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满族民间剪纸就是1982年在这里首次发现的,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满族剪纸一是题材独特,多反映满族的信仰崇尚、习俗生活;二是造型独特,形象古朴,线条粗犷,酷似远古的岩画;三是技艺独特,灵活运用剪、撕、刻、烧、熏等手法,多姿多彩;四是材料独特,因地制宜选用纸张、桦皮、树叶、布帛等为载体,各具特色。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剪纸艺林中的奇葩。

通化师范学院对长白山满族剪纸发现、研究、传承三十年,建成全国首家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在全院开设满族剪纸课、出版专著十部与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发祥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婚嫁习俗,随之产生了绚丽缤纷的枕头顶刺绣艺术。它绣工精湛,题材丰富,品类多样。这些绣品伴随着格格的一生,终老相伴。

在传世的枕头顶刺绣中,许多题材表现了满族的信仰、崇尚;表现了满族山民的习俗生活;还有许多绣品源自东北二人转的深远影响,其故事成为重要内容。

满族枕头顶刺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造型、色彩、构图、立意等方面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借鉴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通化师范学院致力于满族枕头顶刺绣的保护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野生山核桃切割拼贴艺术

长白山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楸木所结的果实——山核桃,质地坚硬、色彩古雅、纹理多变。几百年来,长白山满族山民,利用这一资源,切割拼贴成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并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山核桃工艺品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塑造人物、动物、器物,样样精巧;其尺码自如,大可盈丈、小不足尺,件件叫绝。以歌颂秦始皇的“天子驾六”达到新高,用五万多片山核桃拼贴而成,长3.8米,形神兼备,令观者震撼。山核桃工艺品从当年把玩的小物件延展为走进宾馆、大堂、展厅的艺术品,为现代人群所青睐。

通化师范学院对山核桃拼贴艺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故事系列

满族说部经典故事汇介绍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渊源。本套丛书收录的24个满族故事,是从满族各氏族故事中精选的,是满族历史文化的写照。故事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和代表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华四射的珍珠。 本套丛书用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彩泥人物、道具,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故事内容,展现了故事的精髓,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本系列满族民间故事集收选了包括人物传奇(8篇)、神话传说(6篇)、民间故事(10篇)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满族说部的概貌。 人物传奇篇,选择了一些在满族发展历史上做出贡献或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如随阔、大将军萨布素、清代著名作家文康……将他们的精彩故事艺术再现,表现出满族人民智慧勇敢的魅力。 神话传说篇,是一些地名和景物的传说以优美的故事重现,让人们触摸到灵动、鲜活的满族文明。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了解冰灯的来历、二龙泉、饮马池等在满族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景物的来历。 民间故事篇,选取了10篇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反映出满族人民谦虚淳朴、勇敢善良的优良品质。例如《吐元宝的泥人》,讲述善良的弟弟偶遇一位老人,宁可自己挨饿,把饼送给老人,得到老人送的神奇小泥人。哥哥模仿弟弟的做法,却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一无所获。这则小故事给人们讲述了深刻的大道理,引起人们的深思,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人物传奇类

1.有志向的随阔 故事梗概: 随阔很淘气,父亲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家门。随阔就在树林里捏出各种泥人和小房子,搞起了自己的创作模型,他希望创造出像海龙王住的那种只有一根横梁的房子。可是父亲知道了,很不理解,就把所有的泥人和泥房子踩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泥人。但是,随阔继续和泥人、海东青(鹰的一种)为伴,更加努力地盖房子,最终搭起了女真族第一座有火炕的房子。松树爷爷的孙女附身在随阔捏出的泥人身上,化身为美丽的少女和随阔结为夫妻,两个人共同努力又盖起了更好的房子。后来,整个女真部落都搬到这个地方定居了,而随阔建造的房子也被推广开来。 人物设定: 随阔:聪明好学,对待事物有认真钻研的劲儿,志向远大且意志坚决。 父亲:严肃且仁慈,对儿子寄予厚望。 知识点: 通过讲述随阔离家,独自一人创作心中的家园模型,并最终推广到整个女真部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心中的信念并为之付出努力,肯定会有所作为。 2.勇敢的萨布素 故事梗概: 萨布素很聪明,他从小就跟爷爷学习知识和武艺,小有所成。一次,萨布素跟随父亲上山打猎,从黑熊手里救下一位老者。老者看萨布素聪明好学,就打算收他为徒,但是需要萨布素去买一匹好马。到了马市,萨布素就相中了一匹大黑马,可是这匹大黑马性子很烈,见人就又踢又咬,根本没人敢买。卖马的人说只要驯服了这匹马,一两银子就可以牵走。萨布素听了,就走到大黑马前边,和大黑马周旋起来,最终将马驯服,牵回了家。 人物设定: 萨布素:能文能武,聪明而有智谋。 知识点: 这是一则关于大将军萨布素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3.神奇的画师

满族的民族特征

满族的民族特征 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了。 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汉族人中B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20%多一点。 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我们看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象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汉族

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 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的。(如完颜氏改成汉姓是王,富察氏为富、傅、或付,李佳氏为李,何叶勒氏为何或贺、顾尔佳氏为顾、关尔佳氏为关等等)所以,满族不管现在的汉姓是什么,只要去看一看《满族的冠姓》这本书,都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出自己原来的姓氏的。 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如数十年前在文化革命中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满族人的自尊的老舍先生,当时的情况是,老舍先生在人格人身受到侮辱的时候,深知自己的力量无法来维护作为人的尊严而又不愿屈服,所以做出了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事后有很多的汉族人嘲笑老舍先生的决定很不圆滑,不能“当忍则忍”,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满族人不屈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 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 简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剪纸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看,丰宁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这与同为河北省代表性剪纸的蔚县剪纸相比,阴阳手法正好相反。其表现常常运用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的形象和吉祥文字,以民谚、古俚语、传说故事为题材,通过直接、借喻、谐音、夸张、联想等手法,借以表达自己的祈望。丰宁剪纸的制作分为设计图案、画墨稿、钉彩纸、雕刻等几个步骤。其用纸多为宣纸,因为宣纸纤维柔软,纸张薄,有拉力,有韧性,也便于染色。丰宁剪纸包括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单色剪纸就是用单色宣纸剪成的剪纸;点染剪纸是用白色宣纸剪成,然后用不含胶的品色上色。品色的调制很有讲究,先用水泡开,再加酒,以增加颜色的渗透性,然后在一沓剪纸的反正两面同时上色;填色剪纸一般多用深色,要先将图案剪好,然后将其轮廓勾勒在白色底版纸上,在需要着色的部位上色,最后再将剪纸扣在上面而成;复色组合剪纸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它是按照图案中不同部分的用色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宣纸分别剪出后拼贴而成的。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丰宁剪纸的历史 丰宁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流传的丰宁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起初它是用来加固窗户纸的纸条,后来发展成五颜六色的窗花和以红色为主的剪纸,到乾隆年间形成了独特风格。清末民初,丰宁剪纸进入繁盛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后陷入创作低谷。1982年,丰宁民

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

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 高荷红 (本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内容提要:“窝车库乌勒本”为满族说部四类中的一类,在满族民间亦将神本子称为“窝车库乌勒本”,而神本子、神歌、神谕与满族神话亦有某种关联,其间关系如何,还需辨析。 关键词:窝车库乌勒本,满族神话,满族说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窝车库乌勒本”是作为满族说部的一类,但是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神本子、神谕、神歌、神话等,它们之间有何关联,笔者将逐一分析。 一、与“窝车库乌勒本”有关的概念 萨满神歌(抑或称为萨满歌、神歌)、神本子、神谕中都有神话的内容,而很多神话的讲述是在萨满祭祀时完成的。满族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神话论之代表为富育光,他认为“满族神话的源流恰恰应该追溯到满族先世——女真祖先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神话遗产。满族神话正是满族先世神话的承继和延续……满族神话就是满族先世神话。满族神话的广义内涵,系指女真时期流传下来的北方民族神话。而且其具体含义则应是包括了北方诸民族在内的通古斯语族所沿续、传承、保留下来的诸神神话。因而可以说,满族神话其外延是很广阔的。包容了北方神话的源流与演化。”1狭义的满族神话,指满族及其先世神话,包括在零星出版的神话集子和各种《满族故事选》中见到的神话,以及作为神话集出版的乌拉熙春搜集翻译整理的《满族古神话》、傅英仁讲述的《满族神话故事》和《傅英仁满族萨满神话》,马亚川讲述的《女真萨满神话》等。详尽的研究见富育光的《满族萨满教和神话》、富育光和王宏刚合著的《萨满教女神》,关于满族神话研究的论文也不少。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神话为狭义的满族神话。 萨满神歌是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祝辞、祷词和神词。广义来讲,神歌还包括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民族溯源以及各种神灵的故事。广义的神歌其实包含了神话的主要内容。而神本子是满族民间的称呼,它记述了萨满神歌、神灵、祭祀仪式,乃至本氏族、部落的神话传说。在此,前辈学者认为神歌、神本子在内容上有相同的地方。如富育光认为神谕就是神本子,“神谕满语叫渥车库乌勒奔,意为神龛上的传说。神谕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常称之为比特合本子。比特合,满语书意,本子为汉语,这是一个满汉合璧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神本子,也称神谕、古谕。”2神本子与神谕有密切的关系,满族神本源于满族口传神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神本是口传神谕的发展形态。神本子主要记述人们遵从的行为,如祭仪、祭种、祭时、祭器、禁忌、卜择等,精神信仰方面神本记载极为简略。神谕的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宇宙神话,族源族史,还包括萨满教起源故事,本姓萨满故事等。3笔者认为神歌是历代萨满祭祀表演的“音声文本”,神本子就是萨满祭祀时依仗的“文字文本”。满族神话的范畴比神歌、神本子、神谕更为广泛;在表现形式上神歌主要是韵体的,神本子散韵都有,神谕主要是散体的叙事。

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王 纪 王纯信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市 134001) 摘要: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背筐的编制艺术即是其一。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满族的背筐编制艺术,诸如历史源流、审美特点、编结材料、种类等详细考证介绍。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背筐;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87-07 长白山区具有浓郁满族传统的筐编艺术,由于材料不的同。用途的不同,满族审美习俗的不同等差异而形成了造型的不同,编结工艺不同,大小不同等等差别,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背筐。 一、长白山满族筐编艺术的历史 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传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范畴的筐编艺术,在历史上与现代都闪现着异彩。 长白山区的满族人及其先民女真人,何时开始编筐,当时的筐是什么样子,难于找到确切记载。 但是在有关满族史籍中的字里行间,仍可找到关于筐的只言片语。 《满洲源流考》在描述满族住房的烟囱时写道:“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说的是用空树筒做的烟囱立在房檐外,其上扣一个荆条编成的筐,既不影响烟囱冒烟,又有遮避雨雪的作用。满语称烟囱为“呼兰”,乾隆皇帝东巡时,在描写呼兰的诗句中也有“疏烟土锉烹蒸便,夜雨荆筐盖覆频”的描述。(《长白汇征录》)可以说明女真时代,在长白山区筐的使用已很普遍,这筐不是竹编的,有别于中原,其材料是荆条,是长白山区生长的纤维植物,可以推断,这筐,是满族先民用乡土材料自己编制的。 《清太宗实录》卷十五载:天聪七年(1633年)九月,皇太极致朝鲜国王书,责斥他违约闭市:“辽宁原自产棉,但我国借天之庇,仗义兴兵,臣服诸国,筐篚之贡,丝(音xi,大麻的又名)相继,故不以织布为意耳。……”这是说后金时期,手工业尚不发达,而是仰仗武力,迫使邻国提供工艺制品。其中提到了“筐篚”。这些或方或圆的筐,除了自己编制,还从朝鲜输入,与对纺织品的需求同提并论,可见这类器物在女真时期的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是很大的。 满族先民女真人当年在长白山区过着捕猎采掘生活,采掘人参是其重要经济收入,每年八、九月为“放红头”,参籽正红。人 — 87 —

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满族剪纸、撕纸“写生”教学研究

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满族剪纸、撕纸“写生”教学研究 第28卷第9期 2007年9月 通化师范学院 JOURNALOFTONGHUATEACHERSCOLLEGE V o1.28№9 Sep.2007 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 —— 满族剪纸,撕纸"写生"教学研究 王纯信 (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2) 摘要:发祥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剪纸,撕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传承与保护. 将民间剪纸引进写生理念,是对传统民间剪纸技法的突破,丰富其新传统,新观念,为现代知识青少年一代所接受,将使民间剪纸 走出民间,走向发展. 关键词:剪纸,撕纸写生;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 中豳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07)09--0001--03 收稿日期:2O0r7一o4—05 作者简介:王纯信,1939年生,吉林通化县人,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满族民间美术. 民间剪纸是包括剪,刻,撕,烧等多种镂空手段, 在纸等薄片材料上创造的图案艺术,是在民间一代 代,一辈辈传承延续的民间美术,是靠母女,姑嫂,师 徒等途径口传教授的文化模式,是靠目识心记,烟熏

墨拓,传摹移写等方法延续,教习的艺术形式. 民间剪纸在内容上追求喜庆,吉祥,以表现大众 的信仰,崇尚,希冀和祝愿等.在表现理念上不追求形似,不表现空间,虚实等现代美术造型手法,形成了民间美术的独特体系.当今,在民间剪纸的发展, 延续,探讨,研究中,在弘扬民间艺术使之后继有人的摸索,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民间剪纸的继承人已不再是目不识丁,没走出过大山的老太太,小媳妇,而是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受到多种门类不同层次艺术教育的年青一代,更多的是作为民间剪纸传承对象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很显然,仍延用传统的教习方式是不够的,面对新的传承对象,如何运用新的传承方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 ,关于剪纸,撕纸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商周时期 即出现了以金,铜,玉等薄片材料镂空的工艺制品, 这是剪纸艺术的先河.至汉代纸张的出现促进了剪纸的广泛应用,普及到民间,_直延续到今天.发祥 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女真时期,是为萨满祭祀服务的,多用桦树皮,柞树叶,包米窝等植物薄片作为剪纸的载体材料,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撕纸是以手代剪的剪纸,是一直与剪纸并行发 展的一种艺术形式,经实践研究,撕纸有自己的许多特性,构成了它的长处:一是以手代剪,可训练手指的灵活性,使手指肌肉群得到全面锻炼,特别是少年儿童,手指的训练,锻炼对以后写字,作画,使用各种工具都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以手代剪,不使用剪刀,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增加了安全性,可防止刀,剪对孩

陕西剪纸

民间美术————陕西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民间农夫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到隋唐时代,在节日、庆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植物、人物故事,贴在窗格上的称“窗花””,贴在门楣上的称“门签”、“门画”,婚嫁时床头、墙炕上的称“贴花”、“喜花”、“顶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统的各种剪纸讲究,使“喜花”、“礼花”、“门花”在婚嫁上应用到丧礼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丧葬,有长筒形的各种“葬仪花”;明清时期,女子出嫁,十分讲求“上炕剪子”(即会剪各种窗花、衣样等刀剪工艺活路),所谓“上炕剪子下炕镰”。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尤其以剪纸最为普遍。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节日,都要剪贴各种“花格”、“花边”、单、双“喜”字、“吉祥图”、“太极图”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沽。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在许多农户,窗花剪纸成为择婚的条件之一,如某某姑娘“能描(绘)、能剪(窗花、衣服样式、款式)、能扎(绣工)”,就被农家竞相择婚,同时,这种剪纸工艺也成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问,求美、比美、争胜的风俗内容之一。这都充分反映了陕西民间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陕西窗花剪纸,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域之间,各有特色和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文化传统的差异。至于个人风格的差异,则取决于民间艺术家素质的差异,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阅历、文化修养、个人爱好也是民间艺术家的重要后天因素。陕北窗花剪纸,在全国较有名气,这是由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家广为扶植、引导、介绍的结果,当然,其窗花艺术的蕴藏和质地之雄厚,是历史形成的。陕北窗花比较浑厚、纯真,自然成趣,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质朴和敦厚,其山水人物、各种山区风情跃然纸上;关中的窗花剪纸,略显粗犷兼有巧思,许多窗花剪纸有粗有细,巧、捷玲珑,题材多而广,形式杂而巧,并且,不以“识字”作为标准,许多不识字的老年妇女,所剪出的窗花,其巧思与结构,令识字者“瞠目哑舌”、赞叹不已;陕南一带的窗花,相对之下,较关中为少,但各种

长白山介绍

长白山介绍 长白山脉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满族文化圣山。长白山脉的“长白”二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即为长相守,到白头,代表着人们对忠贞与美满爱情的向往与歌颂。长白山最早见于中国40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中,《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金始称“长白山”。 长白山脉区域总面积1964平方千米,核心区758平方千米,长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中国境内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 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2010年曾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及其天池、瀑布、雪雕、林海等等,曾经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记录,其中更有中华十大名山、中国的五大湖泊、中国的十大森林等。长白山在生态、生物、地质和历史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卓越的自然品质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动物资源 长白山景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动物资源,有1225种,分属于73目219科。其中,森林昆虫害虫6目48科387种;森林昆虫天敌7目29科94种;圆口类1目1科3种;鱼类2目4科8种,两栖类2目6科13种,爬行类1目3科11种,鸟类18目48科277种;哺乳类6目19科58种;脊椎动物30目61科370种。在1225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黑鹳、金雕、白肩雕、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麝、黑熊、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青羊(斑羚)、鹗、鸢、峰鹰、苍鹰、雀鹰、花尾榛鸡等。在这些动物中,药用类15种,食用类14种,毛皮类2种,观赏类1种。 植物资源 长白山景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已发植物资源现的有2277种,分属73目246科。其中低等植物17目59科550种;高等植物56目187科1727种。高等植物中有36种珍稀濒危物种。其中,人参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刺人参、岩高兰、对开蕨、山楂海棠、瓶尔小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白松、草丛蓉、平贝母、松毛翠、牛皮杜鹃、苞叶杜鹃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省一级保护植物有红松、偃松、钻天柳、东北红豆杉、西伯利亚刺柏等。名贵药用植物有人参、党参、云芝等。食用植物有山果类、野菜类、真菌类等。 长白山许多野生植物都因采挖过度,导致资源严重不足,濒临绝迹,如轮叶党参等。为了保护并推广长白山林下资源,长白山市集的种植基地全模拟野生环境,顶尖的种植技术,保证了珍稀物产的延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长白山脉“遍地宝藏”。 长白山市集团队,愿与您“看见生长,共同成长!”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

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已出版的部分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著名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如故事的主人公多为侠肝义胆、扶弱济贫、保家卫国的铁骨英雄,情节展开过程中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开篇及结尾处的技术处理,起承转合过程中的套话借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明显的共通性。 编辑本段口碑文化 满族说部艺术,满语称为乌勒本(uleben),是满族传统的民间口碑文化遗产,其主要包容两大宗内容:即广藏在满族民众中之口碑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和谣谚以及具有独立情节、自成完整结构体系、内容浑宏的长篇说部艺术。后者,即长篇说部故事,它是满族口碑文学

走进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走进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丰宁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丰宁第一小学李辉 一、活动背景: 1、我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就运用 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 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为我国的剪纸艺术的形成 提供了实物佐证。 2、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情况 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赋予变化, 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亦情亦景、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 离不开剪纸作品,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19年5月,丰宁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9年经文化部确定,张冬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0月,丰宁剪纸与蔚县点彩剪纸、陕西剪 纸等捆绑为《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学校剪纸情况,2019年我校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丰宁满族剪纸》一书,从三年 级开始开设剪纸课,学生对身边的剪纸艺术十分感兴趣。以满族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 热爱剪纸艺术,激发学生做满族剪纸艺术接班人的热情。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满族剪纸的来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受到 美的熏陶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2)了解和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资料搜集、信息归纳的方法,掌握报告、汇报、讨论等学习方法。 (3)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表达、协作分工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找学习资源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 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觉养成注意安全的意识,卫生意识,创新意识。

【最新2018】民间剪纸的阅读理解和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民间剪纸的阅读理解和答案 阅读能够充实一个人,将小学生爱闹爱玩的多余精力运用到阅读中,使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以下是民间剪纸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 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 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 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 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 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 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 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 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 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 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 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满族说部;博物馆;文化空间;传承;发展 一、概念内涵阐释 满族说部,源于民间的“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本”,是满族先民流传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以氏族祖先的历史、著名英雄人物的业绩为主线还包含了大量的萨满神话、萨满祭礼、婚丧礼仪、天祭海祭等,原汁原味而又浓墨重彩地展示满族先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满族说部原为满族民众用满语讲唱,所讲唱内容全凭记忆,口耳相传,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篇叙事诗等方式被民众保留下来,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之后满语渐废,因此多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传承人傅英仁提到:满族说部在民间称为“乌勒本”和“朱本西”等,它是说唱艺术,又唱又说,有的说唱兼用,有的只说不唱。通常叙说部分以口语讲述,伴随以韵文体的吟诵,或散文体的演讲,在说唱时,多喜用满族传统的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儿伴奏。而讲唱说部不仅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更被全族视为族规祖训。 满族说部在搜集整理之后以书写的形式传承下来。从文本类型而言,有口述记录本、录音整理本、手抄本、异文综合本、手写本的再整理等。从文本的长度来看,有长篇还有短篇,但绝大部分是长篇。 二、满族说部在博物馆进行保护传承的必要性 满族说部是满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活形态,蕴藏丰富的内涵,经过千百年的民间创作和口述传承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形式。如今,满族说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本应以口头传承为主,但传承者人数不多,大部分以文本形式出现。满族说部既是民间文学又是说唱艺术,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这正是“活”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 长白山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满族民间剪纸就是1982年在这里首次发现的,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满族剪纸一是题材独特,多反映满族的信仰崇尚、习俗生活;二是造型独特,形象古朴,线条粗犷,酷似远古的岩画;三是技艺独特,灵活运用剪、撕、刻、烧、熏等手法,多姿多彩;四是材料独特,因地制宜选用纸张、桦皮、树叶、布帛等为载体,各具特色。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剪纸艺林中的奇葩。 通化师范学院对长白山满族剪纸发现、研究、传承三十年,建成全国首家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在全院开设满族剪纸课、出版专著十部与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发祥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婚嫁习俗,随之产生了绚丽缤纷的枕头顶刺绣艺术。它绣工精湛,题材丰富,品类多样。这些绣品伴随着格格的一生,终老相伴。 在传世的枕头顶刺绣中,许多题材表现了满族的信仰、崇尚;表现了满族山民的习俗生活;还有许多绣品源自东北二人转的深远影响,其故事成为重要内容。 满族枕头顶刺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造型、色彩、构图、立意等方面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借鉴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通化师范学院致力于满族枕头顶刺绣的保护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长白山野生山核桃切割拼贴艺术 长白山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楸木所结的果实——山核桃,质地坚硬、色彩古雅、纹理多变。几百年来,长白山满族山民,利用这一资源,切割拼贴成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并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山核桃工艺品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塑造人物、动物、器物,样样精巧;其尺码自如,大可盈丈、小不足尺,件件叫绝。以歌颂秦始皇的“天子驾六”达到新高,用五万多片山核桃拼贴而成,长3.8米,形神兼备,令观者震撼。山核桃工艺品从当年把玩的小物件延展为走进宾馆、大堂、展厅的艺术品,为现代人群所青睐。 通化师范学院对山核桃拼贴艺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摘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出满族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浅析了满族剪纸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特征。根据满族人的生活习俗而选择的剪纸创作题材丰富多彩,以及多样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剪纸艺术研究 满族民间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满族地区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满族先民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满足了满族人民的心理需要,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企盼。 第一章绪论 剪纸,又叫“刻纸”,是以纸为主要加工材料,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满族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 满族是一个善骑射、喜渔猎、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中,满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留于民间的民族遗产,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资料,但这种植根于白山黑水间,通过口传心授,缘物寄情,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代代相传。

第二章满族民间剪纸流源 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其基本观念是信鬼神的存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族先民在白山黑水间骑射渔猎,在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绿野山川孕育了勇悍旷达的天赋,抑制了忧愁悲哀,然而,因为他们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难以理解,加之大自然对他们的无情威胁,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这就是“萨满教”。他们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物体现象都看作是神,反之,则把一切对人类有害的东西都看成是人间的“胡图”(鬼)或“巴拉尊”(妖)。 满族的萨满教有崇奉神灵的习俗,如天神、地神、祖先神、动物神等17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嬷嬷神,意即老太太。这些嬷嬷神各有分工,有管子孙繁衍的,管儿女婚姻的,管进山不迷路等。满族的剪纸就是从这种对嬷嬷神的崇敬开始的,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形象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萨满也需要造成舆论以扩大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巫术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恶,和汉俗迥异。这就是满族的“色尚白”。这一色彩观的形成与满族的习俗是有关的:满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丛林峻岭中,这里冬季漫长,到处是皑皑白雪。出猎时,白色是最好掩护,狩猎时身上有红色,就容易被野兽发现而招来祸害。天长日久,产生了对白色的崇尚。 满族民间剪纸的创作是满人发挥才智、表达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精神生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臵。满族姑娘出嫁时,新媳妇必须剪些纸花粘帖在居室或窗户上,作为洞房点缀之用。谁家的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