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1. 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2. 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教学法, 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法;他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 3. 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

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是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思想家 4. 在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发展“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洛克,其代表作是《教育漫话》,著作中提出“教育万能论”,这是外铄论的观点,

5. 杜威是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他强调儿童中心,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在对教育性质的制定上,他提出三

个核心的命题,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长;其代表作是《民

主主义与教育》

6. 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智能的发展则无关紧要(这一理论被称

为实质教育论

7. 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8.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儿童

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0. 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1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它奠定

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它是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著作中提

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而不是仅强调宗

教教育;他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他提出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 13. 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的创立人是彼得?麦克费尔

14.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他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是世界

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

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明确提出构建教育学体系;他提出“教

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在教育发展史上通

常被视为系统教育学专著;他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15. 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16. 道德教育认知模式的创立者是皮亚杰,后经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17.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原则

18. 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9. 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20. 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 21. 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22. 我国德育基本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23.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有:系统性、普遍性、基础性

24. 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非正式性、过渡性、多样性、互补性

25.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有: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26.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7. 安排课表应遵循整体性、迁移性和生理适宜性三大原则

28.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陶冶法

29.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叫锻炼法 30. 在德育过程中,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31. 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原则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2.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33.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学校绩效

34. 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沟通

3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3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地

位的重视

37.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

38.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的儿童编在一个班

级,直接教学与

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

学的组织

形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学生较少的情况,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

能力都得

到锻炼,能力较强

39. 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

评价 40. 学校文化的内容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

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

41.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42.

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公共性和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43. 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功能 44. 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措施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45. 聘任教师的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46. 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47. 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48. 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49. 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50. 我国目前主要由地方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51. 《学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

早专门论述教

育问题的文献,还是提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学不躐等” “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思想的著作

52. “教学相长”这一提法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53. 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54. 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55.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

56.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教育无目的论 57.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58.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59. 骑士七技包括马术、游泳、投矛术、剑术、狩猎、吟诗、弈棋

60.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61.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62.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63.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

64.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65.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66. 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

67.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68. 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69.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优先发展

70. 基础教育阶段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有社会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文化本位论、个人

本位论

71. 现代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新特征是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

7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人、学会学习

7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

生活、学会生存

74. 我国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所带

来得变化

7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76. 赞可夫提出一般发展的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

主导作用,其代表作是《教学与发展》

77. 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要素: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精神

78. 教育途径主要有教学、咨询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79. 黄炎培提出的中国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科学化、社会化

80. 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81. 社会是由人口、自然环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82. 人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它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阶段

性 83. 人的特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属性,它主要包括精神属

性、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84. 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有:教学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学年编制和学周计

划 85. 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86.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这“五育”是指世界观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

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

87. 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8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具体体现了启发教育教学思想

89.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2006年,月,日新《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

90. 电影、电脑、语言、教材属于教育手段中的教育媒体

91. 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

92. 综合各家之言,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管理文化、微观组织文化 93.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范围不应仅仅是对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涉及到一个完整

个体发展的几

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94.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95.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96.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97.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

98. .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墨子99.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许慎 100.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01.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10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0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茨基

104.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思想家是斯宾塞,其代表作是《教育论》 105.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卢梭,他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

年龄特征,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10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政治学》107.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他的《论演说家的培

养》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10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劳动起源论

109.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10.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凯洛夫111.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瓦?根舍因

112.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意识性 11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体的类型有私学、官学、书

11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115.原始杜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为

简单

116.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价值观念

117.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19.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

育决定的,它否定了遗传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影响。 1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

学技术

12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决定教育的规模、决定教育的速度、制

约教育结构的

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122.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

够影响受教育

者的数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科

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2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传递文化、深化文化、构成

文化本体

124.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

校精神文化、学校领导者亚文化、学生亚文化、教师亚文化、校职工亚文化、课程亚文

化和活动亚文化

125.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教育方针政策、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12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

具有能动性

12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教育的自身

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的状况

128.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外砾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这些不同的观点 129.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的规

130.发展不平衡性的第一个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

的,如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是新生儿与青春期。第二个方而是不同方而发展

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

佳期的概念,如2--3岁是幼儿的最佳口语训练期。

131.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

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132.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

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33.个体顺序性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

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循序渐进 134.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问。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

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社会实践

13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37.“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之后的教育目的 138.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13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40.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

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制 141.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142.在近代,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双轨学制,最为典型的是英国

143.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

144.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4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教育目

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46.在教育目的的结构中,核心部分是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

现实基础是生产方式,教育目的的最终制约因素是生产力

147.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是教育内容

148.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奴隶社会 149..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向师性150.“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151.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

劳动具有滞后性

152.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学科专业素养

153.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

154.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

能力

155.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156.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57.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158.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中的教育实践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

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159.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16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6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能

162.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63.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

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164.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获得间接经验

165.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166.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67.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168.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

169.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

家,“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17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17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孔子启

发式教学思想

172.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的各自专长。将孔子

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朱熹

173.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

力的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17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

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

175.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 17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77.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178.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教学任务

179.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80.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课外辅导

181.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个部分组成

182.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83.设计教学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84.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185.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讨论法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86.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187.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

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教学模式 188.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这五大因

189.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

19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严格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191.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

于方法,并为完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

192.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交往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

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

19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194.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

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

教育影响的过程的规律

19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9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德育过程规律

19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差别教学,反映

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98.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9.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200.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评价法

201.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202.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20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法

204.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道德意志 20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途径

20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207.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课外活动、劳动、政治课教学 208.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是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懂得现

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要求 209.我国新时期的德育特点有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 210.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211.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

理,它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

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213.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214.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另外一种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215.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216.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班集体

217.班级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8.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

21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

220.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22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个

性影响力

22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223.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班级群体的现实发

展水平

224.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

学生思想、学生品德、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225.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教书、育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226.课外活动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227.根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训练性活动 228.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学科活动

229.学校作为个体发展而有意义的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

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安排

230.按活动人数和规模来分,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

活动

231.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232.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法 233.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的历史继承性234.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 235.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236.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4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在5

23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38.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239.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40.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241.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24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

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

动机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内部学习动机;由于外部诱因引

起的学习动机称作外部学习动机

24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形式训练迁移说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

244.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

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根据知识本身的存

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4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土2个组块;及时复习,应该是指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24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智力技能

247.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

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

源管理策略;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元认知

策略

248.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249.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

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25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

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认同是在思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教育心理学 1、桑代克 着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 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3、埃里克森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自我整合对角色感 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马杰 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 (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