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和成就: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消费进入到全球化的消费市场。然而这既是经济腾飞的60年,同样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探索的60年。尽管中国力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但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少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了西方的老路。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矛盾。

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战略思想的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指明了光辉坦途。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不仅着眼于当前,力图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更着眼于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永续、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开拓一片广阔天空。这是一个用于创新、勇于变革、永不停滞的伟大征程,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化逐渐达到其最高成就,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性后果。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逐步探索形成各自的环境保护体系,日本从环境公害到污染控制技术,德国从环保的草根运动到绿色政党,美国从民众的游行示威到政府的环境法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绿色GDP到全球绿色新政,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对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生态建设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抓手,以加强林业建设为重点,以消灭荒山荒地、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开展了务实有效的绿化祖国、修复生态、保

护环境、调控资源、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20世纪后期,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处于“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的状况,因此在1983年12月31日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的方针。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及行动方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提出都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迎接全球气候变化和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的举措。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度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

问题十分艰巨和紧迫,这些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价值观等领域,下面主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利益至上存在矛盾

一般而言,经济利益的获得往往都是以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代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在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别国,经济发展是我们不可能放弃的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利益仿佛走入了“水火不相容”的困境,两者的博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危害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驱动力下,人们追逐经济利益的欲望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和人民富起来的愿望盖过一切,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经济价值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力量。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态危机。首先,经济利益至上的“唯发展论”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锐减。中国人从来都不应以“地大物博”而自居,庞大人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份土、每一片林。然而,几十年来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资源被无节制地浪费,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剧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丧失,大片森林被毁,土地被开发,草原变成畜牧场,江河湖海变成渔场和污水排放空间。其次,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成果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年来,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洪水、沙尘暴等频发;汽车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等造成工业污染严重;空气中充满粉尘、烟雾。最后,生态的失衡和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生态环境下的人们免疫力降低,癌症及其他一些新的不为人知的疾病急剧增加。

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几十年来走过的发展之路,不得不寻求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即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二)建设生态文明与社会不公正存在矛盾

一是代内不公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发展的机会和资源的分配都是限的,人与人之间又有着许多先天和后天的差异,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仅仅为少数富人所享有,社会成员发生两极分化,导致现实中大量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代内不公正在我国还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区域不公正,二是城乡不公正。由于发展战略重心的倾斜,有些地区享有的权利过多,而有些地区承担的义务过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东向西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带: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虽有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等基础性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人为的不公正因素。有些原本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由于人们信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信条,使得环境不断恶化,要么变成高楼大厦、水泥钢筋的混合物,要么成为生存条件险恶的穷山恶水。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不公正现象尤其突出,农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农村本来肥沃的土地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很多甚至成为城市垃圾的投放场。

二是代际不公正。当代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牺牲了后代人的利益。这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福利的行为,已经使得生态环境和资源在代际间的分配明显失衡,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不仅使当代人的发展面临困境,对后代人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当代人必须本着对后代负责的态度,认识到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不仅属于当代人,而且也属于后代人。可以想象,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滞后效应必将影响到生活在未来世界的炎黄子孙,这是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公正是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根本问题。事实上,只有在公平的社会制度格局、公正的伦理方向引导下,才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才能既保障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存在矛盾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兴起一股高消费的浪潮。这种生活方式造成一部

分人崇尚物质主义,崇尚金钱,见面和办事只有一个“钱”字。虽然这种心态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从而增加收入,但是,它足以令社会不安,可能滋长道德败坏和犯罪。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还带来资源消费不公正的后果。一边是富人的世界,他们占有较多的资源,过着奢靡的生活;另一边是穷人的世界,他们挣扎在贫困的边境线,为了生存而毁坏着生态资源。富人享乐主义的消费,不仅大大超出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存在大量的挥霍和浪费。它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总之,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背离了消费的根本目的,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目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我国并未蔓延成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并且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抵制这种畸形生活方式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富人容易为了应付生态文明建设做表面工作,穷人也可能由于生存的艰难并不接受生态文明的观念。因此,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的矛盾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有三种手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这些手段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虽然起步很早,但当前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严重匾乏,大多数的生态教育只停留在初级认知阶段,没有内化为习惯,更谈不上指导应有的行动。另外,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盲点,除了部分环境科学和伦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此有些了解,更多的大学课堂并未就此开设专门课程。

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在日常生活教育中体现。但家长们往往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就行,其他的教育都无所谓。他们还经常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毕业了就可以住大房子、买小汽车。这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目前的中国比比皆是,是崇尚高消费和物质享

受的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孩子们的环保情感和节约意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显然难以实现。

社会也担当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责,然而,我国在公共社会领域还缺乏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普及。在社会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是一些环境NGO,即“志愿性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最近几年,我国环境NGO组织主要形成了两大规模,一是由潘岳担任会长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另一个是中华环保联合会。这两个环境NGO对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与国外相比,各方面差距还很大。据统计,国际上每万人拥有的民间组织的数量,法国为110个,日本为97个,我国仅为2.1个。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卫生及文化事业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在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也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造福于13亿中国人民,还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造福于全球60亿人口。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百年的工业革命,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让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这将不仅惠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等众多领域,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届时,全球“绿色版图”将明显扩大,有1/3以上的人口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并坚持生态文明,中国能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于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地态度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发生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全球共同讨论和关心的一个话题,因此其同时也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并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文化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

遇。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经济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

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势头。

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中国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中国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中国们的生存环境。

只有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要求

(一)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契机,重点抓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破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保障。

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落实国家重点

生态功能区规划纲要,保持水土,对严重退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修养生息战略,在限制开发区,发展有益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发挥、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建设能力、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绩效。积极开展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加快江河源头区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大资源开发生态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监管的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当中,在重点领域、需要综合防控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落实生态功能区划,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护为主体、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任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将污染转移出去,也不能因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将环境保护的任务和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再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生态文明的政策,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创新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严格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坚持既定的减排任务和目标,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反环保法规新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查处。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保证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位置,这为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努力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重要内容的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社会。

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必然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福祉为主要目的,牢牢把握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重要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依靠人民群众的方针,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坚持维护环境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扩大公民的环境权利,建立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体现社会公平,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形势,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环境利益,需要世界各国的协作活动。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不仅需要国际环境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履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任务和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需要统筹环境与发展进程中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空间。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标志着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已经纳入了国家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成为新形势、新阶段下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合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坚持团结合作的既定方针,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多边环境合作,切实做好国际环境公约的各项履约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五、总结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危害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现如今,资源环境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我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的认识也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从个人角度,我们应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引起极大的重视,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人们最开始面临生态建设是由于西方工业化迅速崛起,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并在不断地做出努力,这都将成为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途中的有益参考。

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首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在一步步的探索与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迎接全球气候变化和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如此,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仍旧存在着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公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都存在着矛盾。如何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上述四个方面的矛盾,这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重大障碍。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造福于中国人民,还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造福于世界人民。发达国家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唯有建设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更建设更好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发生转变,也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全球共同讨论和关心的一个话题,因此其同时也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对于经济和文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只有不遗余

力地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为了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立任务。首先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采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最终,要想建设好我们的生态文明,就要全球一起合作,各国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地球。我国不仅要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学习经验,牢记教训,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环境战略对话,共同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

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时,那时的环境生态又会是怎样的。荒凉、冷漠、凄惨,这样的名词飞速在我的眼前出现,中国人的复兴梦不是建立在生态代价上的。因此,我们要从即时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

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 审视的整体性。传统的工业文明所关注的重点,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致命的弱点是,不顾地球生态圈大循环的整体、全局。而现代生态文明,则既保持了工业文明的优点、长处,又克服了它的弱点、短处。生态文明理念所强调的是,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调控的综合性。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尽管都蓬勃发展,但其最大的弱点在于,相互独立分割,切断了相互间固有的内在有机联系。而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就是集各个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物质的循环性。实践证明,循环型生态经济既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从根本上节能降耗减排,做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发展的知识性。传统工业化的完成,主要靠高投入(资金、资源、环境、民生),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难以为继。而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则主要靠智力开发、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上述四大特征说明,生态文明是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其优势和优越性远非工业文明所能比拟。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意义:①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②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毛概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全文 添加时间:2015-05-06 09:12:44作者:来源:新华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5天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来自不同专业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其中,马教授讲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印象颇深,讲出了眼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下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面结合马教授的授课,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放在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 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之后,又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足以证明,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gdp高速增长,一个东方大国已经崛起,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称,“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而且另外340座矿业城市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不仅如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石油、天然气也即将面临危机。与此同时,水体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也在日益加重,物种灭绝、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等问题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一句名言警示着我们:如果还不珍惜,人类最后一滴水将与血等价。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不合理使用,过分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原因造成的。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何为“美丽中国”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在这个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就是要打造“三个空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要想实现“三个空间”,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是时候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注意的时候了,只有人人有意识、有担忧、有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当下状态一步步的实现我们所谓的具有山川海河的自然之美、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人文风化的心灵之美的“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1月16日作者:何蓓琦和谁对话?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哲学博士。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立二等功1次。出版专著5本、个人论文集5本,入选中宣部“学习理论文库·理论家自选集”。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理论学术界、环保系统一直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们想知道,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指导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生态建设,但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有着更为广阔深厚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生态建设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也很难真正取得成效、很难持久。解决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转变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发展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对话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颜晓峰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何蓓琦 点击一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关键思路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记者: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至今,各地相继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学习、探究和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应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颜晓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又与各项建设密切相关,融入各项建设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依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系统来守护,因为生态系统有自己的存在和演化规律。在一定的适合条件下可以产生和延续,在一定的不适合条件下也可以衰败甚至死亡;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家园来爱惜,因为地球生态系统是目前宇宙唯一发现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及人类的唯一栖身之地;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空间来建设,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持续发展、进步趋势、美好憧憬都要依赖于生态环境提供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状况。 再次,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文明的转型往往同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型。狩猎文明依赖对动物的捕杀,这种文明是以动物种群的减少、生物链的改变为代价的。当狩猎经济不足以供养增长的人口时,这种文明就走向了衰落。农业文明依赖土地的开垦,这种文明是以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为代价的。当农业经济创造财富的增长率变缓降低时,这种文明就被新的财富创造模式所替代。工业文明依赖矿藏的开发,这种文明是以污染加剧、气候变暖、物种锐减为代价的。当依靠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时,生态文明的潮流就顺势而出,呼唤和推进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鲜明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行动。 点击二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关键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有更为广阔深厚的内涵;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记者:目前,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有一些局限,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建设。您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解读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 解读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凯程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推动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发展 会议强调,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构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度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就是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通盘考虑,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全面改革来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 三、全民公众参与建设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 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严惩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环境恶化、雾霾来袭,需要大家主动迎战。需要每个公民从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动聚合起来,就会减少污染。 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人应尽的环境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敢于向违法排污和浪费资源说“不”。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