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b5931604.html,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作者:牛迪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5期

[摘要] 会展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可以带动运输业、电信业、广告业、印刷

业、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文明素质,产生十分可观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受到各方的关注。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发展会展经济的区域和产业优势,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本文从分析会展经济基本问题入手,研究会展经济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效果,以期促进呼和浩特市的会展经济产业在更高的层面运行,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会展业;会展经济;城市发展;拉动效应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28

[中图分类号] F7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40- 03

1 会展经济对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 会展业带动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

近几年,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呼和浩特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国际性、全国性的展会陆续登陆青城,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世界草原与草地大会”、“中国内蒙古农博会”、“中国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等。

展会给呼和浩特市带来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和间接贸易收入,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的服务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会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宾馆、饭店也迎来了一个黄金期。“2012年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展览面积7.6万平方米,参展参会的国内外企业1 900余家,参会客商11 000多人,参观总人数近40万人,总交易额27亿元。

投资及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必将成为拉动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众多展会的举办,吸引了大批中外展商和参观人员,他们到呼和浩特参加会议、寻找商机、洽谈合作、考察学习、旅游娱乐等,强力刺激消费,推动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1.2 会展业带动呼和浩特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呼和浩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面积由2005

年的140平方千米扩展到210平方千米,建成了体育场、博物院、乌兰恰特剧院等一批大型公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会展自发展伊始就与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深刻的改变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及命运。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会推动这座城市的市容、公共设施的发展,会带动这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会提高这座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世界各大城市不遗余力的争取各著名国际会展的举办权,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会展业不但可以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为城市带来直接巨大的经济创收,还给酒店、旅游、金融、交通运输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城市因举办大型国际会展而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城市,其中尤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更为突出。中国贸促会特邀顾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俞晓松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会展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推动力。 2.1 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不但本身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拉动城市诸如旅游、酒店、交通运输和通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专家估测,国际上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 2.1.1 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约翰.凯斯特说过,会展业是目前旅游细分市场中最重要、做有前景的产业。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而会展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活动的举办为中心城市带来大量的人流,能为城市的旅游带来一定的客源,很多参会人员在参加会议或展会的同时顺便浏览该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同时,很多会展的硬件设施可以转化为旅游景点,像昆明的99世博会举办之后,世博园就转化为旅游景点,不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为昆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当然,除了为城市旅游带来客源外,会展活动的举办能推进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推广,同时能拉动城市的旅游消费,同时,会展活动的举办能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大力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故而会展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浙江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总趋势,对外贸易则是衔接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上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贸易结构显著提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金融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金融发展指标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金融发展理论学者多是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影响,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比较零散,特别是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近年来,许多学者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索,以获得更加有力的证据。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 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因此金融发展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途径。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在其论文《国家贸易前景》中,首次提出了“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观点以来,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国外最有影响的关于贸易和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研究的要数Frankel和 Romer(1999),他们的研究吸收了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并利用地理因素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然后从水平量角度出发将人均产出分解为三个要素最后利用拟合得到的贸易工具变量分析贸易通过那些途径影响人均产出。 Tse and Leung(2002)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们认为从国际市场上借款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进入固定成本的存在,一个国家只有收入水平打到一定程度后才具备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的条件,所以只有GDP水平较高的国家才有足够的信用保证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到资金。如果以上假说成立的话,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使这些国际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借贷市场,借入更多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 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曾乐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业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并未解决。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却开始降温,忽视农业、掠夺农业、挤占甚至挪用农业投资的情况日益严重,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偏重于追求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热衷于开发区、房地产和市场建设,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据专家分析研究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是215∶1,但1991~1994年间却为4∶1。尽管近年来中央多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但忽视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和投入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农业产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主要侧重“稳”的作用,而很少注意农业产业作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联带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宣传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点,更使这种片面认识格式化、观念化。 不可否认,农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在理论上忽视农业产业的关联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致富搞活”割裂开来却是十分有害的,必然导致许多地方在“兴地富民”时只把农业作为“口粮农业、口头农业、口号农业”去抓,而不愿真正把财力和精力投到农业中去。根本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二、农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在技术结构、产品需求结构方面扩散程度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后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前后向关联广泛,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较高,其投入产出的增加,会对相关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产生较强的乘数作用,并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将这种乘数作用传散到更多的产业部门,进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农业产业就属于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之一。 ——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对第二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及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后向关联效应的作用下,首先会带动为农业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最近两年,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便也摆脱了前几年徘徊的局面,特别是农用汽车、联合收割机、化肥、农膜等的发展尤为显著,96年农机产品销售总额在机械行业中由第九位跃居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极强的后向关联效应。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出的增加,也会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为吸收农业产出的前向相关部门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加工对象,从而促使更多的相关部门的产生和发展,陕西省近年来由于苹果生产大幅度增长而带动果汁加工企业的大批建立就是农业产业前向关联效应的最好例证。 农业产业的这种关联效应还会增强其前向关联产业部门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应,并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各自的关联效应传散到钢铁、机械制造、原材料、石油、电力、化工、机械修配等产业部门,进而传散到整个第二产业的所有部门,带动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 必须看到,农业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关联效应不仅仅是引起其数量的扩张,更主要的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我国农用机械生产不但存在着品质低、性能差、功能少、能耗高等问题,而且还存在重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轻工具机具;重田间作业机械轻固定作业机械的倾向。有资料表明,与拖拉机配套的拖带农机具在发达国家已达千余种,我国仅有百来种。农业产出的增加无疑对前向相关产业部门的加工率、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工产品品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第二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联带作用。流通部门既是与农业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又是农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随着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及其与第二产业关联程度的增强,农用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和农产品购销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仓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 — 1 2 — 理论导刊97.6农业?农村?农民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在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城市经济特色,以其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城市为会展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城市经济是指能充分体现城市特征和功能的产业及相关活动,而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是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与职能演变而发展的。目前,城市的职能与产业结构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信息产业、运输业、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崛起,为会展业在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寻求信息并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的愿望日益加强,迫切需要一个提供商品信息、交流行业发展趋势、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信息平台。在此背景下,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先进技术传播、创新集成、交易推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直接和间接催生了会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展经济的运行质量。 发展会展经济要求会展城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施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这些优良条件,如德国的汉诺威、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香港。 会展经济贡献城市发展 作为城市型服务业,会展经济由于其拥有直接性、集聚性和经济性的优势本身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显示,会展业利润一般在20%至25%以上,是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新投资净额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形成乘数效应。会展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集聚放大效应明显,其资源整合功能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 会展业是关联性、外向性极大的产业部门,它的长足发展能培育新兴产业,如会展旅游业,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发展。首先是会展场馆的建设就涉及规划、房地产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会展活动又能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展参加者往往为外来人口,这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发展机遇,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会展还需要当地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行业的综合配套支持,这就相应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综合经济的提升。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会展活动还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各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2006年,我国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40亿元左右,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其收入达1260亿元。 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作为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的会展业,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

广西文化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分析

广西文化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7广西投入产出表》及《2012广西投入产出表》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涵盖国民经济的14个部门,将文化产业分为两个细分行业,即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对这两大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度的比较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地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动态关联特征,对广西地区2007年到2012年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广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标签: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波及效应;拉动效应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eb5931604.html,ki.16723198.2016.30.002 1引言 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国家才能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因此,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发展发挥着日渐强大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林秀梅和张亚丽(2014)首先把2007年吉林省144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整理成5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将吉林省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制造”、“文化服务”两大细分行业,并分析了其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与拉动效应。蔡春旺(2010)强文化产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中国2007年13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选取出12个文化产业部门,分析其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王志标(2008)基于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基于分配系数的前向联系。 目前的研究中,大多侧重于研究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缺乏动态比较方面的研究,有关文化产业的外延界定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将文化产业分为两个细分行业,即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涵盖国民经济的14个部门,对这两大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度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广西地区2007年到2012年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广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2文化产业投入产出部门的分类 在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结合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两大细分行业。包含广西区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及2007年135×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14个部门,具体如表1。 在对文化产业的分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揭示其他国民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以西安市为例

2012年第2期总第212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区域经济】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梁 闽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 双重乘数效应, 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示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心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自生发展能力,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一、引言 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 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吕玉印,2000)。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 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而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面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联系起来, 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角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生的效应。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都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我国目前基本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 城市聚集的动力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比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 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口、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支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相互间发生作用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一)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由“聚集”作用导致城市“成长”的机理 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的机理是聚集作用于成长,表现为工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开始是由始发性的工业推动的,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先是为城市化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交通运输设备、现代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等,由此带来了人口、资源、企业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 集聚并产生乘数效应。始发性的工业围绕主导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工业(如钢铁、 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间的连锁效应大,导致产业在空间集聚范围上迅速扩大, 从而加剧了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城市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一层次乘数效应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其作用过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工业项目和数量的扩张,还在于流入城市内的再度创造的异质生产力能否与原有生产力形成同质交融, 通过这种相互融合变异质的要素为同质要素,即实现异质要素同质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个体与厂商的理性经济行为将城市的形成与规模内生化,从而把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了起来。 (二)第二层次乘数效应———由“成长”引致城市成长并进一步引发 “聚集”的机理聚集效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经济现象,它既涉及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又同产业经济中的组织结构有关。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成长过程就是经济质的流动和累积过程, 这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聚集规模进一步扩张,并使得城市投资环境和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分工得以进一步深化, 深化和精细的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进而就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提供了环境,继而使得创新活动在城市域内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创新活动深化和逐渐扩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所以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中的城市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的成长(如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加快增长),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 使得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通过产业链条表现为明显的集中趋势(如图1所示)。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举例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011

浅谈会展经济与航空业发展(一)

浅谈会展经济与航空业发展(一) 摘要:会展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近几年会展业和会展经济快速发展,航空业也同样受到会展经济的影响,那么在我国如何有效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促使我国航空业的更快发展,则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会展经济谈起,对我国航空业顺应会展经济,推进航空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力图促进我国航空业与会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经济航空业发展建议 1会展与会展经济 1.1会展的定义在国际上,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industry。它由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协会/团体组织会议(Convention)和展览会(exhibitionorexposition)所组成。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MICE中的E又包含了新的含义:节事活动(event)。 而在欧洲,会展被称为C&E(ConventionandExposition)或者M&E(MeetingandExposition),会展的内容仅包括会议和展览,会展业也即会议和展览业。 国内对于会展定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认为会展是会议、展览和大型节事活动的统称。这是从概念的外延定义会展,该外延表述简洁,与我国很多会展界人士认为的广义会展概念外延相一致。 一种照搬国外概念,认为会展就是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即会议、奖励旅游、集会、展览),会展的外延就是公司业务会议、奖励旅游、协会/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四个部分。 另外一种将会展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会展的内容就是经济行为的会议和展览,这种观点认为:会展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流通)形式,会展是人类经济交换的主渠道。 广义的会展外延很广,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和其他活动的集会。 综合上述观点,对会展的定义为:会展是一种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 1.2会展经济的定义国内学术界对会展经济做出了众多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国际会议,能够交流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并利用其产业连带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1.2.2会展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的会展经济活动,会展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经济形态。除了能够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3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专题会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创造商机,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综合以上观点,对会展经济的定义表述如下: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节事活动,拉动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 2会展经济对航空业发展的影响 会展经济由于其涉及服务、交通、旅游、餐饮和住宿等诸多行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航空业的发展。 2.1会展业对航空运输的带动效应会展是一种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是交流活动,这就牵涉到了一个空间位移的概念。现在,对于空间位移工具的选择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今天所有交通方式中,航空运输无疑最为迅速最为便捷的了。因此,随着会展的开展,对航空运输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很强的

中国会展业发展论文

中国会展业发展 刘海英21110107 一、现状 近年来,展览业在我国高速发展,其引发的会展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极具带动作用,正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城市认识到会展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愈发重视展览行业的发展,许多城市以将其列入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 二、整体特点 ●展览企业和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 ●运作模式:政府主导型 ●市场现状: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国外企业) 三、主要问题 1.盲目发展 ●展会 许多展会没有做切实的项目分析论证便盲目进入市场,最终往往不仅导致展会自身的失败,更使得展览行业更加混乱无序。 ●展览公司 展览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展览公司迅速增加,却纷繁杂乱、良莠不齐;而中小型企业所办展览在规模、质量、专业化程度等上往往无法保证。 ●展馆 展馆建设投资大、收益慢,但各地盲目新建展馆,造成重复建设,有馆无展等现象,浪费大量资源。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相关法规匮乏 ●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展不完善 3.市场混乱 由于中国展览行业的盲目发展(企业、展会、展馆等),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中国展览行业市场混乱状况十分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专利侵权、重复、撞车、恶性竞争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办展者、参展者,乃至整个行业利益都受到严重伤害;另一方面,行业的混乱、缺乏规范也严重阻碍着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四、误区 综合分析我国展览市场,我觉得其目前最大误区在于展览市场的盲目性。一方面是组展方在项目开发时的盲目性,即只看到了整个会展行业的巨大市场,却忽视了其所办具体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切实的项目论证),使得很多展会并非市场所需,效益十分低下;另一方面,企业比较热衷于增多展会数量而非专心办好品牌展会,结果就如同猴子想抱得所有水果,最终却是捡了苹果丢了西瓜,不仅是企业所办展会难以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导致市场出现拥挤、混乱、整体效益下降等问题。 五、国外可借鉴经验与我国展览发展之道 1.加快行业协会的发展 我国展览行业协会发展尚比较滞后,缺乏专业、权威、既能引导行业发展又能有效管理展览业的行业协会。 2.展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 展览会是实现大量针对性信息交流的平台,这正是现代企业参展的重要因素。当展会具备较大品牌价值、较强专业性、较大规模、较高质量时,才可以尽大化实现参展企业目标,进而吸引高质量参展企业,更进一步提升展会质量和品牌效应等,如此循环,实现展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企业集团化 中小型企业受限于各方面资源,所办展会往往质量不会太高。而我国中小型展览企业繁杂,大家都在抢市场却又不能好好开发利用市场。企业 集团化,发展实力强大的企业,以集中资源举办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展览。同时淘汰低质企业或展会,而保留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和展会,以满足规模相对小的地方展或特色展需求。 实现企业集团化一方面由市场自身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及行业协会等的引导。 4.企业集团化+展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实现展会国际化之道 5.城市会展发展目标定位:“发展XX行业之都”优于“发展会展之都” 我觉得若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发展会展之都”(如成都)或类似以成为活跃会展城市为目标,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容易陷入之前分析的盲目发展的误区 ●城市发展会比价容易出现同质化等 而以“发展XX行业之都”类似目标定位的发展不仅可以避免以上问 题,在极大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同时,让各个城市各具特色,使展览业

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_徐润华

LILUNDAOBAO实践思考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消费和出口增长相对稳定时,投资是推动经济和税收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本文应用数据资料及有关指标来分析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江西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实证分析 1.总量分析。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48.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877 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提高到2010年的 3.15%。江西地方税收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效应下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56.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35.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提高到2010年的1.68%。 2.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增长趋势分析。2000年至2010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0%,地方税收年均增长22.6%,平均投资税收弹性为0.71,也就是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则地方税收增长0.71%。其中:“十五”期间,平均投资税收弹性只有0.59;“十一五”期间,平均投资税收弹性为0.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各年份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增长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税收除了受投资影响外,还与消费、出口等经济因素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税收征管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二是投资对经济和地方税收的影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拉动作用在当年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来,但在第二年或第三年会显现出来。 3.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结构分析。从江西投资使用构成看,建筑工程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8.2%下降到2010年的49.7%,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上升了5.2个百分点。建筑工程投资占比下降,说明能直接拉动地方税收的投资份额相对减小,短期内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减弱。 从江西投资行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升,由2006年的39.3%上升到2010年的57.5%,提高了18.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占比提高了18.3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见效慢、周期长,而第三产业投资则见效快、周期短,使地方税收结构产生不尽相同的变化。工业地方税收占比由2006年的18.2%下降到2010年的 15.9%,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占比稳定在60%的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方税收增长的地区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税收呈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税收收入规模也越大。2010年全国地方税收总量前10名的省份,有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前10名之内,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部前4名,地方税收也居前4名。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税收效益看,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较低。2010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税收效益只有0.0503,远低于0.0982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列第27位。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带动地方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较低,边际税收效益较低。因此,必须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江西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增长的后劲。 1.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强地方税源基础。固定资产投资是财源、是税源、是后劲。保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保持了经济总量和税源的基础。应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抓固定资产投入,紧紧把握国家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力争有更多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入户江西,有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江西投资兴业。 2.积极改善投资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优化工业投资,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更新改造投资规模,提高再生产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视第三产业的投资,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大力发展交通和贸易服务业,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复苏和持续增长。 3.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有效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收益。要全面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各项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节能环保企业倾斜,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效应管理考核,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收益。 4.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切实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积极探索税收征管新模式,加快税收征管创新步伐,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扎实推进“两业”税收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强化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信息管税”的整体合力。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落实项目登记制度,落实重大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加强重点工程税收征管协调,切实把投资增长转化为税收增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责任编辑汪冰) 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效应 分析及政策建议 ●徐润华吕松 25 理论导报 2012.10

应用文-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 目前,关于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新 地 的一个新领域,但还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传统国际经济学中,国家通常被抽象为具有稳定要素禀赋或 权限的空间一点,忽视了国家在空间角度的关联效应。城市经济学模型化城市内部结构,但缺乏城市间关联效应的研究。在学术界提出全球化是国家之间的“距离的消亡”观点之后,不少学者不仅尝试把空间以经济地理的形式引入主流经济学中,更加意识到对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理解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空间关联效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梯阶转移,对理解当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关联效应的两个基本原则 传统经济学理论,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经济活动最终将空间均匀分配。然而,现实世界却长期存在人口、繁荣和贫穷的空间聚集。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或经济地理学提出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空间关联效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给定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与跟这些中心位置的空间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比如,租金由城市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经济活动中心的形成,以及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的决定因素,如城市中的贫民窟和工业区、国家内的城市系统 ,以及世界经济中长期存在国际收入不平等现象。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空间规模加以解释,但需要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空间距离成本,二是要素聚集机制。 1.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增加经济行为的直接交易成本,抑制经济行为发生。研究表明,随着两地距离的扩大,两地问的经济活动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第一,两地距离扩大降低贸易量。重力模型估算表明,当两地间的空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贸易量减少50%;两地间的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4000公里,贸易量降低82%;当两地问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到8000公里,贸易量降低93%。第二,两地空间距离扩大降低跨国资本流动。Portes和Rey(1999)对跨国资本进行研究发现:两地间的距离为8000公里时,两国的跨国资本流动还不足距离为1000公里时的1/5Di Mauro(2000)研究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发现随着国家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8000公里,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比率相对少一些,尽管下降的比率已经超过一半。第三,在跨国境经济行为中,国家间政策、 和 方面的差异构成间接的空间距离成本,提高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阻碍经济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在关系密切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量,也比加拿大国家内部各州之间的贸易量下降10~20倍。 2.要素集聚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以规模经济递减原理为基础,暗含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扩散和传播是均匀的,任何东西都自给自足。但“自给自足资本主义”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规模经济的认识问题。只有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才会有在生产所有产品(低贸易成本,但是规模小)和生产部分产品(高的贸易成本,低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来看,

会展经济发展论文

会展论文之——论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商务管理 学号:1420702107 名字:谭雪睿

摘要 会展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烟产业”,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虽然会展经济的发展很迅速,但是其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便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本文重在针对现代会展自身的可持续问题,对会展资源利用的不充分,特别是会展场馆的布局的不合理、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场馆建设利用率 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本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的含义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和能力;既要保证是过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优化,从而做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有序发展。与会展产业联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会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会展自身的可持续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蓬勃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发展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次写入了五年规划,表明会展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同时也说明了会展产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贯穿整个会展活动的,如果之前没有仔细地研究和讨论会展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可能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产生会展活动的负效应。考察我国现有的会展活动,会展业形成的资源浪费主要体现为场馆资源的浪费,参展物质的浪费,重复办展造成的浪费以及会展资源和会展信息的浪费。本文主要针对会展场馆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我国会展发展情态 1、数量对比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对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具体来说,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到底该怎样看待?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赢 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在20%?30%之间。会展具有桥梁、窗口、展台、连带等功能,在促进商品流通、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展业具有强 大的关联带动效应,会展业具有很强的连带功能。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 10,即展览场馆 的收入如果是1,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国内据上海、深圳测算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 9。主要表现在:会展能够吸引大批中外参展、观展人员,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消费需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会展业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个要素,决定参展商和贸易商的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须为参展商提供商品展览、研讨会议、新闻通讯、宾馆业等“一条龙”服务,这样就带动了承展地的咨询业、保洁业、广告业、印刷业、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会展能够推动举办地加强交通业、运输业、电信业、环保业等基

础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地的综合经济实力。会展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国际展会是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的风采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会展业的发达,还有助于加深政府、国内外团体和商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城市间人员的互访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会展业要坚定不移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产物,先是在沿海地区城市飞速发展,“会展经济”已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所认同,所重视。郑州发展会展业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前一段时间考察了上海、深圳等地会展业发展情况,接触了不少从事商贸和会展工作的人士,他们普遍看好郑州发展会展业,认为郑州是举办展会的理想城市。发展会展业要突出个性特色以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的 趋势来看,越来越突出个性化特色,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等等。那么,发展郑州的会展业也应该考虑郑州有哪些个性,突出个性才能办好特 色,会展业才会有生命力。根据郑州市的区位、交通、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 [摘要] 会展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可以带动运输业、电信业、广告业、印刷业、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文明素质,产生十分可观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受到各方的关注。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发展会展经济的区域和产业优势,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本文从分析会展经济基本问题入手,研究会展经济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效果,以期促进呼和浩特市的会展经济产业在更高的层面运行,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会展业;会展经济;城市发展;拉动效应 1 会展经济对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 会展业带动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 近几年,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呼和浩特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国际性、全国性的展会陆续登陆青城,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世界草原与草地大会”、“中国内蒙古农博会”、“中国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等。 展会给呼和浩特市带来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和间接贸易收入,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的服务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会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宾馆、饭店也迎来了一个黄金期。“2012年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展览面积7.6万平方米,参展参会的国内外企业1 900余家,参会客商11 000多人,参观总人数近40万人,总交易额27亿元。 投资及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必将成为拉动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众多展会的举办,吸引了大批中外展商和参观人员,他们到呼和浩特参加会议、寻找商机、洽谈合作、考察学习、旅游娱乐等,强力刺激消费,推动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1.2 会展业带动呼和浩特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呼和浩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40平方千米扩展到210平方千米,建成了体育场、博物院、乌兰恰特剧院等一批大型公用项目,打造了成吉思汗大街、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伊斯兰特色景观街等特色街区,对大召、公主府、昭君博物院等文化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基本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11 年将全面推进呼市至杀虎口高速公路、十七沟至大饭铺高速公路、京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在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有一种很有效的销售技巧叫“fab—利益销售”,即销售人员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feature)、“优势”(advantage)和“利益”(benefit)三个角度,向客户进行科学而详尽的讲解和演示,以达到消费者的认同与最终购买。fab技巧强调了“产品能带给消费者利益”,所以在营销过程中,很多交易得以顺利成交。 在不同组织的面试过程中,fab技巧理应成为面试官当家的一件“利器”!从招聘方的角度看面试的交流过程也是“市场行为”,即利用面谈的机会,面试官可以将组织的理念、文化特征、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乃至职位的“价格”传播给候选人;同时面试官又可根据候选人对诸多问题的理解和应答,从f、a、b的角度有序地判断“价值”,从而进行科学和理性的选择。 “告诉你,这儿有一块奶酪” 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应聘者第一次到单位面谈,面试官就可用“介绍”的方式把单位的概况进行描述,从“组织发展史”、“如今的规模”、“组织与人员结构”到“产品及市场”等,一一介绍。这样的开始,一是可以让应聘者放松,使谈话气氛融洽,以利后面的信息交流;二是能够让应聘者“有底”,可以判别这个单位是不是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尽管成熟的应聘者在投简历的时候都预先了解相关情况,包括到网站上浏览,但面对面得来的信息,会显得更加实在与真实。 我们假设应聘者通过了其它方面的测试,面试官觉得应聘者是“真正需要的人”,fab 技巧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比如,某展览公司在招聘一名策划人员时,面试官是这样“销售”公司职位的: 1)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它不光要求你有经验,还要求你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新鲜独到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某种程度上可需要天分呀(往往这些话就使应聘者跃跃欲试了)!

大城市 对周边 虹吸效应

大城市对周边虹吸效应 庞见波:现在请工商学院院长王发明给我们讲一下。 王发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因为我来烟台的时间也不是太长,也就6、7年的 时间,十分的遗憾桃村还没有去过。来之前刚坐火车的时候经过桃村,听桃村的话,偶尔从报纸和广播、电视中听一听桃村。刚才听我们刘书记的介绍,桃村非常的美丽,非常的富裕。下一次有时间包括假期一定去看一看。 今天,我主要还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谈一谈,刚才,包括王全杰和几位专家都提到了从卫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主要想讲这么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叫中心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间,对周围的乡镇或者是周围的卫星城,存在着这么两个问题。一个是叫虹吸效应和一个叫扩散效应,就是我们总讲的现在大家讲的一句口语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这两种状况,那么我们的小城镇特别是在区域中心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就面临着这么两个问题。那么在这两个问题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区域中心城市它的的扩散功能还不是太强的情况下,我们中心区域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我们积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这就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逐渐的向周围城市聚集,带来了给区域中心,

区域的中小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树底下不长草这样一种状况。如何发展?所谓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尽量避免大树地下不长草的这种状况。我想,有三个方面需要认真思考一下,那么,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中小城市或者中小城市在扩展的过程中间,必须要有一个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那么在大城市或者来讲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的这样小城镇如何 发展,如何定位集中多一点就是无论这个城镇多小,这个城市多小,这个城市一定要有一个产业支撑,而且这个产业我讲,必须是一个特色的产业,这样的发展就叫共性比较多,那么这个流动性就比较大。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而且没有这个特色产业支撑的话。发展的化就没有一个可持续性,所以在这个区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间,那么以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核,卫星城市或者是卫星小城镇作为一个圈,要找到自己在这个圈当中的产业定位,才有可能区域城市这样一个扩散效应,产业发展中间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核,你不可能是把所有的产业链全部都做完了,需要周边的这些城镇做一个产业配套。那么从发展路径来讲的话,整个区域产业区域小城镇讲发展路径比较短,空间距离比较短,这中间如果一旦找到一个特色产业资源,对这个城镇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好处。这里面有很多的案例,在这中间,你比如讲比如在北京还是河北周边有一个县,可以说在河北都数不上,这个小城镇有什么好呢?它只有10几万人,它把自己的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