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 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教案)

第六单元夏天

夏天是火热的,热辣辣的太阳当空直照;夏天又是清凉的,晨风送来些许凉意。夏天是热闹的,蝉鸣声声,似乎不会停歇;夏天又是宁静的,午后,人们躺下休息,享受片刻安闲。夏天还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荷花池边,看小娃采白莲,蜻蜓立荷尖;轻轻扒开荷叶丛,看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快乐游戏;跟着小白兔,发现夏天下雨前的种种征兆……

本单元由两首古诗和两篇文章组成,课文编排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朗诵和积累。两首古诗要读出节奏感;《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要下雨了》要重点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和答的语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练习仿说;进一步体会《要下雨了》一文中“呢、吧、呀”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古诗二首

两首古诗描绘的

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池

塘所见到的情景,《池

上》叙事,《小池》写

景。

认识12个生字,

会写7个字;正确朗

读、背诵古诗;了解

古诗大意。

2课时荷叶圆圆

本文用充满童真

童趣的语言描绘了夏

天荷塘的景色,让读者

感受到夏天的美好。

认识12个生字

和1个偏旁,会写7

个字;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学会仿照

句子说话。

2课时

12古诗二首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2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引导学生观赏图中风光,师生互说。

师:看,这是哪儿?这里的景色美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美景吗?

生:荷花池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露出了笑脸。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古诗二首)

(1)学习生字“首”:读“shǒu”,翘舌音,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二首”指的哪两首古诗?画出来,读一读。(《池上》《小池》。)

3.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板书:池上)齐读诗题。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的识记、书写。

(1)正音。“采”“踪”都是平舌音,“踪、萍”是后鼻音,“迹”的声调是四声。

(2)记形。

①(课件出示“采”的字理图)“采”是会意义。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②加一加:“踪、迹、浮、萍”这4个字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并理解。

③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识记。“踪、迹、浮、萍”这4个字可以组成诗中的词语“踪迹、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3)写字。

①教师示范书写,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独体字。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下方“自”的撇短,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段。

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爪字头。“木”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②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3.多形式巩固会认的字、会写的字。

4.(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自主

吟诵古诗。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中有些什么?(荷叶、荷花、莲蓬、小娃、小船、竹竿、浮萍、蜻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

生:荷塘长满了荷叶。荷叶绿绿的,圆圆的,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了出来。有的荷花已经谢了,露出一个个碧绿的莲蓬。

(3)指导看图,教师补充关于莲蓬的知识。

莲蓬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莲子的营养十分丰富,是夏天解暑的好食材。

(4)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娃,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闻着风中传来的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图中的小娃在干什么呢?(撑着小艇采莲蓬。)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齐读诗句,想一想:诗中哪个字让你想到了小娃采白莲时的情态?(偷。)(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偷”字说明小娃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一个“偷”字,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让人感受到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

(3)思考:诗中的“偷”与一般的“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不一样。一般的“偷”是可耻行为,令人反感;小娃的“偷”是光明正大的,他毫不掩饰、天真调皮的举动更显示出了他的可爱。)

(4)教师引导,融情朗读。

师:看着满池的荷叶,闻着莲花、莲蓬的清香——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看,荷叶中间冒出一个个莲蓬,多诱人啊!——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小娃最爱吃莲蓬了,一个莲蓬里面有好多莲子呢!——生:小娃撑小

艇,偷采白莲回。

(5)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往回走。)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过渡:小娃偷采白莲会不会被人发现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句诗。(齐读)

(1)诗画对应,理解“踪迹”“浮萍”。

①(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脚印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②小娃留下的“踪迹”是什么呢?(小船一路划开的浮萍。)

③(课件出示浮萍图)认识“浮萍”:(师引说)看,这就是浮萍,它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植物。当小船驶进,浮萍就分散开来。(做手势)

④小娃知道自己留下了“踪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不知道,“不解藏踪迹”。)“不解”是什么意思?(“不解”是“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小结: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开的浮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行为。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啊!

(2)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他也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4.多形式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诵读古诗,作业设计

1.通过定位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背诵古诗。

(1)调皮的字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______,______白莲回。不解藏______,______一道开。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课件出示)______撑______,______采________。______藏________,______开。

2.(课件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背古诗,再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3.拓展延伸:《池上》是一首写儿童趣事的古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课后找一找,读一读。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能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正确读写生字;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古诗《池上》。

2.导入新课。

(1)教师引说:刚刚我们看图背诵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欣赏了池上的美景。接下来让我们再去看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小池)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简介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先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再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小组交流。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识记。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识记生字。

quányǎnxìliúshùyīnàiqínɡróuxiǎohéjiānjiānjiǎocáilù泉眼细流树阴爱晴柔小荷尖尖角才露

教师提示:“柔”是翘舌音,“泉、角”是三拼音节,“尖”是前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①“泉”是象形字,课件出示图片和“泉”字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泉”的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泉眼里流出的样子,本义为泉水。

②“荷、露”是形声字,可用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识记并理解:艹+何=荷;雨+路=露。

③比一比识记:爱——受;角——用。

④用定位联想法帮助记忆生字。(课件出示)

____眼无声惜细____,树阴照水____晴____。小____才____尖尖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

3.朗读古诗,把握节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划分节奏。

(2)多形式朗读古诗:师生、男女生、同桌对读;上下联对接读;出示图片,学生匹配相应的诗句读等。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观察字形结构,把握书写要点。

两横上短下长,第二横靠近横中线,竖撇从第一横中间位置起笔,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起笔伸展,略超出第二横。

各部件之间穿插避让,中间低,两边高。“木”捺改点;“又”

字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写到“寸”字的点下方。

“爫”较小,“冖”扁而宽;“友”的横靠近横中线,竖撇较长,横撇较短,捺长而舒展。

上下结构。“小”的竖钩改短竖;“大”字的横靠近横中线,撇、

捺舒展且位于同一高度,撑起整个字。

角上小下大。“”的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用”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选出优秀作品,教师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评价,学生再练写。

四、再读课文,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泉眼、细流、树荫、小荷、蜻蜓。)

2.理解诗意。

(1)学习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①“泉眼”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

②泉眼里的水是怎样流的?(课件出示泉眼流出泉水图,引导学生理解)

A.同桌讨论。

B.交流汇报。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③引导理解“惜”字。

教师引说:谁能给“惜”字组词?(爱惜、珍惜。)同学们请看看图,读读诗,是谁爱惜谁呀?

(“惜”是“爱惜”的意思,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这甘甜的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

④“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晴柔”是什么意思?(“爱”是“喜爱”的意思,“晴柔”指晴天里柔和的风光。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⑤指导朗读:一个小小的泉眼,一道无声的细流,一片绿绿的树荫,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呢?(轻柔、舒缓、饱含不舍与喜爱之情。)

⑥师生读、指名读、学生自由读。

⑦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泉水无声地从泉眼中慢慢地流出来,是因为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多流一点。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因为很喜爱这晴天里柔

和的风光。)

(2)学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课件出示插图)看看小池中多了些什么。(小荷、蜻蜓。)小荷是什么样的?诗人是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呢?(学生齐读诗句)

②借图理解“露”和“立”。

[露]A.谁能给“露”字找朋友?(吐露、露头。)

B.“露”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A.蜻蜓是怎样“立”在荷叶上的?谁能做做“立”的动作?(指名表演)

B.如果把“立”字换成“落、停”等字,你觉得好不好呢?(学生讨论)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有可爱的蜻蜓飞来站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前后照应,生动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和谐美好的情景。

⑤指名朗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引说: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小池虽小,却处处充满生机,充满乐趣。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古诗。

(1)诗歌配上音乐更美,更动听,和着乐曲声,咱们再读。

(2)看,这幅画多美,你能为这幅画配上诗句吗?(学生看画背古诗)

(3)现在闭上眼睛,你能想起诗中美丽的画面吗?(学生边想象边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教师引说:如果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你就是只可爱的小蜻蜓,你就是条自由的小鱼,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2.古诗积累。

教师引说:诗人杨万里带我们欣赏了初夏时节刚刚露出水面的小荷,大家想

欣赏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那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杨万里的古诗。(课件出示:满池荷花、荷叶图片及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总结:美丽的夏日荷塘,让我们记住了杨万里的小池,也领略了莲叶碧、荷花红的西湖风光。关于夏日荷塘,还有哪些名诗名句呢?大家可以找一找,读一读。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自由交流,了解诗意。(教学重点)

师:通过读《小池》,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生1:我读懂了泉水是没有声音的。我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2:我读懂了泉水是轻轻地流过的。我也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3:老师,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晴天时的景色。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3:我是从“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晴”和“树阴”知道的。因为晴天才有太阳,有了太阳才有树荫。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竟然从这句话里发现了这么多!

生4:我知道刚出水的嫩荷叶才有尖尖的角。我是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知道的。

师:你能在插图中指出那刚露出尖角的荷叶吗?(该生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齐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5:我知道了荷叶刚刚长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我是从

最后一句读懂的。

师:你能在插图中找出“立”在荷叶上的蜻蜓吗?(该生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齐读: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6:老师,那我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蜻蜓是“立”在荷叶上,而不是“停”在荷叶上?

生7:“立”在荷叶上就是“停”在荷叶上,像杂技表演那样倒过来了。

师:你俩一个问得好,一个答得好。真棒!还有哪里读不懂?

生:“泉眼”是什么意思?

(大家似乎一下子无法解释)

师:那我们来看看插图,你认为泉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生:泉水是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指图)

师:泉眼是泉水流出的洞口。因为流水没有声音,所以这个洞口肯定怎么样?

生1:很小。

生2:“惜细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师:你们谁能用“惜”组词?

生1:珍惜、爱惜。

生2:哦,就是泉眼爱惜泉水。

师:是啊,泉眼珍惜地让泉水轻轻地流出。

赏析: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学生不但不能理解,而且也没有兴趣。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学生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入手,说得明白,也听得懂。从教学的效果可知,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立”,比如“惜”。这些词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愉快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轻松地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培养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

本文两首古诗描绘的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荷塘图片,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课的两幅

插图和两首古诗相匹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图读古诗,读诗想象图画,学生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与情趣。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中补充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盛夏荷花的诗,既是文本的延伸,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设计意图: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预设: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 计 池上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

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 个生字,会认3 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 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 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

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教案古诗二首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一下语文12古诗二首(教案)

第六单元夏天 单元导语 夏天是火热的,热辣辣的太阳当空直照;夏天又是清凉的,晨风送来些许凉意。夏天是热闹的,蝉鸣声声,似乎不会停歇;夏天又是宁静的,午后,人们躺下休息,享受片刻安闲。夏天还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荷花池边,看小娃采白莲,蜻蜓立荷尖;轻轻扒开荷叶丛,看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快乐游戏;跟着小白兔,发现夏天下雨前的种种征兆............................... 本单元由两首古诗和两篇文章组成,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朗诵和积累。两首古诗要读出节奏感;《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要下雨了》要重点 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和答的语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 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练习仿说;进一步体会《要下雨了》一文中“呢、吧、呀”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 教材分析

12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引导学生观赏图中风光,师生互说。 师:看,这是哪儿?这里的景色美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美景吗? 生:荷花池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露出了笑脸。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古诗二首) (1)学习生字“首”:读“ sh du”,翘舌音,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二首”指的哪两首古诗?画出来,读一读。(《池上》《小池》。) 3.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板书:池上)齐读诗题。 4.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的识记、书写。 (1)正音。“采”“踪”都是平舌音,“踪、萍”是后鼻音,“迹”的声调是四声。 (2)记形。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2)对照翻译,理解词语意思。 撑:撑船,划船。艇:轻小的船。 解:知道,懂得。踪迹: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为什么?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xx——xx(一、二) xx——xx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12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 一、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首、踪、迹”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池上》《小池》两首古诗。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会想象诗歌中包含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包含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

新课 教学()分钟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 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 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 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 7)【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板书内容 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 萍( pín pínɡ) 泉(quán qán) 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 B.愚笨 C.天真 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 萍(pínɡ) 泉(quán) 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 钟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5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建议 古诗欣赏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免费更新请加微信:330797386(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描写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就请你站起背给大家听。(学生起背) 2.真好!看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猜出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 学习三、四两行。 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 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