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大众传播学理论

大众传播学理论 1、选择一个谣言,说明谣言传播的途径,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机 制。 谣言: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谣传“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洋影响盐” 和“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市民轻信抢购,超市脱销。 谣言传播的途径:谣言怎么传播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传播的谣言根本就达不到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的公民,网络社会的到来,公民个人的猜测而产生的谣言传播已经带有“媒体”性质,有人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公民个人通过私人的传播工具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最早是口口相传,这也是最早的谣言传播办法。在网络社会,公民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办法传播自己的一种猜测与思考。这种方式被某些公司利用,于是就产生网络社会独有的现象——“水军”、网络公关公司。这些公司利用“自媒体”进行一些消息的传播,当然很多是未经证实的,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夺走了原本属于严肃的媒体的领域。公共媒体:这类传播途径,也就是大众传媒。这类媒体具有严肃性、客观与中立性,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天生就是用来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舆论制造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制造与发源地。这类媒体有时也会发出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原因很多,有些舆论关注点无法进行实地新闻采取,只好采用非官方报道,或者是为了防止公众的恐慌,又或者是出于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日本大地震过后,中国内陆疯传“吃盐可以补碘”,谣言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天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这一谣言的来源在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央视在日本核泄漏事件报道中提到日本民众的“补碘”方式,并在知识普及环节强调碘对防辐射的作用,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中国观众大多缺乏防辐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到“碘防辐射”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食用盐可以有效防止辐射”,谣言至此产生并不断传播。在危机事件面前,谣言的发生频率会有所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众传播往往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谣言传播的途径多为人际传播,虽然网络的出现,让谣言的产生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大多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却无法得到大众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证实。因此,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话语空隙,一方面,看似正确的信息在人际间传播,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又出现短暂失声。民众的质疑和恐慌无法得到舒缓和释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发挥效应,谣言就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题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 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 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 ?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 ?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1、假说的提出 ?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 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 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 ?(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 ?(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大 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

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知觉模式(0/1效果) ?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 ?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 2

目录大众传播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把关人理论 3.使用和满足理论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6.培养理论 7.知沟理论 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作者介绍: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 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 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E. 属性议程设置 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 三、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

大众传播考试要点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详细见书)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3.拉斯韦尔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4.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 ③流言与谣言——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 5.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3、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年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包括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1.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1)伯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方向 伯纳德·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现状》文章,他把传播研究分为4个主要研究方向和 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真正的奠基人 传播研究在中国的两次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传播研究引进中的断裂的原因 “传播学”的想象与重构 修辞学的产生 伯克与新修辞学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叙事范式理论和后现代修辞理论 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塔尔德的主要观点 西美尔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在美国成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杜威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米德与传播研究 帕克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特点 民意是否理性 大众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关于客观新闻报道 李普曼的《民意》中的七个话题 宣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中的控制 报纸的经营与读者 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美国传播研究建立和特征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 传播研究 史:诠 释 与建 构

6个次要方向,它们分别如下: ①主要研究方向 a.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b.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向。 c.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d.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②次要方向 a.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b.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c.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d.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e.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f.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2)威尔伯·施拉姆不同意贝雷尔森的判断 ①他认为,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这“四大奠基人”的离去之后,传播研究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长足进步。 ②他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看作是传播研究的奠基人。 2.真正的奠基人 (1)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评定)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10.劝服研究有万能效果论、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万能效果论 (万能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16.◆万能效果论的依据. 答(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3)纳粹运用心理宣传。 (4)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公司林立,尤其是媒体广告越来越发达,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影响。 17.◆简述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后盾。 第二,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没其它信息来源。 第三,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有限效果论: 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有限效果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劝服效果的研究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拉扎菲尔德等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存在,此外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罗杰斯等衣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另一主要流派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他们的“传播与态度变化”较有影响,其关心的焦点也主要是劝服的功能。 19.◆拉扎菲尔德他们发现了“两极传播”“意见领袖”的存在。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影响极为有限。模式可表述为:(1)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是间接的、辅助的、有限的;(2)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而是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这里的“中介因素”即指“意见领袖”以及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自身的接收态势。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定义: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郭庆光补充)(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居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在这一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 1、认为她缺乏理论性,对关键概念定义太泛,认为它是一种搜集资料的策略。 2、极少有研究去寻求满足的前提。 3、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用自我报告来确定人们的动机,显得有些简单和天真。 4、认为它过于狭隘地集中于对个人的研究,忽视社会结构和媒介在该结构中的位置。(对此鲁宾和温德尔提出了一种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赖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使用与依赖模式将个人置于社会系统之内,这些系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需要) 5、该理论也受到了媒介霸权论学者的批评。媒介霸权论学者认为,大众媒介的消息倾向于强化文化中的主导世界观,受众很难回避这种媒介提供的带有偏向的解读。 6、一些研究发现,受众之接触大众传播,并不总是高度精心的或目的明确的行为,因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挑战。大多数人在使用大众媒介是仪式化的或习惯性的行为。 7、对看电视行为的研究显示:观众对电视的体验是被动的、放松的、注意力分散的,也有研究者声称,与印刷品相比较,由于图像的表现特点,电视和电影很可能在观众中产生更为一致的认识和情感反应。一致效果不是使用与满足研究预测的结果。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近期发展: 1、近期的一个新发展是离开传统的思路,即那种将受众认作主动的或被动的观点,而是将活动当作一种变量来对 待。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媒介的使用者在处理媒介消息时是有选择的、理性的;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他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放松和逃避。受众活动在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也对媒介的效果产生影响。 2、另一种心的方向强调使用媒介来满足特定的需要。例如大众媒介的一个用处是可能消除孤单。坎那瑞和斯皮茨伯格发现了支持这种使用的证据,但是其相关性依赖于孤独的程度。 在情境孤独中,人们最常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 在持续孤独中,人们较少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由于持续孤独者将他们的孤独感归于内在因素,因此不相信媒介传播能够减轻孤独感。 3、希尔:暴力电影观众的阐释机制(暴力电影观众勇于收视体验的一种特殊方法) 该机制包含以下因素:对虚构暴力的概念,将之视为娱乐;有对暴力的期待和乐于选择自我审查的方法;以及建立个人可接受暴力度的水平。

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一_ 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 周渡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揭示网上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传媒的区别的基础上,从地位取代、重新界 定基本定义、把关人理论、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这四个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受到的影响, 结合传播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第四媒体;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3X(2001)0l一0118—05 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上,秘书长安南正式提出了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据一家爱尔兰网上咨询公司(http://WWW.nua.ie/surveys/how.many.online/index.html)予2000年10月5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10月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用户已达377650000人。网络新闻传播在对大众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必将对大众传播理论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因特网上的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不同之处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把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过程截然分开的界线又一次变得不那么分明的阶段。那种由一个中央集权化的广播电视或出版组织向大量稳定的受众发送同一内容的理想形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适了。”【lj(P’1∞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最突出的新情况是:个人和非专业组织也可以达到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网络传播媒体具有个体和人际传播与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混杂的媒体形式,地位平等的双向传播模式在网上得以确立。埃尔默?德威特说:“通过电脑网络,凡拥有一台信息处理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人,都能成为发行人。”怛J(n14’第一,就某个网络媒体而言,网络传播既可能有数量巨大的受传者,也可能有很少的受传者。第二,网络传播不仅是媒体对受传者之间的传播,也包括受传者对媒体的传播和受传者相互之间的传播。第三,网络传播是通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来实现的。第四,网络传播在某些方面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因特网可以称为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传媒(muhifacetedmassmedium)。因为在互联网中同时存在着个人、组织、大众之间的多种同步或异步传播方式,任何一方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接收者。上述情况的存 收稿日期:2000—10—09 作者简介:周渡(1972一),男,浙江东阳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 一118一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 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 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 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

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 )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 )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 受到人们关注。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 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

舆情经典理论

大众麦克风时代:是指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喊话”、表达个人观点,通常用“大众麦克风”来比喻话语权的回归。一些社会事件一旦上网曝光,网络舆论就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 两个舆论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微信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 议程设置: 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日复一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或事件的感觉。 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指活跃于一定人际传播网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意见的,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规律: 踢猫效应: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泄愤连锁反应。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沉默的螺旋:德国女学者诺依曼1974年提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具有公开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从而带来压力,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压倒性形成。 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这一定律也在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充分的表现,如诚信体系故障,社会秩序会混乱等。 黄宗羲定律: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舆情长尾: - 长尾聚能效应:互联网对社情民意的聚集作用。新媒体环境下无数内容和渠道碎片集结形成长尾,草根声音通过聚合形成强大的话语场和传播力,与传统媒体影响力分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