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形势政策论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系别:

学号:

姓名: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主要经济指标说明-()

十五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认定评估说明 1.地区生产总值(责任单位:区统计局) GDP核算中最关键的是22个核心指标。22个核心指标中对GDP核算影响较大的是农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零售总额、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财政八项预算支出增速8个指标,主要涉及责任单位有农业局、城建局、工信委、工业园、商业局、金融办、住保局、财政局。(详情参见下表) GDP核算核心基础指标

要做好GDP这一主要经济指标工作,区统计局首先要做好预警分析工作,同时配合相关责任单位着重从建筑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财政八项支出7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建筑业增加值(责任单位:区城建局) 建筑业增加值的主要依据建筑业总产值情况、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投资中“建安投资”占全市建安投资比重以及省统计局反馈系数计算后微调得出。做好建筑业增加值这一指标工作,一是要加快建筑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建筑业企业的申报入库工作;二是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建筑业企业的沟通协调,防止数据漏报、瞒报。 (2)商品房销售面积(责任单位:区住保局) 商品房销售面积包含现房销售面积和期房销售面积。做好这一指标的工作,一是要紧抓房地产企业的申报入库工作;二是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数据按照序时进度增长,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责任单位:区发改委)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支撑指标包括互联网 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品修理业,娱乐业,体育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B.需求量 C.供给量D.供求比例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B.v C.m D.v+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B.单个资本量增大 C.资本周转加快D.平均利润率提高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I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B.吸收大量存款 C.发放巨额贷款D.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D.资本输出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浅谈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

浅谈五年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对建国后实施的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分期与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变迁中,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规划的“五年计划”的确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经济发展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完全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所共同经历的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转变。 二战结束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的发展观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是经济工作的重心。但

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开始得到拓展,社会发展开始与经济增长一同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的一元发展观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二元发展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受到国际上发展观演变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又开始向第三阶段演进,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五年计划”中越来越多地纳入教育、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开始成为发展观转变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一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部分经济生活都被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之中,无论是商品的生产、分配还是消费,还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国家计划进行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带来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年计划或许规划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作为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规划继续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竞争性开始发挥作用。国家通过政策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市场体制的重建与竞争的加剧,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拉大。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由原先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沿海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后,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共23页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6-11-05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库区已经完成二期移民任务。但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编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改善库区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库区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共计19个县、市、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9.6万人,其中三峡库区移民规划安置人口113万人。 本规划的期限到2020年,重点放在2010年前。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

显着提高。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财政收入58.2亿元,按当年价计算,分别比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时增长3.4倍和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39∶35∶26调整为2002年的22∶44∶34;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3年提高了2.0倍和2.1倍。截至2003年底,共搬迁移民84.65万人,完成规划移民总数的74.9%。迁建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移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特色农业、旅游、天然气、磷矿、岩盐等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库区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四是随着国家、各省市对库区发展的扶持和和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峡库区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库区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投资拉动。随着国家对移民安置投入高峰期已过,靠高投入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局面难以持续。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低。2002年,三峡库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3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也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 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 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 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 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 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 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 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 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 在当今中国,世界都被经济危机所笼罩着,当今中国也不例外,也受到影响,很多企业在这经济危机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如果经不起挑战,那就意味倒闭或者破产,这也会导致很多人失业。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但是这也是机遇,因为这时候欧洲正面临危机,中国使他们的经济的复兴的希望,因为在危机的这时,中国的经济还在增长,,对世界的经济有很大的贡献。当这是,中国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增加内需,转变经济的方向,不再依赖出口经济。在当今世界,创新是大一生产力,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经济才更加有发展的空间,这样我们就不用依靠原料,从而我们就不会总在生产链的末端,这样我们的受益为更大,我们就不会总依靠别人的技术,当我们的创新能力在世界的前端时,我们国家会更加强大,那么我们在国际的地位会更加高,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我们会更有发言权,我们的影响力会更加大,这是我们的文化也会得到传播。所以在当今经济球化时,也在危机面前,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样我们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失业率就会降低,社会会更加安定。所以我们国家应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企业,同样面临着危机,如果不能在危机面前,抓住机遇,那么企业也会面临困难,所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在学别人时,也要发展自己的特点,那么企业就会更加有活力,在与别的企业竞争时,特别是外企时,我们才会有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吸收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这时政府更加要出台优惠的政策来支持企业,所以政府要与企业合作。让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时主题,但是战争是有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注视着我们,欧洲开始传播“中国威胁论”,又加上南海问题,加上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国现在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还是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处理好国际问题,这关系到我们的国家的主权,我们不能轻视,这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我们要重视它,否则,我们的国家主权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利用我们的外交,合理的处理国际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这也会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也是问题的起源。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会影响他们的国际地位,特别是美国。所以他们引起这么多问题,希望我们被这些问题所影响,导致经济的不利。无论他们怎样,我们国家应该合理处理这些问题。 在我们中国我们的政治也出现里问题,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妨碍了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强有力的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 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 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 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 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 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 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 (7)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 【农业部:编制 948 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 【“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 (24)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 (26) 【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26)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 (27)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 (28) 【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 (29) 【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 (30) 【“十二五”规划聚焦 10 大城市群】 (31)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1 社会发展预测 3.1.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根据目前开化县域人口增长的特点,综合比较各种人口预测的模型,开化县人口的预 测规模为:2005年为34.43万人,2010年为35.12万人,2020年为36.54万人;城市化水平预测值为2005年为33% 2010年为43% 2020年为55% 3.1.2城市化发展战略 1、县域中心:城关镇; 2、市级中心镇:华埠镇、马金镇; 3、县级中心镇:池淮镇、村头镇、桐村镇、封家镇、杨林镇、苏庄镇、齐溪镇等7个城镇。 开化县域城镇等级及规模结构规划分别见表 3.1、表3.2 。 表3.1 开化县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至2020年) 表3.2 开化县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至2020 年)

?县域中心城市职能 城关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促进房地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风景园林式的、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开化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级中心镇职能 ①华埠镇:开化县域南部经济中心镇、交通重镇、边贸重镇,是浙西地区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县域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重点突出边界贸易,发展第三产业。 ②马金镇:开化县域北部经济中心镇、西北区人流物流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基地、边贸重镇。 ?县级中心镇职能 ①西北部特别生态保护区(以苏庄镇、齐溪镇为中心,包括何田乡、霞山乡、长虹乡、张湾乡): 该区以保护为重,切实把源头生态屏障作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产业发展以森林、水力、特产资源开发型为主。

②南部生态建设区(以池淮镇、桐村镇、杨林镇为中心,包括青阳乡): 该区是我县第二大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区域。生态建设主要突出南华山自然资源保护和龙山溪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省级保护示范基地。 ③东部生态环境恢复区(以村头镇为中心,包括塘坞乡、大溪边乡、芳林乡、黄谷乡、菖蒲乡、金村乡、林山乡、底本乡): 该区宜加快生态恢复性建设;综合治理马金溪等流域,改造疏林、残次林,建设水土涵养林、经济特产林,扩大森林资源,恢复山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3.1.3 产业空间布局 开化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丰茂的林木、清新的空气,是开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修建疗养、度假地的理想场所。 1、西北部特别生态保护区(以苏庄镇、齐溪镇为中心,包括何田乡、霞山乡、长虹乡、张湾乡): 对该区作产业布局时以保护为重,切实把源头生态屏障作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该区独有的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逐步建成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休闲疗养、科研考察的旅游风景胜地;对原有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彻底改造传统粗放型森林工业,开发林木系列深加工产品;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本区特有的有机食品产业。 2、南部生态建设区(以池淮镇、桐村镇、杨林镇为中心,包括青阳乡): 该区是我县的主要产粮区、主要蚕桑生产区、毛竹主产区。区内分布有三大工业重镇,主要产业有绝缘材料、建材工业、林业化工、木制品加工等。在产业布局时可加大对三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在依托集镇,调整结构,构建特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绿色农副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竹木制品精深加工,打造“中国密胺制品之乡” ,合理利用开发南华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南华山建成华东的生态旅游胜地。 3、东部生态环境恢复区(以村头镇为中心,包括塘坞乡、大溪边乡、芳林乡、黄谷乡、菖蒲乡、金村乡、林山乡、底本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