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

第一讲绪论

一。心理发展的特征

1.方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而且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方向性:低级-高级

顺序性:这是一种不可逆反的、不可超越的发展过程。如记忆总是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从机械识记发展到意义识记。

2.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因而前一个阶段往往包含了后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而后一个阶段往往保留着前一个阶段的特征。阶段性:心理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思维的发展阶段。

3.发展的不平衡性

(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4.发展的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性,包括群体差异(性别和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和兴趣)

(1)发展的速度

(2)发展的优势领域

(3)发展的最终水平

二,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绝对决定论 20世纪初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英优生学代表人)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肌体的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桑代克:“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的倾向。”

①高尔顿

a、名人家谱研究(英国)

977个名人,其亲属中332人同样有名

977个普通人,其亲属中只有11个名人

②戈巴特的K式家族调查

③桑代克双生子的研究

rIQ:双生子 > 一般兄弟, rIQ:同卵 > 异卵

环境决定论——华生(美行为主义创始人)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①富里门(Freeman)的养子研究

被收养儿童,一年后IQ从95提高到102.5 ②纽曼(Newman)的同卵双生子研究

同卵双生子分开生活, IQ跟教育年份、社会优势正相关

四,成熟论的基本观点: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成熟——学习原则)

五,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五)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主观因素则决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

第二讲心理发展的里派与流派

一、老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oral stage: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②肛门期anal stage(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生殖器期(3-6岁),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⑤生殖期(青春期)genital stage,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1、优点

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

③重视早期经验

2、缺点

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

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

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

三、阿德勒人格理论

1,追求优越(人格发展的动力)

2. 自卑与补偿

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略。当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便是自卑情结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4 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首位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形成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会受到溺爱,导致自卑,在头生儿童中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酗酒

者”。

阿德勒认为,中间出生的儿童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因为他们不像哥哥姐姐那样强壮、那样敏捷、聪明,似乎永远比别人慢一步。

5.社会兴趣

阿德勒首次将精神分析引上与社会兴趣相结合的道路。

阿德勒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因为它使每个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使个体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而那些患心理疾病的人是由于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6.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人格的自由成分,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遗传与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创造性自我。而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完全是由生理和环境决定,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四、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结论:学习结果:“S-R”联结。学习过程:刺激替代

应用:经典条件反射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思想形成的,很难通过有意识的推理来排除!学习偏好考试焦虑

五、新行为主义

1、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2、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

础, 他认为,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因此对强化物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1)、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 学习就是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正(积极)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给糖吃。

负(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免除饭后洗碗的任务。

六、新老行为主义的争议

1. 在课堂中运用强化系统引发的争议

奖励系统是一种实现控制学生的技术,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奖励系统不会带来持久的行为变化。

奖励系统会降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内在动机。

2. 有关行为主义教学技术引发的争议

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受到普遍的批评。

七、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八、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发展的实质: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九、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人类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十、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十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②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十二、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

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

典型表现: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感知和动作是儿童获得信息的直接而有限的手段,本阶段后期,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2、前运算阶段(2—7岁)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得绝

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等符号的能力。

主要特征:单维思维(集中化)、思维的不可逆性(守恒原理)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自我中心、刻板性(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推理)等。

自我中心

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即别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如,三山实验。

集体独白:说给自己听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具体运算”。

主要特征:去集中化(多维思维)

完成分类任务,从多维对事物分类。

根据物体的形似性来划分食物的种类

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化

守恒:

儿童已认知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儿童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纬度,并能进行可逆性思维。

皮亚杰做了许多守恒实验,以检验不同阶段的儿童是否已形成守恒观念

思维的可逆性

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可以改变思维的方向,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去自我中心

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假设—演绎思维运用逻辑思维来处理抽象的、假设的情境,“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

抽象思维

运用符合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

代数问题

青春期自我中心

不同于低龄儿童的自我中心

非常关注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感觉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

第三讲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

(二)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

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三)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较稳定的个性

二、方位知觉

初入学儿童对前后、上下容易分辨,但对左

右不易分辨。例:踏步、写字(p—b, 9—6)朱智贤等人经过研究认为,儿童左右观念的

发展要经过3个阶段:

5-7儿童已能比较稳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岁儿童能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但还常需直观表象作支柱;

9-11岁儿童才能比较概括、灵活的掌握左

右概念,可完全摆脱具体表象支柱。

三、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有意注意随年龄增长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

不断提高,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发展为

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

阴国恩、沈德立等对小学生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基本处

于同一个水平;

小学二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初期,

无意注意在其认识活动中仍很重要;

小学五年级儿童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 注意集中性(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

13岁以上30分钟。

2 注意广度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成人。

3 注意的转移:

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

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注意对象的兴趣。

四、克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

1、教室布置要相对稳定。

过于华丽、繁杂的室内布置,有时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污染源”

2、直观教具不宜过早的暴露在学生眼前,不然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还会让直观教具失去新颖性。

3、教师的服饰、发型要求。如果换了新装或换了发型要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

4、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5、课间休息不宜让学生做激烈或竞赛类的游戏活动

五、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活动过程的组织合理有效)

六、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记忆有意性的发展:无意记忆有意记忆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

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为什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

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语词记忆

表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七、存在着“关键期”:过渡年龄大约在10-11岁(四年级左右)

八、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1)流畅性训练

用词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用一个基本字组词,说出一个词的多个近义词等。

联想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与某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

观念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表达流畅性训练: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2)变通性训练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砖块、杯子、回形针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或用途。

遥远联系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

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3)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故事

情节给出一个恰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

且越新颖越好。

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列出一些事情,让

学生独特性地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如给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缺少结尾,要求学生以独特性的结尾完

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

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第四讲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3-14岁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脑皮

质细胞在功能上成熟,神经元联系更加复杂化。

左半球的言语中枢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也迅

速增强。

青春期在新的更加复杂的生活条件影响下,

神经功能显著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兴奋与

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抑制功能逐步

发育成熟,到16、17岁后,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协调一致。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的增多

性器官的发育

性机能的发育

四、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随意性较儿童加强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

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

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

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

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

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

象任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

2、与儿童相比想象更具创造性在中学阶段,由于经验的大量发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之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

3、想象较儿童更富于现实性

青少年能主动地抑制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想象,其想象中虚构的成份逐渐减少:与儿童相比,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实的,什么

是虚构的。

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记忆活动,有时伴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

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往往须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能自觉地和独立地提出比较

明确的识记目标和任务,能选择恰当的识记

方法,并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和对识记过

程进行自我监控。

以意义识记为主

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

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

的方法。

初中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

在高中阶段,意义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

要方法。

抽象记忆占优势

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

渐超过形象记忆。

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

六、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抽象逻辑-辩证思维)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初中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初中生的

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接近于成人,能够摆脱

具体事物,具有预见性,能够使用逻辑规则。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不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往往要进行一番审查度。喜欢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力图证实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小制作、小发明、小

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

都是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

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过

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

重要成份。

初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

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的思维活动进

行一定的调节。

高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根据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

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

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生心发展失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

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

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身体的成长,导致成人感;性的成熟,对异

性产生好感与好奇,但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

愿望,体会到强烈的冲击的压力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

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

反抗与依赖性

成人感 ,强烈的独立意识

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

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

态中。

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

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情感和生活上依赖,精神上需理解、支持和

保护。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 闭锁性与开放性

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勇敢和怯懦

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

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

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危险情景。

另外一些情况下,也表现得比较怯懦。

例,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

这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成就感与挫折的交替(高傲和自卑)

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

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成就感和挫折感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

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兴趣爱好、人际交往方式、对问题的看法)

同时,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

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尤其当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八、如何看待逆反期

是正常现象、发展性现象

(2)父母与青少年的矛盾焦点:

父母对青少年的“成人感”认识滞后,

青少年对自已的“成人感”认识超前

第六讲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概念最早来自于魏特

金关于成人知觉的研究领域。他发现,当要

求被试从整体材料中抽出一部分内容进行感

知时,有些人会感到非常困难,这种知觉特

点称为“场依存性”;而与此相反的知觉特点,即能较快地从整体中抽出部分并对其进

行认识的能力,称为“场独立性”。

场依存型:“外部定向者” ,基本上倾向

于依赖外在的参照,不能将一个模式分解成

许多部分学习社会材料时较场独立型的人好

场独立型:“内部定向者” ,基本上倾向

于依赖内在的参照,善于分析和组织,学

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较场依存型的人

2、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认知速度)

卡根等人(Kagan, 1966)曾对认知速度进行过深入研究。卡根在对儿童的分类风格进行

研究时发现,一些儿童反应得很快,而另一

些儿童并不急于反应,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卡根编制了匹配相似图形测验,以考察儿童

的认知速度。

通过这类测验,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同的认知

风格。冲动型(impulsive)学生一直有一种迅速确认相同图案的欲望,他们急忙做出选择,犯的错误多些;沉思型(reflective)

学生则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做出的选择比

较精确,但速度要慢些。

认知速度的差异与智力分数无关,但与在学

校中的学习成绩有关。与沉思型儿童相比,

冲动型的儿童更容易分析、急于求成,成绩

较差,掌握性动机比较弱。

第七讲:学生的学习策略与习得

一、学习策略的概述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

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的概念是由布鲁纳提出来所谓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指的是通过反复读写所学的材料使信息在记忆中保持的策略。在简单任务的学习中,用这种策略只是按一定顺序重复项目的名称,以此帮助记忆。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外语单词,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而在较复杂任务的学习中,例如,通过听课或阅读来学习时,复述策略可能是大声重复关键术语、抄写、作笔记、找出重要部分等。识记过程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如下:

1、利用有意识记

例如为了记住英语单词制作一些卡片,挂在床头或自己经常活动的房间的墙上,偶尔看一看,或者在和别人闲聊时偶尔嘣出一两个英语单词等,都能够帮助我们复述,促进对英语单词的识记与保持。

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4、划线技术

(1)有选择性、针对性(2)应与眉批、脚注结合起来

(3)通过划线的练习或实践,逐渐形成个人化的符号

(4)要注意对学生划线技术的训练

两种具体的方式:一种是边看书边划线;一种是看完一部分后再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划线(1)圈出不知道的词;

(2)标明定义;

(3)标明例子;

(4)列出观点的原因或事件的序号;

(5)在重要段落前面划上星号;

(6)在混乱章节前面加上问号;

(7)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8)标出可能测验的项目;

(9)划箭头标明关系;

(10)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11)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5、排除相互干扰

6、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7、过度学习

有研究表明,150%左右的过度学习其记忆效率最高,超过150%的过度学习虽然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但效率相对要低一些。

三、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

当学习材料本身的意义性不强时,通过应用精细加工的策略,可以人为地赋予它某种意义,以促进记忆,这些精细加工的策略就称之为记忆术。当然,学习材料本身的意义性比较强时,也可以运用精细加工的策略。(1)谐音联想法(2)关键词法(3)缩简和口诀法(4)位置法(5)联想法、视觉想象2、记笔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笔记,教师在讲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讲课速度不宜太快,重要部分应讲慢一些;②重复重要的内容;

③呈现清晰的笔记线索;④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⑤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如内容提纲、必要的表格、网络图等;⑥提供完整的笔记样例,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有人建议,记笔记应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①留下笔记本每页右边的1/3或1/4空白处;

②记笔记,即记下听课或阅读的内容;

③做笔记,即整理笔记,在留下的空白部分加边注、评语等。

3、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选择地集中注意进行信息选择和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学生如果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它与课文中其它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能用什么例子予以说明?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心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总结、类比等,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维特罗克认为,如果训练学生对他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他们的理解就会增强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 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4从动机冲突来看,“前怕狼、后怕虎”是:(B)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5 邓克尔安装蜡烛问题说明了解决问题思维中的(A) A. 功能固着; B.问题表征; C.酝酿效应; D.呈现的刺激模式 6通过严格测量脑袋的大小作为智力的高低,这种测量:(B) A. 信度高、效度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信度低、效度高 D. 信度低、效度低 3 “知其然,不知情所以然”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D) A.灵感; B.联想; C.抽象; D.直觉 7“爱之愈切,知之愈深”说明了(C)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8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A )。 A.独特性 B.社会性 C. 整体性 D.稳定性 9通过学校教育,同学们克服了为分数而学的想法,代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这属于(C) A 动机冲突 B动机合成 C动机的转化 D 动机系统 10 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D)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1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2.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创造思维中()的重要性。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13.“司马光砸缸”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 A.定量思维 B正向思维 C 逆向思维 D开放思维 14. 某罪犯在监狱改造期间,表现良好,并有多次立功表现,因此,法院对其减刑。这种改造罪犯的方法叫做()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15. 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

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完整版)2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中.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阶段的儿童。 A.6~1l、12岁 B.11、12岁~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2.青年初期的年龄在( )阶段。 A.6、7~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 14、15~17、18岁 D.3~6、7岁3.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4.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 A.可能性 B.观察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 A.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青年晚期 D.成年期 8.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 概括思维 C. 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 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 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1.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信任感 B.自主感 C. 主动性 D.勤奋感 1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自主感 B. 主动性 C. 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3.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 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4. 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5.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l.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独立性 E. 差异性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新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 化练习新版 1、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_____ A: 最近发展区 B: 平衡发展区 C: 关键发展区 D: 独自发展区 ;;: ;;: 2、单选题;;:;;;:;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沉思型 B: 冲动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 ;;: 3、单选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_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 ;;: 4、单选题;;:;;;:;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_____ A: 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 5、单选题;;:;;;:;小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小红的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智者型 B: 沉思型 C: 辐合型 D: 场独立性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2.角色混乱 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 5.自卑感 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 9.积极人格 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当成人感出现时, 便产生一系列独立自立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 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公开了.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 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 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无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从初中起,他们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要自己尊重自己, 而且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享有一定的声誉, 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的自尊心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和满足时, 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如果产生矛盾, 他们的情绪就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人格塑造:指青少年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