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桃花源记备课笔记

桃花源记备课笔记

桃花源记备课笔记
桃花源记备课笔记

25 桃花源记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一、新课导入 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陶渊明出身于

没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41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2)解释加点的词语

(3)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交流点拨】虚构的。 2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能补出省略的成分,梳理文章脉络。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用法,并能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借助想象描述的方式,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文言字词,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说说有关桃花的诗句,引入课题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 东园探桃李杨万里 题都城南庄崔护 大理寺桃花白居易 二、任务单自学反馈 核查自主学习部分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四、小组合作互译,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显示文言句子翻译方法ppt 小组互译,分任务进行 五、归纳反馈字词(见ppt)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省略、判断句) 注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一词多义:寻向所志(寻:寻找),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交错相通”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任务一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 事?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2.任务二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寄托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理想? 完成此任务,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根据“探究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曲折、隐蔽、幽深)

《桃花源记》笔记整理

《桃花源记》笔记整理 《桃花源记》笔记整理凡才 一、古今异义词: 1、缘溪行:缘,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3、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4、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的关联词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8、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二、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舍,放弃、舍弃 屋舍俨然 舍,房屋 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 寻向所志 志,标记 寻向所志 寻,寻找 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 为,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三、《桃花源记》的结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这样的社会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呢?说说理由.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9、本文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学生《桃花源记》——课堂笔记

《桃花源记》——课堂笔记 路琳琳 《桃花源记》课文主旨: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简介: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这里的)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他(对桃花林的景色)十分诧异。继续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一排排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而快乐。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说课获奖作品讲课讲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学情、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从初一到开始,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初一进校列出初中三年的阅读清单,当然也包括名著,学生每天必须要有至少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日记、每节课课前的读书汇报,通过整整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以教材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来教语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居单元之首。诗人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一一个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城市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成诵,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备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一课时定为“以读促教,以引促学“,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知识与能力: (1)、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教师点拨重点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桃花源记整理笔记

桃花源记 一、根据要求用原句填空: 1、写桃花林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2、写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写渔人进入桃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 1、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2、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味道鲜美。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 果不变。 5、绝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 三、翻译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解释加点字: 1、豁然开朗 .. 2、屋舍俨然 .. 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 .. 5.、.遂与外人间隔 .. 五、分析理解: 1、哪些句子写出了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请用我们学过的《论语》 中的一句话概括桃花源中人的态度?

桃花源记(10)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梦入桃花源》的歌曲。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3、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这个环节的设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还是不提?5、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6、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能够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能够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因为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7、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因为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8、因为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因为驾驭课堂的水平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如毛笔字书写及绘画还不够好等等。“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

最新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语文爱莲说课堂笔记 1 2 一、文学常识 3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 祖师”。 4 5 2、出处:《周元公集》 6 3、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7 4、“爱莲说”: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8 5、“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9 6、“李唐”: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 10 11 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12 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3 14 2、段意 15 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16 美莲花的品格。 17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18 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 19 20 1、可爱:值得喜爱。可爱21 者甚蕃。 2、染:沾染(污秽)。出淤 22 23 泥而不染。

24 3、妖:美丽而不端重。濯清涟 25 而不妖。 26 4、植:树 27 立。亭亭净植。 5、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8 29 6、鲜xiǎn:少。陶 30 后鲜有闻。 7、宜乎:宜,当;与“乎”合用,当然。宜乎众矣。 31 32 四、判断句式:……,……者也。(……是……。) 33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4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5 3、莲,花之君子者也。 36 37 《爱莲说》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38 39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 40 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 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41 42 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 43 位。 44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 45 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46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 47 以外,统称散句。 48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49 骈散相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 .. ..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 ..为外人道也 D.欣然 ..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②落英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④异之 ..③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⑤仿佛 ..若有光。便⑥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⑦俨然 ..⑩交通 ..,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⑧属.。⑨阡陌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⑾悉.如⑿外人 ..,并怡然自乐。 ..。⒀黄发 ..⒁垂髫 见渔人,⒂乃.大惊,问所从来。⒃具.答之。便⒄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⒅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⒆妻子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来此(21)绝境 ..⒇邑人 问今是何世,(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 ..所闻,皆(25)叹. ..魏晋。此人一一为(24)具言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26)不足 ..(27)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28)扶.(29)向.路,处处(30)志.之。及郡下,(31)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32)遣.人随其往,(33)寻.向所志,(34)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35)规.往。(36)未果 ..,(37)寻.病终。后遂无(38) 问津 ..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缘:沿着。 ②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③缤纷:繁多的样子。 ④异之:对此感到惊奇。 ⑤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⑥舍:抛开,离开。 ⑦俨然:整齐的样子。 ⑧属:类。 ⑨阡陌:田间小路。 ⑩交通:交错相通。 ⑾悉:全、都。 ⑿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第二、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重要。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

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第五、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图片,同学都踊跃举手回答,说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学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第六、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七、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本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桃花源记 问答题

《桃花源记》 l、原文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渔人见到桃花的美丽景色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基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表现桃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作者在对世外桃源的描写中,a、谈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是: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社会环境的平静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人们生活的恬适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5) 写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陆游有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桃花源记》中与之意 境相同的是:豁然开朗。 (8) 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神态的是:怡然自乐。 (9) 写桃花源人见闻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 桃花源人对渔人的态度是:a、见渔人、乃大惊。b、便邀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对桃源外的生活态度是:皆叹惋。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呼应文中的一句话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3、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4、第二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村景。请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指出美的含义: a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c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豁然开朗”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今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中的意思是: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天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帮助,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6、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7、文中“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答:(1)说明不知渔人从何处而来。 (2)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3)表现了他们不愿让外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8、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1)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第二、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重要。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第五、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图片,同学都踊跃举手回答,说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学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 第六、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七、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本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训练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 .. ..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 ..为外人道也 D.欣然 ..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桃花源记课堂笔记与重点问题

古今异义: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志(1)寻向所志(记号,名词) (2)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就)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作业:将文中所有的“之”和“为”归纳出来。随后集体订正。

桃花源记反思总结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反思总结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8、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等等。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

桃花源记笔记整理

桃花源记笔记整理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 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的行踪是: 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 第 1 自然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 2—3 自然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第 2 自然段: 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 。 第 3 自然段: 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 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

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 : “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二、根据提示填空。 第 1 段: 1、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 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 2 段: 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 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6、本文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