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评析

自然生成优化课堂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知道并能描述线段的特征,并且会按要求

画线段,会数图中的线段。

2.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根线、一把直尺、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到。

(谜底:线。)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的成员,今天我们就和小熊维尼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点评:游戏导入,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授

(一)认识线段

1.师:维尼在课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根线,拿出来吧!

不要小瞧了这根线,它里面可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呢!

先把这根线放在桌上,观察一下,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生:弯的)

师:如果要比一比同桌的两人谁的线长,怎么比?(生:把线拉直后再比)

现在线变成什么样了?(生:变成了直的)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拉直自己的线,和同桌的比一比长短。

2.师:这两条线的长短我们是怎么比的呢?(屏幕出示)

(把一头对齐,再看另一头)

师:线的两头叫两端,两端的点叫端点。师:为了在图上表示端点,我们可以在两端标出两个小圆点,也可以画两条小短竖来表示端点。

●●

像这样的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

【点评:通过比两条线的长短,促使学生把线拉直,成为两条线段,自然地引向对线段的两大特征“直”和“有两个端点”的关注。】

3.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图形吗?(完成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同桌互说。

4.师:(旋转线段,斜着)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竖着)这又是线段吗?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它可以是横着的,也可以是竖着或斜着的。

5.判断(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它们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点评:为了巩固对线段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线段,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并且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二)找线段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它却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想找到它们吗?听听维尼的提示:“小朋友们,我们身边就有线段!”

三角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学生边指边说)

你和维尼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呢?

2.师:还有许多线段藏在下面的图形中。

线段藏在哪儿呢?大家找一找。

【点评:用富有童趣的语言组织学习活动,在游戏中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3.数线段(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画线段

1.师:拿出作业本,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他画的是线段吗?为什么?

刚才很多同学都用到了一种工具——直尺,为什么用直尺可以画出线段呢?(因为尺的边是直的,所以画出的线也是直的。)

师:有没有人用其他工具画线段的?借助什么工具画线段?

为什么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来画?

一起来看看维尼是怎样画的:

沿直尺的边先画一条直的线,再标出两个端点,就画出了一条线段;

也可以先标出两个端点,再用直尺连接这两点画出一条线段。

或者先画出一个端点,再从这个端点出发,沿直尺的边画一条直的线,最后再画出另一个端点。

再画一条线段,比比谁画得又对又快。

2.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3、4、5题

(1)出示第3题

师:你会连吗?

指出:A、B两点其实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所以画线段时两头不能超过端点。

使直尺的边经过A、B,沿着直尺的边用铅笔从A画到B,就画出了线段AB。(2)出示第4题

学生读题。动手试一试。

师:你画出了几条线段?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可以从A点出发,按顺序和B点、C点连接,再连接B、C两点。

小结: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线段,共可画出三条线段。

(3)师:如果有4个点,连接每两点画线段,可以画出多少条线段?(课件演示)展示学生作业(画了四条线段的)

有不同的意见吗?还可以连哪些线段?(补充另两条)

我们从A点出发,依次和另外的三个点连接,从每一点出发都要和另外的三个点连接。(四)折线段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张纸上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你能动手创造出一条线段吗?试一试。

观察折痕: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它们能比出粗细吗?

指出:线段是没有粗细的。

【点评:用纸折出线段是根据平面基本性质公理:如果两个平面相交,则它们交于一条直线。观察折出来的线段,能显示线段没有粗细这一特征,从而使建立的线段概念趋于完善。】

三、课堂总结

还记得老师刚上课时说的话吗:维尼给你的那根线可隐藏着不少数学知识呢!

由它,我们和维尼一起认识了什么?线段是什么样的图形?

其实,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发现它,理解它,运用它。

【点评:为了使小学生毕业后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思维水平,不能满足于直觉、观察、操作和实验,还需要适当增加概念的定义和命题的推理、论证,还需要在归纳、类比、联想的基础上演绎。】

教学反思

陶行知认为教育源于生活。而新课程也强调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使数学与生活联袂,逐渐让学生喜欢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学习《线段的认识》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但线段毕竟是几何知识中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为了认识它,不仅要经过“同一性抽象”,还需要经过“理想化抽象”。这对于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认识线段的教学通常有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引导学生观察许多物体表面的直的线,指出这些线都是线段,没有对这些现实原型进行同一性抽象,没有抽象、

概括出线段的内涵。学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日常事例的水平上,还不能理解作为几何学概念的“线段”;另一种倾向是研究的事例过少,缺乏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基础不足,仅仅记住了线段的定义等结论性语句,但不知道这些语句在实际事物中的体现和相互关联。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避免这两种倾向,引导学生在研究事例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线段”的概念,运用“同一性抽象”,明确线段的内涵:

是直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

没有粗细

从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的感知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描述和抽象概括,逐步建立概念,是“线段”这一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善于引导学生将现实事物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凸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为今后认识直线、射线以及其它几何形体打基础。

为此,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大部分教者是通过“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在本课中通过小结比长短的方法:“把一头对齐,再看另一头”从两头引出两端。接着指出为了表示两个端点,我们在两端标出小圆点,也可以用小短竖来表示。线段的端点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表示线段的有限长和可测量,在两端标出端点,因此,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只是一种表示方法。在标出端点后,揭示:“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称之为线段。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教者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画线段等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认识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在以上知识点的教学通

过练习巩固后,再引导学生操作——用纸折线段,揭示出线段是没有粗细的,以达到运用“理想化抽象”所能达到的效果,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线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线段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引导先生阅历看法线段的活动进程,会描画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络先生生活的实践,培育先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亲密联络。 教学具预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不时〕、课件。 教学进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不时、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冤家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窗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入手操作,看法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看法线段 〔1〕师:你能想方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

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假定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中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相互指一指。 〔4〕师演示:同窗们捏住的毛线的中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以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状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觉得?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觉得?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东南西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 2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3了解平面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观察活动:(1)太阳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2)学校操场周围有哪些景物 2拍摄校园景物并制作成小卡片、相关的课件、太阳图(贴在教室东面的墙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猜谜语:有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学生猜谜语引出太阳。)师:太阳公公每天早晨从哪边升起(东边)你能用手指出来吗傍晚太阳又从哪边落下

(西边)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东、南、西、北” 。) 2 引出课题:东南西北。 〔评析: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巧妙借用谜语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说中辨 1 找一找:找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东、南、西、北,东面在哪儿你还能找到哪个方向(学生找的方向意见不一致。) 2 读一读:边读儿歌边找方向。师:怎样很快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有一首儿歌能帮助我们,你知道是什么儿歌吗(出示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1)以你为“中心” ,你能边读儿歌,边用手指出方向吗(请一名学生面朝东面,试着边读边指方向,师适当指导。)(2)全班学生集体面朝东面,边读儿歌,边指出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 3认一认:不断改变学生正面朝向,辨认四个方向。 现在请大家面朝南,再指指看,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 么方向如果面朝西呢…… 4辨一辨:刚才我们面朝的方向改变了,什么是不变的引导发 现:东一一西,北一一南。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号为什么只有2条线段?4号有3条线段,怎么看?) 3.度量线段长度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会判断了,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说说量线段的方法?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最新整理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之《我来画棵家庭树》

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之《我来画棵家庭树》 【教学目标】 1、让孩子认识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2、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 3、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难点:懂得家庭中亲属关系的称谓。 【教学准备】 图片;学生准备:家庭照片一张;一张画有大树的画 【教学设计】 一、欣赏音乐,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及一家人的图片。 2、说一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介绍自己的家。你能带上你家的照片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人吗? (1)学生上讲台,投影照片,介绍家人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个家庭,是你天天生活着的小家庭,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大家庭呢!除了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我们还有许多亲戚!比如我家的亲戚有外婆、外公、叔叔、等等。那你有哪些亲戚?(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2、谈话:看来我们的家庭成员很多,就像一棵大树那么茂盛,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这个大家庭称作“家庭树”了。今天我们说来画画我们的“家庭树”(出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把大树已经设计好了,今天你能把你知道的亲戚包括你的家人画到这棵大树上吗或者把他们的称谓写到这棵大树上吗? (2)学生动手画一画或者写一写 (3)展示作品,评一评学生上演示台展示,并介绍家庭树。请别的学生给他点评一下 3、理关系:同学们,你们来看看我的家庭树是什么样的?(多媒体播放) 这么多的称谓写在一团了,有点乱。下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你能有什么好方法把他们的关系理出来。(生自由回答)我也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把爸爸这边的亲戚归为一类,妈妈这边的亲戚也归作一类这样是不是很清楚。 (1)师生共同理一理爸爸这方的亲戚,填一填家庭树。 (2)小组合作理一理妈妈这边的亲戚。 (3)反馈,全班交流。三、对儿歌,认识亲属称谓 1、下面老师要进行一个小测验,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的关系搞清楚了。(多媒体出示) 爸爸的爸爸叫, 伯伯的妻子叫, 爸爸的妈妈叫, 伯伯的孩子叫, 爸爸的兄弟叫,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 n)搔(sāo)浑(h n)胜(shēng)簪(zān)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现在到春天了,以“春天”为题展开讨论。春天来了,你在校园中,上学的路上,你又看到哪些与冬天不一样的场景? 春天来啦!校园花池中,冬青由青变绿,花儿次第开放,操场上,角落里,小草绿了,野花绽放,柳树发芽了,小河的水哗哗的淌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春天万紫千红,千姿百态,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9页的例题,第60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学情分析: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

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15分钟) 1.感受线段的“直”。 师:老师这儿有个谜语,敢猜吗?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服少不了。(毛线)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请同学们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毛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 是直。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引出学习内容,拉进学 生对“线段”这个知识的理解。】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

家庭树教案

家庭树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课题:家庭树 摘要:本篇教案《家庭树》,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的第二课时。整篇教案分为:课前准备、画家庭树、向你说说我的家、尊重长辈的礼节和总结五部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特别生活化,也特别有趣味性,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画家庭树,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本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应该创新,改进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高高在上”的想法和认识,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并依据教材,上好每一堂课,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尊敬长辈的礼节;孝敬长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家庭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 教学难点: 1、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 2、懂得家庭中亲属关系的称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片、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 学生准备:家庭照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指名学生,问:“你能告诉大家,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吗” 教师小结:“是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的是由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这就是两代人在一起生活的小家庭;也有的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这就是三代人组成的大家庭。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家就是一棵‘家庭树’。” 揭示课题:家庭树(板书课题) 二、认识家庭,画画我的家庭树 1、教师出示:“我的家庭树”(图片)。 问:你能把自己家人的称呼填在家庭树的恰当位置上吗 2、教师提问:该从何处入手填 3、交流。(1)从下往上填(为什么)

春望微课

《春望》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一.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 二.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过渡语:我们常说“知人论世”,要走进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作者和写作的背景,杜甫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人了,那么这首诗是怎样的背景下创造的呢?

没错,“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前后达八年之久叛乱。这次事件对唐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过渡语:“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步骤,那么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生字词。 1、老师先范读一遍,认读生词 2、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孙艳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藏起来,以读激情,以情带读,以读传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 情感与态度:通过想象,深入感受小鸟寻找树的心情,领悟童话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童话的特点,尝试改写童话。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交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根据提示说说。)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朴实,浅显易读,生字较少,因此初读时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给出必要的提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质疑问难: 1、学贵有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学生讨论后质疑,师生共同梳理真问题。 问题预设: (1)大树已经被砍倒了,为什么小鸟还要一次次的去寻找? (2)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疑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看看学生通过自读能够获取哪些信息,能够读懂些什么,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的教学方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

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董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个森林运动会,好吗?瞧,小猫、小羊、小猴正在比赛立定跳远呢?请你们来做小裁判,看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媒体显示三个动物跳远的图片)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

几个与线段相关的数学图形, 教学评析: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得知识。教学中,教师

借助小动物跳远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又创设三个层次的“夺星练习”这一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练习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之后,又能兴致盎然地投入巩固练习,获得对线段的更深层认识。 二、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

品德课《家庭树》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家庭树》第二课时教案 茅佳丽、陈俊玲、朱楠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称谓,完成家庭关系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学习谚语、画图等方式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家庭成员关系及尊老爱幼的美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懂得孝敬长辈,礼貌待人。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检查:“画一画我的家庭树”的作业。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大家庭。同学们也都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那么还记得上节课留下的作业吗?就是“画一画我的家庭树”。(课件) 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填一填这棵家庭树?说说为什么这样填。长辈们就是我们的根,所以做人,不能忘本。 看来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对家庭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让小考官来考考你吧! (二)游戏引路 1、连连、猜猜 游戏一:连一连 外婆爸爸的弟媳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妈妈的妈妈 阿姨爸爸的妹夫 堂兄爸爸兄弟的儿子 表妹妈妈妹妹的女儿 姑父妈妈的姐姐 同学们的反应很快~ 游戏二:猜一猜

看,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照片呢。这位是我的妈妈的哥哥,请说说我应该叫他什么?这位我叫他堂兄,请猜一猜他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想玩吗?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想好要问的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吧。(略) 2、看谁反应又快又准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谁答得又准又快。 (师宣布比赛规则,各小组选出代表成员) 课件展示 1.爸爸的爸爸是我的() 2.爸爸的妈妈是我的() 3.妈妈的爸爸是我的() 4.妈妈的妈妈是我的() 5.爸爸的哥哥是我的() 6.爸爸的弟弟是我的() 7.爸爸的姐妹是我的() 8.妈妈的兄弟是我的() 9.妈妈的姐妹是我的() …… 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进行抢答了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想一想,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呢? (可能会问:①我是爷爷奶奶的②我是姨妈的 ③我是叔叔的④我是外公外婆的……) (三)画画家庭关系图。P55 1.学生填写手中的家庭关系图。 2.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 3.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四)我们应该这样做! 师: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 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把朗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切入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学生:看对联,思考、回答。 对,是杜甫,还记得初一时,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游历了高大雄伟的泰山,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了青年时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今天,让我们跟着杜甫去看一看战乱中的长安,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诗人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有强烈正义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更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 实验小学张露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 提问: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毛线,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老师捏住线的俩端,把它拉直。 提问:现在线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直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请小朋友找找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端点)师:它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指的又快又好,还有人想上来试一试吗?) 师:请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指名同桌演示) (2)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提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 (老师再向不同的方向、位置、长短展示)边展示边提问: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师总结:我们把线拉直,不管他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线段。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指名汇报)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线段,请你来当小判官。(做“想想做做”第1题) 2、找一找、折一折,了解线段的特征。 (1)折一折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为什么?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my family tree教案1

《My Family Tree》教案 教学内容:本课为川教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Talking about Family》第二课《My Family Tree》第二课时。学习和家庭有关的单词: family, 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练习句型Who is… She/He is…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了两年的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听懂课堂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家庭有关的单词family 、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 和grandmother。 2、能较熟练运用句型——Who is… She/He is… 能力目标: 1、学生能使用英语询问、介绍家庭成员。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自己的家谱并描述自己的家庭。 3、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

2、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家庭及每一位家庭成员。 3、让学生学会爱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家庭有关的单词family 、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 和grandmother。 2、能较熟练运用句型——Who is… She/He is… 难点: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运用相关单词和句型介绍自己的家庭。 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幻灯片)、卡片、家庭照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Greetings. 2、Warm-up: Let’s watch and sing.(设计意图: 通过唱此歌,引入本课要学习的主题“famliy”, 同时轻松、和谐的音乐让学生享受家的温馨、和 睦。) 教师出示已学歌曲《Hello Mummy Daddy, I Love You!》,教师播放本歌曲,组织学生跟唱本歌曲。 3、Lead-in: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春望》教案一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

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相关主题