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轼审美人生论_王洪

苏轼审美人生论_王洪

苏轼审美人生论_王洪
苏轼审美人生论_王洪

第18卷 第2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118,No 122003年4月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Apr 12003

收稿日期:20021222

作者简介:王洪(1952),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轼审美人生论

(吉林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

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关键词:苏轼;审美人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3)02-0001-08

一、苏轼人格的本质精神与

仕宦人生

苏东坡人格的本质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单就笔者来说,就先后以/野性0和/仕隐情结0两种理论来探求之。/野性0的命题,重在与柳永的比较中,论述苏、柳分别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士大夫人格的近代文化开端。[1]

以后,笔者又以/仕隐情结0这一命题,探讨了苏轼内心深处的隐逸与仕进这一士大夫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人生命题,从苏轼一生348首词作中有66首77次使用具有归隐意思的/归0字,进行了量化分析,论证了苏轼的仕隐情结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2]

现在来看,无论是/野性0还是/仕隐情结0,其实,都还仅仅是苏轼人格的一个侧面而已,欲解读苏轼之人生本质,还需从华夏文化士大夫人格的演进上

寻求,需从士大夫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拷问。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

术、宗教、艺术境界。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境界。苏轼的人生,像芸芸众生一样,有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0,也有/穷研物理0的学术境界和/返本归真,冥合天人0的宗教境界,但我认为苏轼更为本质的,是典型的艺术境界,可以用审美人生来概括之,是/以宇宙人生底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底反映,而有艺术境界。0[3]

相对于苏轼的宇宙人生来说,就是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苏辙说其兄在晚年流放海南时是:/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0,/独喜为诗,精深华妙0,

[4]

(P61,本

1

文所引资料,除特别注明,均出自5苏轼资料汇编6,中华书局1994年版,下面只给出篇名和页码,不再注明出处。)可以作为笔者此观点的形象说法,也就是说,现实功利的所有一切,包括功名的、富贵的,都不在苏轼胸中真正留意,只有文学的、艺术的创造,才是苏轼终生辛勤耕耘的园圃。这种情形,也如黄庭坚所说:/东坡先生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0这种孤高,是俗人难以理解的:/其商略终古,盖流俗不得而言。0(P90)与柳永作为市井文化的代表相比较,苏轼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的代表,是士大夫精英文化的代表。就苏轼早年所受到的教育和他自身的人生期望来说,苏轼的政治理想终生都并未得到实现。譬如其母以5后汉书#范滂传6作教材,对苏轼做儒家忠臣的启蒙:/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0[5]其父以对欧阳修谢表为试题的写作训练: /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云-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0 (赵令:5侯鲭录6)都可以看到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的良好教育。后来的苏轼,虽然使用了少年时代的习作,但是,却终生未能如老苏所期待的那样,出将拜相,如同欧阳公那样。苏轼自言其志时不多,不象是李白等唐人那样飞扬跋扈,自视甚高,宋人一般都较为收敛,比较内省,但苏轼之志仍可从后来的一些牢骚中看出,如:/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0(5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6其二)齐物志早年便有,奈何现实的情况却是地位卑微,谈何济时?因此,体现在苏轼人生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是苏轼在政治的功业上似乎并未取得应有的成就和地位,如同苏轼晚年的自嘲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0,哀莫过于心死,晚年/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0的悲凉心境,与少年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0,形成鲜明的反差。

苏轼具有卓绝当世的文学才华,又兼具杰出的政治才干,为什么会仕途坎坷,在政治方面始终不能顺畅?这一点,苏轼早年的恩师张方平看得十分清晰:/早尝识其为人,起远方孤生,遭遇盛明之世。,,轼自谓见知明主,亦慨然有报上之心。但其性资疏率,阙于慎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0 (P5)此段资料为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张方平挺身而出写给皇帝的奏章。虽然有此特殊背景,但苏轼/性资疏率0的性格特点,还是非常准确的。但将仕途的坎坷完全归结于某种性格,似乎过于简单,因为,如果苏轼对于仕途视为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多次因/性资疏率0而惹麻烦之后,必定会缄口不言的,而苏轼恰恰相反,在每次祸从口出、灾自笔来之后,都信誓旦旦,发出从此封笔的许诺,但却从未兑现,譬如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在/出门旋觉风吹面0的出狱同时,马上就/试拈诗笔已如神0/此去声名不厌低0了。不仅依旧我行我素,而且写出了更为瑰丽的篇什。可知,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之间,后者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苏轼从政的开端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苏轼兄弟一举成名,当时轰动的情形如同曾巩所说:三苏父子/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音角),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0(曾巩:5苏明允哀辞6P13)苏轼在考试完毕,直接被/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0,直接做到相当于现在专署中的副手级别。(由此后再任杭州通判被认为是/巧抑其资0,而杭州又是大州而知)到了英宗的时候,由于苏轼当时的名气甚大,英宗在府邸时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因此,极希望援引李太白故事,将苏轼擢拔为翰林学士。而实际上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的位置,是此后二十余年苏轼经历黄州贬谪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只有短暂的几年时光。苏轼刚刚出山,就被张方平等元老视为/国士0,皇室后宫也都将苏轼作为宰相的材料加以培养,但终苏轼一生,最高的官职也未能如其弟苏辙那样官拜尚书右丞,与闻国事。绝大多数时间,苏轼的身份是两类,一类是作为中级官员的州守:从凤翔签判、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太守,直到湖州太守发生乌台诗案,加上其中的守丧,前后历时约二十年,都在这个阶层徊翔,而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正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生命阶段;苏轼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罪臣,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相加的贬谪时间,竟然长过元八年的得意时光,而且,正是苏轼一生的中年、晚年的最为成熟的时期。元

只有八年,其中再扣除苏轼不合时宜而自请外放,则苏轼之一生,在政治方面,确实是坎坷不遇的。

那么,是不是苏轼真的没有拜相的愿望?应该说,在儒家文化时代的士大夫,可能大抵都会有过这样的理想,尤其苏轼具有极大的文学声望。当时他的声望,不仅仅局限于宋朝版图,而且,远

2

3

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0,显示了苏轼的政治灵活性和原则性,此其十;/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0,/岁适大旱0,苏轼/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0,表现了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其十一;西湖葑田淤泥,废而不理,苏轼/周视良久0,提出/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0的方案,达到/葑田除而行者便0一石二鸟的效果,更加以/募人种菱,取其利以备修湖0,以及/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0,(苏辙:5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6P62-69)则苏轼已经颇有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才干,此其十二。

苏辙所举及苏辙未举之事例尚多,然欲证明苏轼之政治才干,此十二例足矣!

苏轼之不能入阁,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在于苏轼本人对于功名富贵的蔑视。他曾有5蜗牛诗6:/升高不知疲,竟作黏壁枯0,将那种功利人生刻划入骨,将这种功利人生的结局看得十分透彻。对于功名富贵,苏轼是蔑视的,对于那些阿谀小人,尤其蔑视。/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承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0(陈师道:5后山诗钞6P138)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苏轼的/性资疏率0,理解苏轼似乎永远学不会世俗人情,永远是赤子之心。朱弁5曲洧旧闻6记载:/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0每当友人晁美叔以此规劝他,苏轼答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某之所虑,不过恐朝廷杀我耳!0(朱弁:5曲洧旧闻6P321-322)意即只要不被杀头,那就要直言忠谏到底了。蔑视富贵而又性不忍事,则自然与功名富贵无缘。/平生寓物不留物0(苏轼:5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6),这是苏轼对于身外之物的一个总体性的人生信条,/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物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0(苏轼:5宝绘堂记6)对于身外之物的物质享乐,是可以寓意寄托而不能留意的,何谓寓意,寓者,托也,寄托也,寄居也,/民生于地上,寓也,其与几何。0[6]寓意者,知足长乐,因为并不以物为终极之追求;留意者,则以物为人生之目的,则不仅纵有尤物也难以快乐,因为,物质的享乐是没有穷尽的,而且,往往就是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因为,对于留意于物的人来说,总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因此,对于富贵,苏轼一生都是淡然处之的。早年在凤翔签判任上时,就有一老僧密传给他炼金术,苏轼当时疑惑于为何太守陈公求而不得,老僧却愿意主动传授给苏轼,老僧答以/为之者,多因致祸,非公无可授者0,后来,/陈公知坡得之,恳求甚力0/陈得而为之,不久,果败官而归。0(5春渚旧闻6,卷十P163)炼金术是一种化学实验,本身无罪,要看谁人掌握,苏轼晚年日啖茶芋,生活困苦,却终生不用,而太守陈公弼学了就用,立竿见影,也就立竿见影地身败名裂了。王安石变法其间,曾有谢景温弹劾苏轼舟行贩卖私盐,/穷治无所得0,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苏轼其人是不可能为此蝇头小利汲汲奔走。苏轼一生物质生活并不充裕,但苏轼颇不以为意,5鹤林玉露6记载:/东坡谪齐安,日用不过百五十,每月朔,取钱四千五百,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0;而5桃源手听6记载:/东坡为钱塘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公令以二十来以判。事笔随意作行书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竞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0听起来更像是杜撰的故事,但以东坡之才气名望,当不难也。故东坡之物质生活用苏轼的话来说,是:/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0就总体而言,苏轼的仕宦人生是失败的,元

后期苏轼曾有短暂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名号,但只是虚衔,而且昙花一现。但有失方有得,苏轼失之功业,得之审美。相对于仕宦而言,苏轼以文学始,而以文章终,如同5清波诗话6记载,晚年流贬岭南时押送苏轼的使臣所说:/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0

二、苏轼的审美人生

(一)仕宦人生审美化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因此,诗歌与诗人的审美人生态度,对于苏轼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歌给予了苏轼一世的英名,但也为苏轼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祸端。就苏轼而言,以他的独特魅力,尽量将仕宦生涯艺术化了,但在许多方面,又妨碍了他的仕途。譬如他以诗心而混迹官场,子由/尝戒子瞻择交0,子瞻的回答却是:/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0(5蓼花洲诗话6P91)这方面,

4

苏轼之一生,也吃亏不少,如早年好友章子厚,竟然成为他晚年流放生涯的作俑者。

苏轼子瞻诗名冠冕天下,而宋代又是一个极为重视文化的时代,故多少士人翘首热望能一经苏轼品题便身价十倍,如同秦观所说,/我独不愿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0。(秦观:5别子瞻6,5淮海集6P114)若苏轼多作些顺水人情,则苏轼之功名富贵,自然不愁,但苏轼往往以谈谑游戏的心态待之。这种谈谑游戏的态度,正是混杂着审美人生态度的结果。5渑水燕谈录6记载:

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故其简笔,

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其真迹者,重于珠

玉。子瞻虽才行高世,而遇人温厚,有片善可

取者,辄与人倾尽城府,论辩唱酬,间以谈谑,

以是尤为士大夫所爱。,,谪居黄州,有陈

处士者,携纸笔求书于子瞻者,会客方鼓琴。

遂书曰:/或对一贵人弹琴者,天阴声不发,贵

人怪之,曰:-岂弦慢邪?.对曰:-弦也不慢。.

子瞻之清谈善谑,皆此类也。0(王辟之:5渑水

燕谈6,卷四P21)

这类戏谑机智的对话,在各种诗话中不胜枚举,兹举两例。5王直方诗话6记载,郭祥正其诗/大为王荆公所赏0,一次,郭祥正经过杭州,/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东坡曰:-祥正此诗几分?.坡曰:-十分诗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诵,三分来是诗,岂不是十分也。.东坡又云:-郭祥正之徒但知有韵,底是诗。.0又,苏轼曾与人说:/世间事勿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0王祈/尝谓东坡云:-有5竹诗6两句,最为得意。.因诵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坡云:-好则极好,则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0(5王直方诗话6P167)此类随口而发的品评,体现着东坡式的机智和幽默,可以说是一种口头的艺术创造,即便是千载之后的读者,也会忍俊不禁,也使苏轼自身的生命闪耀着睿智的光辉%%与柳永闪耀着人体本性性爱的光辉决然不同,这是一种高度文化涵养培育的产物,是丰富学识与人格结晶所发出的幽默,同时,也就构成了东坡审美人生的重要内涵。但对于这种艺术的创造对象来说,却是不够愉悦的,郭祥正、王祈之属,当时的不悦是可想而知的。苏轼早年的密友、后来的政敌章子厚,之所以成为苏轼晚年不幸生涯的操纵者,其中是否与苏轼写给他的一首诗是否有关系,不得而知。5道山清话6记载:

章子厚,人言初生时,父母欲不举,已纳水盆中,为人救止。其后朝士颇闻其事。苏子瞻尝与子厚诗,有/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0之语。子厚谓其讥己也,颇不乐。(P207)

其实,苏轼此两句诗未必就是讥刺章子厚的不幸身世,但是,诗歌的特性就是这样,形象所涵纳的思想会是无穷无尽的,若是作为精明的世俗政客,会懂得/当着脞子不说矮话0的道理,会注意避嫌,但那就不是诗人苏轼了。

不仅仅是评论诗歌,即便是饮酒作客、樽前月下的消遣,只要东坡张口,就有这样的创造,也就会同样有被品评者的尴尬和赧然。5墨客挥犀6记载:

东坡居士尝饮一豪士家。出侍姬十余人,皆有姿伎。其间有善舞者,名媚儿,容质虽丽,而躯干甚伟,豪士特所宠爱,命乞诗于公,公戏为四句云:/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婉转,声撼半天风雨寒。0妓赧然不悦而去。(彭乘:5墨客挥犀6,卷六,P111)

试与柳永为歌妓作词,张先为晏殊家妓作词,白石为范成大作词比较,可知苏轼之不同。苏轼对于官场生活是厌倦的,在杭州通判任上时,由于不堪夜夜笙歌的应酬,苏轼将杭州通判之任称为/酒肉地狱0,平日繁琐的案牍劳形,对于野性自由的诗人来说,其厌倦之情可以想见。但苏轼也颇多创造,将文学的审美,带入枯燥的官场案牍:

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号曰/九尾野狐0,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0复有一名娼亦援此例,遂判云:/敦召南之化,此意诚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0(赵令:5侯鲭录6卷一,P129)

这种艺术化判词,将诗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加以结合,恐怕只有在华夏文化的这种士大夫文化背景下才能出现,也只有苏轼能将这两种矛盾的事情结合得如此自然而巧妙。这也是苏轼审美人生的内涵之一。5清波杂志6记载:苏轼/公事必著于历,当晚勾销,惟其事无停滞,故居多暇日,可从诗酒之适。-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0/公事湖中了0,秦观的这两句诗倒也颇能刻画苏轼诗酒湖中仕宦的形象。这是苏轼才华所

5

至,效率极高所至,但其结果却是,不仅苏轼将自己的本质视为诗人而非官员,朝廷也同样这样认为。譬如在元时期讨论苏轼是否可以拜相的时候,有人就以王安石为例,指出这种大文豪执政所给朝廷带来的危害,虽然,苏轼的务实政治与王安石的锐进变革不尽相同。

(二)以读书与创作为人间至乐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0,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李之仪所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研,是人间之至乐0,(5为杨元发跋东坡所书兰皋亭记6,P27)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0(何:5春渚纪闻6,卷六P151)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0(5春渚纪闻6,卷六P154)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0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0,/每次作一意求之0(苏轼5又答王庠书6)。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量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苏轼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5阿房宫赋6,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0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0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0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0 (5道山清话6,P77)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5读孟郊诗二首6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左加虫),竟日持空螯0,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0(同上)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0,(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或是麻姑搔痒: /试倩麻姑痒处搔0。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0(苏轼:5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6)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5凤翔八观6,其中的5石鼓歌65王维吴道子画6,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5石苍舒醉墨堂6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0 /如欲美酒消百忧0,/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0,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0(5豫章集6, P147)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0的体验。(5侯鲭录6,P141)

(三)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为审美客体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

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

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

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

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

如此也。[7]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0(5送杨杰6)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0,

6

(5书林逋诗后6)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0,(5海棠6)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0,(5寒食雨6二首(其二))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0/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0。(5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6)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0,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0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0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0 /书此语桥柱上0,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5记承天寺夜游6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0,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0,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0,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0,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0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三、审美人生之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0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0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0(5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6)。所以,苏轼在绘画方面被评价为:/先生戏笔所作枯株竹石,虽出一时取适,而绝去古今画格,自我作古。0(5春渚纪闻6,P153)/自我作古0,是颇具代表性、象征性的,这正是东坡本质。东坡画竹,不按常规作画,而是如竹之初生,平地拔起,正是/自我作古0的说明;论述书法则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0(5石苍舒醉墨堂6); /意造0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0,(陈师道:5后山诗钞6,P138)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0,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0,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苏轼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以文为诗0等等现象,在苏轼审美人生的背景下,都能得到更为圆满的诠释。以审美人生的人生观念写作,则诗文就更为与诗人自身之生活及诗人身之所历的社会生活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脱口而出的诗歌写作方式,就成为苏轼的必然。才学和典故的大量运用,也不是苏轼按照什么法则和风尚所作,而是由于苏轼审美人生的大量阅读所获得丰富的学养所至,这些学养,溶入苏轼的生命本体,成为苏轼性格、思想、人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也是脱口而出的,是自然的,而非刻意经营的,寻章摘句的;特别是苏轼有大量的带有游戏色彩的诗作,被批评为/以文字为诗0者,是由于苏轼的谈笑戏谑,出口成诗,是苏轼审美人生的重要组成。这些游戏玩笑之诗,不仅仅是苏轼口头写作的极好演练,而且闪耀着苏轼睿智机敏的人格光辉,是苏轼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殊创造形式。

因此,以审美人生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0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

7

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0,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妨碍的,就宋代的相对完美的士大夫社会而言,仕宦人生需要着诗文的名声,也就是说,诗歌写得好才可以更好地作官,否则,终是一介武夫,进不了士大夫文化的圈子;但是,另外一方面,诗文欲写作得好,又需要着苦难的砥砺。/诗穷而后工0,是宋人自欧阳修以来反复探讨的命题,苏轼则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加以验证,从而得出/非诗能穷人,诗穷而后工0的论题:/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疾0,(5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6)这是诗文审美之于功业的无助;/著书自要见穷愁0,(5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6)这是著书人生对于苦难命运的认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笞0(5戏子由6),这是诗文审美熏陶的道德观念之于现实功业的妨碍;/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0(5次韵张安道读杜诗6),这更是诗文审美人生之于仕宦功业人生的宿命悲剧,虽然,在苏轼写作此诗的时刻,还仅仅是针对李杜命运而发;/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0,(5和晁同年九日见寄6)这是功业仕宦不得意之于审美人生的得益,虽然此诗是苏轼安慰友人晁美叔所作,但诗中的/病马已无千里志0 /富贵功名老不思0,却是苏轼的自况。

参考文献:

[1]王洪.论苏轼的/野性0及其萌生、发展和形成[J].文学论集:第九辑,和平出版社,1991.

[2]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M].京华出版社,2001.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4]苏轼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宋史#苏轼本传M].

[6]5国语#吴语6.

[7]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M].P239.

[8]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书吴道子画后:卷六十[M].

On Su Shi.s Aesthetic Life

WANG Hong

(Literature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China)

Abstract:Aesthetic life and official life are two opposite attitudes of human life.The official life of a sophisticated politician and the nature of the poet as an ordinary human being,generally speaking,are in sharp conflict.And the former masks in the vanity fair of political circles 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sincerity of a human nature..Sus-hi.s life is,therefore,typically aesthetic one,namely,a life of an immersion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literature and a life of appreciation of beauties,orders,rhythms and harmony in the universe.

Key words:Sushi,Aesthetic life,Personality

8

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我眼里的苏东坡

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我眼里的苏东坡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赤壁赋》),读了苏东坡“黄州三赤壁”,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你以《我眼里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读后感,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我眼里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古代男神。让我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居士。汉族,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把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虽然他所游的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赤壁战场,这无所谓。但表明他对大家之一,豪放派词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其诗、词、赋、散文均有较高的成就。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绘画也独具一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东坡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一生三次书写赤壁,两赋一词,千古流传,奠定了他在文赤壁之战中,年轻的周瑜建功立业的向往。只可惜,东坡的一生都未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后人生之路上便一直坎坷连连,在悲观失望之际他来到赤壁矶。崖岸高耸,壁立千尺,山势险峻,古树参天,怪石嶙峋,同古战场赤壁相似。于是便进入“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的情境,抒写人生豪情,儒家思想深入其骨髓血脉。 东坡是一位有豪情的人。他在一次次游览赤壁中,尽情欣赏景色,看见汹涌的波涛拍打着江岸,山水之间的浪花飞溅,就好像平地卷起的一堆堆白雪一样,便发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慨叹,这难道不是他胸怀的壮阔吗?看着眼前奔腾东去的长江,不禁不住想起古代英雄豪杰,便追忆起周郎在赤壁大显身手的情景。那时他年轻气盛,简直就是盖世英才!在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之际,他手持羽毛扇,头戴纶巾,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败曹操军队,何等的豪气万丈!惺惺相惜,自己没有周瑜那样的幸运,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如果有不也能像周瑜那样,一仗定乾坤吗? 东坡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面对白天的壮阔,他换一种方式感受夜晚的赤壁。一面是漂流,一面是赏月,一面饮酒,一面是感悟。吟咏诗句,联想古今,探讨人生,感悟生命。 他试图借助纵情山水来安慰自己,抚平心灵的创伤。道家的遁世,佛家的无争,让他再快乐后的悲伤消失,看似释然了然,甚至羽化登仙,变鹤成仙,但都没有消弭他对理想的追求。 东坡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多愁善感的有大志之人。同时还善于控制情绪,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看得开,学会自我调整,即使是逆境中,仍然乐观面对,顽强奋斗,创造精品,这种人生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苏东坡人物评论

一生就是一首诗 高一13班骆勤飞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喜欢他也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但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他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千古绝唱均出自他的笔下。他开辟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历久弥新。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始终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其实苏轼的创作与他的仕途是息息相关的。苏轼初踏仕途标志着他创作发轫期的开始。当苏轼苏辙苏洵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时,就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比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都属于这个时期。此段时期的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此后,苏轼被贬黄州。他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轼回朝后从诗人转为政治家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晚年的苏轼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同时也留下了《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名作。 苏轼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 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它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沃土,才能生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以“花间派”为代表的传统词作开始衰落之际,苏轼登上了词坛。词的创作这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将触角伸进了诗的题材范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大大开拓了词境。借用写诗的某些方法作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深化了词的内涵。苏词的内容和题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民族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苏轼忧国忧民,具有远大的报负,即使在遭遇人生“低谷”时,他那种欲有所为、欲有所“伸”的政治抱负也在词中时时可见。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鼻矾,写下了那首声震词坛,千载传响的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

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 韩柳欧苏四大家", 他写的诗歌被尊为[ 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 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

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

苏轼的诗意人生

苏轼的诗意人生 姓名:王月鹏班级:12电气自动化(3)学号:127301331 当今世界,有些人迷失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整天庸庸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说,我们真的应该去读读东坡词,了解苏轼的诗意人生,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人生的,从中悟出对待人生的态度。 对苏轼,我们都有所了解,在我看来他是个豁达的人,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我比较欣赏。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人生情趣。 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很小就“奋厉有当世志”,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有志兼济,准备干一番济世救民的事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但心中仍有杀敌报国之志。表现出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也足以表现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 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了诗篇当中,流露出一种痛苦、愤懑的心态。“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重。“乌台诗案”之后,人生命运的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换,他感叹人生如梦。有人说这样的感叹是苏轼对人生的否定,其实未然,而是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自我超越。而在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像《定风波》中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他那种宁静的心境已使他处世不惊,使他心在闲暇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人生,从而认识到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而是努力排遣政治失意的苦闷方法,把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中,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上。这印证了他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 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将苏轼打击的沉沦下去,反而是这些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宝贵,更加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他开始注重养生,注重自己的身体。而在精神方面,他主张实现精神自由,超然物外,他喜欢然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松在大自然中的感觉,所以他经常出外游

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浅析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摘要:苏轼以《文选》不能辨别苏李诗为伪诗,《文选》少选陶渊明作品为由,言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本文以《文选》所选“苏李诗”、“陶渊明诗”的选篇为中心,试分析苏轼对于《文选》选文的评价未免偏颇,兼谈《文选》选文标准的得失。 关键词:苏轼;苏李诗;萧统;文选; 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自唐代以来甚受文人学者的重视。杜甫有诗云“续儿诵文选”、“精熟文选理”;《新唐书·文艺·李邕传》载,邕父李善“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足见《文选》在唐时的重要地位。重视《文选》的风潮一直持续到宋初,庆历新政之后,科举取士罢诗赋及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影响,使《文选》学在宋代走向衰落。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这段记载可知,建炎之后,苏轼的文章代替《文选》成为宋代文人争相追捧的对象。而身为是时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对于《文选》的评价,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时人对《文选》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苏轼的相关论述和《文选》选文标准的辨析,试对苏轼对《文选》的评价作简要分析。

苏轼文章中涉及到对《文选》评价的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题文选》、《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其中,《书谢瞻诗》和《题文选后》侧重表达对《文选》李善注的肯定和对五臣注的鄙弃,对《文选》自身的评价见于《题文选》: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如李陵、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去。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者甚多矣。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在这段话中,苏轼言《文选》“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萧统“尤为卑弱”,并举出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是苏李诗为伪诗,萧统将其入选;二是陶渊明作品价值很高而《文选》选取太少。这一说法粗看之下似乎有理,但若细加分析,当中却是颇有可斟酌之处的。 一、有关“苏李诗”真伪在梁代的普遍看法辨析 苏轼认为,苏李诗为伪诗而萧统不能明加辨析,是其“去取失当”的表现。苏李诗为伪诗在今日已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以此观之,苏轼这一评价确有其道理所在。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对一些事物现象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以后世的 标准去做判断。故要正确评断萧统《文选》不去苏李诗的问题,是时其他文人对苏李诗真伪的看法是不能忽略的。

苏轼_平淡自然_论及其艺术审美理想_汪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an.2013 收稿日期:2013-06-15 作者简介:汪倩(1986-),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苏轼“ 平淡自然”论及其艺术审美理想汪 倩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苏轼;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摘 要: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4)01-0086-05 Su Shi ’s “Mild Nature ”Artistic Thought W ANG -Q ian (College of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 Key words :Su Shi ;simple and natural ;artistic thought Abstract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numerous articles about simple and natural artistic thought of Su Shi have been reported ,but mainly focus on his later years tend to pursuing simple and natural writing style and his “Hetao poems ”.In fact ,the simple and natural artistic thought has a unique and abundant connotation.Here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oursed this artistic thought ,they were the prevailing ,art creation ,personality ,guarding emotion and artistic life. 平淡自然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在“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世界里,平淡自然给我们一种渐老渐熟的艺术追求和安慰。苏轼一生的艺术创作归根到底回到平淡自然中来,也正是这种平淡自然使得他的艺术生命更加久远和灿烂。 一、“平淡自然”论的时代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将“平淡”、“自然”作为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某种意义说,平淡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尚有争议。究其原因,自然的外延似乎更大一些,有平淡涵盖不了的地方。但自然还有平淡包含不了的地方。从文艺创作角度,把平淡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审美标准,来研究苏轼艺术创作在这种审美风格中的关系问题是有必要的。苏轼关于平淡自然有诸多的表达方式,如“疏淡”、“平淡”、“枯淡”等等,那么在苏轼看来,平淡自然的审美内涵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与错彩镂金之美相对的一种清水芙蓉之美;其次是淡而有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再次苏轼所谓的平淡,有一种偏向道家的自然意味;最后苏轼的平淡自然还和人格境界与情感特征密切相关。 苏轼经常用 “疏淡”、“枯淡”、“古淡”、“简古”、“远韵”、“至味”等概念来表达平淡自然的意思。如: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苏轼文集》)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苏轼《评韩柳诗》,《东坡题跋》卷二,津逮秘书本) 可以看出,苏轼所提到的“疏淡”、“枯淡”、“古淡”等,本质上皆以平淡自然为美学品格,但同时也展现了“平淡自然”的诸多类型,丰富了“平淡自然”的审美外在表现。比如,“疏淡”有一种脱离繁密的清疏淡雅之美,“枯淡”有一种豪华落尽的凄凉之美,“古淡”则有一种不同于时尚的古典雅致的历史之美等等。苏轼在平淡自然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就是他指出的“平淡自然”不是简简单单的平淡,而是历经过淘洗、历经过繁华之后的平淡自然,有过成熟的历程和印记。苏轼推崇平淡自然,原因很多,此处略谈两点: 一是宋初追求一种脱离晚唐五代浓艳绮丽的清淡文化、韵味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不断更新的,宋初开始抑武崇文的政策对平淡自然文化之风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唐五代浓艳浮巧之美不能够继续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审美理想,浮华绚丽之后往往更倾向于寻求宁静淡泊,追求淡然的思想便有了产生的基础。“物极必反,浓极求淡。雕琢润饰再也不被认

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评价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简析】可见陶渊明简直是苏轼心中的NO.1,连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成为后人评价陶诗的经典论断。评价李白、杜甫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简析】苏轼认为李白、杜甫能够独振大雅,集前代之大成,在诗坛上并驾齐驱,千古罕有其匹。 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简析】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苏轼对王维的这一评价,可谓经典。评价孟浩然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简析】苏轼认为孟浩然写诗,有高远卓绝的神韵,但是才气不足,因而不免显得局促。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简析】苏轼高度评价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对其钦佩之至。评白居易、韦应物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简析】苏轼说白居易写了三千多首诗,可是他却更喜欢韦应物的五言诗。言外之意,认为白不如韦。

评价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简析】苏轼认为孟郊的诗太过愁苦,但仍有动人的力量。对元、白、贾、孟综合评价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简析】苏轼觉得元稹的诗轻佻,白居易的诗俚俗,孟郊的诗寒苦,贾岛的诗瘦硬。评价柳永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简析】苏轼认为柳永词的高处,可以与唐人的优秀诗篇媲美。评价黄庭坚其诗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简析】苏轼对黄庭坚的诗评价很高,称其为“山谷体”,曾经仿效“山谷体”,写过好几首作品。元好问曾说“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苏、黄之诗,各有特色,二人互相推重,也可见古代“文人相重”的风气。

网络公选课《诗意人生五典型》

1、陶渊明的作品留下来的也只有()多首诗歌和()篇辞赋散文。
? ? ? ?
A.120,12 B.130,13 C.110,11 D.125,12
2、在晋朝的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是(),左思曾愤怒的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 茎寸径,荫此百尺条。
? ? ? ?
A.才能 B.德行 C.财富权利 D.门第
1、李白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 ? ?
A.干谒求名 B.隐居求名 C.科举考试 D.干谒求名及隐居求名
2、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用人不拘一格,但主要是用()方法选拔人才。
? ? ? ?
A.举荐 B.武举殿试 C.科举考试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龚自珍曾经说自()开始把庄子跟屈原合成一颗心灵,一种人生精神。把儒家、神仙家、 游侠三种精神合在一起。
? ? ? ?
A.李白 B.杜甫 C.陶渊明 D.苏轼
2、李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 ? ? ?
A.一心报国的志士 B.唾弃富贵的隐士 C.是一位出口成章的诗人不是侠客 D.风流倜傥的文士
1、南宋理学家朱熹所称的历史上“五君子”指的是哪五位?
? ? ? ?
A.杜甫诸葛亮颜真卿李白柳宗元 B.杜甫李白颜真卿范仲淹白居易 C.杜甫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 D.杜甫李白范仲淹白居易诸葛亮

2、杜甫用自己的诗歌形象的表述了儒家让老百姓生活的比较好的思想。这首诗是()。
? ? ? ?
A.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 B.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C.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正确答案:C、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1、三吏三别是杜甫在经历什么事件以后写的诗?
? ? ? ?
A.开元盛世 B.天宝年间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C.安史之乱 D.西南飘泊
2、杜甫诗值得研究的价值中,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 ? ?
A.杜诗是用韵语的形式写成一代历史。 B.杜诗是安史之乱前后时期的时代画卷 C.文学价值或者艺术价值,语言乏味,但对后代影响深远。 D.杜诗有记载的功能,有历史的功能,还有对国家大事进行评判的功能。
1、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那句?
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那句?
? ? ? ?
A.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C.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2、李隆基、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 ? ? ?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1、由于北宋的政治制度苏轼做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官,这些地方有()
? ? ? ?
A.杭州苏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登州 …… B.杭州密州登州定州…… C.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青州充州…… D.杭州密州徐州冀州 ……
2、苏轼在哪个州做地方官时带领全村人民抗洪。

名人名家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导语: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永不放弃,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名人对苏轼有着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名人对苏轼的评价,欢迎阅读! 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 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 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 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 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 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 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 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 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 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 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 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

苏轼词赏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词很多,质量又那么高,叫我选一首来赏析,真的好难。纠结了一下,看了几遍,决定从众多珍珠中挑出自己最想赏析的明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什么要赏析这首呢,因为这首读起来最有感触。近日,我也是在情伤中独自疗伤。或者,藉机可以更好的理解苏轼写词的心境与心理状况。 词为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开门见山“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先,我佩服苏轼是一个至情至圣之人。李白给我的感觉是诗写得很好,但是里面充斥着自我,没有别人。李煜的的词也写的很好,但是相比苏轼,还是显得局限于女子与情爱了。如同一个人每天对你说一句“我爱你”,你会渐渐觉得虚伪的。所以,苏轼这首难得的“爱情词”却是足以让读者深感到他的情之深、爱之切。语言很朴素,直抒胸臆,没有李煜的朦胧和文字的特殊效果,但是我读李煜的词有伤感,读苏轼这首词却泪眼汪汪,几次忍住泪水。另外,苏轼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里也有体现——诗词一体,以诗入词。读苏轼的词,是可以淡化我对诗与词的界限的。从上面的文本大家首先可以看出是很工整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文字排列一模一样。然后,一读大家也会发现很有节奏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些词那样拗口。苏轼没有用华丽的文字去修饰这段情,但是并不代表这首词平凡。要表达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要表达那种永远无法排遣的痛,作者用了极具张力的文字,如“十年”、“千里”、“孤坟”、“断肠”等等。这种张力足以媲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词还不落窠臼,别人悼亡要么是说爱人是如何如何好,自己是如何如何怀念,有朝一日如能重逢是如何如何美好。作者却来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更加有真实感,尘世仿佛就是如此现实和折磨人的。这不是作者故做创新,而是发自内心的想法,现世的悲哀加上情感的痛切,一切无不在攻陷读者最后一道防线。接着,引出“尘满面,鬓如霜”,这难道仅仅是对不识的解释吗?里面还有作者对自己的怜惜,对自己一生饱经风霜的默默哀诉,对青春远去,人渐老去的顾影自怜。作为一个大丈夫,作为一个精通儒道佛的学者,作为一个见惯大风浪的政客,作者在其他作品中都表现得很阔达,乐观,很处变不惊的淡定的活着。但是,苏轼也终究是人,再强大也有一刻是需要抚慰的。这一句不仅不是显露了诗人的脆弱,反而更能显示诗人平时的坚强和自强不息,无病不呻吟,哪怕“有病”也不呻吟。作为一个大丈夫,独自承受着一切。所以,这一句,更让读者内心翻起千层浪,多想置身到那时那地那情那景,去好好安慰这个孤独的坚强者。其实细心去品味这首词,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所流露的这层情感的。人是不会无端端思念故乡、怀念故人的,除非那些极度牵强附会和多愁善感的人,而苏轼明显不是这种人。其实这种状况多数是触景伤怀或者由事引发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开始胡思乱想,想着想着伤心了,觉得自己很可怜了,就会想着有人可以疼自己,爱自己,接着就想起那些疼爱自己的人了。个人认为苏轼属于这一种,并且在怀念爱人的时候就不经意流露出了对自己的怜惜。作品选总结得很好——以词悼亡,此为开端,亦为顶峰。

诗意人生五典型答案

诗意人生五典型作业答案(完整版)
1、陶渊明对贫贱终生的贫士十分敬意,陶渊明写过一组诗叫做《咏贫士七首》 分别咏历 史上安贫守贱的高士.选项中哪个人不是?
? ? ? ?
判断题 A.荣启期 B.原宪 C.黔娄 D.王谢
D
1、晋朝在门阀制度下的社会价值观, 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财富。
正确
1、历史上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说法中,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A)?
? ? ? ?
判断题 A.李白自己恳求朝廷回到家乡 B.高力士进谗言 C.张垍进谗言 D.忤逆杨贵妃
1、李白和卢藏用都不择手段的进入仕途,他们进入仕途的目的是一样的。
错误
1、李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选项中错误的是(C) 。
A.一心报国的志士 B..唾弃富贵的隐士 C.是一位出口成章的诗人不是侠客 D.风流倜傥的文士
1、李白本人天性真率狂放不羁,充分体现了一种浪漫的,乐观的,豪迈的,积极地盛唐精 神。 正确
1、要了解杜甫的儒学思想,先了解一下儒学的发展高潮,其发展高潮在(C).

A.唐朝.汉朝 B.唐朝 宋朝 C.汉朝 宋朝 D.宋朝
1、唐初的《五经正义》对儒学已经有了权威性的解释,后来儒学在义理上的探讨就停止了。 正确
1、三吏三别是杜甫在经历什么事件以后写的诗?C
A.开元盛世 B.天宝年间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C. 安史之乱 D.西南飘泊
1、 清朝的诗论家叶夑和现代学者闻一多, 他们认为天宝末年不仅不是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线, 更不是诗歌史上的分界线。 错误
1、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大类,其中他本人最重视的一类是(A)。
A.. 讽喻诗 B.感伤诗 C.闲适诗 D.杂律诗
1、白居易的讽喻诗揭露了中唐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和不 幸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 正确
1、 苏轼在黄州写的有一首诗是书法史上著名作品, 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首诗是 A ) ( 。
A.《寒食雨二首》 B.《浣溪纱》 C.《赤壁赋》

历史人物评析苏轼

历史人物评析 ——苏轼苏轼在人们心中是一代大文豪,以其一首《定风波》彰显出他豪放不羁,潇洒淡然 的性格。要评析这个人,就不得不通过他的诗词去解析他。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 想。或许你会羡慕他的豁达胸襟,但你应该先了解下他的经历。 余秋雨有一本书叫《苏东坡突围》就很好的说明了苏东坡宦海的浮沉。我先大概介 绍下这个“乌台诗案”事件。一些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 满和不敬,后来宋神宗判了苏东坡的罪。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 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 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 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 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 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 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 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 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

也在路边流泪。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不是别的,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起来了,他的诗文竟然在这危难时分产生了正面回应,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很多人不敢说,但毕竟还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毕竟还有侠义人。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就在这种情势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贬谪黄州。 黄州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是他性格改变,洞悉这个世界,洞悉官场,看透生死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是一部触目惊心的血泪史,更何况是苏轼这个大文豪。那场差点要了他的命的事件让他看清了世间的很多东西。尽管后来苏轼的宦海生活还有历经起伏,可是这次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个事件之前苏轼满怀抱负,希望可以帮君王解忧,为民众造福,可是似乎上天不想让他做一名政客,于是他成了一个令后辈景仰的大文豪。我们不应该埋怨历史,不应该假设,不应该如果,苏轼就这样成长起来了,留给世人后代无穷无尽的财富。 这时的苏轼才真正的成熟起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