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袁腾飞视频笔记

袁腾飞视频笔记

中国史中国古代史

一、 夏

1. 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1600年

2. 都城:阳城

3. 疆域:晋南豫西

4. 君王:禹、启、桀

5. 制度: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 商

1. 起止时间:约公元前1600—1046年

2. 都城:亳、殷

3. 君王:汤、盘庚、纣

4. 制度:内外服; 三、 西周

1. 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771年

2. 疆域:1500平方千米、上千万人

3. 都城:镐京

4. 君王:武王(伐纣)、厉王(国人暴动)、幽王(犬戎灭周)

5. 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四、 起止时间:公元前771—五、 秦

1. 起止时间:公元前

2.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唐太宗:1.灭东突厥;2.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新疆);3.设瀚海都督府;4.文成

公主入吐蕃;

唐高宗: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1.册封怀仁可汗;2.册封大祚荣;3.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唐肃宗:同回纥可汗和亲;

九、 中国古代官制

1. 秦汉:三公九卿

2.隋唐

汉:刺史制度,刺史改名州牧(东汉);

太尉(军事) 丞相(总领百官) 御史大夫(监察) 皇帝 诸卿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部(官吏考核任免) 户部(户口、财税)<民部> 礼部(礼仪、教育) 兵部(军政) 刑部(刑法) 工部(建设) 皇帝

3.汉:征辟察举(特点:a自上而下;b举孝廉;c门第族望)

4.魏晋:九品中正(门第)

5.隋清:科举制

(1)隋

文帝:分科考试

炀帝:设进士科

(2)唐

太宗:进士、明经

武则天:武举、殿试

玄宗:高官主试

(3)宋

①乡、省、殿试;

②“天子门生”

③糊名法

④录取名额增加,扩大对象;

⑤废明经,设明法;

(4)明清

①“四书五经”

②“代圣贤立言”

③“八股文”

(5)科举制的进步性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扩大官吏来源;

③提高官吏文化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⑤缓和阶级矛盾;

十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

2.战国:商鞅变法,按亩纳税;土地私有;

3.秦:商鞅变法,按亩纳税;土地私有;

4.汉:编户齐民;(1)身份独立;(2)承担赋役;

5.隋:均田制;

租庸调制(庸:限制年龄:50岁)

6.唐: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A夏秋、户税和地税;B人丁资产;C不抑兼并;)7.宋: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8.明:一条鞭法

9.清:“更名田”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十二、中国古代农业

1. 作物

2.工具

3.技术 4.水利

5.人口与垦荒

十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中版) 手工业

十四、 中国古代商业

先秦:五谷 唐:茶叶 明清 玉米、甘薯 棉花 经济作物 三代:石、木、骨、蚌 春秋战国:铁器 曹魏:翻车 唐:曲辕犁 三代:施肥 春秋战国:牛耕 芍陂(淮水) 都江堰(成都岷江) 郑国渠(关中)

交通:灵渠、运河 魏晋:江南开发,河西走廊,辽东地区; 唐

明清 制瓷:唐三彩、秘色瓷(青瓷)

纺织

冶铸

造船:唐:世界最大,洪洲造、机械丝:唐(外来风格)、明(纱绸机、手工工场) 棉:明(推向全国) 铜:青铜、金银错、周铸(春秋战国) 铁:铸铁柔化(战国)唐:切削、抛光、焊接;广东佛山(明清) 货币 商:贝币 秦:半两 汉—隋:五铢 唐:开元通宝 明:白银 交通 西周:邮驿传递 秦:驰道、灵渠 隋:大运河、驰道 汉—唐:丝绸之路 汉—元:海上丝绸城市

齐:临淄

赵:邯郸 楚:郢 长安、洛阳 扬一益二 益:成都

邸店、柜坊 北京、南京

春秋 战国 隋唐 明清

康熙:1.册封五世班禅;2.平定三藩;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雍正:1.设立驻藏大臣;2.改土归流; 乾隆:土尔扈特归国; 历史上中原 王朝对新疆 的管理 改土归流

明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1553年后葡萄牙占澳门,至1849年;归香山县管。

十七、 中国古代医学 1. 战国:扁鹊 四诊法 2. 两汉:《黄帝内经》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清:设伊犁将军; 明:在西南地区沿用元朝制度,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当土司,世袭; 永乐: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改土归流。 雍正:大量派流官;

3.东汉:(1)《神农本草经》

(2)华佗:麻沸散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唐:(1)孙思邈《千金方》

(2)吐蕃元丹贡布《四部医典》

(3)《唐本草》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十八、中国古代农学

1.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特点:(1)重农抑商;(2)民族融合;(3)现存最早最完整;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十九、中国古代地理

1.东汉:张衡地动仪

2.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3.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4.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二十、中国古代手工业

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二十一、中国古代天文学

1.春秋:(1)哈雷彗星的记载#

(2)19年7闰#

2.战国:《甘石星经》#

3.西汉:(1)《太初历》

(2)太阳黑子#

4.东汉:张衡解释月食#

5.唐:僧一行(1)测子午线#

(2)《大衍历》

6.元:郭守敬(1)简仪、高表

(2)《授时历》#

二十二、中国古代数学

1.东汉:《九章算术》

2.三国:刘徽圆周率

3.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缀术》

二十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西汉:植物纤维纸

(2)东汉:蔡伦改进

(3)西传(唐阿拉伯)

2.印刷术

(1)隋唐:雕版印刷术

(2)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3.指南针

(1)北宋开始使用;

(2) 西传(13世纪、元朝) 二十四、 中国古代思想家 1. 春秋

(1) 老子:A 道家 B “无为” C 辩证法

(2) 孔子:A 儒家 B 政治:仁、礼 C 教育:a “有教无类”b 打破学在官府 D 编订:《诗》《书》《礼》《易》《春秋》 2. 战国

(1) 墨子:A 墨家 B 兼爱、非攻、尚贤

(2) 孟子:A “民贵君轻” B “仁政” C 不误农时,轻徭薄赋 (3) 荀子:A 儒家 B 制天命而用之 (4) 庄子:道家

(5) 韩非子:A 法后王 B 法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 西汉

董仲舒:A 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4. 东汉

王充:A 《论衡》 B 反对:天人感应、有鬼论、厚葬 5. 南朝

范缜:A 《神灭论》 B 精神和物质统一

中国近代史

一、 中国近代史线索(旧民主主义革命)

1. (1) (2) (3) 经过 (4) (5) 影响 (2)农民阶级

2. 经济侵略

(1) 商品输出为主; 2.民族资产阶级

(2) 资本输出为主;

3. 干涉内政和扶植代理人 (1)政治

(2)经济—实业救国 (3)思想—新文化运动 二、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背景

(1) 国际: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要市场和原料;法、美等国相继。 (2) 国内:①自然经济,土地兼并;

②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亏空;

新思想 洋务运动

“新政”和预备立宪 太平天国

义和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维护民主共和

③闭关锁国,虚骄自大,“天朝上国”;

2.直接原因:中国出超—英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广东禁烟—虎门销烟

3.经过:(1)1840年:广州—厦门—定海—天津

(2)1841年:广州—东南沿海—南京

4.结果——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北京条约》割九龙司;《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1898年)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①割香港岛;

②赔2100万银元;

③广、厦、福、宁、上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⑦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租界);

(3)中美《望厦条约》

(4)中法《黄埔条约》

5.中国社会变化

(1)社会性质变(封——半殖半封)

(2)主要矛盾变(地主与农民——外资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3)革命任务变(反封建——反侵略反封建)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列强扩大在华利益;

2.经过:

(1)1856——1858:广州天津

(2)1859——1860:天津北京

(3)火烧圆明园;

3.结果

(1)1858年:《天津条约》

①公使进京;

②十口通商;

③内地游历;

④船舰进江;

⑤赔偿白银;

(2)1860年:《北京条约》

①天津开埠;

②割九龙司;

③赔款增加;

4.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洋务运动;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制定了“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主要战役:

(1)丰岛海战

(2)平壤之战

(3)黄海海战

(4)辽东之战(聂士成)

(5)威海卫之战

4.结果——《马关条约》

(1)割三岛(台、澎、辽);

(2)二亿两;

(3)开四口(苏、杭、沙市、重庆);

(4)设工厂,免内地税;

5.影响——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2)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引发民族危机;

(3)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

(4)清廷举借外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四、戊戌变法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1)列强资本输出(铁路、开矿、设厂);

(2)巨额赔款,清廷举借外债;

(3)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

2.朝廷统治危机

(1)财政赤字;

(2)信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外国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朝廷放宽限制,民间设厂;

(二)早期维新思想

1.时期:1870年代;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3.主张:

(1)发展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2)建立新式学校,学习西方文化;

(3)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4)局限

①没有完整理论;

②没有行动;

(三)康、梁的变法活动

(1)学堂:万木草堂

(2)著述:《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

(3)报刊:《时务报》、《中外纪闻》、《国闻报》

(4)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5)上书:“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五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6)论战:同封建顽固势力

(四)内容

1.《定国是诏》;

2.措施:

(1)政治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裁汰冗员;

③废除旗人特权;

(2)经济:私人办厂、邮局、银行;

(3)文化: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

(4)军事:新军、新式操练;

(五)戊戌政变

1.光绪被囚;

2.六君子殉难;

(六)作用

1.发展资本主义;

2.挽救民族危亡;

3.进行思想启蒙;

五、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结果:《辛丑条约》

(1)赔偿白银四亿五;(9.8亿两)

(2)东胶民巷不许(中国人)住(使馆区);

(3)拆除(大沽口—北京)炮台守(北京—山海关)铁路;(4)反帝官吏永不用;

(5)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6)修订商约;

4.影响

(1)清廷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1.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3.团体:同盟会

(1)时间:1905年

(2)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3)总理:孙中山

(4)机关刊物:《民报》

4.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5.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权在民;

②人民权利;

③三权分立;

④责任内阁;

(3)清帝退位(1912.2.12)

(4)袁世凯就职;

6.辛亥革命的意义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八、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3.经过:

(1)5.4:北京学生示威;

(2)6.3:上海工人罢工;

4.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 罢免卖国贼;

(3)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 意义: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九、 中共的成立 1. 中共一大

(1) 党的名称; (2) 党的纲领

①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②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 领导机构——中央局 2.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

3. 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

4.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大革命失败; 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17年

1918年,非常国会1919年,孙中山就任年,国民党 护法运动

选孙为总统

非常大总统 一大 1925年,两次东征全歼 (第一次东征,国民政府 陈炯明,统一广东、广西 1927年9月宁汉合流 (冯玉祥从中牵线)

十一、 共产党左右倾之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为右倾;照搬别国经验,扩大革命对象为左倾。 十二、 北伐

1. 导火线:直系与奉系联合

2.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 经过:(1)占领湖南,连克湖北要地汀泗桥、贺胜桥,占领武昌,吴佩孚主力

被灭;

(2)在江西歼灭孙传芳;

(3)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4)张进河南,北伐军与冯军会合;奉军被迫撤退; (5)收回英租界(九江、汉口); 十三、 军阀混战

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战败,退出历史舞台;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直系巩固了地位;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北京政变,奉系胜控制北京; 十四、 中国共产党(1927——1937年)

1.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27——35年) (1) 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失败;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南、秋,开创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

民军队,从城市入乡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八七会议:纠陈右;土地革命、武装反抗、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

(3)文家市决策:向山村进军;

(4)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与毛泽东工农革命军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7)1930,星火燎原,十几块根据地;

(8)1930——1931年,3次围剿;

(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10)1931年春,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1)1933年,第四次围剿;王明、博古掌握领导权,毛泽东被剥夺实权;周、朱打破围剿;

(12)第五次反围剿

①1933年,左倾思想全面贯彻;

②1933年,蒋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实行冒险主义,保守主义,没能打

退围剿。

(13)红军长征

①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过湘江(8万3万);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左肯毛;

③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越过大草

地;

④1935年10月1936年三军主力会合(3万)

(14)红军长征影响

①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

③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1)九一八事变背景

①1927年,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方针;

②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企图通过战争转移危机;

③国民党围剿红军;

(2)1931年9月18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东三省;

1932年扶植溥仪当伪满洲国皇帝;

(3)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4)中共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联;至1940年

(5)国民党内非主流派主张抗日;1933年

(6)1933年,李济深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7)1935年,华北事变,危逼京津;和日本达成《何梅协定》。

主要内容:中央军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8)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9)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扩张,损害到英美的利益;

(10)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11)1935年,中共在瓦窑堡开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2)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3)一二●九运动,1935年北平学生游行;平津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爱国运动;

(14)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十五、土地革命

1.1927——1931年阶级矛盾为主土地革命、反蒋

2.1931——1935年民族矛盾上升反蒋抗日

3.1935——1936——1937年民族矛盾为主

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十七、 解放战争

1. 争取和平民主(1945.8——1946.6) (1)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5.10.10) (2)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 解放军防御(1946.6——1947.6) (1)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运动战); (2)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3. 解放军进攻(1947.6——1949.4<1950.6>) (1) 反攻(1947.6——1948.9)

(2) 战略决战(1948.9——1949.1)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军150多万) (3) 北平和谈

(4) 渡江战役(1949.4)

(5) 追歼残兵(1949.1——19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 分期

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 巩固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 (2) 改造时期(1953——1956年) 2. 探索时期(1957——1966年) 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4. 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 二、 巩固恢复时期 1. 巩固

2. 恢复

三、 1949年以后左倾错误的表现

1. 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最后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镇压反革命 三反

抗美援朝 五反 土地革命 没收官僚资本,建设国营企业;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在城市进行生产和民主改革,在农村搞互助合作和兴修水利;

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片面追求大规模、高速单一公有制;

四、探索时期

1.错误

(1)1957年反右扩大化;

(2)大跃进

(3)反右倾斗争(1959年)

①1959年,庐山会议;

②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右倾,进行反右倾斗争;

③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饿死2000万)

2.正确

(1)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1962年,七千人大会;

五、文化大革命

1.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导火线);

2.1966年,发表“五一六”通知;

3.1967年,上海造反派夺取党政机关领导权;

4.全面夺权,发生武斗,全国全面混乱;

纠正1.1967年,谭震林、叶剑英批评中央文革的作法,江青诬之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

5.刘少奇被开除出党,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6.文革以来,林彪的地位上升,九大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加紧夺权;

纠正 2.林彪集团策划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政变,林彪外逃,机毁人亡。史称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971年)

纠正3.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极左;

7.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提出批林批孔;

纠正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

8.四人帮猖狂反对,毛泽东不能容忍;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纠正5.1976年,周恩来逝世;群众发动四五运动,为结束文革打下了群众基础;纠正6.1976年,毛泽东逝世;江青篡权,华国锋、叶剑英粉碎了四人帮;

六、两年徘徊中的光明苗头

1.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和知识分子开始受到尊重;

2.1977年,高考恢复;

3.思想解放,否定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准备;

七、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

八、经济体制改革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村改革推动了工业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扩大企业自主权;

4.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对外开放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经济实行优惠;

(2)1980年,设四经济特区,吸收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在互利平等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

成就:乡镇企业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三个环节、四个阶段

1.三个环节: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

2.四个阶段:

对应时期

50年代:一边倒过渡时期

60年代初——70年代初:两个拳头出击探索和文革

70、8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

9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改革开放

(1)50年代:Ⅰ背景:A两大阵营对立;B美国敌视新中国;

Ⅱ大事件:

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三大外交方针;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停战问题;

④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2)60年代初——70年代初:两个拳头出击;中美敌对,中苏破裂;

(3)70年代——80年代: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结束

对抗;1979年建交

③1971年,26届联大,恢复合法席位;

④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邦交正常化;

(4)9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不结盟;

世界史

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

(一)背景

1.黄金

2.传教

3. 商业危机 (二) 条件 1. 技术进步;

2. 西班牙和葡萄牙中央集权; (三) 经过

1.(葡)迪亚士 好望角(1487年) 大西洋

2.(西)哥伦布 美洲(1492年) 大西洋

3.(葡)达伽马 印度(1498年) 大西洋 印度洋

4.(西)麦哲伦 环球航行(1519——1522年)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四) 意义

1.商业革命:地中海时代 大西洋时代

2.价格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 (五) 早期殖民扩张

1. 葡:占据点,控制商路;

2. 西

3. 作用

(1) 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2) 欧洲开始输出自己的文化; (3) 开始了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史;

二、 文艺复兴(14——17世纪) 1.性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

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原因

(1)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量学者逃往意大利,带来了大量文献、典籍;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 宗教改革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政治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英国:城市出现:手工工场(制呢) 圈地运动

(2)北美:北部工商业; 中部产粮; 南部种植园;

(3)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欧洲第一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

掠夺金银(2500万黄金、1亿白银,公斤) 种族灭绝(1800万 23万<65年>) 贩卖黑奴 罗马公教(天主教)

希腊正教(东正教)

旧(天主教) 新(基督教) 路德宗

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圣公会)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3)法国: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3.发展受到阻碍

(1)英国:斯图亚特王朝

(2)美国:英国殖民统治

(3)法国:波旁王朝

(二)导火线

1.英:苏格兰人民起义;

革命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①英国是大西洋航运中心,开拓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发展。

②圈地运动:英国农村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有了受雇的农业工人。

(2)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都铎王朝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

②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

③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16世纪末,英国打败西班牙,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加强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激化了阶级矛盾;

(4)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在议会中形成反对派,利用议会有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与国王展开斗争;

2.北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革命背景: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形成: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佛吉尼亚,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统治模式按照英国政体建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统一的市场、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产生,民族意识觉醒;

(2)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传播,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

(3)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北部工商业,中部产小麦,南方种植园;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矛盾尖锐,导致战争爆

发;

(4)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派军队前往镇压;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组织民兵准备反抗;

3.法:三级会议的召开

(1)法国的封建等级森严;

(2)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专制制度的阻碍;

(3)财政危机;1789年,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三)过程

1.英国

(1)议会斗争(1640年)

①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会议,想要征税;议员反对征税,要求限制王权;

②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2)内战

(3)克伦威尔独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