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同时,也是对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起到铺垫作用,在整本书的教学中承上启下,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课标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初步形成自护自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2、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实验探究

二、教学构想

(一)学情分析

1、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对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

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

2、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里特点是共性的,也喜欢从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去探究、思考,这是这节课设计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二)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能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使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了产物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法

1、引导--探究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

(五)学法

1、自主学习法:以导学案导引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

争意识。

3、实验探究法: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神州发射视频,引发思考,导入课题,由此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展示燃烧的四幅图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构建新知识,归纳得出“燃烧”的概念。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魔术激趣,条件探究

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先请每小组的同学猜想燃烧的条件,并做三个分组对比实验:①木条与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②蜡烛燃烧与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对比,得出燃烧要与氧气或空气;③纸团与木块点燃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实验探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创新设计,深入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本128页实验: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燃烧的条件并展示通常状况下一些可燃物的着火点。

通过对比三个实验装置,分析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实验创新。经过教师演示创新实验,最后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实验装置,教师演示创新实验,想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产物对空气的污染,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灭火原理,及其方法

让学生观看火灾视频,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自然想到,应该如何来灭火?引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师联系生活,通过展示图片模拟火灾场面,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尽可能展示出各种灭火方法,归纳出灭火原理。然后进行成果交流。

设计意图:此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在归纳中,教师应强调:不是降低着火点。以进一步突破难点。

(五)预防火灾,学会自救

让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此设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提高自己适应生活

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发展服务。

(六)归纳小结,及时巩固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做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我们的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

设计意图:我们的板书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一

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和强化。

五、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达到着火点

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

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

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A、沿楼梯迅速下楼 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

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

了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

六、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

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

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改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主学习②;③。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①;②; ③。 4.常用的灭火器有、、。扑灭图书、档 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可用。 5.可燃物在的空间里急剧的燃烧,就 会在短时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 主完成同步学习学习情 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问题1:燃烧需要氧气,除了氧气外 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能燃烧? 问题2: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能发 生燃烧现象? 【实验7-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问题1: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问题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例1】“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 材料做容器盛放汤 料,当酒精燃烧时纸 张不会燃烧。对此现 象,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A.纸张不是可燃 演示:将小木条、纸 条、小石块、红砖块分别 放在酒精灯火焰烧。通过 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检 验,讨论、交流。认识: 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 条件。 通过生活周围很多 可燃物不燃烧的现象,引 导分析、讨论,认识:燃 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的着火点)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醒注意体会: 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在该 实验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归纳、总结物质燃烧 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 同的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分析:纸火锅里的汤 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到 纸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题指导:物质燃烧

项目1任务1活动3熟悉产品活动2

《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举例:教师职业 2、周期排班是将人员按次序进行循环式轮班,实行部门预先规定的轮休方式。 例如:一周为一个周期 3、不定期排班,又叫做弹性排班,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高低峰期灵活调配工作人员,避免出现高峰期人手不足、低峰期人员空闲的情况。 例如:双十一排班 活动排班属于不定期排班 【实践】 任务一:制作一份促销活动期间的客服排班表,便于在活动期间有足够的客服人员进行服务,要求白班、晚班各有三人在岗,一人轮休。(参考书P14页表1-6。

二、客服排班技巧 提问:从刚才的任务中,你觉得排班要注意什么? 回答: 1.根据顾客流量大小时间段分批排班,顾客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2.促销活动,人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3.新老员工搭配。 4.工作表现积极的员工与表现相对差点的员工搭配。 5.不宜将老乡,同学关系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6.不宜将两位平时表现都好或者都不好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提问:你要是作为员工,你最在意什么? 由于客服人员的岗位位置不同,岗位业务能力的不同,接待的客户数量和成交量的不同等因素,需要对每一位客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此来与他们的薪酬挂钩,一般客服人员的薪资计算公式为:薪资=底薪×KPI绩效考核百分比+业绩提成+奖金+补贴。 四、客服绩效考核 客服绩效考核是卖家对企业或店铺内客服员工的考核,针对其不同类型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与考核指标方法。它是员工管理的一种措施,也是帮助员工成长的激励手段,更是考核员工绩效与薪资管理的重要方式。 提问:你觉得客服绩效考核一般考核哪几项? 教师讲解KPI表格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示范教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01-1药物制剂技术一项目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任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药物制剂技术一 (固体制剂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一揽表(每个项目8个课时以上便要分解,模块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生产岗位不写GMP对人员的要求)

(以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模板仅作参考,各位老师作参考编写各 自岗位的内容) 项目四平面轮廓加工 项目描述: 平面轮廓加工是按《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中级技能考核要求编入的核心项目。该项目含盖了圆弧直线轮廓凸台加工、型腔加工、复合轮廓加工等多个任务模块。通过项目学习与实践,加工出合格的平面类零件。 模块三复合轮廓加工 一、模块描述: 该图纸为玩具注塑模具中的一个上模零件,其作用是利用注塑机合模使得上模配合动模板与下模板凹模形成注塑腔体,要求须按照图纸加工出零件,达到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并将加工出的零件和其他已有的下模零件组装起来完成其零件腔体功能。该模块是对之前技能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对该项目的综合评价。

姓名 工件号 得分 轮廓名称 四方台 八边形凸台 内孔 弧形凸台值 程序文件名 (O1) (O2) (O3) (O4) 基本尺寸 008 .090- 02.045.79± 05 .00 66+φ 005 .040- 半精加工刀补量D01 理想目标尺寸L 理 实际测量值L 实 Δ修正 精加工刀补D01’ 最终测量值 是否合格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分析图纸,安排加工工艺; 2.掌握如何实现安全加工的程序编制方法; 3.能结合刀补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加工出合格零件。 三、教学资源: PPT 多媒体教学课件 摄像仪视频演示 2人一台数控铣床 每人一本课程任务书 四、教学组织: 实操前指导课分组,按任务岗位分组,每组有工艺分析员、程序员、质检员和组长组成,分5组,20人小班化教学;上岗实操,2人一台机床,1人实操,另1人安全操作流程监督,

课题1燃烧和灭火(1)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1)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 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本课以火灾现场的视频及赞美火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感受火给人类带来温暖、文明的同时,又深深体会到火使用不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引发了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燃烧的欲望。通过对已学的几个燃烧现象的回顾,让学生自主总结燃烧的定义,这点主要在预习作业的完善环节体现。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组织小组讨论,燃烧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由学习的兴趣转入问题的思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方案,然后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做完实验后小组汇报,反思评价原来的猜想,最终得出燃烧的条件。然后提出问题: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演示实验7-1 ,从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并且借此顺利过渡到灭火原理上,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整节课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实验中的燃烧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想出适当的灭火方法,培养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项目二任务一《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优.选)

《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 一、任务描述 名片是标识姓名及其所属 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 卡片。递送名片是新朋友互相 认识、自我介绍最快最有效的 方法。交换名片是商业交往的 第一个标准动作。自古至今, 名片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 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久盛不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更加精巧、富有创意。本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使用Photoshop CS6软件为一名置业顾问设计一张简洁、特点鲜明的名片。 二、任务目标 学生通过完成本项目,达成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新建文件、置入文件的操作;掌握文字工具、拾色器、颜色面板、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完成任务的所需要的技术,并较熟练的完成任务;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与交流,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完成本任务,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任务分析 现在的名片主要是由图形图像和文字等信息元素组成。从排版方式上看,有横式名片、竖式名片、折卡名片三类,横式名片大小一般为55 mm×90mm,竖式名片大小一般为90 mm×55mm,折卡名片大小一般为95 mm×90mm。本任务中的名片是一位房地产置业顾问的名片,名片中有电信的LOGO,主人的姓名、职称、供职单位和相关的联系信息,均以文字呈现,制作难度较低。 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指导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求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增长能力。 四、活动策略 学生通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Photoshop CS6常用工具基本的操作方法,本次活动难度不大。因此,我们采取“创设情境→任务分析→找出问题(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任务实施→活动评价→拓展提高”的流程,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五、活动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程名称《课题1、燃烧和灭火》 授课人张小红学校名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城关镇中心校教学对象九年级科目化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本单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失火状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1、物质的燃烧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课 件、资源内容 学生、教师活动内容及目标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 析 引入新课 燃烧的定义 及特征【图片展示】熊熊的烈火。 【教师】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火 的发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 人类的生存条件。 【图片展示】丰盛可口的晚餐 【教师】说明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能给我们带来可口的饭菜。 【图片展示】篝火、火箭发射 【学生】观看图片,从图片中感 受火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欢快。 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加学 生的自豪感。 【过渡】火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正确的认 识它,使它尽可能地服务于人类。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火会有 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听讲。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熟悉 的对象,从最新的热点 材料出发,培养学生的 辩证思想。激起学习的 兴趣,导入新课。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互动课堂设疑定纲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炭的燃烧硫的燃烧磷的燃烧铁的燃烧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解疑探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主题一燃烧的条件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改进实验的优点:

。 探究主题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合作探究:(灭火)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 2. 3. 4. 实验结论: ① ; ② ; ③ 。 探究主题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探究主题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自我展示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A移去可燃物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B隔绝氧气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些要素所组成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白磷、红磷、蜡烛、碳酸钠、盐酸、火柴、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房屋中的防火措施,并设 计一种合理的自救措施。 【小结】完成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完成练习 学生交流 全教育。 生动有趣的图示激 发学生的答题欲望。 利用习题培养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通过调查让学生走 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 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燃烧及其条件教学设计 (楚店中学张学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如镁条、铁丝、木炭、红磷等的燃烧,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概念。 ②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③认识着火点的概念。 ④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1 课时燃烧及其条件 1、燃烧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项目一 走进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第一册 学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大部分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个别学生甚至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中等生多有偏科现象,学困生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热衷于打游戏看视频,只要教师看不到就会分神。但是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于课程的独特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我们应该紧抓这一特点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新教材第一册知识模块为: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微视频制作。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有学会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 2003的基本操作等。 2.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项目学习为主导,活动实施为思路,突显“做中学”的思想,变“接收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学习活动从探究性问题开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探究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的问题;学习过程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在项目实施或每项活动进行前,要对活动成果提出明确要求,在活动中要通过及时的指导、有效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对项目成活进行总结完善、确保在项目结束时能形成较完整的项目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⑴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⑵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⑶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⑷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教师活动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判断 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完整版)旅客列车客运乘务电子教案项目一任务1

《旅客列车客运乘务》课时授课教案任务一了解旅客列车分类、车次及编号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专业名称:高铁服务 授课日期:

8.临时旅客列车。没有空调。 9.临时旅游列车。 说明:列车车底就是我们俗称的车厢。有各种型号,现行的基本都是25型车厢,25G一般用在快速列车和普快列车,桔黄色,设计时速120KM,25K一般用在特快列车,蓝色,时速160KM。前面有S 的指双层车。 学以致用: 连一连,利用所学知识,将下列列车进行归类。 G1212次长春-上海动车组列车 K532次武汉-成都东直达特快旅客列车 D352次上海-合肥特快旅客列车 Z12次沈阳北-郑州快速旅客列车 T225次北京-大连临时旅客列车 L7701次北京-张家口南高速动车组列车 二、旅客列车的车次 车次是某一列车的简明代号,具体有以下含义: 1.列车的种类——是客车还是货车,如是客车还可判明是直通的还是管内的。 2.列车的等级——是快车还是慢车,如是快车还可区分是直达特快、特快、快速等。 3.列车的去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在我国以向首都北京、支线向干线或指定方向为上行,车次编定为双数,反之为下行,车次编定为单数。 知识拓展:我国幅员辽阔,开行的长途旅客列车往往在途中需要转几个方向,从上行变为下行,又从下行变为上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车次的编码就需要随上下行的变化而变换。如上海到西安的T138/T139次,从上海站始发时为上行车次,即为T138,到徐州站后变为下行车次而开往终点站西安站,以内为T139次。 表1-1旅客列车车次编定表

三、旅客列车的车辆编号 1.动车组列车的车辆编号 动车组列车的车辆编号是由车种代码、技术序列代码、制造序列代码和编组顺位代码组成的。 图1-1动车组的车辆编号 车辆车种代码(两个或三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表1-2动车组车辆车种代码 1)技术序列代码(一位阿拉伯数字) BSP动车组为1。 四方动车组为2。 唐客动车组为3。 CRH6型动车组为4。 长客动车组为5。

我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作文评注教学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设计人: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中学高巍总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 (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高巍(会发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子课题名称: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高巍(一直工作在教学的最前线,是班主任,负责课题的实施、研究、信息收集及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报告的书写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子课题是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在对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批注这一角度做突破口,通过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兴趣感染,热爱写作,并能够在自批和互批中提高作文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好的作文话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熏陶也是潜移默化。因此,我选取了《学生作文批注法》作为一个小突破口,使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不仅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研究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文评注法》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搜集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评注方法,学会评注;

2)同时,在评注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由教师的启发引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方法的教学; 2)在评注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情感价值与世界观 1)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眼光看问题; 2)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学生以往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作文。能对他人的作文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和语言的理解却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认识不到位,而且缺少系统的评注方法。 四、教学设想: 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评注方法,掌握评注要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个性设计方面的东西,教师走入课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使用好,还要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的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我形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达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生华。

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者:青岛五十…文章来源:青岛五十中李洪波点击数:1200 更新时间:2006-10-21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本课题的难点不多,主要是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且生动形象,学生兴趣较高,是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强烈愿望。 关键信息: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使学习者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建构。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开始,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自己的生活常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激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2、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补充磷燃烧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实验,并且补充了实验用品,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有关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巩固验证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上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从“燃烧的利用到利用不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燃烧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体现了化学与生命、自然、社会的关系。 4、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加工性地再创造,实际教学中,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和教材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在本课题中,燃烧的实例,可以借助学生的许多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燃烧的条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经验型的逻辑思维的结合加以理解。因此,教材内容的这种设置方式,恰好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生活中燃烧的实例,并能作出简单的燃烧要具备的条件的推断。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部分来完成: 一、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暧和烧烤食物(投影图片),后来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投影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