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集重庆。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2.在国共两党谈判的协议上写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等内容。这个协议是指()

A.《双十协定》B.《中国国民党宣言》C.中共提供给国民党的合作抗日宣言D.遵义会议的公报3.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师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到学校附近的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入大反攻的革命老区,该学校最有可能在()

A.大别山B.沂蒙山C.延安D.井冈山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托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5.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讨论停战问题

B、讨论成立联合政府

C、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D、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3.通过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知识重点与难点:

1.知识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知识难点:国民党政权跨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而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这了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仅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二层,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看国家职能作用。第三层看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导入课题;解放战争爆发后,先后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夏)

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夏——1948年9月)

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4月)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那么,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三大战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2页至94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结合学案设计,思考并完成下列几个问题:一.三大战役发动的背景: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2.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发动三大战役?

A.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B.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C.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注意: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最先攻克的城市是。

探究与交流一: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上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广大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世群众大力支前。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注意:

1.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等孤立据点中,所以华北敌军成了“”,战役开始后,解放军先后攻克、等地。于是,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

2.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城市)和平解放;

3.根据P94页的小字材料,说一说北平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A.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保存下来;B.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

4.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A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B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第二部分: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学生阅读教材P95页的大字和小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1949年4月,哪两位领导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江南的命令? 、 2.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统治中心 (城市)宣告解放。 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什么? 4.分析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A .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B .解放了南京; C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习题处理: 练一练:

填表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 A .辽宁 B .沈阳 C .长春 D .锦州

2.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

A .东北人民解放军

B .中原人民解放军

C .西北人民解放军

D .华东人民解放军 3.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5.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华东地区

D .西北地区

6.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 A .张学良 B .李宗仁 C .傅作义 D .杨虎城 7.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A .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8.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关门打狗”之势,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领的城市是( ) A .锦州 B .沈阳 C

.长春 D .哈尔滨

9.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按“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战术发动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 .挺进大别山

B .渡江战役

C .三大战役

D .解放华东

11.看过电影《大决战》吧!你一定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顽强的光辉形象 所深深吸引。大决战中哪一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2.(2006年,湖南长沙)下图所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

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指()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3.右图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

事件,它标志着()

A、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B、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高密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14.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一个情节: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一情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意图

C.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D.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

15.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16.下列战役宣告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二.根据四次战役的图片资料,回答回顾有关的知识点。

下列各图反映了1948——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重大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

题:(高密市2004——2005学年度第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请回答:

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48——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哪些重大战役?这些战役最主要的战果分别是什么?

2.抓住基本的发展线索,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和重要方法。请回答:

(高密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毛泽东起草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摘录:“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三十年”中,除了“人民解放战争”外,中国人民还先后经历过哪三个革命斗争时期?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1947————1949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役。请你写出其中6次战役图一图三

图二图四

的名称。

4.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提炼完成“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发展线索。

全面内战爆发

进行战略决战 追歼残余敌军。

中考衔接

1.(2006年,湖北宜唱)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2.(2006年,湖北武汉)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A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课外拓展: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A .解放军打仗勇敢

B .国民党指挥失当

C .毛泽东懂军事,蒋介石不懂军事

D .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答案提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2014年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课时:二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放配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背景音乐的课题幻灯片等待上课。 一、导入: 欣赏一组图片,请用一个两字词概括你看到内容。——生命 鲜活的生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力给我们带了的振撼,而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那么短暂、脆弱、有限的生命是不是就不能打动人呢?当我面对短暂、脆弱、有限的生命时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意义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关于生命的问题,走进第18课《短文两篇》。出示课题——体裁二、教学目标 1.阅读目标:学会找哲理散文的文眼句,并通过对其的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及其主旨。(重点,涉及练习二) 2.写作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就一自然事物写出它给你带来的启示(难点,涉及练习一、练习三) 3.能力目标:品读、欣赏课文,能就两文风格和思想感情作点对比欣赏。(难点)4.德育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重点) 三、据意写词 1.蝉chán: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 2.零落líng luò∶不景气;衰落、散乱。本文指树木枯凋。 3.断续duàn xù: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收敛shōu liǎn∶收拢,合拢。 5.颤动 chàn dòng: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6.宽恕kuānshù:宽容饶恕。恕,饶恕。 7.淘洗 táo xǐ:洗濯zhuó。 8.卑微bēiwē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9.把玩bǎ wán :拿在手中玩赏。 10.固执gù zhí: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11.杜鹃花dù juān huā:也叫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卵状椭圆形。春季开花,花冠阔漏斗形,红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12.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补: 13.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14.上苍cāng:上天。 四、作家·作品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教案

课型:新授课时间:执教人:徐姗玲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 阶段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军队优劣势、弱强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 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事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认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正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他扞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正确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③、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④、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机能。 四、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概况(战役名称、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战况、歼敌人数、战果、意义) 2、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式:学案式教学 六、导学过程: 2、渡江战役: ①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②领导者:毛泽东、朱德 ③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500多公里,分三路渡江作战。 ④结果:解放南京 ⑤意义: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扞 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5-18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知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知识链接】 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归纳小结】 1、三大战役:

2、一个标志事件: 【当堂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 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辽沈战役中,被比做“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一条扁担”是指()A.营口B.沈阳C.长春 D.锦州 6.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 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 8.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____________之后()A.辽沈战役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9.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进行的战役 B.是以俆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10.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林彪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二、简答题结合课本《辽沈战役示意图》,分析辽沈战役关键是什么战役?这一战役胜利后达到了什么战略意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对全国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淮海战役由哪两支野战军参战?主要领导人有谁?这一战役围绕哪一中心城市展开?根据战役过程你能概括一下主要采用什么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视频展示: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包括兵力、装备、士气、态势) 通过上面的介绍,说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现在,我们采用分组学习比赛的方式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2、学习活动: (一)、活动要求: (1)组织:以四个大组(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渡江战役组)为单位进行,相邻四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推举1人作讨论记录,并作好发言准备。每一个大组完成一次战役的讲述(限1人)和相关问题的讨论(1人发言,大组成员可补充),每一大组可向其他大组提问或提出不同见解。 (2)记分方式: 战役经过讲述流畅、简洁,内容准确,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讨论问题积极,回答语言流畅,观点新颖,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大胆向其他大组提出质疑或提出不同观点,每提出1个,该大组获1个红五星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82

18.《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作手法。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朗读课文,揣摩并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走近作者,搜集资料,组内交流: 2、积累词语,能读会写知意: (1)、堕.()落: (2)、点缀.(): (3)、深沉:(4)、繁弦急管: (5)、红灯绿酒:(6)、贪婪.(): (7)、冉冉.(): (8)、烟囱.( ) ;(9)、苦熬.();(10)、给予 ..( ) ; (11)、牙龈.();(12)、雏.( ) 形; 3、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感知行道树的形象: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说一句话,作一个自我介绍。(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我是的树。 5、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并美美地读一读。 课堂探究

6、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人们生活的对比。 7、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8、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用生命之绿来点缀社会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面对他们,你最想说什么? 9、通过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2)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________。(2)我们苦áo ________着。 (3)(3)牙yín________咬得酸痛。(4)早已习惯于wūzhuó________了。 (5)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11、语段点将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 一种悲凉的点缀。①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②,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 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 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烟囱________________ 给予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的含义?

八年级历史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案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课程导入】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先要从东北战场打起?三大战役分别有什么特点?战果如何? 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在短短40天内就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了,你认为除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国民党军心涣散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政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时候垮台的?我国宝岛台湾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军将领在战略决战中的指挥艺术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你看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吗?其中,你最佩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哪一位指战员?他指挥的哪场战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除战略部署、军事指挥原因外,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能够一举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原因还有哪些? 2.你读过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你知道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你还读过毛泽东的什么诗词?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3.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发生了很多大事: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927年,国民党政权也建都南京;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1949年12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你能逐一讲讲这些历史事件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B.沈阳C.锦州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B.武汉解放C.上海解放D.南京解放 二、填表题 【资料下载】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敌人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军事方面:从兵力对比看,经过两年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优势,但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的缴获,已拥有大批美式现代化武器,兵种增多,攻坚能力大大提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编写人:李春花审核人:李燕授课时间:2011.12.8 序号:1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及南京解放等史实; 2. 认识到: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自主学习】 一、三大战役 1. 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发起辽沈战役。 迅速攻占,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 、、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战役。 和,以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补充划下:“动脑筋”中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年初,北平解放。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渡江战役:年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长江北岸的解放军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三、补充知识点:请你将下列问题补充在课本92页的下面。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导读: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查字典为您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òu子树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剔tī透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 堕落牙yín龈贪(lán) 婪 (chú) 雏形苦(áo) 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 低回:留恋。 (5)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4.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在行道树身上,体现了无

私奉献(或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句子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文学(文体)常识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 以上就是查字典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查字典首页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 [教学准备] 剪辑纪录片《战略大决战》四个片段 [教研重点]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较好去感受真实、鲜活的历史,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板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至1949年6月1日)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同步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同步质量检测 题附参考答案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颤.动(zhàn) 砂.粒(shā) B.蝉.鸣(chán) 卑.微(bēi) 把.玩(bà) C.聒.聒(ɡuō) 宽恕.(shù) 痕.迹(hén) D.不苟.(ɡōu) 淘.洗(táo) 响彻.(chè)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生活厉程知知不休精致漂亮花纹回漩 短暂细小检起贝壳令人惊叹仔细观查 3.选词填空。 (1)杜鹃花还没(散落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2)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巧精致)。 (3)它为了生命(延续继续),必须好好活着。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小思的《蝉》后,同学们都被小小的蝉的经历惊呆了,决定在班中开展以“金蝉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诗歌颂蝉】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蝉”的古诗词。 答: (2)【仿写赞蝉】根据语境仿写。 生命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生命就要像金蝉一样, 。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通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导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三、导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前置作业:通读课本 五、导学过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找出本课包括哪几部分。 活动二:本课知识要点(小组讨论完成) 自主进行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月): 三大战役决战前,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什么? 1、辽沈战役:_______年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主要战役: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海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津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______年_____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______路渡江作战。______月______日,南京解放。标志着_____________。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18课短文两篇《蝉》

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句最喜欢的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你喜欢这句话吗?(提问一、二个学生) 人因善待自己的生命而伟大,那么一只小小的聒噪不休的蝉,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有关生命的震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思的《蝉》。 二、读课文,初步认知。 1、认识作者。 读课文之前,先认识一下作者。一起读: PPT3课文《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2、初读。 (1)请大家翻开课本,用响亮而柔美的声音读文章,娓娓道来,读出故事的味道。 (2)认读字词。 字词是文句的基础,让我们先来认读其中的一些字词,读一遍。 PPT4 零落断续知知不休收敛颤动响彻聒聒宽恕 (3)读出情感。 认识了字词,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自己读自己的。(学生朗读) 我认真地倾听了大家的朗读,发现大家对文本朗读的处理不一样啊,那么请同学来说说怎样处理朗读情感。老师先来,第一小节我会读出烦躁的味道,“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烦哪!下面谁来……(提醒学生做标记) 1烦躁——2不解——3舒缓——4惊疑——5 惊叹(赞叹、感叹)——6宽恕 大家的感受是细腻而丰富的,那么,现在请带着这样复杂的情感再来朗读《蝉》,大家一起来吧! (4)读出抑扬。 下面,我选两段让同学来读读。 请你来读第一段(学生朗读),写了蝉的知知不休、聒噪,请你来读第六段(学生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啊!看这两段话能分析出什么呢(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它……)?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在我们的写作中要学习啊! PPT5 小结:作者通过叙写小小的蝉来表达深沉的感悟,这叫什么呢?请大家把咏物寄情四个字写在书本上。阅读咏物类的文章,有一条基本的规律,就看它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出事物。你看,蝉鸣得早,一下笔就把事物点出来了。第二层,细细描述。为什么要细细描述呢?就为了最后的点出哲理。第三层,顺势引申。根据所写的这个事物,所情感抒发出来,把它内在的意韵哲理点出来。 引出事物——细细描述——顺势引申,这是分析这一类文章的大致角度。 三、品析课文,深化理解。 1、品读文段3、5。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与方法 教法:讲述法、谈话法。 学法:讨论与探究。 ●○教学资料 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录像带或VCD光盘:故事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风雨下钟山》。 投影片地图、图片(或电脑课件):《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渡江战役示意图》《三大战役空白表格》《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 ●○板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 ①主力决战的时机和条件 ②三大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①渡江战役 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