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参考模板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参考模板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参考模板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参考模板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菜户完小罗成聪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此我想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好奇心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了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生字障碍,可以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教师此时可巡回指导。

二、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4、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三、放手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老师也不

能小看现在学生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也感受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在教《伯牙绝弦》时我就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有兴趣。我想只要方法得当,有一种功半事倍的效果。学生还对我说,他喜欢学古文。课后还有的学生主动找一些文言文看,都令我吃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的目的了。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方法借鉴

一、循序渐进“五步法”(讲读课文)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二、突出主体“四环节”(自读课文) (一)动手动脑“反向对应” 教师先参阅各种有关书籍,把文章翻译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这种对应翻译,一方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

文言文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 1、开题时间:2013年10月22日 2、开题地点:茶店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3)班教室 3、参与人员:茶店镇九年制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开题报告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微型课题,课题编号为:2013-3-082,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10月22日正式开题,现将该课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五彩斑斓,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古诗文教学正是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逐步增多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内容,但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的阅读积淀有限,导致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不能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当然,也有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相关探索,但未能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构建新型而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的最直接行为。本课题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

教学活动的分析,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构建新型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评价方案。 3、通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研读教材法:通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初三总复习资料,研读具体篇目,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做好材料积累。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了解文言文有效教学当中存在的案例问题和方法策略,明确研究方向和角度。 3、实时观察法:相互之间听评课、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形成本课题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5、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文言文教学内容、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适宜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教学内容。 6、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7、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结合时间成果,总结经验形成的深层动因。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对诵读的冷漠化、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文言文课外阅读不够、文言文媒体教学广泛化等原因,导致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极探索,勇于总结,就一定会在文言文教学上取得成绩,使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名副其实”。 标签:文言文教学;低效原因;有效方法 文言文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老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除了因为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词语障碍和文言文文本本身叙事较简洁、客观,不够生动、感性外,还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在当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总结下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就文言文本身来说,文言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时代变迁,涉及的一些特定文化现象、专业术语已经成为现代人阅读的障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阅读。有一些文章甚至过于艰深,如《离骚》、《滕王阁序》、《庄子·逍遥游》等,这些文章虽然都有较为详尽的注释,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艰涩的语句很难让学生的兴趣坚持长久。除这些客观原因外,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冷漠化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的方法,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朱熹读书法”介绍诵读的好处是“诵得熟,方能通晓;诵若不熟,亦无可思索”。特别是“若或急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牢靠”。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可是在现在的大多数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预读,上课一味追求落实到实字实句,句句串讲,释疑解难,明旨理脉,挤掉了学生诵读感悟的时间,课后也不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的“急功近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仔细朗读体悟的时间越来越少。王开东老师在《非常语文课堂》中提到:“阅读所得不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而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成果也不在于教师讲出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这里的‘悟’应该是情境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这个生成的过程。”[1]130文言文课堂上,我们想听到的是“抑扬顿挫”,我们想看的是思维火花精彩碰撞。 2.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 中学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课文,从题材上来说,主要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形式。从体裁上来讲,则以古代散文为主。选文的丰富性为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文言文高效教学法探究

文言文高效教学法探究 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师也颇感头疼,要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一、比较记忆古今异义词 学习文言文积累是关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难度最大的是理解和记忆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形与现代汉语的词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课堂上,我运用比较法教学古今异义词,这是提高学生记忆古今异义词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如《扁鹊见蔡桓公》,“望桓侯而还走”的“走”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我采取比较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出带有“走”字的词语,学生很快说出行走如飞、走投无路等词,接着我解释课文中的“走”则是“跑”的意思。运用学生熟悉的词语与课文中的古今异义字的意思进行比较,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在今后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这个词,能够快速打开记忆,做出正确解释。比较法教学的关键是找准几个词之间的衔接点,通过衔接点将它们联系起来,然后进行比较,才能达到目的。 二、积累特殊句式,准确译文 文言文翻译方面,困扰学生的是句式,如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句式的判断不够准确,不能调整成正常语序,因而无法准确地翻译句子。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从句子本身出发,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和特点,把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挪进文言文中,要求学生按照现代汉语特点找出句子主干。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这个宾语前置句,我是这样做的。 我: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分别是什么? 生1:主语是“忌”,谓语是“信”。可是,为什么谓语后面没有宾语呢? 我:讲得很好。一个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文言文中的句子并不一定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排列。“忌不自信”是一个特殊句式,即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中,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语法现象称之为“宾语前置”。谁会调整这个句子的语序? 生2:这个句子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忌不信自”。 我:对。“忌”是主语,“信”是谓语,“自”是宾语。这个句子的译文谁能准确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一】文言文教学方法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看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 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1 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改变“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种观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基于学生实际,我不断地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1 引人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时,我首先从文言说法上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我先假设情景问学生:中午放学回家,路上看到张三,我们要问他吃饭了吗,我们会怎么说?学生都不屑地说出答案:“张三,吃饭了吗?”这时,我再问学生:“可是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我们可不会这样说。”“那会怎么说?”我们会说“张三,饭否?”然后再接着举“不亦说乎”这句话让他们读,结果他们把“说”读成了shuō,我更正了他们的读音yuè;再举我们今天说的“你凭什么去呢”在古代就要说成“子何恃而往”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就是古代人写的文章。因为他们当时的语言习惯与我们今天的不同,所以,我们学文言文时,首先要弄懂文章到底说什么?与我们今天一样的意思,古人是怎么说的?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写的文章,明确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原则:对应词语进行翻译。方法: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不用翻译;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如果发现缺少的部份把它补充出来;多余的部份删去,语序与今天的习惯不同的话,再把它调整,并指出,要译好句子,我们要注意字词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多义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背诵,积累每一篇文言文。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言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文言并不神秘,又在学习之初提出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觉得有章可循,还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两个重点:翻译、背诵,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的积累。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3-01-29T11:41:13.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宋晖[导读]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晖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 719000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诵读感知,鼓励其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品味鉴赏等,这些适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方法创新有效鉴赏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商榷。 一、注重有效诵读,深入领会感知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无疑,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行不通。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述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当前,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 例如,《长恨歌》中对末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在记叙了贵妃自缢身亡,玄宗日思夜想的痛苦之后,揭示了两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阴阳相隔的遗憾苦痛之情。所以诵读时就应以深情又感慨沉痛的语调去朗读。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在自读过后,学生可能会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 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要有效果,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的“死生亦大矣”一句,一般译作: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四、注重品味鉴赏,吸收古文精华 文言文的语高精炼,语义丰富、含蓄、深刻,有时还显得很朦胧。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鉴赏。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教师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注意发觉古文的精华,以积极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生,这是最主要的。遇到明显的糟粕,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则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教育学生,把它放在一定的时代、社会来认识,从而明确我们应有的态度。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和消极情绪。如是这样,则该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将被大大削弱。从全词来看,首先,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紧接着又抒发了作者对赤壁大战的神往之情。但是,在看到自己”早生华发“的现状,他怎能不心潮荡漾,感慨万千?由此产生了时光易逝、人生匆匆的感觉。言外之意,是自己遭受贬谪,英雄难以用武,才能不能发挥,徒有报国之心,又有何用?于是,“一尊还酹江月”,只有把满腔热忱,满怀惆怅,寄托于江上明月,让大千世界知道,让滔滔江水知道,皎皎明月知道!这是多么纯朴、坦荡、忠诚的心灵在表白、在倾诉,哪是什么虚无、颓废思想感情的反映呢?再者,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思想感情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有其消沉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陶冶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表达苏词的豪放气概,更可以使学生得到有益的教育和感染。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小学文言文教学略谈

小学文言文教学略谈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是古代文化遗产。从小学开 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 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 有好处。同时,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可以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 易于认读、便于理解,并且文质兼美,适合小学生学习,有助于小 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灿烂的语言文化。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需要每位教师下一番功夫。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小学文言文教学。 一、消除畏难情绪。要充分认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要相信孩子,孩子不但能学好高度精炼、高度文艺性的古诗,而且能学好文言文。另外,小学文言文大多简短、流传度高,其中有许多是学生可能在课外已经有一定了解的著名故事,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见表格) 二、清晰目标。新教材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力图更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清晰,备课时很容易了解应当有哪些“干货”,教学时做到“一课一得”。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呢?一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教师用书会有知识点、训练点的提示。二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点。三是研究课后习题的要求。习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和落实。这和非文言文教学要求实际上是一样的。下表是小学阶段文言文的语文要素训练点。

三、注重读。可以借鉴古诗教学的基本做法,摒弃语文教学的两大顽疾——过度分析,过深挖掘。着重读和悟,尤其要做好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怎样使学生读好悟好呢?文言文语言简练,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1)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一般已密密麻麻地小字记在书上原文下面),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

力。 二、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三、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