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法

陈菲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1.1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1.2 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1.3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1.4 心理学角度

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

程。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1)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2)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1.5 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2.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2.1 生活展现惰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2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2.3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2.4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2.5 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

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2.6 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

3.情境教学的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3.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

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3.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4.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4.1 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

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4.2 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4.3 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5.情境教学案例

电梯关人事件

晚饭时分,日本客人山本次郎乘车回到下塌的上海某酒店,这是他在上海旅行的最后一天。美丽的上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几天的旅行也使感到有几分疲惫。在回酒店的路上,他就想好回房后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再美美地品尝一顿中国佳肴,为他在上海的旅行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山本兴冲冲地乘上酒店的 3 号客梯回房。同往常一样,他按了标有 30 层的键,电梯迅速上升。当电

梯运行到一半时,发生意外发生了,电梯停在 15F 楼处不动了。山本一愣,他再按30 键,没反应,山本被"关"在电梯里了。无奈,山本只得按警铃求援。1 分钟、2 分钟……10 分钟过去了,电梯仍然一动不动。山本有点不耐烦了,再按警铃,仍没得到任何回答。无助的山本显得十分紧张,先前的兴致全没了,疲劳感和饥饿感一阵阵袭来,继而又都转化为怒气。大概又过了 10 多分钟,电梯动了一下,门在 15F 打开了,山本走了出来。这时的山本心中十分不满,在被关的 20 多分钟里,他没有得到店方的任何解释和安慰,出了电梯又无人应接,山本此时愤愤然再乘电梯下楼直奔大堂,在大堂副经理处投诉……

其实,当电梯发生故障后,酒店很快就采取了抢修措施,一刻也没怠慢。电梯值班工小恽得知客人被"关"后,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马上赶到楼顶电梯机房排除故障,但电梯控制闸失灵,无法操作。小恽赶紧将电梯控制闸?;自动状态"转换到"手动状态",自己就赶到15F。拉开外门一看,发现电梯却停在 15F-16F 之间,内门无法打开。为了使客人尽快出来,小恽带上工具,爬到电梯轿厢顶上,用手动操作将故障电梯迫降到位,终于将门打开,放出客人。

从发生故障到客人走出电梯共 23 分钟。23 分钟对维修工来说,可能已经是竭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排队故障所能达到的最短时间,而对客人来说,这 23 分钟则是难熬而漫长的。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案例,讨论分析,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缺少与客人的沟通。第二,前台后台配合不够默契。第三,缺乏对客人的关心。再结合案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表现出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记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的运用沟通技巧和客人、他人进行沟通。

以“实用”为目的,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出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沟通学习过程中,都能活学活用,感觉到课程的实际意义,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实现职校专业基础课的特有价值。

(完整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对比情境教学法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也包含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相似之处。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种不同的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传统智力只重视前三种,忽略了后四种。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指导后来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无论今天我们怎么去 辩证的看前人的理论,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下有它研究的意义。 行为主义重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刺激决定作用,认为个人意念只是一个影响个人学 ①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细数起来,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 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 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 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 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任何方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当我们对于一 个事物现象进行关注应用时要看到它的本质面貌,更好的让原理论来指导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的一方面因素。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反应过程。根 据以上观点,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层面上看, 行为主义与新课程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语文情境教学 摘要: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本文章以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为基础,逐一分析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李吉林;情景教学;特点 一、生平事迹 (不少于2000字。此略) 二、教育成就 1978 年,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并逐渐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渐趋成熟,形成四个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一)“形真”: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数具有鲜明形象,如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优美动人的荷塘月色、枝繁叶茂的鸟的天堂、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英勇的琅琊山五壮士、静夜思乡的李白、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狡猾的狐狸、聪明能干的蟋蟀、体形庞大的鲸等等。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景物、人物、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陌生的对象无疑会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李吉林利用音乐渲染、图画等方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奇妙、鲜活的教学氛围。 李吉林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给学生戴上狐狸头饰表示“狐狸”,戴上乌鸦头饰的表示“乌鸦”,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们眼中,他们就是真的“狐狸”和“乌鸦”。然后,她让他们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如此一来,《狐狸和乌鸦》的课文内容就从纸上进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老师教授课文也因还原了故事情节而容易多了。李吉林情境教学中的“形真”是指“形象富有真切感”,追求“神韵相似”的写意效果,而不是实体的完全复现,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主要方面,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其自塑事物形象。就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李吉林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狐狸和乌鸦,但若非得要给学生穿上狐狸和乌鸦的表演服装,拥有狐狸的尾巴和乌鸦的嘴巴,反倒是多此一举,容易使课堂扮演变成一场闹剧。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2]李吉林正是利用暗示的手法——以“神似”显示“形真”,并通过学生自我想象“补白”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知能力。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多,而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难学的一门学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学会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智力、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情境教学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的几种形式 1.1用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天生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如在进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趣味故事—《关于一只鸡死亡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农场的一只鸡不幸被一辆卡车轧死,由此引来了以下的对话。“ 农夫:哪个家伙把我家的鸡轧死了! 农妇:自认倒霉吧,今晚就把这只鸡煮了吃。 动物保护人员:我们一定会为它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 兽医:这我也无能为力。 这件事传到了校园里,闹得沸沸扬扬。 语文老师:同学们,一只可爱的公鸡告别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请同学们为这件事写一篇文章,歌颂这只鸡的事迹,指责肇事者的无耻,字数不少于800字。 数学老师:其实这件事本是可以避免的,请同学们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这只鸡有百分之几的概率可存活?分几种情况讨论。 英语老师:Oh!My god!I am sorry to hear that!请同学们用被动语态叙述一下这件事,记住,要用过去时.。 学生一听议论纷纷,于是我趁机给学生介绍影响人们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所产生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同样是正确的意识,也会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构成、思维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哲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理解了知识,真正做了愉快教学。 1.2用音乐演染情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歌曲,把教材内容与歌曲融合起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如在进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学时,我将歌曲《爱我中华》欢快的歌声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并对歌曲品位、解读,提出问题,探究思考,从中提取基本观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我国有56个兄

李吉林情景教育读书心得

“读李吉林着作”活动 富有品格的教育者 ——读《李吉林情景教育》有感不知大家和我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总觉得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大多枯燥、空洞、乏味。偶尔读上几本,也往往是死“啃”,任务式地完成。而李老师的这本《情境教育》虽也是一部教育理论的专着,但它有着小说一般的情节,散文一般的结构,诗歌一般的语言,读来饶有兴趣,轻松愉悦,令人回味无穷。 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着作中,我了解了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教育者。 李老师对教育执着。“我读的是师范,我的职业是教师”李老师放弃了搞文艺、练跳伞、考大学等很多机会,走进了小学校园,走上了三尺讲台,走近了孩子,至今已经快50年了。虽然也曾遇到过挫折、遇到过困难,但“当好一名教师”的心没有变。 李老师对学生喜爱。可以说学生、儿童占据了李老师大半个心灵。情境教学的一切理念都是从孩子出发的,都是为了儿童更愉快的学习。为了一年极学生喜欢小学,诞生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李老师提出教育理念中追求的三个境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对学生的爱由此可见一斑。 李老师对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开发野外情境课程中,为了优选一个场景,李老师起早贪黑,骑着自行车走过了多少路。如果不是那份热情,学生就得不到拔萝卜的无限喜悦,看不到中

秋优美的月景,感受不到桂花姑娘的神奇与善良。而,如今,我们连去野外活动活动都难。 在这本书的前几页,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粉笔字和简笔画,字写得好,画画得更好,如果说当语文老师也需要天赋,那我觉得他便是天生会教的人。 虽然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但是李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翻开《情境教育》这本书,我对好的教育方法的“模仿”也由此开始。在上《绿绿的爬山虎》那一课,我和孩子们带上语文书来到室外,正好我们学校的栅栏上爬满了爬山虎,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徐徐的清风中,孩子们观察着那一顺儿朝下的叶片,那嫩嫩的触角,那粗壮的藤蔓,对照着书上的文字,孩子轻松快乐的获得了知识,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新奇的学习形式让孩子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而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则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语文情境教育方法我还在不断探究,李老师的高贵品格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我一定会努力向李老师看齐,厚实涵养,使自己身上努力具有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力能够影响到孩子,为其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

情境阅读

情境阅读教学 陈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有些课堂,学生沉默、无动于衷,两两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有没有创设情境。缺乏情境,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老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在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有意创设情境时大量的非语文元素通过情境创设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而促进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或发展学生语言的成分反而少了,这样势必导致“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背后“语文味”的淡化和语文本色的缺失。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冷静地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来?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一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 1、漠视学生差异,教学机智不灵活。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备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借班上课的教师,更应该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否则,以教案为中心,一切按部就班地教学,势必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2、忽视文本,语言训练不到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特个性,但个性的教学思路只能服务于学生怎样更好的与文本对话,而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地创设阅读情境。 3、滥用表演,独特体验不深刻。有效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如果表演得不恰当,或者是为了表演而进行表演,那效果会适得其反。 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因为情境创设的原因而导致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与领悟能力的丧失,这可是违背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作为新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在情境“热“的现象中,更需要对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回归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也对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还没有更深认识,所以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对李吉林老师的欣赏与敬仰之情来阅读此书的。而读完这本李老师自己编写的专著,在了解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之后,我能够真切地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诗意人生。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

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赞可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多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想象,更好地走进文本。 一、导语激趣入情 教师“开讲”的创意,往往能为整堂优课写“基调”。因此,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课文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在一堂优课中,虽然“好戏”还在后头,但这“开腔”可不一般,还得“未成曲调先有情”才是。 导入时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上当的不是别人,就是汪伦。”孩子们更好奇了。接着,我不紧不慢地述说了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至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我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

意中,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深度。 讲一段趣事,无疑会先声夺人,使整堂课增色。例如:教《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导语:“今天我们学一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叫《草船借箭》。三国故事皆为人知,可你们知道诸葛亮与周瑜谁的年龄大?”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多数孩子都说诸葛亮年龄大。我带着三分神秘笑笑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才28岁,而周瑜已有34岁。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当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农村‘待业青年’哩,他可是自学成材的。”这一导语,情趣横生,诙谐幽默,不仅使孩子发出由衷的欢笑,也为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重要铺垫。 二、音乐渲染融情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选取的音乐,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情节的发展上要与课文语言和谐,方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阅读教学必须时,教师和学生恰当的弹奏、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也可以在教学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

情境教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即所谓“入境始于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应用范围;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1 (一)形真--------------------------------------------------------------------------------------1 (二)情切--------------------------------------------------------------------------------------1(三)意远--------------------------------------------------------------------------------------1 (四)理蕴--------------------------------------------------------------------------------------1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1 (一)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1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 (三)、情境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3 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4 (一)展现生活,唤起回忆--------------------------------------------------------------------4 (二)对比强化法--------------------------------------------------------------------------------4 (三)音乐渲染法、图画再现情境-----------------------------------------------------------4 (四)课件再现法--------------------------------------------------------------------------------5 (五)表演体验法--------------------------------------------------------------------------------5 (七)质疑问难法--------------------------------------------------------------------------------6 (八)讨论法--------------------------------------------------------------------------------------6(九)结合热点法--------------------------------------------------------------------------------6 参考文献-----------------------------------------------------------------------------------------------8

情境教学概念

2.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学生最初学习时经历的认知线索直接影响着今后对相关 知识经验的提取,个体具有丰富体验的形象化、条理清楚、联系广泛的图式化 知识更有利于记忆和提取。 1.1情境教学的界定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 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内涵看,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数学课程着眼于后者,但脱离了数学课程的背景,去区别这两个词,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我们谈及“情景”还是“情境”都不是观赏性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为了深入进去,研究情景背后的故事,找出与数学有关的线索。因此,在数学课程里(不是生活里)的 “情景与情境”可以看成一回事,这不会引起歧义,也方便广大教师理解。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wn.c。11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 习文化》(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f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 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刁‘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 不同的表述。教育大辞典中给出这样的定义: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 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2]。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 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 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 ‘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 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4]从本质上说,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 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 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数学情境教学指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认知情感,使学生在愉悦心理体验 的条件下,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 性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 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 析和探讨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6.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景教学的研究冉爱凤 文章首先介绍了情景教学的概念。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 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 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情景教 学的各种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 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 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 学生心愤口J啡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 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还可以充

情感_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_李吉林

2011年第7期(总第378期) No.7,2011 General,No.378 EDUCATIONAL RESEARCH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李吉林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育;五要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江苏南通226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 儿童本人却不知其间的重要,因此,作为他们的教师,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50多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内心世界这一核心决定了我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倾注着炽热的、始终不渝的情感。可以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种纯真的不可淡化的情感,使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时时、事事围绕着儿童去思量。其过程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着内驱力和追求的方向。 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从目标到途径,从途径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是为了儿童。基于这朴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驱动着我不懈地去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历经30年之久,我终于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贯穿其中、渗透其间,成为情境教育理论建构的命脉。 一、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30多年前,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化浩劫后,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但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封闭的,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必然是僵死的。 这使我终日沉浸在求索解决的方案、对策的思考中。困惑中,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 反复琢磨、思量后,我毅然带班上的孩子走出禁锢的课堂,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挣脱了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观察中,儿童表现出的兴奋的情绪,激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生动的即兴描述的现实场景,让我感到在美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的热烈。 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同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创设情境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创设情境优化低年级 阅读教学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 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 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 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 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 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1 / 5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③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心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以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为核心,分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目标,提出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小说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新课程改革后,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还要掌握文章内涵,从感受、鉴赏和理解等角度出发进行课文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入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会、感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目标 情景教学主要是将课堂教学和际情境融合的一种教学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感悟,

赋予课堂教学形象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水平。 (一)培养审美能力 小说阅读作为一种故事性叙述文本,文章具备写作三要素,其中人物与情境属于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把课程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教学场景,将小说内容融入其中,便于学生对小说阅读文本的理解,透过小说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二)获得情感体验 在小说阅读的人物、故事、环境中,围绕小说主题与中心思想进行表述,情感基调往往是发现小说中心思想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小说文本中的情感剖析到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小说的认知,进而实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景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要拓展情境教学方式,根据初中学生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构建多元化小说阅读情境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观后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观后感 最近,在学校组织下,观看了影片《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我从影片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全身心地去爱教育,爱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才能获得教育的灵感与成功。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她在书中写道“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千百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应做的工作,在这人生价值的天秤上,绝不是一个微量的砝码!我和许多老师一起,用青春,用人生黄金的岁月,在那‘画卷’里,在那‘诗集’里,绘上最明艳的色彩,美好的形象,写下灿烂的诗句,那里面浸透着我们和学生的多少情和爱!” 观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幼儿阅读教学的情境式呈现

幼儿阅读教学的情境式呈现 情境式呈现,就是运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为相匹配的教育情境,通过图画情境、音乐情境、表演情境或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将教育内容直接诉诸幼儿的感官,直抵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幼儿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式呈现,可以降低或消解幼儿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幼儿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灵感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情境式呈现的运用方式 1.情境式导入,由兴趣引发思维。众多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阶段,已经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在这个时段,他们开始走向一种有目的的思维状态,不再受一般生活经验的约束,能主动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使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同一般”的方法去寻求答案。阅读教学活动由情境导入,可以瞬间激活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强烈活动欲望的驱动下,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如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换一换”,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根据故事情节创设了动物们在草地上捉迷

藏的游戏情境,随后通过找一找的方式,引出故事中的七个主人公,让幼儿在找找小动物、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演演小动物的动作中,享受情境活动的乐趣,并由此熟悉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叫声,为后面的活动铺垫了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基础。 2.情境式探究,由释疑拓宽思维。情景式探究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即教学的基本部分,是幼儿主动参与阅读的重要时段。在适宜的情境中,幼儿会主动积极,情感流畅,思维活跃,并凭借已有的经验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新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幼儿就是阅读一个简单的故事,也需要调动个人的艺术想象,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情境,在脑海里再现故事中所展示的动态、连续的景象或者画面,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比如,在故事教学活动“克里克塔”中,教师在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呈现不同的图片情境,把波特奶奶寂寞忧郁的神情、收获礼物的激动、面对礼物的恐惧一一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不断调动已有经验,猜测波特奶奶的心情、礼物内容和波特奶奶收到礼物的反应。幼儿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获得了思维的碰撞。 如果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应的表演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幼儿便会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