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摘要

近20年间血管外科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尤其集中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夹层和动脉瘤)、复杂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重症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静脉血栓性疾病和静脉曲张等病的治疗方面,发展出了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药物涂层技术、腔内减容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新技术、新理念,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血管外科是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1952年,Voorhees 首次成功制造了维纶人造血管,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现代血管外科发展的开端。我国血管外科真正独立成为专业科室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相关领域的技术革命,血管外科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谨对国内外血管外科事业近20年来在几个主要病种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一总结,并就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1 主动脉疾病

1.1 主动脉弓部疾病主动脉弓部疾病主要包括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等,如病变累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冠状动脉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大。20年前此类疾病主

要是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以来,因其创伤小、出血少、风险低的特点迅速为国人所接受并广泛得以普及。但是由于国内临床主要使用的弓部微创治疗耗材为直筒型覆膜支架(stent-graft,SG),兼有少部分今年上市的单分支覆膜支架,这些产品只适用于大多数不累及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的疾病,治疗目的是降低动脉瘤的破裂率、修复夹层近心端破口、促进夹层假腔血栓化、降低远期扩张和破裂率。而对于更多累及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无名动脉、颈动脉)的病人,上述技术则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由此衍生出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多分支支架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治疗技术及理念。

1.1.1 烟囱技术烟囱技术是在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中植入与主动脉主体支架并行的另一枚相应直径的支架,重建单个或多个分支动脉。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现有的腔内器械,将不同支架组合,在隔绝病变的同时保留分支动脉。无须长时间等待支架定制,尤其适用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破裂等急诊情况。有Meta分析总结纳入373例病人,共有387个烟囱支架,结果显示早期Ⅰa型内漏9.4%,烟囱通畅率9

2.9%。术后30 d病死率(7.9%)[1],低于杂交手术修复(11.9%)和开放手术修复的30 d病死率(9.5%)[2]。我国也有一些单中心的病例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3-5]。虽然烟囱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中有效,但该技术存在内漏发生风险,多作为过渡性技术应用,希望以后通过烟囱支架和主体支架设计的改进,降低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1.1.2 开窗技术包括应用定制的预开窗支架及术中开窗支架,后者分为体内原位(针刺、激光)开窗和体外直视下开窗,但均属于Off label技术。常在主动脉弓部各分支动脉重建中应用,早年主要在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中应用最多,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肯定[6]。但近年有较多专家报道在无名和左颈总动脉中成功应用的病例,该技术操作难度相对大,要求术前严格精准测量,选择合适的病人,熟悉具体病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解剖学数据,同时对手术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7]。McWilliams等[8]最早发表了原位开窗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应用原位开窗进行全主动脉弓隔绝手术,是由Sonesson 等[9]提出,而近期的研究的随访结果均较为乐观[10-11]。Glorion 等[12]的Meta分析报告了58例病人、73个原位开窗,技术成功率93%(68/73),无近期死亡,与主动脉疾病无关的晚期病死率为6.9%。我国也有采用该技术获得成功的病例报道[13-15],并有报道研发了专用于原位开窗的穿刺针,结合相应的可调弯鞘,在单中心的应用中取得了成功[15]。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穿刺针中空,穿刺后可以顺利通过0.018英寸导丝。(2)穿刺的深度可以调节(共分为3档),能在保证穿透近锁骨下动脉开口一侧人工血管膜的同时避免穿刺过深损伤对侧的覆膜材料以及自体的血管壁。(3)结合使用Fustar可调鞘,头端的角度可以调整。在其内的穿刺针相应发生角度调整,保证穿刺时可以垂直进针,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目前,关于原位开窗技术的报道均局限于病例报道和单中心病例回顾性研究,其近期疗效较为乐观,

但对其远期疗效报道较少;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技术仅限于急诊手术使用,不宜在临床对照研究中应用[12]。

1.1.3 分支支架技术分支支架包括可直接使用的多分支支架和定制的分支支架,其中以直接使用的多分支支架应用更为广泛。与定制的开窗支架、分支支架不同,多分支支架有定型的成品,可用于急诊病人。Sweet等[16]最先报告了这种支架的应用,并认为该支架适用于88%的主动脉病变病人。最先将多分支支架市场化应用的是Zenith t-分支系统,该系统最早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TAAA),现在已有专门用于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分支支架面市。近年我国有专家进行了主动脉弓模块内嵌型覆膜支架的临床试验,可对累及无名和左颈总动脉的弓部病变进行治疗。目前已有单分支国产支架(Castor支架)上市,用于治疗左锁骨下动脉弓部疾病。

1.1.4 Petticoat技术Petticoat技术(provisional extension to induce complete attachment)主要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是在覆膜支架修复近端破口后,再用裸支架衔接。首先,增加了支架总长度,提高了对内膜瓣片的固定作用;其次,支架整体更贴合主动脉解剖弧度,从而可减少主动脉力学损伤。裸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则能通过扩开真腔,压迫假腔,利于远端破口的愈合,从而使得内脏动脉供血增加,最终改善主动脉重构。更有学者认为,Petticoat技术降低了二次修复内脏血管破口的手术难度。Lombardi等[17]报告40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病人,均接受Petticoat技术治疗,随访1年后发现主动脉真腔扩张,假腔缩小,胸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率从术前的

0增至31%。同期Hofferberth等[18]也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2 腹主动脉瘤(AAA)和TAAA AAA的外科手术治疗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AAA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治疗手段,远期效果良好。AAA的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用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瘤体内血流,防止动脉瘤破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964年Dotter医生首先提出腔内治疗动脉瘤的概念,1991年Parodi等[19]成功完成了首例AAA的腔内治疗。1997年我国开展了国内首例EVAR手术[20],并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国内所重视,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得以推广普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常规EVAR治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效果良好,并且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耗材的不断改进、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近端瘤颈的长度(从原来的2 cm 到现在的1 cm)、成角(从原来的60°到现在的75°)等适应证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更多、效果更佳的国产耗材不断涌现,给国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对于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等内脏动脉的胸腹主动脉目前尚无成熟产品问世,尽管有很多的新型耗材在实验设计中。烟囱技术在特定的解剖条件下还是经常被应用到的技术。特别是在治疗累及1~2条分支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时尚可应用,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内漏风险高,尤其是在TAAA的治疗中,由于分支血管多、需要的支架长度较长时烟囱技术的实用性较差。

1.2.1 分支和开窗支架近年来,分支支架和开窗支架在国外应用的比较多,且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已成为血管外科复杂腹主动脉瘤腔

内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常用的开窗、分支支架包括可直接使用和定制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临床上有Cook Zenith支架、日本Anaconda支架等可选,其中Cook-Zenith支架应用更为广泛。

开窗支架类型可分为小开窗、大开窗及开槽。相关研究多推荐小开窗,如有必要,可同时添加扇贝形开槽。这两种方法各具优势,须根据临床医生手术经验及习惯进行选择。开窗型支架要取得满意的疗效首先要满足肾动脉水平下至少要有4 mm的瘤颈长度且瘤颈成角的角度不能>60°,除此之外主要还取决于下面4个方面的因素:(1)适当的设计。(2)精确地释放。(3)避免内漏。(4)防止支架远期的移位。使用开窗型支架治疗的病人瘤颈条件都比较差,肾动脉发出部位可能被动脉瘤累及,在这种情况下,动脉壁和支架之间往往不能紧密贴附,从而较易产生内漏。另外,术后远期由于长期血流的纵向冲击,覆膜支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除造成内漏外,还可能挤压肾动脉支架造成狭窄。上述几方面是开窗型支架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有若干关于开窗型支架的临床应用结果的报道,手术死亡率为0.8%~4.0%,近期及中期的结果尚令人满意。

分支支架技术需要支架周围有一定空间,更适用于主动脉相对扩张的区域,如TAAA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时应用。而开窗支架则要求支架开窗部位与动脉分支的开口贴合较近,更适用于支架紧贴主动脉壁的较狭窄段,如在AAA无瘤颈或瘤颈过短情况下肾动脉血流的重建。

1.2.2 三明治技术是将几个供应内脏的分支动脉支架放置在主动脉覆膜支架内,2011年,Lobato等[21-22]报告了三明治技术在TAAA内脏动脉中的应用。三明治技术系改进的烟囱技术,最初用于重建髂内动脉,之后逐渐扩展到内脏动脉。该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内漏,另一方面也无须定制,但需要瘤体及内脏动脉开口进行精确的CT血管成像(CTA)测量,操作更为复杂,对术者的技术水平及助手们的配合程度要求更高,手术团队须有熟练的腔内治疗水平和丰富的操作经验。该技术要求内脏动脉支架柔顺并具备良好的支撑力,另外需要合理选择内脏动脉支架与主动脉支架的型号。相较于烟囱技术,三明治技术的内漏发生率降低,但支架接口处仍存在缝隙(gutter),有Ⅲ型内漏的发生风险,为尽可能地避免,支架之间的重叠距离至少要达到5 cm[23]。Schwierz等[24]报告32例病人的104条内脏血管中该技术的成功率为92%,30 d病死率为7.7%,截瘫率为3.1%,并发症发生率为20%,内漏率为46.7%。目前仍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在今后有必要对更多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以确认该技术的临床实际结果和长期通畅率。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的诊断随着彩色超声、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变得越来越简单准确。治疗在原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成熟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特别是颈动脉保护装置的应用和不断改良进步,

已成为继CEA之后的另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个热点话题值得关注。

2.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多普勒超声是目前临床中术前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增强越明显,呈线性相关[25-26]。有研究显示超声造影下低回声斑块的增强显示率为65.38%[27],明显高于其他回声类型的斑块。同时Xiong等[28]研究发现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病人斑块超声造影新生血管的显示率和强化程度明显高于无症状病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出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广阔前景。

CTA是临床评估颈动脉解剖形态最直观地检查,也是接受颈动脉手术病人必要的检查之一。Walker等[29]通过对55例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的病人进行单层CTA检查,测量横截面的斑块密度,然后与剥离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发现CT上密度越低者脂肪成分越多,CT诊断斑块溃疡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74%。近年来PET/CT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之一,18F正电子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18F-FDG-PET)对颈动脉斑块的分子成像可以测定斑块的炎性反应程度,从而对不稳定斑块进行识别。

MRI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手段,而且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种序列可提供丰富的组织信息,是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有力工具[30]。Fabiano 等[31]用MRI扫描离体斑块,发现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74%。在活体组织检查与病理检查相对照,MRI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65%[32]。Cai等[33]对美国心脏协会(AHA)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所提出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对照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表明MRI在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方面的价值。

流体力学是近年来临床疾病病因和诊断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流体力学与斑块性质具有相关性,Chatzizisis等[34]研究表明较低的切应力与高危斑块明显相关。周巧兰等[35]利用超声的二维应变成像(x-strain)等技术,发现表面颈动脉斑块顶部和肩部的应变(Smax)均大于基底部,溃疡斑肩部近心端的Smax的均值大于肩部远心端的Smax。Lovett等[36]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组进行相关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斑块溃疡更多发生在狭窄近心端、高剪切力作用区。

2.2 新型治疗手段——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即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主要以CEA和CAS为主,目的是解除狭窄同时预防栓子脱落栓塞,但两种策略术中都有可能因为栓子脱落引起栓塞,且脱落栓子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为解决围手术期栓子脱落的问题,TCAR应运而生。TCAR结合了两种手术的优点,逆向反流血冲洗脱落栓子,避免因栓子脱落所致术中脑梗的发生,同时避免CAS通过股动脉到达颈动脉的长通路操作,减少操作时间,直接进入颈动脉。其具备CEA的阻断脑保护策略,同时结合CAS 的微创特点。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其对颈动脉血管的解剖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和限制,颈总动脉长度≥5 cm;颈总动脉直径≥6 mm。

Malas等[37]公布了一项TCAR与经股动脉颈动支架植入术(TFCAS)的院内治疗结果对比研究;研究显示,院内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TIA)/卒中发生率:TFCAS vs. TCAR为3.3% vs. 1.9%,院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病死率:TFCAS vs. TCAR为3.8% vs. 2.2%;与无症状的病人相比,有症状病人TIA/卒中/病死率更高(TCAR为3.7% vs. 1.4%,TFCAS为5.3% vs. 2.7%)。

2.3 CAS中密网支架的应用在支架植入的过程中或术后数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可能会越过支架脱垂,从而引起脑栓塞,易引起中风、脑梗死等脑损伤并发症,为了解决CAS围手术期的脑损伤问题,密网支架技术应运而生。

CGuard支架是一种新型的细支撑镍钛合金支架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网罩相结合的支架。一项名为IRON-GUARD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评估了使用CGuard支架治疗的200例病人围手术期和术后30 d的临床结局[38],在200例病人中,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大中风发生,有2例TIA和5例小中风,包括1例通过手术解决的血栓形成。术后1个月的随访彩超提示支架良好,没有发生颈外动脉阻塞。在6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2 h内完善了DW-MRI的病人中,12例病人在术后发现新的病灶(其中5例双侧都有,6例出现在同侧,1例出现在对侧)。总体来讲,CGuard支架在围手术期无重大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是相对安全的。

GCS(GORE carotid stent)是一种新型网状覆膜支架。SCAFFOLD试验共纳入了265例病人,30 d的死亡、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0%,卒中或病死率为1.5%,30 d的卒中率为1.1%,该研究中的2例死亡与卒中无关。术后1年时,有244例病人参与了随

访,1年时死亡、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发生率为4.5%,显著低于预期。31~365 d患同侧卒中的比例为1.2%[39-40]。在SCAFFOLD 试验中GCS显示出100%的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和晚期卒中的发生率低,并在1年内持久通畅,是一项安全的技术。

Roadsaver支架是一种双层微网支架系统。CLEAR-RO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共纳入100例病人,所有病例在技术上均获成功。30 d的死亡、卒中或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1%(心肌梗死1例,随后死亡;另1例病人在手术后的30 d内出现卒中)[41]。可见Roadsaver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装置,可用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高风险病人的腔内治疗。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逐渐从原有的开放性手术迅速地向微创(血管腔内)治疗转化。尽管在20世纪末之前由于球囊、支架等耗材的质量和研发水平所限,使得腔内治疗的各期通畅率都不很理想,但是由于其微创性和可反复操作性,并未减慢向血管腔内治疗的转化速度。进入21世纪后各种腔内技术和耗材水平飞速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技术如下。

3.1 血管腔内减容技术减容技术是通过永久的去除斑块来获得管腔,避免了血管的弹性回缩、减少了支架的植入、为未来的再次治疗提供了机会。斑块切除设备包括SilverHawk/TurboHawk/Hawkone 定向斑块切除设备,适用于短段、跨关节或钙化病变,也可用来处理部

分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变,可用来切除内膜增生和陈旧血栓,无法处理新鲜血栓。血栓抽吸设备包括AngioJet血栓抽吸设备、Straub Rotarex 机械血栓旋切及抽吸设备。研究表明,AngioJet血栓抽吸术治疗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成功率可达91%,术后6个月保肢率为89%,但是对于动脉内慢性血栓及斑块作用不明显,且无法处理直径<3 mm的动脉。Straub Rotarex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即刻获得再通率达95%,6个月累积通畅率为56%,但是对于钙化性斑块的旋切效果不理想,同时在临床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远端分支栓塞的风险,其他还有激光血管内成形术等。

3.2 药物涂层球囊标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血管的刺激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从而导致血管的再次闭塞。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s,DCB)在解决该问题上有一定优势。其原理在于球囊表面可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Krishnan等[42]报告了300例有症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DCB治疗,另外一组用标准的PTA方法治疗。经过1年的观察,DCB组1个月通畅率为92.1%,1 年通畅率为82.3%;而PTA组1个月通畅率为83.2%,1年通畅率为70.9%。显然,DCB 的疗效明显优于标准PTA。在另外一项研究中,Krankenberg等[43]报告了德国5家医疗机构一项随访长达34个月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共119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慢性肢体缺血的病例,分别采用DCBA治疗62例和普通球囊扩张(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治疗57例。平均病变长度为(82.2±68.4)mm;34例(占28.6%)

完全闭塞,30例(占25.2%)中度闭塞或者钙化。分别通过临床和多普勒超声对其随访6和12个月。经过6个月被超声检出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并出组者,DCBA组占15.4%,POBA组占44.7%。经过12个月,卢瑟福等级较前改善超过1 级而不需要靶血管重建者,在DCBA占77.8%,在POBA组占52.3%。结论是DCBA 对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较POBA小,临床疗效优于POBA。在DCB的广泛应用背后,仍有很多对其安全性的质疑声音,Katsanos 等[44]报告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紫杉醇涂层器械组与对照组相比,2年全因死亡显著增加(7.2%vs. 3.8%;危险比,1.68;95%CI: 1.15-2.47),5年的全因死亡进一步增加(14.7%vs. 8.1%;危险比,1.93;95%CI:1.27-2.93)。荟萃回归显示,暴露于紫杉醇(剂量时间乘积)与绝对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每毫克、每年增加0.4%±0.1%的额外死亡风险;P <0.001)。但有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主要在于其中部分研究对照组样本较少、对于病死率的评估、DCB组和PTA组的随访可能存在偏倚、紫杉醇增加病死率风险是否与药物剂量相关等。美国FDA针对紫杉醇涂层产品在外周疾病中应用的长期安全性问题组织了专家讨论,结论是紫杉醇剂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无明显正相关[45]。另一项Meta分析(包括1837例DCB病人),按照剂量将病人分为低、中和高剂量3组,5年随访存活率分别为85.8%、84.2%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31)[46]。总之,针对紫杉醇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还需更多证据,对于药物涂层球囊的长期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3.3 支架技术的新进展应用于下肢动脉的支架主要有金属裸支架(BMS)和覆膜支架两大类,前者按结构不同可分为编织型和激光雕刻(刻蚀)型,按释放方式又可分为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式支架,按是否应用携带药物又可分为非载药支架和载药支架,按是否吸收降解又可分为非可降解支架和可降解支架,后者又可分为生物可降解支架和金属可降解支架。

目前应用最多的支架是自膨式激光雕刻型镍钛合金的BMS,其次是球囊扩张式BMS,还有一些覆膜支架。但一直尚无可良好应用于胯关节区域的支架。且由于支架植入后引发的内膜增生、移位、断裂等相关的支架内再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未圆满解决,现在尽可能少地在体内应用支架的呼声越来越高[47]。从而也引发了可降解支架的研发,尽管目前可降解支架尚无特别满意的临床试验结果,且也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未来生物可降解支架可能较金属可降解支架有更大的临床应用可能。以下简述争议较多但是也可能成为发展方向的几款支架。

生物可降解支架由可吸收材料制成,既可在短时间内提供支撑力,避免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又可在体内环境下降解,从而避免了普通支架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48]。同时,由于吸收后的支架在管腔内没有残留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靶血管的重建创造条件[49]。另外,具有药物涂层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可安全、有效地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50]。

血管内覆膜支架(stent-graft,SG)由一个支架加涤纶或聚四氟乙烯(PTFE)组成。SG可作为一个屏障,阻止新生内膜侵犯血管腔[51]。

SG种类主要有viabahn、Fluency 以及Wallgraft 等[52]。Bosiers 等[53]在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中,分别使用viabahn 与POBA治疗股浅动脉ISR 来评估viabahn的短期和中期疗效。在这项研究中,Viabahn 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POBA 组的技术成功率为81.8%;术后12个月靶动脉通畅率在viabahn 组为74.8%,POBA组为28%。故Viabahn 在治疗股浅动脉ISR时,效果明显好于POBA。在另外一项研究中,Lammer等[54]对141例患有股浅动脉闭塞的病人的术后随访进行分析,其中对照组采用BMS而实验组采用Viabahn 覆膜支架疗法。12个月内血管通畅率在Viabahn组为71.3% 而在BMS组为36.8%。显然,对患有股浅动脉闭塞的病人采取覆膜支架治疗,比BMS 疗效好。SG使用时应避免覆盖重要的分支动脉开口。

药物洗脱支架与DCB相似,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依靠支架上缓慢释放的药物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从而抑制ISR 的发生[43,55]。Canaud等[56]对26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了在股腘动脉血管成形术中,DES与BMS分别在预防靶血管再狭窄方面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DES在短期内在预防靶血管再狭窄方面比BMS更有效,但长期作用有待通过进一步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更长的随访时间去验证。

减容技术和DCB联合应用是提高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如DAART(Directional atherectomy and anti-restenosis theraphy)技术就是将定向斑块旋切(DA)和DCB联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因为任何减容治疗都不可避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将DCB与减

容技术联合应用则能抑制和减少内膜增生的发生,改善通畅率。尽管2017年发表的DEFINITIVE AR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DAART组和单纯DCB组总体1年通畅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显示对于严重钙化病变和较长病变DAART组还是要优于DCB组,尤其是DA后残余狭窄<30%者通畅率明显高于>30%者[57]。这个结果说明,DA 联合DCB的DAART对于长段、高钙化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DCB,且DA越彻底效果越好。

4 深静脉血栓

4.1 减容治疗经皮血栓机械消除术主要包含超声血栓消融术、Amplatz血栓消融术、Oasis血栓消融术、Straub Rotarex血栓旋切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等。与药物治疗相比,Straub Rotarex血栓旋切器疗法,操作简单,血管损伤风险小,应用于可粉碎、抽吸的急、亚急性血栓病人进行治疗时,能够取得理想效果;AngioJet流体力学血栓清除系统是应用流体力学机械血栓抽吸设备,运用伯努利原理,配合不同型号的导管,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血栓,改善病人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除常规抽吸功能外,配合部分型号6F导管,还有局部喷药软化血栓的功能,可以更好地提高血栓清除效率,与置管溶栓相比,可更快地降低血栓负荷,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缩短清除血栓的总体时间;还可减少整体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的造影次数。与取栓导管相比,也可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总体而言,经皮血栓机械消除效果理想,缺点在于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4.2 支架技术左髂静脉解剖异常是导致DVT发生和治疗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将髂静脉狭窄解除,才能促进DVT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可降低疾病复发。对DVT病人行血栓消融、经导管溶栓处理获得成功之后,造影显示髂静脉存在狭窄时,以狭窄部位、长度作为根据,选择合适球囊实施扩张,仍存在局部狭窄时,可行支架置入术进行处理,术后再给予抗凝处理,目前国内可用的支架有COOK和WALLSTENT支架,还有几种国产的静脉支架在进行临床试验。该方法为目前治疗合并髂静脉狭窄DVT的一种有效、安全方案,也是一种新型治疗技术,但是远期疗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3 药物治疗进展抗凝是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的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除传统的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香豆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抗凝药不断涌现,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间接Ⅹa 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58]。

5 静脉反流性疾病

自1916年Homans首次实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以来,该术式经过了一定的改良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5.1 射频消融和激光治疗射频消融是将电极导管送到病变的静脉管腔内,通过射频探头释放出来的热量损伤静脉管壁,使其发生凝

固型坏死,最终纤维化闭锁,导致静脉管腔的塌陷。由于作用较为局限,对静脉血管周围组织热损伤小,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激光治疗是将光纤置入静脉腔内,通过输入不同波长的激光(一般为808~1560 nm),间接地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从而使管腔壁发生纤维化,最终达到永久性闭合的目的。

射频消融和激光治疗在静脉曲张治疗方面,都是通过热损伤效应使病变血管闭合的。研究显示[59],两者在静脉曲张治疗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2013年静脉曲张国际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射频消融和激光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用于静脉曲张及静脉反流病人的临床治疗[59-61]。然而对于曲张静脉血管高度扩张或是卷曲成团者,因血管腔内受热不均,故临床效果不好。此时可考虑联合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等进行综合治疗。对于怀孕、哺乳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闭塞的静脉曲张病人而言,射频消融和激光治疗则很少考虑。

5.2 硬化剂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是将药物注射入曲张静脉内,通过硬化剂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脱落及胶原化,从而达到血管纤维化闭合的目的[62]。该疗法由于操作简单、创伤小而费用低等优势的存在,在术后局部复发及残留的曲张静脉以及不愿接受手术的病人身上表现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主干静脉的治疗方面,效果较差。2013年《静脉曲张国际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提示,对于不适合进行射频消融和激光治疗的病人,可首选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疗法进行系统治疗[59-60]。

5.3 透光直视旋切术透光直视旋切术是一种在冷光源引导下,由正常组织潜行插入静脉曲张部位,对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旋吸的一种治疗方式。因在光源直视下进行,可以更好地切除病变组织,因此,透光直视旋切术更适用于大面积巨较为严重的曲张静脉团、伴有皮肤色素沉着或溃疡以及硬化剂治疗后仍复发的静脉曲张的病人[63]。在对静脉曲张病人行透光直视旋切术时,务必要掌握好负压吸引的压力大小。压力过小,病变组织不能被彻底吸出;而压力过大,则会损伤周围组织等。因此,负压吸引的压力大小一般控制在600 mmHg (1 mmHg=0.133 kPa)以上为宜。

5.4 CHIVA CHIVA是法语“Cure Conservatrice et Hemodynamique de l'Insufficience Veineuse en Ambulatoire”的缩写,意为“在门诊手术的基础上保留静脉并恢复血流动力的治疗静脉失效的方法”。它是一种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它通过消除过载血液流量和压力,促使溃疡愈合并恢复静脉返回正常状态,包括曲张静脉。主要包含4个步骤:(1)阻断血流压力。(2)中断静脉-静脉分流。(3)保留再入穿支静脉(在穿支静脉的下方结扎)。(4)抑制未排空的细小静脉。它无须行大隐静脉的剥脱或破坏,在门诊即可施行[64]。

CHIVA的操作需要医生拥有非常严格和专业的训练,需要对超声扫描的影像进行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基础上的评估,对再入穿支进行精准定位,需要基于每个不同病例的特定回流路径定制治疗方案。且该术式不抽取大隐静脉,但是对超声检查和血流动力学的判断非常重要,普及推广较困难,临床疗效不一致,术后容易出现复发[65]。

综上所述,血管外科虽然在近20多年间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仍有大量治疗难题亟待解决,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诸多新技术、新的制造工艺不断涌现,但是,将相关实验室创新转化为可临床应用的产品尚有距离。同时,更需要临床医生不断精进技术、发挥才智,推动我国血管外科进一步发展壮大,取得更多、更新、更大的成果。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基础知识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基础知识: 高肌红蛋白血症处理: 1?大量水化:至少5000以上的补液,指南推荐10000,同时加强利尿剂的使用。 (只要有尿能够利出来,就不用担心心衰的问题。) 2. 碱化尿液:3,乳酸钠林格氏液(经肝脏代谢后形成3,碱化作用相对温和一些<针对横纹肌溶解症,可以使用,而且价格便宜。) 3. 利尿剂:袢利尿剂,甘露醇(关于甘露醇的肾毒性问题:只要还有尿,一般就不会引起肾损害,强调的是如果已经有肾衰竭,再用则会加重肾损害。)(插个尿管很重要,病人可以不起夜,方便记出入量。) 4如果实在不行则行血液滤过(一次8000元左右。) 肝功能指标:白蛋白,凝血功能,胆红素,而不是看,或者(是肝脏损害的标志)。在横纹肌溶解时,也会有的升高,并不是说明肝功有损害。 (深静脉血栓形成 1入院病情交代要点: 1)发展性一血栓形成有其过程,可能在治疗之后的一两天病情加重的情况。 2)危险性一一发生肺动栓塞。 3)两难性——抗凝,溶栓必然会带来出血的风险。 4)长期性一一按月计算的长期治疗:住院10-14天只是度过肺栓塞的危险期,后边至少要3-6个月的抗凝药物治疗。 5)艰难性一一25%—60%的患者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 一定要重视寻找背后的诱因和高危因素,因为很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驱表现。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应该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恶性肿瘤可以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年轻人,则应该考虑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栓塞:致命杀手。临床中,3050%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栓塞,但是大多数无症状,只有5%的病人有症状(胸闷,胸痛),其中的1%会发生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主干直径1.2-1.4,栓子直径一般在0.9-1.0左后才可能出现肺动脉栓塞。一般股浅,股总,髂静脉才有可能,腘静脉以下的可能性很小。。高危因素:血栓形成活跃期,大的血栓。 病人的处理:暂时的制动,床上大小便,下病危通知书,级护理,上心电监护 所有导管相关性血栓,只要导管没有拔出,一般血栓不会自行脱落的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1期第36卷述评 作者:张柏根 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年轻的学科,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更短,但普及迅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发展概况,主要趋势,分述如下。 一、发展概况及地位 60年代末,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X线设备更新和血管造影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无损伤血管缝线和多种人工血管相继研制成功,许多沿用至今的手术方法,如Fogarty导管取栓术、多种动脉和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推动了血管外科的发展。80年代,在静脉疾病,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概念的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倡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手术经验的积累,静脉外科快速发展并推广。在动脉疾病,高新技术的多项成就及其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如CT、DSA、MRI、Doppler、血管镜及动脉插管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介入治疗正成为血管病治疗学中的重要分支。进入9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和渗透,推进了血管病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开始引入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血管外科在现代外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看出。 首先,血管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不容忽视。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动脉缺血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病有着共同的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统计表明:严重心血管病患者中,75%以上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病时超过20%。静脉病的发生率则为动脉病的10倍。由作者单位: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此可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因而,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和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二,早期的血管外科归属于大外科范畴,并根据疾病累及的脏器分别列入外科各分科。鉴于血管疾病对生命及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和治疗中的特殊性,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中,血管外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相应的学术机构及专业刊物先后问世。80年代以来,我国血管外科以独立科或专业组的形式,不断出现在学术会议或刊物上。1987年,中华医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并于1993年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至1997年已召开4届全国学术研讨会。1994年,我国成为亚洲血管外科协会创始成员国之一,第三届亚洲血管外科学术会将于明年在我国举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得到明确,亦体现了我国血管外科正朝着与国际水平接近而努力。 二、临床研究进展 1.静脉外科:自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被提出及认可以来,对下

血管外科健康宣教

下肢深静脉血栓宣教 1、什么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答:下肢深静脉就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有哪些症状?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下肢肿胀、胀痛、浅表静脉曲张。另外,肤色以潮红色居多,严重者甚至可以呈青紫色;皮肤温度略高;肢体沉重、抬高患肢可以部分缓解。 3、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性不?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就是肺栓塞,即长在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栓发生了脱落,顺着血流的方向通过心脏到达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患者会有胸痛、胸闷、咳嗽咳血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会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发生严重的水肿,压迫动脉与神经,这类深静脉血栓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 紫、麻木、肿胀严重,称为“股青肿”,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称为“股白肿”,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 亡的严重后果。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度过了急性期进入慢性期,还会破坏深静脉瓣膜,发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难以愈合的溃疡等。 4、为什么会发生下肢深静脉的血栓? 答: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血管壁改变(内膜损伤)、血流变化(静脉瘀滞)、血液性质的改变(血液高凝状态),这三者就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公 认要素。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不一定都会有发生血栓的后果,只能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深 静脉血栓的发生更具有倾向性,值得大家警惕。 5、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表现主要就是肢体的肿胀与疼痛。因为急性期血栓堵塞静脉管腔,迅速引起血液回流障碍,下肢出现明显的肿胀,这就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另外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疼痛一般出现在小腿肚子、大腿、腹股沟区等,这也就是常见症状,如果肿胀与疼痛同时存在,就应该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 6、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答: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腹部或下肢手术后卧床制动、瘫痪在床、骨 折后长期卧床的病患容易发生;长期静坐不动的人,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的人;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机床工人等长期坐/立不动的人容易发生;老年人血液粘稠,较年轻人易患;男性、肥胖者、肾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病理状态的人群也较健康人群易患。 7、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运动锻炼下肢肌肉,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可以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例如长时间坐或立位不动时不时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要避免双腿交叉相互压迫,避免穿着过紧的衣裤以避免妨碍血液循环,另外平时要注意多饮清水以稀释血液,尽量少吸烟、少饮用咖啡、酒类。如果您已经属于易患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请您遵循血管外科医生的建议口服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切勿自行用药。 8、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 答:一般来说,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自愈的倾向,但就是自愈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会比较 严重,这种综合症由于深静脉瓣膜被破坏,不能有效阻止静脉血液的返流,主要表现为足踝部皮肤色素沉着、浅表静脉迂曲、深静脉血液倒流(有些患者表现为站起时或腹腔压力增高时自 觉腿部有一种血液向下冲的感觉),甚至会发展至小腿皮肤难愈性溃疡形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后应该及时治疗。 9、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2020年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全文)

2020年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全文) 血管外科是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1952年,Voorhees 首次成功制造了维纶人造血管,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现代血管外科发展的开端。我国血管外科真正独立成为专业科室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相关领域的技术革命,血管外科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谨对国内外血管外科事业近20年来在几个主要病种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一总结,并就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1 主动脉疾病 1.1 主动脉弓部疾病 主动脉弓部疾病主要包括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等,如病变累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冠状动脉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大。20年前此类疾病主要是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以来,因其创伤小、出血少、风险低的特点迅速为国人所接受并广泛得以普及。但是由于国内临床主要使用的弓部微创治疗耗材为直筒型覆膜支架(stent-graft,SG),兼有少部分今年上市的单分支覆膜支架,这些产品只适用于大多数不累及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的疾病,治疗

目的是降低动脉瘤的破裂率、修复夹层近心端破口、促进夹层假腔血栓化、降低远期扩张和破裂率。而对于更多累及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无名动脉、颈动脉)的病人,上述技术则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由此衍生出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多分支支架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治疗技术及理念。 1.1.1 烟囱技术 烟囱技术是在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中植入与主动脉主体支架并行的另一枚相应直径的支架,重建单个或多个分支动脉。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现有的腔内器械,将不同支架组合,在隔绝病变的同时保留分支动脉。无须长时间等待支架定制,尤其适用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破裂等急诊情况。有Meta分析总结纳入373例病人,共有387个烟囱支架,结果显示早期Ⅰa型内漏9.4%,烟囱通畅率92.9%。术后30 d病死率(7.9%)[1],低于杂交手术修复(11.9%)和开放手术修复的30 d病死率(9.5%)[2]。我国也有一些单中心的病例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3-5]。虽然烟囱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中有效,但该技术存在内漏发生风险,多作为过渡性技术应用,希望以后通过烟囱支架和主体支架设计的改进,降低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1.1.2 开窗技术

血管外科健康宣教

下肢深静脉血栓宣教 1、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答:下肢深静脉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有哪些症状?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肿胀、胀痛、浅表静脉曲张。另外,肤色以潮红色居多,严重者甚至可以呈青紫色;皮肤温度略高;肢体沉重、抬高患肢可以部分缓解。 3、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性吗?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即长在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栓发生了脱落,顺着血流的方向通过心脏到达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患者会有胸痛、胸闷、咳嗽咳血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会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发生严重的水肿,压迫动脉和神经,这类深静脉血栓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称为“股青肿”,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称为“股白肿”,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度过了急性期进入慢性期,还会破坏深静脉瓣膜,发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难以愈合的溃疡等。 4、为什么会发生下肢深静脉的血栓? 答: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血管壁改变(内膜损伤)、血流变化(静脉瘀滞)、血液性质的改变(血液高凝状态),这三者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公认要素。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不一定都会有发生血栓的后果,只能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更具有倾向性,值得大家警惕。 5、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表现主要是肢体的肿胀和疼痛。因为急性期血栓堵塞静脉管腔,迅速引起血液回流障碍,下肢出现明显的肿胀,这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另外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疼痛一般出现在小腿肚子、大腿、腹股沟区等,这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肿胀和疼痛同时存在,就应该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 6、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答: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腹部或下肢手术后卧床制动、瘫痪在床、骨折后长期卧床的病患容易发生;长期静坐不动的人,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的人;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机床工人等长期坐/立不动的人容易发生;老年人血液粘稠,较年轻人易患;男性、肥胖者、肾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病理状态的人群也较健康人群易患。 7、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运动锻炼下肢肌肉,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可以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例如长时间坐或立位不动时不时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要避免双腿交叉相互压迫,避免穿着过紧的衣裤以避免妨碍血液循环,另外平时要注意多饮清水以稀释血液,尽量少吸烟、少饮用咖啡、酒类。如果您已经属于易患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请您遵循血管外科医生的建议口服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切勿自行用药。 8、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 答:一般来说,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自愈的倾向,但是自愈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会比较严重,这种综合症由于深静脉瓣膜被破坏,不能有效阻止静脉血液的返流,主要表现为足踝

血管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问题研究

血管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问题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的术后预防及护理措施,为促进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方法:分析研究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某医院的血管外科手术患者80 例,通过分析这些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来判断血管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血管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出血、水肿、感染等等,通过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的影响,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其他一些特殊的血管外科手术还有一些其他的并发症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血管外科;并发症;康复护理;协同干预 1 引言 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 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血管外科疾病也是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类型,常见的血管疾病包括肺动静脉瘤、静脉炎、中风、脑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主动脉瘤、急性动脉栓塞、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形成等等,这些很多血管疾病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手术与介入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因血管外科发展时间尚短、部分技术仍不成熟,围手术期护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在主动脉瘤、主动脉夹

层、布- 加综合征、颈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周围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存在较大的手术和护理难度,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血栓、出血、水肿、感染等等会影响血管外科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效果。 2 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 囿于篇幅,本文的研究仅仅针对血管外科手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血栓、出血、水肿、感染等等,诚然,除却这些常见的并发症之外,一些特定的血管外科手术还可能出现的其他并发症,如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是血管移植术后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12月某医院的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累计案例80 例,其中男性患者48 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24-61 岁,平均年龄38 岁,针对几种常见的并发症而言,血栓并发症出现18 例,不同程度感染并发症出现23 例,出血并发症出现13 例,这几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在血管外科手术中占比较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血栓、出血、感染这几种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护理进行分析研究。 2.1 血栓及其护理 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血管重建、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手术等血管手术中均比较容易形成血栓,血栓的形成一般情况下是因为血管手术操作技术、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血栓形成对患者往往会产生比较严

最新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个人总结精选

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个人总结精选

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个人总结 首先感谢医院能够给我这样珍贵的机会到××医院进修学习血管外科!时光如梭,短短半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现总结如下: ××医院建成于1921年,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现代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在,××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是卫生部制定的诊治疑难重症的技术指导中心之一。协和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355名,其中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达400余名,有两院院士3名,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名,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奖的”专家5名。任国家一、二级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正副主任委员50余名。任全国核心杂志主编、副主编近20名。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42个,其中手术科室12个,非手术科室15个,医技科室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目前,医院开设62个专科、专病门诊,2个特需门诊,8个临床诊疗研究中心,一个急救中心,一个综合健康体检中心。日门、急诊量平均5000人次以上,年住院人数30000人次以上。开设55个病区,2个血液透析中心,37间手术室,一个高压氧仓,有7个中外合资合作诊疗研究中心。 ××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手术的科室之一,早在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已经开展诸如大动脉瘤

等许多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80年代初期,在曾宪九主任的倡导下,正式建立了血管外科专业组,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科院汪忠镐院士曾经在协医主持开展血管外科工作;1985年,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正式负责血管外科专业组的工作。在管珩教授的带领下,血管外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于2002年正式成立了××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强大的血管外科团队,管珩教授担任首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2005年,刘昌伟教授接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拥有床位39张,年门诊、急诊量达到8000多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复杂的血管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达到700余台。病人以外周动脉疾病为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颈动脉狭窄(CEA)、颈动脉体瘤、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SSS)、下肢缺血(CLI、ASO、TAO)、急性动脉栓塞(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腹主动脉瘤(AAA)、主动脉夹层以及肾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治,静脉疾病以布-加综合症(Budd-Chiari)、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主。 在进修期间,经过短暂的熟悉环境后,科室已经安排了我们单独值班,并在管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管理病人。由于血管外科的患者多为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多,涉及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肾内、免疫、皮肤等多学科,加之之前对血管外科知之甚少,在学习初期,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我对自己要求严格,认真的学习血管外科的基本理论、诊疗常规、阅片技巧、手术方式;积极的参加科室的各种讲课、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各种手术;对所主管病人做到认真、负责。无论是工作态度、病历书写、血管用药,还是在常见疾病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摘要 近20年间血管外科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尤其集中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夹层和动脉瘤)、复杂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重症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静脉血栓性疾病和静脉曲张等病的治疗方面,发展出了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药物涂层技术、腔内减容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新技术、新理念,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血管外科是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1952年,Voorhees 首次成功制造了维纶人造血管,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现代血管外科发展的开端。我国血管外科真正独立成为专业科室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相关领域的技术革命,血管外科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谨对国内外血管外科事业近20年来在几个主要病种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一总结,并就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1 主动脉疾病 1.1 主动脉弓部疾病主动脉弓部疾病主要包括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等,如病变累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冠状动脉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大。20年前此类疾病主

要是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以来,因其创伤小、出血少、风险低的特点迅速为国人所接受并广泛得以普及。但是由于国内临床主要使用的弓部微创治疗耗材为直筒型覆膜支架(stent-graft,SG),兼有少部分今年上市的单分支覆膜支架,这些产品只适用于大多数不累及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的疾病,治疗目的是降低动脉瘤的破裂率、修复夹层近心端破口、促进夹层假腔血栓化、降低远期扩张和破裂率。而对于更多累及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无名动脉、颈动脉)的病人,上述技术则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由此衍生出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多分支支架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治疗技术及理念。 1.1.1 烟囱技术烟囱技术是在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中植入与主动脉主体支架并行的另一枚相应直径的支架,重建单个或多个分支动脉。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现有的腔内器械,将不同支架组合,在隔绝病变的同时保留分支动脉。无须长时间等待支架定制,尤其适用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破裂等急诊情况。有Meta分析总结纳入373例病人,共有387个烟囱支架,结果显示早期Ⅰa型内漏9.4%,烟囱通畅率9 2.9%。术后30 d病死率(7.9%)[1],低于杂交手术修复(11.9%)和开放手术修复的30 d病死率(9.5%)[2]。我国也有一些单中心的病例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3-5]。虽然烟囱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中有效,但该技术存在内漏发生风险,多作为过渡性技术应用,希望以后通过烟囱支架和主体支架设计的改进,降低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列举外科常见的血管疾病

列举外科常见的血管疾病 *导读:血管外科是外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主要治疗四肢、胸腹部、颈部发生的动、静脉疾病。本文列举了血管外科的一些常见疾病。…… 血管外科是外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主要治疗四肢、胸腹部、颈部发生的动、静脉疾病。常见疾病如下: 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四肢的动脉,是中老年病人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性病变的主要原因。下肢动脉发病最常见,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肢体缺血症状,常需要与椎间盘突出症进行鉴别。检查时可发现下肢皮温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天津市解放军464医院血管外科杨代华 腹主动脉瘤及各种周围动脉瘤(颈动脉、内脏和四肢动脉):常见症状为病变部位出现搏动性肿块,可伴有疼痛。瘤内常出现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瘤体远端动脉栓塞。瘤体增大可压迫临近的组织和器官。瘤体破裂大出血可危及生命。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高血压、呼吸困难等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诊断后应尽早治疗,多数病人可通过介入治疗而治愈。 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病人可突然出现患肢的剧烈持续性疼

痛,伴有肢体皮肤苍白、麻木和运动障碍,是血管科急症,最好在发病后6-8小时内手术取栓,否则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并危及生命。 下肢浅静脉曲张:多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病变,是外科常见病。主要是浅静脉曲张,伴有患肢的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皮肤皮炎、湿疹、色素沉着和溃疡。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多为外伤、手术或长时间卧床后发病,多为左下肢。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和肿胀,并短时间内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出现股青肿。一旦怀疑有深静脉血栓,病人应卧床,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抗凝治疗。 其他疾病包括:雷诺综合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各种类型大动脉炎、血管损伤、动静脉瘘、血管畸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肺栓塞、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淋巴系统疾病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数情况下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可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核磁共振、CT血管成像、血管造影等。治疗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手术、介入或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继续发展,缓解疼痛。

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管理手册文件清单QDMH-QS-E.XGW-001

血管外科主要职能 QDMH-QS-E.XGW-002 血管外科成立于2007年,科室核定床位11张,所需要大型医疗设备齐全, 包括西门子64排螺旋CT、飞利浦平板DSA机、3.0T核磁共振、多功能彩色多普 勒超声;手术室配备C形臂DSA机;科室内配备了血管多普勒探测仪等设备。科 室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各种类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治疗、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技术应用、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等方面 具备优势,积累了丰富诊疗经验。介入腔内技术和杂交手术为血管外科特色治疗 手段,近年来在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上取得很大成绩。 1.医疗 1.1门急诊: 门急诊血管外科病人的及时诊断、处理,观察和治疗;急诊病人会诊,病房 收治。 1.2 病区: 科室对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如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颈动脉狭窄、布-加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进行及时地诊断与治疗。熟练完成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利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PTA+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布-加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股静脉切开去栓+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1.3 会诊: 科内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承担青岛市区及各县级市医院血管外科专业 相关疾病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承担院内各科会诊。 2.科研 2.1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总结。 在科主任领导负责下,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科内工作 临床特点、临床重点及取得的临床成绩确定科研立项,积累相关临床资料,查阅 有关文献资料,科学总结。 2.2纵向与横向研究基金申请及指定任务的完成 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基金,开展临床试验,汇总研究结果,形成

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护理 一、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护理常规包括: ①按一般外科护理常规。②保持病室温度适宜, 注意肢体保暖, 避免接触冷水, 寒冷季节外出时, 避免肢端暴露在外。③饮食宜清淡, 进食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④鼓励患者戒烟, 保持情绪稳定,因尼古丁及情绪波动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管收缩。⑤保护患肢免受损伤, 避免搔抓和用力擦洗患肢, 衣裤及鞋袜要宽松, 柔软, 以免患肢受压。⑥严重供血不足的患肢应避免用热水洗浴或用热水袋,以免增加组织代谢, 加重组织缺氧, 加重症状。⑦所有肢体静脉性疾病均需抬高患肢, 使肢体远端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⑧注意患肢的血运情况, 根据患者的主诉并结合患肢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判断病情变化, 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潮红或紫绀时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⑨避免同一姿势站立过久, 必须站立时, 应不断伸屈患肢, 以借助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 二、手术前护理 (一)心理护理手术是治疗血管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 但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有不同的心理障碍, 即产生焦虑、畏惧及悲哀心理,这些将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及对手术的耐受力。为使手术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必须重视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心理护理,可减少患者对手

术的恐惧心理。护士应用护理心理学理论, 运用护理手段去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 解除或减轻患者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工作。 (二)完善术前各项检查,了解机体的功能状态 1 . 心血管功能检测常规检测血压、血脂, 进行心电图、心脏运动试验等各项检查, 必要时可行心脏核素扫描及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 . 肝肾功能检查轻度肝、肾功能损害, 一般不影响手术耐受, 损害较重者, 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预后, 因大多数血管手术后,均需应用抗凝治疗, 伴肝肾功能异常者易出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大出血或肾衰竭, 故术前必须了解和改善肝肾功能, 包括尿常规、血BUN、Cr、同位素肾图、肾盂造影及肝脏功能检查,对选择术式、指导用药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 . 呼吸功能检查肺功能不全或伴有呼吸系统感染者, 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所以, 对伴有肺结核、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等病史者, 术前需选择性地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 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肺功能。 4 . 凝血功能测定多数血管外科患者术后需进行抗凝治疗,因此, 充分测定凝血功能, 有助于确定用药方案, 具体项目包括; 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浆部分凝血酶原测定等指标。 5 . 其他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尿、便常规以及血糖、尿糖测定等。 (三)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积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

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个人总结

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个人总结首先感谢医院能够给我这样珍贵的机会到××医院进修学习血管外科!时光如梭,短短半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现总结如下: ××医院建成于1921年,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现代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在,××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是卫生部制定的诊治疑难重症的技术指导中心之一。协和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355名,其中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达400余名,有两院院士3名,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名,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奖的”专家5名。任国家一、二级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正副主任委员50余名。任全国核心杂志主编、副主编近20名。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42个,其中手术科室12个,非手术科室15个,医技科室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目前,医院开设62个专科、专病门诊,2个特需门诊,8个临床诊疗研究中心,一个急救中心,一个综合健康体检中心。日门、急诊量平均5000人次以上,年住院人数30000人次以上。开设55个病区,2个血液透析中心,37间手术室,一个高压氧仓,有7个中外合资合作诊疗研究中心。 ××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手术的科室之一,早在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已经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许多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80年代初期,在曾宪九主任的倡导下,正式建立了血管外科专业组,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科院汪忠镐院士曾经在协医主持开

展血管外科工作;1985年,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正式负责血管外科专业组的工作。在管珩教授的带领下,血管外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于2002年正式成立了××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强大的血管外科团队,管珩教授担任首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2005年,刘昌伟教授接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拥有床位39张,年门诊、急诊量达到8000多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复杂的血管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达到700余台。病人以外周动脉疾病为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颈动脉狭窄(CEA)、颈动脉体瘤、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SSS)、下肢缺血(CLI、ASO、TAO)、急性动脉栓塞(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腹主动脉瘤(AAA)、主动脉夹层以及肾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治,静脉疾病以布-加综合症(Budd-Chiari)、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主。 在进修期间,经过短暂的熟悉环境后,科室已经安排了我们单独值班,并在管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管理病人。由于血管外科的患者多为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多,涉及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肾内、免疫、皮肤等多学科,加之之前对血管外科知之甚少,在学习初期,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我对自己要求严格,认真的学习血管外科的基本理论、诊疗常规、阅片技巧、手术方式;积极的参加科室的各种讲课、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各种手术;对所主管病人做到认真、负责。无论是工作态度、病历书写、血管用药,还是在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方式的判断上,在学习后期还是得到了管组主治医、总住院医的好评,基本完成了此次进修学习的任务。同时,协和医院每一位医务人员科学严谨、认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基础知识

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基础知识: 高肌红蛋白血症处理: 1.大量水化:至少5000ml以上的补液,指南推荐10000ml,同时加强利尿剂的使用。(只要有尿能够利出来,就不用担心心衰的问题。) 2.碱化尿液:NaCO3,乳酸钠林格氏液(经肝脏代谢后形成NaCO3,碱化作用相对温 和一些。针对横纹肌溶解症,可以使用,而且价格便宜。) 3.利尿剂:袢利尿剂,甘露醇(关于甘露醇的肾毒性问题:只要还有尿,一般就不会引 起肾损害,强调的是如果已经有肾衰竭,再用则会加重肾损害。)(插个尿管很重要,病人可以不起夜,方便记出入量。) 4如果实在不行则行血液滤过(一次8000元左右。) 肝功能指标:白蛋白,凝血功能,胆红素,而不是看AST,或者ALT(是肝脏损害的标志)。在横纹肌溶解时,也会有AST,ALT的升高,并不是说明肝功有损害。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1入院病情交代要点: 1)发展性—血栓形成有其过程,可能在治疗之后的一两天病情加重的情况。 2)危险性——发生肺动栓塞。 3)两难性——抗凝,溶栓必然会带来出血的风险。 4)长期性——按月计算的长期治疗:住院10- 14天只是度过肺栓塞的危险期,后边至少要3-6个月的抗凝药物治疗。 5)艰难性——25%—60%的患者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 一定要重视寻找DVT背后的诱因和高危因素,因为DVT很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驱表现。老年人不明原因的DVT,应该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恶性肿瘤可以导致 血液高凝状态。而年轻人,则应该考虑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栓塞:致命杀手。临床中,30%- 50%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栓塞,但是大多数无症状,只有5%的病人有症状(胸闷,胸痛),其中的1%会发生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主干直径1.2- 1.4cm,栓子直径一般在0.9- 1.0左后才可能出现肺动脉栓塞。一般股浅,股总,髂静脉才有可能,腘静脉以下的可能性很小。。高危因素:血栓形成活跃期,大的血栓。

血管外科诊疗常规

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治疗常规 一、颅外血管病变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颅外血管病变可导致颅内脑的病变即颅外血管病变可致脑一过性缺血(Transielf lschecnic Attack TIAs)及脑卒中。外科治疗颅外段血管病目的是防治脑梗塞及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1、颈动脉狭窄 病因:90%是由动脉硬外所致,其余也有炎性血管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外伤性闭塞或狭窄、放射、动脉迂曲。 诊断: 1.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病史或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史。 2.短暂性一过脑缺血发作(TIA),持续几分钟到30’,24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对侧面瘫或单肢瘫(上肢或下肢),肢体肌无力,运动失灵。 (2)感觉障碍:受累肢体沉重感,感觉减退,或丧失。 (3)视觉障碍:一侧眼一过性黑蒙,部分视野缺损或偶有同向偏盲、复视、眩晕。(Amamrosis Fugax)也称缺暂单眼失明发作,是同侧颈内动脉终末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3.症状可反复发作,但无神经系体征。 体格检查: (1)在胸锁乳突肌内侧及气管间扪颈总动脉,双侧比较,操作轻,以防颈窦反射致血压下降,心率慢昏厥。 (2)在颈动脉分叉处可闻及动脉收缩期杂音,高调收缩—舒张期双期杂音提示颈动脉高度狭窄,如颈A完全阻塞则无杂音多闻及。 (3)眼底检查可见眼动脉分叉处可见到栓子和胆固醇结晶。 辅助检查: (1)彩色超声Doppler 检查,可见颈动脉直径,有无狭窄,斑块性质,判断血管通畅、狭窄程度。 (2)经颅超声检查(TCD)。 (3)OPG眼球体积描记法——有条件作。 (4)头颅CT或MRI (5)SPECT——可了解脑供血状况是一种功能检查。 (6)术前查DSA——主动脉弓及颈动脉及其分支。这检查能明显看到颈动脉及其分支

血管外科其实就是血管解剖详解

血管外科其实就是血管解剖+器械应用+药物治疗。其中器械对于血管外科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其他外科科室不仅要会手术操作,更要对器械应用,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等熟练掌握。 下面倡议大家把你们医院的器械,向大家演示。 ①美国Bard公司的产品,如Luminexx血管支架、Conformexx颈动脉支架和用于动静脉瘘及动脉瘤的Fluency血管覆膜支架。 ②美国Cordis公司产品,如Smart自膨胀支架、Palmaz球扩支架以及Smart Control自膨式支架等。 ③德国OptiMed公司产品,如Sinus超柔顺支架、Sinus主动脉支架(直径18-28mm)、Sinus-C arotid颈动脉支架和Sinus-TIPSS 40。支架等。 ④美国CooK公司产品,如Z型不锈钢自张式支架(主要用于腔静脉系统)、支架Zilver支架(主要用于肾动脉、颈动脉)和用于胸、腹主动脉瘤治疗的覆聚酯纤维膜的Zenith支架移植物系统(图5-8A、B)。 ⑤美国Boston公司产品,如常用于髂、股动脉和TIPS治疗的不锈钢自张式Wallstent支架和用于外周动静脉瘘和动脉瘤修补的Wallgraft。 ⑥美国EV3公司产品,如Prolege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动脉),用于肾动脉的Para-Mount球扩式支架和主要用于下肢腘动脉的IntraCoil缠绕型自膨式支架(图5-10)。 主要讲述个个厂家规格和性能。 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器材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材应包括:导管、导丝、球囊扩张导管、血管内支架和内支架移植物、滤器以及各种穿刺器械等几大类。 1导管的选择 用于周围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导管种较多,可分为诊断用造影导管和治疗用导管。诊断用造影导管又可分为选择性造影导管和非选择性造影导管,其中,常用的非选择性造影导有:多侧孔猪尾造影管和多侧孔直头造影导管。其最高流量可达20-25ml/s。选择性造影导管又按用于不同部位的要求有着不同的形状,如常用于主动脉弓上几支动脉的导管有Headhunter 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和Simmon 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用于肾动、静脉的RDC型导管及SimmonI、Ⅱ、Ⅲ型导管;用于髂动、静脉的Cobra I、Ⅱ、Ⅲ型导管和SHK 型导管。选择性造影导管多数不带侧孔,其最高流量可达7-8ml/s。不同外血管部位治疗所用导管的选择与前述的选择性造影导管基本相同,另外还有一种治疗所用的溶栓导管,为多侧孔设计,灌注段长度可达7.cm,可直接深入到血栓之中进行局部灌注治疗。另有一种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的导引导管(Guiding catheter),为同轴内芯设计,其壁薄而腔大,便于其他器械在其腔内的通过,外径可达到7~9F。其支撑力也较强,头端可视,便于定位。因其头端可设计成不同形状而用于不同的血管部位,如头颈动 脉、肾动脉、髂动脉以及多用途型。 2导丝的选择 导丝为进入人体外周血管的―先行者‖。其作用在于:①导入作用;②支撑作用;③开通作用;④交换作用。目前所用导丝其表面一般均覆有亲水膜,以保证其在血管腔内的润滑穿行。常分为普通(软)导丝、加硬导丝和专用微导丝。其中,普通(软)导丝为一般造影和治疗所用,直径多为0.035in (0.89mm),有一定的硬度和扭控力,长度可有145cm、180cm以及长为260cm的交换导丝。其前端可设计为不同长度(2一lOcm)的软头,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加硬导丝为需要极强支撑力的情况(如PTA治疗,置人支架和内支架移植物)而设计,导丝的直径有0.035in (0.89mm)和0.038in (0.97mm)两种,其长度有90cm、180cm 和260cm。头端为软头设计(长3-7cm),可呈弯型和直头型。微导丝主要用于肾动脉、头颈动脉成形术时,为超弹性记忆金属材料所制作,支撑力较强,头端带有铂金软头,容易穿

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普三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PICC导管护理常规 二、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三、大咯血栓塞治疗的护理常规 四、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五、乳腺癌根治术护理常规 六、胃癌手术治疗护理常规 七、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 八、下肢深静脉血栓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护理常规 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十、血管损伤病人的护理常规 十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护理常规 十二、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常规 十三、胰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十四、肿瘤化疗的常见毒性反应护理常规 十五、肿瘤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PICC导管护理常规 一、概念 PICC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根细而柔软可弯曲的导管,它从肘部或上臂静脉置入,最终到达上腔静脉。 二、护理 1、PICC导管置入后24小时更换贴膜一次,若穿刺点有渗血或病人出汗多致贴膜被污染、潮湿或卷边等要及时更换,正常情况下每周更换贴膜及肝素帽一次。 2、每日评估导管功能一次、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穿刺侧肢体有无红肿疼痛并测量肘横纹上10厘米臂围,若臂围超过穿刺前2厘米要及时报告护士长进行处理。 3、静脉输液或注射药物前抽回血(注意: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不必抽回血)后用大于5毫升以上的注射器抽取10毫升0.9﹪的盐水冲管。 4、经PICC导管输注特殊药物如红细胞悬液、血浆、人血白蛋白等输完后要及时用注射器抽盐水脉冲式冲管。输入脂肪乳、静脉高营养液等过程中必须每4小时冲管一次,以防药物沉积在导管壁导致堵管。 5、输液或注射完毕,必须用5毫升以上的注射器抽取20毫升0.9﹪的盐水脉冲式冲管,再抽取稀肝素3—5毫升行正压封管,以防血液返流入导管。 6、封管完毕为了更好的固定导管的头端并保护肝素帽不受污染,须用一块无菌纱布包裹头端,并用胶带固定于病人手臂。 7、更换贴膜时须注意:操作前洗手或手消,严格无菌操作;从下至上撕出贴膜;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三遍,范围大于10×10㎝;贴膜固定时须行无张力粘贴,胶带不可直接贴在导管上。 8、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置管后日常生活指导及发生紧急情况的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