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级会计实务教材word版本

中级会计实务教材word版本

中级会计实务教材word版本
中级会计实务教材word版本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一、财务报告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是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最终结果,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这是编制企业财务报告的出发点;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通常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二、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和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孕育出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

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货支付的现金及其时点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2)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

(3) 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

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想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如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从而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3.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项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二)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到,能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判断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2.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都需要付出成本。例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有实际发生的成本或者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才能视为符合了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例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对于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是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话,也被认为符合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

件。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里的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2.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 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二)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作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即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2.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在未来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在实务中,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3.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

项现时义务。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二) 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2. 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3.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二) 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二) 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

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会计的计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一)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的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四) 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章存货

第一节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与确认条件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确认存货时,需要判断与该项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在实务中,主要通过判断与该项存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来确定。其中,与存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相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存货滞销、毁损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与存货所有权相关的报酬,是指在初步该项存货或其经过进一步加工取得的其他存货时获得的收入,以及处置该项存货实现的利润等。

通常情况下,取得存货的所有权是与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本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根据销售合同已经售出(取得现金或收取现金的权利)的存货,其所有权已经转移,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已不能再流入本企业,此时,即使该项存货尚未运离本企业,也不能再确认为本企业的存货。又如,委托代销商品,由于其所有权并未转移至受托方,因而委托代销的商品仍应当确认为委托企业存货的一部分。总之,企业在判断与存货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时,主要结合该项存货所有权的归属情况进行分析确定。

(二) 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要确认存货,企业必须能够对其成本进行可靠地计量。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必须以取得确凿、可靠的证据为依据,并且具有可验证性。如果存货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则不能确认为一项存货。例如,企业承诺的订货合同,由于并未实际发生,不能可靠确定其成本,因此就不能确认为购买企业的存货。又如,企业预计发生的制造费用,由于并未实际发生,不能可靠地确定其成本,因此不能计入产品成本。

二、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不同存货的成本构成内容不同。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存货的初始成本由采购成本构成;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资等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的初始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构成。

(一) 外购的存货

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过购买而取得的存货的初始成本由采购成本构成。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1. 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2. 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所发生的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等。

3.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即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

采购成本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这些费用能分清负担对象的,应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应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存货的采购成本。分配方法通常包括按所购存货的重量或采购价格的比例进行分配。

但是,对于采购过程中发生的物资毁损、短缺等,除合理的损耗应作为存货的“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计入采购成本外,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1) 应从供货单位、外部运输机构等收回的物资短缺或其他赔款,冲减物资的采购成本;(2) 因遭受意外灾害发生的损失和尚待查明原因的途中损耗,不得增加物资的采购成本,应暂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在查明原因后再作处理。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外购的原材料,由于结算方式和采购地点的不同,材料入库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上不一定完全同步,相应的账务处理也有所不同。

本章以下例题如无特别说明,均假定企业(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对存货进行日常核算。

(二) 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

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的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为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构成。

1. 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

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其在会计处理上主要包括拨付加工物资、支付加工费用和税金、收回加工物资和剩余物资等几个环节。

【例2-1】甲企业委托乙企业加工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原材料成本为20 000元,支付的加工费为7 000元(不含增值税),消费税税率为10%,材料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加工费用等已经支付。双方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企业按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 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20 000

贷:原材料20 000

(2) 支付加工费和税金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 (20 000+7 000)÷(1-10%) = 30 000(元)

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税额= 30 000×10% = 3 000(元)

应交增值税税额= 7 000×17% = 1 190(元)

①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借: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7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190

——应交消费税 3 000

贷:银行存款11 190

②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的

借: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7 000+3 000)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190

贷:银行存款11 190

(3) 加工完成,收回委托加工材料

①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

借:原材料(20 000+7 000) 27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27 000

②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的

借:库存商品(20 000+10 000) 30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30 000

2. 自行生产的存货

自行生产的存货的初始成本包括投入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和按照一定方式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在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企业归集的制造费用可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企业应采用与该制造费用相关性较强的方法对其进行合理分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法等,还可以按照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直接成本及产品产量分配制造费用。

(三)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1.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2-2】20x9年1月1日,A、B、C三方共同投资设立了甲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A 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投资(甲公司作为原材料管理和核算),该批产品的公允价值为5 000 000元。甲公司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5 0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50 000元。假定甲公司的实收资本总额为10 000 000元,A在甲公司享有的份额为35%。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本例中,由于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人,投资合同约定的该项原材料的价值为5 000 000元,因此,甲公司接受的这批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5 000 000元,增值税850 000元单独作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进行核算。

A在甲公司享有的实收资本金额= 10 000 000×35% = 3 500 000(元)

A在甲公司投资的实收资本溢价= 5 000 000+850 000-3 500 000 = 2 350 000(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 5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 000

贷:实收资本——A 3 500 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 350 000

2. 通过非货币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分别参照本书第七章、第十二章的相关内容。

(四) 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

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其成本按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于该存货的间接费用确定。

第二节存货的期末计量

一、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即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存货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如果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应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

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企业应以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二、存货期末计量方法

(一) 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存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1. 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2. 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 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 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 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1. 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2. 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 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4. 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二)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1)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存货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及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以取得外来原始凭证、生产成本资料、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作为确凿证据;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售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等。

(2) 持有存货的目的。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如用于出售的存货和用于继续加工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就不相同。因此,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一般地,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一是持有以备出售,如商品、产成品,其中又分为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和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二是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如材料等。

(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在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不仅要考虑资产负债表日与该存货相关的价格与成本波动,而且还应考虑未来的相关事项。也就是说,不仅限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发生的相关价格与成本波动,还应考虑以后期间发生的相关事项。

2. 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 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销售价格(即市场销售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等后的金额。

【例2-3】20x9年12月31日,甲公司生产的A型机器的账面价值(成本)为2 160 000元,数量为12台,单位成本为180 000元/台。20x9年12月31日,A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200 000元/台。甲公司没有签订有关A型机器的销售合同。

本例中,由于甲公司没有就A型机器签订销售合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计算确定A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应以其一般销售价格总额2 400 000元(200 000×12)作为计量基础。

(2) 用于出售的材料等,应当以市场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等后的金额作为其可变现净值。这里的市场价格是指材料等的市场销售价格。

【例2-4】20x9年,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甲公司决定停止生产B型机器。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甲公司决定将原材料中专门用于生产B型机器的外购原材料——钢材全部出售,20x9年12月31日其账面价值(成本)为900 000元,数量为10吨。根据市场调查,此种钢材的市场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60 000元/吨,同时销售这10吨钢材可能发生销售费用及税金50 000元。

本例中,由于企业已决定不再生产B型机器,因此,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不能再以B型机器的销售价格作为其计量基础,而应按钢材本身的市场销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因此,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应为550 000元(60 000×10-50 000)。

(3) 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如原材料、在产品、委托加工材料等,由于持有该材料的目的是用于生产产成品,而不是出售,该材料存货的价值将体现在用其生产的产成品上。因此,在确定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需要以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与该产成品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该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照其成本计量。

【例2-5】20x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原材料——A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为1 500 000元,市场销售价格总额(不含增值税)为1 400 000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用A材料生产的产成品——B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

本例中,虽然A材料在20x9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成本)高于其市场价格。但是由于用其生产的产成品——B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即用该原材料生产的最终产品此时并没有发生价值减损。因而,在这种情况下,A材料即使其账面价值(成本)已高于市场价格,也不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仍应按其原账面价值(成本)1 500 000元列示在甲公司20x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之中。

如果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以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

【例2-6】20x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原材料——钢材的账面价值为600 000元,可用于生产1台C型机器,相对应的市场销售价格为550 000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由于钢材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用钢材作为原材料生产的C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由1 500 000元下降为1 350 000元,但其生产成本仍为1 400 000元,即将该批钢材加工成C型机器尚需投入800 000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50 000元。

根据上述资料,可按以下步骤确定该批钢材的账面价值:

第一步,计算用该原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

C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 C型机器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 1 350 000-50 000 = 1 300 000(元)

第二步,将用该原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成本进行比较。

C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1 300 000元小于其成本1 400 000元,即钢材价格的下降和C型机器销售价格的下降表明C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因此该批钢材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第三步,计算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并确定其期末价值。

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 C型机器的估计售价-将该批钢材加工成C型机器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1 350 000-800 000-50 000 = 500 000(元) 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500 000元小于其成本600 000元,因此该批钢材的期末价值应为其可变现净值500 000元,即该批钢材应按500 000元列示在20x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之中。

(4)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而不是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等后的金额确定。

企业与购买方签订了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下同),并且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企业持有的存货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与该项销售合同直接相关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计量基础。即如果企业就其产成品或商品签订了销售合同,则该批产成品或商品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企业销售合同所规定的标的物尚未生

产出来,但持有专门用于该标的物生产的材料,其可变现净值也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计量基础。

【例2-7】20x8年8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双方约定,20x9年2月15日,甲公司应按200 000元/台的价格向乙公司提供A型机器10台。20x8年12月31日,甲公司A型机器的账面价值(成本)为1 360 000元,疏狂为8台,单位成本为170 000元。20x8年12月31日,A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为190 000元/台。

本例中,根据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甲公司该批A型机器的销售价格已由销售合同约定,并且其库存数量小于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库存A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时,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价格1 600 000元(200 000×8)作为计量基础,即估计售价为1 600 000元。

【例2-8】20x8年12月20日,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双方约定,20x9年3月15日,甲公司应按200 000元/台的价格向丙公司提供10台B型机器。至20x8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生产该批B型机器,但持有专门用于生产该批10台B型机器的库存原材料——钢材,其账面价值为900 000元,市场销售价格总额为700 000元。

本例中,根据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甲公司该批B型机器的销售价格已由销售合同规定,虽然甲公司还未生产,但持有专门用于生产该批B型机器的库存钢材,且可生产的B型机器的数量不大于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该批钢材的可变现净值时,应以销售合同的B型机器的销售价格总额2 000 000元(200 000×10)作为计量基础。

如果企业持有的同一项存货数量多于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订购的数量,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金额。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例2-9】20x8年9月10日,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双方约定,20x9年2月15日,甲公司应按180 000元/台的价格向丁公司提供C型机器10台。20x8年12月31日,甲公司C型机器的账面价值为1 920 000元,数量为12台,单位成本为160 000元/台。20x8年12月31日,C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为200 000元/台。

本例中,甲公司该批C型机器的销售价格已在双方签订的销售合同中约定,但是其库存数量大于销售合同约定的数量。这种情况下,对于销售合同约定数量内(10台)的C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价格总额1 800 000元(180 000×10)作为计量基础;而对于超出部分(2台)的C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应以一般销售价格总额400 000元(200 000×2)作为计量基础。

(三)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1.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将每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逐一进行比较,按较低者计量存货。其中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两者的差额即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并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意味着存货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相同,具有相同的风险和报酬,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例2-10】甲公司按照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x9年12月31日,A、B两项存货的成本分别为300 000元、210 000元,可变现净值分别为280 000元、250 000元,假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0。

本例中,对于A存货,其成本300 000元高于其可变现净值280 000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 000元(300 000-280 000)。对于B存货,其成本210 000元低于其可变现净值250 000元,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因此,乙公司对A、B两项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共计为20 000元,在当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存货金额为490 000元(280 000+210 000)。

【例2-11】乙公司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x9年12月31日,乙公司库存自制半成品成本为350 000元,预计加工完成该产品尚需发生加工费用110 000元,预计产成品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500 000元,销售费用为60 000元。假定该库存自制半成品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不考虑其他因素

的影响。

本例中,20x9年年末,乙公司该库存自制半成品可变现净值=预计产成品的销售价格-预计销售费用-预计加工完成尚需发生费用=500 000-60 000-110 000 = 330 000(元)。所以,该自制半成品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自制半成品成本-自制半成品可变现净值=350 000-330 000=20 000(元) 【例2-12】丙公司20x8年年末,A存货的账面成本为100 000元,由于本年以来A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状况确定的A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95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余额为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5 000元(100 000-95 000)。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A存货 5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A存货 5 000

2.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核算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时,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计提该准备的存货项目或类别应当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意味着转回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例2-13】沿用【例2-12】,假设20x9年年末,丙公司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但是20x9年以来A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市场前景明显好转,至20x9年年末根据当时状态确定的A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110 000元。

本例中,由于A存货市场价格上涨,20x9年年末A存货的可变现净值(110 000元)高于其账面成本(100 000元),可以判断以前造成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价格下跌)已经消失。A存货减记的金额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5 000元内予以恢复。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存货跌价准备——A存货 5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A存货 5 000 需要注意的是,导致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的消失,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本期导致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影响因素不是以前减记该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则不允许将该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3. 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于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出的存货,也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如果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按照发生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而转出存货的成本占该存货未转出前该类别存货成本的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例2-14】20x8年,甲公司库存A机器5台,每台成本为5 000元,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合计为6 000元。20x9年,甲公司将库存的5台机器全部以每台6 000元的价格售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未收到。

甲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35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机器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 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A机器19 000

存货跌价准备——A机器 6 000

贷:库存商品——A机器25 000

本章主要参考法规索引

1.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章固定资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一) 固定资产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首先,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其中,出租是指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等,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参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

其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该特征使固定资产明显区别于流动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意味着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间,某些机器设备或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也可以以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来表示,例如,发电设备可按其预计发电量估计使用寿命。

最后,固定资产必须是有形资产。该特征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区别开来。有些无形资产可能同时符合固定资产的其他特征,如无形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但是由于其没有实物形态,所以不属于固定资产。

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资产,应当按照生物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本书不涉及生物资产的相关内容。

(二)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一项资产如要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确认,首先需要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其次还要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同时,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需要判断与该项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实务中,主要是通过判断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取得固定资产所有权是判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凡是所有权已属于企业,无论企业是否收到或拥有该固定资产,均可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取得所有权,即使存放在企业,也不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是所有权是否转移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在有些情况下,某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虽然不属于企业,但是,企业能够控制与该项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将该固定资产予以确认。例如,融资租赁方式下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承租人)虽然不拥有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企业能够控制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了企业,因此,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2.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要确认固定资产,企业取得该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有时需要根据所获得的最新资料,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合理的估计。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估计出固定资产的成本,则视同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

企业由于安全或环保的要求购入设备等,虽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有助于企业从其他相关资产的使用获得未来经济利益或者获得更多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例如,为净化环境或者满足国家有关排污标准的需要购置的环保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虽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却有助于企业提高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能力,有利于净化环境,企业为此将减少未来由于污染环境而需支付的环境治理费或者罚款,因此,企业应将这些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由此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表明这些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当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例如,飞机的引擎,如果其与飞机机身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适用不同折旧率和折旧方法,则企业应当将其单独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1、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一般包括购买、自行建造、融资租入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 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购入后即可发挥作用,则购入后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果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只有在安装调试后达到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的标准,才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此时,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如果以一笔款项购入的多项资产中除固定资产之外还包括其他资产,也应按类似的方法予以处理。

【例3-1】20x9年4月21日,甲公司2向乙公司一次购入3套不同型号且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设备A、B和C。甲公司为该批设备共支付价款5 0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 000元,保险费17 000元,装卸费3 000元,全部以银行转账支付;假定A、B和C设备分别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分别为1 560 000元、2 340 000元和1 300 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 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购买价款、保险费、装卸费等,即:

5 000 000+17 000+3 000 = 5 020 000(元)

(2) 确定A、B和C的价值分配比例

1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建(包括购进、接受捐赠、实物投资、自制、改扩建和安装)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此处的“相关税费”中不包括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2如无特殊说明,本章例题中的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其发生在购建生产用固定资产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符合规定,可以抵扣。

A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1 560 000÷(1 560 000+

2 340 000+1 300 000)×100% = 30%

B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2 340 000÷(1 560 000+2 340 000+1 300 000)×100% = 45%

C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1 300 000÷(1 560 000+

2 340 000+1 300 000)×100% = 25%

(3) 确定A、B和C设备各自的成本

A设备的成本= 5 020 000×30% = 1 506 000(元)

B设备的成本= 5 020 000×45% = 2 259 000(元)

C设备的成本= 5 020 000×25% = 1 255 000(元)

(4)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A 1 506 000

——B 2 259 000

——C 1 255 000

贷:银行存款 5 870 000

有时,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可能会延期支付,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相关内容。

(二)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 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从事工程施工完成固定资产建造,其成本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材料、人工、机械施工费等计量。

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准备的各种物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并按照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工程物资转为本企业存货的,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进行结转。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残料价值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等赔款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暂估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待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后再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

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例3-2】甲公司是一家煤矿企业,依据开采的原煤产量按月提取安全生产费,提取标准为每吨10元,假定每月原煤产量为70 000吨。20x9年7月8日,经有关部门批准,该企业购入一批需要安装的用于改造和完善矿井运输的安全防护设备,价款为2 000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340 000元,安装过程中支付人工费300 000元,7月28日安装完成。20x9年7月30日,甲公司另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150 000元。假定20x9年6月30日,甲公司“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余额为50 000 0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 企业按月提取安全生产费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试题大纲

2005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总论 8 第一节会计要素 8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8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9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0 一、客观性原则 10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0 三、相关性原则 10 四、一贯性原则 10 五、可比性原则 10 六、及时性原则 10 七、明晰性原则 11 八、权责发生制原则 11 九、配比原则 11 十、历史成本原则 11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1

十二、慎重性原则 11 十三、重要性原则 11 第三节会计确认和计量 12 一、会计确认 12 二、会计计量 12 第四节财务会计报告 12 一、财务会计报告概念 12 二、财务会计报告分类 13 第二章应收和预付款项 13 第一节应收票据 13 一、应收票据的确认和计量 13 二、应收票据的收回和背书转让 13 第二节应收账款 13 第三节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14 一、预付账款 14 二、其他应收款 14 第四节坏账 14 一、坏账的概念及坏账损失的确认 14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15

第五节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 15 一、应收债权出售、融资业务的核算原则 15 二、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的核算 15 三、应收债权出售的核算 16 四、应收债权贴现的核算 16 第三章存货 16 第一节存货的确认 17 第二节存货的初始计量 17 一、外购的存货 17 二、通过进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货 17 三、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18 四、同意捐赠的存货 18 五、托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 18 六、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 18 七、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 19 八、盘盈的存货 19 第三节存货的期末计量 19 一、存货盘存和清查 19 二、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19

备考中级会计实务笔记总结

中级会计实务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八部分: 1:总论 2:资产类: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 3:收入负债类:收入、负债及借款费用; 4:特殊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或有事项、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 5: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6:最重要税务类:所得税; 7: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8:财务报告; 第一章《总论》 1.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目标不再是满足国际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但是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比如一个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企业、企业集团、事业单位等)、持续经营(时间范围)、会计分期(时间范围)、货币计量(计量手段);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我们现代会计编制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实际发生)、相关性(经济决策相关)、可理解性、可比性(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法律形式)、重要性(金额、性质)、谨慎性(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不得低估费用和负债)、及时性等; 3.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及计量原则: ★资产:(特征)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确认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负债:(特征)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确认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收入:(特征)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确认条件)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该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费用:(特征)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确认条件)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日常活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非日常活动); ★利得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损失(营业外收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利的损失可能影响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影响当期损益,但是最终都会影响所有者权益; 价值、重置成本(盘盈); ★计量属性都是按照购入以后的后续计量,购入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公平交易价购入的,后续如果每期期末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期末账面价值会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等期末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其他资产期末不按照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的,就是按照购入成本持续核算是历史成本计量; 第二章《存货》 1.存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谢获宝主编教材)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总论 ※1.什么是会计?(4) 会计是一个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 2.※现代会计有哪两部分组成?什么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5—6) 3.※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两个?二者的关系是什么?(8) 会计的两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反映职能,监督职能就失去了监督的资料。监督职能是反映职能的深入,没有监督职能,反映职能就失去了意义。 4.※会计的目标是什么?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有哪些,他们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9—10) ※5.会计的一般对象是什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12) 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 ※我国的会计要素有哪六个?※重点掌握前三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熟悉会计要素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3-18) ※7.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七种?为什么说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19-20) 8.按照会计工作领域和工作特点可以将会计职业分为哪三类?(22) 9.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我国《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对会计职业道德有哪些规定?(23—24) 10.会计学科是怎样分类的?分别分为哪些具体学科?(24—26) 11.※什么是会计规范?※我国的会计规范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各层次包括哪些主要的会计规范?(321—324) 12. ※什么是会计准则?了解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以及有哪三十八个具体会计准则。(322—323) ※13.什么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它们的使用范围分别是什么?(327及笔记) 14.※会计的基本假设有哪四个?理解其含义、作用。(325—327)

中级会计实务第章同步练习

A.实质重于形式 B.重要性 C.可比性 D.谨慎性 14、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 的是()。 A.及时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重要性 15、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占乙公司表决权资本的16%甲公司还受托管理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20%勺股份表决权,故甲公司确认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此项业务处理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要求。 A.重要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谨慎性 D.相关性 16、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按实质重于形式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是()。 A.出售应收债权给银行,如果附有追索权,应按质押借款进行处理 B.在会计核算 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核算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按自有固定资产的相关原则核算D.售后回购交易中,如果商品售出时不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则不应确认收入 17、企业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这满足了()要求。 A.历史成本 B.明晰性 C.可靠性 D.相关性 18、下列计价方法中,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是()。 A.发出存货计价所使用的先进先出法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 价C.固定资产计提折旧D.发出存货计价所使用的移动加权平均法 19、会计信息要有用,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比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 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重要性 第二大题:多选题 1、下列组织中,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有()。 A.合伙企业 B.单独核算的基金 C.独立核算的车间 D.母公司及其 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2、下列会计处理方法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 A.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B.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C.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D.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 3、以下交易事项会计处理的方法中,不违背“资产”定义的有()。 A.将已经霉烂变质的存货予以转销 B.期末对外提供报告前,将待处理财产损失予 以转销C.计提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D.将已经营出租的房屋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 4、下列项目中不应作为负债确认的有()。 A.因购买货物而暂欠外单位的货款 B.按照购货合同约定以赊购方式购进货物的货款 C.计划向银行借款100万元 D.因经济纠纷导致的法院尚未判决且金额无法合理估计的赔偿 5、下列经济事项中,可以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变化的有()。 A.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B.赊购商品 C.在资本化期间内,计提专门借款的利息 D.到期偿还长期借款 6、以下各项中影响利润总额的有()。 A.营业成本 B.营业外收入 C.投资收益(损失) D.未分配利润 7、在有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下列事项符合谨慎性要求的是()。 A.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B.充分估计可能取得的收益和利润 C.不要高估资产和预计收益 D.设置秘密准备 8、下列各项中,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有()。 A.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入账 B.应收债权的出售和融资 C.售

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选定的答案,按答题卡要求,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中相应信息点,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企业将收到的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应采用的折算汇率是()。 A.投资合同约定的汇率 B.投资合同签订时的即期汇率 C.收到投资款时的即期汇率 D.收到投资款当月的平均汇率 2.2013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14年1月12日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不含增值税)向乙公司销售K产品200吨。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该产品300吨,单位成本为1.8万元,单位市场销售价格为1.5万元(不含增值税)。甲公司预计销售上述300吨库存产品将发生销售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25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13年12月31日,上述300吨库存产品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25 B.525 C.540 D.550 3.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980万元,预计处置费用为80万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 050万元。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为()万元。 A.0 B.20 C.50 D.100 4.2013年10月31日,甲公司获得只能用于项目研发未来支出的财政拨款1 000万元,该研发项目预计于2014年12月31日完成。2013年10月31日,甲公司应将收到的该笔财政拨款计入()。 A.研发支出 B.递延收益 C.营业外收入 D.其他综合收益

2017中级会计师考试 中级会计实务 个人学习笔记【呕心沥血整理】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2、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立场和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围。 注意两个时间范围的区分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应以币值稳定为假设 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注意: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记账基础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如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要求: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平衡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3.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要求:1.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2.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企业集团)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 六、重要性(性质和金额(净利润为1))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完整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要求将所有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完整、全面的计量、报告。 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相同的金额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重要性理解。 七、谨慎性(加速折旧和计提减值、存货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费用和损失。

会计学原理(完全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会计学的基础。本章要求了解会计历史发展过程,对会计学科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一般原则、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会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会计的内容 通常指会计所要核算、监督和分析的内容。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指的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不同的行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有所不同。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企业单位经营资金的运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内容 二、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 不得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连续:对各项经济活动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进行记 录和核算。 系统:对各种经济活动,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并对会 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在不断地扩展,在反映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会计还具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等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 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如何提供这些会计信息? 一般使用者: 财务报告;包含“通用”信息的会计报表。 特殊使用者,如税务机关: 特殊报告,如按税法规定编制的特别报表及报告。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三、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 凡是本期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付,也不能列入本期费用。 三种情形: ①发货的同时收款 ②先发货,后收款 ③先收款,后发货 (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共8项) 一、可靠性(强调真实)(朱镕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二、相关性(强调有用)(反馈价值、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清晰明了) 四、可比性 (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 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会计政策可以变更的两种情况:自愿变更和法定变更。 (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举例】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 形式:没有所有权 实质:承租方长期占有使用 结论:当作承租方资产,不是自有,视同自有 【举例】企业在销售某商品的同时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以事先约定的价格) 形式:销售商品 实质:筹集资金 结论:不确认收入 六、重要性(从项目的金额和性质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不吹牛)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 ⑤所得税会计 a.只有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有条件的确认) b.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只要发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就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条件的确认) 八、及时性 【补充例题?多选题】 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 )。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2014中级会计实务真题及答案

2014中级会计实务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选定的答案,按答题卡要求,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中相应信息点,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企业将收到的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应采用的折算汇率是()。 A.投资合同约定的汇率 B.投资合同签订时的即期汇率 C.收到投资款时的即期汇率0 D.收到投资款当月的平均汇率 【答案】C 【京华解析】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而是采用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知识点】企业接受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 2.2013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14年1月12日以每吨2万元的价格(不含增值税)向乙公司销售K产品200吨。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该产品300吨,单位成本为1.8万元,单位市场销售价格为1.5万元(不含增值税)。甲公司预计销售上述300吨库存产品将发生销售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25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13年12月31日,上述300吨库存产品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25 B.525 C.540 D.550 【答案】无答案 【京华解析】有合同部分:200吨库存商品可变现净值=2×200-25×200/300=383.33(万元),其成本=1.8×200=360(万元),可变现净值大于成本,所以该部分库存商品未减值,期末按照成本计量; 无合同部分:100吨库存商品可变现净值=1.5×100-25×100/300=141.67(万元),其成本=1.8×100=180(万元),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发生减值,期末该部分商品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上述300吨库存产品的账面价值=1.8×200+141.67=501.67(万元)。因此本题无答案。 【知识点】存货的期末计量0 3.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公允价值为980万元,预计处置费用为80万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050万元。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为()万元。 A.0 B.20 C.50 D.100 【答案】A 【京华解析】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980-80=90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05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两者中较高者,所以可收回金额为1050万元,大于账面价值1000万元,表明该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知识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4.2013年10月31日,甲公司获得只能用于项目研发未来支出的财政拨款1000万元,该研发项目预计于2014年12月31日完成。2013年10月31日,甲公司应将收到的该笔财政拨款计入()。

中级会计实务最实用笔记讲义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 管理会计(将来时) 企业会计→ 权责发生制 财务会计(过去时)行政单位:收付实现制 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事业活动(收付实现制) 经营活动(权责发生制) 非营利组织:权责发生制 二、财务目标 1、目标: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帮助。 2、两种观点: ⑴ 受托责任观:更多强调可靠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站在经营者角度。 ⑵ 决策有用观:更多强调相关性(有用),采用其他的计量方法,站在投资者角度。 3、使用人: ⑴投资者⑵债权人⑶政府(工商、税务、银行、财政、证监会、保监会)⑷社会公 众 三、会议基本假设(4 个):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 确认→ 确定认可,是不是收入 计量→ 计算、量化、是多少 报告→反映主营业务收→营业收入 假设基本含义具体内容 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子公司、集 会计主体“人”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不是 投资者),空间范围 团 会计主体>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但法律主 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假设企业长生不老,不会破产清算固定资产进行历史成本和折旧的基础附注说明持续经营能力 会计分期人为划分核算的区间段会计年度=1 年会计中期<1 年 货币计量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度量(实物量度、记账本位币:一般是人民币

劳动量度)外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四、会计基础 1、会计确认基础: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历史成本计价 重置成本 2、会计计量基础: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 计量基础含义举例 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取得或制造所需要发生的各项支出 通常情况下采用 固定资产购进时买价及相关杂费作为 入账价值 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按当前条件重新取得,同样资产所需支出 ⑴ ⑵ 存货盘盈 固定资产盘盈 可变现净值将其变现后获得的净价值⑴ ⑵ 存货的期末计价 资产减值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现值(P)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在的价值⑴ 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 ⑵ 无形资产以分期付款方式取得 ⑶ 分期收款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 ⑷ 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 ⑸ 资产减值中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⑹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要考虑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⑴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市价)在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⑵ ⑶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 ⑷股份支付 ⑸生物资产 例:下列项目中,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有(B D ) A、商誉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无形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 个,无权责发生制) 1、可靠性:真实、受托责任目标、是会计的灵魂 2、相关性:有用性、决策有用目标,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基础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横向可比→同一时期,不同企业(可比性) 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一贯性)

中级会计实务笔记全.doc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 第一章 总 论 一、会计 管理会计(将来时) 企业会计 → 权责发生制 财务会计(过去时) 行政单位:收付实现制 预算会计 → 事业单位:事业活动(收付实现制) 经营活动(权责发生制) 非营利组织:权责发生制 二、财务目标 1、目标: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帮助。 2、两种观点: ⑴ 受托责任观:更多强调可靠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站在经营者角度。 ⑵ 决策有用观:更多强调相关性(有用),采用其他的计量方法,站在投资者角度。 3、使用人: ⑴ 投资者 ⑵ 债权人 ⑶ 政府(工商、税务、银行、财政、证监会、保监会) ⑷ 社会公众 三、会议基本假设(4个):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 确认 → 确定认可,是不是收入 计量 → 计算、量化、是多少 报告 → 反映 主营业务收→营业收入 收付实现制 1、会计确认基础: 权责发生制 历史成本计价 重置成本 2、会计计量基础: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

例:下列项目中,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有(B D) A、商誉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无形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无权责发生制) 1、可靠性:真实、受托责任目标、是会计的灵魂 2、相关性:有用性、决策有用目标,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基础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横向可比→同一时期,不同企业(可比性) 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一贯性) 5、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法律形式 ⑴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⑵售后回购不确认收入 ⑶售后租回不确认收入 ⑷分期付款购买商品 ⑸长期股权投资中,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判断标准 6、重要性:通过性质、金额大小来判断 7、谨慎性: 不高估资产、收入和利润,不低估负债、费用和亏损 或有资产:基本确定 或有负债:很可能 ⑴减值准备的计提 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加速折旧摊销 ⑶预计负债的确认 基本确定:95%<X<100% 可能: 5%<X≤50%

2017年中级会计《会计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 年5 月10 日,甲公司将其持有的一项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部出售,取得价款1200 万元,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出售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100 万元,其中投资成本为700 万元,损益调整为300 万元,可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为100 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及其他因素。甲公司处置该项股权投资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万元。 A.100 B.500 C.200 D.400 【答案】C 【解析】甲公司处置该项股权投资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200-1100+其他综合收益结转100=200(万元)。 2.甲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 年12 月31 日,甲公司出售一台原价为452 万元,已提折旧364 万元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50 万元,增值税税额为25.5 万元。出售该生产设备发生不含增值税的清理费用8 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出售该生产设备的利得为()万元。 A.54

B.87.5 C.62 D.79.5 【答案】A 【解析】甲公司出售该生产设备的利得=(150-8)-(452-364)=54(万元)。 3.下列关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收到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B.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C.涉及补价的,应当确认损益 D.不涉及补价的,不应确认损益 【答案】C 【解析】选项C,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4.下列各项中,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是()。

中级会计实务笔记

01 第一章总论 知识点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 知识点二、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问题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知识点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8项) 知识点五、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用)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没有所有权,融资租入)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特别提示】 ①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②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③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中大奖)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货币计量)

其中: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法定义务、推定义务:习惯的做法、公开的承诺、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金、实物资产、提供劳务、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特别提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或股东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中级会计实务总论练习题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 )。 A.计划购买的原材料 B.待处理财产损失 C.委托加工物资 D.预收款项 2. 下列项目中,使负债增加的是()。 A.发行公司债券 B.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司债券 C.发行股票 D.支付现金股利 3. 以下事项中,不属于企业收入的是( )。 A.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B.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C.出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流入 D.出租机器设备取得的收入 4. 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基本前提是( )。 A. 持续经营 B.会计主体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5. 会计分期的前提是( )。 A. 持续经营 B.会计主体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6.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体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 A.及时性 B.可理解性 C.相关性 D.可靠性 7.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8. 强调某一企业各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可理解性 9. 企业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这是为了满足( )要求。 A.可靠性 B.可比性 C.相关性 D.重要性 10.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体现的是( )。 A.及时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重要性 11.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体现的是( )。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及时性 D.可理解性 12. 企业将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是基于( )会计核算质量要求。 A.重要性 B.可比性 C.谨慎性 D.可理解性 13.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 )为基础。 A.权责发生制 B.实地盘存制 C.永续盘存制 D.收付实现制 14. 企业确认资产或负债应满足有关的经济利益( )流入或流出企业的条件。 A.可能 B. 基本确定 C. 很可能 D. 极小可能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项目中不应作为负债确认的有( )。 A.因购买货物而暂欠外单位的货款 B.按照购货合同约定以赊购方式购进货物的货款

2014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

2014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 2014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解析一网打尽!在线做题就选针题库:https://www.sodocs.net/doc/ec13057998.html,/oXVZF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10题。答案正确的,每题得1分。本题型共10分。) 1.企业收到外币投入资本时,若收款当日汇率小于合同约定汇率时,由于有关资产账户与实收资本账户所采用的折合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差额,应作为()。 a.汇兑损益b.营业外支出c.资本公积d.财务费用 答案:c 解析:企业收到外币投入资本时,由于有关资产账户应按收到当日的汇率折算,而实收资本账户有合同约定汇率的,应按合同约定的汇率折算,两者由于折算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差额,应作为资本公积。 2.生产经营期间,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将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记入()科目。 a.管理费用 b.在建工程成本 c.营业外支出 d.财务费用 答案:d 解析: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将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3.下列不属于会计差错的项目是()。 a.账户分类和计算错误 b.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c.会计估计赖以进行的基础发生变化,导致原估计需要修订 d.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期末未予调整 答案:c 解析:“选项a、b、d”属于会计差错,“选项c”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4.下列各方中,不属于关联方关系的是()。 a.同一母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之间

b.公司与其客户之间 c.联营企业之间 d.企业与其主要投资者个人之间 答案:b 解析:关联方关系包括:(1)母子公司之间、同一母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之间;(2)不存在投资关系,但存在控制和被控制关系的企业之间;(3)合营企业;(4)联营企业;(5)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5.甲公司欠乙公司600万元货款,到期日为2002年10月30日。甲公司因财务困难,经协商于2002年11月15日与乙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协议规定甲公司以价值550万元的商品抵偿欠乙公司上述全部债务。2002年11月20日,乙公司收到该商品并验收入库,2002年11月21日办理了有关债务解除手续。该债务重组的重组日为()。 a.2002年10月30日 b.2002年11月15日 c.2002年11月20日 d.2002年11月21日 答案:d 解析:对即期债务重组,以债务解除手续日期为债务重组日。 6.下列不属于或有事项的是()。 a.售后商品担保b.对贴现票据可能发生的追索 c.未决诉讼d.期末汇率变动 答案d 解析:期末汇率变动是属于确定的事项。 7.对上期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该批存货本期期末仍未出售,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在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中需编制的抵销分录是()。 a.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贷记“存货” b.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贷记“主营业务成本” c.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d.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存货” 答案:a 解析:对上期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本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在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中需编制的抵销分录是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贷记“存货”

会计学原理 尔雅通识课 试题 课后习题

注意:本份资料正确率在90%左右,仅供大家参考 1.1.1 会计环境主要包括: A、会计思想 B、会计法制 C、会计理论 D、审计 E、会计方法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0分 2 【判断题】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我的答案:√ 1.1. 2.1 标志着中国会计起源的是( )。 A、单式簿记 B、复式簿记 C、书契 D、龙门账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 )时代。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商朝。() 我的答案:×

1.1. 2.2 属于古代会计现象的有( )。 A、单式簿记 B、龙门账 C、四柱清册 D、借贷复式簿记 E、印度原始公社的独立记账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0.0分 2 【判断题】 “四柱清册”中的四柱是指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 我的答案:× 1.1. 2.3 1【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叫( )。 A、佛罗伦萨会计协会 B、爱丁堡会计师公会 C、威尼斯会计公会 D、热那亚会计协会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判断题】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是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 我的答案:√ 1.1. 2.4 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企业经营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提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为主的管理会计。()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判断题】 现代会计阶段,为适应对会计监督的需要,设立了审计。() 我的答案:√ 1.1.3 1 【多选题】 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 A、社会经济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与教育水平 D、政治制度状况 E、经济制度状况 我的答案:ABCDE 2 【判断题】 影响会计发展因素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性危机、经济犯罪和通货膨胀等负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使会计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我的答案:√ 1.2.1.1 1 【单选题】 会计的原始含义是( )。 A、记账与算账 B、记账与报账 C、算账与报账 D、记账、算账和报账 我的答案:D 1.2.1.2 1 【单选题】 不属于会计的特点是( )。 A、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中级会计实务历年真题

2015年中级会计师《会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word 版) 一.单选题 1. 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一批实际成本为30万元的原材料,另支付加工费6万元(不含 增值税),委托乙公司加工成一批适用消费税税率为10%的应税消费品,加工完成后,全部 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乙公司代扣代缴的消费税款准予后续抵扣。甲公司和乙公司均系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均为17%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收回的该批应税消费 品的实际成本为()万元 【参考答案】A 【解析】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加工环节的消费税计入“应 交税费一应交消费税”的借方,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因此本题应税消费品的实际成本 =30+6=36(万元) 2. 甲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5年8月31日以不含增值税100万元的价格售出 2009年购入的一台生产用机床,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万元,该机床原价为200万元(不含 增值税),已计提折旧12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3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处置该机床的利得为()万元。

【参考答案】D 【解析】处置固定资产利得=100-(200-120-30)=50(万元) 3. 下列各项资产准备中,在以后会计期间符合转回条件予以转回时,应直接计入所有 者权益类科目的是() A. 坏账准备 B.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C.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准备 D. 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准备 【参考答案】C 【解析】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恢复时,通过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其他综合收益”转回。 4. 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某项无形资产的原价为120万元,已摊销42万元,未 计提减值准备,当日,甲公司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预计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55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60万元,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为该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为()万元。

中级会计职称题库: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中级会计职称题库: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财务报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B.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C.财务报表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D.由财务报表和一些其他相关资料构成 2.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的计量属性是()。 A.重置成本 B.公允价值

C.历史成本 D.可变现净值 3. 下列资产项目中,期末不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投资性房地产 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5. 下列各项中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是()。 A.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B.宣告分配股票股利 C.接受投资者投资 D.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6. 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遵循的是()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7. 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8. 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