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得到信息也是相当多而且快。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却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东西,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只有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然而现代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手段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教学的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要善于创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其实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其令人沉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我们要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还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传统的课堂纪律,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围,有得学生情境,特别是教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时更应如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是美丽,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

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而成正比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教师教学能力的观念转变

教师教学能力的观念转变 一、传统教育的现实背离与突破 “教育预备说”是英国19世纪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首 先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教育就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会人们怎样去生活[2]。这种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 观念,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如出一辙,只是对未来生活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斯宾塞提倡快乐教育,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习的快乐却长期忽视、甚至压制。在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观念指引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似乎成为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 但是,“苦尽”不一定“甘来”,“甘来”也未必能弥补“痛苦”。2019年北大学子弑母案再次对传统教育进行灵魂拷问。基于受教育体的不成熟,“未来生活”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灌 输式的预设,“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忽视了学习主体的主 动性与选择性。同时,这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中人性释放和快乐体验的教育,如果与学习主体的兴趣与能力兼容度不高,那么未来要求越高、延续过程越长,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也就越多、越深。过份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属性,忽视了教育是多种目标与功能的平衡推进过程,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 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

在2018年11月24日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吴岩司长也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探究个性、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人才。“金课”水准下的课堂,“获取知识是手段,开创新知和实践创新是目的,保留性的传承虽然也有必要,但不具有中心地位,传承与创新由外在形式化到内在实质化转变”[3]。这种培养高阶人才的创新教育改革,被认为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4]。 “金课”建设既需要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更需要科学地重塑教学理念。当前,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理论知识足够深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理念重塑的地位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缺席早退、发呆睡觉玩手机,有学生自控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学生过程参与度低、忽视多元能力致价值不高、应试考核的突击倾向等原因造成的。 所以,“金课”要求下,传统课堂要实现有趣、有用的改革转型,就应该从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目标三个方向进行改革: 学习兴趣贯穿教学过程,是课堂价值、过程参与和尊重爱护的主观感知; 学习过程具有独立价值,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的主要渠道;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2.变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为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开展态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③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幸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我的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 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其行为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学习行为发展方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受教育教学思想支配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教育教学观,彻底放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实施正确教育教学行为。 一、教师要放弃“相信自己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学习才会更有效,相信学生的学习结果要通过某种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学会”。学生的各种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反复体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而教师的讲解“告之”,学生只能记忆和背诵教师给定的内容,不可能消化和理解,也不可能掌握和应用,提即不可能学会“什么”。 二、教师要放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奖惩的结果”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做出的学习行为,是与满足学生

自我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教师的“奖惩”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才能产生行为动机,只有学生反复获得自我满足后,才能增强自信心,确立行为信念,选择符合规范的行为。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虚假的,或能导致他脱离集体,尽管教师想激励学生进步,学生也会不买账,而做出不良反映;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恶意的、跟他过不去,或能丧失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尽管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学生也不会理解,必然产生抵抗情绪,或反抗行为。可见认为“较多地对学生优点或错误做出反映是好意”,未必妥当。因为学生会因教师的批评成为消极目标,也会因教师的表扬使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关键是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选择时间、场合和对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情绪、性格,以及学生的家庭、集体中的处境和突发事件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的实际出发,选择真实和适度的表扬与批评,使学生乐于接受,自觉发扬长处,改正缺点。 三、教师要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学生‘知识瓶’装得满满”的观念 教师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数量与质量同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于是当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最多的知识时,会感到很自慰。当学生安静地听教师讲课时,教师会感到很自豪。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我的教育理念.

人生感悟: “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品行是修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我的教育理念 健康,聪明诚实.认真勇敢,自信宽容,快乐兴趣广泛,爱劳动. 这是我对孩子的要求. 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个性.可以不优秀,不可以没快乐.不要很听话,但要懂事理.不要会很多,但要悟性高.不怕你不学,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疯玩,就怕不敢玩不会玩.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思想.不要你成为人才, 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是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家长掌握大原则,其它任你自由发挥. 对孩子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成功与人品之间,我更注重品质性格的塑造. 品德+品格+品 味=人品不要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标准,只是一步步把过程做好,因为结果是由多种因素来促成的.家长的 苛求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总之.无拘无束,开心快乐. 快乐工作理念: 1、把工作看成乐趣,人生即天堂,把工作看成负担,人生即地狱。 2、认真工作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要想自己快乐,就要用心工作,如果因为荣誉、地位等小的挫折,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混天了日,人活着也就失去的光彩。 3、本本份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轻轻松松做事,开开心心生活. 4、人生是现场直播,没有排练,认真对待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件事 阳光心态理念: 1、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社会、为他人、为学校、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2、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由于计较的少。 3、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自己身体虚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自己方法太少。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让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阳光。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紧跟教改潮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紧跟教改潮流,积极转变观念的学习,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用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

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措施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本文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自身实践对院校的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有效教学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所谓有效教学,是自20世纪开始,伴随着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为,教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落实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提高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是指有明确的指标和目的并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好的教学、优秀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一堂有效的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目标,是要求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结果。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则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跃而高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措施 1.要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完善学科体系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课程教学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符合社会需求,制定学科体系时,要依据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关专业方向和知识结构,明确教学定位和功能,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规划学科体系。其次,要注重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院校培养,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又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联系实际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提高专业知识,获得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这种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独立处理专门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第三,学科专业设置时要注重学科前沿性。有效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知识的发展前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生开阔视野、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的进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2.实现有效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服务。教师应从这一点出发,围绕

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控江中学覃怡 眨眼间已是2003年,还依稀记得2000年,带着好奇和梦想的我进入控江的样子。对于三年的教学工作,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着,积累了一点自己的经验。 刚开始教书时,自己的教学有点像“课本翻译器”。将课本中的知识整理后,把操作步骤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听,一步一步让学生重复。但渐渐地,感觉这样的教学有一点问题,一是,当我投入地讲解着各种操作的时候,或是运用各种方法希望让学生能跟随我的节奏前进时,学生的反映远没有达到我预期值,他们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二是,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学习,开始了一种等待,等我告诉他们该如何做,做什么。渐渐地我觉得计算机的教学,不仅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单靠老师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软件悉数教会学生,也不可能将某一软件讲的面面俱到。在面对各门主课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素质教育呢, 这时,教研员吴老师希望我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在已学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或是其他途径以自学为主进行拓展的学习,并将最后的学习成果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些犹豫,感觉这样的学习有点悬,但是既然是尝试,就试试吧。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计算机的发展”为课题,学生主要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计算工具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以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三部分内容中,只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其他的部分连我都没有涉及过。这更增加了我的担心,但实践证明学生的能量是远超过我的预想。他们从网上找到了各种资料,并且将网上零散的资料很好的整理出来,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竟然主动来问我,在以前是很少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