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解老子的四种境界

理解老子的四种境界

理解老子的四种境界
理解老子的四种境界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李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尹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

认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这个规律就是“道”。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

有春就对应着有秋,有夏就对应着有冬。和谐的根本就在于平衡,或者说彼此矛盾的制衡。

企业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构建了这个企业生存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规律越契合“自然之道”,企业的发展就越良性,也越长久。

美国之所以在二百多年间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构建了正确的“道”。在1787年美国建国初期的立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该当总统?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而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该制定什么样的方针和机制,以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和强大。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即构建这个国家健康成长的“道”。

而且,这些建国者均不以功臣、能者自居,任期一满即自动卸甲归田。正好符合老子对最优秀领导者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所构建的“道”主要有三项:一、制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实施;二、正确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三、寻找合适的人充分而合理的授权。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制定,就不要频繁变动,要长期坚持贯彻。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寻找合适的人,并充分授权。

好的领导者,总是不断去寻找和挖掘优秀的人才,并能够根据其能力的高下,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制定相匹配的奖惩制度,来管理授权风险。这样,作为领导者,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重大问题,会见战略合作伙伴。这样的领导者,在企业员工的眼中,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类型,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出面,平时是见不到的。

你是这样的领导者吗?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的领导者,人们蔑视他。

当年,刘邦和项羽都看到过秦始皇巡视天下的威风,项羽脱口而出:“我能够取代他!”刘邦则看得眼珠子都圆了,情不自禁地说道:“大丈夫就应该这个样子啊!”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领导者的不同结局——个乌江自刎,一个成就霸业。

在项羽看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我能怎么样”——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风。所以,项羽的最大失败,就是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放走韩信,气死范增,儿女情长。刘邦追求的目标,则是另一种方式——大丈夫就应该如此生活,如此精彩。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以萧何、韩信、张良为核心成员的团队,这些人都想成为大丈夫,活得精彩。胜利,自然也就属于刘邦了。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皆称其善,亲而誉之。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三月烟雾不绝,关中父老皆称其恶,畏之侮之。

当然,亲而誉之与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难把握。春秋时期让郑国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产的政治家,对这几种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从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杀了他;可从政到第三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担心,万一子产死了,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当

子产病危时,他对继任者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很柔弱,人们因亲近喜欢而轻视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子产死后,继任者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结果,郑国强盗很多,继任者很后悔没听子产的忠告,于是开始严厉镇压,郑国治安明显好转。

亲也罢,畏也罢,这都是表象,关键在于作为领导者的你,所构建的“道”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道”。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次一等的领导者,其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管理者分担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

给下属帮助,培养下属的各种能力,直至下属成长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还不敢充分授权给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权力,事必躬亲,错了罚,对了奖。亲历亲为的结果,容易让下属畏惧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领导者,心胸不够,能力不足,眼光不准,决策错误经常导致下属做无用功,甚至爱猜忌、易发怒。时间一长,下属自然会心生怨言而蔑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来领导和管理自己。

企业里产生的许多矛盾,皆在于此!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信任。(最好的)领导者总是那样的悠然自然,清静无为,不肯轻率发号施令。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老子在最后一段点出了重点——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不骗人。否则,就没人听你的了。春秋时期,商鞅在秦朝变法,首先做的事就是告诉老百姓,他是讲诚信的。如果没有诚信,你制订再多的规则都是无用功。有些企业,公司制度可以装几大柜子,可最后为什么倒闭了?就在于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老子反复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要靠规则来管理,而不是靠人来管理。身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失去诚信,这是组建团队的重中之重。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抓大放小,尊重规律,不要轻易去干涉,一切就归于自然了。

正如农民种地,选好种苗,适当地浇水和施肥,然后就等待收获,千万别干拔苗助长的事情。企业也是一样,领导者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与公司具体业务剥离出来,站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变换、政策的导向和公司的行为,通过推演变化,适时地微调公司发展战略,让公司自动自发地按照规律成长。

你要牢记,在企业里,你就是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其次,上帝是做大事的,不做小事。一个屡屡展现神迹的上帝,不是好上帝;一个屡屡展现权威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最后,领导者要学会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平衡之道,把握治衡之术,做到修身克己。

十种SB的领导

十种SB的领导 前言: SB并不具备特指什么含义,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诠释。可以理解为英文的Super Big,Special Body,或是理解为某两个中文汉字的首字母。但,文中所用SB并不特指某些群体,或是特别作为褒义词,或,贬义词。SB只是一个符号或是代号,仅此而已。 第一种, 这类领导,曰为:骂。 下属无论做什么,或是怎么做,结果首先是被这种领导骂之。骂的劈头盖脸,骂的狗血临头。其实,在中华民族或是外国民族的文化中,骂,具有特殊含义。与打不通。打则构成犯罪,为法律所制裁。弄不好是要坐牢的。而骂则不通,既不触犯法律,自己又爽了,尤其是由此带来的行政职位的优越感,悠然于心。看,我是你领导,我能骂你,你敢骂我吗?我骂你,你就得听着,你就不敢骂我! 殊不知,人,都有一逆反的情绪,或是一种弥补的心理。当这种领导骂下属1遍的时候,下属早已在当场的心中,或是背后的人前,骂他10遍,100遍。当他骂到妈妈的层级的时候,下属已经骂到了祖宗十八代的广度。 凡事好商量,待人以礼,人则还之以礼。反之,亦然。对别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二种, 这类领导,曰为:责。 下属出现问题,或是犯错误的时候,一味的责难,批评。其实,有一个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做一件事情,顾全全局,局中真正的做事者,难!因为,百密难免一疏。无论是做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管,或是员工,做事情,做好了,做全了,总是很难。因此,难免出现疏漏。漏而堵之,或帮堵之,此为人心所向,漏而观之,则之,笑之,怨之,此为大忌。另外,如果领导一味的谴责下属,能说明两点:一是他本身也不懂如何改进,如何帮助下属,因此不如索性用最为简单,白痴,弱智的方法,责备他。另一个是,知道如何改进,但是不帮助和知道下属去改进。佛学说,责为诊,诊而不医为恶。无论是那种,这都是无能,无德的表现。 君子不责于人,而造于势。领导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通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脉络,让员工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应该责备具体的某个人,而应该更多的打造领导的系统工作环境。 同时,真心的指出下属的错误,帮助分析,指导,下属下次不会再犯错误。于下属也服气,与组织绩效提升也非常重要。 第三种, 这类领导,曰为:怕。 这类领导,就是各种怕,怕自己的领导,对领导唯唯诺诺,关键的问题,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怕同级,本是平起平坐,大家心平气和,避免争执。怕下属,下面各个是技术专家,能力出众,唯恐集体攻之,远之。怕客户,怕供应商。怕一切周边的一切。 这种人,什么都想做老好人,只求自身保全。但殊不知,正常的讨论,冲突,甚至争执,都是在组织中存在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冲突,讨论,我们摒弃错误的,坚持正确的,才能保证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要有所坚持,要明确大的方向。如果什么都怕,不如索性把领导的位置让给那些不怕的人,让给那些坚持正确的事情,组织正确的事情,执行正确的事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原创]管理者的境界与层次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前不久,从人大淘回一本书。今天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叫作《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圣吉(代表作《第五项修炼》!)。文章是影印版本,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The wicke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despise. The goo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revers. The great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say,“we did it ourselves”. ——Lao Tsu 这个Lao Tsu是谁呢?其实,他是中国人,Lao Tsu是老子的洋名。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就是:糟透了的领导是老百姓蔑视的那些; 好的领导是老百姓尊敬的那些; 伟大的领导则在于老百姓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 回忆看过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贵其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原来,老子原话是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好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有他;其次是老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最次的就是老百姓侮辱他。第三等的领导在英语译文中被“吃雷”掉了。 第一层次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而言只是“知有之”,即“无为”的领导者。但“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不同。按韩非子在《主道》的主张,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在于:第一、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因为,虚心才能知道事物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自己行动的善恶,也就是心态要平和; 第二、领导者要审合形名,看属下的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不能让属下封闭了领导者的信息来源,同时杜绝属下擅自发号施令、控制财产、培植私党、个人施恩,保持领导者的绝对权柄; 第三、建立法度,正确运用赏罚。人多是功利主义者,趋利避害,所以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大家都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正面激励和负面处罚,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不说其他,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城府深沉,行事老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无为”的先决条件。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干的,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就像天上的行星,看过去是他们运动无章可循,实际上,却被太阳的引力吸引,乖乖的围绕太阳周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

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师道观 (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

老子道论浅谈

2012年5月社科纵横May,2012总第27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27NO.5 《老子》中,“道”字前后共出现72次,但在不同的章句中,道却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老子的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是宇宙本质万物的本体;道是一种规律;道是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典范;道是一种心灵境界。 一、实存本体意义上的“道”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本体之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它超越具体有形的存在,是万物之所生的总原理,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总生机。本体之道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创生天地万物。同时本体之道也是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四章)这说明万物因道而得以存在。本体之道在创生万物后,并没有消逝而是很自然的发生一次角色转变,内化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德”。关于这点陈鼓应讲得很清楚:混一的道在创生活动中内化于万物,成为万物的属性,这就是“德”[1]。作为宇宙本源和万物本体的“道”有以下特征: 第一,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道虽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得,但这个看似虚无的道,绝非空无所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这说明道不仅有实物有形象,而且有信息可见,是具有物质性的实存,是有无的统一体。 第二,道气相联,道本身具有气状特征。老子并未明确表示道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气体,但是《老子》里多处描写,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气体状态。他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抿之不得,名曰夷。……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十四章)这说明道是 无形无色无味,无始无终,不别上下,无分明暗,浑然一体的。这种特征与“气”的特征很是契合。而此后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更说明了道浑然一体的气状特征。《列子·天瑞》篇中记载: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2]。冯友兰也表明“一”是种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气体[3]。 第三,道无始无终,超越时空无限存在;是独立不改,唯一常存的;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万物之母,为我们的感官无法把握。“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二、规律之道 道在老子哲学中也指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对规律之道做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一)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反”是道运动的根本方式。“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强之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可以理解为“返回、循环”[4]。除了用“反”,“周行”也是老子描述道运动方式时常用的词。“周行”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当道作用于万物时,万物也依此规律其运动发展终要返回到基始状态,即道生万物,万物死灭又复归于道。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万物发展变化最终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本根是种虚静状态。 (二)道法自然 道的运动以“自然”为法,以自然为归。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5]。道的本性就是顺自然。道在作用于 老子道论浅谈 王美美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内容摘要】“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创的,他通过新的方法建构起一个思路开阔,范畴众多,具有鲜明哲学思辨色彩的道的思想体系。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人们治国处世的准则又是心灵的最高境界。 “道”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道无为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5-0123-02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伏牛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关系研究”(2011B5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美美(1984—),女,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研究中心助教,主要从事先秦思想文化史研究。 123

道德经

《道德经》的完成背景: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观点: 一,天地万物的成因。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一就是太极。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人的处世之道。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其一,要柔。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三,人要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其四,要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其五,不为天下先。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为政之道。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 A: 优势 B: 劣势 C: 机会 D: 威胁 答案: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2、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扇大门指的是 A: 管理的基本职能 B: 管理的基本概念 C: 管理的历史沿革 D: 创新 答案: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历史沿革 3、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厅”指的是 A:计划 B: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C:领导 D:创新 答案: 创新 4、亨利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实质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A:对 B:错

5、管理的对象只有人。 A:对 B:错 答案: 错 6、领导者一定是管理者 A:对 B:错 答案: 错 7、慧可断臂求法的精神说明工夫在平时。 A:对 B:错 答案: 对 8、管理学习是一个勤学、多做、常思、渐悟的过程。A:对 B:错 答案: 对 9、管理体现的是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追随关系。 A:对 B:错 答案: 错 10、领导体现的是依法任命的职权权威。 A:对 B:错 答案: 错

1、以下哪个是泰勒的思想 A: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B: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C: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制、而在于行 答案: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2、个人的私德、职业的道德、社会的公德三者并不完全一致。A:对 B:错 答案: 对 3、管理的三个抓手 A: 思想 B: 价值观 C: 制度 D: 行为 答案: 思想 , 制度 , 行为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 的现实意义 姓名 系别文化与传播系 班级传播学 学号 指导老师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他认为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欲望,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的思想简单朴实而又犀利,并对于制度本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让我们思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之间的作用。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伦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净无为的政府,因为人们所需要的是自由自在而不受约束的生活。但是老子又并不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像林语堂所说:“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其理由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对于儒家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以戏谑的口气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他眼里,孔子一样的圣人,恰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故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心,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而当我们了解到老子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对文明的批判和“无为”的思想后,我们又怎么能将其古为今用,在现代社会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呢?“无为”真的就是无为吗?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做,并不是无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的意思。“无为”的理解更应该是“不妄为”,所以才能无不为。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和时代的潮流,在客观条件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便是乱为和妄为。就算是“为无为”,也是要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才对。而我们再看“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也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同时也不要去妄为,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违背了规律。而在当下

李江涛-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李江涛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实力与影响力的关系; ●明白品格是影响力的土壤; ●提高情商,平衡情绪; ●学会注重细节,全面提升影响力。 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四大途径 一、实力是影响力的基础 实力和能力是有区别的,提高能力就是通过学习获得方法、通过互相交流获得经验、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将方法、经验和体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就是能力;实力是现代人的价值体现,实力和企业领导的关系是“有实力当然有魅力”。 1.实力决定影响力 有实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企业来讲,资金雄厚就叫有实力;第二,对个人来讲,个人能力突出叫有实力;第三,自己没有能力,但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叫有实力。 对于领导来讲,有实力的标志为: 有实力首先要有能力 成功的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超群的领导才能,既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和赏识,又能得到下属的爱戴和拥护。在中国,有能力的人就是英雄。中国人主张资源集中使用,是一个强调个人能力的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但是缺少一种合作的文化。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领导意识,培养个人能力,既要敢担当又要有能力。 领导力就是打造合作文化:首先,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合作;第二,员工和员工的合作;第三,人的能力和资源的合作。打造个人实力是提高影响力的基础,要想成为领导就要在专业上有所特长。 实力来自敬业、奉献精神 奉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奉献就是一种牺牲精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德高望重”这些都是形容领导者的词汇,表明领导者要注意外在形象(着装、举止等)和内在形象(精神、涵养等)。 “德高望重”包含两个层面,“德高”指个人道德水平很高,“望重”指影响力很大。领导不应仅是一个位置,更是形象、能力、实力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将自己的能力和精神都打造得优秀,才能算领导。

《道德经》里的精髓让你一生受用不尽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为:“无为”,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非"强为"。正如生活中必需的水。常温常压下是液态,升温或减压至一定“度”,水则会变成气态,存在于空中。 再遇冷又会恢复液态而成为水。这是水的自然客观规律,也是水的自然“无为”之处。无为是一种高境界,是放下一切执着的境界,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刚出生的婴儿还会吃奶,还会啼哭,何况成年人?当你放下一切执着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静,才能真正“有为”。《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例如,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某某廉洁奉公的消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政府非常好,相反正是因为太多人没有廉洁奉公,所以出了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才要好好地鼓吹一下。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个社会弊病的根源了。 《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人说的话太多,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将一些话放在心里,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少说话,不再增添新的麻烦;好好工作,靠业绩说话;多看书,从别人的人生中

获取力量;最后记得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越是低调的人,越是满腹经纶、胸藏锦绣,越是张牙舞爪的人,越是一无所有、腹中空空。低处,是低调、宽善和包容,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至的安静与平和。

论老子的“常道”和“非常道”

论老子的“常道”和“非常道” 小蕊 (黑龙江大学 ####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 摘要:《老子》自成书以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解析方向。道教强调其养生,儒生强调其玄学,近代学人则强调其哲学观念,企业家又强调其管理精髓,就连普通大众都能够从中找到其处世依据。可以说对《老子》的解析泛而滥之。但无论各家对其解释如何,最终总归很难自圆其说。探其根由,在于众人皆在“功利主义”的操纵下对其进行解析,而并没有去探求其根本实质,尤其是没有弄清“常道”和“非常道”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论文着重解析“常道”与“非常道”,并在其基础上对他们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求“常道”与完善“非常道”的目的与注意点。 关键词:常道;非常道,求常道,完善非常道 The theory of Lao tzu's "Eternal truth " and "Temporary right " Small core (# # # #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 # # #) Abstract:"Lao tzu" since its book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nalytic direction. Taoism emphasizes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Confucia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metaphysics, moder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philosophical ideas, entrepreneurs and emphasize its management essence, even ordinary people can find its basis in one's life. Can sa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Lao tzu" pan and abuse. But whatever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ally it is hard to justify. Agen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all people under the manipulation of "utilitarianism" to parse, and did not go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substance, especially there is no clear "Eternal truth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ry right ".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rsing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 , and on the basis of th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line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way. Keywords: often; "Eternal truth " ;"Temporary right ",Practice the truth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老子的道德经精髓详解

老子的道德经精髓详解 《道德经》的精髓,就在于它所展示的,锚定于天地而亘古不变的三皇之道。 三皇之道 那么,什么又是三皇之道呢? 三皇之道,总源头上出自伏羲。 经过三皇五帝,到了周朝,老子总结了之前的三皇之道,才有了这本集大成之作《道德经》。 那么,伏羲之道又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头说起。 华夏文化之始,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无论道易思维,还是从道易思维演化而出的道家、儒家、法家思想,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经世致用。 伏羲之道也不例外,也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产生的。 我们华夏民族的起源,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个时候,我们华夏人,和当时的存在,现在早已消亡的其他民族一样,都过着渔猎为生的游牧生活。 那个遥远时代的地球,气温较高,大气含氧量也较高,雨水充足,植被茂盛。 《商君书·画策》记载: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茂盛的植被,为各种野兽的繁殖带来了良好的环境,猛兽多了,人类就面临着被猛兽捕杀灭绝的危险。 《庄子·盗跖》中记载: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这时候,华夏民族出现了第一位开天之圣一一有巢氏,他教会天下人民筑巢而居,从而幸存了下来。 同时期,那些没掌握筑巢技术的化外之民,便被猛兽吃光了。 筑巢而居,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居所固定,迁徙不方便,不能再像以前游牧渔猎那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一直都可以保证吃到新鲜食物,需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而囤积的肉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保证新鲜。 怎么办呢? 这难不倒睿智的华夏祖先。华夏民族的第二个开天之皇一一燧人氏应运而出,他教会天下人民使用火。通过火的使用,不新鲜的食物得以去腐去臭,从而长久保存。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付阳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在传统道家的典籍中,《老子》这本书是有极高的地位的。因为这本书里包含了老子以及道家的主要思想—无为。在《老子》中多次强调无为而治,比如说文中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句子都是在强调无为而治。是又有人问了,这是2000多年前的东西,今天恐怕已经失去其作用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应该的大力学习的。 无为有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一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

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层意义对我们的影响。从字面上来看顺应自然发展,不争即是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和别人争个鱼死网破,最后得不偿失,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我们有无为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平常心对待我们的得失。那我们在生活中便会轻松许多。而且说不定我们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在《老子》的第二十二章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向世人宣传了他的处事的方法,那就是“曲”。何谓之“曲”,其实就是无为。从中可见无为是大丈夫应该学习的。 对于第二层意义的理解是两个字“放下”。其实无论是对现代的人还是古代的人,要做到“放下”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参照《老子》的辩证法来思考。在文中,第三十六章说“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从中我学到了要想做到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可以从其反向入手。

时代光华《领导者如何激励下属》课后试题答案

领导者如何激励下属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工作中,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的前提是:√ A把握员工需要激励时所发出的信号 B做好对激励增效的准备 C做好对惩戒失效的准备 D根据员工突出的表现 正确答案:A 2.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是:√A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心理需要 D尊重需要 正确答案:C 3. 下列关于双因素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满意的对立面不一定是不满意的 B使员工满意的,基本属于工作本身的因素 C使员工不满意的多是保健因素 D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不会存在重叠 正确答案:D

4. 通过竞赛激励员工简单易行,有很强的操作性。下列关于实施这种激励方式的表述,错误的是:√ A竞赛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背景 B事先了解员工最前最关注的方面 C比赛规则要尽可能细致而全面 D奖励要有一定的诱惑性 正确答案:C 5. 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时,要先给其搭建出能够施展能力的广阔平台,并在适当的时候挫其锐气。这说的是:√ A力量型 B完美型 C和平型 D活泼型 正确答案:A 6.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A行为引起动机,动机决定需要 B动机引起需要,动机决定行为 C需要引起动机,行为决定动机 D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 正确答案:D 7. ( )也称为“愿景激励”,是指领导者为激励对象设置的美好远景,使其努力奋斗。√

A自我激励 B情感激励 C目标激励 D危机激励 正确答案:C 8. 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方式属于:√ A负激励 B目标激励 C情感激励 D引而不发 正确答案:D 9. 晋升和增加员工的责任所体现的激励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实施过程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让某个成员主持团队的项目 B提供给某人成为老师的机会 C给予某个成员一些普通的任务 D让团队成员担任关键职位 正确答案:C 1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训练员工成就动机方法的是:√ A开展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B在宣导教育层面上介绍高成就动机者的事迹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 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由“观”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 道本为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名言所显者,为道之迹。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诠矣。 “无名”,指道而言。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是其证。“始”与“母”,互文见义。二者是统一的,指本原而言。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是其证。无名本无迹,然非离其迹者。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有迹以应事,故万物之本始必显于有名。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故有“观妙”、“观徼”之说。“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注家多以“常无”、“常有”断句。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甲本),三十四章论道亦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今本)。足以证明以“常无欲”、“常有欲”断句是对的。“无名”、“有名”与“无欲”、“有欲”是紧密相关的。三十七章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是一章的一个注脚。就是说,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也就是通过“观”以达道。 如何“观”?这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它所表现的,是从人的修养、修炼而转出的生命智慧。此章把“观”与“欲”联系起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无欲、有欲,非单指欲望而言。“常无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常无欲”,实质上就是“无知无欲”。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自然物之“欲”,甚少而恒定不变,食草动物只能食草,食肉动物只能食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狗改不了吃屎。人却不同,“物与欲相持而长”(荀子语),其欲望花样翻新,靡有穷极。原因即在其有“知”以作分别。故老子以“知”与“欲”相连属。人心之乱,以其多欲。而欲之多以至于脱离自然的轨道,悉由于”智”。而此“智”或“知”所作的分别,亦非指实然义的区分,而是一种虚妄的价值分别。事物有实然性的差别,如高和低、长和短,这是一棵树,那是一头牛之类,这是自然真实的差别。人的理智,又同时能于此自然的差异之上,妄作价值高下的区别,如人的“自师其心”、“自贵而相贱”、“名实未亏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也是给予了几个层次,大家应该很熟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首脑最为得意的事情。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有云泥之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一、起始阶段:管理用术 这个阶段,很多企业人都经历过,一般指在创业到初具规模的期间:企业还不正规,但是利润很高。自己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而这个术的思想,出自我国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眩。之所以说这是管理之下的思路,原因有三: 1、无法各司其职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一句话:“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而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力资源上也只能靠平时的看去任命,这样下去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2、经验主义 从创业开始,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这个时候领导最多说的话就是“就这么做,不会错的。” 其实经验主义本身并无对错,但是一旦使用的环境不与方法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①市场的变数更多了,市场的变化速度、数量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无法把每个信息都去亲自准确的把握。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