。也就是从成像能源到图像形成的设备配置。 6、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输入屏),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差异,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7、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8、X线诊断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②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

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③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温、视读观察环境。 ④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⑤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此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医师的资历、知识、经验、记忆和鉴别能力。 9、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含有人体密度信息的透过射线作用于屏-片系统,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 10、X线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前四项为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都是体现在光学密度基础上的照片要素。 11、透光率: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与入射光线强度之比,用T表示:T=I/I0 12、T值的定义域为:0<T<1。 13、透光率表示的是照片透过光线占入射光线的百分数。 14、T值大小与照片黑化的程度成相反关系。 15、阻光率:指照片上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用〇表示:〇=1/T=I0/I 16、〇的定义域为:1<〇<∞。 17、光学密度值是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表示为:D=lg〇=lg(I0/I) 18、光学密度仪即根据此原理制作,借助光学密度仪可以直接读出照片影像的光学密度值。 19、光学密度也称黑化度。 20、密度值是一个对数值,无量纲。 拓展: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成像基础

(一)X线的产生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这种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降压变压器为向X线管灯丝提供电源。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的电压表、电流表、时计及其调节旋钮等。 X线的发生过程是向X线管灯丝供电、加热,在阴极附近产生自由电子,当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问的电势差陡增,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轰击阳极钨靶而发生能量转换,其中1%以下的能量转换为X线,99%以上转换为热能。X线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热能由散热装置散发。 (二)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的波长为0.008~ 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7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短,肉眼看不见。此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性: 穿透性:X线波长短,具有强穿透力,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其穿透力也弱。X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多,通过的少。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X线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感光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矿)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积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积的多少,便产生了黑至白的影像。所以,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测x线的量。x线射人人体,也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三)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 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 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 因此将出现如图1-1-2所示的情况。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 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图1-1-2 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 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 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 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X线 投影可有图1-1-3所示不同表现。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图1-1-3中的几种情况,在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中都有这种例子。 图1-1-3 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A.X线透过梯形体时,厚的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界限分明。荧光屏上,则恰好相反 B.X线透过 三角形体时,其吸收及成影与梯形体情况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过渡的,无清楚界限。荧光屏所见相反 C.X线透过管状体时,其外周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呈白影,其中间部分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分界较为清楚。荧光屏所见相反

放射技师考试复习大纲

技师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篇基础知识12月1日-12月31日共31天第一章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13天 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骨关节系统 第三节呼吸系统 第四节消化系统 第五节脉管系统 第六节泌尿与生殖系统 第七节神经系统 第八节内分泌系统(技师) 第九节感觉器官(技师) 第二章医用物理与X线摄影基础4天 第一节物质结构 第二节磁学基础知识(技师) 第三节激光学基础知识(技师) 第四节X线摄影基础 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9天 第一节X线的产生 第二节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X线强度、X线质与X线量 第四节X线的吸收与衰减 第五节辐射量及其单位 第六节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第七节X线的测量(技师) 第八节X线的防护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基础5天 第一节数字图像的特征 第二节数字图像的形成 第三节数字图像的处理(技师) 第四节数字图像评价(技师) 第五节计算机辅助诊断(技师) 第二篇相关知识1月1日-1月31日共31天 第五章人体影像解剖(技师)7天 第一节头部 第二节颈部 第三节胸部 第四节腹部 第五节男性盆部和会阴 第六节女性盆部和会阴 第七节脊柱区 第六章CT/MR影像诊断基础(技师)6天

第一节CT影像诊断基础 第二节MR影像诊断基础 第七章医学影像设备9天 第一节普通X线设备 第二节CR与DR设备 第三节乳腺和口腔设备 第四节CT设备 第五节DSA设备 第六节MRI设备 第八章PACS技术5天 第一节PACS的发展与组成 第二节PACS的运行 第三节国际标准和规范 第四节PACS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PACS的进展与应用评价(技师) 第九章图像质量控制4天 第一节图像质量管理 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 第三节CT图像质量控制 第四节DSA图像质量控制(技师) 2月1日-2月19日共19天过年 2月20日-2月28日共9天做题复习巩固以上内容。 第三篇专业知识3月1日-3月31日共31天 第十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18天 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 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 第三节乳腺摄影成像原理 第四节CT成像原理 第五节DSA成像原理(技师) 第六节MR成像原理(技师) 第十一章医学图像打印技术10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激光成像 第三节热敏成像技术 第四节喷墨打印成像技术 第五节照片自助打印设备 第十二章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3天 第一节X线对比剂 第二节MR对比剂(技师) 第四篇专业实践能力4月1日-4月30日共30天第十三章常规X线检查技术8天

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是一种通过穿透物体的X射线来获得物体内部结构信息 的技术。它在医学、工业、安检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X 线成像的原理。 X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它具有很短的波长和高能量。当X射线 通过物体时,会与物体内部的组织和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散射和 吸收。因此,X射线成像的原理是基于X射线被物体吸收和散射的不同程度来获取物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首先,需要生成一束平行的X射线。为了做到这一点,常见的方 式是使用X射线管。X射线管由阴极和阳极组成,阴极通过电子的加速和碰撞产生X射线。这些X射线被阳极发射出来,并形成一束平行的 射线。这束平行的射线在物体上产生投射。 当X射线通过物体时,部分射线会被物体内部的组织或结构吸收,另一部分则会经过散射。被吸收的X射线将无法到达探测器,而经过 散射的X射线则可能改变方向并达到探测器。探测器可以测量到达它 的射线的强度。 接下来,需要将探测器测量到的射线强度转化为图像。这一过程 中常用的技术是计算机断层成像(CT)或放射片成像。计算机断层成 像通过多个X射线在不同角度下对物体进行扫描,并将得到的数据输 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重建。放射片成像则是将探测器测量到的射 线强度直接投影到感光片上,形成影像。 在图像生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尽量减少因散射产生的噪声。散射 是由于X射线与物体内部结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减少散射的方法可 以是增加物体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或者使用散射校正技术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X线成像是一种通过X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物体 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它通过X射线管产生一束平行的X射线,然后

通过探测器测量射线的强度,最后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图像。X线成像在医学诊断、工业检测和安全检查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体层成像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体层成像原理 体层摄影是摄取人体内某一平面上一定厚度的一层组织影像的摄影方法。在CT问世之前,是唯一能提供人体层面图像的X 线检查方法。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体层摄影使用逐渐减少。但一种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igital tomosynthesis )又在发展中,这为体层成像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一、体层摄影原理 在普通X线摄影中,要得到肢体的清晰影像,必须在曝光中使X线管、肢体和接受介质保持严格固定。有一个因素产生晃动影像即模糊。体层摄影就利用了这一基本原理,使指定层在曝光中与X线管、接受介质保持相对静止关系,所以能得到其清晰影像。指定层外组织与X线管、接受介质相对运动,所以被模除。 体层摄影过程:在曝光过程中,X线管、接受介质在连杆带动下,绕相当于人体指定层面高度的轴心作反方向匀速协调运动。这样,相当于转动轴心高度且始终与接受介质平行的那一层组织,在接受介质上的投影点始终保持相对固定,放大量始终一致,就能在介质上清晰成像。其他层面上组织的投影点不能保持固定,而被模除。这一相对协调运动称作体层运动。 二、体层成像的几个基本概念 1曝光角指体层摄影曝光期间,X线中心线以转动支点为顶点形成的夹角。或曝光期间连杆摆过的角度。 2.体层厚度曝光角固定时,离指定层越远层面上组织在成像介质上投

影的移动量越大,被模除的越彻底。最后在照片上成像的是指定层附近一薄层组织的X线像。该薄层组织的厚度即为体层厚度。其他层面上组织的影像被模除而形成均匀的背景密度。 指定层外一定距离上的组织,其影像被模除的程度与曝光角有关。曝光角越大其被模除的程度越大。即照片上清晰影像所对应的组织厚度随曝光角的增大而变薄。 3.体层运动轨迹曝光中X线管焦点的移动平面的投影,叫做体层运动轨迹。当连杆在平面内摆动时,X线管焦点也在该平 面内移动,其运动轨迹必然是一条直线。当连杆以立体角运动时,焦点运动轨迹可能是圆、椭圆、内圆摆线等。具有两种以上运动轨迹的体层摄影装置称作多轨迹体层装置。 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 (一)体层原理 是一项基于平板探测器的技术。与传统几何体层摄影原理相似,摄影时,X线管与平板探测器沿检查床长轴做同步、反向的平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X线管受脉冲控制进行曝光,每一脉冲曝光瞬间,平板探测器就采集一次。于是,整个照射角内,平板探测器在不同位置上得到了多角度投照,约有75次的单个投影图像数据被快速采集。然后通过计算机将这75次投影图像数据按序叠加在一起 无论X线管处在哪个位置照射,由于中心线倾斜的原因,造成聚焦层面上下不同高度的组以结构具有不同的投影位置。也就是说,只有位于聚焦(支点)平面上组织的投影在系列各单个采集图像中的位置不变,而位于聚焦面上、下不同高度的组织结构投影,在各采集图像中像素的位置发主偏移。距

放射医学技术(士)考试重点——专业知识

1.X线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前四项为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 2.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称为透光率,照片阻挡光线的能力称为阻光率,光学密度是阻光率的对数。 3.影响X线照片密度的因素:照射量,管电压,摄影距离,增感屏,被照物体厚度、密度,照片冲洗因素。 4.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是:①线吸收系数μ;②物体厚度d;③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Z;④人体组织的密度;⑤X线波长λ 5.X线通过人体后,透射线强度与原射线的关系是指数衰减关系。 6.决定照片对比度的最大因素是被照体本身因素。 7.常将空间分辨力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即在低对比情况下分辨物体微小差别的能力。 8.焦点的极限分辨力:焦点大分辨力低,焦点面上X线量分布为单峰时分辨力高,可用星卡测试,R=1/2d。 9.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10.中心X线以外的线称为斜射线。 11.放大摄影X线管焦点应等于或小于0.3。 12.放大摄影能将细小结构显示清楚,其原因是将高频信号转变为低频信号。 13.在普通摄影检查原则中,一般摄影管电压超过60kV是应使用滤线器。

14.X线摄影当中,因康普顿效应而产生的散射X线向四方传播,到达前方的散射线使胶片产生灰雾,到达侧面的散射线,对工作人员的防护带来困难。 15.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单位是LP/mm,可通过线对测试卡测得该值。 16.影响X线照片清晰度的观察条件是指观片灯亮度、肉眼的MTF、室内照明条件及环境明暗程度。 17.照片斑点产生的因素是屏、片结构原因和X线量子涨落原因。量子斑点为主,增大mAs可减少量子斑点。 18.X线量是指X光子的多少。影响X线量的因素有:①与靶面物质的原子序数Z成正比;②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③与给予X线管的电能成正比。 19.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20.X线通过三棱镜不发生折射。 21.在常规体层摄影中,“体层面”指的是支点所在平面。只有在支点同高度的层面投影在片中清晰显示,该层面上下组织的投影变模糊或消失。 22.乳腺均为软组织结构,为提高软组织间的影像对比,摄影时需采用低电压、高分辨率胶片、单面增感屏及对乳腺施加压迫的方法,常规摄取轴位及侧斜位。 23.照射野大,则到达胶片的散射X线多,密度会增加。 24.滤线栅栅比是栅条高度与栅条间距之比。 25.在临床摄影中大体规定胸部的摄影距离为150~200cm。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摄影条件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条件选择 (一)概念 X线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感光的效果。 摄影条件的制定是以指数函数法则作为基础理论,其具体内容是:若远离焦点的X线为平行的,则X线通过肢体后给予胶片 的X线能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其中:V代表管电压,i代表管电流,t代表摄影时间,s代表增感率,f代表胶片的感度,z代表焦点物质的原子序数,r代表摄影距离,B代表曝光量倍数,D代表照射野的面积(cm2),e是自然对数的底,μ代表减弱系数,d代表被检物体的厚度(cm)。 以使照片获得某一密度值的X线作为E, E=kV n Q 其中k代表常数,V代表管电压,n代表指数,Q代表管电流量mAs。 (二)摄影条件选择的基本因素

1.管电压的选择管电压是影响影像密度、对比度以及信息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选择管电压时,必须考虑到管电压与X线照片影像形成的如下关系: (1)管电压表示X线的穿透力; (2)管电压控制照片影像对比度; (3)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增大; (4)高电压摄影,在有效消除散射线的情况下,信息量和影像细节可见度增大。 2.管电压与管电流量的换算关系根据感光效应公式,当其它因素固定不变时,管电压与管电流量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E=K×V n×Q 式中:E为感光效应;K为常数;V为管电压;Q为管电流量;n为管电压的指数。 假设,摄取某一部位所需的管电压为V0,管电流量(mAs)为Q0,现将管电压改变为V时,新的管电流量(Q N)则为: Q N=(V n0/V n N)×Q0=kVQ0 其中:kV为管电压系数,Q0为原管电流量,V n0为原电压,V n N为新管电压,Q N为新管电流量。 求取新管电流量的关键在于V n0/V n N。 高压整流方式决定着X线产生的效率,即决定着单位时间内X线强度的大小。为获得同一密度的影像效果,若在单相全波整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1

放射医学技士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X线摄影中表示X线“量”的是 (分数:2.00) A.半价层 B.靶物质 C.kV D.mAs √ E.整流波形 解析:解析:X线摄影时可选条件有kV、mAs,而kV描述的是质,mAs的乘积描述的是量。 2.X线摄影中表示X线“质”的是 (分数:2.00) A.半价层 B.靶物质 C.kV √ D.mAs E.整流波形 解析:解析:X线摄影时可选条件有kV、mAs,而kV描述的是质。 3.关于管电压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管电压与穿透深度无关 B.管电压不影响照片影像对比度 C.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D.高电压摄影可降低信息量 E.管电压不影响照片密度 解析: 4.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不包括 (分数:2.00) A.管电压 B.管电流 C.摄影距离 D.冲洗时间√ E.增感屏 解析: 5.关于高千伏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影像显示层次丰富 B.形成的对比度较低 C.光电效应的几率增加√ D.康普顿效应为主 E.骨与肌肉的对比度指数下降 解析:解析:在一定标准管电压下,光电吸收与康普顿吸收各占一定百分比。当光子能量逐渐增加时,光电效应递减,康普顿效应逆增。所以,在高千伏摄影时,光电效应的几率是减少的。 6.与X线本质不同的是 (分数:2.00) A.无线电波

B.微波 C.超声波√ D.红外线 E.γ射线 解析:解析:X线本质是一种电磁波,与无线电波、可见光、γ射线等相同,只是波长(频率)范围不同;而超声波是机械波。 7.X线的最短波长取决于 (分数:2.00) A.毫安 B.时间 C.千伏√ D.毫安秒 E.靶物质 解析:解析:因hc/λmin=V.e(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V为管电压峰值,单位为kV,e为电子电量),故最短波长取决于管电压的千伏数。 8.关于连续x线光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X线是混合能谱 B.能量大X线波长长√ C.能量决定于电子的能量 D.能量决定于核电荷数 E.能量决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 解析:解析:X线是一束混合能谱,含有各种波长。X线能量的大小决定于电子的能量、核电荷的多少及电子接近核的距离。能量越大的X线,其波长越短。 9.在X线摄影中,光电效应的负面影响是 (分数:2.00) A.产生灰雾 B.产生散射 C.增加X线对比度 D.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多√ E.以上四项都是 解析:解析:光电效应在X线摄影中,不产生有效的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可增加X线对比度;但因光子的能量全部被吸收,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比任付其他作用都多。 10.关于光电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轨道发生几率大 B.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少√ C.发生几率与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 D.不产生有效的散射 E.发生几率和X线能量的3次方成反比 解析:解析:光电效应是X线光子与构成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的壳层电子并被吸收。故光电效应使病人接受的X线量多。 11.入射光子能量恰好等于原子轨道的结合能时,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分数:2.00) A.突然减少 B.突然增大√ C.变为零 D.变为10% E.无变化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2

放射医学技士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2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关于滤线栅的栅比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栅比越大透过的散射线越少√ B.栅比为铅条宽度与其高度之比 C.栅比为铅条高度与其宽度之比 D.栅比为单位距离内铅条的数目 E.栅比表示单位体积中铅的重量大小 解析:解析:滤线栅的栅比(R)定义为栅条高度(h)与栅条间隙(D)的比值,即:R=h/D。栅比越大,透过的散射线越少。 2.关于滤线栅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栅密度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 B.栅比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 C.栅比为铅条宽度与其高度之比 D.曝光量倍数越小越好√ E.使摄影条件减小 解析:解析:栅密度越大,栅比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强;栅比为栅条高度(h)与栅条间隙(D)的比值;使摄影条件加大。 3.下列物质可用做滤线栅板填充物的是 (分数:2.00) A.钨 B.铝√ C.锌 D.铜 E.铁 解析:解析:解析 4.滤线栅使用原则中,X线管管电压须超过 (分数:2.00) A.55kV B.60kV √ C.65kV D.70kV E.75kV 解析:解析:在普通摄影检查原则中,一般摄影管电压超过60kV时应使用滤线器。 5.关于滤线栅使用注意事项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将滤线栅置于焦点和被照体之间√ B.焦点到滤线栅的距离与栅焦距相等 C.X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的中心 D.原射线投射方向与滤线栅铅条排列间隙平行 E.原发X线与滤线栅铅条平行 解析:解析:在X线摄影中,应将滤线栅置于胶片和被照体之间。 6.X线摄影中,使胶片产生灰雾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放射技师考试辅导专业知识复习要点

1.焦片距的选择: 一般肢体〔75~100cm〕; 胸部〔180~200cm〕; 婴幼儿胸部〔100cm〕; 近距离摄影〔胸锁、颞下颌关节〕35~50cm. 2.滤线栅〔被检肢体厚度>15cm或60kVp↑〕 3.吸气与呼气的应用: 平静呼吸不屏气〔手、前臂、下肢、躯干〕; 平静呼吸下屏气〔上臂、颈部、头部、心脏〕; 深吸气后屏气〔肺部、隔上肋骨〕; 深呼气后屏气〔腹部及隔下肋骨〕; 缓慢连续的浅呼吸〔胸骨正位〕. 4.照片标记内容: ①X线片号及片序号; ②摄影日期; ③被检肢体的方位; ④医疗机构名称; ⑤被检者姓名; ⑥其他. 5.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目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双上肢下垂置 于躯干两侧. 6.矢状面: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 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7.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 听眶线:外耳孔上缘至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与解剖学的水平面平行,与同侧听眦线约呈12°角〕; 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鼻翼下缘的连线.〔与同侧听眦线约呈25°角〕; 听口线:外耳孔与同侧口角的连线.〔与同侧听眦线约呈35°角〕; 锁骨中线:经过锁骨中点并与矢状面平行的直线. 8.垂直投射:X线中心线与地面垂直时; 水平投射:X线中心线与地面平行时. 向上倾斜:中心线向头端倾斜时; 向下倾斜:中心线向足端倾斜时. 9.矢状方向:∥人体矢状面; 前后方向:前→后; 切线方向:与被检肢体局部的边缘相切. 10.命名原则: ①投射方向; ②位置设计人姓名; ③身体与胶片暗盒的相互关系; ④被检肢体姿势; ⑤被检肢体的功能状态.

放射科考试试题

放射科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放射学(Radiology):是一门利用X射线、电磁波等电磁辐射对人体进行成像诊断的医学学科。 2、透视(Fluoroscopy):是一种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对静止或动态的器官或组织进行无创性观察的方法。 3、摄片(Radiography):是指用X射线对器官或组织进行静态成像的技术。 4、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利用X射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器官或组织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 5、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体内组织进行无创性成像。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血管进行高清晰度成像,用于诊断血管病变。 7、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利用影像引导,进

行诊断或治疗的技术,如血管造影、肿瘤消融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放射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A.骨骼系统 B.呼吸系统 C.消化系统 D.神经系统 正确答案:D.神经系统。 解释:放射学主要应用于骨骼系统(A对)、呼吸系统(B对)和消化系统(C对)等,而神经系统一般使用神经影像学进行检查。 2、下列哪一项不是数字X线摄影的特点? A.成像速度快 B.成像质量高 C.成像范围广

D.对人体有辐射损害 正确答案:D.对人体有辐射损害。 解释:数字X线摄影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虽然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损害(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其成像速度快(A对)、成像质量高(B对)和成像范围广(C 对)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3、下列哪一项不是CT检查的优点? A.高分辨率 B.三维成像 C.无创性检查 D.对肿瘤检测灵敏度高 正确答案:C.无创性检查。 解释:CT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需要在患者身上插入导管等医疗器械,但是其具有高分辨率(A对)、三维成像(B对)和对肿瘤检测灵敏度高(D对)等优点。

放射医学技术(技士、技师、主管)考试大纲

断面影像学,影像诊断基础(士),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师、主管) 单元细目要点主管技师技士 四、人体影像解剖(包括平面和断面)1.头部 (1) 经大脑半球顶部的横 断层 (2) 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 层 (3) 经胼胝体压部的横断 层 (4) 经前连合的横断层 (5) 经视交叉的横断层 (6) 经垂体的横断层 (7) 经下颌颈的横断层 (8) 经寰枢正中关节的横 断层 (9) 经枢椎体上份的横断 层 (10) 经下颌角的横断层 (11) 正中矢状面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1.颈部 (1) 经喉咽和会厌的横断 层 (2) 经甲状软骨中份和喉 中间腔的横断层 (3) 经声襞和环状软骨板 的横断层 (4) 经环状软骨和声门下 腔的横断层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3.胸部 (1) 胸膜顶层面横断层 (2)第3胸椎体层面 (3) 主动脉弓层面横断层 (4) 奇静脉弓层面 (5)肺动脉杈层面 (6)肺动脉窦层面 (7) 左、右下肺静脉层面 (8) 膈腔静脉裂孔层面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4.腹部(1) 经第二肝门的横断层 (2) 经肝门静脉左支角部 的横断层 (3) 经肝门的横断层 (4) 经腹腔干的横断层 (5) 经肠系膜上动脉的横 断层 (6) 经肝门静脉合成处的 横断层 (7)经肾门中份的横断层 (8)经胰头下份的横断层 (9)经十二指肠水平部的 横断层 (10)经肝门静脉的冠状 断层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5.男性盆部和会阴(1) 经第1骶椎上份横断 层 (2) 经第2骶椎上份横断 层 (3) 经第3骶椎横断层 (4) 经第4骶椎横断层 (5) 经髋臼上缘横断层 (6) 经股骨头中份及股骨 头韧带横断层 (7) 经耻骨联合上份横断 层 (8) 经耻骨联合中份横断 层 (9) 经耻骨联合下份层面 (10) 正中矢状面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 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2019年乳腺技师真题精选

2019年乳腺技师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在X线影像清晰度评价的测定方法中,主要应用的是 A.分辨力和响应函数 B.分辨力和相位移动 C.相位移动和三角函数 D.响应函数和相位移动 E.分辨力和三角函数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在X线影像清晰度评价的测定方法中,主要应用的是分辨力和响应函数。 [多项选择题]2、 关于对比度、密度和影像显示层次要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X线照片对比度可定义为照片上相邻区域间光学密度的差异 B.影像对比度可使找们观察到乳房中的微小的衰减差异 C.通常较薄的乳房组织对比度较高,较厚的乳房影像对比度低 D.对比度低下的原因包括不适当的曝光、压迫不当、靶材料和/或滤过不当、滤线栅使用错误和kVp过高 E.腺体组织应具有至少1.0的光学密度,1.4到2.0间的光学密度最有利于对病变的观察 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放射医学技术第十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第一 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三、X线影像对比度与锐利度p231 【题眼解析】X线照片对比为为照片上相邻区域间光学密度的差异。影像对比度可使找们观察到乳房中的微小的衰减差异。通常较薄的乳房组织对比度较高,较厚的乳房影像对比度低。对比度低下的原因包括不适当的曝光、压迫不当、靶材料和/或滤过不当、滤线栅使用错误和kVp过高。腺体组织应具有至少1.0的光学密度,1.4到2.0间的光学密度最有利于对病变的观察。 【知识拓展】X线照片对比度又称光学对比度。光学密度值是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 [单项选择题]3、 在美国,建议女性每年行1次乳腺X腺摄影筛查的开始年龄为: A.35 岁 B.40 岁 C.45 岁 D.50 岁 E.55 岁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4、 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的组成不包括 A.基板层 B.光电二极管 C.非晶硅TFT阵列 D.碘化铯晶体层 E.集电矩阵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由基板层、光电二极管、非晶硅TFT阵列、碘化铯晶体层等组成。

放射科三基考试理论题试卷与答案

放射科三基考试理论题 一、选择题 1、有关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下列哪项是错误[单选题] * A、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B、基于人体组织结构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C、X线图像的形成,有3个基本条件不可缺少,即X线的穿透力、人体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使得吸收的量不同以及穿过人体的剩余X线,产生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D、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 E、密度高的组织在X线片中呈黑影,密度低的组织在X线片中呈白影√ 2、有关X线图像的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 A、X线图像是灰阶图像 B、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图像上影像的密度是两个不同概念 C、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 D、图像上的黑影与白影,除与厚度有关外,主要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E、X线图像不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的投影总和√ 3、有关X线造影方法,下列哪项是正确[单选题] * A、包括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 B、口服钡剂是检查胃肠道的间接方法 C、逆行性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是间接引入法 D、穿刺造影,经导管造影是问接引入法

E、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经肾排泄而行尿路造影是直接引入法 4、DR图像质量与X线图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其共性是[单选题] * A、DR图像与普通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叠加图像√ B、DR图像与X线图像对骨结构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相同 C、DR图像与X线图像均可能对矿物质含量做出定量分析 D、DR图像与X线图像对肺部病变的检出率相同 E、DR图像与X线图像均能良好显示胃小区 5、DSA是一种什么样的成像技术[单选题] * A、专门用于显示直径200µm以下的血管的成像技术 B、可使血管影像与骨骼重叠,以来确定血管的解剖标志 C、主要用于心脏的一种检查技术 D、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与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更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E、将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6、X线检查中,对患者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单选题] * A、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以铅橡皮加以遮盖√ B、选择适当的X线检查 C、照射次数不宜过多 D、不宜做短期复查 E、不宜做多个部位的检查 7、有关X线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 * A、X线是电磁波 B、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