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周易玄

远古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一部多元文化发展,即不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联系的增加,闭塞的、彼此隔绝的历史愈来愈加成为世界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因彼此交往的增加,使其文化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下碰撞、交流或交融,更加充满朝气和生机,也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人们都能真切地感觉到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阿拉伯文化和非洲文化等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改变或终止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恰恰相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范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无论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还是“世界邻居”(our global

neigh-bourhood)的出现,都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148票赞同通过了《世界文化多元化宣言》,即反映了这一客观事实。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光明。所谓“文化全球化”,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以维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一般认为,19世纪英国文化史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最早有较大影响的定义。由此,《原始文化》在1871年问世,也成为“文化学”作为一个具有完备形态的学科诞生的标志。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说来,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自泰勒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目前已经有500多种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数字现在已经近千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够从诸多的定义中,找到“文化”的本质内容,即文化是和人类社会、人类生活、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文化与人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不能离开人,……人总是社会的人,文化也总是社会的文化”;“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努力的结果”;还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

愿望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

文化体系是多极的文化载体,其基础是民族文化和由民族文化构成的世界文化。显然,这里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也就无从谈起。民族属于一定历史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这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遭到破坏,人们开始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按照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联系起来,逐渐形成民族。1913年,斯大林研究并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在今天的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300多个,人口总和约占世界人口的9600。人口超过1亿的民族有7个,这7个民族也是这7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巴西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和孟加拉人”。无论是人口过亿的民族,还是人口只有数万人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即都有自己民族的认同与标识。而这些认同和标识,首先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通过的《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指出:“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做出选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还是传统、信仰、判断力、道义感,或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文化的构成“因素”,在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或只有一个模式,即使是“全球化”的标准与模式,如所谓“文化全球化”也不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选择,这一切只有融合在民族性之中,即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地获得生命。

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这些特殊性和独创性既表现在语言、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宗教、习俗等观念形态的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在诸如各类经济生产的物质生活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中。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历史记忆的功能,使民族文化的血脉奔流不息,世代相传。如果它失去了这样的功能,使自己民族的文化失去了“认同与标识”,而在“全球化”或是其他什么冠冕堂皇的口号下“化”到其他的文化中,那就不仅仅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衰亡或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心理的衰亡,而且这个民族整体也必将走向衰亡。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都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信仰,以及基本的人权观念,那这个民族的灵魂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就将枯萎,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早在250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化。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虽然辉煌一时,但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都出现过断裂或遭到外来文化的肢解。只有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并从远古时期起,开始了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是人本观点,即“(1)肯定人的价值。(2)认为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而人的道德自觉性表现为人格的尊严与社会责任心。(3)认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原则是‘和’,即多样性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所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直至今天,一些人却依然认为“中国被高山、大洋、沙漠和雪原包围着,一直是一个遥远的居住地;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它的文化同外界隔绝”。“在20世纪,思想和文化政策曾致力于使中国文化像以前一样封闭。中国领导人提倡改革和现代化,从西方引进科学、技术和组织方法,但这样做仅仅是作为对已经确立的固有结构的一种补充。……然而,大陆中国的文化并非固有的、经过历史演化的文化,而是传统成分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成分的混合体。保护这种文化变体的政策并不能确保取得最后的成功”。上述这段话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出版的著作中,编者欧文·拉兹洛是美籍匈牙利人,罗马俱乐部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顾问、联合国大学顾问。尽管如此,却掩盖不了上述观点的无知和偏见。这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上,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化也是如此。

这些无知和偏见多在一般常识的层面上,其荒谬无须更多专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如果说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的话,并不是如何按照西方的药方,去改变中国文化的“封闭”和同外界的“隔绝”,而是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挑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要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在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要重视西方学者在国际政治的研究中,已将其研究内容延伸到文化领域这一新的动向。在当代世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谁无视这一事实,谁就要为此而付出惨重代价。治理军事和经济征服的企图,而从不提及对他国的文化征服、文化控制,或文化侵略。例如,《剑桥词典》将帝国主义定义为:“一个国家有

很强的实力或对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美国传统词典》则认为,帝国主义是“通过占有领土或对其他国家建立经济和政治霸权来扩大一国权威的政策”。《微软电子百科词典》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对别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控制。’,实际上,文化渗透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一样,始终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文化渗透时,帝国主义往往用华丽的词藻来掩饰自己,声称这是为了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利益,甚至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发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其中也包括“文化冷战”(cultural cold war)。美国中央情报局1947年成立之初,即开始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组织队伍。这支队伍表面上看是按照“超党派”的原则去效忠国家,而实际上,“这支队伍是美国进行冷战的秘密武器,广泛地散布在文化领域之中。在战后的欧洲,作家、诗人、艺术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评论家,无论他们喜欢不喜欢,知情不知情,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与这一隐蔽事业有着某种联系。美国间谍情报机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上是维护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事实表明,这些武器的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以美国的文化为榜样,在全球的范围内推行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增强美国意识形态的力量,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

美国为了建立和维持其霸权地位,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始终把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说的“文化”的核心内容或本质内容,是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支柱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以“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为旗号的文化渗透或文化侵略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以及他同年发表的题为《软权力》的论文中,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所谓“软实力”是与“硬性命令式权力”相对立的“软性同化式权力”。2004年4月,约瑟夫·奈的新著《软实力:在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问世,在东西方都引起广泛关注。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

力,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和以文化与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等“软实力”构成,其核心内容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都是它的文化,以及这一文化的吸引力。美国文化是美国“软权力”的重要源泉,如好莱坞、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影响等。在约瑟夫·奈看来,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资源,即软实力,来实现其目标。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种“明显的”和“直接的”力量,但却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冷战时期,美国运用了软、硬两种实力对付苏联。苏联一味发展硬实力,但因为没有软实力支撑,最终亡党亡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越来越多的西方理论家以史为鉴,强调文化的控制是“21世纪世界争夺权力的焦点”。

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政治学会前会长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提出“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理论,后又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等论文,以及《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等专著,重申文明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文化视角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它的主要观点是:未来世界主要冲突之源将主要是文化,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主要发生在不同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之中,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的话,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决定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中华文明(亨廷顿最初称其为“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非洲文明;而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或提出挑战,主要原因是所谓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露骨地宣扬文化霸权主义,它试图把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于他国,为美国的文化侵略开辟道路。

正是在“软实力”和“文明冲突”等理论喧嚣一时的背景下,西方的理论家又在极力宣扬所谓“文化全球化”理论,即世界文化发展的“美国化”理论。其具体内容是:“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节目同样也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愿望的价值观。”这是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理论的具体体现。“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他能单独取得成

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文化帝国主义在现代所起的典型作用,是辅助其他方法。它软化敌人,为军事征服或经济渗透做准备”。显然,“文化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仍然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谓“普适性”的“全球化”的文化并不存在,“文化全球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基础上,它的实质只能是体现“美国化”的文化。

正因为如此,当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在“文化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因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消失”,而揭开了世界文化“融合成一体”的序幕。他们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及“文化的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由此不难看出这种文化“融合”及“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即使如某些中外论者所言,经济全球化将导致人类“文化整合时代”的到来,但这种整合并不会改变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不会将作为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民族性”整合到所谓具有“全球性”的“文化”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指出:“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不变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全球化”和“反文化全球化”的尖锐斗争。日本学者星野昭吉指出:“今天文化全球化的每一种潮流从根本上都处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之下。”“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一事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鼓吹人为编造出来的、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文化全球化”。如果一定要讲“文化全球化”,那将其称之为“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全球化”似更准确。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说:“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说,全球文化多多少少倾向于成为一种霸权式的文化。全球文化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应该说,这种悲观式的建构一直是20世纪末一个更为突出的现象。的确,有人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看作是文化全球化的早期理论之一。”西方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功能,是“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种种价值与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在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中,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要看这个国家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国家的最低利益表现为“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完整”。文化不仅和领土、政治制度相提并论,而且被认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国家基本利益密切相关的基本因素之一,这足以反映出“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这里所说的“文化”的涵义,仍然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信念、信仰和理想等。因

为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全球化应被认为是社会生活‘文化化’不断加深的一种形式”,“文化”已经超出一般意义的观念形态文化的范畴。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大国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文化全球化”的实质,首先是在“全球化”的招牌下,在全球建立起美国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亨廷顿在《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一文中指出:为了保证美国在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文化在全球的绝对优势,必须战胜“美国存在的崇尚多样性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如果多元文化盛行,如果对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有可能同苏联一道落进历史的垃圾堆”。西方文化明明蕴涵着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却披上了“全球化”的外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们还可以看到金融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等,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文化全球化”。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具体的、民族的文化。一旦它失去了“民族性”这一文化的基本属性,与他种文化“融为一体”,那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在“超意识形态”、“普世”、“全球化”的文化背后,实际上是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文化,或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美利坚是一个高度注重意识形态的民族,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意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对美国而言,“没有一些意识形态。只有一种意识形态。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宿命”,同样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核。

如果说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文化统治是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文化统治”在美国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极力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一种强势的主流文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电影票房价值约为155亿美元,美国占据2/3以上,达105亿美元;日本富士产经通信集团,每年收入100亿美元,1998年后向“彻底数字化”迈进,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媒体集团联合建立数字化国际媒体;在国际网络传播中,80纬以上的信息来自西方国家,只有5%出自于中文信息,90%以上的网络服务由西方国家提供,中国大陆提供的仅为10%。1999年,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韦德里纳指出:“美国今天的霸权地位已经延伸到了经济、货币、军事、生活方式、语言和铺天盖地地涌向全球的大众文化产品等领域。这些文化产品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甚至使美国的敌人也为之着迷。”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形成了西方主导的全球性的市场,而且同时出现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迅速扩张的趋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种扩张是打着文化“全球化”的招牌进行的,似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超意识形态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文化全球化”的文化帝国主义本质,已经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警觉。例如,近年一些西方学者正确地指出:“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压缩’的一种形式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新诊释学的基础—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坚持在日趋全球化的世界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全球化理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都认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世界的宝贵遗产;而且是建立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显然,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恰恰相反,而是和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通变合和”,以及“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等思想,都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

首先是意识形态安全和价值观安全,以及因文化功能膨胀而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等,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严重挑战。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的特点、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力图保持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和总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处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如果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使中华文化变成所谓“全球化”的文化,我国就会在失去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或者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这样,岂止是国家的文化安全,以至国家的整体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我们在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要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并不是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今天也是如此。在世界文化走进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大踏步“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并不断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自觉地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彻底消除“文化赤字”,改变我国文化产品严重“人超”的状况。中华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帝国主义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 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提起《帝国主义论》,当然首先就要说一下列宁。列宁是第一位用历史唯 物主义科学的眼光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家,也是对帝国主义问题作出经典分析、概括并使其发展到成熟科学高度的思想家。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 理论的深刻钻研,终于写成了《帝国主义论》,这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最重要 的著作,同时也是他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而经典的阐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解决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爆发帝国主义战 争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一历 史性课题应运而生的,是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 的科学理论。 《帝国主义论》一共分为十章,分别是: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银行 和银行的新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瓜分 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 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通 过读这本书,感觉到经济问题是人类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它在货币的产生 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 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办法来应对这一问题。 列宁指出,垄断的产生不仅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而且还从根本上阻 碍了生产的发展。由此,列宁得出结论说“这种垄断还是同任何垄断一样,必 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 而世界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是:真正意义上的包括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全球化中确立起来的 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统治。列宁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特别强调资本与生 产的高度集中、银行资本与生产资本的结合以及金融寡头的形成,指出“帝国 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当今金融资本国际化和市场 经济全球化,以及庞大的跨国资本、巨型跨国公司和金融垄断寡头主宰着世界 经济。只要他们出了问题,就会危及世界经济,以至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但就其本质而言, 仍然没有超出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发展历史阶段,也没有改变列宁所概括的以 上基本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但并没有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强度 和被剥削程度,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两极分化、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 还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加深;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化的同时,也加剧垄断的速度,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的畸形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列宁 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资本主义”的论断在今天仍具重要 的启示意义。

文化帝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爆炸性信息得以最快速度传播的今天,文化全球一体化也在悄悄地滋生蔓延。当全世界人都在麦当劳肯德基店进进出出时,当全世界人都在边喝可口可乐边谈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时,当全世界人都在沉浸在过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时,文化帝国主义的黑影便一点一点地变得巨大起来,眈视着第三世界及弱文化国家并向之靠近。 这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文化帝国主义扎根的土壤。强大的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弱小国家的民众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弱国民众的本土意识,从而达到在文化、政治、经济上完全控制第三世界弱文化国家的目的。这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因此有的学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着东方国家。 在帝国主义霸权隐秘的运作方式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多方面向东方发起攻击。首先来看我们的言语。现在世界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是英语,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一语言。而在英语日渐成为世界的普通话时,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可以说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交流的主导语言。西方媒体在披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华丽外衣下不断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进行抨击,目的是想歪曲对东方国家的理解。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入侵尤以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正在催生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它不是以军事强制为杠杆,没有鲜血和暴力,而是一种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促使国家和领土的界限再度淡化的新的帝国主义。在这种文化威胁之下,要求霸权主义消除隐秘运作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呼声也不断地从东方发起。只有文化、经济、政治上实现了对话,东西方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实行封闭的保护政策,完全和西方隔绝。“不开放无以成文化”,我们在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近乎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只在自己筑起的城墙之内骄傲地自我欣赏的话,就会慢慢地风干萎缩。所以我们民族要不仅要修炼好“内功”,还要大胆地“走出去”。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以及民众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在众彩纷呈的异文化中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满足大众对优秀异文化的需求和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之间做到平衡。事实上,日本、韩国、香港的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文化上进行适当的开放并不会使本国文化消亡。 因此,我们在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开放,让本国文明和其他各大文明在平等交流中接触,在各大文明激流的碰撞下迸发无限的生机。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读后感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读后感 《新帝国主义正在外国》读后感(一) 朗传授的《新帝国主义正在外国》尔是正在水车上拜读的,呵呵,其时是尔最易记的否怕经验,过年归野车上三三两两,尔则立着软座,熬了29个小时!其时尔劈面立着一个正在上海挨工的兄弟,他是典型的朗粉,对帝国主义疼恨至极呀!其时他便侃侃对着四周的爷们们年夜谈脚上的那原书模板!然而到厥后尔越听越气!尔感觉朗传授的一番激情壮语,年夜智年夜慧皆被他的愤青思维“玷辱”了!便战他答辩了一番。 答辩的标题问题不少,也很纯。如今皆有一些忘记了,昨天忽然再次拜读朗传授的几篇微专。尔感觉尔此次要把本人的念法记载高去,咱们独特考虑。 朗传授说帝国主义的三年夜兵器,6+1的供给链答习题:果为变革谢搁,年夜陆引进年夜质投资资金,开展平易近族工业。那是人人失知的,昔时邓总也分明那条路到底有多近,火有多深。从80年月的平易近族工业贸易秘密中鼓到90年月平易近族工业资产被组。一路上,重堆叠叠的得败战学训让国人深深感

触本国的本钱野的唯利是图。然而,咱们仍然前仆后继的追逐着境中投资,前段工夫尔又瞥见国资委发布外国社保本年的投资方案,添年夜境中的本钱投资。也便是投进更多的人民币给境中投止,那便是如今的外国,一个现真的外国。答习题也便那样简略,您看看如今世界冷人民币的流背,皆是背外国涌去,那些冷人民币是谁投的呢?年夜多皆是境本国际投止,之后,您看那些投止的人民币是哪去的呢?此中便有年夜质的外国央企的影子,央企是甚么观点?垄断,搜索外国人平易近的逸动因真的本钱体。但是,他们没有把搜索的人民币借富于平易近,没有是身世商界的央企年夜佬们,为了使脚外的年夜质本钱保值或贬值,便把年夜质的人民币交给了会赔人民币的本国佬。之后,本国人再拿人民币聚敛外国嫩苍生。其真,尔念朗传授再攻讦本国投止的时分,也是正在鼎力大举鞭挞外国那些官商,如年夜浑早期的官商文明。只不外,朗传授为了能让本人的书模板脱销无阻,才引而喻之。 尔说那些没有是说外国当局的能干,否能您感觉尔老是正在鞭挞当局。呵呵,确实那是最能干的体现,尔是念论述一个现真,一个官文明主导外国社会的现真。其基本是外国向来的社会优根性。如今很多多少人皆说国入平易近退,而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二现实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文化全球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的。首先,消费主义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地球村”表明了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文化全球化又是想象的。从消费文化的层次上看,具有混合化特征,。从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环境总会受到影响与制约。所以,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是必然的。 但有一个前提同样重要,那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的前提——文化主体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多元与多样。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是国际军事、经济、技术不平等格局在文化上的反映。这种文化全球化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抨击和坚决反对的。 三“全球文化”的构建,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这也渐渐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文化的构建。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第一,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第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第三,文化的冲突与对话。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主要不是取决于文化自身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态度,而是取决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既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融合。 二、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三、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等因素因为具有国际性、跨国性背景,在与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交流时,既可能产生冲击,也可能会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必须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领域,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征与内涵。第一,特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集团、民族之间的文化对抗。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第二,泛指则是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推陈出新的过程。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冲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发。 三、文化演进和发展的主流才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体现差异文化间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和谐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聚大量能够使得异质文化

大学生君主论有感800字五篇

大学生君主论有感800字五篇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君主论有感内容,仅供参考。 《君主论》的成功在于它顺利的在欧洲诞生,城邦林立,强敌环饲的佛罗伦萨给与了 霸权理论得天独厚的土壤。彼时的欧洲,有限的辖地造就了一大批村长国王和县长国王,统治的本意变成了生存而不是享受。于是乎,卑鄙就成为了卑鄙者的通行证,无耻也成为了无耻者的座右铭,成王败寇的差别就在于比别人再多无耻一点点。本书便给众多的强盗头子们提供了机会,也给人性中的阴暗面找到了一个貌似正当的理论基础。剩下的工作,便是欧洲强盗们如何更好地践行这套理论,印证这套理论,最后放之四海皆准。 马基雅维利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老马同志认为人之初本善 或是本恶已无需争论,他在书中一针见血:“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 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然后他又进 一步指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 亡国的恶行。”他精辟的言辞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已经具备了杀人的潜质。东方和西方, 一进一退之间,日后发展的道路便清晰了起来。所以,并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而实在是我们纯真的眼里融不进沙子,风沙一来唯有放弃抵抗而已。 五百年过去了,《君主论》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 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马基雅维利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强者只与自己有关。关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美德,老马有如下一段描述:“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 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但君主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切优良品质。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面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老马看透了。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无论是战争社 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1998年金融危机,伪善的西 方政客和资本家们联手吹大了东南亚的经济泡沫,人们突然发现天堂和地狱竟仅一纸之隔,第三世界的“群氓”们被狠狠的欺骗和抛弃。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席卷而来,马基雅维 利的徒子徒孙们多少年前开始的游说收到了效果,他们表里不一,大发其财,其苦果却要 由全世界的人来承担。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掠夺也没有一天消失过,君主们却悄悄发生 了转变,他们被上文明的衣衫,行使文明的欺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相同的结局绝不会再次上演。得益于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展, 知识层面的持续扩大,我们在今天能够看到《君主论》这样一本影响了后世众多政治家、 企业家、帝王和流氓的著作,也看到了辉煌成就之前的龌龊手段,了解了他们一袭晚礼服 下面的满身脓疮。洋务运动时期,朝中的大佬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商业 竞争极端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利用他们的思想,完成自己的崛起。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45秒钟的电视广告: 女摇头,众人不解,不知少女意欲何求,这时一推销员推车前来,边走边叫,“可口可乐”,少女立即喜笑颜开,也跟着“可口可乐”起来,大家一起会心点头,相视而笑。 广告更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可口可乐”这一“世界语言”的张狂个性。除了“可口可乐”正在侵蚀我国的饮食文化外,放眼望去,你会震惊的发现,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我们的观念,正在或已经成为美国通俗和流行文化通行无阻的跑马场。这是什么?这是霸权!而且是一种比美国隐形轰炸机更具杀伤力的看不见的霸权。为什么我们会喝着可口可乐叫着打倒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我们会起一个英文名在网上呼吁抵御外来文化的扩张,为什么我们会刚贴完拒绝麦当劳的标语转身就要吃肯德基……这些举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文化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国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导弹+经济+文化=美国式的全球化,这是美国图谋称霸世界的公式。导弹这种外在加暴力并不十分可怕,比导弹更加可怕的是经济和文化,经济渗透和文化扩张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人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帝国主义属于军事帝国主义,那么“新帝国主义”则属于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家凯文·罗宾斯指出,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仅仅牵涉到经济,实质上是美国化,也就是把世界改造成以美国为“村长兼警察法官”的“地球村”。学者H.I.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经济、语言、技术等软力量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这种“全球文化”,实际上是英语文化,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文化。 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着奇装异服,哈韩哈日,言必称欧美的少年。于是,很多人开始高呼要保卫中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其实,这些现象无非是说明了我们社会中某些空白之处被外来的文化填补了。如果说,这些行为真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需要进行引导的话,我认为反对者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长篇累牍的口诛笔伐,而是尽快地找出能改变这些少年行为的“文化替代物”,但是很可惜,我们的学界和业界是有一些脱节的,很多人在呼吁抵制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的时候,却不知道开发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 中国的电视产业的现状也许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文化 供需上的失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电视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以儿童节目为例,中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连利基市场都不是。中国电视台的儿童节目过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在很多时候,我们媒体的内容话语缺失了。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于这个理论,我们更多是在众多学者高呼“狼来了”的时候接触

到的,当今也需要我们也对文化帝国主义作出批判,但我们或许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抵制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入侵。这里,我想更多追问的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到哪里去了,是否大规模抵制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品就可以使中华文明得到伟大的复兴? 捍卫本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同样今天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话题。有人作出过统计,到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电视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和严重,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98年统计,世界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来自美国,这其间既有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更多是电视片(特指电视剧之类的片目)。新西兰的电视节目有50%来自美国,拉美的电视节目竞有85%来自美国。而中国的情况是,在2000-2004年间,我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从美国的进口占40%-50%,中国电视台播出的进口影片4000多部,美国片也约占一半。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无论那个地区,哪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会被吞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些杞人忧天,以下几点是我想要说明的。

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策略(一) 核心提示:品牌定位的目的在于创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要。品牌定位是一项颇具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因为假如存在固定模式,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大大减少,品牌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减弱,品牌存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和近年来出现的品牌定位策略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不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组合,以达到更好效果。以下简要介绍一些最常见的品牌定位策略。 一、首席定位 首席定位是追求成为行业或某一方面“第一”的市场定位。“第一”的位置是令人羡慕的,因为它说明这个品牌在领导着整个市场。品牌一旦占据领导地位,冠上“第一”的头衔,便会产生聚焦作用、光环作用、磁场作用和“核裂变”作用,具备追随型品牌所没有的竞争优势。施乐是复印机品牌的第一,ibm的总体实力比施乐公司要雄厚得多,但ibm公司生产的复印机总是无法与施乐竞争;柯达进军“立即显像”市场,与“拍立得”竞争,结果也只是占领了很小的市场份额。首席定位的依据是人们往往只注意“第一”、对“第一”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心理规律。例如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在信息爆炸、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多如过江之鲫,消费者只会记住那些排名靠前的品牌,特别是第一品牌,而对大多数品牌毫无记忆。 品牌一旦成为行业“第一”,只要企业善于经营,不断创新,就能一直保持这一地位。从1923年开始,美国可口可乐(coca-cola)、高露洁(colgate)、吉列(gillette)、固特异(goldyear)、好时(hershey?s)家乐氏(kellogg?s)、柯达(kodak)、立顿(lipton)、曼哈顿(manhattan)、纳贝斯克(nabisco)等十大品牌,除曼哈顿之外,其余9种至今仍然保持着第一的优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实力运用首席定位策略,只有那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运作。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可以开发品牌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并取得竞争的定位。例如迪阿牌(dial)香皂是除臭香皂的第一,波斯克牌赛车是小型运动跑车的第一,等等。 二、加强定位 加强定位就是指在消费者心目中强化自身形象的定位。当企业无法从正面打败对手,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可以有意识地突出品牌某一方面的优势,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获得竞争的胜利。七喜汽水告诉消费者“不是可乐”;亚都恒温换气机告诉消费者“我不是空调”;理查逊·麦瑞尔公司知道自己的产品不是康得和dristan的对手,于是就将自己的感冒药nyquil定位为“夜感冒药”,告诉消费者这是一种在晚上服用的新药,从而获得了成功。 三、比附定位 比附定位即通过与竞争品牌的比较来确定自身市场地位的一种定位策略。其实质是一种借势定位或反应式定位。借竞争者之势,衬托自身的品牌形象。当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追求把小汽车设计得更长、更低、更美观的时候,金龟车显得既小又难看。若用传统方法推销,势必要想方设法掩饰缺点、夸大优点,如把照片拍得更漂亮,去宣传金龟车特有的质量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冲突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之间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二现实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文化全球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文化全球化就是现实的。首先,消费主义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地球村”表明了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文化全球化又就是想象的。从消费文化的层次上瞧,具有混合化特征,。从文化的接受者与消费者角度来瞧,文化的生产与传播环境总会受到影响与制约。所以,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就是必然的。 但有一个前提同样重要,那就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的前提——文化主体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多元与多样。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主体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往,就是国际军事、经济、技术不平等格局在文化上的反映。这种文化全球化也就是我们必须予以抨击与坚决反对的。 三“全球文化”的构建,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这也渐渐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文化的构建。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第一,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第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第三,文化的冲突与对话。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主要不就是取决于文化自身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态度,而就是取决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既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融合。 二、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三、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等因素因为具有国际性、跨国性背景,在与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交流时,既可能产生冲击,也可能会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必须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领域,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征与内涵。第一,特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集团、民族之间的文化对抗。所谓文化冲突就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第二,泛指则就是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与推陈出新的过程。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冲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发。 三、文化演进与发展的主流才就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体现差异文化间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与谐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聚大量能够使得异质文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阅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让我不禁深有感触。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K.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和发展。列宁在这部着作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的重大变化概括为帝国主义的5个基本经济特征,并依次一一作了分析。在对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所作的分析的基础上,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同时,列宁对K.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以及考茨基当时大力宣扬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了批判。列宁从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出发,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最后,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他在全书的结尾着重指出:“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列宁在这本书中很全面地论述了帝国主义。在相关书籍中看到,后人评论这本书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发展。这本书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个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了。列宁就其中几个经济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精彩的分析,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帝国主义是一种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在序言中直接点明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资本主义的竞争发展,最终会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化。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所以它不能消灭竞争。垄断实际上并没有消灭竞争,却是竞争的另一种形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竞争包含了以下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和费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恩格斯在第三章有关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中的论述十分精彩,个人也对这一段比较有感悟。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帝国主义的“垄断”展开阐述。它主要说明了金融资本统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帝国”。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即垄断阶段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资本巨头手中,货币财富越来越被少数大银行所控制。列宁指出:“生产的集中;由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正是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金融寡头的统治得以渐渐形成。少数垄断的巨头们掌握着金融资本,他们用金融武器统治着这整个资本的世界,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甚至掌握国家政权。 金融寡头们统治、剥削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参与制”。一级一级的母子公司控制机构让母公司有能力用较少的资本控制支配比自己大许多倍的资本。金融寡头只要以较少的资本就能控制超过自身许多倍的资本.以致掌握工商业。控制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寡头本身的资本实力并没有到绝对的高度,但是这种体制,或者说他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极大地增加了寡头的经济实力,使它们成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宰。资产阶级的规则制定者们也设定了一些制度,以引导群众的思潮,并维护自己的游戏规则。资产阶级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一):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当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够以宽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方法研读一个人类历史中最复杂独特的国家,并能用宽广的胸怀辩证看待中国的当前与未来,实在难能可贵。 感谢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虽然很多资料我都只能囫囵吞枣,但这番阅读确实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祖国。 读罢《论中国》,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怀和眼界。 论中国读后感(二): 《论中国》读后感 最近在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提到中国人思考问题是围棋思维,任何一个棋子的落地,都会从整体思考。其中,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均是此种思维下指导的行动。中国对朝鲜的支持,源自其对朝鲜在整体周边布局中的思考和认知;对越南抗美的支持,中苏交恶后,越南与苏联结盟,中国政府又一次的从围棋思维感觉到战略布局的危险,于是有了又一次的军事行动。此种解读有意思,也颇有启发性。 而且,单就这两次战争来看,是中共建国后,先后挑战美国和苏联当时两大超级大国的过程。抗美援朝是与美国直接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越南与苏联结盟状况下打的,其实质也是针对苏联。用华国锋的话讲,均是“摸了老虎的屁股”。结果第一次,老虎被打蒙了;第二次,老虎直接就没敢动。不管这两次战争如何评价,但中共不惮自身实力弱的状况,敢于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内容提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一、文化帝国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入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 文化帝国主义" 的批判理论。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90 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 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1993 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入。如果说从60 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这样," 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 后殖民文化批判"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 " 文化帝国主义" ,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 据考证,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巨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许勒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被首度被使用和诠释的。二次大战之后几十年间,大约有将近100 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地区成立新兴的民族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与文化上严重依赖着少数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就传播与文化领域来说,西方几个大型通讯社主

品牌管理与品牌定位

与来源:介绍 本文件所载信息和意见不是旨在供全面研究、或提供财务或法律意见用途,及不应被依赖或用以取代任何有关个别情况的个别建议。 什么是品牌 . 品牌是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及服务或一类产品及服务的名称、特性、质量、商标、标识、设计的组合 . 品牌有助于产品消费者识别产品、判断质量、打消疑虑、并获得因与品牌联系起来而产生的好处,比如身份、地位 . 品牌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产生,也可以重新创立。一个品牌可以代表一种产品或服务,也可代表一大类产品或服务 品牌的确定与管理 在利用品牌突出自我特点这一市场营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之前,先应当: . 确定品牌–搞清楚品牌包括什么,代表什么和不包括什么 . 打造、设计和管理品牌–必须有意识地和从战略的角度对品牌进行管理,才能保持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品牌形象。如果采取顺其自然的做法,那么最终会有其他人(竞争对手、媒体等)就会对你的品牌不利品牌的价值有点像传统的银行帐户–如果您只使用品牌,而不在品牌上投入,也就是说只提款而不存款,那么很快就会所剩无几或分文不剩;如果您想在一段时间内做强做大,您就需要事先筹划、投入并管理好自己的资源

品牌的确定与管理(续) 要把品牌作为与众不同的要素并加以充分利用,就要考虑以下问题:. 品牌就是关系:人们不一定是买产品,而是在买品牌——譬如,就好像一位很好的老朋友,有一种熟悉、舒服和信任的感觉,如果想试一个新的品牌,则预示着会建立起一种令人兴奋的新关系 . 品牌就是感受:感受本身和关系一样,也能产生影响——就品牌而言,感受则涉及到多个方面,譬如产品本身、包装设计、购物环境、服务态度、与产品相关的其他任何服务、品牌标识的外观和感觉、宣传广告——能否让人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或愉快的心情 . 品牌在不断地演变:品牌就像人一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要适应新情况,应对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 品牌具有连贯性:多年的驰名品牌可以为消费者和提供一个参照标准——品牌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赢得大众的信任,而产品却可以根据的需求、技术或时尚而经常变化 . 品牌可以创造价值和忠实度: 总的品牌感受具有与众不同的重要价值——良好的和不断重复的良好感受,将会赢得忠实度,与建立起长期持久的关系,让重复购买;与您不认识的新相比,让回头客和您熟悉的满意比较容易,而且也可从他们那里获得较好的利润,因此品牌既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也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未经摩根士丹利表示同意,不得抄袭或剪辑本文资料。 品牌价值

电视剧的全球化和文化入侵

电视剧的全球化和文化入侵 “全球化”,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新概念。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开 始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进一步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90年代以来,这“全球化”概念大有取代“一体化”概念的势头。也是从这个 时候起,“全球化”概念逐渐进入西方文化和文艺领域。差不多与此同时,它被译介到我国,并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现在关注的一个热点。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各国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重要影响,比如,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和相互吸纳、相互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审视和探讨各国文化的世界视角和尺度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不少文化课题都面临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因而需要各国志士仁人携手合作解决。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尽管它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成功,而在文化领域,它的正确性是有局限性的,对它必然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并不是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直接决定文化和文艺发展的水平的。即使是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和文艺的发展,那也不会是直线式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中间因素诸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等的复杂影响才得以实现。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消费,因而,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的全球化有着巨大的差别。物质产品的生产有着强烈的标准化要求,而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显得十分复杂。要是真的说什么文化也有全球化的问题,那只能是,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从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多样性,向着同一空间的多样化转变,使得一种又一种的在特定地理空间、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产品的全球化趋同,文化艺术产品的全球化趋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 现在,世界上,在有关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似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民族文化将要消失,代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文化。比如,一些人曾预言,随着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全球化的到来,墨西哥文化将会消失。1998年6月23日的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用大量的事实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这些预言家“错了。实际上墨西哥3000年的遗产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事实已经证明,一些全球化理论倡 导者所说的文化艺术也将实现全球一体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这样的“全球化”完全不可能实现,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要竭力加以鼓吹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