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摘要:羊毛染色存在温度高、耗能大、环境污染等缺点。文章主要从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染色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助剂增溶、超声波、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紫外线辐射、电化学、微胶囊、微波技术等在羊毛染色技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可改善羊毛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提高羊毛的加工质量,减少染色污水的排放,实现无水或非水染色,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

关键词:羊毛染色技术助溶生态

羊毛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蛋白质纤维, 以其丰满的手感, 优良的吸湿性、弹性、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以及独特的成衣效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羊毛表面被有定向摩擦效应的鳞片层覆盖,呈疏水性质, 染液不易润湿, 阻碍了染料的吸附和扩散, 难以上染。特别是一些亲和力不高的染料, 残液中染料浓度含量高, 污水处理较难。

羊毛染色一般采用较高温度, 染色时间较长, 能耗高, 纤维损伤大, 尤其在羊毛等电点之外染色时, 羊毛纤维损伤更大, 手感粗糙, 色泽泛黄。此外,羊毛纤维疏水性外表皮层和致密的鳞片层的存在以及羊毛本身的差异性,极易造成羊毛的染色不匀及毛尖毛根的色差问题。目前较常用的羊毛低温染色方法有甲酸法、尿素法、溶剂助剂法、低温染色助剂法、生物酶处理法、前处理法等, 虽有一定成效, 但均有成本高、污染严重等弊端。

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日益广泛, 一些高新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用于羊毛纤维染色可以改善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 提高羊毛的加工质量; 减少染整污水的排放, 实现无水或非水染色。现阶段可用于羊毛染色的染整技术主要有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助剂增溶、超临界CO2 流体、紫外线辐射、电化学、微胶囊、微波、微悬浮体染色等。

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以其清洁、快速和对羊毛损伤少而倍受关注。等离子体处理只作用于羊毛纤维表面极浅的一层( 30 ~ 50nm ), 从而使纤维原有的优点几乎不变。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羊毛,可改变羊毛表面的化学组分.在羊毛表面形成刻蚀效应,增加极性基团;使纺织品表面粗糙化,减少对光的表面反射,提高染色织物的表观深度和染色浓度;织物比表面积的增加,比表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增加对染料的吸收;同时羊毛表面形成的刻蚀效应,破坏了鳞片层胱氨酸中二硫键,使其断裂形成磺基丙氨酸或氧化后形成硫代磺酸盐,提高了羊毛纤维表面的亲水性和极性,改善了润湿性,提高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由于破坏鳞片层胱氨酸中二硫键.致使羊毛染色壁障被破坏,使染料分子容易进入纤维内部。染色时渗透性增强,容易吸附染料,因此初染温度降低,染色速率提高。另外,等离子体的物理破坏作用(表面刻蚀)使鳞片变软,染色时纤维容易润湿和溶胀,染料分子容易吸附在纤维表面,并扩散进人纤维内部.使上染速率明显提高,平衡上染时间大大缩短,同样对处理样颜色光泽起到增深作用。因此,低温

等离子体处理可改善羊毛的染色性能,其表现为初始上染速率提高,固色率增加,但平衡上染率变化不大。

因此,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羊毛即使在70℃染色,也能有较快的上染速率,平衡上染时间大大缩短.平衡上染率比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羊毛略高,固色率大幅度提高,颜色更加鲜艳。

2.超声波技术

由于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超声波对液体、分散体、聚合体都有影响, 使得超声波技术在染整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对超声波技术在纺织品湿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 但从应用效果和经济的角度考虑, 超声波应用于染色最为有利。它可以降低染色温度、增加染色深度、缩短染色时间、节约染料、减少污染。尤其是对疏水性纤维在水溶液中染色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对亲水性纤维染色, 尤其是对酸性染料染羊毛的应用需要进行更深的探索。

超声波作用于纤维时, 在纤维无定形区的空隙产生应力、应变能的集中, 引起裂纹的扩展形成新表面, 即无定形区的空隙加大。同时, 由于超声波的作用, 产生纤维表面的微观滑移而形成疲劳源, 在纤维的表面刻蚀出微孔, 使羊毛鳞片变钝, 尖部受损, 鳞片层之间开裂, 削弱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内的氢键作用, 膨润性增加, 纤维中有足够大的空隙使染料分子更容易扩散进入内部, 使染料平衡上染百分率提高, 上染速率加快, 提高了羊毛的可染性。超声波产生空化效应对染浴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1)增加染料分子的动能, 有利于染料分子克服扩散能进入纤维的内部, 从

而提高上染百分率, 加快上染速率;

(2)使染料的扩散边界层变薄破裂, 增加染料与纤维表面的接触, 有利于纤

维内外染液的循环, 提高染料的扩散速率;

(3)能将纤维毛细管中或织物经纬纱交叉点溶解或滞留的空气分子排除掉,

从而有利于染料与纤维间的接触, 有利于染色的进行;

(4)使染浴中的胶束和分子的缔合体粉碎,形成均匀的分散体。

采用超声波进行染色, 有利于提高染料的分散性, 及染料聚集体和分子缔合体的解聚, 提高染料的溶解度, 降低解聚能, 增加染料单分子分散状态的染料数目。超声波的热效应使染浴温度升高, 增大了染料分子的活化能, 有利于染料的扩散。

3.助剂增溶染色技术

羊毛助剂低温染色机理主要为:

(1)第一类是利用助剂的溶胀作用,使羊毛在较低的温度区间就发生膨胀,以利于染料及酸剂的进入,将上染区间前移。这类助剂的溶胀作用,实际上属于对羊毛的润湿渗透作用,是界面作用。用量较多,在羊毛染色工艺及纤维强力方面,对纤维影响不大;

(2)第二类助剂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助剂分子与羊毛纤维有特殊的亲和力,在显

微外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包覆纤维,同时这层薄膜对染料也有很好的亲和力。通过这层薄膜对两者的亲和作用使纤维和染料在低温时就均匀吸附,有利于在温度升高时,帮助染料迅速转移到纤维内部完成上染。优点:由于这类助剂帮助染料克服了上染时的势能,因而从染料在纤维与溶液间分布的角度考察,是使上染区间前移了。只是上染初期属于环染,随着温度的升高,染料逐渐转移至纤维内部,由环染变成透染。缺点:第二类助剂的包覆作用,就助剂的分子结构而言有相当的难度,也符合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但在应用方面控制用量要求严格,过少不能成膜,过多膜层厚影响染料向纤维转移;

(3)第三类是有机还原剂类助剂主要是领先打开羊毛纤维的二硫键及部分肽键,增加大量的染座。由于羊毛表面鳞片层相对含硫较多,因此这类助剂主要作用于羊毛表面鳞片,因为大大增加了纤维与染料的亲和性,使上染区间前移完成低温上染。缺点:助剂则实际上是化学作用,对纤维有一定的破坏,易使纤维脆损。从保护羊毛特性的角度考虑,在染色方面应避免化学作用;

(4)第四类是对鳞片有乳化表层脂类作用的表面活性剂。

综上所述,第一类和第四类助剂为首选。这类助剂分子易与染料分子发生氢键结合,易使染料解聚成单分子,有利于染料的扩散;而同时助剂分子中的疏水键与羊毛亲和,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使羊毛的亲水性增加,利用水的增塑作用加速了羊毛的膨化,为染料分子的进入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故有助于上染区间前移而又不损伤羊毛纤维。

采用助剂增溶染色, 不必用有机溶剂做染色介质, 或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分散染料变成暂溶性染料, 只需用少量的增溶助剂就可实现分散染料染色羊毛纤维, 染色工艺简单, 成本低廉,但助剂增溶染色机理目前研究的还不够, 处于探索阶段。

4.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

在超临界条件下, CO2 具有非常独特的理化性质: 扩散系数高, 传质速率快; 粘度低, 混合性能好; 密度高(相对于气体), 介电系数低, 能与有机物完全互溶; 对无机物溶解度低, 有利于固体分离, 而且理化性质容易通过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来实现连续变化。

超临界CO2 流体染色优点有:

(1)染色时不用水, 无废水污染;

(2)染色结束后可降低压力, 此时CO2 气化不需要进行染后烘干, 既可缩短工艺流程, 又可缩短染色时间、节省烘干能源;

(3)上染速度快, 匀染性和透染性好, 染色重现性很好;

(4)CO2 本身无毒, 不燃, 可重复利用;

(5)染料可重复利用, 染色时不需要添加分散剂、匀染剂、缓冲剂等助剂, 不仅可降低成本,提高染料的利用率, 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减少污染。

羊毛纤维在CO2 中染色存在的问题是CO2不能断开足够量的氢键, 因而阻止染料向含有高度氢键交联的纤维内部扩散, 分散染料与极性纤维相互作用甚微, 致使牢度性能差, 而那些用于普通水系染色的活性、直接和酸性染料在超临界CO2 中几乎不溶解。

有人提出用等离子法对羊毛织物进行改性处理, 然后再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染色的方法,可实现无水环保染色, 同时使得羊毛织物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均有明显改善。等离子改性处理后可以使羊毛纤维表面刻蚀形成一些微小的“孔洞”,

增加二氧化碳进入纤维的通道, 易于纤维的溶胀和染料的扩散, 提高染色亲和力, 利于超临界CO2 染色。

5.紫外线辐射技术

(6)紫外线辐射处理可改变羊毛袁面的化学结构,改善羊毛的染色性能。短时间的紫外线处理(60 min)带来的化学改变仅局限于羊毛纤维的表面,纤维整体性能不受影响。羊毛紫外线处理后的变化可归结为羊毛鳞片表层胱氨酸的二硫键被氧化和破坏.使影响染料分子从染浴向纤维内扩散的染色壁障被去除。

(7)因此此紫外线辐射处理改变了羊毛的染色性能,纤维染色扩散系数提高,在较低的上染温度即有较高上染速率和色深值。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羊毛表面变性技术,加工效率可通过加入光敏剂促进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反应的进行来提高。紫外线辐射技术无污染、易控制,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将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6.电化学技术

电化学染色就是将染液臵于电场环境下,利用电解液的离子定向移动和电极反应,以电能代替或部分代替热能,在低于常规染色温度下进行的染色过程,以期达到降低能耗和提高上染百分率、加快上染速率、节省时间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减小环境污染,改善工人的劳动保护条件?。

羊毛染色用酸性、活性染料分子在水中均能离子化,染液臵于电场后将羊毛织物臵于一侧电极。染料离子向电荷剌反的电极移动,当染色达到平衡时,与常规染色相比,染料在液相中的纯化学位即染料在染液中的活度必然降低,而染料在纤维中的纯化学位即染料在纤维中的活度必然提高,导致上染百分率提高。

电化学染色可以实现羊毛的低温短时间染色,减少了羊毛沸染产生的损伤,可以采用较少的染料获得所要求的色泽,还可以减少染色残液中染料的排放量。

7.微胶囊技术

采用微胶囊化技术染羊毛纤维,可以实现染色的均匀性,降低绵绒性,避免染料在织物上形成色斑;微胶囊的隔离缓释作用可以降低重金属铬离子对环境的污染。

微胶囊染色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胶囊的隔离和缓释作用。在染液中水分子易进人染料微胶囊,并溶解其中的一小部分染料,形成染料溶液。较高的染料溶液化学位促使微胶囊内溶液中的染料分子向外扩散,染料分子在羊毛纤维表面吸附,并向纤维内部扩散,水中的单个分子染料继续向纤维表面吸附。由于吸附破坏丁水中染料的溶解平衡,此时胶囊内的染料继续向外扩散,补充胶囊外水中的染料分子。溶解→向外扩散→向纤维表面吸附→向纤维内部扩散过程的不断进行,纤维上染的染料不断增多,纤维的颜色越来越深。由于整个染色体系中建立动态的平衡,纤维表面吸附的染料始终保持单分子层的微小吸附量.不但保证了染色的均匀性,同时染色结束后纤维上的浮色量保持最低。

微胶囊具有隔离功能,可防JL染料颗粒或染料浓溶液与织物直接接触,不造成沾染,形成斑渍,有很好的沾色牢度。

微胶囊染料染色无需专们没备,染色完毕废液中只含有直径数微米犬的微胶囊,采用沉淀或过滤办法即可与染液分离。尤其对于中性染料,可降低重金属对

水质的污染,微胶囊染料的研制成功为印染行业以,殷染料工业清洁生产创造了条件。

8.微波

由于微波对物体的穿透性比较好,并且微波振动与极性材料分子的偶极振动以及水分子的转动频率类似,很容易被极性材料分子尤其是水分子吸收。羊毛染色加工所用的各种整理剂及染料都是极性的分子,在交变的微波电场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热效应,有利于染料的上染,可降低能源的消耗。

在微波辐射下,水分子的介电损耗极大,此纤维织物更能强烈地吸收微波的能量,在微波的染整加工过程中,存在于织物及溶液中的水分子吸收了微波的能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剧,从而大大地促进染料分子及整理剂分子在织物内部的扩散,有效地推动了染料分子及整理剂分子与纤维分子的结合,极大地增大染料及整理剂分子的扩散系数。由于微波的加热,染料的分子向纤维内急速扩散,促使染料分子与纤维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因此上染百分率高,染色深度深,牢度增大。

采用微波加热可缩短加热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加热,避免纤维长时间染色造成的损伤。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由于水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较大,对微波能选择吸收,既有利于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又可避免被加工的纤维织物受到损伤和破坏。微波加热具有整体性,被加工织物是内外表面一起受热,加热均匀、生产效率高。微波加热有利于将新技术渗透到纺织行业中,便于纺织行业实现自动化,以满足纺织工业走向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科技的挑战,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

9.微悬浮

以微悬浮体染色工艺对羊毛纤维进行染色, 在染色初始的低温条件下, 随着染液的循环, 微悬浮体化助剂与染液形成稳定的染料微悬浮体体系。在一定条件下, 该悬浮体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与羊毛纤维间存在较强的亲和力, 于较低的温度下在纤维表面发生均匀的吸附。随着染浴温度的升高,因该微悬浮体化助剂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 可使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微悬浮体发生解体, 释出的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 进而固着于纤维内部。

实验证明:

(1)微悬浮体染色工艺中, 染料以微悬浮体状态存在于染浴中, 改变了传统

的染料对纤维的上染模式, 缩短了染色时间, 特别是高温染色阶段的时

间;

(2)与传统染色工艺相比, 微悬浮体染色工艺能实现上染阶段的快速升温,

在保证良好匀染性和固色率的前提下, 显著减少了染色过程中羊毛纤维

的损伤, 且显著降低消耗, 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3)采用微悬浮体染色工艺能显著减少羊毛染色加工对环境的危害, 且染得

的样品色泽较传统染色工艺鲜艳。

10.羊毛染色新技术构想

将微波染色技术与助剂增溶染色技术相结合。

通过利用助剂,增加大量的染座,作用于羊毛表面鳞片,增加纤维与染料的亲和性;同时利用微波的加热,使染料的分子向纤维内急速扩散,促使染料分子与纤维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在顺利完成低温上染的同时提高上染百分率,加深染色深度及染色牢度。

11.结语

高新技术的应用, 使羊毛获得了更优良的性能。毛纺产品也向着超柔软、不起球、机可洗、免熨烫、易护理的方向发展, 如用毛织物制作婴儿装、运动服或医用产品等, 这些会使毛纺产品赢得未来的市场。

随着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技术的发展, 会有更多的物理绿色技术用于羊毛染整加工, 从而有效地减少印染废水, 降低染色温度, 降低能耗, 减少化学整理所造成的污染。

怎样染色才能让丝光羊毛纱线一次成功或提高它的成功率

怎样染色才能让丝光羊毛纱线一次成功或提高它的成功率 1丝光羊毛特性 羊毛的丝光处理,即防缩处理,主要是通过对毛条或毛纱的特殊处理,提高羊毛产品的防缩性能,获得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如蚕丝一般的光泽和手感。目前宏其化工处理的方法主要有3类:化学降解法(氧化法),聚合物沉积法(树脂法),酶处理法。氧化法指通过氧化剂的氧化作用,部分或全部剥蚀羊毛的鳞片层。树脂法指在羊毛的表面施以高分子聚合物,使之沉积在羊毛纤维表面,限制和制约纤维的相对运动。酶处理法指通过蛋白酶与羊毛鳞片层中蛋白质大分子作用,部分剥蚀羊毛的鳞片层。无论是通过氧化法、树脂法、酶处理法或三者联合处理过的羊毛,与常规未处理的羊毛相比较,有5个特性:①防缩性能提高;②对染料的亲和力提高;③纤维的pH值降低;④羊毛的手感变滑,光泽变亮;⑤染色的色牢度降低。 2提高染色的砌玎系统工程 经过丝光处理后的毛纱,对染料的吸附性能提高以及纤维pH值降低的特性,增大了染色色花的机率;由于丝光羊毛产品多数是机可洗产品,染色色牢度降低的特性使要满足国际羊毛局对机可洗产品的高色牢度要求变的更难。要一次成功的生产出色泽均匀、色牢度良好、满足机可洗要求的染色产品,对于丝光毛纱的染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丝光羊毛纱线染色的RFT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工程包括纱线前处理、染色、后处理等与染色相关的工艺过程,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和相应的全部物资资源如羊毛固色剂、羊毛匀染剂等。要实现这个系统工程,正确仿样是前提,稳定生产是关键,二者的联结点是大小样的符样率。 3正确仿样 客户确认和车间顺利生产是正确仿样的两大目的。二者均要兼顾,不能偏重一面。只求客户确认,不顾车间生产的可行性;只顾大生产的需要,而忽视客户的要求都是不可取的。 4客户确认 为了得到客户的确认,要关注以下5点: ①客户使用的对色光源。客户一般不特别提出,通常使用D65光源;如果使用双光源,应特别注意灯光跳色现象,及时与客户沟通相关情况。 ②客户对水洗、摩擦、耐氯、耐汗光等色牢度的要求和其他环保要求,尤其是针对特殊用途的产品对色牢度的不同要求。 ③客户检测所引用的标准以及各类测试方法和合格品要求的区别。例如:国家标准GB、国际标准ISO、美国标准AATCC、日本标准JIS等。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_张富军

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 our nal of Xi πan J iaot ong U niversity (Medical Scie nces )V ol.31No.2Mar.2010 ◇技术方法◇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 张富军,任 娟,王飞苗,吕社民,李冬民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微波修复法、高压修复法、酶修复法和高压加酶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经高压抗原修复后,染色阳性强度较其他修复方法明显增强,而且定位较佳。结论 在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中高压抗原修复法染色效果优于其他抗原修复法。关键词: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抗原修复 中图分类号:R329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259(2010)022******* Selection of antigen retrieval method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ZHAN G Fu 2jun ,REN J uan ,WAN G Fei 2miao ,L ΒShe 2min ,L I Dong 2min (Depart ment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Xi π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πan 71006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 he eff ects of diff ere nt met hods of antige n ret rieval on t he results of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Methods A ntige ns were ret rieved by using microwave oven , aut oclave ,e nzyme and aut oclave plus e nzyme ,respectively ,in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f ollowed by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Af ter a ntige n ret rieval wit h aut oclave ,t he p ositive staining inte nsity of nuclear recep t ors L XR 2 α,L XR 2β,PPAR 2γa nd F XR in t he liver sections f rom DA.1U rats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 nd t he location of nuclear recep t ors was better by using t his met hod t han t he ot hers. Conclusion In t he immunohist 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 t ors ,using aut oclave t o ret rieve a ntige ns is t he best met hod. KE Y WOR DS :nuclear recep t or ;immunohist oche mical staining ;a ntige n ret rieval 收稿日期:2009202224 修回日期:20092032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400249,30571725,30630058); 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No.20072kw 20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04C256) Supported by t 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400249,30571725,and 30630058),Interna 2tional Cooperation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72kw 206)and t 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04C256). 通讯作者:李冬民.E 2mail :lidongm @https://www.sodocs.net/doc/ec4510311.html, 作者简介:张富军(19632),男(汉族),实验师. E 2mail :zfj @https://www.sodocs.net/doc/ec4510311.html,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 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L XR 2α、L XR 2 β、PPAR 2γ和FXR 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的特异抗体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甲醛溶液固定导致许多抗原决定簇被掩盖,不能与抗体很好结合。核受体位于核 内,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时,若隐若现,抗原表达不均匀。为了解决该问题,使抗原决定簇能很好的暴露出来,我们采取了微波修复法、高压热修复法和酶修复法等。抗原修复方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比较分析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 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Olymp us DP71图像分析仪。 L XR 2α、L XR 2β、PPAR 2γ和FXR 抗体购自Abcam 公司;免疫组化(SP 法)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组织材料 病理切片来自DA.1U 大鼠糖尿病 模型肝组织,经40g/L 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μm 厚,每个蜡块各切5片。 1.3 抗原修复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体积 分数)H 2O 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0.02mol/L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例如番红。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 复染色:利用用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例如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需要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6.用番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羊毛的分类性能品质的区别和划分

羊毛的分类,性能,品质的区别和划分 人类在纺织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人类利用羊毛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中亚细亚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遂成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纺织原料。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可用于制做呢绒、绒线、毛毯、毡呢等生活用和工业用的纺织品。羊毛制品有手感丰满、保暖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绵羊毛在纺织原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世界绵羊毛产量较大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前苏联、新西兰、阿根廷、中国等。绵羊毛按细度和长度分为细羊毛、半细毛、长羊毛、杂交种毛、粗羊毛等5类。中国绵羊毛品种有蒙羊毛、藏羊毛、哈萨克羊毛。评定羊毛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细度、卷曲、色泽、强度以及草杂含量等。 羊毛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它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等优点。但由于价格高,对非织造布的生产来说,使用不多。采用好羊毛生产的非织造布,仅限于针刺造纸毛毯、高级针刺毡等不多的一些高级工业用布。一般采用的是羊毛加工中的短毛、粗毛,通过针刺、缝编等方法生产地毯的托垫布、针刺地毯的夹心层、绝热保暖材料等产品。这类羊毛的长度不一,含杂高,可纺性差,加工较困难,产品可以经过化学后处理,以提高质量。 世界羊毛生产的优势在南半球。大洋洲原毛产量占世界原毛总量的40%左右。澳大利亚主要生产细毛,新西兰主要生产半细毛,个体产毛量年平均达5.0千克以上。南美洲的产毛水平也较高。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和中国是羊毛主要生产国,其产量约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60%。羊毛主要输出国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还有阿根廷和乌拉圭以及南非等。 类型羊毛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名称。①按组织学构造:毛纤维可分有髓毛和无髓毛两类。有髓毛由鳞片、皮质和髓质3层细胞构成;无髓毛无髓质。鳞片层具有保护作用,其形状和排列可影响羊毛的吸湿、毡结和反射光线的能力。皮质层连接于鳞片层下,与毛纤维的强度、伸度和弹性有关,羊毛愈细其所占比例愈大。髓质层是有髓毛的主要特征,位于毛的中心部分,由结构疏松充满空气的多角形细胞组成;作横切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很易区别其发育程度。髓质层愈发育,则纤维直径愈粗,工艺价值愈低。②按毛纤维的生长特性、组织构造和工艺特性:可分绒毛、发毛、两型毛、刺毛和犬毛。其中刺毛是生长在颜面和四肢下端的短毛,无工艺价值;犬毛是细毛羔羊胚胎发育早期由初生毛囊形成的较粗的毛,在哺乳期间逐渐被无髓毛所代替。因此可用做毛纺原料的只有绒毛、发毛和两型毛3种基本类型。绒毛分布在粗毛羊毛被的底层。细毛羊毛 被全由绒毛组成,纤维细匀,平均直径不大于25微米,长度5~10厘米,柔软多弯曲,弹性好,光泽柔和。发毛或称粗毛,分正常发毛、干毛和死毛3种,构成粗毛羊毛被的外层。正常发毛细度40~120微米,弯曲少,较缺乏柔软性。细发毛的髓质层较不发达,皮质层相对较厚,纤维弹性大,工艺价值较高。干毛的组织构造与正

纱线、面料、染色基本知识

面料、纱线和后整理知识 第一章纺织原料及原料鉴别 纤维分类 天然纤维——植物纤维(纤维素纤维)→棉 →麻 ——动物纤维(蛋白质纤维)→毛 →丝 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主要指人造丝、人造棉和人造毛——合成纤维→涤纶PET / POLYESTER →丙纶PP →腈纶ACRYLIC →锦纶POLYAMIDE / NYLON →氨纶SPANDEX(也叫弹性纤维) 一、棉花 棉纤维纺成棉纱后再织成棉布。 (一)棉纤维的分类: (1)细绒棉:又叫陆地棉。世界上95%以上种植的都是细绒棉,我国大量种植的也是细绒棉。细绒棉的纤维长度在25-31mm之间。 (2)长绒棉:也叫埃及棉,又叫海岛棉,棉花又白又细又长,光泽又好,是最优棉。一般用于高档织物。 和细绒棉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比细绒棉更细更长,其纤维长度一般都大于3 3mm,可达60-70mm;比细绒棉更柔软,更滑爽;能纺棉的棉的支数更高。

(二)特点 横截面为腰形状,内有很大的空腔。棉纤维是纤维素纤维,纤维上富含油脂。几种常见的特殊棉: 脱脂棉(医用), 丝光棉(棉花在一定温度下用浓碱、液氨通过后整理处理,使棉纤维内的空腔缩小,纤维表面膨胀,变成圆形,反射能力,增加光泽), 生态棉(原指天然棉,现在一般指超细化纤棉,用于超细化纤纤维无纺布),原色棉(在土壤中加入某种颜料,棉花吸收后直接变成了该颜色的色彩。目前成功开发和种植的只有绿色、棕色), 环保棉(控制甲醛含量在一定程度下的棉花)。 (三)鉴别方法 棉、麻、粘胶(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燃烧都很迅速,并伴有烧纸的味道。 二、麻 常用的麻分苎麻、亚麻两种。麻一般较硬,用次氧酸(氧漂)浸泡后可使麻稍微变软。 麻纤维密度高,横截面、外观都与棉相似。 鉴别方法:外观上直接鉴别的话,麻布的疵点较多。棉布较平整,少疵点和结子。从布的均匀度而言,人造棉的均匀度最好,光泽最亮,棉次之,麻最差。 三、粘胶 英文叫VISCO,或者RAYON。成分也是纤维素纤维,同棉、麻。 是利用纺棉时的下脚料,棉籽上的轧下来的绒毛(最细最软),以及碎布用化学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4)85%最终为均质性强化。这些特点与肺癌的新生小血管多及其结构特点有关,与肿瘤的组织代谢旺盛有关,是肺癌诊断强有力的特征[2~4]。本文恶性病变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5,6]一致。而良性病变增强幅度小,一般小于20HU,炎性肿块则强化明显,常大于60HU。 孤立性肺内结节常见疾病主要有周围型肺癌、孤立性肺转移瘤、结核瘤及纤维干酪结节、球形肺炎、机化性肺炎、肺部真菌感染、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部其他良性肿瘤等。薄层CT及增强检查同时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基本可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行CT导引下病灶穿刺活检,或应用新的MR成像技术(包括DWI以及PWI等不仅能反映肺部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还可以反映出更多功能学信息)[7,8],将会对良、恶性肺结节认识的不断加深,大大提高了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0-41.[2] 张敏鸣,周华,邹煜.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263-267. [3] 李相生,肖湘生.孤立性肺结节的CT增强特点及其血供病理学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730-731. [4] 滕皋军,蔡锡类,高广如,等.支气管肺癌的双重供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2):80. [5] 滑炎卿,郑向鹏,张国桢.孤立性肺结节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0,9(2):67-70. [6] 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等.孤立性肺结节增强扫描CT值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459-461. [7] Nomori H,Mori T,Ikeda K,et al.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in place of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for N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fe-wer false-positive resul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5(4):816-822. [8] 李伟栋,李东,刘海东,等.3.0T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b值优化探讨〔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1):853-857. 收稿日期2013-01-10 (编辑 落落)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蒋莲秀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桂林市 541004 摘要 微生物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其中荚膜染色、鞭毛染色、抗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不易掌握。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结合教学经验,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上加以改进,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不仅操作简便,且染色效果较好。 关键词 荚膜染色 鞭毛染色 抗酸染色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8-1068-0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营养、代谢及繁殖都与其细胞结构有关,因此了解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十分重要,细菌个体小,无色半透明,不染色在镜下不易于观察,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结构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细菌及其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及芽孢染色法等。多年来上述染色方法已经过多次改进,但仍存在操作繁琐、不易掌握、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现介绍几种改良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荚膜染色 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具有黏附、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的鉴定中有重要意义。荚膜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在动物体内和营养丰富(含大量血清和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消失[1]。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染色技术。目前常用的染色法有Hiss、Muir,Olt、湿(干)墨水负染法以及改良染色法等,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在传统的染色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探讨建立了一种新的肺炎球菌荚膜染色法。 1.1 材料和方法1.1.1 标本。肺炎链球菌(小鼠腹腔液)涂片。 1.1.2 染色液。A液(鞭毛染色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20%饱和钾明矾溶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乙液为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份,甲乙两液混合过滤第3天使用。B:碘液(革兰染色第2液);C液:20%甲醇;D液:乳酸酚棉兰。1.1.3 染色方法。涂片先滴加A液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5min,水洗,B液作用5min,水洗,C液作用30s,水洗,D液复染2~5min,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1.2 结果 肺炎链球菌菌体染成紫红色,菌体外为一无色透明荚膜区,背景浅蓝或浅红(因染色时间不一而不同),菌体、背景、荚膜对比非常明显。 1.3 注意事项 (1)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在动物体内及含有大量糖和血清的培养基中易形成,因此为使荚膜肥厚,在动物体内宜多传代几次,每次传代时在濒死的动物体内注射荚膜保护液后,再无菌抽取腹腔液注射至健康的小白鼠体内,效果较好(另文详细报道)。(2)石炭酸浓度不能过高,否则荚膜染色效果更差[2];乳酸酚棉兰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新配置乳酸酚棉兰染色液需放置37℃培养箱一定时间效果较佳;鞭毛染色液配置时间不宜太长,以1周以内使用效果较好。 8601

毛皮低温染色方法

毛皮低温染色方法 羊毛染色常用的染料有酸性染料(包括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金属络合染料、毛用活性染料、蓝那洒脱染料、不同的染料化学结构不同其对应的功能也不一样。而应用在低温染色上的染料仅仅有几种,其中以酸性染料为主。 低温染色法可降低染色过程对羊毛纤维的损伤。用氨—羊毛膨松剂ps22预处理—低温染色剂促进DK510法对羊毛进行低温染色,得到了较高的上染率及表面得色率,显著降低了羊毛的强力损伤。同时,此配方和工艺成本较低,工艺简单易行且清洁无污染,可作为羊皮低温染色的较佳工艺。 关键词:羊毛;预处理;助剂;低温染色 为了解决毛纤维高温染色所造成的损伤,采取氨—羊毛膨松剂ps22预处理以实现低温染色。氨水作为碱剂能促进羊毛纤维表面的二次水解,使胱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使纤维变得更加疏松。同时,低温染色促进剂DK510不仅对染料有增溶、解聚的作用,而且对羊毛有润湿、渗透、乳化以及分散作用,表面活性强,能促进染料的吸收与扩散。引起羊毛染色时强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高温作用。而由于常规染色是在长时间煮沸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不但是纤维表面大量的二硫键遭到强力的破坏,而且,长时间加工促使蛋白质分子水解,导致其物理机械性能遭到破坏,因此,强力损伤较氨—羊毛膨松剂ps22预处理量相差不大,确保了氨—羊毛膨松剂ps22预处理—低温染色促进DK510法进行羊毛低温染色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与未经处理的低温染色相比,该预处理法可在较低温度下获得较高的上染率,从而缩短染色时间,而且,简单易行,没有污染,是实现低温染色的较好途径。氨水—羊毛膨松剂DK510对提高染料的上染率及染透性有较强作用。经过预处理的羊毛,在低温(80~90)染色过程中添加促染剂能有效的提高活性染料对毛的上染率。对于浅色染料来说,染料对羊毛的上染率可达到97%以上;对于中性染料来说,上染率可达到95%以上;对于深色染料来说,上染率可达到85%以上。经过预处理的羊毛用DK510低温染色能降低毛纤维在染色过程中物理机械性能的损伤。同时,结果表明,该低温染色法能较好的保持羊毛纤维本身风格不受破坏。 LAD助剂在羊毛低温染色中的应用,LAD低温染色助剂显著改善羊毛纤维在80摄氏度条件下对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染色中可以不使用盐和酸,而且该低温染色工艺特别适合酸性染料染中深色,上染率达到95%以上。该助剂的缺点是染色织物耐洗色牢度有所降低,但对于弱酸酸浴染料的耐洗色坚牢度任然较好,活性染料上染后还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固色,否则,耐洗色牢度差,此缺陷有进一步研究改进。总之,羊毛染色中应用LAD低温染色助剂,可节约能源,减少羊毛纤维损伤,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LAD低温促染剂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是一种优良的羊毛低温染色助剂。 LAD助染剂低温剂无论在性能、价格还是工艺可行性都较优良。但是羊毛低温染色促染剂WLD、SLD、CMR以及纳米促染剂、乙二胺预处理对羊毛染色的性能。论述了酶对低温染色性能的影响,包括蛋白酶HAP、NOVOL LAN L处理,氧化剂和蛋白酶联合处理,蛋白酶与壳聚糖预处理工艺的影响,低温染色具有很优良的染色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传统的羊毛染色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染色,这样很容易使羊毛织物发黄或凝胶化,研究影响了组织的手感和鲜艳度。羊毛纤维外表有鳞片,在60℃以上的水中,其鳞片角才张开,鳞片外层还有疏水膜,这使得羊毛天然具有抗水性,难以润湿。羊毛低温染色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特殊作用,将染色降低至室温,使上染区间向低温区间扩散,使得染料分布均匀,并使上染区间加大。由于这类助剂帮助染料克服了上染时的势能,因而从染料在纤维与溶液间分布的角度考察,是使上染区间前移了。只是上染初期属于环染,随着温度的升高,染料逐渐转移至纤维内部,由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做好免疫组化染色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为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要求,组织固定越新鲜越好。 在免疫组化最后结果的判断时,常可见到均匀一片的似非特异性染色的现象,经多方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假性非特异性的染色。因为肿瘤组织中含有的抗原较易发生扩散弥散,肿瘤细胞无限制的生长和生长过速,导致肿瘤中间部分组织血液供给困难,造成缺血坏死,坏死细胞中的抗原由于机体的作用,可以被均匀地散布于细胞与细胞间的间质,这是抗原发生弥散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抗原弥散的方式就是,由于组织没有及时的固定所引起的。离体的组织不及时固定,组织就会自溶,抗原就会扩散,这是一非常普通的常识,但要做好却是极不容易。标本从外科切除到浸入固定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抗原就可以发生扩散。虽然已浸入了固定液,但标本较大,固定液的量又不足,当然由于固定液的渗透需要时间,当渗入到组织之中时,中间的细胞已发生了变化,抗原也随着发生扩散,这种现象在产酶多的器官是比较明显的,如胃癌,当切除后标本较大,虽然在手术室期间已放入了固定液,但固定液要透过肌层达到胃粘膜面起码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当固定液发挥作用时,组织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这了达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要求,对于离体的组织尽量快的进行固定,有条件的应将其剖开,早取材,早固定。 二、组织脱水必须彻底干净 组织块取材不能太大过厚,才能较好地完成脱水的过程。如果取材太厚,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水不完全,将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浸蜡不彻底,切片不好完成,切不完整。由于先天不足,导致后来切片染色的脱落,造成染色的失败,或者由此反复操作,造成年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病理报告的延期发出等。因此,对取材的要求是除了要求要有艺术性外,即平整、外观好看,还要求适中。 三、切片必须完整、均匀、平展、无邹折 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对切片的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必须完整,平展、无汽泡,无邹折,这样有利在染色时的冲洗,有利于切片的牢固附贴。如果切片不平展,免疫组化染色后,可出现染色不均匀的现象,颜色深浅不一,不平。如果切片有汽泡切片在烘烤时,由于汽泡的破裂影响了汽泡周围的组织,在其周围可观察到深浅不一的染色。如果切片有邹折,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邹折的地方有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假阳性,容易引走混淆。 四、切片的附贴必须牢固,必须使用合适的粘贴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必须对新的载玻片进行处理,新的载玻片表面看起来很干净,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都能够适合使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新出厂的载玻片,表面复盖着开一层油脂样的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切片的附贴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做法是:新的载玻片,放于玻璃清洗液中浸泡4小时甚至过夜,然后取出,经自来水彻底冲洗后,浸入酒精中达2小时以上,取出擦干备用或烘干也可。然后再将载玻片浸入了-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的稀释液(1:50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稀释都可以)中硅化10分钟,后经无水乙醇洗2次,烘干即可使用。 五、切片必须烘烤附贴牢固,既要经得起抗原修复时高温的作用而不使轻易脱片,又不至于破坏抗原。 应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由于整个过程需经几个阶段的处理,如抗原修复时抗原修复液的沸腾且需持续十几分钟,PBS的反复冲洗,有的甚至于4℃冰箱中孵育达十几小时。因此,

提高丝光羊毛纱线染色的一次成功率

提高丝光羊毛纱线染色的一次成功率 目前,市场对纺织企业的染色提出注重环保和生态效益;低能耗、低成本;高重现性、高生产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以交期准确等新要求。染色一次成功率作为满足上述要求的较好选择,能确保染色产品从投产到产出正常顺序流动,不做任何回修。丝光羊毛纱线染色,因其特殊性在提高染色一次成功率上较普通毛纱和毛条染色更加艰难。 羊毛的丝光处理主要是通过对毛条或毛纱的特殊处理,提高羊毛产品的防缩性能,获得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如蚕丝一般的光泽和手感。提高丝光羊毛纱线染色的RFT(Right First Time)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工程包括纱线前处理、染色、后处理等与染色相关的工艺过程,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和相应的全部物资资源。要实现这个系统工程,正确仿样是前提,稳定生产是关键。 正确仿样 客户确认和车间顺利生产是正确仿样的两大目的。二者均要兼顾,不能偏重一面。 客户确认 为了得到客户的确认,要关注:客户使用的对色光源;客户对水洗、摩擦、耐氯、耐汗光等色牢度的要求和其他环保要求,尤其是针对特殊用途的产品对色牢度的不同要求;客户检测所引用的标准以及各类测试方法和合格品要求的区别;客户对染色后处理的特殊处理要求和客户对色纱后续加工的整理要求。 大生产接口 为了能与大生产接口,仿样应注意: 1)小样用坯纱应与大生产用坯纱同厂家、同配比、同支数、同批号。 2)染料的选用。染料要求具有优异的匀染性和重现性,对染色工艺参数变化的低敏感性,优异的可洗涤性,良好的色牢度。拼色三原色中,各个染料的配伍性要好,其上染曲线、固色曲线要相近,各项色牢度基本一致。配方尽

量使用三原色拼色,减轻染料间的相互干扰,保证上色的均匀和稳定。 3)充分合理运用电脑测配色系统,快速准确地确定小样配方。尽管每个工厂都有大量的色样及对应的配方,但有些颜色借助电脑测配色系统可以更加轻松、快捷的得出符合要求的配方。通过来样的测色数据,该系统能计算出多个配方,每个配方在不同光源下与标样的色差、色光偏向、深度等一系列数据都会列出,可以选出既符合客户要求又满足大生产的配方。如果客户下单颜色就以数据形式在网上传递,没有电脑测配色系统就根本无法接下这样的定单。电脑测配色系统不受外界光源的影响,避免了人的视觉差异,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最合理、最经济的染色配方,使色彩管理和质量检测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和现代化。 4)仿样时操作要规范,计量要准确。标准液的配制、染液的吸取、打样用纱的称取、各类助剂的吸取、浴比的控制都需严格规范,染液的配制和吸取最好使用自动配液、滴液系统。打样用水、前处理工艺、染色工艺统一明确,确保仿样不会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复样时重现性好。 5)小样获得客户确认后,在进入车间生产前需要复样,复样要按照大生产计划安排的坯纱、大生产所用的染料、助剂,在实验室尽可能全面模仿大生产重现小样的颜色。若发现色光不符,需查明原因,然后进行调整,直到和客户确认样色差达到4~5级方可转入生产工序,这样可以确保进入大生产的处方的正确可靠性。 对于投量较大或色光要求高的定单,在大批量生产前,生产部和打样间要联合进行放样。放样时,打样间和生产部的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全部到场,全程跟踪,记录相关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大小样间的色光偏向。根据放样的颜色,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处方进行恰当的调整,方可进行大批量生产。如果放样颜色与小样差异较大,查明原因后,有必要时需再次放样。通过放样,可以积累很多数据,长期的积累就形成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大小样的色光走向,从而减少放样,更快更好地进行大生产。

羊毛低温染色

染整技术 兰纳素在米勒兰LT D 辅助下染羊毛的新工艺研究 马明明1 ,夏文杰 1,2 ,刘俊红2,同 帜1,陈立成 1 (11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21亨斯迈纺织染化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47) 摘 要:研究了在兰纳素系列染料染羊毛工艺中采用新型羊毛低温促染剂米勒兰LT D 。结果显示:在米勒兰 LT D 用量为2%(ow f )的最佳条件下,无须改变常规工艺,兰纳素染料对羊毛的染色温度可由常规98℃降到85℃; 低温染色后羊毛毛条单色染色得色量、手感、牢度和拼色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常规工艺水平。 关键词:米勒兰LT D ;兰纳素染料;羊毛;低温染色 中图分类号:TS19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456(2009)0720013204 I nvestigation of ne w technology for Lansol dyeing w ool with the avail of Mirlan L TD M A Ming 2ming 1 ,XI A Wen 2jie 1,2 ,LI U Jun 2hong 2,T ONG Zhi 1,CHE N Li 2cheng 1 (11C 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X i ’an P olytechnic University ,X i ’an 710048,China ; 21Huntsman T extile E ffects (China )C o.,Ltd.,G uangzhou 511447,China ) Abstract :The Lans ol or Lans ol CE dyeing w ool technique using Mirlan LT D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yeing tem perature could be reduced from 98℃to 85℃without changing the usual technique when dosage of Mirlan LT D was 2%(ow f ).C om pared with the usual Albgeal B technique ,the dyeing properties such as color fastness and dye toning were not decreased.Als o ,the hand feeling of dyeing w ool with Mirlan LT D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using Albgeal B. K ey w ords :Mirlan LT D ;Lans ol dyes ;w ool ;low tem perure dyeing 收稿日期:2009-01-2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编号: 07J K 254),西安工程大学校管基金(项目编号:06XG 017) 作者简介:马明明,副教授,主要从事纺织材料分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E 2mail :mmm0002007@https://www.sodocs.net/doc/ec4510311.html, 。 为克服羊毛疏水性外表皮层和致密鳞片层对染料分子与羊毛纤维结合的阻碍,传统羊毛染色工艺通常采用比较高的温度染色,实现上染。但高温长时间煮沸会造成羊毛染色损伤,如羊毛失重、梳毛产量降低、短纤维增加、纺纱断头数增加、纺纱产量减少、织造断裂增加、强力下降、产品手感粗糙和泛黄等[1]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了羊毛低温染色工艺。目前生产中主要应用低温染色助剂法、生物酶处理法[2] 。由于低温染色助剂法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增强产品竞争力,因此其应用最为广 泛。米勒兰LT D 为适用于兰纳素系列染料的低温促染剂,它的物理化学性能与阿白格B 比较接近:都是两性离子性的乙氧基脂肪酸胺衍生物,外观为黄棕色低黏度液体,5%溶液的pH 值约为6,20℃时的比重约为111;但二者促染温度明显不同。实验结果发现:以米勒兰LT D 为促染剂,原有兰纳素系列染料常规染色工艺无需变化,染色温度却可降至85℃,而且染色指标能达到或超过其传统以阿白格B 为助剂的98℃染色羊毛工艺水平。 1 实验部分 111 材料及设备 材料:羊毛毛条(亨斯迈公司,91支);染化料:兰纳素染料(Lanas ol 和Lanas ol CE )26个,米勒兰LT D ,阿白格B ,渗透剂,均为亨斯迈公司产品。 设备:测色仪CE700A ,红外线染色机 2009年7月W ool T extile Journal

纺织品染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方法 新闻来源:家纺资讯、家纺招聘、家纺英才网 纺织品着色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常规染色),主要是将纺织品放在化学染料溶液中处理,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涂料,把涂料制成微小的不可溶的有色颗粒以黏附与织物上(纤维原料原液染色不在此列)。 纺织品染色可在任何阶段进行,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不同阶段景进行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属于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获得柔和的混色效果。毛条染色一般用于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但随着经轴落筒的出现,我们可以把染色后经轴上的纱线落成筒子纱,这种染色的纱线使用范围就更广了,譬如靛蓝染色大多使用的还原染色方法,只有使用经轴染色才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经轴落筒,是很难实现的。 4、匹染-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为匹染,常用的方法有绳状染色、喷射染色、卷染、轧染(不是扎染)和经轴染色。这里不一一介绍。 5、成衣染色-把成衣装入尼龙袋子,一系列的袋子一起装入染缸,在染缸内持续搅拌(桨叶式染色机)。成衣染色多适合于针织袜类、T恤等大部分针织服装、毛衫、裤子、衬衫等一些简单的成衣。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相继出现,而且印染技术符合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的要求,迎合当今世界纺织品消费潮流,应用前景十分乐观。由于国外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成功应用及其商业成本下降,新型粘合剂配以相关的糊料及助剂后,即使在真丝织物上,也能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大面积印花染色,其成品手感、色泽鲜艳度均与染料印花或染色相似,真正做到了超级柔软的效果,扩大了应用范围。 特种印花:技术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有发泡立体印花、金银粉印花、珠光印花、闪烁印花、仿烂花印花、反光涂料印花、金属箔印花、涂料罩印、夜花印花、钻石印花、变色印花等。 仿烂花印花:国外(日本、意大利、德国)开发的一种采用特殊的涂料印花浆,印制在织物上形成半透明效果的工艺。此印浆的主要组分为聚氨酯,它可以用在派力司织物、棉华尔纱、锦纶66及羊毛织物上,既可用在白地上,也可用在色地上,可增加织物的花色品种。 金属箔印花: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流行,多用于制作妇女的上衣或裙子、阿拉伯妇女的头巾等,具有富丽华贵之感。其工艺不太复杂,只是关键性的一种特殊粘合剂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目前该粘合剂已试制成功,效果与进口相似,成本只有进口的2/3。 涂料罩印花:又称仿拔染印花,是指涂料以直接印花的方式,在染色织物上获得酷似拔染印花效果的方法。涂料罩印分白罩印和彩色罩印,前者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多,后者虽有产品应市,但往往对地色的遮盖性以及与色涂料拼混时的发色性或者手感等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尤其是大红色相经常出现失真现象,即黄光大红变成带粉色的红相。解决办法应采用优质粘合剂,配以颜色失真度最小的底粉制成印花浆,可在深地色织物上印制出手感柔软、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实验步骤复习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及H E 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1组织脱水、包埋及切片 (1)将剥离出瘤组织切成合适大小的组织块放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天,固定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个月; (2)将组织块从固定液中取出,PBS漂洗1h,然后开始进行组织脱水,程序如下:70%乙醇浸泡30min—80%乙醇浸泡30min—90%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二甲苯 浸泡30min—二甲苯浸泡30min; (3)将组织块完全浸泡在蜡液中60℃过夜; (4)打开包埋仪器,设置相应参数,2h后将蜡液中的组织块取出放入包埋机的蜡缸中,将包埋所用铁槽清理干净放入蜡缸,用镊子将组织块放于铁槽正中央,取出铁槽接取少量蜡液使凹槽填满,将包埋盒倒置卡在铁槽上,放于低温工作台上冷却凝固,待其完全凝固后,取下包埋好的蜡块; (5)在切片前,先将蜡块表面修平,切成连续的厚度为5μm的切片,放入冷水中展片,用刀片将连续蜡带分开,然后放入40℃水浴锅中,用防脱载玻片捞出目的蜡带,放入烤片机上过夜,组织切片4℃保存。 2免疫组化染色 (1)首先,用二甲苯脱蜡,然后用梯度酒精和水使切片充分复水,详细流程为:二甲苯浸泡10min—二甲苯浸泡10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90%乙醇浸泡5min—80%乙醇浸泡5min—自来水冲洗5min; (2)抗原修复:微波炉中火预热配制好的枸橼酸缓冲液3min,将切片浸入修复液内,用微波炉中火加热3min,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让修复液溢出,以免切片变干,加热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之常用染色方法 百度文库

免疫组化的相关知识! 一、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术等技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三、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四、免疫组化实验用抗体的选择 1、一抗选择要点 (1)选择单克隆还是多克隆抗体。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象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较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有所避免)。 (2)种属来源。一般家兔来源的抗体多是多克隆;而小鼠来源的抗体多是单克隆,但也有另外。这条主要要与后面的二抗来源相匹配。 (3)实验目的是检测什么种属的抗原,即species reactivity。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说明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