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二是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1)危机介入的原则:①及时处理。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②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③输入希望。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④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如父母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同时也需要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⑤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⑥培养自主能力。实际上,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能力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①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②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这样既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阻止服务对象的破坏行为,又可以预防或者减轻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伤害。③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借助简洁易懂的语言、专心的聆听、感情的支持等技巧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④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3.行为治疗模式

(1)行为治疗模式以三种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

(2)行为治疗模式的五种治疗技术:①放松练习。要求服务对象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生理和心理的紧张。②系统脱敏。按服务对象的担心和害怕程度,由低到高依次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直到消除所有的担心和害怕。③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是从服务对象最害怕的开始,迫使服务对象直接面对最担心的处境,经过不断重复,让服务对象对害怕的处境变得习以为常。④厌恶疗法。让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迫使服务对象体会到不愉快的经验并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⑤模仿。首先由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示范需要学习的行为让服务对象观察,然后让服务对象练习需要学习的行为。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②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③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对于了解行为治疗模式的服务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人本治疗模式

(1)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各种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②自我概念。认为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就会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③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当他人的价值标准内化为服务对象的内心要求时,就会使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的经验和感受相冲突。

(2)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认为社会工作者只有提供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全身心地与服务对象交流,才能为服务对象创造和谐、信任、宽松的辅导环境,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②强调个案辅导关系。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等三项充分必要条件。③关注个案辅导过程。认为借助具体的个案辅导过程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体会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和不安,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发挥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可以分为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订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等不同的阶段。

1.接案或转介

接案就是把有需要的求助对象纳入个案工作的工作程序中。在接案过程中个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包括:①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②促使有需要的求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③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④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服务对象进一步寻求服务机构帮助的动力和信心。

此外,对于那些立即需要帮助而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无法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即通过一些必要的手续把服务对象介绍给其他能够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在转介之前需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的理由。通常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允许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一是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二是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详细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

(1)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个人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情况,环境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社区和工作环境等情况。当然,在资料收集中还包括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2)对服务对象

的问题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依据收集的资料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评估,从三方面作出确定:一是服务对象的问题;二是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服务对象曾经作出的努力。

3.制订计划。

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2)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3)工作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4)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5)服务开展的期限;(6)联系方式。

制订一个完备的服务工作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二是明确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三是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务;四是清晰认识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五是了解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4.签订协议

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增强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社会工作者在制订好了服务工作计划之后还需要与服务对象签订工作协议。它通常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服务目标;二是服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三是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五是服务双方签字。在实际个案工作中,通常会采用口头的工作协议方式,它的要求并不像书面工作协议那样严格。

5.开展服务

在服务工作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服务介入的具体情况扮演以下一些基本的角色,推动服务工作计划的顺利开展。(l)使能者:即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 2 )联系人:即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拥有资源的服务机构联系,保证服务对象能够获得合适的服务。( 3 )教育者:即社会工作者指导服务对象学习处理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法,调整原来的行为方式。( 4 )倡导者:即社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利倡议机构实行必要的改革,为缺乏资源的服务对象争取更合理的服务,或者动员服务对象一起争取一些合理的资源和服务。( 5 )治疗者:即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消除或者减轻服务对象的困扰。

6.结案

服务工作计划顺利展开之后,就会进入服务工作的结束阶段。一般情况下,出现以下五种情况之一就可以结案:一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认为工作目标已经达到;二是虽然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服务;四是服务对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问题,需要其他社会工作者或者服务机构解决;五是

因为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结束服务。对于三、四、五这三种情况,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结束服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服务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联系,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合适、必要的服务。

在结束阶段,为了帮助服务对象顺利面对服务工作的结束,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束做好准备;二是巩固服务对象在已经开展的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三是与服务对象一起进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为服务对象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四是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结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告诉服务对象。二是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三是变化联系的方式。

7.评估

评估是指对个案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效率进行评定。它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二是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评估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一是由服务对象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以及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二是由社会工作同行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三是由服务机构评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工作开展状况。

8.追踪

结案之后并不意味着服务工作结束,就一般情况来说,还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安排追踪(又称跟进)。追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安排一些结案之后的练习,巩固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二是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三是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个案工作的技巧很多,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会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方案策划和评估等不同方面的常用技巧。

1.会谈技巧

个案会谈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专业谈话(又称个案面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技巧:(1)支持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倾听、同理心和鼓励等。(2)引领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引导服务对象探索自己过往经验的一系列技巧,主要包括:澄清、对焦、摘要等。(3)影响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者建议,让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一系列技巧,主要包括: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等。

2.建立关系技巧

这里所说的建立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以便个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技巧如下:( l )感同身受。社会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位置上体会服务对象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2 )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社会工作者要借助澄清服务对象的目标、彼此的希望和角色等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 3 )制造气氛。通过选择和安排与服务对象初次见面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气氛,促进专业合作关系的建立。( 4 )积极主动。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通常内心充满矛盾,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友善的行为可以减轻服务对象的紧张和不安,增强服务对象的改变信心。

3.收集资料技巧

资料的收集过程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他人的接触、会谈和自己的观察,以及调查整理与分析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以下一些主要的技巧:( 1 )会谈的运用。对于服务对象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资料可以采取由服务对象自我陈述的方式,允许服务对象按照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情况。而对于一般性的情况,可以采用严格的对答方式,保证信息的完整。( 2 )调查表的运用。对于一些涉及隐私或者不便于在社会工作者面前表达的资料,可以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观察的运用。对于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方式,最好采用观察的方式,直接了解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的交流方式和过程。( 4 )现有资料的运用。有些资料都有记录,像学生的成绩单、低保户家庭的基本状况等,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有关机构查阅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4.方案策划技巧

服务介入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制定一个好的服务工作方案。而制定一个好的服务工作方案,需要社会工作者掌握以下一些方案策划的技巧:( l )目标清晰而且现实。 ( 2 )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 3 )策略合理。

5.评估技巧

这里所说的评估是指服务介入总结结束阶段的评估,目的是对整个服务介入过程进行检查和反思。其中涉及以下一些主要的技巧:( l )正确运用评估类型。评估通常有两种方式:对介入活动的效果评估和对所运用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评估。( 2 )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评估工作的要求以及服务对象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估方式。( 3 )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在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在场、不记名等方式让服务对象有充分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参与评估过程。( 4 )坦诚保密。在评估之前,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向服务对象说明评估是为了改进现有服务工作,表达自己的诚意,并且承诺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以减轻或者消除服务对象的担心。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的助人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

(一)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

1.小组工作的类型

(1)教育小组。它是帮助小组成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之不足,促使成员能够改变自己原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来达到改变成员的目标。(2)成长小组。它的目标是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3)支持小组。它是把具有同质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其组员一般都有相同的问题、经历或经验,通过相互支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4)心理治疗小组。其组员通常都是曾经在生命中有过创伤的人。治疗性小组就是希望能缓解症状及其影响力,帮助组员通过治疗创伤复原并康复,降低不良症状,促进人格改变。

2.小组工作的特点

(1)在功能上的特点:①影响个人转变。通过小组过程,让组员在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面发生转变和改善,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②社会控制。小组工作过程可以使小组组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③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小组组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彼此支持,共同面对环境和问题。④再社会化。小组工作过程可以帮助组员改变以往那些不适应社会生活的观念和行为,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⑤预防。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他们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2)在成效上的特点:①促进人际交往。小组工作方法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进行群体生活以及人际互动的体验环境,通过个人在群体中的互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变化和增强,达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②运用团体动力。小组过程能够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通过相互影响发生积极的变化,使他们能够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积极的和创造性的角色。③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人与人能够通过分享经验而产生相互影响。小组工作者能够有目的地选择小组的过程和方案,让小组组员去经历,从而产生所希望的特殊转变,帮助个人适应生活环境,增加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和知识。④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经验的互动分享,在每一个人周围也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对人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转变,会比其他社会工作方法更为持久。⑤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由于是用群体性的方法去集中解决问题,小组工作比较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自创立以来,形成了许多工作模式。其中,互动模式以及发展模式是两种最基本的工作模式。

1.互动模式。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1)基本假设: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互动模式的特点:①互动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②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③互动模式中的小组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中介者、使能者。

(3)实施原则: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小组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2.发展模式。也称为过程模式,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1)基本假设: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2)发展模式的特点:①发展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②发展模式中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③发展模式中小组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3)发展模式的实施:一是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二是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三是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现今,在小组工作实务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张对各种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整合,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领导角色和小组结构是随着小组的工作进程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

(三)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小组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它一般应分为这样五个阶段:准备期、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小组后期和小组结束期。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作重点。

1.小组准备期。它是在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之前,社会工作者对组成小组进行的全面而充分的工作准备阶段。(1)组员的状况。组员通常有两种,即已经明确希望进入小组的人和潜在的组员。(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角色。①明确工作目标;②制订工作方案;③选择(招募)组员;④申报并协调资源;⑤物质准备。包括:选择小组场地,聚会采取的座位安排,相关设施的准备以及发出活动通知;

落实资金的支持;对小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所估计,并做出充分的应急准备。

2.小组初期。从第一次聚会起,小组工作就进入了小组初期,也是小组的正式开始。(1)组员特点。小组初期的最开始阶段,组员心理与行为是比较矛盾的。主要表现:①两极情感困境。对他人有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戒备心理。②以往经验的影响。组员以往的经历会被自然地带进小组,从而影响他们在新小组中与人的相处。③试探。组员对于小组、其他组员、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的试探。(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在小组工作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的核心位置,工作角色如下:①领导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计划与引导发展小组的活动,对所有的具体程序和细节做出安排。②鼓励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接纳小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鼓励每个组员介绍自己,尽量放松地表达自己对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各种期望,尽快适应小组环境。③组织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一些能够有助于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打破僵局,帮助和促进他们尽快成为熟人。④统筹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有目的地设计并引导小组按照特定的路径与方向发展。(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①充分理解组员进入小组初期时矛盾的两极心理状态;

②把工作焦点集中在如何帮助组员建立相互信任上;③创造可信赖的环境,促进组员间相互了解,澄清小组目标并促进与目标相一致的小组规范和小组结构;④承担好组织者、鼓励者和统筹者的角色。

3.小组中期。这是小组组员之间形成亲密关系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小组的权力竞争和控制的阶段。小组中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着冲突的处理来实现小组目标和控制小组进度。(1)组员的特点:①关系亲密。组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了,相互之间更开放,关心其他成员增强。②认同小组。心里承认自己是这个小组的一员,也愿意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③权力竞争与控制。组员之间与其他人慢慢熟悉之后可能会出现竞争,以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与位置。④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在小组为权力竞争出现冲突时,有些人的语言和行为会出现攻击性,有些人会表现出沉默不语,还有一些人成为小组中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成为替罪羊。(2)小组工作者的角色。这时,组员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是协助者和引导者。(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社会工作者是以协助组员处理好冲突为重心。以焦点回归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组员,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小组后期。也称作是小组的工作阶段,是形成良好小组状态,小组可以依靠自己的动力发展运作的时期。组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1)组员的特点:①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能够相互支持,自由地沟通。②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开始经常用“我们”而不是小组。③家庭式的情感减弱,次小组出现。④成员之间权力的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组员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小组的权力结构。(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①资源提供者。

②能力的促进者。③引导和支持者。(3)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①关注小组目标的转化与追求。有些组员可能会对小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可以自己决定调整转换目标。②要关注小组凝聚力的状况。鼓励正面意义的凝聚力,抑制会导致一些组员有从众行为而放弃个人的不同意见的负面凝聚力。

5.小组的结束期。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1)组员的特性:①离别情绪。小组结束时,组员可能同时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感受,否认小组应该结束。②情绪转移。组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③两极行为。组员因为对于结束期的无可奈何,由焦虑到出现逃避行为,不参加活动、逃避现实。(2)社会工作者角色:①引导的角色。面对组员的离别情绪,工作者要予以适当的接纳与支持,引导他们做好情绪表达和学习处理离别。②领导的角色。工作者以领导的角色和专业职责,协助小组成员完成理想的结束过程。(3)社会工作者的任务:①认识小组组员以离别情绪为主的心理行为特点。②要以帮助组员处理离别情绪和维持小组经验为介入的焦点。

③做好结束期的工作和小组评估。④担当好小组领导和引导的角色。

(四)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小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沟通和互动的技巧、控制小组进程的技巧、掌握小组会议技巧和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等。

1.沟通和互动技巧:(1)全神贯注倾听;(2)积极给予回应;(3)适当帮助梳理;(4)及时进行小结;(5)表达鼓励支持;(6)促进互动交流。

2.控制小组进程技巧:(1)适当给出解释;(2)提供精神支持;(3)促使承担责任;(4)避免行为失当;(5)连接集体和个人;(6)严格设定界限;(7)适当挑战内心;(8)分类妥善处理;(9)整合小组行动。

3.小组会议技巧:(1)做好开场讲演;(2)设定会议基调;(3)把握中心话题;(4)播种未来希望;(5)善于等待求变;(6)真诚流露自我;(7)告知可选方案;(8)灵活运用眼神;(9)订立行动同盟。

4.策划小组活动技巧

(1)小组活动的设计。由于小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与小组的发展阶段和态势相适应。①小组初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要促使组员相互熟识。主要是创造轻松和谐的小组气氛,以利于组员相识。②小组中期的活动在于巩固组员已经形成的共识,进一步消除分歧,促进小组整合及使组员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时期的活动设计也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其二是自我探索、发掘潜能。③小组结束期活动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巩固组员在小组中的学习成果和准备小组正式结束。④巩固学习成果。常用的方式有:通过角色扮演回顾小组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分享自己的收获;组员间彼此介绍对方在小组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并进行讨论等。⑤着手小组结束工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小组顺利地告一段落,减轻或消除组员由于小组即将结束可能产生的不安或抗拒的情绪和行为。(2)设计小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①小组的最终目标。②小组组员的特征及能力。③物质环境及资源提供的状况。当然小组活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为实现小组目标、完成小组工作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分寸,适度控制。只有能够实现小组目标的活动才会对小组工作有帮助。

三、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特点与目标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更和谐的社区。

1.社区工作的特点: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有其独特性。首先,分析问题的视角注重结构取向。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个人自身的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及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其次,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社区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牵涉到社会政策分析以及政策的改变,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再次,具有一定政治性。社区工作者有些时候会采取多种行动为社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社区工作总是在关注问题,并且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由此引发出对现存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者相信社区居民有能力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现在只是缺乏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鼓励居民参与。(2)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其拥有的权利,而个人也有责任去履行公民的义务,关心社区问题,改善社区关系,使社区资源和权利能够平等分配。(3)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使社区资源能有效地回应社区需求。(4)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会的互相关怀,达到社区照顾的目的。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这里介绍的是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普遍,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地区发展、社会策划和社区照顾三个实施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

是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1)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①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共同性问题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②注意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③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任务目标是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过程希望达到的目标。当然重视过程目标并不等于排除任务目标,两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且互相促进的。④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居民是组成社区的分子,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居民的参与是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

(2)地区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策略。主要集中于推动社区成员的参与和互助合作,改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更好地运用地区资源,解决现存的社区问题。①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通过一些有目的性的活动,让居民相互熟悉、交往、沟通,并让部分有积极性的居民承担一些任务,或参与活动的策划或管理,以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②团结邻里。社区工作者一般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推动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③社区教育。它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④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⑤社区参与。主要是处理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3)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由于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居民参与,并强调参与者的自立、自助和成长。因此,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角色是:①使能者,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诉求和意见,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人际关系,促进共同目标的产生,促成共同目标的实现。

②教育者,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培训,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③中介者,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和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的问题。

2.社会策划模式

是在了解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对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的工作模式。

(1)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①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社会策划模式所关注的社区存在着多重问题,它以解决实质社会问题为主要工作取向。②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一方面强调过程的理性化,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科学方法。③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社区工作者扮演专家的角色,运用知识、科学的决策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其策划改变。④指向社区未来变化。目的是尽量降低将来的不稳定性及变化无常程度。

(2)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主要是完整地执行一个策划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①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②分析环境和形势。③自我评估。④界定和分析问题。⑤确定需要。⑥确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标准。⑦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⑧测试方案。⑨执行方案。⑩评估结果。

(3)社会策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①技术专家。②方案实施者。

3.社区照顾模式

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的生活活动。

(1)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①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②强调社区责任;

③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④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2)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①在社区照顾,是指将一些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并向其提供服务。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一是照顾者迁回他们熟悉的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二是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更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三是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使服务对象有机会接触社区。②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其重点是积极协助弱势群体和有需要人士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一是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二是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三是社区紧急支援网络。③对社区照顾,着重是指社区照顾过程中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

(3)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①治疗者;②辅导者和教育者;③经纪人;

④倡议者;⑤顾问。

(三)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的过程,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巩固阶段和评估阶段。在不同的社区工作阶段都有其工作的重点。

1.准备阶段

(1)了解社区状况、进行社区分析。①社区基本情况分析:社区的地理环境;社区内的人口状况;社区内的资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的文化特色。②社区需求分析:规范性需求,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所需的标准;感觉性需求,当个人被问及是否需要某一特定服务时,其反应就是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当个人把自身的感觉性需求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时,即成为表达性需求;比较性需求,是指与其他个人和社区比较而得出的需求。

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看法和需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访问法。通过与各类社区居民面对面的谈话,能深入了解社区的需要,而且,在访问过程中也较容易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二是社区普查。通过问卷或访问对社区中的每一家庭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社区需要的想法。

(2)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①确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②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③社会服务机构做好自己的准备。

2.启动阶段

(1)行动方针是发动资源、成立社区小组、训练社区居民带头人、巩固社区居民的参与。

(2)主要任务是寻找和发现社区居民中的带头人,并进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参与社区事务意义的认识;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加强社区中的互助合作气氛。

(3)介入策略:①发掘资源和进行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服务和活动,发现居民中有影响力、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居民带头人;②开展互助合作,通过组织社区内的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③推动成立居民小组,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组成自娱自乐的自助性小组。④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创造互动机会,让居民通过服务过程相互认识。

(4)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当社区内组成了不同性质的小组,培养了一批社区带头人群体,并能够协助社区解决一些问题时,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就实现了。

(5)注意事项。由于社会工作者依靠专业能力提供了较多服务和活动,居民在信任社会工作者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依赖他们,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度高,而对居民带头人的信赖度低,居民带头人因此有挫折感,也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培养居民带头人的困难。另外,各类居民小组成立后,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也会有人事和权力的争夺,需要社会工作者谨慎处理。

3.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社区中新组成的各类小组朝气蓬勃,居民带头人积极努力并充满理想,但是他们的工作兴趣也会因为工作压力大、一些居民有过高期望、社区普通居民仍然不太支持社区的工作、也不愿意承担监督责任、只乐于享用更多的社区服务和设施而降低。

(1)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行动方针是成立或巩固居民组织,让社区工作系统化;社区工作者的任务是让居民支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一是互助合作,用不同的策略服务于居民带头人和普通居民,帮助小组成员建立对小组的归属感;二是社区教育,继续培养居民带头人并提高居民带头人的办事能力;三是行动竞争,用行动争取更多外来的资源。

(3)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当社区居委会得到大部分居民的支持,社区小组的居民带头人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工作,并得到辖区内有资源单位的支持时,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就实现了。

(4)这一阶段的注意事项:一是社区工作者要防止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居民带头人身上,忽略了多数普通的社区居民;二是不断提醒居民组织既要提供服务,又要考虑维持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活动的问题。

4.评估阶段

随着工作的推进,社区需要和问题发生了改变,居民参与的意识和观念得到提升,同时居民对社会工作者和居民组织的期望也很高。社区工作进入评估阶段。

(1)主要任务:根据社区的变迁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决定未来专业工作方向;社区居委会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重新界定组织的方向,对未来发展安排。

(2)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介入策略是策划和倡导。社会工作者要利用科学和客观的标准衡量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办事能力,协助界定未来工作方向。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邀请义务的专业人士做顾问,降低社会工作者对决策的影响。

(3)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实现:当社区工作者专业小组和社区居委会能够用客观方法总结以往的工作,并有系统地计划未来时,这一阶段的目标就实现了。

(4)注意事项:总结工作不能过分依赖感性或太注重数据统计;总结工作要着眼于未来方向,而不是走形式。

(四)社区工作的常用技巧

1.与居民接触的技巧。在社区工作中,社区居民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他们的社会意识提升和能力成长也是社区工作者最关注的。与居民接触有如下技巧。

(1)事先准备:接触社区居民是一个有意识的工作过程,根据接触居民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接触对象;对于接触时间也要认真选择;事先要对所接触的居民的需要和问题有所认识,从对方的兴趣入手;要预估接触居民时他们的反应,保证接触时能以热诚的笑容和冷静的态度应对具体情景;对所接触居民居住的区域情况有所准备等等。

(2)与社区居民的接触过程:①如何介绍自己;②展开话题;③维持对话;④结束对话等方面都要做以精心的准备。

2.会议技巧

召开居民会议是社区工作中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一个居民会议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会议前一会议中-会议后一行动。

(1)会议前:会议前的主要工作是明确开会的目的,准备会议议程和会议所需文件资料,邀请和确保会议关键人物出席会议,布置会场、设备准备和座位安排。会议正式开始前要提前半小时或10 分钟到达场地检查设备,通知提醒重要参会者出席会议,营造良好的会议气氛,会议应尽量准时开始,如果居民没有到齐,可将重要事项拖后讨论等。

(2)会议中:会议中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按照会议议程一项一项地讨论,对与会者的意见会议主持人不要急于自己回应,应将意见抛给大家回应、讨论,协助与会者多沟通意见,多回应其他人的意见,会议主持人要多做集中、归纳、摘要和总结工作,要保持客观、中立和公正的态度,仔细聆听参加者的讨论和意见,要协助与会者作出决定,会议要有效率,时间不要拖得太长。会议主持的音量要适当,语速不要太快等等。

(3)会议后:主要工作是让所有与会者清楚会议的决定;着手立即要做的工作,把重要内容和决定告诉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尽快做好会议记录,分发给有关人员,以便工作的开展。

(4)行动:是根据会议的决定,落实工作;如果有突发情况,要考虑召开紧急会议或征询意见;要及时将工作进展告诉居民。

3.居民骨干培养技巧

社区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社区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能力改善社区,而是如何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建立居民组织,培育居民骨干和挖掘人力资源。培养社区居民骨干的重点工作技巧如下:(1)鼓励参与。社区工作者应不断向居民骨干灌输“当家作主”的精神,协助他们建立自主和自立意识;(2)建立民主领导风格。社区工作者应积极培养居民骨干的民主意识,多组织居民会议,共同协商处理社区问题;(3)培训工作技巧。社区工作者一般通过训练、实习、示范、阅读文章、观看影像教材、亲身体验、观察、讨论和角色扮演来提升居民骨干的能力。社区工作者要帮助居民骨干从实践中学习和吸收知识与经验、培养总结和自省的习惯;(4)增强管理能力。社区工作者应强化居民骨干的权责分工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分工合作,才能做好社区工作。

2、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一).专注 (二).复述 (三).查证 (四).鼓励及支持 (五).邀请 二、引领技巧 (一).澄清 (二).聚焦 (三).摘要 (四).提供资料 三、反映技巧 (一).内容反映 (二).感受反映 (三).经验反映 四、影响技巧 (一).建议 (二).教育 (三).自我坦白 (四).演绎 (五).对质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运用

工作者运用这类技巧时的基本方法: 7保持身体姿势的舒展和开放,传达开放、接纳的肢体语言。 8在谈话中,能专注于受助者的谈话内容及情绪反应。 9讨论的话题、重点及分享的深浅程度都尽量由受助者来作主导,以表达对他的尊重。 10除了语言方面的跟进,还要做到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致,表达支持及鼓励,使受助者能尽情表达。 11对受助者的表达进行回应时要尽量简短、精炼,应考虑到受助者是否能明白,使用受助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以减轻受助者的抗拒心理。 12如发现受助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混乱不清,谈话的主线飘忽不定,工作者除了肯定受助者的努力外,还要用“复述”及“查证”的技巧协助受助者找到他的关注所在。 工作者运用时需要留意: 13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开头语,如:“我明白……”、“我听到……”、“似乎你想说……”。 14要积极倾听受助者欲传达的信息后,再予以回应。 15为了让受助者思考问题,体会内心的感受,工作者可提供独立空间供其思考,或者是沉默片刻,让受助者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16做回应时切忌过于积极主动,以免常常打断受助者的思路,干扰其话题。 17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和辅助工作过程中,受助者对于工作关系的建立常常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作“既投入又退缩的现象”(approach and avoidance)。这时,工作者的接纳、支持及对其感受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专注 定义 “专注”指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运用 在运用时,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如下: 4工作者用眼神接触受助者,建立初步的关注(eye contact)。 5工作者与受助者保持适当的距离(distance),此距离以受助者感到安全为标准。 6工作者保持开放及放松的坐姿(posture)。 7工作者保持自然的神情,讲情理的姿态(gesture)。 8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以免打乱受助者的思维,激起受助者的防卫心理。 在运用时,工作者需要留意: 9“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10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11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 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

生产管理的三大手法分别是什么

生产管理的三大手法分别是什么 生产管理的三大手法分别是什么呢?我你已经将相关的内 容分享给大家了,希望文章大家能够喜欢!生产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 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生产管理的三大手法分别是什么 1、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虽然标准化在国内许多企业有体系、制度、意识上的障碍,但必须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2、目视管理 所谓目视管理,就是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视管理有三个要点: 1、无论是谁都能判明是好是坏(异常); 2、能迅速判断,精度高; 3、判断结果不会因人而异。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是通过五感(视觉、嗅觉、听觉、触摸、味觉)来感知事物的。其中,最常用的是'视觉'。据统计,人的行动的60%是从'视觉'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

中,强调各种管理状态、管理方法清楚明了,达到'一目了然',从而容易明白、易于遵守,让员工自主地完全理解、接受、执行各项工作,这将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 3、管理看板 管理看板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对数据、情报等的状况一目了然地表现,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它通过各种形式如标语/现况板/图表/电子屏等把文件上、脑子里或现场等隐藏的情报揭示出来, 以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掌握管理现状和必要的情报,从而能够快速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因此,管理看板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是优秀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异常管理看板的后台数据分析报表支持,具有异常呼叫时间点,异常开始处理时间点,异常处理结束时间点。统计异常处理时间,异常发生率,异常发生率趋势图标。数据支持现场管理是否成效。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牵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认识人性的特点,适应人性的特点,是激励有效性的保证。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赢得员工的真心,人是千差万别又不断的变化的,对张二适用的激励方法,对李四未必有效,因此,必须有区别有借鉴的意义和作用,又因为人的差异性。照搬理论和模仿他人不可有效激励员工。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2、缺乏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3、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来自环境的歧视、不当的评价对服务对象产生了压力甚至伤害。 介入策略: (1)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资源支持; (2)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进行沟通,争取或寻求他们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既包括工具性的支持,如

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版三大理论

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工作意义P96-100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父母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家庭的介入,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2、评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特点P164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 (1)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这是正本清源之道。 (2)萨提亚家庭治疗法处理的是家庭中的沟通“过程”,而又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家庭自己去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式,所以适用性广。 (3)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是“经验式”的。 (4)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中,改变涉及多个层面,是完整的改变。 (5)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基本信念是对人的信任和尊重,而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注重滋润和关注,因此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治疗的过程就是正面的经验,所以较少遭遇家庭的抗拒和不配合。 另外,萨提亚家庭治疗法还有注重情绪疏导、注重经验和人文关怀,注重治疗师的导演作用和经验等特征,因此,萨提亚的治疗法被有些学者归为“经验-人本主义”取向的 论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特点及局限性P176 特点:(1)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重视增强家庭改变时的自由和能力,不强迫家庭改变,又重视治疗师的干预作用; (2)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反对对家庭的强迫和建议,尊重家庭充分的选择自由和治疗师的

社会工作概念教案资料

社会工作概念

名解 1.社会工作:一种以助人为宗旨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 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2.社会个案工作: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 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服务,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和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去福利。 它与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列,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服务方法之一。 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 事社会服务的人员。 4.社会团体工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感到有整体意识,且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 相影响;有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 5.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以预防和 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和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6.社会行政:广义的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工作 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7.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 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选择 1.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权利和选择等)、助 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对象? ?基本对象:由于生理、心理或个人无法抵御社会、自然原因而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群 体。 ?从个人都社区 ?扩大的对象:社会全体成员 3.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 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管理的三大手法

管理的三大手法 在企业进行内训时,企业生产部部长提问道:我们部门有一位设备维修工,经常违反纪律,但有些设备只有他会修理。请问我们是否该处分他?其实国内不少企业都会出现类似这样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出现像这样不可缺少的人,那对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避免或减少这种危险的法宝就是标准化。 1、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创新改善与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两大轮子。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1.1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如果制造现场的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 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这样就做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1.2良好标准的制定要求

社会工作理论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 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 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 前言 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 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 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 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 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

社会工作技巧篇

社会工作技巧篇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一).专注 (二).复述 (三).查证 (四).鼓励及支持 (五).邀请 二、引领技巧 (一).澄清 (二).聚焦 (三).摘要 (四).提供资料 三、反映技巧 (一).内容反映 (二).感受反映 (三).经验反映 四、影响技巧 (一).建议 (二).教育 (三).自我坦白 (四).演绎 (五).对质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运用

工作者运用这类技巧时的基本方法: 7保持身体姿势的舒展和开放,传达开放、接纳的肢体语言。 8在谈话中,能专注于受助者的谈话内容及情绪反应。 9讨论的话题、重点及分享的深浅程度都尽量由受助者来作主导,以表达对他的尊重。 10除了语言方面的跟进,还要做到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致,表达支持及鼓励,使受助者能尽情表达。 11对受助者的表达进行回应时要尽量简短、精炼,应考虑到受助者是否能明白,使用受助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以减轻受助者的抗拒心理。 12如发现受助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混乱不清,谈话的主线飘忽不定,工作者除了肯定受助者的努力外,还要用“复述”及“查证”的技巧协助受助者找到他的关注所在。 工作者运用时需要留意: 13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开头语,如:“我明白……”、“我听到……”、“似乎你想说……”。 14要积极倾听受助者欲传达的信息后,再予以回应。 15为了让受助者思考问题,体会内心的感受,工作者可提供独立空间供其思考,或者是沉默片刻,让受助者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16做回应时切忌过于积极主动,以免常常打断受助者的思路,干扰其话题。 17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和辅助工作过程中,受助者对于工作关系的建立常常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作“既投入又退缩的现象”(approach and avoidance)。这时,工作者的接纳、支持及对其感受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专注 定义 “专注”指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运用 在运用时,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如下: 4工作者用眼神接触受助者,建立初步的关注(eye contact)。 5工作者与受助者保持适当的距离(distance),此距离以受助者感到安全为标准。 6工作者保持开放及放松的坐姿(posture)。 7工作者保持自然的神情,讲情理的姿态(gesture)。 8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以免打乱受助者的思维,激起受助者的防卫心理。 在运用时,工作者需要留意: 9“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10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11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 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研究

研究:一个人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只社会学研究经验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 方法的体系。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定性研究)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客观性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处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最具体的层面,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

研究过程:确定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建设和命题 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巨星理论,一种理论视角或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这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潜在可观察,精确的,理论重要性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子范围,不同属性或不同亚文化的概念)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叫做常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处在在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出于自与因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陈述,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就是假设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命题是有概念构成的,理论是由命题构成的 关于一个概念之间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叫陈述, 假设的三种陈述方式:条件式,差异性陈述和函数式陈述 理论的两种推理模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系统的提出问题,提出带规律性的结论,建构解释先行的理论至关重要 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从所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资料,

工厂管理思路

工厂管理思路 企业发展最终要走向管理,管理是无止境的,而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中心是人,前 提是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工厂管理包含生产管理、生管管理(包括计划和物流管理)、工务管理(包括设备和小型工程管理)、厂务管理(包括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品保管理(QA、QC和计量管理)、财务管理、EHS管理和工厂内部采购管理。公司实行虚、实线管理和总部中央式管理,其中品保和财务管理实行虚线管理。生产 管理的核心是计划和控制。生产计划是龙头,没有周全计划和没有有效控制的 生产管理只会造成现场的救火。生产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安全、质量、生产 计划和成本控制。现将我个人对工厂管理的思路阐述如下。 1、组织结构设置与职能发挥: 1.1组织结构设置:工厂严格按公司总部规定设置6大部门(生产处/科、生管处/ 科、厂务处/科、工务处/科、品保处/科、财务处/科)和EHS组及采购组,未来还增设生产经管和工厂IE各一名。 1.2定岗定编: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工序和产能、产量的需求以及管理要求进行 岗位设置和定编,并经生产管理本部和人资本部核准后执行,杜绝“呆人” 现象。完善组织结构中的部门职责,进行岗位评价和分析、完善职级和工作 岗位确认,完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必要时请IE协助。 1.3职能发挥和绩效管理:要求各职能部门严格履行本部门职责,围绕本部门的 核心工作开展工作;完善工作目标和标准,对KPI和KCI进行逐级分解、培训和落实,KPI指标和考核结果在工厂进行明示,要让每个员工、班、组长和主管知道自己抗的是哪些KPI和KCI指标,自己是如何实现的,每周和每月按部门进行检讨,对完成好的部门进行适时表扬或激励,对未能达成的指标 找出原因、制定改进计划、规划和落实改善。并结合绩效管理创新本部推进 的绩效管理计划,推动PBC和KPI管理作业,与每天工作的“日清”作业结合推进;协调各部门,实现逐级管理,发挥团队作用,做到事事有人管,事 事有人负责。工作一定是靠不断地检查来实现计划、目标和绩效管理,做到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 高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 本质、人的行为 与社会运行机 制进行综合性 的说明 弗洛伊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结 构功能主义 中 中观理论: 1)解释性理论 对人的行为与 社会过程某一 方面进行专门 解释。 标签理论、儿童 发展理论等。 2)介入模式理 论 对社会工作实 践本身的性质、 目的、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危机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理论 等。 低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 体技巧、操作方 法。 自由联想法、批 判式提问法等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

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生产管理细节

生产管理细节 第一部分:生产车间管理的目标 1、以质量为基准:要在日常工作中培训指导考核员工对材料及制作标准明确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质量 第一的口号中去。 “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写”这是最早的ISO口号,而每个企业真正做到了吗?最简单的却最实用,具体而言生产车间最重要的资料是SOP(含历史记录),排拉流程图,BOM资料,这三份资料如果都能完善,车间能能执行,基本生产效率质量就有了保障。 2、依计划生产完成生产任务 3、生产计划的重要性 4、生产计划的排布要点: 1)掌握物料的前置期;2)车间产能评估数据及实时适度更新;3)前置加工件的安排;4)产前评审; 5)与生产车间的沟通评估完成时间;6)预留合理的时间给发生异常时处理空间; 5、生产计划的实施要点: 1)事前沟通;2)计划下达并要求单位主管签收,以防漏单;3)生产数据收集,分析偏差处理; 4)未及时完成计划之处理;5)物料进度跟踪;6)异常发生导致物料损耗处理。 6、生产计划变更的技巧: 1)在合理范围内调整计划;2)达不成交期要与销售部及时沟通;3)不得已要加班时需安排调休时间; 7、杜绝浪费 8、在制造现场中,导致浪费的根本原因是有过剩的生产要素的存在,即人、设备、物料、厂房空间 9、认识生产车间八大典型浪费 1)搬运浪费;2)等待的浪费;3)多生产的浪费;4)工序内多生产的浪费; 5)返修的浪费;6)多余动作的浪费;7)操作错误的浪费;8)资料信息错误引起的浪费 10、如何减少生产车间各种浪费: 1)IE工业工程作现场分析是最好的方式;2)PDCA的手法持续改善;3)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

11、重视人员培训考核 1)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计划;2)员工技能竞赛;3)员工技能考核,记录。 12、如何有效实施人员培训 1)制定培训制度,培训计划;2)专业培训人员之管理;3)培训教案整理存档;培训工具场所准备; 4)培训考核与个人绩效挂钩;5)培训记录整理归档。6)培训员工后反馈意见收集,以便培训讲师改善培训方式及教案。 第二部分:车间管理者的任务 1、车间班组长的任务 1)达到预定生产品质目标 A.要学习品质部发行的品质标准;B.要明确车间的品质目标;C 首件制作及管理。 2)工作执行标准化及标准化的提高 A.生产依据: BOM清单;SOP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指导书;B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可以改善的部分提出与 SOP制定单位协商是否改善。 3)培育部下 4)现场管理: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2、车间班组长如何有效达成工作任务 1)明确生产计划,品质标准并有效培训传达;2)实时跟踪;3)要求有异常时及时反馈,书面化的流程,比如设备坏了,应该开立书面的维修申请单。 3、车间科长主任的任务 1)方针的设定及达到 A目标制定前要收集整理以前累积的数据并分析现状能力;B依据累积的问题分析如何提升目标; C让各组管理参与(如品质,技术,车间基层管理修理人员)一起脑力激荡,找出重点事项并提出改善方案; D依据方案实施;E实施后数据收集分析是否有效F再持续改善。 2)培育人才 A对于车间一些有悟性,有胆识,愿意承担责任,做事细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接收任务无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生产管理细节

二产管埋细节 第一部分:生产车间管理的目标 1以质量为基准:要在日常工作中培训指导考核员工对材料及制作标准明确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质量第一的口号中去。 “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写”这是最早的ISO 口号,而每个企业真正做到了吗?最简单的却最实用,具体而言生产车间最重要的资料是SOP (含历史记录),排拉流程图,BOM资料,这三份资料如果都能完善,车间能能执行,基本生产效率质量就有了保障。 2、依计划生产完成生产任务 3、生产计划的重要性 4、生产计划的排布要点: 1)掌握物料的前置期;2)车间产能评估数据及实时适度更新;3)前置加工件的安排;4)产前评审; 5)与生产车间的沟通评估完成时间;6)预留合理的时间给发生异常时处理空间; 5、生产计划的实施要点: 1)事前沟通;2)计划下达并要求单位主管签收,以防漏单;3)生产数据收集,分析偏差处理; 4)未及时完成计划之处理;5)物料进度跟踪;6 )异常发生导致物料损耗处理。 6、生产计划变更的技巧: 1)在合理范围内调整计划;2)达不成交期要与销售部及时沟通;3)不得已要加班时需安排调休时间; 7、杜绝浪费 &在制造现场中,导致浪费的根本原因是有过剩的生产要素的存在,即人、设备、物料、厂房空间 9、认识生产车间八大典型浪费 1)搬运浪费;2)等待的浪费;3)多生产的浪费;4 )工序内多生产的浪费; 5)返修的浪费;6)多余动作的浪费;7)操作错误的浪费;8)资料信息错误引起的浪费 10、如何减少生产车间各种浪费:

1)I E工业工程作现场分析是最好的方式;2)PDCA的手法持续改善;3)员工的责任意识培养。 11、重视人员培训考核1)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计划;2)员工技能竞赛;3)员工技能考核,记录。 12、如何有效实施人员培训 1)制定培训制度,培训计划; 2 )专业培训人员之管理;3)培训教案整理存档;培训工具场所准备; 4)培训考核与个人绩效挂钩;5)培训记录整理归档。6)培训员工后反馈意见收集,以便培训讲师改善培训方式及教案。 第二部分:车间管理者的任务 1、车间班组长的任务 1 )达到预定生产品质目标 A ?要学习品质部发行的品质标准; B.要明确车间的品质目标;C首件制作及管理。 2)工作执行标准化及标准化的提高 A?生产依据:BOM清单;SOP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指导书;B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可以改善的部分提出与SOP制定单位协商是否改善。 3 )培育部下 4)现场管理: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2、车间班组长如何有效达成工作任务 1)明确生产计划,品质标准并有效培训传达;2)实时跟踪;3)要求有异常时及时反馈,书面化的流程,比如设备坏了,应该开立书面的维修申请单。 3、车间科长主任的任务 1)方针的设定及达到 A目标制定前要收集整理以前累积的数据并分析现状能力;B依据累积的问题分析如何提升目标; C让各组管理参与(如品质,技术,车间基层管理修理人员)一起脑力激荡,找出重点事项并提出改善方 案;D依据方案实施;E实施后数据收集分析是否有效F再持续改善。 2)培育人才 A对于车间一些有悟性,有胆识,愿意承担责任,做事细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接收任务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