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

贺阳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题号】H1

【复印期号】2008年09期

【原文出处】《语言文字应用》(京)2008年2期第23~31页

【作者简介】贺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拓展汉语的国际用途、提高汉语教学效率与激发和保持汉语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并就如何使汉语更为有用、更为易学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语言传播/汉语国际传播/汉语学习动机

本文将从如何激发外语者学习汉语的动机出发,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策略,旨在说明汉语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在于不断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要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就必须能够激发人们的汉语学习动机,而激发汉语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汉语对学习者而言有用且易学。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使汉语有用和易学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

一、汉语国际传播与汉语学习者群体的扩大

语言传播是指掌握和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数增加和该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通常是指一种语言从以其为母语的人群向其他人群扩散,这种语言的扩散可以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发生,如汉语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可以跨越国界在其他国度内发生,如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前者是语言的内部传播,后者是语言的外部传播,或语言的国际传播。当前提出的“汉语国际推广”就是指汉语的外部传播,或汉语的国际传播。

一种语言的传播程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该语言非母语学习者数量的多少及分布范围的大小,二是该语言现实和潜在用途的大小及应用领域的宽窄。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种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越多,分布越广,这种语言的用途就越大,因为学习者越多,分布越广,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也就越多;一种语言的用途越大,学习者就会越多,因为学习者可以因掌握这种语言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从逻辑和现实顺序上说,学习和掌握是使用的前提,没有学习者和掌握者,一种语言的使用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激发外语者的学习动机,使更多的外语者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代价去学习和掌握汉语,这是希望有效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人们首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言传播过程往往也就是文化和观念的传播过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观念的重要载体,更有人(威廉·冯·洪堡特,1997:50、70)认为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语言。当一种语言向外传播时,这种语言所负载、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观念也会随之传播开来,而且,与其他文化输出形式相比,以语言传播为媒介的文化、观念传播更为自然,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易激起反感和抵触。既然这种文化和观念的传播是以语言传播为载体的,吸引更多的外语者来学习这种语言,自然成为其首要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文化和观念是无法自行传递到其他人群中的。就当前情形而言,无论人们如何强调“汉语国际推广”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无论人们赋予“汉语国际推广”怎样丰富的内涵,这一“推广”都不应该脱离汉语国际传播这个平台和载体,因此,对内涵丰富的“汉语国际推广”来说,不断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同样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概念与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既有关联,又有很大不同。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教学;汉语国际传播则不仅要解决汉语的教学问题,还需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措施设法扩大汉语学习者的群体,不断拓展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应用领域。这些任务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所能完全涵盖的。但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大批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适应各类外语者特点的汉语教材,如果不能切实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所有预定目标都将难以顺利实现。

二、汉语学习者群体的扩大与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

语言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外开放的程度、国际地位的高低、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影响力是一种语言能否得到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传播的最终决定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人的行为,离开了人就没有语言的存在,更没有语言的传播。毫无疑问,语言的传播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当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作用于人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时,才可能在语言传播过程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这些原因既有外在的因素,更有人的内在动力。动机是促使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是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内在源动力。外语的习得与母语能力的获得是不同的,母语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外语的习得,特别是成年人的外语习得,则通常要经历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启动和持续都是特定学习动机驱动的结果。因此,扩大汉语学习者群体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外语者的学习动机并使其保持这种动机。具体说来,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对汉语国际传播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其一,汉语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语言传播始于外语者对该语言的学习,在没有制度性压力的条件下,外语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即使外语学习是必选的,学习某种语言仍可能是可选的,而非必选的。如同人的其他行为受特定的动机支配一样,人的外语学习行为也是由特定的动机引发的。因此,人们是否有学习和掌握某种语言的意愿,是否能够产生学习该语言的足够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决定该语言是否可能在某一人群中得到传播。

其二,汉语学习动机的强弱关系到语言国际传播的成效。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活动成效如何,取决于行为者能力的高低和动机的强弱。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机比能力更为重要。对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在一定的时期内,他的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在能力是常数的条件下,行为活动的成效就取决于动机的强弱。外语习得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的强弱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动机,即便是最具有语言天赋的学习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外语学习目标。如前所述,既然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前提条件,那么如果一种语言在外语者中没有一定数量的成功习得者,这种语言就没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地位。

三、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的有用易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和需要关系密切。需要是人因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对这种东西的渴求和欲望,追求欲望的满足是激发人们起来行动的普遍动因,因而需要是行为活动的深层原因。动机则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是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由于体内缺乏水分而会产生喝水的需要,这一需要又会转化为寻找饮水的动机。人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这一需要又会转化为与家人团聚或找朋友交谈的动机。如果一种语言能够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效工具,获得这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成为人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便会转化为

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的动机。一种语言所能满足的需要越多,越是有用,人们对它的需要就越迫切,学习和掌握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来自国内的关于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报告表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都是基于某种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实际需要。据这些调查报告分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主要有两类,一是工具型动机,一是融合型动机。前者以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物质利益为学习目的,如期望掌握汉语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可以更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等等;后者以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精神享受或满足求知欲望为学习目的,如期望掌握汉语后可以满足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或中国社会的兴趣等等。(冯小钉,2003;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2004)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而外在环境所提供的、能够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不止一个时,动机的产生便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在多个可以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最为有用的目标作为行为活动的指向。当人们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而准备去学习外语时,就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如果有若干种语言都能够满足外语学习者的需要,人们往往会选择其中最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语言来学习。所以一种语言越是有用,就越有可能在同其他语言的竞争中胜出而成为更多外语学习者选择的目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外语学习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行为,人们大都是为了某种实际的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了消遣去学习一种外语。因为外语学习如同购买商品一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购买一般商品只需要付出金钱,而要获得一种外语能力还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精力和艰辛的努力。如同购买商品时人们总是希望物美价廉一样,在选择学习何种语言时,人们也会权衡成本和收益的比例。如果学习成本明显大于学习收益,人们往往就会对学习这种语言持消极的态度;只有在学习收益明显大于学习成本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多的人对学习这种语言持积极的态度。可见,要使更多的外语者愿意学习汉语,就需要将汉语的学习成本和学习收益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外语者可能接受的范围内。要保持学习成本和学习收益的合理比例,我们一方面需要扩大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用途,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收益;一方面需要设法降低汉语的学习难度,使其更加易学,努力减少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四、积极拓展汉语的国际用途

如何使汉语更为有用,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如何在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中为汉语争取更多话语权的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就是如何使学习汉语的外语者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问题。一种语言获取的话语权越广泛,越有分量,学习这种语言的外语者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就越丰厚。

一种语言话语权的获取,固然要以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家实力为基础,话语权的大小,也总是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大致相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话语权的获得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国际贸易、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有利地位并不一定带来一种语言的广泛传播。这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斯坦利·利伯森,2001)所分析的:即使某国是其他一些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它的语言也不一定会成为这些国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因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可以凭借共同掌握的另外一种语言来进行。

在语言传播过程中,人的主观努力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内,国家采取积极的语言传播政策,实施主动的语言传播规划,对话语权的获取可以起到加速和推进的作用。在英语取代法语而成为国际上最通用语言的过程中,英美采取积极的英语传播政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向全世界推广英语。以英国为例,早在1934年,英国就成立了向海外推广英语的特别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该委员会1989~1990年度的经费预算达到3.21

亿英镑,到1994年,该委员会已在86个国家设有分部,在32个国家建立了55个英语教学中心。(罗伯特·菲利普森,2001)正如罗伯特·菲利普森(2001)所指出的:英语在1600年只是一个小语种,但在不到4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现今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语言。这一方面应归因于17、18、19世纪英国在征战、殖民和贸易方面的巨大成功以及二战后美国所具有的军事强国和技术盟主地位;另一方面,英语的这种国际传播也得益于英美政府和个人为推广英语所进行的巨额投资。

尽管我国要成为经济和科技强国还需要长期的奋斗,但就目前国力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往空前活跃,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些都为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这样的发展契机面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的发展为汉语传播提供的可能空间,通过积极的语言传播策略和富于进取精神的工作,将汉语传播的可能空间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汉语话语权,否则,原本经过积极争取或可取得的成果就有可能白白丧失。

从语言传播策略的角度说,提高一种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度和使用层次,都会激发潜在学习者对该语言的需要,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拓展双语的国际用途,扩大对汉语的需求,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使汉语逐步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

(一)不断提高汉语的使用频度

要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度,就目前情况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态度和观念问题,即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都能理直气壮地提出使用汉语的要求。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2004年,国内新闻媒体曾广泛报道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用汉语的事情,在这次于上海召开、与会者全部为华人的大会上,英语被规定为唯一的工作语言,汉语则遭到禁用,甚至连采用英汉双语的提议都被大会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这件事在英语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工具的当今中国,是有相当代表性的。如果我们在话语权的博弈中,像这样一味墨守所谓的国际惯例,自动放弃汉语应有的使用权利,其结果只能是自毁汉语国际传播的前途。因此,我们希望国人能够增强在国际交往中使用汉语的自觉意识,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有利地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为汉语争取更大的使用空间。就具体策略而言,我们建议:

1.争取在更多的境内国际会议和以华人为主体的国际会议中让汉语成为会议的工作语言或工作语言之一,再逐步争取让汉语成为各种境外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之一;

2.争取在更多的国际商务谈判中让汉语成为谈判的工作语言;

3.争取使更多的中文学术刊物进入SCI、SSCI、AHCI等国际学术刊物检索系统;

4.加强中文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使汉语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5.全方位建设基于国际互联网、以汉语为载体的数据库,不断增大虚拟空间中汉语资源所占的比重;

6.逐步扩大汉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全球覆盖范围;

7.鼓励图书出版企业积极开拓中文书籍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中文图书的海外发行量。

(二)逐步提升汉语的使用层次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一种语言只在一般民众的日常活动中使用,而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交际领域,就难以成为国际上的重要语言。在当今世界,英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在国际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更是因为它在那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如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科技、学术等,具有无以匹敌的优势。一种语言如只限于低端使用,那么即使达到较高的使用频度,对该语言的国际传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对汉语的高端使用,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为积极的推动。我们在上文所提建议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属于语言使用的高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积极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提高汉语的使用频度,对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努力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如何使汉语更为易学,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从未学过汉语的外语者,通过高效的汉语教学,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汉语。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汉语自然难于学习法语或德语,这是由语言间有无历史同源关系和差异的大小决定的,人力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设法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使学习者以尽可能少的学习成本获得汉语交际能力。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997:165),如果我们不能在可能的范围内降低汉语的学习难度,减少学习成本,学习者就可能产生畏难心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就可能产生动摇,汉语的国际传播就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尽管在这些问题上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即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服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明确的,这就是要让更多的从未学过汉语的外语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更容易地掌握汉语。这也是汉语国际传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一)加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

我们所说的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并不是一个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本体研究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而只是说这种汉语本体研究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的、具有针对性而并非单凭学术兴趣的汉语本体研究。只有加强这类研究,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外语者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类研究中,我们认为汉外对比研究和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1.汉外对比研究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会产生干扰,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常常会造成负迁移,这是学习者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语者学习汉语的难点也往往同外语与汉语的差异相关。(龙青然,1990;郑懿德,1995;陆俭明,2000)因此,弄清楚汉语和外语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异,对汉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较薄弱,可供利用的成果还不多,系统对比的成果就更少,而且,对比研究的范围也较狭窄,像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重要语言就涉及得较少甚至很少涉及。(李泉,2006;丁崇明,2006)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目前加速汉语国际传播的需要。

2.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

目前汉语语法研究正不断细化,规则越来越细,词类的次类越分越多,这对深化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有细化而没有概括,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语法规律就不易被发现。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在2004~2005年两年间,每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发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有360余篇,按这个数量推算,到目前为止,国内正式发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总数应该在万篇以上,这万篇论文中所提出的具体语法规则该有多少?分出的词类次类又该有多少?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认为目前得出的语法规则还不够细,因为这些规则还是不能完全封住汉语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这种看法也许是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或许说明重分析而不重综合的研究有其局限,所得出的规则解释力不够。从教学角度说,解释力强、适用面广的规则数量有限,因而更易于学习和掌握,掌握以后用处也更大,而只能解释个别语法现象的规则,势必数量众多,如果这些

规则彼此孤立而缺乏系统性的关联,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它们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无论从汉语本体研究来说,还是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来说,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汉语语法规则的综合性研究,尽可能用更为概括的规则去说明成系统的语法现象。

(二)推进教学理念的改进和完善

教学理念是指教学思想或教学观念(赵金铭,2007),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但教学理念并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本身,而是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所依据的理论原则。教学的具体对象不同,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往往也会有所差异,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却可以秉承相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含量,达到较高的概括层次,唯其如此,教学理念才能够在复杂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正是我们重视教学理念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赵金铭,2007)对对外汉语教学理念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的总结,并对一些重要的语言教学理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中凝聚着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现在,我们一方面需要依据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对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一方面需要关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其他国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的发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从中借鉴和汲取有益的成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实践得到先进教学理念的统领,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和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三)加强教学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对语言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有明显差异。因此,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对外语习得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还说不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法才是最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教学法的创新和探索,应该进行各种尝试和实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验中,才有可能发现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从使用者的角度说,语言是一种能力,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能够凭借对这种语言的直觉,也就是语感,而不,是凭借理性分析来进行编码和解码。正是基于这种对语言性质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课,理应是一门以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技能课,而不应是一门理论课和知识课,但获得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怎样才能既达到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成本?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我们仅以语法为例。一种观点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并不重要,以强化听和读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才是形成语言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掌握一种语言来说,学习语法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法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赵金铭,2002)这两种观点或许各有各的道理,或许各自适应不同程度酌学习者。不过,理性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也许是需要讲授的,但如何讲授才有利于学习者形成语言能力或语感,这是应该加以认真研究的。通过感性知识的积累来形成语言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归纳能力来习得语言的规则,这种归纳过程同时也是语感的形成过程。但就学习的效率而言,语法知识的适度讲授是否可以对学习者的归纳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如果语法知识的讲授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度的?这些问题同样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我们建议:应该就这里提出的问题开展对比性的教学实验,并相信这些教学实验对寻求问题的答案一定会有所帮助。

(四)解决好文化导入问题

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发生并受其制约的,文化因素是社会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语言能力与对相关文化的认知程度关系密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出于语言教学需要的考虑,不少人主张将对跨文化交际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和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因素区别开来,前者有人称之为“交际文化”。(赵贤洲,1989;张占一,1990)交际文化就已有的讨论来看,其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的特定文化内涵以及基于特定文化的语用规约,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作“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陈光磊,1992)实际上,这些文化因素本身就是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当然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问题是中国的汉语教师对本民族的这些文化因素早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它们(至少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有什么特别之处,因而不能敏锐地意识到它们对外语者的特殊意义。要解决这种习焉不察的问题,就需要开展中外交际文化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如果我们能够组织一批对中国和外国的交际文化都比较熟悉的学者,就中外交际文化的异同进行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泛泛的分析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还是教材编写,都将产生广泛的积极作用。

从以往的讨论来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那些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所谓交际文化,不少学者认为,文化的导入应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联。(鲁健骥,1990;徐家祯,2000)如果仅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角度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使命来看,只强调交际文化这类“小文化”的介绍,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些“大文化”的传播,就未必是妥当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播总是伴随着一种“大文化”的传播,单纯的语言传播从来就不存在。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上汉语汉字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以及当今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很容易明白这一点。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专门讲授和宣传这些文化内容,这种完全脱离语言教学的文化传播方式既与“汉语国际推广”的理念不相符,也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只是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应该在课文和教学内容的编选等方面,以蕴涵和体现的方式,而不是以宣扬和灌输的方式导入“大文化”的内容,使外语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五)用法工具书的编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汉语工具书就是汉语学习的利器。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给汉语学习者的工具书主要是语法书和词典,语法书是以词类(包括次类)为单位来说明语句的组织规律的,它对语法功能的说明只涉及成类的词语,而不涉及词语的个体(虚词除外);词典(虚词词典除外)说明的对象虽然是词语的个体,但它主要说明的是词语的意义而不是用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工具书所提供的汉语知识还存在着空白,这个空白就是词语的用法。所谓词语的用法主要是指难以用类的形式来概括和说明的词语(包括一些凝固化的语句)使用特点。例如,有些词语词性相同,但能搭配的词语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看”和“观看”,“看见”和“见到”等;有些语言成分已凝固化,但由于形式上不像词,所以一般词典不收;由于用法独特,不能类推,所以语法书也不涉及,例如,“瞧你的”“瞧我的”“你又来了”“真是”“真是的”等的特殊意义和用法。

这些用法方面的知识语法不管,因为它们个性太强,通常不能或不完全能类推,难以纳

入语法规则系统;一般词典也不管,因为一般词典主要是解释词义的,如果把用法也加上,那么相当一部分词条的说明就会比较长,不同词条的篇幅就会极不平衡,这是词典编纂所忌讳的。人们常说,教外国人汉语语法,一教就懂,一用就错,而这个错就常常错在用词不当上。语法只能提供语句的骨架,词语选择的细节语法不讲,课堂上一般也不教(因为是教不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连可供查找的工具书都没有,学习者就只能自己摸索,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学习者掌握汉语使用规则的细节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我们能够加强词语用法的研究,并编写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用法工具书,就等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位汉语用法方面的课外老师,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3).

[2]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冯小钉.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3,(2).

[4]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

2006,(2).

[5] 龙青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J].汉语学习,

1990,(3).

[6] 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7]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0,(3).

[8] 罗伯特·菲利普森.英语传播政策[A].周庆生.国外语言政

策与语言规划进程[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 斯坦利·利伯森.影响语言传播的动因:若干基本观点[A].

周庆生.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0]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

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 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

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12]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 徐家祯.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4]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3).

[15]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2002,(1).

[16]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理念管见[J].语言文字应用,

2007,(3).

[17] 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18] 郑懿德.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19] 周庆生.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研究-2019年文档

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亚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相似的地理、历史及文化渊源,使中亚各国来华留学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面对中亚地区迅速升温的“汉语热”,首先应了解该地区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中亚地区的汉语推广政策,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教材和师资培训。学习者作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学习者特征进行了阐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动机的研究。 二、相关理论背景介绍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当人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内部就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内驱力就唤起个体产生行动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由于它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二)动机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的分类不同,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分类影响最大的是由Lambert和Gardner所提出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所谓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应付工作上、教育上或经济上的需要,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刘珣,2000) 带着“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语言的文化中,表现出一种“对于该种语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诚的个人兴趣”(Lambert,1974)。带着“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利用第二语言达到自己的目标,侧重“学习一门

学习汉语动机

学习汉语动机 摘要:学习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对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学习动机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大多数研究者与外语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学习动机是决定语言 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习动机理论 Gardner(1985)将学习动机或取向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工具型,即以语言为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第二类,综合型,即对目的语使用者和目的语文化感兴趣,希望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对学习动机的另一种划分是将其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而后者则将习得语言作为途径以期达到某一目标。对学习动机这两个维度的区分一般认为是对应的,即综合型动机属于内在动机,工具型动机属于外在动机。

Gardner等人在坚持“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为内在逻辑的社会教育动机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主流动机理论中的一些新内容,如期待―价值理论 (Expectancy ?C valu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 - efficacy)”和“效价”(Valence),目标理论(Goal Theory)中的“目标显著性“(Goal Salience),构建了“扩展动机理论”。 唐耶(Dornyei)提出了视角更宽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包含三个层面的动机模式: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该模式强调动机是一个多向度的、受情境因素影响的概念。 Gardner认为动机相当于中枢精神引擎或能量中心。它包含三个成分,即学习语言的愿望、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动机强度或努力程度,这三个成分是一体的。而取向的作用就是帮助激发动机,使其指向一系列目标,在这些目标当中,有些是具有强烈人际交往性质的综合型动机,有些是具有强烈实用性质的工具型动机。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第二门语言的主要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事实上,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语言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动机以及哪种动机对语言学习来 说更重要是由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D rnyei(1990、1994)、Crookes & Schmidt(1991)、Oxford & Shearin(1994)呼吁扩展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

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 近年来,到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德宏州地处缅甸交界,德宏师专作为德宏州唯一的高等学府,在华文教育上,占了极大的地缘优势。德宏师专自2012年陆续召入留学生300 多人。 为缅甸的华文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6年又招收了老挝留学生近20 人,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学校汉语教学团队不断摸索汉语教学的经验,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找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 通过结对子的方式,给基础好的同学配了中国学生作为学习导师,在学习、生活上给外国留学生必要的生活、学业指导。 本研究选取了2016级和2017级的所有留学生作为样本,对汉语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改善汉语教学的相关策略。 、样本分析 研究样本:近60%是男生,剩下的40%是女生,民族类别主 要涉及:景颇、傣族和傈僳族。其中,景颇族占39%;傣族约占 30%;傈僳族占了15%左右。 本次样本人数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基本年龄介于16-30 岁之 间,其中16-20 岁的人数占了50%;21-25 的人数占35%;25-30 的人数占12%。

本次所招收的留学生汉语基础一般,62%的同学表示之前学过1 年,35%的同学之前没有学过汉语。 二、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现状 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看,45%同学认为,学习汉语的原因是喜欢汉语;9%的同学学习汉语是为了考HSK级。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来看,38%的同学认为,学好汉语,今后就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只有少数同学是为了其他原因学习汉语。 三、影响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 一)生源质量 通过和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到,近年来入学学生的生源质量较高,学生多为自费,相比于之前公派(政府派出,积极性不够)留学更多学生是自愿来学习汉语,学习积极性更高。 中国传统文化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较高 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近95%的学认为,平时喜欢看中国电 影,听中国歌曲。对于汉语书报的喜好程度,近60%的同学喜欢阅读汉语书报;23%的同学偶尔看;15%的同学不喜欢看;只有5%的同学看不懂汉语书报。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学相长,育人为主,针对留学生对艺 术感兴趣的实际,举办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如汉语桥系列活动,活动等,以此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汉语歌曲大赛,汉语讲故事比赛,汉语知识问答竞赛,中秋联欢

教师工作动机和满意度调查问卷

教师工作动机和满意度调查问卷 亲爱的老师,您好:您在这张问卷中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绝对保密的。除了研究人员以外,没有人会看到您的答案。您的坦诚的答案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所以请您如实地回答每道题。对于选择题,请在您认为适当的答案中打勾√。每题只选一个答案。谢谢您的协助! 第二部分 以下十个问题是关于您从教原因的。请在每个题目后打勾√ 或X : 1.我一直想变成一名教师。√ 2.从教不是我首选的事业。√ 3.我变成了一名教师是因为没有其它选择。X 4.我变成了一名教师是来自家庭的压力。X 5.我从教是被这个职业的工作时间和假期所吸引。X 6.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可以使我有精力照顾家庭(如做家务,照顾孩子等)。X 7.我从教是因为教师的工资比较稳定。X 8.在我选择教师作为我的职业而开始(师范院校)培训之前,我对教学就有一个客观而实际的认识。√9.我的职前与职后培训经历为我的教学做了充分准备。X 10.如果有第二次选择,我仍想作教师。√ 第三部分 以下75个问题是关于您对您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的。每个问题有7个选项:数字1-3代表不同程度的不满意,数字4代表满意程度一般(既不是不满意也不是满意),数字4-7代表不同程度的满意。请选择一个数字。 1.......... ..........2.......... ..........3.......... ..........4.......... ..........5.......... ..........6.......... . (7)

非常不满意满意程度一般 非常满意 1.您对您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能力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7 2.当您的学生获得某种成功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3.您对自己为整个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4.您对您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能力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7 5.当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改变学生态度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6.您对您影响学生行为的能力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7 7.当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改变学生行为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8.总体而言,您对您校学生态度的满意程度如何? 1 2 3 4 5 6√7 9.总体而言,您对您校学生行为的满意程度如何? 1 2 3 4 √ 5 6 7 10. 当您需要处理有经济困难或其它家庭问题的学生的事情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7 2当您有低能力学生需要帮助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3当您有高能力学生需要帮助时,您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4您对您法定工作时间和假期的满意程度如何? 1 2 3 4 5 6 7√ 5您对您周围人对您的法定工作时间和假期的感觉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6您对您目前工资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7您对您升职机会的满意程度: 1 2 3 4 √ 5 6 7 8您对您校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9您对您的努力得到校内同仁认可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0您对您的努力得到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认可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1您对您的努力得到家长认可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2您对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3您对您在本校中地位和名誉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4您对您所在学校在校外同仁中的声誉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15您对媒体中描述的教师形象的满意程度: 1 2 3 4 5 6 7√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成长的特殊引领作用,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西方医学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纯医学技术的提升,却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仍然是当今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患者服务意识淡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语言生硬,沟通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历书写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等等。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缺乏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医患纠纷日益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厌倦书本、远离课堂、沉湎网络游戏,或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等。这样的医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感悟医学使命,端正价值观。《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大学”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同样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友爱、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引领医学生感悟真善美,传播精神正能量,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离骚》到《正气歌》;11年资深老编辑为您的论文发表之路再添捷径杨老师寇寇1760405151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伟大爱国精神的优秀文化让医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些优秀文化鼓励医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仁爱待人,培养高尚医德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医患关系”

调节聚焦倾向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自主性与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术

调节聚焦倾向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自主性与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术 分类号G443 1 问题提出 教师创新a 作行为(innovaLive work behav-iors )是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主动变革教学观念、积极设计与实施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案,并促进学生有创新表现的行为过程的集合 (Scott&Bruce ,1994;张敏,张凌,2012)。研究表明,教师创新工作行为不仅是衡量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和重要观测点,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学校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Messann&Mulder, 2014)。因此,探索影响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操控,对于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性、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影响教师创新工作行为的组织情境因素(组织要求、创新氛围、领导方式等)、个体因素(创新效能感、情绪情感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等)中,人格特质因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hoi,2004;Hammon,d Neff ,Farr ,SchwalL&Zhao,2011;Madrid ,Patterson ,Birdi ,Leiva ,& Kausel ,2014 ;Montani ,Odoardi ,&Battistelli ,2014)。目前,研究者依据不同的人格理论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 例如.Madrid 等(2014), Yesil 和Sozbilir (2013)发现大

五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开放性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创新工作行为;Seibert ,Kraimer 和Crant ( 2001)及Thompson (2005) 等则分析了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工作行为的作用,这对深化人格特质与创新工作行为的认识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Higgins ( 1997)在自我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出调节聚焦理论(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提出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两种差异显著且稳定的自我调节聚焦倾向一促进聚焦 ( promotion ,focus )的自我调节与防御聚焦 ( prevention ,focus )的自我调节,成为探索影响个体行为动机、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格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促进聚焦倾向占主导的个体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我理想、希望和愿望,积极追求达到目标的促进战略,对正面的结果出现 (或不出现) 敏感;而防御聚焦向占主导的个体在工作中努力避免失败和错误,注重履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更多选择防止错误而实现目标的防御战略,对负面结果的出现(或不出现)敏感。研究发现,个体调节聚焦倾向与创造性 ( creativity )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且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对创造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促进聚焦能激活积极情绪唤醒度和增强个体的认知灵活性,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而防御聚焦追求避免失败的策略不利于个体创造性发展( Forster & Dannenberg ,2010 ;Herman&Reiter-Palmon ,2011 )。创造性是产生创新行为的重要前提基础( Klijn&Tomic ,2010),但创造性不等同于创新工作行为。创新工作行为不仅需要具有创造性所强调产生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思想

医生应该具备的态度与能力

医生应该具备的态度与能力 态度:热情真诚共情专注举止端庄沉着自信 能力:生物医学能力心理社会的能力关于人性的能力 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能 力中医思维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交流适应和 职业道德 基本态度:1终身学习:认识到医学学习永无止境,能够认真学习 3责任感:正义感及负责尽职的态度 5虚心的态度:病人为良师,人外有人 7 坦然开阔的胸襟 9尊重:尊重你接触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出身、地位、贫富 基本能力:生物医学能力,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二是基本知识:三是基本技能 心理社会的能力、基本的心理知识包含对自身的心理调适和对病人的基本心理分析的心理知识。医生在遭遇困难时,更应懂得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平衡心态,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病人面前,否则,可能造成十分不良的后果。一个情绪暴躁的医生,一个忧郁悲观的医生,很难做好本职工作,也不利于病人的诊治和康复,更无法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尊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要永远保持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良好心态 电脑的使用能力:网络使用:学习、查询… 熟悉法律知识,依法行医,这是我们的基本准则之一。现在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大家都要熟悉,这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事业的顺利进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于人性的能力: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第一要敬业乐群第二要操守把持。第三要谈吐应对。团队合作:有团队荣誉观念,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与技巧 ,医师必须要有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与技巧。

现代先进的医疗是团队的医疗,医护人员要通力合作,才能照顾好病人。医师必须与病人沟通、与家属沟通、与同事沟通。我们可以说,医业是一个讲求高度沟通的志业。我们经常看到「沟而不通」的事例,有效的沟通必须讲究技术,你要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言语、清楚表明立场,并说明希望达到的目标,才不至于让别人帮错忙,或是帮倒忙。 个人品质。第一要具备谦虚谨慎,刻苦钻研的精神。第二要勤于用脑,善于总结 4 观察力 5 想像力 6 逻辑思考、组织能力,避免主观认定7 在不确定中进行学习的能力8 累积经验及应用能力。方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许多事情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遇到不同的情况,会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必须具有创新素质。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科学属性的科学。所以,医生在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第二,医师必须有解决自己与别人的问题的能力。 医师必须有古道热肠的性格,并且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具有主动关心别人,并且为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医师必须要有充沛的体力。 生病是不挑时间的,女性分娩白天和深夜的机率是一样的,医师必须有廿四小时备战的心理准备。医师在三更半夜被病人叫醒,不但不能生气,而且要快速「充电」,达到足以服务病人的「马力」,这必须要有过人的体力、毅力与修养。因此,立志做医师的人要从现在就开始训练自己的体力,要经常运动。医师如果自己弱不禁风,病人看了会没有安全感。

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TheoryResearch学

表3在生源地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源地,即城乡背景方面,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差异并不显著。被试中来自城镇占29.2%,来自农村的约占70.8%。 4、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见表4、5) 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学习成绩这一因素是由被试自行选择的,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从本次调查的202分问卷中随机抽取60份,调取这60名被试的期末成绩,计算结果表明其中有58人填写成绩真是有效,有效率为96.7%。由此可知,数据是具有客观性的。 表4在学习成绩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表5.学习成绩因素的事后检验(LSD) 注:*p<.05,**p<.01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四个水平,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进行多重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在不及格和良好这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分析 1、关于性别在成就动机上差异检验的结果分析 成就动机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所指出的,社会的成就需要先于该社会的经济增长,而这个成就需要又受制于该社会的文化和亚文化因素。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男女两性在社会职业上相接近,扩大了女性的活动领域和空间,这样便造成了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校教育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增强了女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追求事业成功的信念。社会各个层面涌现的独立、自强、自立、自爱的女性榜样也使女大学生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现代意义的理解。而男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使他们追求成功的信念得到激发,因此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方面就不会存在显著差异。 2、关于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若在家中为独生子女,较可能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另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要多很多,这种现象在隔代抚养中更加明显。他们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不强,同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要离开家独立生活,在这些方面的不适应可能会对其成就动机造成影响。有些独生子女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也较高,因此他们往往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各个方面都想取得成功,有所作为,同时他们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兴趣,具备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样,他们在避免失败的动机方面也较其他同学较强,他们由于自我评价较高,因此常常更加畏惧失败,不愿意成为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失败者。有时,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更甚于对成功的追求。 若在家中为非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以及长辈关注程度的不同,其成就动机可能不同。非独生子女在家中由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存在,可能更急切地现自己,已获得家庭成员更多的关注。他们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成就动机作为一种高级的动机,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大学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非独生子女在这个社会中也有着获得他人认可,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需要。他们将他们在家庭中渴望受到关注的需要延续到大学生活中来,也渴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成绩。 3、关于生源地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由于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可能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较为强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国家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的生活、经济条件都在逐步提高和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很快,其经济、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希望改变其生活状况的愿望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科技、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与日俱增。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更加追求前沿的技术,渴望掌握更加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与先进的科学文化接触,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有用的知识,掌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 4、关于学习成绩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维持功能,积极的心态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在整个学习阶段具有明确、稳定的学习目标,也具有导向机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在学习活动上,而疏离其他无关学习的事物干扰。由于学习上的成功更使其产生成就期望指标的增力,这种增力具有自我激励作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勤奋,学习成绩得以稳步提高。追求成功的动机推动学生的学习,而学习的成功又促进这一积极动机的加强,,形成良性互动。即使偶然在学习遇到挫折,他们一般会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因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取得好成绩的期望指标,反而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主观积极性,直到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避免失败的动机使大学生对取得成功的目标期望较低,倾向于作出低能力的自我评价,情绪达不到一定的紧张度,总是处在一种消极的心态中,在此情况下机体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有效地保持注意力和知觉活动,更是很难调动潜能,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行为,不利于其学 业成绩的提高。J i a o Y u L i L u n Y a n J i u

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探析

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探析 摘要: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缅甸留学生为对象,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后发现:第一,其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第二,其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 关键词:缅甸留学生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汉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Y229)阶段性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基金项目“桥头堡建设中扩大云南省缅甸留学生规模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Q1203)阶段性成果 云南在地域上与缅甸山水相连,文化宗教传承上与缅甸同文同种,便利的交通和人文环境,使云南长期以来都是缅甸学生留学的首选地。和其他省区相比,云南对缅甸的汉语国际推广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 2012年来云南学习的万余名学生中,60%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缅甸。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缅甸籍学生约占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30%,仅次于泰国学生和老挝学生。对缅甸留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总结其汉语学习规律,制订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目前对缅甸留学生汉语教学与推广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的缅甸留学生为样本,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分析其汉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缅甸未来的汉语教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 对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华文学校等学校的缅甸留学生为对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面谈为辅。调查持续1个月,发出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受访对象中,男性30人,女性55人。 1.2 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涉及学习汉语的原因、课堂表现、学校课内外活动、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 1.2.1 学习汉语的动机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首要因素是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层次。85名学生中有80名想在中国高校继续攻读学位深造,占受访人数的94.12%,在这样明确的学习动机下,中国高校的招生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到大学的招生广告之后选择到中国学习的;现实的生活需要是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

2018教师入党动机范本

2018教师入党动机范本 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地递交教师入党申请书,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递交入党申请书仅仅是我向党组织靠拢迈出的第一步。 小时候,我就常常憧憬自己能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同学们传授知识;在上学的时候,我刻苦攻读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毕业了,我终于圆梦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我发现我的新的理想又出现了,那就是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督促下早日成为一名有着坚韧性格的教师,一名总在进步的教师,一名专家型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呢?是仅仅拥有了教师资格证,简简单单的可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吗?对于我来说,我认为是在政治上过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教师,在困难面前有着坚韧性格的教师。只有努力成为了具有这些特征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为了实现我的新的理想,拥有新的目标并且勇敢地朝着新的方向努力前进。 我请求党组织考验我,在我不断前进的步伐中指导我,让我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空间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范文二

尊敬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特此,我向敬爱的党组织提交我的入党申请书。 自1921年建党至今,我们的党差不多走过了90多年光荣的道路。这几十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党员,逐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并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xx、xx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我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成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我深信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将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虽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在我心目中,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地位越发显的重要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她作为全国人民利益忠实代表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性质,从根本上解释了她光荣的历史和繁荣的现在,也预言了其必然的灿烂未来。

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话题:健康养生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温度 “温度”是一个温暖人心的词!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句有温度的话语悄然地打开了冰封的心扉;一个有温度的动作感化了走上不归路的浪子;一双有温度的手抚平了满是创伤的心灵;一个有温度的眼神让绝望的人重燃希望的火花……人是有温度的,人身体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6.8°左右,这个温度恰到好处,过高则热,过低则凉,这样的温度能让人处于一种最自然、最舒服、最正常的生命与生活状态,于是我们一般说体温为36.8°的人是健康的人,否则就是病灶出现的直接体现。而我们医患之间又何尝不是需要这样适宜的温度,惟有在这样适宜的温度里才能达到和谐。不久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画布上的医学”的画展。一幅幅名画,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浓浓的医患亲情。其中有一幅英国画家路克的代表作《医生》让人肃然起敬,这幅画源于画家的一段亲身经历:1987年,画家的孩子身患重病,请了当时的名医穆瑞来诊疗,尽管孩子因为病情恶化而

不治身亡,但穆瑞的医技和医德深深打动了画家。画面中,穆瑞大夫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边用深情的目光抚慰着患儿,一边苦苦思考着治疗方案。据说,这是我国医学前辈黄家驷教授毕生最钟爱的一幅画,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挂在办公室中,以勉励自己。还有一幅画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代表作《我和阿雷塔医生》,这幅作品向我们呈现了画家本人病痛中的真实写照。画面上,戈雅身体佝偻着坐在床上,双手拉扯着被褥,阿雷塔医生从背后支撑着戈雅的病体,右手托起一杯水,脸上流露着关切和悲悯,让人们感到医患之间亲如兄弟。艺术家的情感是最丰富、最细腻的。一名画家,若非真的动情,绝不会有传世之作。而能够让画家燃起激情的医生,必定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百年之前,医生没有白大褂,也没有多少器械和药物,但他们内心虔诚,与病人生死相依。因此,医生常常成为画布上的“风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医学进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医生也日渐从画布上消失了。我们在欣赏这些名画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怀念已经逝去的医学人文本质的回归呢?因为医学是人的科学。离开人文的关怀,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而我们现在的医务工作者更需要用自己的温度来温暖医学、温暖患者。那么我们要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呢,如何才能传递这份温情呢?心灵要有温度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我们要怀抱一颗有温度的心灵,这样才能把温度传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教师技能、工作动机与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影响

教师技能、工作动机与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影响 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问题:教师技能、内部工作动机与积极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影响及其关系 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 领域重要性(理论): 问题的价值(实践):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心境,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新 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给学生不同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研究涉及的变量: 预测变量:教师效能,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 校标变量:教学创新 被试情况:选取四所中学的32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23名,女教师199名。 初中教师167名,男66名,女101名,高中教师155名,男57名,女98名。 教龄从2年到33年。教龄10年-20年的教师占65%。 研究设计:设计问卷测量效度,发放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类型:相关研究 研究材料与工具:教学创新问卷,教师效能问卷,工作动机问卷,心境量表; 运用SPSS13.0和LISTEL8.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研究的程序:问卷发放给接受测试的教师,当天回收。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1、个人教学效能、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与教学创新呈较高显著正相关; 2、个人教学效能、积极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回归效应显著,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对 个人教学效能的回归效应显著; 3、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通过影响个人教学效能而间接影响教学创新,而个人教学 效能直接影响教学创新,个人教学效能是教学创新的核心影响因素。 这个问题回答的好不好?

评价:1、被试教师的选择可能有局限性,数量还是不够多,不具有代表性,男女比例不 协调,身心健康状况没有说明; 2、教学创新的标准没有说明,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创新; 3、问卷由个人制作,虽然对效度进行说明,但信度没有得到验证,具有一定缺陷; 4、讨论与前言不对应,前言只提到内部动机和积极心境,而讨论里提到了外部动 机和消极心境

(岳阳市中医院)宣传人员能力培训总结

岳阳市中医院新闻宣传人员能力建设培训工作总结 为认真执行市卫生局《关于做好新闻宣传人员能力建设视频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医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收到了较好的实效。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医院把开展视频教学集中培训工作作为有效提升医院新闻宣传人员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纳入了医院宣传工作的工作计划,分管理院长余绍清亲自部署。院办公会专题研究,健全宣传网络和宣传队伍,拟定培训人员范围,制订培训安排。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集中培训,务求实效。 基于医院医疗业务繁忙的实情,利用晚上进行集中培训学习。3月24日至27日连续4个晚上,每晚培训学习3个学时。重点学习了《卫生计生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时长98分钟)、《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者——医生的职业幸福》(时长109分钟)、《新闻发布模拟演练》(73分钟)、《新媒体形势下的卫生新闻发布工作》(68分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94分钟)、《传染病疫情各阶段的新闻发布与风险沟通》(88分钟)、《新闻通稿写作与接受采访技巧》(90分钟)、《回归主场,记录身边》(87分钟)。视频教学集中培训由分管宣传工作的副院长主持,首席新闻发言人、例行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联络员和宣传科全体工

作人员,共计53人参加了视频培训学习。培训过程中,纪律严明,学习认真。首席新闻发言人党委书记司马雄翼,宣传科长、宣传专干虽然都参加了省卫生计委的直接培训学习,但在这次集中培训中能自始至终带头参加。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学以致用,推动工作。 通过这次集中培训学习,医院宣传工作人员对宣传工作的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写作能力、协调查能力明显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宣传队伍管理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宣传联席会议制度,医院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岳阳市中医院宣传科 2015年4月15日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其概念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默里提出人有二十种需要,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默里对成就的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从此有更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这一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1953)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①。阿特金森(1964)进一步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及测定,他认为:“当人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成败时,表现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部分”②。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成就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即“学生视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③。 我国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杨国枢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而在林崇德等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国内外的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其共性,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现在广泛的定义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 (一)、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二)、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是麦克里兰的学生,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 ①董春山.关于成就动机的几个问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10):19. ②周国韬.国外成就动机的概念、测量与培养评述.教育科学[J],1989(4):48. ③奥苏贝尔著,余星难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