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乾隆南巡一共几次_乾隆南巡的背景

乾隆南巡一共几次_乾隆南巡的背景

乾隆南巡一共几次_乾隆南巡的背景
乾隆南巡一共几次_乾隆南巡的背景

乾隆南巡一共几次_乾隆南巡的背景

乾隆皇帝曾南巡,在乾隆十四年先后下了两道上谕,讲述了巡幸江南的主要原因,主要归为了四类,那么乾隆南巡几次呢?下面是为你搜集乾隆南巡一共几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乾隆南巡一共有六次,分别在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以及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在乾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准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由一位亲王来督办此事。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大部队进行首次南巡,从京出发,人员多大2000余人,前呼后拥,可谓是浩浩荡荡。在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奉太皇后起銮出京,开始他的第二次南巡,此次南巡共消耗时间近五个月。同年,乾隆命人编写了《南巡盛典》,详细的记录了乾隆帝第二次出巡前以及在南巡途中所发布的谕旨。古代的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从乾隆二十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被冲毁,那么江浙一带也会被冲毁,因此乾隆在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在时隔三年之后的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乾隆奉皇太后从北京启程开始四次南巡。第五次南巡,乾隆已经70高龄了。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是在他74岁时候,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

侈浪费都印在了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乾隆南巡背景早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曾经对顽强抵抗的江南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屠杀,也因此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也特别的高涨。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对江南的管理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康熙曾经六次下江南,所以一心想要效仿康熙的乾隆皇帝也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还和他的祖父一样,以杭州为终点。

江南古称是吴越,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江浙两省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它占地面积却很大,它自古以来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文在全国都占着重要的地位。江南所产出的丝绸和茶叶历来都是宫廷内外的高档必需品。

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才子学者也盛多。历年来这里的人才比其他省市要高出数十倍。另一方面,浙江和江苏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的思想和言行也一直不断。如果没有浙江、江苏这两个省市巨大的财产收入和绅衿支持,那么清朝统治就会便的极为困难。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一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乾隆时期的“盛世”,也成为了乾隆六次南下的根本原因。

乾隆南巡的评价在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中,他曾经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皇帝将南巡的工作作为他毕生最重要的事功之一。但是他六次下江南,开支浩大,这也成为了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次南下,必定是有失必有得,有利也有害。通着这六次南巡,乾隆皇帝就相当清楚的了解了江南的官风民情,同时又大兴河工,礼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扬了圣恩,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和财产的安全,生产了迅速发展,文化物资丰富,为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乾隆南巡的开支也确实非常之大,每次南巡,历时都要四五个月,都要用掉上百万银两,同时也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乾隆对这此也很了解。过了十几年后,他对南巡的劳民伤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便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从乾隆自己的评价中来看,也可以看出他深刻认识到了南巡的弊端。

清朝皇帝乾隆轶事

清朝皇帝乾隆轶事 1、继承皇位 乾隆小时又叫弘历,生来就不同于一般小孩,不仅一表人才,“隆准颀身”,而且“天资凝重”,聪明灵巧。6岁开始读书,受教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11岁时,父亲带他在圆明园镂月云开拜见祖父康熙皇帝,弘历对答流利得体,模样又俊秀,赢得了康熙的喜爱。康熙令弘历祖母德妃把弘历带回宫中精心养育,后又让贝勒胤禧教他骑射。在一次跟随康熙的狩猎中,弘历面对迎面扑来的大熊,“神情自若”,毫不惊慌,勒鞍躲过,康熙对皇太妃说:“这个孩子的命非常贵重,他的福气一定会超过我。”事实上弘历不管是统治时间还是寿命都超过了康熙,也的确是个有福之人。 弘历不仅是康熙寄予厚望的爱孙,也是雍正的宠儿,是雍正的希望所在。雍正有鉴于清前几朝皇子为争夺储位而进行激烈残酷斗争的教训,在其继位不到一年的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对皇位的继承作了重大改革,创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秘密立下的嗣君,正是那个受到康熙宠爱的、刚满13岁的雍正第四子弘历。 2、给宦官改姓 乾隆为了严禁宦官弄权。乾隆对宦官管理十分严厉,不许宦官干预政事。为了堵塞宦官干预政事的道路,他下令废掉教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认为宦官识几个字就行了,有文化是宦官弄权的原因之一。乾隆还下令当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改姓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辨,而无法相互勾结。对于违禁的宦官,乾隆一律严惩,决不姑息。 3、编写《四库全书》 乾隆在文化上的最大功绩是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代亡佚典籍。乾隆认为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是古今不变之法,下旨设置四库全书馆,集中力量以十年时间,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编纂工作也正式开始。乾隆任命了宗室郡王永墒、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任命尚侍等官为副总阅官。实际校纂的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纪昀。另有抄写人员3826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历时15年。以后又反复检查书籍内容,校对错误缺漏,并补充一批书籍,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编纂工作才完全结束。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把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44类之下,共收图书3457种,74070卷,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之总汇,使古代许多有价值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 起义引出大案 这桩贪污案早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就开始了,隐匿事实真相达7年之久,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彻底败露。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乾隆皇帝唯恐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数万官军会聚省城,军费兵饷成了大问题。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王廷赞万万没想到,他的一道奏折,被精明的乾隆皇帝看出了破绽。乾隆责问:“王延赞仅任甘肃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计充裕?”当即传谕已经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延赞因何家道充裕,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染指情弊。 谷粮变银子

清代一省的布政使(藩司、主管财政、人事、刑名)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甘肃地瘠民贫、官场清苦,王廷赞作为一省之布政使无论如何也捐不出四万两私银。此时,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曾借四十五年乾隆南巡之机贪污情形败露。事情如此巧合,为什么甘肃两任布政使均拥有如此巨资,是否在甘肃捐监事情中谋取私利?于是,乾隆一面集重兵于兰州,镇压起义,一面又在甘肃拉开了追查地方官员冒赈侵贪的内幕。 甘肃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清初,曾经实行过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弊端丛生而一度停止。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可恢复旧例用捐监粮米赈灾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于是,三十九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 其实,所谓仓储不足只是个幌子,捐监是为了取得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捐监不同的办法,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清廷在批准复开监捐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把这43石粮食改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55两。这样,监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干出这样大的出格事,得有个得力助手,王亶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蒋全迪任职

乾隆对联

乾隆对联 1、清代著名学者刘风诰,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以他的才学,殿试及第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他却偏偏给自己“争来”了一个第三名,即“探花”。这其实也是咎由自取。 这天,刘风诰来到金殿之上,准备接受皇帝的面试。想来,刘风诰应该是胸有成竹,或者,是因为对于皇宫禁地的好奇,只见他东瞧瞧西望望的。乾隆皇帝发问了,你看什么呢看?刘风诰一看皇上有点不高兴了,急中生智,忙说是欣赏殿前对联,还脱口背出几联,竟然一字不差。乾隆转愠为喜,一时兴发,便要出一联与刘风诰对来。刘风诰当然是叩首应允。 乾隆帝的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众星主。 刘风诰的下联是: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风诰的下联对得妙,不由得乾隆皇帝也连声叫好——当然就是充分肯定的意思了。这一“肯定”,把“臣是探花郎”也肯定了。金口玉言,还是你自己“要”的,所以刘风诰就只能是“探花”了。正好,殿试的第三名就是“探花”。一个很有可能中状元的种子选手,却借花巧对为自己“争”了个第三名的头衔。 2、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对联,乾隆说出了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稍一想,说:“一瓯油。”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说:“纪爱卿你对错了,朕说的是…林间两蝶逗?。” 纪晓岚聪明过人,早已料到乾隆的对联暗含玄机,于是不慌不忙地应道:“万岁,臣对的是水上一瓯油” 乾隆又出第二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对曰: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3、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泛舟城南宝塔湾。陪同官员有个叫阮云扬州人。此人后来官至中堂,后人称他阮中堂。 当乾隆皇帝问起有关扬州的风土人情时,阮云道:“我们扬州古城是历史的文化中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上自八十老太公,下至七岁小童,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心想:你这不是说大话吗?就随手指指船尾老船公问道:“这个老头也能作诗对联吗?” 阮云点头说能。 乾隆就对老船公说:“我说老翁,我们眼下无事,弄付对子对对好不好?”

清代官职表(乾隆朝后)文官

【资料】清代官职表(乾隆朝后)文官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加衔总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内务府总管加衔巡抚河道总督 从二品: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

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中书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3)

乾隆的故事(3)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颙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圣上可怜你们身在蛮荒之地,不懂得天朝礼制,也就不责怪你们了。于是一方面赐二使臣筵宴和一些赏赐,以尽怀柔之意,一方面则修书给英国国王,说英政府向天朝提的所有条件一律不答应,把诏书交给使臣捎回,就把这两个人打发走了。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自称自己统治期间"国家的正统宏大、疆域的幅员辽阔、臣子的恭顺敬服、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人可比"。他还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等。这"十全武功"分别是: 两平准噶尔,征讨回部,横扫大小金川为二,平定台湾,降缅甸、征安南,二次受廓尔喀降,合计为十。 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到嘉庆时期终于爆发: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在倦勤斋内放置着

【清朝皇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6)

康熙皇帝的故事(6) 梅珏成是大数学家梅文鼎之孙,自幼受到康熙帝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考订数学方面的书籍。乾隆年间,他官至左都御史,后退休家居。乾隆第三次南巡,他到清江浦(今江苏淮阴)接驾,乾隆念他家计清贫,几个儿子都未做官,特赐他的长子为举人。还赐诗曰:"推恩缘念旧,皇祖内廷臣。"钱陈群、沈德潜是乾隆所赏识的文学侍从,乾隆前几次南巡,他们都前来接驾,君臣之间诗酒唱和,乾隆多次给他们加官进爵。沈德潜是乾隆四年进士,中进士时年已67岁,乾隆称他为老名士。乾隆南巡时,他退休家居。传说他曾陪乾隆游览西湖,时值严冬大雪,乾隆戏吟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沈德潜请求接续此诗,吟出"飞入梅花都不见"的句子。乾隆击节赞赏,脱下所穿的貂裘赏赐给他。 血浸《康熙字典》 但凡大部头的书,都会牵连一些士人因字获祸,《四库全书》有,《康熙字典》也有。乾隆时期,江西的举人王锡侯就因为改编《康熙字典》,编写《字贯》,遭遇了杀身之祸。 《康熙字典》于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一月十三出版,总纂官是陈廷敬,此人颇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曾经给他写过"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 陈廷敬原来的名字是陈敬,中间一个"廷"是因为"才高一筹",殿试第一名,顺治皇帝特别赐予的。因为才华横溢,为官正直,陈廷敬从廷试那一刻开始就步步高升。康熙四十二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1710年,康熙皇帝命他与张玉书一起主持编纂一部字典,本来张玉书担任总纂官,陈廷敬辅助,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继任总纂官。 王锡侯因善于考证字音字义,所以对《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看多了,就发现《康熙字典》收字很多,但按照笔画查字,使用者总是会查到字却不能知其所有组词用法,而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于是他就想把读音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到一处编写一部名为《字贯》的新字典,并很快出版了。 因仇家寻衅告发,江西巡抚海成上奏乾隆皇帝,建议革去王锡侯"举人"头衔作为惩罚。乾隆看到奏折,初定为是妄行著书立说。然而待他翻看《字贯》后发现,王锡侯竟然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直书无所避讳,不禁勃然大怒,下谕说王锡侯罪不容诛,应该按照大逆不道的条例定罪。斩了王锡侯,就连王锡侯的儿子、孙子也一起被处决;江西巡抚海成,因上奏所拟刑罚太轻,替罪人说好话,也被治罪,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等人因为看过《字贯》一书,却没能检查出其中悖逆而被革职……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 康熙怒斩吴应熊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几年之内,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附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康熙的姑姑)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庄太皇太后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但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地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说说。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5)

乾隆的故事(5) 第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几次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个观点流传很广泛,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现。尤其是在金庸先生将这种观点写进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来加以渲染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影响力也更广。但是后来,孟森先生经过认真的考查,写了一篇文章《海宁陈家》,他认为,乾隆南巡并非为了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因为乾隆第一、二次南巡之时并没有去海宁,尽管第三次南巡之时住在海宁,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何况此时陈阁老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说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亲,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因为家境贫寒,靠着做一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所以雇不起佣人,只好将年仅七八岁的女儿(也就是乾隆的母亲)带出来帮助料理生意。待到乾隆之母十三四岁之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一朵出水芙蓉,于是她便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参加当年的选秀。出乎意料的是,她被雍正选中了,于是做了雍正王府的丫头。没过多久,雍正便生病了,她便没日没夜地在雍正身旁照顾,随时等候差遣。几个月之后,雍正摆脱了病魔的缠绕,他为这个丫头的忠心所感动,于是便纳她做了小妾,后来,她怀孕并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乾隆。后来,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清朝选秀的规矩很多,也很严格,尽管长得很美,但是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选进宫的。所以,后来学者们也一致认定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好事之人所捏造出来糊弄人的个人之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叫李佳氏,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李佳氏的全名叫李金桂。既然连名字都考证出来了,那还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所以,这种观点获得了台湾一些诸如庄练和高阳之类的著名学者的支持。 第四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类似,不过又有不同。这种观点认为,江南有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的女孩,名叫“傻大姐”,后来,“傻大姐”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人,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乾隆。从胡适将它收进《胡适日记》之后,这种观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其实,以上四种关于乾隆生母的观点可信度都令人怀疑。第一、二种观点都已经过了史学家严格的考证和推测之后,证实其并非事实;第三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其对乾隆生母名字考证的方式、方法,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不得不令人怀疑;第四种观点的可信度最小,可以说纯属编造,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在清朝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想要登基称帝简直难于上青天。 既然以上四种观点并非属实,那么是否就可以推定乾隆生母并不存有任何疑惑之处了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以上四种观点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还并不能证明乾隆之生母不存有问题。因为清人所写的《永宪录》和《雍正实录》之中对于雍正生母的记载存有矛盾之处,这也是后世对乾隆生母存有争议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历史学家们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寻。 乾隆与雪油糕的故事

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兼论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兼论 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 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 ——兼论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 都市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有都市建筑和都市居民特征的文化。在都市文化丰富的内涵中,作为都市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人,其行为方式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权利和义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结构及其都市文化的特质。在封建社会,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地域毗邻的国家,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古老的中国堪称东方文化的中心,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建国的日本,不但接受了中国的一整套封建制度,承袭了中国农本商末的儒家文化和统治思想,而且,其最初的都市形态也是唐文化的代表长安城的简单模拟。然而,异国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并不排除其自身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立性。日本在进入战国(12~15世纪)后,便逐渐形成了以武士为中心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伴随着武士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兵农分离的过程,日本在17、18世纪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都市时代”。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街市繁盛、商贾聚集”的城镇文化发展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分析、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以探讨两国都市文化的差异。 一 17、18世纪,无论是明清统治下的中国,还是被称作江户时代的日本,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发达,商人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都市文化的主体。这种变化,在中国则表现为士商渗透、亦儒亦贾的社会结构的新组合,在日本则为以商人为代表的都市自治共同体取得幕藩封建统治末端的地位,即由商人町年寄、町名主直接管辖的町人町(市民町)的出现。町,在这里是指日本都市的行政区划而言。但町人町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独立的市民社会,它是由幕藩政府所扶植,并与幕藩封建体制融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常,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取决于其文化结构与文化发展状况的特殊性。在日本德川时代(1607~1867),都市的主要形态为“城下町”。这些有“武士之家”称谓的城下町,原来是幕府及诸大名的封建据点,然而,当武士们迈出从乡村到城市的第一步,完成兵农分离的同时,便无可抗拒地蹈入都市生活的轨道。随之而产生的消费需求,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移民及优遇工商业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城下町的建设与工商业的发展,并在城下町下聚集起数量可观的手工业者与商人,他们统称为“町人”,所居地区则称“町人町”。 构成城下町文化结构的实体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武士,它包括幕府将军、诸大名以及隶属于他们的家臣团;二是被称作町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三是众僧侣。由于三部分人是按照身份、职业被划定居住区域的,所以适应这种分割状态的居民结构,都市的管理体系也分成了三部分。如当时最大的城下町、德川幕府的所在地江户(东京),武士由大目付和若年寄管辖,众僧侣由寺社奉行管辖,町人统归町奉行管辖。身分上为武士的町奉行虽然名义上具有行政、立法、警察、消防等权力,但实际上,町地的行政则主要由町奉行下属的町人承担,这些人统称为町役人。即町官。 毋庸置疑,町役人是日本封建文化自身的产物,反映了幕藩体制的特征,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其表现有二,一是町役人的町人身分与町人职业。据史料记载,他们大都为享有特权的大商人。如曾任大坂町役人的尼崎家是从事海上运输贸易的巨商。[①]江户的三位町年寄(江户町役人的首脑)亦均为有实力的商业巨头。其中,樽氏与奈良氏共同把持着江户的驿站运输业,喜多村则取得了“关八州连雀商札座”的管理权,为关东行商之总管。[②]二是这些以町人身分参与町政的町役人拥有实际的统治权力。

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

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 古代玉印具有佩饰和凭信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地位和财富的体现。到了汉代,玉印成为流行时尚,精美程度达到了鼎盛。自明代文人篆刻入印以来,到清代乾隆时期,文人治印之风大为时尚,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壮大起来的玉印文化在清代文人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达到了足可与两汉玉印章相媲美的焕然一新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华夏玉印史上自两汉以来玉印文化的第二次空前繁荣局面。一时间,从皇室到民间,不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平头百姓,无不以拥有一方精美的玉印为乐。 厦门华侨博物院收藏两枚乾隆时期的珍贵玉印,是上世纪50年代,厦门华侨博物院倡办者、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从北京征集来的。

成亲王永理“诒晋斋”玉印 其中一枚为碧玉,双龙钮,正方形印章(图一)。 印文刻篆书“诒晋斋”三字,属于斋馆印。古人常为自 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代李泌有“端居室”玉印,大概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宋元以后,这种风气渐渐盛行,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元代书画家赵孟?\有知名的“雪松斋”,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说:“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这些斋馆印大多是文 人治印的产物,属于闲章的一种,包含着拥有者的志向情趣、纪年记事、寄情怀旧、文化元素等重要信息,也是篆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 “诒晋斋”是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理的书斋名。永?w因皇太后赐其西晋陆机《平复帖》,故将其书斋

名改称为“诒晋斋”,又号诒晋斋主人。永理工书,善真、行体书,兼及篆、隶,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清中期“四大书法家”。他刻有《诒晋斋巾箱帖》、《诒晋斋法帖》两部丛帖。著有《诒晋斋诗文集》《诒晋斋诗文续集》《诒晋斋随笔》《听雨屋集》等书。永为皇室主要成员,又是清代盛时书法大家,用印是非常讲究的,他用和田碧玉篆刻印章“诒晋斋”,意义非 同一般。 “诒晋斋”的含义,“诒”字意同“贻”字,是取赠送、贻赠、馈赠之义,“晋”因西晋陆机《平复帖》而取名。可见成亲王对《平复帖》的珍爱和尊重程度,把自己原来用了多少年的书斋改名。也有记载说,成亲王因得到《平复帖》而重新建造了一座书斋,取名“诒晋斋”。他用珍贵的和田碧玉篆刻了这枚“诒晋斋”汉篆书印章,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平复帖》珍视、爱戴之情,也让

大清乾隆--款识分析

款识分析——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大清乾隆年制”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现在非常多见,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人数估计不少,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由于款的比画比较多,所以,常常先印上痕迹,再进行描写。 字料发色的变化比较大,色料的发色一般不理想,有红料。 每笔的首尾色重。 一,“大”字: 1,(1)一行、(2)四竖、(3),头是有一明显小点,居中、(4),最后一竖往往有点外撇。 2,一般下面是平行如图1,图2,图3,也有不整齐的如图4; 3,还有把中间两笔写成儿形的如图5; 4,右溜肩(图2)少见。 二,“清”字第一图最为标准

1,三点水:(1)一般写成五笔,上两笔在2/3的位置。 也有更上的如图2,更下点的如图4; (2)右上一笔都横连中间一长笔。 也有左下一笔上部也连中间,甚至四笔都连的如图8的珐琅彩款。2,“主” (1)主上第一横两边直立,U最后一横与下面“月”有明显空隙。少见最后一横点在“月”上如图8。 3,“月” (1)为一个独立方框中间一竖上下都不连。 也有连上横的如图4与连下横的如图8; 中间也用点的如图7,也有用丫形的如图5; 口的上下两竖也有上出头如图6图7, 口也有下出头的如图7图8。 三、乾字的变化比较少

1,左边顶部是个鱼叉形,中间是个日字,下面像是个阿拉伯数字“5”。也有把“5”写成“亏”字少最上一横如图3,图4 2,右边顶上一“点”,下面是个横竖的“弓”形。四横位置均衡。 也有第一横第二横间隔小的如图2; 早期的形入图4。 四、隆字看上去复杂,其实变化也少。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1928年,逊帝溥仪派来重殓尸骨的陈毅在他的《东陵纪事诗》中写道:高宗圣寿七十以后,自称“古稀天子”,又自称“十全老人”,乃宾天百三十年,竟婴此奇惨,凡有血气,孰不感伤!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后100多年后,自己的尸骨竟然落了一个不全,而与其他后妃尸骨放在了一起,直至今天也还是与4个后妃共同睡在一个棺椁里,令人感到悲叹不已。 乾隆皇帝生前先后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次回部叛乱,大小金川叛乱两次,镇压了一次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与廓尔喀(今尼泊尔)作战两次,与缅甸、安南(今越南)作战各一次,结果都以交战邻国上表纳贡而结束。乾隆帝因此志骄意满,夸耀“十全武功”,并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无缺。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个美称则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宝。因为乾隆认为大清帝国“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为自己之功绩。 “古稀天子”这一称号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工部尚书彭元瑞做了一篇题为《古稀之九颂》的奏折,阿谀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诗人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赞颂乾隆皇帝为“古稀天子”。乾隆帝十分欣赏,认为“用意新而遣词雅”,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位年过七旬的皇帝,但他们的业绩却无法与自己相比。他为此做了一篇《古稀说》: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三代以上弗论点,三代以下,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至夫得国之正,护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的确政绩显著,功勋赫赫,但从乾隆后期来看,政治开始腐败下去了,这与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猎、连年用兵等有直接的关系,国力日渐衰弱,到嘉庆皇帝即位时,已是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了。但就乾隆的长寿来说,“古稀”二字是当之无愧的。在中国历史上的230多个皇帝中,短命的多,长寿的少,而活到89岁高龄的却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寿呢?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乾隆皇帝有一套养生秘诀。原来在乾隆当皇子时,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登极,当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岁,是清代一位较长寿的皇帝。 康熙把养生之道分为养身和养心(或称为养神、养性)两方面。养身是指节

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明清景泰蓝是景泰蓝发展的真正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属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下面景泰蓝之家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乾隆皇帝(1736~1795)非常的喜欢景泰蓝,因此他命令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掐丝珐琅器,其中有碗、盘、钵、盒、瓶、罐、尊、觚、奁、炉、烛台、文房用具、佛、菩萨、七珍、八宝、佛塔、如意、钟、鼻烟壶、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因为这些景泰蓝精品都是出自宫廷造办处,而且专为乾隆皇帝使用,所以当时的景泰蓝制品造型端庄华美,掐丝工整严紧,珐琅失透,温润似玉,色调典雅,光泽浑厚,形成了清代宫廷景泰蓝的典型风格。根据景泰蓝的艺术格调可分为仿古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仿古器之作和应时之作3大类别。 仿景泰珐琅,基本都是仅重款识,然而它的器形、掐丝、珐琅都很少有古意,与景泰珐琅基本没有共同处。仿古景泰蓝是以多以青铜器为范本而制的摆设性器物。当时的应时景泰蓝则主要包括各类陈设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宝、屏风、佛供器、如意以及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盘、碗、壶等器。 现存最大的景泰蓝就是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制作的梵华楼掐丝珐琅佛塔,此景泰蓝塔总共6座,每座高达2.3米,底宽0.94米,为清代掐丝珐琅史的最高峰。自乾隆之后,清朝景泰蓝整体技术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可以说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不论是在景泰蓝原料方面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古代景泰蓝的最顶峰,有很多值得现代景泰蓝借鉴学习的地方。 清初社会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昌盛,康熙时期设立了“珐琅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 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仿古尊、鼎、卣、觚等古代礼仪器物的造型图案,多有所本。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现出珐琅工艺的本色。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后在上镌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从宫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这类仿制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画样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为清代特点。 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除继承明代的制品外,还出现了犀、象、羊等造型。另外还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风,小到仅寸许的轴头,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联、插屏、笔架、酒具、砚匣等。清室贵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蓝也多制作法器等。如在宫廷宝相楼、梵华楼陈设有镌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蓝佛塔。北京的雍和宫和碧云寺,也有许多与之相类的法器。 乾隆时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镀金都很精美。在底色调配上,除天蓝、宝蓝外,还有绿色调。粉红与黑,是釉料中两个新的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于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景泰蓝与漆、木等其他工艺品的结合,也始于乾隆时期。

《南巡纪道图》

《南巡纪道图》上有楷书题签:“南巡纪道图,臣徐扬恭绘”,表明了作品名及作者。长卷自西向东,由京城入江南,以“乾隆南巡”经历的村镇城池为表现重点,描绘了千里江山的繁华景色。整个画卷气势恢宏,构图精妙严谨,笔触细致,胜似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南巡纪道图》中标注的地名,也是乾隆游历时经过的地方,画家徐扬将熟悉的山川景色和“乾隆南巡”途径的地点融入画卷之中,以视觉图像的方式,记录下南巡这一历史行程经历的地点。徐扬选取“南巡”作为表现点,致力于表现京城至苏州的繁荣盛况,实则是歌颂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该卷前后共有9方清代鉴藏印章。最早是乾隆帝钤盖的“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3方印章; 继其后,嘉庆帝、清末帝宣统又各自钤盖了各朝的收藏印。此外,长卷还著录于《石渠宝笈》,卷上有“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方印章。这些收藏印章是作品从乾隆一直流传到宣统时期的印证。 从画作本身价值来看,《南巡纪道图》继承了我国宋代以来风俗长卷画的传统,吸收《清明上河图》等作品精华之处的同时,其形式、内容诸方面都有突破。继其后,徐扬还完成了《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画家根据乾隆时期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完成的,作品构图宏伟、制作繁浩,每一个长卷都浓缩了乾隆盛世的军政大事和社会生活场景。《南巡纪道图》是其中完成较早的作品,可谓开先河之功。 更为特别的是,徐扬在《南巡纪道图》上标注了从京城至苏州一路上著名的城池山岳之名,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更对研究乾隆时期的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史料记载来看,徐扬当属乾隆皇帝身边一位炙手可热的画家。清代胡敬曾在《国朝院画录》中对徐扬有简单的介绍:“字云亭,吴县人,官内阁中书。《石渠》著录三十有五,续编载有恭绘《南巡图》十二卷。”乾隆南巡之时,看中徐扬的绘画才能,将其召入宫中,“授内阁中书”,成为乾隆帝的“御用画师”。 传统中国绘画史研究往往集中于历代推崇的精英画家和文人艺术家,而忽视对职业画家和宫廷画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启发,很多研究者转向更为广阔的“视觉艺术”研究,在此学科下,像徐扬这样的宫廷画家的作品受到关注。《南巡纪道图》是研究200多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集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于一体,不仅是清代宫廷绘画的力作,而且是清代美术史研究重要的参考图像,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纪晓岚和乾隆的妙趣对联

乾隆说:两碟豆, 晓岚答:一瓯油。 乾隆说:我念的是:林中两蝶斗, 晓岚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 乾隆说:白龙寺内撞金钟 晓岚道: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说: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晓岚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皇帝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纪晓岚说,朕有一联,卿试对如何?乾隆的上联说道: 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晓岚略加思索对道: 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 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信手掂来,贴切非常。 群臣游至“观音阁”,乾隆又出一联请晓岚属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晓岚确实不含糊,应声对道: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一联对的可以说是在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现成的语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乾清官开千叟宴,赴宴者三千九百人。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以此为题,与晓岚对句。乾隆作上联云: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一百四十一岁。 晓岚相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七十岁为古稀,双庆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可谓妙对。 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后,觉得任务繁重,深感朝中人员不足,缺乏得力助手辑定总目纲要。他想,自古江南多才子,不如到江南走一遭。主意打定,便独自南下了。 这日到了杭州,一路问来,得知浙东就有四位有名的才子,一位姓高,一

清朝时期乾隆年间

清朝时期乾隆年间 1736年(乾隆元年) 3月1日:(正月十九日)清廷令西路、北路军部分撤兵后,留吉林兵1000名暂驻鄂尔昆。 4月16日:(三月六日)遣发宁古塔的汪景祺兄弟家属赦免返籍,族人革禁者宽免。 5月13日:(四月三日)因黑龙江、宁古塔、吉林等地发遣人犯太多,定除满人犯法者外,汉人犯法者改发关内各省烟瘴地方。 8月11日:(七月五日)裁撤长宁县,其地和民人仍归伯都讷副都统管辖。 8月23日:(七月十七日)由京师发往宁古塔等处人犯,年久者在京已多无产业。是日,刑部行文该将军查明情况,有愿返京者可以返京;不原返京者,可在当地安置。 8月27日:(七月二十一日)吉林、黑龙江之巴尔虎兵丁从西路、北路军营撤回。 8月:调打牲乌拉兵丁1000名前往巴里坤备调。 9月30日:(八月二十六日)前锋统领吉党阿任宁古塔将军,原任将军博第调任奉天将军。 9月:依据南京文庙格局,建永吉州文庙(即吉林文庙),1742年落成。 10月17日:(九月十三日)定宁古塔等处遣犯人中,曾为职官

及举、贡、生、监出身者,一律免其为奴,编入该旗出户当差。法司定案时,凡职官及举、贡、生、监等发遣人犯不得加“为奴”字样。 是年,设额穆赫索罗驿站(今吉林省蛟河县)。旋设佐领衙门,置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员,领催6员,披甲20名。 是年,吉林各属官庄已达80处,原额地共14404万垧,岁征谷9万石。其中吉林官庄50处,原额地6000垧,岁交谷1.5万石;宁古塔官庄13处,原额地1560垧,岁交谷3.9万石;伯都讷官庄6处,原额地720垧,岁交谷1.8万石;打牲乌拉官庄5处,原额地5404垧,未征谷。至1756年,阿勒楚喀、拉林有官庄共6处,原额地720垧,岁交谷1.8万石。 1737年(乾隆二年) 5月25日:(四月二十六日)发遣宁古塔十余年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戚麟祥被赦免返回原籍。 9月18日:(八月二十四日)准将吉林、伯都讷、宁古塔、阿勒楚喀、三姓等地赈济兵丁婚丧的恩赏生息银两互相调剂使用。是日,由吉林、伯都讷二处拨本息银1万两给三姓地方,使三姓恩赏声息银达到2万两。 9月24日:(九月一日)吉林距宁古塔630里,官兵押解遣犯跋涉艰难。是日,给事中慧中奏准于额穆赫索罗驿站大路南添置防汛,从吉林额兵内拨出佐领1员、防御1员、兵120名驻防。

乾隆南巡对江南地域形象及文化的影响_以南巡御制江南名胜品题为中心_刘欢萍

【旅游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10月 (第10期,总第222期) Oct.,2015(No.10,G eneral No.222)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2012C);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JSNU2014ZD03) 作者简介:刘欢萍(1983-),女,安徽池州人,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从事清代文学文化研究。 乾隆南巡对江南地域形象及文化的影响 ———以南巡御制江南名胜品题为中心 刘欢萍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清代乾隆皇帝曾六度南巡,对江南名胜作有大量品题,包括题咏、命名、题额、撰联等多样形式。从 地域景观角度看,它们构成了江南山水园林的有机成分,发挥着点景、构景及拓境等审美创设作用;从地域文 化角度看,它们提升了江南名胜的声望及知名度,影响江南志书的纂修及其体例,折射了帝制文化从意识形态 层次,对江南民风、文化作出的引导与整肃。南巡是一场塑造与传播江南地域形象的盛典,彰显了王权政治对 地域文化的特殊影响。 关键词:南巡;乾隆品题;江南形象;命名 中图分类号:F590;K92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10-0101-04 房玄龄《晋书》言:“古者帝王莫不巡狩”,中国古代帝王巡狩源远流长。在历代帝王巡游中,清代乾隆皇帝的南巡最为世瞩目。它前后共计6次,首尾相距33年,每次历时100余日;地理上,历经直隶、山东、江苏、浙 江4省,往返水、 陆行程约3000公里。巡幸负载着多重文化内涵,它不仅影响巡游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态,且对其自然山水、园林名胜、文物遗产等,发挥着独特影响力。以乾隆南巡而言,它与江南文化生态存在着意义深远的双向互动,同时,它参与了江南地域形象的铸型与传播。一方面,南巡掀起了地方名胜、行宫园林 的修建、 增饰热潮,客观上为江南名胜注入新鲜血液;因帝王“酷爱”,这些江南名胜又被大量“移植”仿建于北方皇室御苑,促进了南北园林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南巡期间,乾隆帝制有大量江南名胜①品题,它们是一种“有力”的传播媒介,塑造着江南的声望与形象,丰富了其历史文化蕴涵。本文拟以南巡御题为对象,考察它们如何塑造与传播江南形象?探讨其方式、特点、审美创设作用,及特殊的文化史意义。 一、南巡乾隆御制江南名胜品题的多样形式 (一)题诗、撰文 明朝谢榛言:“景乃诗之媒”,乾隆创作了大量写景纪游诗文。空间上,他将南巡途经的扬、镇、苏、锡、常、嘉、湖、杭等一路胜迹,题咏殆遍。频次上,大部分景点屡巡屡赐,催生大量同题之作,以嘉兴南湖烟雨楼而言,乾隆六巡曾八度登临,留下了共计15首纪游诗。 南巡御题有一鲜明特点,即喜以组诗形式集中展现某一景区的风光、胜迹。苏州灵岩,初巡时乾隆赓和沈德潜诗韵,作组诗《灵岩杂咏》五律8首,分咏馆娃宫、响屧廊等八处古迹。此八景乾隆先后5次叠沈韵撰组诗①本文“江南名胜”主要指江南的山水、帝陵、寺庙、道观、行宫园林、私家园林等自然人文景观。101

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大清皇帝爱吃鸭 清朝皇帝喜爱吃鸭,每顿御膳里总少不了鸭肉。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初七“七巧节”,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炖鸭、托汤鸭、清蒸鸭。 乾隆喜爱吃鸭还吃出了一道名菜“干菜鸭子”。据一大饭店掌勺 的说,乾隆下江南时,听说水乡鸭子好吃,便生尝鲜之意。时已近午,得赶时间烧制,可厨子连鸭毛都未拔洁净,又担心乾隆怪罪,怎么办呢? 这厨子也会忽悠,他顺手撒了把黑干菜和光鸭一起下锅,以掩鸭毛。谁想平常吃惯了宫廷味的乾隆,换个口儿感觉新鲜,大赞味道鲜美。因为皇帝说好,爱吃,一道名菜就这么出来了。这个传奇并不可信,很可能是饭店编出来的,但却说明了乾隆喜爱吃鸭的事实。 慈禧太后也喜爱吃鸭,她的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清炖鸭、烤鸭,还有鸭舌、鸭掌、鸭肫、鸭肝、鸭肠。因为慈禧喜爱吃鸭,还有 人因此交了好运。清末名太监小德张便是其中之一。小德张能成为慈 禧面前的红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擅做一道慈禧喜爱吃的菜—— 烩鸭条。 据当年曾在清宫御膳房待过的温宝田回忆,因为他能炒几样慈禧 爱吃的菜,而且又处处表现得“忠心耿耿”,慈禧就命他在“寿膳房”兼任“掌案”,每顿都得炒几样拿手好菜,如烩鸭条、炒干兰豆腐、 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专供慈禧吃。又因他对下以打人不留情闻名,更深得慈禧的信任,认为“膳房重地”,非要有这样“忠诚可靠”的人去监督才可放心。慈禧住颐和园时,就命他住仁寿殿的南院,专 管饮食之事。

清朝御膳房里的大厨也很会做鸭子。如慈禧喜爱吃的焖蒸鸭,洗 净去内脏,装入瓷罐,用文火煮上两天,把鸭肉整得酥烂,才好。清 炖鸭得花上三天工夫,去掉毛和内脏后,将鸭子放进坩埚里蒸三天, 才成。金鱼鸭掌的做法更绝,先将鸭掌放入锅中,清水煮15分钟,五 成熟取出,剔掉骨头与掌心硬茧,再将香料和玉兰花放入其中,混煮,清爽可口。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爱吃鸭,据说是因为鸭肉清火平气,如烩鸭条 的功效,菜谱上便标明:补虚养身调理、清热去火调理、便秘调理、 健脾开胃调理。当然,各位皇帝喜爱吃鸭的原因可能不同,比如慈禧,她可能更多地考虑“补虚养身”,据传她还有出恭不畅之隐,“便秘 调理”也是极有可能的原因。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享年89岁,他的长寿原因是多 方面的。 乾隆虽是满族,但他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善于依照汉文化的 理论去养生。他依据古代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制订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并依此而行,毫不 放松,经常做叩齿、咽津、弹耳、揉鼻、运睛、搓脸、摩足、摩腹、 提肛等保健功法。平常吃饭时就用心吃饭,睡觉时就用心睡觉。虽然 喝酒,但绝不过量,对于女色也不过分迷恋。他还善于依据身体的需要,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选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滋补品,如八珍糕(由 获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藕粉等8种药食兼用的材料组成), 他从乾隆40年左右开始服,80多岁时经常服用。这些看似细小的事,都使他的精力得以保存而保持身体健康。 乾隆多才多艺,太平盛世,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吟风诵月。他琴 棋书画样样在行,既是中国历的高产诗人,又是一个书画鉴赏家,清 宫内廷所收集的名人字画上无一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的大印。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