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知识点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

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

同步练习题

1.五代十国政权中存在前后相继关系的是:( B )

①后汉和后周,②南汉和北汉,③吴和吴越,④前蜀和后蜀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2.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B)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3.北宋初年, 宋太祖制定施政方针的主要立足点是

( B ) A. 巩固国家统一 C. 强化皇帝权力

B. 发展社会经济 D. 解除辽、夏威胁

4.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五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太祖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 是 ( B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C.表示歉意抚慰群

臣 5.辽宋间的澶渊之盟使:( D )

① 双方维持长期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 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 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文化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D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三年级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单元年代尺: 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知识清单:

第6 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北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建立过程960年赵匡胤 (宋太祖) 东京(开封)陈桥兵变 2、统一南北:方针——先南后北。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作用: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重文轻武的弊端: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 2、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建立政权: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二、金灭辽及北宋: “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总结+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重点归纳】 1.比较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 项目唐朝宋朝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 东突厥。②设置机构,加强管 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 水、渤海都督府。③册封爵位, 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 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实行“和 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等 ①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换 取苟且偷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 族政权攻灭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宋 朝军事的衰弱局面。封建统治者 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 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 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 渐封建化,实力上升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 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 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 成积贫积弱局面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原因及表现 阶段原因表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①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

基础训练 1.(2019·山东菏泽中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 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2019·山西中考)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B) A C.吐蕃、女真D.吐蕃、契丹 3.(2019·山东泰安中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D)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整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 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且三年一换;设通判监督。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基本国策) 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 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重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 辽朝退兵,北宋给辽岁币。评价: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对北宋来说是及其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对辽来说是有利的,促进了辽经济的发展。 2、北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 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在相对和平的形势下,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社会经济更有迅速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本节课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促进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 2、时空观念:儒学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都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 4、历史解释:对宋词元曲概念、特点的理解。 5、家国情怀:理学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掌握二程、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词元曲的发展,三大发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少数民族文字创制,认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难点: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思想、 文学艺术、科技等都得到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有 哪些发展呢?导入新课。 教师:什么是文化?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屏幕显示:文化(culture) 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 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 食、住、行等。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 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 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 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 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 为人所特有的。 一、儒学的复兴 教师:思考儒学复兴的原因? 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原因 (1)历史:儒学独尊地位动摇。“三教合一”潮流的 出现,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一”。唐朝三教 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吸收佛、道有效成 分,得到发展;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和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宋 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话所描绘的古代 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 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 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 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第6 课 北宋的政治 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 宋。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 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 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 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 评价: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 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 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 抗金: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 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定位分析 1.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哪些表现?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力兴修水利、农作物的播种区域扩大及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方面,杭州、成都、广州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些南方政权的商业贸易收入或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2.如何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并立”与“分立”有什么区别?“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并立”和“分立”的确是有区别的。“分立”的含义中有一种分化、分离的倾向,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段的历史情况相符;而且,虽然有隋唐的统一,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我们当然不能操之过急,说这个时期已经是统一,或者用“朝着统一进步”这样的表述方式作为学习主题的题目,用“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 “并立”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相互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2)在边界设立交易场所,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交融,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3.怎样从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这个“发展”其实是表示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大批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1.辽宋夏金元时 期在文化方面 的新变化。 2.认识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在统 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中的作用。 1.搜集相关材料,列举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从“历史解释”角度说明宋代儒学的发展。 2.结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从“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概况,从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理解中华 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 ?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 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结果: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2.程朱理学“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1)代表: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学艺术 1.文学 (1)宋词?????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是宋词兴起的原因。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③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①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②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体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行书盛行,出现“宋四家”、赵孟等。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1.三大发明 宋朝时期基本成熟。

第12课_《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通过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以探究性问题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通过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能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四课时。 本单元前三课分别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作了小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由以下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又涉及更细的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 ●“科技”——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两大科学家(沈括、郭守敬); ●“少数民族文字”——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和八思巴 文 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辽宋夏金元文化以其最丰富、最繁荣、独具融合发展的色彩成为人们喜爱的璀璨明珠。”(赵向东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前言》)本课教材叙述的知识点较多,但归类比较清楚。主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课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学复兴”“文艺灿烂”“科技辉煌”“文字多样”四大版块。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与元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外交通等。这与高中教材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知识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基于学生实际,不满足于教材里的素材,通过补充新鲜的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此外,高一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历史思维正在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因此,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