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清代语言学研究综述

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201010869

摘要汉语语言学源远流长,而清代是汉语研究的全盛时期。当时的汉语研究,无论是音韵学、训诂学,还是文字学都跃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境界。本文对清代语言学研究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评述,概括了唐代语言学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了清代语言学研究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清代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清代语言学语言学史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语言文字的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经济实力充裕,有条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编辑刊印大部头的著作,如《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全唐文》等等,这些著作对文化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乾嘉学者用汉儒著书的体力整理研究群书,音韵、文字、训诂、金石、史地都成了专门的学问;清代学者对经书用功更勤,很多学者致力于新疏编写,从阎若璩到孙诒让,编写新疏的有好几十家;为了经世致用,清代学者也研究史书,除了考订史实自然疏解文字的工作也不能忽视;这一时期,诸子研究也很发达,注释子书的工作受到重视并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如《庄子集解》、《荀子集解》、《墨子间诂》等等;集部的注释数量极多;清代学者喜欢写读书笔记,里面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正因为如此,清代成为我国语言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下面将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三大部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取得的成就一一介绍。

一、清代的音韵学研究

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下面将就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心声韵几五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乃大明于天下”。[1]《音学五书》是研究古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古音表》最为重要,《诗本音》是《古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的归纳。

顾炎武将上古韵划分为十类,并没有给韵部立专有名称,只是用《广韵》平声五十五个韵目(庚尤不在内)分别给各类命名,十部之中,六、七、八、九等四个部为江永以后的古韵学家所接受,另外六个部比较粗疏。江、段二人的分部“益密于顾氏,然皆自顾氏之十部导之,故通乎十部之说,则于求古人之音,思过半矣”。[2]

2.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

江永是清代音韵学的者的直接导师。他在音韵学方面著有《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和《音学辨微》, 对传统音韵学中的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 提出不少创见,获得许多成绩。他分古韵舒声(平、上、去)十三部和入声八部, 把古韵研究推进一大步,他列了第一份“切字母位用字”即《广韵》反切上字表,在陈澄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指出“照穿床审四位之二等三等不相假也”、“喻母三等四等亦必有别”等等。江永关于“等呼”的解释,既简明,又科学。他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音学辨微》“七辨开口合口”)这从发音时唇吻聚合与否,即圆唇不圆唇来辨明开、合,抓住了关键,审音精到。关于“四等”,江永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以“洪细”(即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来区别四等,这是我国音韵学史上首次对等韵学中的“等”这一核心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还常为讲传统等韵学的论著或

音韵学教材所征引。丁邦新先生亦据此认为江永是清代音韵学中审音派的始祖。

《四声切韵表》基本上是研究今韵学的,而其利用文字谐声考求通转现象,又在窥探古今音的演变规律。其“数韵共一入”的学说就建立在阴、阳、入三种韵类脉络相通并可转化的基础之上。江永利用《诗经》用韵、谐声和古读反复论证语音可以“互相转”。这种所谓“互相转”就是阴声韵和阳声韵可以互相转化,入声韵也可以和阳声韵互相转化,这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方音莫不如此。戴震和他的学生孔广森进一步发展这种韵部互相转化的学说,概括为“阴阳对转”。江永在其音韵学著述中特别注意利用方言以研究古音,他把《诗经》等先秦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看作是“方音偶借”,甚至认为“韵即其时之方音”,而且他还深刻认识到古音研究与辨析方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审定正音(按,指古音)乃能辨别方音,别出方音更能审定正音。诸部皆当如此。”

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论上的明确认识没所以卓有成就的与文学家,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究周秦古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二。”[3]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段玉裁在顾、江的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脂支三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分出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第二,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他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许书重作《说文解字》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某声,即以为韵书可也。”“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4]p122段玉裁的这个论断为汉语古音的声韵研究开辟了通途,其后孔广森、严可均、朱骏声的撰著,都受到段氏这一学说的启迪。第三,段玉裁认为音韵随时代迁移不可淆乱。他开始给语音的历史发展作了分期工作,又明确提出了四声不同今韵说。

4. 戴震《声类表》、《答段若膺论韵》、《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在音韵学领域,戴震对古音、今音、等韵诸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而对上古音的研究成绩最大。《声类表》开创性的表现上古音类系统及其流变的等韵图表,《答段若膺论韵》阐述戴震的古韵观点和对段玉裁《六书音韵表》的评论,图表和书信合读,可以了解戴震的古音学说。戴震在顾、江、段古韵分部的基础上,将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最大的特点是入声韵独立。以之与阴声韵、阳声韵相配,并认为阴阳可对转,而入声是韵类通转的枢纽。

戴震古韵分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入声韵独立,阴阳入三分。这在音韵学史上是开创性的突破,开后来所谓“阴阳对转”之先河。近代黄侃的二十八部,王力的二十九部都是戴震古韵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霭(祭)部独立,是古韵系统更趋合理。第三,韵部用影母字标目。戴震首创以只表示韵母音值的影母字即零声母字命名。古韵研究向来有考音和审音两种途径。戴震师承江永,在考古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审音。他在《答段若膺论韵》中说“仆谓审音本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者为断;审音非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以五方之音不同断为合韵。”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在古声类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钱大昕的语言学论述多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文集》中,而《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完事讨论音韵的,其中以《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最为著名。他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四声切韵表凡例》);二、“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

则与端透定无异。”[5]P101钱大昕还提到“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就是说古代“章”、“昌”、“船”等生母的字也有不少归舌头音。

清代是音韵学大发展的时期,出现的语音学音韵学的著作也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清代的文学学研究

清代的文字学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说文》之学。嘉庆、刀光两朝,《说文》之学达到高峰,出现了研治《说文》的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说文四大家各有特色,“段氏之书,声义兼明,而尤邃于声;桂氏之书,声亦并及,而尤博于义;朱氏之书,专明转注假借之旨;王氏之书,种子啊辨析汉字形体,发覆辨惑,指示文字学研究之门径。”[6]p591其中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地位最高,最见重于学林。

段玉裁研治小学以形音义三者互求为指导原则,他注释《说文》自然要抓住字形这一环节,“有义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声在焉,形声在而义在焉,六艺之学也。”他的贡献有三: (一)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总结出谐声字同声古韵必同部的学说;(二)对《说文》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分析大多元元本本,不蹈虚空;(三)对一般字形乃至《说文》原文文字讹误的校正独具慧眼,虽偶有武断之处,但瑕不掩瑜,其博思冥契之功令人惊叹。[6]p491段玉裁对俗、讹的校正是《说文注》中最着力的工作,从他举出的数以千计的俗讹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流变中各种俗讹现象的全貌。此外,段玉裁更对“古今字”作了较为科学的探讨,他指出“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这些论断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是他学术建树的集中表现,他精通小学,注重考据,他对《说文》的研究集中于订补、证义、疏解三个方面。王筠曾在《说文释例·自序》中说“桂氏书征引虽富,脉络贯通,前说未尽,则以后补苴之;前说有误,则以后说辨正之。凡所称引,皆有次第,取足达许说而止。”

王筠的《说文释例》是一部“能启洨长未传奥旨”,“补茂堂所未备”的著作。它独具体例,在六书体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关于“指事”他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八,“独体指事”为正例,“以会意定指事”、“省体指事”、“借象形以为指事”等为变例。“象形”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十。“会意”有正例十,变例十二。关于假借和转注他说“假借者,一字而数义。何为其数义也,口中之声同也。转注者,数字而一义。何为其数字也,口中之声不同也。”也就是说他主张假借必同声,转注必同义。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从形音义的角度来综合探讨汉字发展史的字源学著作,是一部《说文》的谐声字典。它打破了《说文解字》的原有格局,从“说字”走向更科学更广阔的全面综合研究词义的新领域。谢增在后序中说“导音韵之原、发转注之蒙。究假借之变,小学之教斯焉大备。”

清末,古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是编所集,多许氏所未收,有可以证俗书之谬误者,间有一二与许书重复之字,并存之以资考证。”[7]p3吴大澂对古籀的释义很谨慎,且有很多见解高于许慎之上。孙诒让“治古文大篆之学四十年,所见彝器款识逾两千种”,甲骨文出土后,于1904年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甲骨文的著作《契文举例》,他辨认了100多个甲骨文,对于甲骨文的辨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清代训诂学研究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清代训诂学的重大成就源于古音学的突破性进展,不少古书上的难题,利用古音学的成果得到很好的解决。

王念孙《广雅疏证》是对汉张揖《广雅》一书的校勘和训释,改正原书错字五百八十,漏字四百九十,衍字三十九,颠倒错乱一百三十二处,正文和音内字混淆者六十九。并且根据古代文字音近义通的原则,从一个字的训释考证,“引伸触类”,联系到很多字,找出他们

相通之迹,这就是音声通转的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群书注《广雅》,而又以《广雅》读群书。其核心是以声音通训诂。他精于古音,并能通过古音分析把一些看来没有联系的词联系起来。利用古音学的成果,成功解决了连绵字的问题,指出“魁岸”就是“魁梧”,“逍遥”“忀徉”是叠韵之转,“踌躇”“犹豫”是双声之相近,并总结说:“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王念孙熟悉古籍,占有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他常常引证古书或古书的注释来证明《广雅》的训诂。如《释训一》:“滑,美也。”王念孙疏证:“滑者,《周官·食衣》云:‘调以滑甘。’《内则》云:‘旨甘柔滑’。是滑为美也。”另外,王念孙常常透过文字的形体,把不同的字从读音和意义上串联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广雅》的训诂资料来解读古籍,纠正前人解说的违失并把成果纳入到《广雅疏证》中来。《广雅疏证》还对词的命名由来作了有趣的探索,如《释器》:“椀,盂也。”疏证:“盂之言迂曲也。盂椀皆曲貌也。”《广雅疏证》有以上优点,深受学术界重视,并把这部书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实际上《广雅疏证》比《广雅》更有学术价值。

《读书杂志》用校勘以及分析语法的方法,结合王氏渊博的知识,考订了许多古书中的音训句读和文字讹误,“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他人百思不能到”“凡立一说,必列举古书,博采证据,然后论定,故最足令人信服,苟无强有力之反证,不足驳其说也。清考证学之成功,由其方法之精密,此书其代表也”[8]p640

王引之《经义述闻》是研究古书中的声韵训诂,并订正其讹误的,在王氏的著作中尤为出色。此书集考证的零星成果而变为系统的学术论文,阮元称赞说:“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9] 因其中有不少研究成果是王引之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经义述闻》。王氏父子在声韵训诂和校勘方面,贡献很大。他们的著作都是归纳大量材料,得出结论,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因而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阮元说“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章太炎说:“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段玉裁给此书详细作注,阐明音训,改正论误。他最特出的成绩在于能够创通条例,例如:他说:“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日‘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三者分而汉注可读,而经可读,”[10]郝懿行《尔雅义疏》旁征博引,疏解《尔雅》正文,先疏解训释词,后依次疏解被训释词。疏解时先引字书的定义以揭示该词在本条中的意义,然后广引经史子集以证明,最后从声韵关系上来探寻它的通借字。而对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中的古字、或体、假借字及多音多义词也首先提明。引用字韵书及专注之义,以与《尔雅》本条义同者为原则,排列以《说文》、《玉篇》、其他字韵书、传注为序。另外,《山海经笺疏》是郝懿行在总结前人整理成果的接触上加以悉心研究,笺补前贤注释不足,疏通经文错舛脱讹之隔阂写成的。

四、清代语言学其他方面的成就

清代在辞书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不论是前代辞书整理还是新辞书的编纂工作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有丰富的辞书遗产如《尔雅》、《方言》、《说文》等等,对它们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研究还是在清代。另外新编的辞书也多种多样,有官书《康熙字典》、阮元《经籍纂诂》,也有私人编纂的辞书如刘淇《助字辨略》、袁仁林《虚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等等。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

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康熙字典》有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但是全书反切和训释罗列现象,漫无标准,作者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利于初学者使用;其中疏漏和错误实多。

阮元《经籍纂诂》所收为单字, 但注释中也包括双音词,是中国唯一的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大型训诂词典。该书把有关经传的各家注释汇为一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106部,以一韵为一卷。虽只解释字义而不注音,但对查找原书和研究古汉语还是有帮助的。还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和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注释。

刘淇《助字辨略》继承了前代文学理论和训诂学的成果来研究虚词,它是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引之《经传释词》是研究古文虚字的作品,古书中的许多虚字,从来的注释家不加注释,或者当作实字来解释,因此意义不明,或发生误解。王引之具备文法观念,从古书中归纳出许多虚字,他说:“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屈为病”,“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和,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11]所谓“比例而知,触类长之”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王引之归纳了一百六十个虚字,考订其源流演变,解说其意义和用途。

小结

清代语言学研究进入全盛时期,无论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成果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深入研究此时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及语言学其他方面的成果,了解清代语言研究在整个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全面认识中国汉语研究,批判的继承宝贵的语言学遗产,促进建立现代意义上完整的汉语研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因笃.古今韵考[M]. (清)王念孙撰渭南严氏, 民国23年(1933) 刻本

[2]杨传第.重刊李氏古今韵考·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880.

[3]罗常培.周秦古音研究述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苏州:凤凰出版社,2000.

[6]吉常宏.中国语言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7]吴大澂. 说文古籀补叙[M].苏州:振新书社影印,民国十九年.

[8]肖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阮元.揅经室一集[M]. 四部丛刊本.

[10]段玉裁.经韵楼集[M].钟敬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2] 陈超美.清代汉语研究的繁荣及其文化内涵[J]. 郑州大学学报2001(6).

车辆系统动力学发展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相关。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本文通过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的介绍,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做一阐述。 关键字:汽车系统动力学动力学响应发展历史 Summary: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people on the vehicle comfort,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se requirements are related to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all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car system discipline, it involves the scope is 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vehicle longitudinal motion and its subsystems, and vehicles to and dynamic content crosswise two aspects in the vertical.Based on th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emerging discipline to do elaborate. Keywords:Dynamics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Dynamic response Development history 0 引言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研究都是针对被动元件的设计而言,而采用主动控制来改变车辆动态性能的理念,则为车辆动力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采用“人—车—路”大闭环的概念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驾驶者,人既起着控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之一)

有清一代学术发展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格局,相关的学术文化史也一直是学人们不断探索和重新认识的领域。近年来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者们不囿成说,锐意创新,不断转换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一、“乾嘉新义理学”的探讨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思想界,尤其是乾嘉时期的思想界可谓是乏善可陈。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即明确说:“吾常言:‘清代学派之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更是以非常沉痛的口气说:“我们这个课程只讲到这里。明亡以后,经过乾嘉年间,一直到民国以来的思潮,处处令人丧气,因为中国哲学早已消失了。”(注: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在谈到戴震时说:戴震之哲学,“在当时除了章学诚了解外,并未成为支配的学说,没有起着社会影响。”(注: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五卷,第462页。)朱维铮先生1999年也撰文称乾嘉时期的思想界“沉闷之极”。(注:朱维铮:《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光明日报1999年3月26日。)近年来,清代学术研究在“乾嘉有考据无思想”这一传统定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乾嘉新义理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上。“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是在“戴氏之义理”的研究上展开。所谓“戴氏之义理”,正如焦循所说:“非讲学家西铭、太极之义理。”(注:焦循:《雕菰集》卷七《申戴》。)台湾学者张寿安女士概括其最有建树的指向有三:“一,重视人情人欲之满足,理不可忤逆情欲;二,建立客观性的理,理在具体事物中,天理并非‘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是必须用人的心‘智’去审察剖析才能得知;因此,不断学习知识以增进人的识断能力,就构成了戴氏义理学的第三要点:重学主智。”(注: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4年版,第28页。)然而,在传统学术史论中,“戴氏之义理”只不过是空谷绝响,和者甚寡,乾嘉学术在整体上仍然被描绘成章学诚所形容的“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或如梁启超所批评的,一如“化石”。随着视野的转换和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率先在乾嘉学术研究上提出突破性的创见。余英时提出“基调转换”概念,批评“好像汉学完全不表现出任何思想性(义理)”的偏见,指出:“尽管清儒自觉地排斥宋人的‘义理’,然而他们之所以从事于经典考证,以及他们之所以排斥宋儒的‘义理’,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儒学内部一种新的义理要求的支配。”(注: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自序第3页、7页、349页、67页。)他还深入地剖析到:“如果我们坚持以‘心性之学’为衡量儒学的标准,那么不但在清代两百多年间儒学已经僵化,即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中儒学也是一直停留在‘死而不亡’的状态之中。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一种广阔而动态的看法,则有清一代的‘道问学’传统正好可以代表儒学发展的最新面貌。”(注: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自序第3页、7页、349页、67页。)尽管余氏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戴震和章学诚,但他的见解无疑为乾嘉学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论。 1994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了张寿安女士的新著《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的转变》,在这部著作以及与这一著作相关的其它论著中,寿安女士提出了“乾嘉新义理学”的概念,并以敏锐的思维、缜密的论证,对“有考据无义理”、“有考据无经世”的关于乾嘉学术的传统定论,作出了颠覆性的发言。寿安女士对“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有三大贡献:第一,深入清代考证学的腹地,对乾嘉时期以考据为论证方式的若干争辩焦点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清理,从而以新的眼光发现了考证下面蕴藏的思想性。寿安女士通过对清儒关于“姑嫂有服、无服”、“子妇、夫妇孰重孰轻”、婚姻关系何时成立、理礼关系等争议问题的考辨发掘出清儒在经学考证后面蕴涵的丰富思想内容。第二,寿安女士不仅慧眼独具地发掘出清儒考据学中的思想性,而且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_现代汉语_历史与社会语言学_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265-271页,北京 《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 P.Chen著李晋霞刘云述评 Chen Ping(陈平)《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M odern Chinese:Its H istory and S o2 ciolinguistics)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供国外的汉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以还原现代汉语的发展史为目标,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对自19世纪末至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考察,对外国人系统了解现代汉语和汉语的现代化过程极有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的,但对于国人而言也很有价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现代汉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现代汉语的发展史我们却未必都知道。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汉语拼音化、汉字简化这些“语言运动”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汉语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更是所知甚少。读完本书,这个缺憾会得到很大的弥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了这本著作之后萌生了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该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下面择要介绍。 1.现代汉语口语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标准语和方言。 1.1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 在简要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汉语标准口语的历史之后,作者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振兴中华的运动蓬勃发展,语言改革也是其中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很多方言之间不能相互交流,在这一现实面前,建立和发展标准的现代汉语,并改革书写系统,就成为汉语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的任务。 受日本的启发,几位知名学者将日本的“国语”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国语被确立为现代标准汉语。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统一国语方法案》通过。由该法案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建立和发展现代标准汉语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国语的标准不止语音一个方面,还包括词汇和语法;(2)国语应主要建立在官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应具有正确、文雅、合逻辑的特点;(3)现代标准汉语不应该只建立在某个单一方言或单一方言群的基础之上,而应包含不同特点,容纳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这些设想和建议成为“国语运动”的基本使命。 本刊网址:htt p://https://www.sodocs.net/doc/f315922965.html, 562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4、(英语毕业论文)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英语毕业论文)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 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1、(英语毕业论文)《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14、(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6、(英语毕业论文)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百年来《周礼正义》研究综述

百年来《周礼正义》研究综述 孙诒让是晚清浙江地区一位对经学、诸子学、古文字学都有卓越贡献的著名学者,是清代周礼之学的集大成者。在其所有学术著作中,以耗时二十七年之久而成的《周礼正义》成就为最高。章炳麟即称孙氏《周礼正义》为:“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1给予极高的评价。梁启超评此书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但由于这部书广博浩繁,长达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尽管脍炙人口,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以致其重要价值迄未得到全面认识。现对研究历史作一梳理,为将来全面深入研究此书作铺垫。 自1905年《周礼正义》付梓以来,百余年间,学界对于此书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据统计,严格意义上以《周礼正义》为题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只有30篇2(俞雄)。就涉及内容可分为四类,总论,训诂学或小学,周礼学,其他。若以1988年开始举办学术研讨会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冷后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末以前,研究均为总论性质,即从总体上评价此书。研究论文有4篇。 1947年,纪念孙氏百年诞辰,浙江大学以《浙江学报》刊发《瑞安孙仲容先生百岁纪念专号》;浙江省图书馆以《图书展望》刊发《孙仲容先生百岁纪念专辑》,两刊论文共20余篇,其中两篇涉及

《周礼正义》分别为任铭善《孙仲颂先生的周礼学》、曹元弼《书孙氏<周礼正义>后》。1963年,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组织专家撰文,结集《孙诒让研究》一书,收论文近20篇,其中有两篇论文涉及《周礼正义》,分别为沈文倬《孙诒让周礼学管窥》、洪诚《读周礼正义》。 在《周礼正义》研究史上,最早的两篇文章(陈汉章最早)分别为任铭善《孙仲颂先生的周礼学》、曹元弼《书孙氏<周礼正义>后》。曹氏引申发挥孙氏《周礼正义序》中所强调之政教二科,劝勉世之治《周礼》者,通经致用必抓住根本。周礼之根本在政与教,而立政之本在达民情,立教之本在广立学,不得其本,贻误家国。严格讲,此比较文并非治<周礼正义>者。任氏之《孙仲颂先生的周礼学》(与沈文比较)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文章。任氏指出,孙诒让身在江海,而心向治平。他的周礼学是为经世致用而来,孙氏反复申明官联制度,使非议《周礼》官守互掣及政事迂回站不住脚,也使经文上的歧互豁然通达。他用制度证经,大旨也在指明周礼不是空言,确可施行。文章同时指出孙氏能够发明郑玄训诂深意,探源究委,下以己意,这点不是贾疏能比的。 沈氏本文对孙氏《周礼正义》成就的评价为:一,揭示大宰八法为全书纲领以贯串众职;二,比勘古子和今文诸书以疏通名物制度;三,搜辑贾马佚诂以辨明后郑从违;四,究极群籍以评判郑王是非;五,博稽诸家精义以匡纠注疏谬讹。沈氏首次指出正义“揭示大宰八法为全书纲领以贯串众职”沈氏举大量例证,很有说服力。 洪诚《读<周礼正义>》一文,认为孙氏《周礼正义》有六善,如: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多体系统动力学综述

1. 绝对节点坐标法 传统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单元为非等参数单元,其使用节点处的位移梯度来描述物体的无限小的转动,但在物体发生大变形时,节点处的位移梯度已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转动变形,从而极大影响到计算的精度。 Shabana [1]提出了绝对节点坐标法(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CF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有限元和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该方法将物体的单元节点坐标定义在全局坐标系下,使用节点处的斜率(slope)矢量作为节点坐标而不是节点处的无限小转动[2],不需要另外计算刚体位移与柔性变形之间的耦合,能较精确地计算大变形的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其最终推导出的多体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组(DAEs )中,质量矩阵是一个常数矩阵,但刚度矩阵将是一个非线性的时间函数。 1.1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 Shabana 首先推导出一维梁单元的绝对节点坐标法模型[1][3]。在这种模型中,梁单元用中性轴来简化,如图1所示,其上面任意一点P 在全局坐标系下的坐标表达为: 23101232320123r =Se r a a x a x a x r b b x b x b x ??+++??==????+++???? 图1 其中,x 为沿轴线的单元局部坐标,[]0,x l ∈,l 为梁单元初始长度;S 为单元形函数;e 为含有8个单元节点坐标的广义坐标矢量。 123456781102205162e []|,|,|,|, T x x x l x l e e e e e e e e e r e r e r e r ========= 1 2 1 2 304078,,,x x x l x l r r r r e e e e x x x x ====????====????

语言学概述

语言学概述 这就是综述一下,不过下面提到的名词的都是考过的知识点。 一、定义: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二、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下面的术语要尽量全都认识,不然做题时可能看不懂选项) 1、Phonetics 语音学 2、Phonology 音位学 3、Morphology 形态学 4、Syntax 句法学 5、Semantics 语义学 6、Pragmatics 语用学 三、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这个考过的。Parole这个概念是 F. de Saussure(索绪尔)提出的。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所有(语言使用)个体头脑中存储的词语-----形象之总和”,这个整体相对较为稳定;Parole 指某个个体在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说出的具体话语,它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实体。 四、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这个也考过的。考过the informative function,就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的那道题) 1、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2、The regulatory function 3、The heuristic function 4、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5、The personal function 6、The imaginative function

7、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五、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这个也考过的,这五个特征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提出。 弱弱地说一句:如果真的在临时抱佛脚,那就不要管这五个术语的具体含义了,只要能强行记下来应付考试就是了。>_< 1、Arbitrariness 任意性 2、Productivity 多产性 3、Duality 双层结构 4、Displacement 移位性 5、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性 六、语音学和音位学 (一)语音学 Phonetics: the study of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1、三大分支 (1)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 (2)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3)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 2、辅音和元音(这个考过的,考过二者的区别) (二)音位学 Phonology: aims to discover how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form pattern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1、三个术语 (1)Phone音素

清代辑佚学研究综述

一研究状况概说 有清一代,朴学大盛,在辑佚学方面,更是集前代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辑佚学的最高水平,对中国传统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自清末以来,学者即开始了对清代辑佚学的总结和研究工作,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出现了三次研究高潮。① 第一阶段,清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清代辑佚学的开创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至梁启超时,为清 人的总结时期;梁启超时至新中国成立,是初步奠定研究规模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研究相对沉寂时期。清末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对辑佚进行了定位,认为辑佚应与校勘、训诂合称为国朝经师,有功于后学者。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是一部总结历代雕版印书知识的文献学著作,卷八专有《辑刻古(佚)书不始于王应麟》篇,对清代辑佚作了总结。但对清代辑佚作正式研究则是始于梁启超。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辑佚书》一节凡七千余字,对清代官府的辑佚工作进行了论述,如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据《永 ·文献学苑· ①参考曹书杰《20世纪的辑佚学研究(1949年以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20世纪的辑佚学研究(1950-1998)》(《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中国辑佚学百年》(《东南学术》2001年第5期)等文。收稿日期:2008-06-23;责任编辑:党燕妮 清代辑佚学研究综述 胡喜云王 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清代辑佚学研究,清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开创时期,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学术研究的复苏,对清 代辑佚学的探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理论探索层面和个案研究上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粗浅之处,今天应立足于时代,融贯中西,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遗产。 关键词:清代辑佚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09)01-0136-05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f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in Qing Dynasty Hu Xiyun Wang Lei (School of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Plain Learning got great prosperous in Qing Dynasty ,as its important basis and primary content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has achieved maximal level in China ancient times.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there had started the studies of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in Qing Dynasty.There were two stages of the study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to the late-1970s i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time;1980s until now is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time.For the sake of discussed more deepen ,there should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about present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in Qing Dynasty firstly ,then narrated in detail from the synthesis discussion and the case study about it in Qing Dynasty ,finally ,made great efforts to analysi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Key words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in Qing dynasty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summary CLCnumber :G256.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09)01-0136-05 136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导读:本文颂诗本义研究述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诗序》释颂的得失及其衍生诸说评议 关于《诗经》中的《颂》这一类作品的概括性说明,《诗序》中的说法无疑是最权威的一种,其流行也最广:“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正义》分析《诗序》之说的阐释方法:“美盛德之形容,明训‘颂’为‘容’,解颂名也。‘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解颂体也。”孔颖达所谓“名”,即概念。《诗序》训“颂”为“容”,是从词义考据出发来寻求“颂”的本意。而所谓“体”,则是指体式、形态。《诗序》所说的“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是从其表演形式、过程出发探讨颂的体制形态。 比较而言,郑玄可谓深得《诗序》释颂之微旨,《周礼·春官宗伯》:“太师……教六诗”,颂为其六。郑玄注云:“倾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又《周颂·清庙》郑笺:“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正义》于此下疏解郑说曰:“此解名之为‘颂’之意。‘颂’之言容,歌成功之容状也。” 后人的解说大都从《诗序》及郑玄的看法出发,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来解释“颂”的本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一)颂为歌颂、赞美祖先说。此说从《诗序》的“美盛德之形

容”引申而出,在汉代很盛行。西汉韦孟作《讽谏诗》模仿颂体,赞述祖德。即从创作上体现出此说的深入人心。又王充《论衡·须颂篇》云:“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鸿笔之奋盖其时也。”王充有意突出颂诗“褒颂纪载”的一个侧面,但却忽略了颂诗的形态特点,并不完备。 (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此说由朱熹《诗集传》首次明确提出,而寻其根源仍在《诗序》之“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一义。朱子能从颂诗的用于祭祀仪式这一角度出发解释其本义,对我们进一步探索颂的祭祀根源是具有启发的。 (三)颂为舞容说。《诗序》以容释颂,为此说之源起。“颂”与“容”皆从“公”,文献多颂、容互借。《管子·牧民》首章名“国颂”,注云:“颂,容也,谓陈为国之形容。”宋王观国《学林·容颂》云: 《史记·儒林传》曰:“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自孔子时其经不具,至秦焚书,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善为容,不能通经,皆为礼官大夫。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威生、单次、萧奋,皆为礼官。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前汉·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以颂为礼官。”“诸言《礼》为颂者由徐氏。”苏林注曰:“《汉旧仪》有二郎为此颂貌威仪事。有徐氏,后又有张氏,不知经,但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